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复习教案12篇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73d145154d429380f187a6f329c9a79/373d145154d429380f187a6f329c9a791.gif)
![答谢中书书复习教案12篇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73d145154d429380f187a6f329c9a79/373d145154d429380f187a6f329c9a792.gif)
![答谢中书书复习教案12篇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73d145154d429380f187a6f329c9a79/373d145154d429380f187a6f329c9a793.gif)
![答谢中书书复习教案12篇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73d145154d429380f187a6f329c9a79/373d145154d429380f187a6f329c9a794.gif)
![答谢中书书复习教案12篇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73d145154d429380f187a6f329c9a79/373d145154d429380f187a6f329c9a79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答谢中书书复习教案答谢中书书复习教案(精选12篇)答谢中书书的复习教案是如何的呢?答谢中书书是文学家陶弘景的代表作,也是语文重要的一篇文言文。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答谢中书书的复习教案,欢迎阅读!答谢中书书复习教案篇1教学目的:1、理解作者的有关状况,背诵短文《答谢中书书》。2、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3、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教学重难点:感知景物描写办法,体验归隐情趣。教学准备:幻灯机,录音机,练习卡片。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更是人生一大乐事。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将一起阅读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信,体会作者是如何将谢中书作为能够谈论山水的朋友,传达自己与自然万物相融合的生命的喜悦。二、知识检测:1、文学常识积累《答谢中书书》作者是(朝代)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字,号,丹阳秣陵人。有《》。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2、解释加点的词语五色交辉()晓雾将歇()夕日欲颓()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三、合作学习(一)题文探奇,整体感知阅读题目与文章内容,你有什么发现?不妨拿出来和大家一起探讨。(此文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信。文章以感慨发端,接着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体现作者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的喜悦。最后又以感慨收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二)朗诵背诵,品味感悟1、听读。听准读音,听清朗诵的节奏、语调、语速等。2、跟读。放一遍录音,让学生小声跟读。以上通过伴乐朗诵所创设的情境,让学生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3、集体朗诵。规定对的、流利、有感情。4、学生自读。结合文下注释或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方式:同位对译,小组交流,并向全班质疑问难。)5、理清思路,用3~5分钟背诵课文。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当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结合上面的思路分析,学生自己背诵,然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背诵竞赛,看谁背的又快又精确。(三)赏析写景,体验感情1、找出文中写景的语句,体会作者写景的特点。提示从下列几方面赏析:描绘的景物;写景视角;境界特点;点睛之词;“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俯视与仰望,白云高山流水三重景物,境界清新。“两岸石壁…四时俱备”用平远和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和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灿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晓雾将歇…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动景的描写。通过描写朝与夕两个特定的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2、“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3、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说说这句体现了作者如何的情怀?“实欲界之仙都”言简而意蕴。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观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并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四)总结写法,实践体验。“写景物,抓灵魂;多视角,传实情。”同窗们根据这些写景特点,自己动手写一段自己感受最深的自然四、达标反馈1、解释加点的词俱备()沉鳞()竞跃()复()2、下列句中“之”字不解释为“的”的一项是()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b、实是欲界之仙都c、照以海滨之月。d、有牧童见之,拊掌大笑。3、文中描写动景的句子是:4、“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答:五、学习小结今天学习的《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的一封信,虽只有六十八字,但概括古今,包罗四时,兼顾朝夕,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含有,真是尺幅容千里,片言役百意。学习它就是要学习作者高超的艺术笔力,学会鉴赏它的美学价值。培养自己热爱自然崇尚自然的美妙感情。答谢中书书复习教案篇2学习目的1、朗诵,理解文意,背诵课文。2、研读,品味语言之美、意境之美。3、探究,体会作者沉迷山水之怡然自得。教学过程教学设备:录音机和磁带课件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释题,介绍作者、写作背景,明确学习目的答:回复。谢中书:谢征,作者的朋友。中书,是谢征的官职。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隐居茅山。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咨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为“山中宰相”。写作背景介绍南北朝时,因政局动乱,矛盾锋利,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谋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经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二、初读,正音并解释重点词语。翻译句子,整体感悟。1、正音:颓:tuí与:yù2、释词四时:四季。俱:都。歇:消散。颓:坠落。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欲界:指人间。仙都:神仙生活的美妙世界。或指天堂。