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九师商周联盟2024届生物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试题含解析_第1页
河南省九师商周联盟2024届生物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试题含解析_第2页
河南省九师商周联盟2024届生物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试题含解析_第3页
河南省九师商周联盟2024届生物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试题含解析_第4页
河南省九师商周联盟2024届生物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省九师商周联盟2024届生物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细颗粒物(PM2.5)可影响免疫系统功能,下表相关推论错误的是选项对长期吸入高浓度PM2.5的研究结果推论A损害呼吸道粘膜影响特异性免疫B改变T细胞数目影响特异性免疫C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影响体液免疫D导致抗体水平升高影响体液免疫A.A B.B C.C D.D2.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两对基因自由组合,如果F2的性状分离比分别为9:7,9:6:1和15:1,那么F1与双隐性个体测交,得到的分离比分别是A.1:3,1:2:1和3:1 B.3:1,4:1和1:3C.1:2:1,4:1和3:1 D.3:1,3:1和1:43.下列有关环境容纳量(即K值)及其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K值是指一定空间中所能容纳的种群最大值,此时增长速率最大B.一定空间中同一种群的K值不会变化C.降低环境中老鼠的K值,如严密封储粮食等,可限制老鼠种群的数量D.在开发动植物资源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才能猎取一定数量的该生物资源4.某种ATP酶复合体存在于生物膜上,其主要功能是将生物膜一侧的H+搬运到另一侧,并催化ATP的合成,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A.这种ATP酶复合体只有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作用B.H+通过这种ATP酶复合体的跨膜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C.线粒体内膜和叶绿体内膜中都含有较多的这种ATP酶复合体D.抑制该ATP酶复合体活性的药物也会对无氧呼吸产生抑制作用5.血清是由血浆去除纤维蛋白原以及某些凝血因子后分离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下图是某人的血清化验报告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代号项目结果参考值TBA总胆汁酸2.40.1-12umolLBUN尿素氮4.131.4-7.14umolLCREA肌酐7035-97μmolLBUN/Scr尿素氮/肌酐0.06UA尿酸306170-428μmolLTCH总胆固醇3.730--5.17μmolLTG甘油三脂0.780--2.3μmolLHDL高密度脂蛋白1.090.91--2.74umolLLDL低密度脂蛋白2.390-_0.1μumolLAPOA载脂蛋白A1.191--1.6umolLAPOB载脂蛋白B0.820.6--1.2umolLGLU葡萄糖4833.89---6.11μmol/LA.该报告单显示血清中葡萄糖含量符合健康标准B.该报告单未包含内环境理化性质的数据C.报告单中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等的含量会因年龄、性别而存在个体差异D.该报告单中的参考值变化范围主要考虑了化验结果的误差6.离体的叶绿体在光照下进行稳定光合作用时,如果突然中断CO2气体的供应,短时间内叶绿体中C3化合物与C5化合物相对含量的变化是()A.C3化合物减少,C5化合物增多B.C3化合物增多,C5化合物增多C.C3化合物减少,C5化合物减少D.C3化合物增多,C5化合物减少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9分)已知玉米籽粒的黄色和白色是一对相对性状,且黄色(A)对白色(a)为显性。请回答下列遗传与变异的相关问题。(1)正常结黄色籽粒的植株甲的一个花粉母细胞(相当于哺乳动物的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后形成的一个精细胞如图甲所示,这说明在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除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异外,还发生了___________交换,请在下图方框中画出和该精细胞来源于同一次级精母细胞的另一个精细胞中的染色体及基因关系的图解___________。(2)已知基因A、a位于9号染色体上,且无正常9号染色体的花粉不能参与受精作用。现有基因型为Aa的植株乙,其细胞中9号染色体如图乙所示。①植株乙的变异类型为___________。②为了确定植株乙的基因A是位于正常染色体上还是异常染色体上(不考虑交换),让植株乙自花授粉产生F1,F1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可说明植株乙的基因A位于正常染色体上。③以植株乙为父本,以正常的结白色籽粒的植株为母本,杂交产生的F1中,发现了一株结黄色籽粒的植株丙,其染色体及基因组成如图丙所示。该植株形成的最可能原因是父本在减数分裂过程中___________。8.(10分)下图为某雄性动物的精原细胞部分染色体和基因组成示意图。基因A、a和B、b分别控制两对相对性状,请据图分析回答:(1)该细胞是通过_______分裂方式产生的。图中A和a称为_______。①和②称为__________。