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869经济学基础总复习资料1-15章_第1页
27869经济学基础总复习资料1-15章_第2页
27869经济学基础总复习资料1-15章_第3页
27869经济学基础总复习资料1-15章_第4页
27869经济学基础总复习资料1-15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7869经济学基础复习資料

2009年经济学基础复习資料

(一)第一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发展生产力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1)、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我国仍处于初级阶段。(2)、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依据:共产主义社会划分为两个阶段,但其所指的第一阶段,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整个社会主义社会阶段,而第二阶段,则是指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的区别,主要在于前者实行按劳分配,后者则实行按需分配。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起点是较低的生产力水平和薄弱的经济基础,而其终点则是发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因此它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特征:(1)、生产力不平在总体上比较低,而且在地区、行业之间发展不平衡。(2)、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3)、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4)、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5、资源配置有两种方式:市场和计划。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物质文化的需要和落后生产力。7、怎样理解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硬道理,也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的,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才能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高生活水平,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8、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是: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第二章所有制结构1、生产资料: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劳动数据和劳动对象的总和,它是人们从事物质数据生产所必须具备的物质条件。2、生产数据所有制: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对生产数据的关系体系,它包括对生产数据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的关系。3、占有权、支配权和使用权统称为生产资料的“经营权”。4、生产数据所有制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辩证统一。5、生产数据所有制的基本形式主要有私有制和公有制两种。6、历史上的私有制主要有:奴隶主私有制、封建地主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私有制三种形式。7、公有制是生产数据为劳动者共同所有的形式。8、生产数据所有制结构:是指各种所有制形式在社会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所处的地位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9、评价所有制结构优劣标准:以一个抽象的标准来加以衡量,而应当以是否适应生产力的性质,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10、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历史沿革大致经历了这样四个阶段:(1)、1949年至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这个阶段通过两个方面的“剥夺”,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即在城市剥夺了官僚资本主义企业,接管了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建立了全民所有制经济。(2)、1953年至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至1956年底基本完成。(3)、1958年至1978年,“大跃进”、调整和“文化大革命”时期:主要是“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时期。(4)、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时期:在1999年3月召开的九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对我国《宪法》的有关条款进行了修改,肯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形成的客观依据:(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是由我国现阶段生产力结构的状况决定的。(2)、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是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3)、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也是由我国其它经济条件决定的。12、“四世同堂”的格局,即现代生产力、近代生产力、手工生产力和原始生产力并存。1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的特点:(1)、从质的规定性看。(2)、从量的规定性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可以发挥国家、集体和个人多方面的积极性,实现生产资料、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等各种生产要素的充分合理使用,使各种潜在生产力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最大限度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14、为什么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第一、在我国现阶段多层次的生产力格局中,社会化大生产占据主导地位,并且代表了整个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方向,社会主义公有制正是反映并符合我国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最基本的形式。第二、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最重要的基础。第三、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掌握着国民经济的命脉,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物质基础。第四、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是保证非公有制经济为社会主义经济服务的决定性条件。第五、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是我国劳动人民在政治上当家作主,在经济上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15、如何科学理解公有制为主体:第一、公有制为主体是就国民经济总体而言的,应该看它在社会总资产中的比例和所提供的国民生产总值及国民收入是否占优势。第二、公有制为主体,不仅要有量的标准,还要有质的标准。第三、公有制不能局限于原来的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这两种形式。16、公有制经济的基本形式:(1)、全民所有制经济(国有经济)。(2)、集体所有制经济。17、全民所有制与其它所有制相比,具有的特点:第一、生产数据由全社会范围内联合起来的劳动者共同所有。第二、全体劳动者在生产数据所有关系上是平等的,都是生产数据的主人,劳动者与生产数据直接结合。第三、全体劳动者作为一个整体,共同拥有生产资料,任何集团或个人都不得瓜分它,或将其占为已有。18、全民所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社会居主导地位的公有制形式,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作用具体表现为:第一、它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第二、它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资金积累的最重要的来源,第三、是保障集体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前提条件。第四、它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主要经济基础。19、集体所有制经济:是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有生产资产的一种公有制形式,是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又一基本形式。20、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集体经济包括:城镇集体经济和农村集体经济。21、公有制经济的其它实现形式:(1)、股份制经济。(2)、股份合作制经济。22、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一组织形式。23、股份合作制经济:是采取了股份制一些做法的合作经济,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集体经济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24、股份合作制经济具有的基本特征:第一、资本合作和劳动合作的有机统一。第二、劳动民主与股份民主相结合。第三、盈利性和互助性相互兼顾。第四、按劳分配和按资分配时存在。25、公有制经济的改革与完善,应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把国有企业改革同改组、改造,加强管理结合起来。(2)、要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3)、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推进改组。26、所谓“战略性改组”:是通过国有资产的流动和重组,在适当收缩国有经济战线的前提下,集中力量加强国家必保的行业和企业,改善国有资产的配置结构和国有企业的组织结构,使国有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更好地发挥作用。27、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999年写进了国家宪法。28、为什么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1)、首先,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2)、其次,非公有制经济与市场经济有着天然的联系。(3)、第三,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直接推动力。(4)、第四,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有利于解决现实生活中产生的许多问题,对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增加就业,缓解就业压力,增加税收,解决我国资金不足的矛盾,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等具有重要作用。(5)、第五,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符合产业结构变化趋势的要求。29、个体经济:是指在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的基础上,从事个体劳动和个体经营的小私有制经济。30、个体经济作用:发展个体经济的积极作用在于,有利于充分利用零星、分散的生产资源,有利于为闲散和新增劳动力提供广泛的就业机会,为解决严重损害公有制经济效率的隐性失业提供了一条重要门路,有利于使社会闲散资金用于生产经营,有利于发挥其分散、灵活、多样的优点以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要,有利于增加劳动者的收入,改善人们的生活。31、我国个体经济的经营机制具有以下特点:(1)、具有较强的生产经营动力机制。(2)、具有竞争与风险的压力机制。(3)、具有快速决策和追求决策正确的机制。(4)、具有灵活多变,填补空白的生存本领。32、私营经济具有下述基本特征:(1)、生产资料归私人企业主所有,生产经营全过程完全由企业主决策和调控,企业经营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2)、生产经营过程以雇佣劳动为基础,劳动者与生产数据的结合只能通过雇佣关系来实现,雇主对雇工的生产活动有绝对支配权。(3)、企业主凭借其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无偿占有雇工创造的剩余价值,存在着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因而私营经济具有资本主义性质。33、我国私营企业大致可以分为这样三类:一是独资企业,二是合伙企业,三是有限责任公司。34、私营经济主要表现在:第一,发展了生产,增加了社会财富,有利于综合国力的增强,对经济的持续增长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第二,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扩大了地方财源,支持和推动了公益事业的发展。第三,扩大了就业门路,有力地支持了城市的再就业工程,实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第四,繁荣了市场,活跃了城乡经济,方便了人民生活。第五,有力地推动了国有企业的改革,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第六,私营经济的发展还培养和造就了一批经营管理人才。35、外资经济:是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的统称,也叫“三资企业”。36、“三资企业”的发展,对于我国现代化建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是弥补了国内资金不足,加强了国民经济薄弱环节的建设。二是促进了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使我国的经济结构得到了改善。三是引进了国外先进的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培养和锻炼了一批干部。四是扩大了就业机会,丰富了市场供应,增加了财政收入,繁荣了地方经济。五是有力地推动了公有制经济。37、我国现阶段的外资企业还有一些自身的特点:第一,企业的外向型程度更高。第二,享受国家的政策更优惠。第三,管理更规范科学。38、非公有制经济的具体形式: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