3、翻译句子:每人任选一句翻译,看谁译得又快又好。4、整体感知:课文重要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山:青、高水:清、秀三、分析课文的构造。默读课文,思考课文的构造。四、朗诵,入文入景,品味语言之美。1、复习重点字词:四时、俱、歇、颓、沉鳞、欲界、仙都、与2、你体会到本文的语言特色了吗?句式很整洁,大多是四字(言)一句,加上对偶修辞手法的运用,读来朗朗上口。五、分析课文意境美。1、思考:本文美在何处?2、描写景物的办法,你学会了吗?1、抓住景物的特性;山:青、高水:清、秀2、按照一定的次序;总分总3、重视图画美:色彩的搭配、观察的视角、感观的冲击、动静结合……六、小结这篇山水小品廖廖68个字,就概括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使文章清幽隽雅,像诗普通优美动人。体现作者亲近自然的喜悦。七、巩固练习(一)根据课文内容,填上恰当的词,并解释它的意思.1、两岸石壁,五色()。2、青林翠竹,四时()备。3、晓雾将(),猿鸟乱鸣;4、夕日欲(),()竞跃。5、未复有能()其奇者。(二)本文运用了什么构造?运用了什么写法来体现山川之美?总—分—总的构造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的写法(三)文中哪句话直接抒发了作者对山水景物的赞叹?实是欲界之仙都。(四)课后任务:纯熟背诵全文。八、诗句积累。同窗们可别忘了要注意积累啊。文中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请你积累一点描绘山水美景的诗句。1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唐.孟浩然《宿建德江》2.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南朝宋)谢灵运《初去郡》3.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北齐)北朝民歌《敕勒歌》4.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唐.李白《蜀道难》5.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唐.钱起《陪考功王员外城东池亭宴》6.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唐.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答谢中书书复习教案篇3教学背景:八年级学生通过初一一年的文言文学习,已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学习办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和学习掌握了一定的环节,并且通过以往的朗诵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文言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诵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和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讨论、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但由于本单元文言文采用的是集中编排的方式,且多数课文有背诵规定,学生学习时可能产生疲倦感,因此不停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成为必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收获知识和学习办法,提高学习能力,培养美妙情操是必然。教学内容: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第六单元《答谢中书书》教材分析:《答谢中书书》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散文,它“犹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全文共68个字,但在这短短的68个字中蕴涵着清远的意境,突现了山川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体现了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在重复诵读中,尽情观赏这种美,并发挥自己的想象,进入情景交融的境界,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感情。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文言文及古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1、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培养学生查找、收集,整顿资料的能力。2、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大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3、赏析景物描写,并能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发明性地再现课文景象。4、领略作者思想感情,提高学生感悟文章意境的能力。过程与办法:1、品味文章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2、布置预习,让学生解决生字,记下文中难点,然后进行解说。3、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点拔法、诵读法。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纯净美妙,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教学重点:1、重复诵读短文,体会文章意境及作者情感;2、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办法。教学难点:赏析景物描写办法,品味优美语言,体验归隐情趣。教学办法:诵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品析法、讨论与点拔相结正当。教学准备:电脑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激情导入请同窗们观赏美丽的风景。(多媒体出示风景图),然后请描述看到了什么?联想到了哪些诗句?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去观赏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二、明确目的,有的放失(多媒体显示学习目的,学生齐读)三、介绍课题、作家作品有关本课的作家作品,大家一定收集了不少资料吧,现在请同窗们互相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教师合适补充)。(多媒体显示)1、解题:答/谢中书/书①答:回复。②谢中书:见课文注解①。③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我国应用性文体历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特别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陈:述说)2、作家和作品介绍:让我们一起走近作者:陶弘景(452~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陶隐居。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南朝齐梁间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的写景名作。“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隐居句曲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粱武帝即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弘景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像听到仙乐同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又称之“仙人”。著有《陶隐居集》。