(2)该细胞产生的配子有_____种,比例为_____________。(3)该生物测交,后代有______种表现型,其中与该生物表现不同的类型其比例为_______。(4)该生物与基因型相同的另一个体交配,后代有_____种基因型,_____种表现型,表现型的比例为___________。其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的比例为__________。(5)该生物与aaBB个体相交,后代表现型有_____种,比例为____________。其中与该个体基因型相同的比例为___________。9.(10分)(10公)为了保护野生动物资源,我国长白山林区建立了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标志着我国东北虎豹保护进入新的阶段。国家公园内除了分布有东北虎、东北豹外,还有梅花鹿、金雕等保护动物。据此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东北虎和东北豹存在竞争关系,竞争是指_________________。(2)有研究提出,东北虎数量变化可能与梅花鹿等有蹄类被捕食者数量改变有关。在调查梅花鹿种群新量时,可以通过统计该地区梅花鹿的足迹数进行估算,调查梅花鹿足迹可用_________________法。研究调查结果如下图:在2005-2010年间梅花鹿的年龄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_,在自然环境没有剧烈变化的前提下,未来梅花鹿种群数量发展趋势为_________________。(3)据调查,在2005-2010年间,我国东北虎数量从12只左右增加到约20只,你认为影响东北虎数量变化的因素可能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10.(10分)一路“象”北是指云南野象群集体北迁并返回事件。大象迁徙是一种正常现象,主要原因有气候变化、寻找合适栖息地和食物不足等。在云南普洱六顺镇,人们建造了1200亩的亚洲象专属“食堂”,他们3~4月种甘蔗,5~7月种玉米,10~2月种冬玉米,6月还会穿插着种些芭蕉。过去,人进象退,人种象扰,耕地撂荒;如今有了“大象食堂”,这些情况都得到了改善。回答下列问题:(1)从资料中大象喜食的食物可知,大象属于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_________成分,它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2)过去“人进象退,人种象扰”说明人与大象之间存在__________________关系,现在人类种植多种植物饲喂大象,体现了这些植物的__________________价值。(3)请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建立“大象食堂”的好处:__________________。(4)在人们的努力下,我国的亚洲象从40年前的190头,发展到现在的近300头。对亚洲象最有效的保护是__________________。亚洲象种群数量的增加,导致生物群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这说明人类的活动可以影响群落演替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15分)马凡综合征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下图分别表示马凡综合征家系1、2的系谱图。回答下列问题:(1)研究得知,家系1的I1和I2不携带马凡综合征致病基因,据此推知,该家系Ⅱ1患病是由于发生_____引起的。(2)由家系1的Ⅱ1和Ⅲ1表现型特点,可推断马凡综合征不是由X染色体的_____基因控制;而由家系2的Ⅱ3和_____表现型特点,可推断马凡综合征也不是由X染色体的_____基因控制。(3)若家系2的II4不携带致病基因,则家系1的Ⅲ2与家系2的Ⅲ1结婚,其子代患马凡综合征的概率为_____;因此,欲生一个健康子代,在产前需进行_____(填“遗传咨询”或“基因诊断”)。(4)在调查马凡综合征的发病率的活动中,下列能提高调查准确性的做法有_____。①调查群体足够大②选择熟悉家系调查③调查时随机取样④掌握马凡综合征发病症状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A【解析】A.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细颗粒物,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损害呼吸道粘膜,进而影响非特异性免疫,A错误;B.PM2.5超标的空气使过敏病人发病时,T淋巴细胞会增殖分化形成相应的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因此会影响特异性免疫,B正确;C.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属于体液免疫,C正确;D.抗体是浆细胞产生,通过抗体实现免疫效应的免疫方式是体液免疫,抗体水平升高,体液免疫能力越强,D正确。故选A。2、A【解析】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实验的杂交子二代的表现型比例为9:3:3:1。根据F2的分离比分别是9:7,9:6:1

