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博简《孔子诗论》论稿_第1页
上博简《孔子诗论》论稿_第2页
上博简《孔子诗论》论稿_第3页
上博简《孔子诗论》论稿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博简《孔子诗论》论稿

在上海博物院收集的《楚竹楚书》(第一卷)中,马成元根据讨论内容将孔子诗歌分为四类。这种分类方法肯定是正确的。我们在反复校读时,发现在《孔子诗论》中,对诗的评论有其内在的层次,这种论诗的方式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孔门论诗的某些特点,并与春秋时代的用诗风气有相合之处。本文试从诗之综论、诗之题旨、诗之分章、诗之断章四个层次来概括楚简《孔子诗论》的内容,看法未必成熟,敬请方家斧正。一、孔门、孔子和孔子本部分主要是孔子对《诗》的理解及对《风》《雅》《颂》的评价。共5简。第1简:行此者其有不王乎?孔子曰:诗亡吝志,乐亡吝情,文亡吝言。①“吝”字争议较多,李学勤、庞朴等先生认为应读为“隐”,在文义上很顺,但在字形和文义结合上李零、饶宗颐先生读为“吝”更恰当一些。本简为残简,前面的文字不得而知,但从“诗亡吝志,乐亡吝情,文亡吝言”中可以看出孔门论诗的一致性。“诗亡吝志”即是被朱自清在《诗言志辨·序》中称为诗论“开山的纲领”的《尚书·尧典》的“诗言志”;“诗亡吝志,乐亡吝情,文亡吝言”用《毛诗》序来概括更为恰切:“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此外,孔门的孟子和荀子的诗学观点也与《孔子诗论》相似,《孟子·万章》:“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所要“得”的,即是“诗亡吝志,乐亡吝情”的“志”和“情”;《荀子·儒效》:“《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荀子所说的“和”是情之和,也是儒家所追求的中和的美学思想的体现。第4简:诗其犹旁门与?贱民而怨之,其用心也将何如?曰:《邦风》是也。民之有戚患也,上下之不和者,其用心也将何如?第4简中“诗其犹旁门与?”一句也可以看做是孔门论诗的重要观点,周凤五先生把“坪门”释为“旁门”是很恰当的。“旁门,四通之门。”“简文谓读《诗经》可以周知四方之事,通达人情事理,犹四门洞开也。”即是孔子“兴、观、群、怨”诗论的另一种解说。第2简:时也,文王受命矣。《颂》,旁德也;多言后。其乐安而迟,其歌伸而寻,其思深而远,至矣。《大雅》,盛德也,多言第3简:也,多言难,而怨悱者也;衰矣,少矣!《邦风》,其纳物也溥,观人俗焉,大敛材焉;其言文,其声善。孔子曰:“唯能夫第5简:是已”。“有成功者何如?”曰:“《颂》是也。”《清庙》,王德也,至矣!敬宗庙之礼,以为其本;秉文之德,以为其业。“肃雍第2、3、4、5简中,对《邦风》主要评论了诗的内容和功能,用“善”“文”两个词,比照《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吴公子季札于鲁观乐对风诗的评价,用得最多的词是“美哉”,如:“使工为之歌《周南》、《召南》,曰:‘美哉!始基之矣,犹未也。然勤而不怨矣。’……为之歌《豳》,曰:‘美哉!荡乎!乐而不淫,其周公之东乎?’……”竹简的“善”和“文”的最高境界可以说是“美哉”。结合季札和竹简论风诗,诗歌的社会功能即为“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汉书·艺文志》),江林昌先生把它概括为风诗的“发乎民情”和“温柔敦厚”两个特征。竹简《诗论》对《大雅》的评论侧重于“德”,这也与公子季札的评价相似。“为之歌《大雅》,曰:“广哉!熙熙乎!曲而有直体,其文王之德乎?”竹简《诗论》对《颂》的评价注重内在的“德”和乐曲形式上的舒缓。吴公子季札的评论为“为之歌《颂》,曰:“至矣哉!直而不倨,曲而不屈……五声和,八风平,节有度,守有序,盛德之所同也。”最终的也归结为“盛德之所同”。二、诗诗的主题及诗论《孔子诗论》的第二个层次是概括诗的篇章题旨,与后世论诗有所不同的是,竹书中论诗的语句很简洁。第8、9、10、11、12、15、16、17、18、19、24、26、27、28、29简皆属此类。以两简为例说明:第10简:《关雎》之改,《谬木》之时,《汉广》之智,《鹊巢》之归,《甘棠》之报,《绿衣》之思,《燕燕》之情,曷?曰:“重而皆贤于其初者也。《关雎》以色喻于礼第10简对《绿衣》的概括是“思”,《绿衣》中有“我思古人,俾无兮。”