《土木青宫》的文本、内容与意义_第1页
《土木青宫》的文本、内容与意义_第2页
《土木青宫》的文本、内容与意义_第3页
《土木青宫》的文本、内容与意义_第4页
《土木青宫》的文本、内容与意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土木青宫》的文本、内容与意义

一“女演”与戏剧艺术《青云集》是元末明初夏廷芝所著的一部关于元代艺妓出生故事的作品。夏庭芝,字伯和(一作百和),号雪蓑,元明之际散曲家,但其散曲作品已亡佚,著作今只存《青楼集》。夏庭芝自述其创作《青楼集》缘起云:“我朝混一区宇,殆将百年,天下歌舞之妓,何啻亿万,而色艺表表在人耳目者,固不多也。仆闻青楼于芳名艳字,有见而知之者,有闻而知之者,虽详其人,未暇记录,乃今风尘澒洞,群邑萧条,追念旧游,慌(恍)然梦境,于是心盖有感焉,;因集成编,题曰《青楼集》。遗忘颇多,铨类无次,幸有赏音之士,有所增益,庶使后来者知承平之日,虽女伶亦有其人,可谓盛矣。”(《青楼集志》)其友朱经则把庭芝与杜牧大志雄才不得施展,只好“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相提并论:“今雪蓑之为是集也,殆亦梦之觉也。不然,历历青楼歌舞之妓,而一代之艳史传之也”。(朱经《青楼集序》)不管创作动机是为追念昔日生活还是寄志寓慨,此书的价值在于真实地反映了元代戏剧、曲艺演出中,女伶之人才济济,从而为古代戏剧和曲艺演出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材料。戏剧和一般文学艺术形式不同,有文学和表演两种形态。研究戏剧史,不仅要注意其文学性方面,对剧作家和剧本进行研究,也要注意戏剧特有的表演性特点,对戏剧的表演形式进行研究。在戏剧形态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戏剧的表演形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决定了戏剧的文学形态,也决定了戏剧艺术的根本特征。剧本和表演的结合,才构成完整的戏剧艺术。演员是戏剧表演的实行者和灵魂,在戏剧演出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戏剧艺术是剧作家和演员的共同创造。但在中国古代戏剧史的研究中,对剧作家和剧本的研究,远远多于对表演形式和演员的研究。案头文学剧本,由于书面的形式易于保存流传,而且体现了文人才情,也易引起文人的共鸣,保存较多,间有研究者。而古代戏剧具体表演形态,往往语焉不详。而戏剧艺人,则因为“优伶则贱艺”(《青楼集序》),文人士大夫大多只是抱着一种玩赏的心态,欣赏艺人的表演,并不重视戏剧艺人对戏剧艺术发生发展和繁荣所作出的贡献。“其湮没无闻者,亦已多矣”(《青楼集序》)。从唐宋戏剧产生发展时期,到明清昆腔和花部戏演出的先后盛极一时,许多优秀艺人,在古代戏剧的发展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在古代戏剧中,反映女性生活的作品占很大比重,即使以男性为主的戏剧中,往往也少不了女角,清乾隆年间禁绝女伶以前,古代戏剧中的女角大都是由女性艺人扮演。