3、作品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乱,矛盾锋利,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谋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经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四、朗诵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指导学生大声读课文,规定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1)学生先齐读,后请一学生点评。师提示重点字音及朗诵节奏: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2)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3)学生自由朗诵,品味四字句的节奏。(4)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他同窗点评。(5)学生齐读课文。现在请同窗们用一种字来概括本文的主旨,哪个词最恰当?明确:美2、学生小组活动,理解文章大意和全文主旨。让我们走进文本,看山川之美,美在哪里?(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2)小组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并向全班质疑问难。(3)多媒体显示下列词句,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重点测试)A、四时俱备:俱,全都。晓雾/将歇:歇,消散。夕日/欲颓:颓,坠落。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争着跃出水面。B、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与:参加,文中指观赏。译为:就再不也没有有能够观赏到这种奇丽的景色了。(4)学生精确流畅地同桌互译课文。(多媒体出示译文)译文:山河的壮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谈赏的。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澄澈见底,河流两岸悬崖峭壁,在阳光下多种光彩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茏。每当上午,夜雾将要消歇,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黄昏,夕阳将落,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佳美的山水之中。(5)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理清背诵思路。(介绍你背诵的窍门)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看看应当如何分才好?各部分之间有何联系?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望“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慨总括前文。请结合上面的思路分析,大家自己背诵,然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背诵竞赛,看谁背得又快又精确。五、精读探究,赏析写景,体验感情。1、学生自由精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想像文中的画面,用“这里有——之美,你看——”的句式加以描述,体会文章的意境,在四人小组内每位同窗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脑海中出现的画面,其他同窗补充、评价。2、师生互动,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让我们走出文本,对照老师找的几幅画面,看山川之美,你领略到了哪些美?(1)多媒体依次显示山水相映图,石壁翠竹图、晨晖、夕照,激发学生想像。(2)请一小组再次描述画面,围绕山川之美评析课文。进一步领略文章的诗情画意。(3)请学生归纳赏析,进行文字整顿,写成赏析短文。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稍加点拨。明确赏析: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另一方面是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第四是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多角度,多层面将动与静巧妙对比映衬,更突出了景色的优美动人。四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轴。(4)“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学生齐读后同桌交流)明确: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5)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这句话体现了作者如何的情怀?(学生找出句子后先齐读再分析)明确:“实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言简而意蕴丰。体现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能够和古今山水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总结写法:描写景物,抓住灵魂;调动感官,动静结合;多个视角,抒发真情。六、拓展迁移:鉴赏文学作品---感悟大自然---提高审美情操。1、你还能想起哪些描写山川之美的文章?这些作者又是如何体现山川之美的呢?从中你得到什么启发?2、背诵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词文章,看谁积累的多。七、课堂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先谈师后总结。八、作业:1、背诵并默写课文。2、收集整顿描写山水的诗词、对联、歌词等。3、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用当代文大胆的扩展描绘文中的景色(可任选其中的一句加以想象扩展)。板书设计答谢中书书陶弘景总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山水相映之美,绘景色彩配合之美。(2~5)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总写抒怀实是欲界之仙都(6~7)答谢中书书复习教案篇4【教材分析】《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做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盼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其作者陶弘景生于江东名门,祖陶隆,于南朝宋时侍从孝武帝征战有功,封晋安侯。父陶贞宝,深解药术,博涉子史,官至江夏孝昌相。有《陶隐居集》,中国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协助修订《本草集注》。卒谥贞白先生。【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目的】1、理解课文下边注释的词语,搞清词句含义;2、能够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诵课文,培养学生朗诵能力;3、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优美的意境,培养学生初步观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过程与办法目的】通过诵读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的】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优美的意境。【课前准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1、导语: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描绘山水风光的优秀诗句。