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谒求仕与自荐求职_第1页
干谒求仕与自荐求职_第2页
干谒求仕与自荐求职_第3页
干谒求仕与自荐求职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干谒求仕与自荐求职

论官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学术制度创造的一种社会现象。从汉代起,干谒之风便与荐举取士的制度一起产生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以门第取人的原则杜绝了贫寒士人跻身上品的仕进之路。但南北朝帝王宗室爱好文学的风尚仍为一些荜门蓬户之俊才开启了干谒王公的侧门,靠宗室引荐几乎成为南北朝文人进身的主要途径。到了隋唐,科举制度的确立为一般士人提供了凭学识和才能进行公平竞争的机会。然而,由于政变的频繁,用人标准的变化,加上科举制度不完备等多种因素,荐举不但始终成为科举的重要补充,而且名目繁多,取仕也相对容易,于是一些有豪气、有才性的士人便纷纷走上了这条更为便捷的求仕途径。他们写信、写诗给掌权柄者或有名望者,希望得到他们的赏识、援引、擢用,以期拔于泥涂,平步青云。于是干谒之风盛行。唐代许多著名的文学家比如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王维、高适、岑参及“初唐四杰”等均经由过此种求仕方式。自荐求职是现代社会尤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物。20世纪90年代中期实施的双向选择制度,将多年来自视为“天之骄子”、“皇帝女儿”的大学生推向了凭真才实学公平竞争的人才市场。每年春末夏初的人才交流会上,云集的多是手持一卷《自荐书》的行将毕业或已经毕业的大学生们。自主择业在带给大学生更加广阔、更加自由的生存空间的同时,也给青年学子们出了一道难题:怎样在自荐书中展示自我?怎样才能跨进自己中意的企业之门?显而易见,古代求仕与今之求职是两种社会制度下产生的迥然不同的社会现象,它们在性质、意义、目的、要求等方面均存在天壤之别。但是,身份与心愿一致也决定了二者间有必然联系。就干谒文和自荐书的写作而言,也不乏相通相联之处,比如:都要表示对求助对象的好感,以取悦于人;都要介绍自己的品德、才能与专长,为自己作广告;都要呈露自己的文才,用一纸求荐书或自荐书邀赏于人,等等。那么,汲取前人干谒成败的经验或教训,借鉴古代干谒文的一些写作技巧,对丰富自荐书的写作,指导当代大学生求职应聘应该不无裨益。本文拟以韩愈作于同一时期的三篇干谒书信为例,联系当前实际分析自荐时应有的交际技巧和心理素质。韩愈的《上宰相书》、《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均作于唐贞元十一年(795年),这年作者二十八岁。当时境况正如文中所云,是“四举于礼部乃一得,三选于吏部卒无成”,自视甚高偏仕途蹇厄,内心积聚的是傲气与怨气,就象他在同时期所作的《与崔立之书》中所渲泄的那样:“夫所谓博学者,岂今之所谓者乎?夫所谓宏辞者,岂今之所谓者乎?诚使古之豪杰之士若屈原、孟轲、司马迁、相如、扬雄之徒进于是选,必知其怀惭乃不自进而已。……然彼五子者,且使生于今之世,其道虽不显于天下,其自负何如哉?”这便是他提笔上书宰相希求援引的心情写照。三封信相隔时间不长,可见作者年少之气盛与求仕之心切,遗憾的是最终未能打动宰相的心,个中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撇开复杂的社会政治因素,单从自我定位的失当、修辞技巧的失策与心理状态的失衡等方面看,恐怕也是作者失败的主要原因。《上宰相书》作于正月二十七日。开篇并未直接提出个人要求,却先旁征博引,以洋洋洒洒的大段文字,借《诗序》与孟子之言对宰相培养教育人材的职责发了一通宏论,甚至断言当今天下太平,宰相于“论道经邦之暇,舍此亦无大者焉。”