女艺人在我国戏剧演出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唐代的崔令钦《教坊记》记载的有关女伶的琐闻轶事,虽存留不多,但吉光片羽,也能窥见唐代女伶在当时宫廷和民间音乐歌舞演出中的一些情况。元代是我国戏剧大繁荣时期,在元代戏剧舞台上,活跃着大批女演员。《青楼集》“记南北诸伶之姓氏”(张择《青楼集叙》),集录了一百多位歌妓的简略传记,从中可以看出元代戏剧、曲艺演出中,女伶人数之多,技艺之绝,地位之重要。《青楼集》版本较多,文字上互有异同,内容稍有出入。明钞《说集》本《青楼集》卷首目录载全书共记116人,实记120人。《双楳景丛书》本著录118人。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的《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是以叶德辉辑《双楳景丛书》所收《青楼集》为底本,参照现存其他版本校勘而成。本文引用材料,均以此本为准。二“曲”的审美特征元曲的繁荣,是文人和艺人共同创造的。在戏剧、曲艺演出活动中,歌妓占了很重要的地位。《青楼集》所载诸女伶,大多提到了她们各自擅长的艺术形式:著名杂剧艺人有:珠帘秀、顺时秀、南春宴、周人爱、玉叶儿、瑶池景、贾岛春、王玉带、冯六六、王榭燕、王庭燕、周兽头、刘信香、司燕奴、班真真、程巧儿、李赵奴、天然秀、国玉第、赛帘秀、天锡秀、天生秀、赐恩深、张心哥、王奔儿、平阳奴、郭次香、韩兽头、李枝秀、朱锦绣、小玉梅、匾匾、宝宝、赵真真、西夏秀、李娇儿、张奔儿、翠荷秀、和当当、鸾童、汪怜怜、米里哈、顾山山、大都秀、孙秀秀、帘前秀、燕山秀、荆坚坚、王心奇、李定奴。南戏有:龙楼景、丹墀秀、鞭蓉秀(且能杂剧)。院本有:赵偏惜。诸宫调有:赵真真、杨玉娥、秦玉莲、秦小莲。歌舞有:梁园秀、刘燕歌、魏道道、(兼能杂剧)、玉莲儿、王巧儿、连枝秀、闽童、樊香歌、赛天香、赵梅歌、一分儿、刘婆惜、事事宜。慢词有:解语花、王玉梅、(杂剧亦精致)、李芝仪、(兼工小唱)、童童、(兼杂剧)、孔千金。讴唱有:宋六嫂、杨买奴。合唱有:于四姐、朱春儿、金莺儿。小唱有:小娥秀、(兼能慢词)、李心心、杨奈儿、于盼盼、吴女、燕雪梅、牛四姐、真凤歌。弹唱有:陈婆惜、观音奴。调话有:时小童。杂剧、南戏、院本三种艺术表现形式虽有不同,但都属于戏剧。诸宫调、歌舞及各种唱式,虽不是戏剧,但和元剧的繁荣密切有关。我国古典戏剧重要特征之一是以歌舞演故事,元剧的创作者和观赏者,大都很重视戏剧中“曲”的方面,元杂剧每折以同宫调的数支曲子组成,对音乐的要求,十分严格。曲之美是元剧主要的审美特征之一。《青楼集》所记擅长杂剧女伶最多,正反映了元杂剧演出的盛况。善于歌唱、舞蹈的歌妓中,亦不乏善于杂剧演出的。如《青楼集》明确记载的就有以歌舞著称的魏道道,擅唱慢词的王玉梅、童童都还兼能杂剧。而杂剧演员,则大多应该是善唱的。如李定奴长于杂剧,也能唱慢词,“勾栏中曾唱《八声甘州》,喝采八声”(《青楼集》)。《青楼集》反映了元代曲文化的丰富多彩,这既是以曲为主的元剧产生的土壤,也是元剧广泛流行的结果。《青楼集》没有涉及戏剧演出的具体实况,只有一些歌妓作曲轶闻,从中可看出女伶不仅能唱曲,而且能创作曲词。张怡云:姚(燧)偶言“暮秋时”三字,阎(静轩)“怡云续而和之。”张应声作《小妇孩儿》,且歌且续:“暮秋时,菊残犹有傲霜枝,西风了却黄花事”。贵人曰“且止。”遂不成章。一分儿:姓王氏……丁指挥会才人刘士昌、程继善等于江乡园小饮,王氏佐樽。时有小姬歌《菊花会》南吕曲“红叶落火龙褪甲,青松枯怪蟒张牙。”