例如苏轼的“横当作岭侧成峰”……生:“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师: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生;“疑是银河落九天”师: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生:“春来江水绿如蓝”师:又如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生:“柳暗花明又一村”师: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你看,好山,好水,好画,好诗。而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更是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那会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我们立即一起来感受和学习这篇短文《答谢中书书》2、理解课题。师:大家注意这个课题,“答谢中书书”两个“书”字连一起,这题目是什么意思啊?生:“谢中书”是个人名,题目的意思是给“谢中书的信”。师:指导学生阅读,明确:“中书”是官职,“谢中书”指的是谢征。陶弘景给谢中书的一封信。3、作者介绍: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mò)陵(现江苏南京)人。生于江东名门。祖陶隆,于南朝宋时侍从孝武帝征战有功,封晋安侯。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父陶贞宝,深解药术,博涉子史,官至江夏孝昌相。有《陶隐居集》,中国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协助修订《本草集注》。卒谥贞白先生。南朝南齐南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由于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阅为务。”(《南史》)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其思想源于老庄,并受葛洪道教影响,亦杂有儒佛观点。主张儒、佛、道三家合流,鼓吹“百法纷凑,无越三教之境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做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盼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字词积累:之:的美:美景古来:自古以来共:都高峰:高耸的山峰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青林:青葱的树林翠竹:翠绿的竹林四时:四季俱:都备:长久存在晓雾:上午的雾将:将要歇:消散乱:此起彼伏欲:要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妙世界。夕日欲颓:太阳将近落山了。颓,坠落。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用了借代的手法,鳞指代鱼)实:确实,确实。是:这自:从康乐:指南朝知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是南朝文学家。未:没有与(yù):参加,这里指观赏奇:指奇山异水者:...的人2、整体感知:《答谢中书书》体现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自豪之感。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表露无疑。这篇山水小品,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可谓尺幅能容千里,片言可役百意。本文的成功,重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优美的意境。以饱和着感情的语言再现它,激起读者审美的兴致,从而形成文学作品的意境。本文作者从以下几方面濡墨染彩、熔裁营构,使文章清幽隽雅,像诗普通优美动人。“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这十句作者择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实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1、《答谢中书书》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盼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2、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动静结合,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这十句作者择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3、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实是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4、节奏划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四、精读课文,进一步感悟:1、再读短文,理解短文内容。问题一:“歇”、“颓”的意思。问题二:“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此句翻译。问题三:“沉鳞”指什么?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每人选择一句来翻译,再找1-2名学生做通篇介绍,规定优美流畅,师生点评。在理解的基础上分两大组进行朗诵比赛;教师做出评价。2、理清思路,观赏构造美。总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四季常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写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晨昏之景: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抒怀: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3、课文可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的内容分别是什么?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望“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而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慨总括前文。4、朗诵,品味语言美。你觉得哪些字用得特别传神?(讨论,明确)一种“将”字活画出轻纱似的晨雾逐步消散,于是山水从朦胧中依次显出。一种“乱”字,充足写出了猿欢鸟叫的群动之欢。一种“欲”字,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夕阳鲜明的色彩和动感一种“竞”字,着力体现了鱼跃清波的无限乐趣,使整个画面充满生机。5、研读,体会意境美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6、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说说这句话体现了作者怎么样的情怀?全文体现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实欲界之仙都”言简而意蕴。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观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并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自然景物的绮丽风光,本身就构成优美的意境,作家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以饱和着感情的语言激起读者的兴致,从而形成文学作品的意境。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互相作用,构成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全文只有68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先以感慨发端,然后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最后以感慨收束。