而后话题才落到自己身上。他强调自己“所读皆圣贤之书”,“其业则读书著文,歌颂尧舜之道”,高自标置,给人以迥然不同于流俗的印象。他并不讳言自己在科场上的败迹,但他认定自己是可培养之才,他要以对“道”、“义”的坚守来赢得尊重与赏识,因而文中极诉不为流俗所知之痛苦,极申自己“遑遑乎四海无所归,恤恤乎饥不得食”的艰辛和顽强的坚持。这里,与其说是自我举荐,不如说是为宰相出了一道难题:根据韩愈的逻辑推理,他这个人才能否被任用,就成为宰相是否尽职的标志,他的提笔援求,更是抛却了可能被人怪罪的顾虑,成为成全宰相实行古君子之道的重要举动。不仅如此,韩愈又从国家设官制禄的目的出发,说明士人求官正是对朝廷实现求士目标的一种呼应与帮助。朝廷求士,尤其应当超越仕进常规,起用那些不俯仰于时的贤者。如果能对自己这样不经吏试而自荐者给予重用,那么天下之士必然群起而效之:“洋洋焉动其心,峨峨焉缨其冠,于于焉而来矣。”韩愈确是一个善于把最普通平常的愿望安置在人们意想不到的理论高度进行阐述的高手。文章至此,不仅和盘托出了求仕要求,而且层层递进,使其自荐之举不只停留在无可指责的层面,进而成为利国利政的高尚行为,对他的录用也成为关乎治政任贤的大事件。这篇文章,表面看是向人求官,实际上是以君臣大义为宰相讲道理。全文入则《诗》,出则《书》,开口尧舜,闭口礼义,铺陈征引,博辩无碍。尽管才气横溢,但其高自标置的定位和咄咄逼人的气势,必然难讨当权者欢心。就本质而言,求仕与求职都是一种自我推销,要想得到别人的认可,就必须在自荐书中展示自己的抱负德才。这就涉及到如何给自己定位的问题,定位过高似乎狂妄自负,盛气凌人;定位过低又显得缺乏自信,底气不足,所以清醒理智地估价自己是取得理想的自荐效果的前提。古代一些名人的干谒诗文可以充分验证这点:凡是动辄以栋梁材、千里马自比,以贤才能士自居的狂放之士,大多夙愿难偿;倒是那些一贯恭谦平和、含而不露的老成持重者,每每能够心愿事成。例如,同样是少不更事,欧阳修的《投时相书》就比韩愈的《上宰相书》稳重周全得多。首先作者立足于“文章相知”,将文章主体确定为自己治学中的矛盾彷徨。他历述自己求学过程中的思虑比较,毫不掩饰求学的困苦辛劳,甚至不忌讳将自己与工人田夫作比:“用功益精,力益不足,其劳反甚于市区畎亩,而其所得,较之诚有不及焉。”真诚朴实的语言既表达了对学业的严肃思考,又道出了一切有真才实学者的共同体会,格外地打动人心。其次他认真分析了自己的长处与机遇,将自己定位在“常有志于学”的层面上,但在讲述学习现状,一一列举所读所写时,也暗显其用功之勤和读书之博;在以左丘明、孟子、扬雄等人的遭遇来说明自己有“身、时、偶”三者之幸时,实际也表露出他以先贤为榜样的高标准追求。年青人的热情与抱负通过如此迂徐委婉的语气道出,效果可想而知。第一次求荐信投出如石沉大海后,韩愈紧接着又写了第二封干谒信——《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愈闻之,蹈水火者之求免于人也,不惟其父兄子弟之慈爱然后呼而望之也;将有介于其侧者,虽其所憎怨、苟不至乎欲其死者,则将大其声疾呼而望其仁之也。彼介于其侧者,闻其声而见其事,不惟其父兄弟子之慈爱然后往而全之也;虽其所憎怨,苟不至乎欲其死者,则将狂奔尽气,濡手足,焦毛发,救之而不辞也。若是者何哉?其势诚急,而其情诚可悲也。愈之强学力行有年矣,愚不惟道之险夷,行且不息,以蹈于穷饿之水火,其既危且亟矣,阁下其亦闻而见之矣。其将往而全之欤?抑将安而不救欤?有来言于阁下者曰:‘有观溺于水于火者,有可救之道而终莫之救也,阁下且以为仁人乎哉?’不然,若愈者,亦君子之所宜动心者也。”作者首先以身处水火之中自比,将势急情悲之状描述得淋漓尽致,然后借托别人之口提示宰相,见人身处水火之中而不救称不上仁人。看似以情动、以理服,其实自荐效果却适得其反,因为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一种仰人鼻息的屈辱感和落魄感。众所周知,求仕与为生存而求乞截然不同:求仕者承诺的是德才抱负,求乞者付出的是眼泪和自尊;求仕者以实现人生价值为最终目的,求乞者以得到别人的施舍为一时之满足。