丁曰:“此《沉醉东风》首句也,王氏可足成之。”王应声曰:“红叶落火龙褪甲,青松枯怪蟒张牙,可咏题,堪描画。喜觥筹,席上交杂。答剌苏,频斟入,礼厮麻,不醉呵休扶上马。”一座叹赏,由是声价愈重焉。《青楼集》所载歌妓能创作词曲者还有梁园秀、张玉莲、刘婆惜等人。女伶的唱曲和作曲,对曲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沟通了文人和民间的关系。源于民间的小曲,经女伶演唱,传播到文人士大夫阶层,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新形式。元代曲文化由民间而至文人创作,文人创作再反馈到民间,歌妓女伶是主要桥梁之一。据《青楼集》载,从事杂剧演出的歌妓最多,这些女伶大都身手不凡,演艺精湛。一些女伶还兼能多艺,杂剧的各个行当,各种类型都能扮演。元代杂剧“则有旦、末。旦本女人之为,名妆旦色;末本男人为之,名末泥,其于供观者,悉为之外脚”。(夏庭芝《青楼集志》)。赵偏惜、朱锦绣、燕山秀,都是“旦末双全”,不仅能妆旦演旦本,亦能演末本。而珠帘秀“软末泥”,大都秀“外脚供过”亦很精妙。元杂剧“有驾头、闺怨、鸨儿、花旦、披秉、破衫儿、绿林、公吏、神仙道化、家长里短之类”。(《青楼集志》)歌妓所擅大多是闺怨、花旦、绿林、驾头几类,有的则是几类兼能。如国玉第“长于绿林杂剧”,天锡秀“善绿林杂剧”,平阳奴“精于绿林杂剧”。所谓“绿林杂剧”,是扮演绿林英雄事迹的杂剧。又如李娇儿“花旦杂剧特妙”,张奔儿“善花旦杂剧,时人目奔儿‘温柔旦’,李娇儿为‘风流旦’”。花旦,《青楼集》“李定奴”条云:“凡妓,以墨点破其面者为花旦”。此解似谓妓之化妆。“花旦杂剧”既和“绿林”“闺怨”等并列,也应该是指剧的内容。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列杂剧十二科中有“烟花粉黛”一类,原注云“即花旦杂剧”,则似演烟花粉黛之事为花旦杂剧。再如,顺时秀“杂剧为闺怨最高,驾头诸旦本亦得体”。天然秀“闺怨杂剧,为当时第一手。花旦、驾头,亦臻其妙”。驾头指帝王御座,驾头杂剧是指扮演帝王之事的杂剧。而元代一些女伶记戏之多,也令人惊异。如李芝秀“赋性聪慧,记杂剧三百余段,当时旦色,号为广记者,皆不及也。”小春宴“天性聪慧,记性最高。勾栏中作场,常写其名目,贴于四周遭梁上,任看官选拣需索。近世广记者,少有其比”。《青楼集》往往还有夫妻母女婆媳都是戏剧演员的。赵偏惜之夫为樊勃阑奚,“樊院本,亦罕与比。”朱锦绣为侯要俏之妻,“侯又善院本。时称负绝艺者,前有樊勃阑奚,后则侯朱。”帘前秀“末泥任国恩之妻也”。李定奴“其夫帽儿王,杂剧亦妙。”小玉梅之女匾匾“杂剧能迭生按之”,匾匾之女宝宝“亦唤小枝梅”。天锡秀之女天生秀,赵真真之女西夏秀,孔千金之媳王心奇也都是杂剧演员。《青楼集》所载的只是当时名妓中的女演员,数量众多的“路歧”戏班中,当有更多女艺人,因缺乏记载,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了。但仅从《青楼集》所载,也可看出元代女伶对戏剧演出的广泛参与,所达到的极高水平,以及不可替代的作用。四元书的创作背景《青楼集》还涉及到歌妓和50多位名士文人交往的事迹。其中有许多都是对中国古代文化作出了杰出贡献,在文学史和戏剧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诗人、散曲作家、杂剧作家和理论家。