“我思古人,实获我心”两句,实际上是诗人的心声。《诗序》说“卫庄姜伤己也。妾上僭,夫人失位而作是诗也。”正因为夫人失位,感伤不已,引起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回忆。第26简:忠。《邶柏舟》闷。《谷风》鄙。《蓼莪》有孝志。《隰有苌楚》得而侮之也第26简对《柏舟》的概括是“闷”,此作何解?我们可以从《柏舟》的诗句“耿耿不寐,如有隐忧”“忧心悄悄,愠于群小”“静言思之,不能奋飞”找到答案。《孔丛子》记载孔子对本诗的评论:“吾于《柏舟》见匹夫执志之不可易也。”这与《诗序》的“言仁而不遇”相合。而本简中孔子主要是从诗人的内心感受上来概括本诗的主旨的。正如第1简所说的“诗亡吝志,乐亡吝情,文亡吝言”,“言志”乃诗之根本,以上15支竹简对诗篇的题旨的概括,既有如第10简“鉴赏诗之创作风格者”,又“含有提炼《诗》义以明诗志的意思”。三、“以琴织物”—诗之分章分章评义指《孔子诗论》论诗时对某一首诗分章评说,共两简。第14简:两矣!其四章则喻矣。以琴瑟之悦,拟好色之愿;以钟鼓之乐此简前后残。为《关雎》的论说,《关雎》为《国风》之始。共五章。“其四章则喻矣”之“喻”,即为第10简“《关雎》以色喻于礼”,而本简的“以琴瑟之悦,拟好色之愿”则为由“色”至“礼”的最好注解,“琴瑟、钟鼓”作为实现爱情而合乎礼仪的工具。比照《诗经·关雎》,“以琴瑟之悦”指的是第四章;下句“以钟鼓之乐”明显指卒章而言。由于本简前端已残,前面的评论不得而知,但可以推测应该是对《关雎》前三章的或概括或具体的论说。第23简:《鹿鸣》,以乐始而会,以道交见善而效,终乎不厌人。《兔置》,其用人,则吾取《鹿鸣》为《小雅》之始,共三章24句。竹简关于本诗的论说较完整。对照诗句:第一章“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竹简概括为“以乐始而会”;第二章“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竹简概括为“以道交,见善而效”;第三章“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竹简概括为“终乎不厌人”。显然,竹简是对《鹿鸣》一诗分章评论。四、断章取义论“断章取义”是春秋时代用诗的重要方法。“赋诗断章,余取所求”语出《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庆舍之士谓卢蒲癸曰:‘男女辨姓。子不辟宗,何也?’曰:‘宗不余辟,余独焉辟之?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恶识宗?’”庆舍与卢蒲癸的婚姻是不合礼法的,但卢蒲癸却以公认的赋诗方法为喻,说明自己行为的合理性。杜预注:“言己苟欲有求于庆氏,不能复顾礼,譬如赋诗者,取其一章而已(不能复顾全篇)”。这个比喻道出了春秋赋诗断章取义的方法与特征:不顾及全篇,只截取与己意相合的某一章。《左传》中赋诗断章比较灵活,可取首章之意,可取卒章之义,亦可取他章之义。与春秋断章取义的用诗方法相似,在楚简《孔子诗论》中也有许多断章取义的论说。即第6、7、13、20、21、22、25简,共6简,仅举两简说明。第21简:贵也。《将大车》之嚣也,则以为不可焉。何也?《湛露》之益也,其犹酡与?孔子曰:“《宛丘》,吾善之。《猗嗟》吾喜之,《鸤鸠》吾信之,《文王》吾美之。《清第22简:之。《宛丘》曰:“洵有情,而亡望”,吾善之。《猗嗟》曰:“四矢反,以御乱”,吾喜之。《鸤鸠》曰:“其仪一兮,心如结也。”吾信之。《文王》曰:“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吾美之。第21、22简皆为残简,第22简可以看做21简的注。“洵有情,而亡望”,在《宛丘》第一章,“宛丘”本是陈人游览娱乐,享受游荡无度生活之地。《宛丘》是讽刺陈国统治者游荡歌舞之诗(P500)。本句郑笺云:“此君信有淫荒之情,其威仪无可观望而则效”。孔疏义同(P438)。可见,《诗论》的“吾善之”,非指《宛丘》全诗,而是“洵有情,而亡望”一句。“四矢反,以御乱”,在《猗嗟》第三章,此诗是“齐人描写鲁庄公仪容之美、射艺之巧的诗。诗人用意是美是刺,后人很难捉摸”(P381)。诗序云:“刺鲁庄公也。齐人伤鲁庄公有威仪技艺,然而不能以礼防闲其母,失子之道,人以为齐侯之子焉。”(P355)孔疏云:“善射如此,足以捍御四方之乱矣。威仪技艺如此,而不能防闲其母,故刺之。”(P358)《诗论》的“吾喜之”,所喜的亦为此人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