15:1,推测亲本的杂交类型,从而判断F1与纯合隐性个体测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两对等位基因共同控制生物性状时,F2中出现的表现型异常比例分析:(1)12:3:1即(9A_B_+3A_bb):3aaB_:1aabb或(9A_B_+3aaB_):3A_bb:1aabb(2)9:6:1即9A_B_:(3A_bb+3aaB_):1aabb(3)9:3:4即9A_B_:3A_bb:(3aaB_+1aabb)或9A_B_:3aaB_:(3A_bb+1aabb)(4)13:3即(9A_B_+3A_bb+1aabb):3aaB_或(9A_B_+3aaB_+1aabb):3A_bb(5)15:1即(9A_B_+3A_bb+3aaB_):1aabb(6)9:7即9A_B_:(3A_bb+3aaB_+1aabb)【详解】①F2的分离比为9:7时,说明生物的基因型为9A_B_:(3A_bb+3aaB_+1aabb),那么F1与双隐性个体测交,得到的表现型分离比分别是1A_B_:(1A_bb+1aaB_+1aabb)=1:3;②F2的分离比为9:6:1时,说明生物的基因型为9A_B_:(3A_bb+3aaB_):1aabb,那么F1与双隐性个体测交,得到的表现型分离比分别是1A_B_:(1A_bb+1aaB_):1aabb=1:2:1;③F2的分离比为15:1时,说明生物的基因型为(9A_B_+3A_bb+3aaB_):1aabb,那么F1与双隐性个体测交,得到的表现型分离比分别是(1A_B_+1A_bb+1aaB_):1aabb=3:1;故选A。3、C【解析】A、K值表示一定环境中所容纳的种群最大数量,此时的种群增长率为0,A错误;B、K值即环境容纳量,当环境发生变化时,种群的数量也随之改变,B错误;CD、防止害虫时,可以降低害虫的环境容纳量,以达到相应的目的;开发动植物资源时,保证种群的数量在K/2处,此时的种群增长率最大,C正确,D错误。故选C4、B【解析】A、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是酶的作用机理,ATP酶复合体不仅有酶的功能,也能运输H+,有载体的功能,A错误。B、H+通过ATP酶复合体的跨膜由高浓度到低浓度一侧,不消耗能量,是协助扩散,B正确。C、ATP酶复合体是催化ATP合成的,线粒体内膜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场所,有ATP的合成,其上有较多ATP酶复合体,而叶绿体内膜不是ATP的合成场所,其上没有ATP酶复合体,C错误。D、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而ATP酶复合体位于生物膜上,故抑制该酶的药物不会对无氧呼吸有抑制作用,D错误。故选B。5、D【解析】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构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所谓相对稳定是指在某一个较短的时间段内,生理指标是变动的。而在长时间的范围内,生理指标总体是恒定的。【详解】A、该报告单显示血清中葡萄糖含量在正常范围内,故符合健康标准,A正确;B、表格中只是显示了内环境部分物质的含量情况,但该报告单未包含内环境理化性质的数据,B正确;C、报告单中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等的含量会因年龄、性别而存在个体差异,C正确;D、内环境稳态处于动态平衡,该题述变化范围是机体容许存在的波动范围,属于正常现象,不是主要考虑了化验结果的误差,D错误。故选D。6、A【解析】光合作用过程分为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二氧化碳含量的改变直接影响的是暗反应中二氧化碳的固定这个反应。【详解】如果突然中断CO2气体的供应,二氧化碳的固定这个反应变弱,生成物C3化合物量减少,短时间内光照不变,产生的ATP和[H]不变,C3还原速率不变,故C3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固定过程C5化合物消耗减少,短时间内光照不变,产生的ATP和[H]不变,C3还原产生的C5不变,故剩余的C5化合物相对增多,BCD错误,A正确。故选A。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1)①.同源染色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或上的等位基因)②.(2)①.染色体结构变异(或染色体部分缺失)②.黄色∶白色=1∶0③.同源染色体未分离【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1)玉米籽粒的非糯性与糯性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杂合的非糯性植株经减数分裂可产生两种花粉,比例为1:1。(2)9号染色体中的一条染色体缺失了某一片段,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以植株甲(Aa)为父本,正常的白色籽粒植株(aa)为母本杂交产生的F1中,发现了一株黄色籽粒植株乙,其染色体及基因组成如图乙所示,由于无正常9号染色体的花粉不能参与受精作用,即含有A的精子不能参与受精作用,所以黄色籽粒植株乙(Aaa)中有一个a来自母本,还有A和a都来自父本,由此可见,该植株出现的原因是由于父本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未分离。【小问1详解】由图甲分析可知,在该花粉母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未分离,且同源染色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和图中精细胞来源于同一次级精母细胞的另一个精细胞的基因型也是Aa,图示如下。【小问2详解】①根据图形判断,植株乙的变异类型为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②若A基因位于正常染色体上,无正常9号染色体的花粉不能参与受精作用,则植株乙(Aa)产生的雄配子为A,雌配子为A:a=1:1,植株乙自交所得F1的基因型为AA和Aa,全部为黄色,故黄色∶白色=1∶0。③由题意可知,亲本的基因型为aa(母本)、Aa(父本),而子代的基因型为Aaa,由于无正常9号染色体的花粉不能参与受精作用,则母本提供的卵细胞的基因型为a,父本提供的精子的基因型为Aa,由此推测植株丙形成的原因是父本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同源染色体未分离。【点睛】本题结合题图,考查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及应用及染色体变异等相关知识,重点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及应用。8、①.有丝分裂②.等位基因③.