全文体现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这篇文章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愉悦,“实是欲界之仙都”,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得意之态表露无疑。“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观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五、课堂总结: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古今仁人智士用他们脍炙人口的文章写尽了山川草木的秀色,让我们去品味,让我们去感怀。其实,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用它那多姿多彩和真切自然的灵性感染着我们,只要我们用明亮的大眼睛,用广阔的胸怀去发现,去感悟自然,感受生活。我们的阳光将会变得更加灿烂,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无限美妙。六、板书设计:答谢中书书陶弘景总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分:写景四时之景仰望:高峰入云(山之美)俯视:清流见底(水之美)平视:青林翠竹(色彩美)美:晨昏之景猿鸟乱鸣(动态美)沉鳞竟跃总:抒怀欲界之仙都答谢中书书复习教案篇5学习目的1.理解作者的有关状况,背诵短文《答谢中书书》。2.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3.积累优美的写景词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美妙感情。学习难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学习时间:一学时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找资料,理解作者。2、把“书”这种文体的有关知识写下来3、初读文章,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夕日欲颓()未复有能与其奇者()4、学生朗诵课文,规定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二、学习、研讨1.借助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加横线词的意思。五色交辉()四时俱备()晓雾将歇()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未复有勇与其奇者()2.对照课下注释,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并划出疑难词句。重点翻译下列句子。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未复能有与其奇者。--------------------------------------------------夕日欲颓,沉鳞竟跃。-------------------------------------------------3.根据提示给文章划分构造层次,并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第一层句,总起句,以感慨发端。第二层从到,描写描绘大自然中景之美。第三层,感慨自然之美景。三、进一步探究1.陶弘景描绘了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他描写了哪些山川美景呢?又是如何描写的?请同窗们小组合作,重复阅读课文,用下列句式说话:“我从文中句中,读出了之美,作者写出了它的特点。”示例:我从文中“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读出了晨昏变化之美,作者写出了“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的热烈欢快的晨景,和清静幽寂的暮景。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这一句中的“乱”字,让人想到混乱、乱七八糟,这个字是换成“齐”“共”等等好不好?为什么?让学生思考回答。“沉鳞”指什么?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3、.本文对景物的描写能够说是美妙至极,请你试举一例论述一下“妙”在何处?4、.“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以作者的感慨总括前文,体现了作者如何的感情?5、.本文体现了作者如何的思想感情?四、积累迁移1.总领全文景观的句子是什么?2.文中体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什么?3.能概括全文主题的句子是什么?4.文中用简洁的语句描绘高山流水的语句是什么?5.这篇文章运用了哪几个体现方式?答谢中书书复习教案篇6【教学目的】〖知识和能力目的1、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2、品味文章精当的语言、布局的匠心,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3、背诵、默写全文。〖过程和办法目的1、通过诵读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2、通过想象再现景象,领略文章的意境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的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妙,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感情。【教学重点】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景色美、意境美。构想通过读、说来贯彻。【教学难点】本文布局的巧妙。构想通过学生再造想象来突破。【教学时数】一学时。【教学过程】一、由《三峡》引入新课二、介绍课题、作者本文虽短,但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答/谢中书/书”──写给谢中书的信。注意断句。明确两个“书”的含义。第二个“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含有审美意味的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陶弘景:(具体见课本注释)三、指导学生朗诵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一读:朗诵。规定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本文多为四字骈句,朗诵节奏为二二。散句以句意来定。二读:默读。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意。教师酌情解决难字、句意。指名讲出文章大意。三读:译读。本文写景部分句式整洁,如果分行,就是一首写景诗。规定:和文章句式整洁对应,译句也要句式整洁。(译读规定较高,拟尝试一下)1、教师读原文,学生译译文。(一学生读译文,其他学生齐读原文)2、学生齐读原文,教师读译文。(本环节视学生译文如何而定)四读:品读。1、找出文中用的好的词,说出其妙处。(学生悟读,交流讲话。教师补充)2、可用换词法领悟下列词的妙处:入(体现一种向上的气势)──到交辉(交相辉映,共增山色)──齐全将歇、将颓(展示出慢慢消失的过程,不乏拟人化色彩)──将散、将下。乱鸣、竞跃(再现一种生机和活力,营造热闹的氛围)──齐叫、游泳。3、在此基础上,归纳点明本文布局上的山水相映、色彩相配、晨昏变化。同时行文起伏相错,读起来也要注意语调的变化。试着读出不同的语调。4、你认为作者是以什么样的感情来写这些景物的?体会文末两句的含义。(赞美、自豪)五读:说读。大自然是个广阔的舞台,那么其中的一切事物可就是演员了,他们都想在这舞台上展示自己。如果请你用生活中的一种人来比方文中所写事物,你看它们像什么人?1、示例:你看,那高峻的山峰直入云端,就是一名顶天立地的男子汉。2、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六读:背读。四、作业试把本文扩写成一段写景文。〖板书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句式整洁之美四字骈句↗山水相映赞美文章意境之美→色彩相配↘晨昏变化自豪答谢中书书复习教案篇7教学目的:1.诵读古文,积累实词2.把握作品写景内容理解作者体现的情感3.感悟作者多角度写景教学重点:1.把握作者写景内容,理解作者体现的情感2.