《青楼集》很多次记录了歌妓和处于元代上层社会,主要从事传统雅文学创作的文人士大夫的交往。如:张怡云能诗词,善谈笑,艺绝流辈,名重京师。赵松雪、商正叔、高房山皆为写《怡云图》以赠,诸名公题诗殆遍。姚牧庵、阎静轩,每于其家小酌。解语花姓刘氏,尤长于慢词。廉野云招卢疏斋、赵松雪饮于京城外万柳堂。刘左手持荷花,右手举杯,歌《骤雨打新荷》。诸公喜甚,赵即席赋诗云“万柳堂前数亩池,平铺云锦盖涟漪。主人自有沧州趣,游女乃歌《白雪》词。手持荷花来劝酒,步随芳草去寻诗。谁知咫尺京城外,便有无穷万里思。”赛天香善歌舞,美风度……无锡倪元镇……亦甚爱之。其中提到的赵松雪,即赵宋王孙,元初著名诗人、书法家、画家赵孟,其诗、词、文在元初都堪称大家,书法和绘画作品,更是著称于当时,显名于后世。姚牧庵即元初著名文臣姚燧,其散文创作曾被推为元初第一人,上追韩愈、柳宗元。此外,他也创作诗、词、散曲。卢疏斋即卢挚,元前期著名作家,世称其文与姚燧比肩,诗与刘因齐名。就现存作品看,诗和散曲都极佳。倪元镇即倪瓒,元后期著名的诗人和画家。以传统诗文创作为主的上层文人和歌妓的交往也如此密切,以当时流行的文学样式散曲和杂剧创作为主的文人,和以唱曲演戏为生的歌妓之间,关系更是密不可分。顺时秀:杂剧为闺怨最高,驾头诸旦本亦得其体。刘时中待制,尝以“金簧玉管,凤吟鸾鸣”拟其声。般般丑:姓马,字素卿。善词翰,达音律,驰名江湘间。时有刘廷信者……与马氏各相闻而未识。一日,相遇于道,偕行者曰“二人请相见。”曰“此刘五舍也,此马般般丑也”。见毕刘熟视之,曰“名不虚得”。马氏含笑而去,自是往来甚密,所赋乐章极多,至今为人传诵。元代散曲作家有两个刘时中,一是刘致,字时中,石州宁乡(今山西平阳)人,曾官翰林待制、太常博士等职,以小令创作为主。另一刘时中,古洪(江西南昌)人,生平不详,今存套曲四首。《青楼集》中,记名士大多以字号,并且又称“刘侍中待制”,当是指刘致。刘适信,一作庭信,元散曲家,今存小令和套曲40多首,喜用俗语,风格受俚曲戏曲影响较深。《青楼集》还提到一些以散曲创作为主的作家,如散曲名家冯子振。再如不仅能作曲、唱曲,而且是曲评家的散曲名手贯云石,都曾出现在该书。珠帘秀:姓朱氏,行第四。杂剧为当今独步,驾头、花旦、软末泥等,悉造其妙。胡紫山宣慰尝以《沉醉东风》曲赠云……天然秀:尤为白仁甫、李溉之所爱赏。李芝仪:乔梦符亦赠以诗词甚富。王玉梅善唱慢词,杂剧亦精致.身材短小而声韵清圆,故钟继先有“声似磬圆,身如磬槌”之诮云。胡紫山即胡祗遹,元代著名散曲家和戏曲理论家,他在《黄氏诗卷序》等文中,对杂剧和表演艺术发表了许多看法。尤其是提出“女乐百会”要“九美既备”,被认为是我国古代演艺学的开山。白仁甫即元曲四大家之一,创作了《梧桐雨》等不朽剧作的白朴。乔梦符即元代后期著名杂剧作家和散曲作家乔吉。钟继先即著录元代戏曲和散曲作家生平和著述的《录鬼簿》的作者钟嗣成。《青楼集序》云“金之遗民若杜散人、白兰谷、关已斋辈,皆不屑仕进,乃嘲风弄月,留连光景。”杜散人即元初诗文散曲作家杜仁杰,白兰谷即白朴,关已斋即伟大的杂剧作家和散曲家关汉卿。《说集》本《青楼集》在“珠帘秀”一条,多出汉卿与珠帘秀相交的一段史料:“关已斋亦有南吕数套,梓于《阳春白雪》,故不录出”。珠帘秀为当时名伶,除胡祗遹和关汉卿外,著名文人卢挚、王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