大相径庭的东西却常常被急功近利者混为一谈,他们在仕途失意时,在仰求于人时往往自觉不自觉地说些格调品味不高、甚至有损人格尊严的话来,韩愈的许多干谒文之所以倍受后人讥刺,原因也正在于此,如:张子韶说他“大其而疾呼矣,略不知耻”,王若虚也说他“不善处穷,哀号之语,见于文字,世多讥之”(转引自刘国盈《韩愈评传》)。其实,乞哀告怜不适用于任何自荐对象,就拿这位宰相而言,如果他是喜欢提拔非常之士的贤相,将会对之嗤之以鼻;如果他是位以荐才沽名钓誉的庸相,将对之不屑以顾;如果这是位菩萨心肠的宰相,或者会以施舍之态给个一官半职,内心却满是鄙夷。所以根据不同的自荐对象求仕,可以信誓旦旦效忠对方,可以铺陈志向打动对方,也可以显山露水推销自己,唯独不能“祈丐于人”。现代社会中的求职类似古代求仕,尤其是专业技术类工作。而且在人才市场化的今天,求职之难度更甚于求仕,现在不会有以荐才沽名钓誉的人,更不会有菩萨心肠的宰相,日益理性、务实的人们只重人才质量和人的价值。不过,自古至今,求人者与被求者总处于两个不同的交际层面,要想有效沟通并最终得到对方认可,就需设法找到人格平等的支撑点和双方关系的契合点,正如唐代王泠然所说:“虽贵贱之门,与君隔阔,而文章之道,亦谓同声,而不可富贵骄人,亦不可以礼义见隔。”同理,求职者与老板之间只存在权势、地位和财富之别,在人格尊严上双方是互相平等的,在知识才干方面彼此则是同声相求的。非但如此,许多对自己才能充满强烈自信的求职者还进一步把求职建立在“道相合才相与为谋”的基础上,自荐书中申明自己之所以中意对方,是因为对方是“知己”,是“伯乐”,与自己“道合”、“志同”,能够共同成就一番事业,正如古人所说:“若道不合,虽以王侯之贵,亲御车相迫,或以千金为寿,仆终不顾,……”(任华《与京尹杜丞书》)现代生活中屡屡发生的“炒老板鱿鱼”现象也可以验证这一点。有了这份自信与洒脱,就不会在乎一时一事而汲汲乎求成,更不致以牺牲个体人格的独立来换取仕途或事业的腾达。在两次求荐都毫无结果的情况下,忍无可忍的韩愈又于二十九日后写了第三封信。这封信一改先前的悲悲戚戚,始终充斥着激愤怨责之情绪。一开篇作者运用一连串排比句极写周公时的政治清明:“天下之贤才皆已举用,奸邪谗佞欺负之徒皆已除去,四海皆已无虞,九夷八蛮之在荒服之外者,皆已宾贡;天灾时变,昆虫草木之妖,皆已销息,天下之所谓礼乐刑政教化之具,皆已修理;风俗已敦厚,风雨霜露之所被者,皆已得宜,休征嘉瑞麟凤龟龙之属皆已备至。”可是周公仍然求贤若渴,“惟恐耳目有所不闻见,思虑有所未及,以负成王托周公之意,不得于天下之心。”紧接着作者又用十几个反问句勾画出当今社会的政情民风,其情形与周公时恰成鲜明对比。这种情况下,当朝宰相对待进见之士即使不能象周公那样一饭三吐哺、一沐三握发,“亦宜引而进之,察其所以而去就之,不宜默默而已也。”这等于是指着鼻子教训宰相玩忽职守,没有尽到人臣之责。这封信从内容到形式有三点不当:一是用众人景仰的周公批评宰相。周公是古人心目中的圣人,也是人们学习的榜样,榜样宜于激励人,但是用来批评人尤其是批评别人不举荐自己,就显得荒唐。二是作者俨然以贤才能人自居。自我定位的歧异再次导致逻辑推理的荒谬,似乎谁不举荐他谁就失去了周公的风范,谁便是不能举贤,这种论断既失之偏颇,又显得狂妄。三是使用对比手法和排比、反诘等修辞。如果是一般的说理文章,无疑会显得主旨分明,气势磅礴,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但是用于求荐信中,就会造成锋芒毕露、咄咄逼人之势,很难使人心悦诚服。身为文章大家的韩愈不会不懂这些为文之理,只是接二连三的失败削弱了他的理智,使其“情隘辞蹙,不知所裁”罢了。可见,在求仕或求职过程中,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练达的人情观、世事观同样至关重要:前者能使我们在不可避免的挫败面前合理调控自己的情绪,始终保持从容平和的心态,并努力从屡次失败的征尘中发掘出成功的信息;后者会让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