多角度写景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近代大学问家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导入二、揭示课题,明确学习要点(检查预习)1.课题《答谢中书书》2.明确学习要点1)古文学习要点(朗诵、翻译、内容理解)三、课文内容研讨1.诵读1)学生自由读2)教师示范读3)师生互读4)师生借鉴读(观看朗诵视频)设计意图:充足的朗诵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磁环一旨在引导学生多读,读出节奏,读出感情。2.译读课文1)学生结合工具书理解词句2)班级交流与展示3)教师预设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五色交辉晓雾将歇沉鳞竞跃夕日欲颓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设计意图:学生在自我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初步的理解课文内容,班级展示。强调重点词句,为课文的理解蓄势。教师适合推出预设译文,供学生参考。3.内容研讨1)主问题:作者写景的行文思路是如何的?学生在读课文理顺思路班级交流教师预设与引导:总领全文----描绘景色---议论总结2)探究内容作者写景没点在哪?找出有关语句试做分析。师生互动,共同交流教师预设与引导:山水映衬之美: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两者相映成趣。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色彩配合)这句话山中之静景。五彩的山石与青翠的竹木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丽辉煌的气,新宜人,充满了万物勃发的生机。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晨昏变化)这句话山中之动景。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画面灵动而充满生命气息。明确感情:全文体现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设计意图:此环节重在理顺作者的思路的基础上理解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写景(色彩配合、晨昏变化、动静结合)进而理解作者借景抒情的手法。3)质疑与探讨(理解骈句)的句式特点设计意图:拓宽课堂容量,引导学生能够从句式角度理解课文的体现,为后来学习赏析奠定基础。四、朗诵成诵五、课后作业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在线文中美景,不少于100字。设计意图:在理解作者写景的同时,能够发挥联想和想象,借助当代语言在线作者笔下的美景,进而锻炼学生的习作能力。答谢中书书复习教案篇8一、教学目的1.对的、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掌握重点文言词汇,提高文言文鉴赏能力。2.通过重复诵读、小组讨论,疏通文意,体会山川自然之美。3.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的清高情怀。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重点文言知识,体会山川自然之美。教学难点:提高文言文鉴赏能力,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的清高情怀。三、教学办法诵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题目导入)请同窗们齐读课题。上节课给大家布置了预习任务,谁能给大家说一下题目该如何理解呢?(答:回复;书:书信,是一种应用文体,用于陈情记事的。《答谢中书书》指的是回复谢中书的一封书信。)那今天我们就走进这封书信,看看这封书信写了什么吧。(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明确:注意朗诵的快慢、停止、语调、轻重音等。2.指名读,多媒体呈现重点的文言知识。明确:实,确实;俱,都;与(yù):参加。3.学生自读,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思考:这封书信重要写了什么?明确:写了山川之美。(三)进一步研读1.请同窗们以前后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作者描写了山川的哪些美景呢?明确:①“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山水相映之美。②“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色彩配合之美。③“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晨昏交替之美,动静相称之美。2.谈谈你如何理解“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体现了作者如何的情感?明确:这句话的意思为“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观赏它的妙处。”作者写的都是常见之景,但是语言清丽,并且说了自己能够发现它的神奇之处,体现了作者深得山水之乐的喜悦之情和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四)拓展延伸画一画文中呈现的美景;再次有感情地诵读文本。明确:老师听见同窗们朗诵地很认真,也很有感情,在大家的朗诵中老师也体会到了山川之美,这就是古文的魅力,朗诵的魅力。(五)小结作业1.师生共同总结。明确:现在谁能给大家分享下这节课的收获呢?嗯,你说你不仅理解了“书”这种文体,还跟随着作者游览了一番,有山水、有青林、有鸟鸣、鱼游,感受到了宁静与美妙,较好,请坐,谢谢你的分享。2.作业:将文中的美景用当代文写一写,字数:三百字左右;规定:文从字顺,故意蕴之美。五、板书设计答谢中书书复习教案篇9设计理念:在新课标的背景下,规定教师的主导作用要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既要充足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要提高学生主体参加教学的能动性。学生毕竟是学习的主人,要充足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主动性。只有教师、学生互相配合,才干达成最佳的教学效果。教材分析:《答谢中书书》是选自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六朝山水小品名作。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全文共68个字,却把江南的山水之美描写的淋漓尽致,生动细致。学情分析:新课标规定,中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崇高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含有一定的文学素养,也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中侧重于激发学生的知识储藏和体验,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得到自己独特的感受。教学办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教学学时:1学时教学目的:1.能够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并默写。2.掌握惯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3.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4.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1.掌握惯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重点)2.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难点)3.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难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解析题目1.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引发古今无数文人墨客无限情思,他们为我们奉献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今天,我们来学习南朝齐梁时思想家陶弘景写的一篇山水小品----《答谢中书书》。