同源染色体④.2⑤.1∶1⑥.4⑦.3/4⑧.9⑨.4⑩.9∶3∶3∶1⑪.1/4⑫.2⑬.1∶1⑭.1/4【解析】分析题图:图示为某高等雄性动物的精原细胞染色体和基因组成示意图,该细胞含有2对同源染色体(①和②、③和④),A和a、B和b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不同对染色体上,它们的遗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详解】(1)该细胞为精原细胞,精原细胞是由有丝分裂产生的;图中A和a是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称为等位基因;图中①和②叫做同源染色体。(2)该细胞的基因组成为AaBb,产生的配子有两种类型,AB:ab=1:1或Ab:aB=1:1.(3)该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其测交,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Aabb:aaBb:aabb=1:1:1:1,故有4种表现型;其中与该生物相同的类型有1种(AaBb),故与该生物表现不同的类型其比例为3/4。(4)该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与基因型相同的另一个体交配,相当于自交,后代为A_B_:A_bb:aaB_:aabb=9:3:3:1,共有3×3=9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比例为9∶3∶3∶1;能稳定遗传的个体(纯合子)有AABB、AAbb、aaBB和aabb,占1/4。(5)该生物AaBb与aaBB个体相交,先分离后组合的方法进行计算,则后代表现型为2×1=2种,比例为(1:1)×1=1:1;其中与该个体基因型相同(AaBb)的比例为1/2×1/2=1/4。【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掌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能熟练运用逐对分析法计算后代的表现型种类及比例、基因型种类及比例,再结合所学的知识答题。9、(1)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2)①.样方②.增长型③.先增加,后保持相对稳定(3)食物来源增多、人类偷猎减少、环境破坏减小等【解析】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小问1详解】竞争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小问2详解】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种群可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种群适合用标志重捕法;因题干调查的是梅花鹿的脚印,所以选用样方法;在2005-2010年间梅花鹿的数量逐年增加,所以年龄结构为增长型,在自然环境没有剧烈变化的前提下,食物空间有限,梅花鹿的种群呈S型增长,所以表现为先增加后稳定。【小问3详解】东北虎数量增加,可能与食物来源增多、人类偷猎减少、环境破坏减小等因素有关。【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种群数量特征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会分析种群属于增长型、稳定型还是衰退型为关键。10、(1)①.消费者②.加快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2)①.竞争②.直接(3)合理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4)①.就地保护(建立亚洲象自然保护区)②.速度和方向【解析】1.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可以概括为就地保护和异地保护两大类,就地保护是指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等,这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大大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同时也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还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2.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有:①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空气、水、矿物质、阳光、热能;②生产者:属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③消费者:属异养生物(各种动物);分类: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④分解者:属异养生物(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其作用为:分解动植物遗体、排出物和残落物中的有机物为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小问1详解】从资料可知大象喜食的食物甘蔗、玉米等植物,说明大象是植食性动物,属于初级消费者,属于第二营养级,作为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能加快物质循环。【小问2详解】过去“人进象退,人种象扰”说明人与大象之间存在食物和空间上的竞争关系,现在人类种植多种植物饲喂大象,这是这些植物直接价值的体现。【小问3详解】建立“大象食堂”的好处,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表现在:合理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小问4详解】在人们的努力下,我国的亚洲象从40年前的190头,发展到现在的近300头,说明人类对亚洲象的保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