2.解析题目《答谢中书书》。教师明确:答:回答,回复。谢中书:即谢征,字玄度,南朝梁陈郡阳夏人。书:指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二、介绍作者,理解背景1.“书”即书信,一种应用性文体,古代书信多记事陈情,实用性和审美性完美结合。2.陶弘景,南朝齐梁时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学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3.写作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乱,矛盾锋利,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谋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经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设计意图:让学生能够充足理解到作者以及背景的有关信息,方便于更加好的理解文本内容。三、诵读课文,初步感知1.朗诵课文。(1)学生朗诵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注意句子的节奏,有感情的朗诵课文。教师指导:颓(tuí):形容词作动词,坠落。与(yù):参加。这里指观赏、领悟。2.疏通文意。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以小组为单位疏通文意。教师明确重点词语解释: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辉,交相辉映。四时:四季。俱:都。颓:坠落。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争着。跃:跳跃,这里指跳出水面。复:再。与:参加,这里指观赏。3.展示图片。向学生展示文中描写句子的图片,直观感受。4.背诵课文。全班齐背课文,教师检查背诵。设计意图:为了检查学生课前朗诵、预习的状况,为接下来进一步探究课文打好基础。让学生自主翻译课文,掌握重点字词、句子,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四、进一步探究,感知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全篇文章围绕哪句话在写?2.哪个字概括了全文中心?3.《答谢中书书》能够分为几部分?各部分有如何的联系?(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提问。学生明确:1.全篇文章围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2.“美”字概括的全文中心。3.全篇能够分为3部分。(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2)中间部分写景,则具体叙写山川之美。(3)结尾以感慨总括前文,复以名人证明此说。联系:首尾呼应,叙议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教师提问:山川之美,美在山水相映之美,色彩搭配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四个方面,哪些句子能够体现?学生明确:山水相映之美:作者以俯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视“两岸石壁,无色交辉”。色彩搭配之美:由“两岸石壁,无色交辉”到“青林翠竹”到“四时俱备”能够体现出来。晨昏变化之美:作者以时间的角度,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动静相衬之美:分别从形体、光色、声响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思考:文中哪些句子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体现了作者如何的感情?学生明确:“实是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心态。“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人能够观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发现无尽乐趣,字里行间洋溢着得意之感。教师补充:“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体现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全班再次齐读短文)设计意图:通过设立问题环节,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感受文章中所描绘的美景,并体会作者想要体现的思想感情,同时培养学生回答下列问题的口头体现能力。五、布置作业1.会背诵并默写。2.想一下如果你身在其中,你该如何描述江南的山川之美?教学反思这节课我的构想是,参考新课标规定的“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课上教师抛出问题,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得出答案,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充足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进行引导、补充。教学思路上,围绕课文中首句一种“美”字展开,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师生互动等方式,朗诵课文,品味字句,赏山川之美,品得意之情。整个教学,虽获得了一定教学效果,但也存在着许多的局限性之处:在上学时太口语化。学生在齐读课文后个别字的读音没有及时纠正。文言文的学习,自读是基础,诵读是重点,悟读是核心。多读,对于文言文有很大的协助。我留给学生朗诵的时间比较少。对于字词的品味应多引导学生通过“换词”或者“删词”等方式来体会体现效果,这样,学生理解的会更透彻某些。在品析作者情感这一环节上,时间留得少了,学生难以充足意会到作者“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言外之意。通过这节课让我深深的感受到予以学生一种讲话的机会,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他们会让课堂变得更加精彩。在此后的教学中我也要注意本身问题,相信一定会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收获。答谢中书书复习教案篇10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节课。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规定学生在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而《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写景的优秀短文,作者抓住景物特性来写,注意到在不同时间内(晨昏、四季)景物的变化,并且情景交融。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效果。学情分析1.我所带学生大多为都市学生,整体素质较高,但大多为独生儿女,娇生惯养居多,看待学习似乎又不够细心与刻苦,作业质量不是很高,书写不很工整。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大多只停留在背诵与翻译上,对于基础知识的积累不是很扎实,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懂得学新课,不注意梳理和归纳。学习中注意引导学生对知识点的整顿与归纳。3.学生认知障碍点:学生对书信的写作意图不是很明确,值得探讨。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⑴精确理解课文下注的词语,搞清词句含义。⑵把握文章的修辞手法,学习描写景物的写作办法。过程与办法:⑴布置预习,让学生解决生字,记下文中难点,然后进行解说。⑵点拔法、串讲法、诵读法、问答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妙情操。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⑴让学生重复诵读短文,体会文章意境;⑵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办法。难点:⑴引导学生在思想上超越时空,与作者对话,领略他们的思想感情。⑵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办法。答谢中书书复习教案篇11教学目的:1、通过品读核心字词学习描写山川景物的办法。2、通过理解背景及同类诗歌初步认知山川对以陶弘景为代表的中国文人精神的影响。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1难点:2教学准备:熟读课文,根据注释口头翻译全文。教学过程:一、导入: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与智正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所追求的最高道德规范,因此山川就成为了他们精神家园,也屡屡在他们的笔下出现。正如本文开头所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但是作者写作此文,并非要描写那些“共谈”的内容,正如他自己所说的,“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学生翻译这句话)。作者的言下之意就是只有自己与谢灵运看到是“古来共谈”者所没有发现的“奇”。这里的“奇”就是“与众不同”之意。那么作者看到哪些与众不同的景物呢?这个问题曾经也有人问过作者,他的好友萧衍称帝后曾邀他出山为相,问他“山中何全部”,能让他抛弃一切功名利禄。他便以此问为首句,写了一首名为《诏答山中何全部》的诗:“山中何全部?岭上多白云。但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白云是缥缈不定,那么作者心目中的“山川之美”与否也是缥缈不定的?本文所呈现就是现实中的.山川之美的与众不同之处。二、初读课文,赏奇文。1、请大家朗诵课文,归纳出作者所描写的景物。(学生列举体现景物的词语)高峰、清流、两岸石壁、青林翠竹、猿鸟、沉鳞。2、前四种是山中之景,而后两种写的是山中动物。但这一切在山中都是常见的,同时也是山水散文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这阐明作者所描写的景物本身并没有与众不同之处,“奇”的是他的描写办法。(学生补充作者描写这些景物的语句)“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3、要理解这些描写的独特之处,我们就需要先明白它们的意思。下面就请大家结合书下的注释,口头翻译这段文字。(原则翻译: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清澈的溪流一望究竟。两岸的石壁五彩斑斓,交相辉映。青翠树林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太阳将近落下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三、品读课文,悟奇趣。1、这样翻译固然很原则,但是我们只能从中感受到山的高,水的清等等内容,这样的描写“奇”吗?可见我们还需要继续探究作者描写的独特之处。请大家注意,作者写山高,不仅用了“高”这个形容词来描写山峰,还用了什么词还写它?(“入云”,动词)我们发现,作者不仅在写动物时用动词,写景物时同样也用了动词(“见底”“交辉”“俱备”“乱鸣”“竞跃”)。作者用动词来描写景物的目的是什么?这就是我们下面重点探究的内容。提示:①动词是用来写动作的,而有了动作就阐明描写的对象始终在处在变化中。作者用这个动词想体现山始终在进行什么动作?(生长)作者用“入云”一词形容,阐明山的生长有尽头吗?它的生长有什么特点?(不停地生长)②如此写山,山还仅仅是一种静静地等待人们去观赏的景物吗?(有了生命)③如何描写这一场景才干体现出山的生命?这就需要我们展开想象,用不同的办法(高山犹如一种不停长高的巨人钻入层层云霭中,撑开厚实的天空,撑出一种崭新的世界)④为什么水会清澈见底?此处的“见底”仅仅见到了一条沉静的河流吗?朱熹的《观书有感》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山中的活水从何而来?(学生描述瀑布奔流,白雪融化,山水聚集的景象)正由于永远都有这些活水注入,因此溪流才能够保持永远年轻的生命,永远清澈见底。⑤同样,请大家思考一下,“五色交辉”的石壁色彩从何而来?作者用“交辉”这个词强调了这些色彩的什么特点?(色彩斑斓,但无法分辨出某种颜色,由于它们交错在一起了)⑥“青林翠竹”似乎没有变化,可是我们想象一下,当四季变换时,周边的景物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描述山中四季变化的场景)⑦请大家想象一下,“乱鸣”与“竞跃”呈现了一幅什么样的场景?(活力四溢)夕阳灿烂的阳光照耀在跃起的鱼儿身上,反射出绚丽的色彩,非常美丽。但作者强调的是鱼原本潜游在人们看不见的水底,此刻的跃起让我们看到山中旺盛的生命力不仅存在于我们眼前的景物、动物之中,还在哪里存在?(山川中的每一种角落)⑧作者笔下的动物出现在两个特定的时间点中。“晓雾将歇”是什么时候?(上午的雾气将要消散时)就是一天即将开始的时候,此刻山川仍被晨雾笼罩,原本应当是一片沉寂。此时“猿鸟乱鸣”,山林在喧嚣中开始了新的一天。“夕日欲颓”是什么时候?(太阳将近落山时)就是一天即将结束的时候,黑暗即将来临,一切似乎要重回沉寂中。但此时“沉鳞竞跃”,似乎要把积蓄了一天的活力全部释放出来。我们能够想象,夜幕来临后,山林与否会陷入一片沉寂之中?作者在上一句跨越了四季,这两句则涵盖了一天的景物,两句均强调了旺盛蓬勃的生命力,这阐明山中的生命的特点是什么?(永不止息)2、总结:山中的生命含有“生机勃勃、蓬勃旺盛、永不止息”的特点,而只有陶弘景才看到了这一点,这才是他笔下的“山川之美”的与众不同之处。再读课文写景部分,注意节奏的变化和重音的突出,读出这种蓬勃的生命力。3、学生从上述语句中任选一两句,加上自己的想象,用几句话描写其所呈现的场景。(学生完毕后交流自己所写的内容)四、延伸阅读,识奇人。1、诗人很骄傲,由于他发现了山川真正的美。而我们也同样值得自豪,由于我们用自己的话复述了作者所描写的场景,呈现出了作者蕴含于文中的生命力。“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但为什么作者认为只有自己和谢灵运才干真正感受到蕴含其中的生命力呢?补充背景1:我们就先理解一下作者的生平。如果我们读一读史书,会发现陶弘景并非一种天生的隐士,他在年青时也曾为官,并且工作勤奋。即使在他归隐之后,即使谢绝了梁武帝的邀请,但仍然主动参加了国家的大事决策,按《南史》的说法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这一切与他体现出的超脱世外的情怀似乎很矛盾。他并没有与外界脱离,但却只乐意保持旁观者的姿态,而不肯参加进去。他为什么有如此矛盾的言行,核心就在文中他对人间的称呼,“欲界”本身是佛教的用语,但在此处指什么?(欲望)补充背景2:陶弘景36岁时归隐,就在这短短的36年中,南朝就换了两个时代,七个皇帝,而这七皇帝中,有三人死于非命。而在他归隐的之后,梁代齐,其间又换了5个皇帝,只有一人善终。而每一次政变,其因素只有一种,就是争夺最高的权力,而这争夺必须随着着血腥的屠杀。陶弘景本为道家,但却借用了佛教对人间的称呼,称之为“欲界”,也就表明了他对于身边这个血腥的世界的态度。因此,作者不乐意参加政治,以此来表达对尘世的厌恶。2、什么样的人才干真正摆脱“欲界”的束缚呢?谢灵运有诗曰:“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只要变化的脚步不停止,山水就永远保持着活力。同样,我们的生命如果能犹如山川的景物普通,永远不停地运动着,心灵也同样能够保持纯净。谢灵运的《登池上楼》中有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一种“变”字写出了春天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2025学年河北省唐山市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 2025年债务纠纷导致离婚协议书策划模板
- 2025年企业暂时性停止劳动合同样本
- 2025年策划复婚关系解除协议书样本
- 2025年涤纶短纤项目申请报告模稿
- 2025年农产品加工与合作协议书
- 2025年水苏糖项目立项申请报告模板
- 建筑工地外部协作单位安全合作协议书
- 2025年信息技术服务合同续签
- 2025年住宅区物品存放室租赁合同范文
- 初三物理常识试卷单选题100道及答案
- 办公用品价格清单
- 公司银行贷款申请书范文
- DB3713T 340-2024 实景三维数据接口及服务发布技术规范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知识
- 八年级生物开学摸底考(长沙专用)(考试版)
- 传染病监测预警与指挥信息平台升级建设方案
- (工作规范)公路预防性养护工作手册
- 期末测试卷(二)(试题 )2024-2025学年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 天津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含答案)
- 初一年级班主任上学期工作总结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