第三章分配结构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结构:直到1997年,党的十五大才第一次把其它分配方式科学地概括为“按生产要素分配”,并明确指出“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结构的依据:(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有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3)、各种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对财富的创造作出了实际贡献。(4)、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则。(5)、体现了效率与公平的辩证统一。3、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同时起作用的两种分配方式。在处理两者的关系时,必须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要点:(1)、在整个分配关系中,要始终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这是由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所决定的。(2)、两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有条件的。(3)、两种分配方式具有内在一致性。4、两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有条件的:(1)、要有经济基础。(2)、其次,要依赖于生产要素市场的发育和完善。(3)、最后,要有相应的调节机制。5、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的基本要求是:凡是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都必须参加社会劳动,社会在作了必要的扣除以后,以劳动为尺度,按照劳动者为社会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无权参加分配。6、个人消费品基本原则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依据:(1)、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2)、(生产力决定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决定社会主义阶段只能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3)、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并且是个人收入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的特点: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不是在全社会范围内按统一标准由单一的个人劳动直接参加社会消费品分配,而是先通过企业参与社会消费品分配,再由企业对劳动者个人进行分配。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不是通过劳动券直接进行个人消费品分配,而是采取货币工资的形式实行按劳分配。8、按劳分配的作用:第一,实行按劳分配,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二,实行按劳分配,有利于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第三,实行按劳分配,有利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巩固和发展。9、按劳分配需要通过一定的劳动报酬形式来实现。按劳分配实现的具体形式:主要是采取(1)、工资的形式,还有(2)、奖金(是实现按劳分配的一种补充形式)、(3)、津贴(是贯彻按劳分配的一种补充形式)等辅助形式。在农业集体经济中,主要采取联承包计酬的形式。10、工资制度:主要有第一,工资水平与生产的发展是脱节的,职工的工资不能随着生产的发展而获得相应的增长。第二,企业职工工资与企业经济效益相脱节。第三,职工工资与劳动者本身的贡献相脱节。第四,工资管理体制集中过多,管理过死。11、奖金是实现按劳分配的一种补充形式:一类是对劳动者提供了超额劳动,直接增加了社会财富而给予的奖励,如增产奖、节约奖、质量奖等。另一类是对职工为增加社会财富创造有利条件而给予的奖励,如技术革新奖、发明创造奖等。12、家庭承包经营制的分配收入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按劳分配收入。二是投资经营收入。13、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社会根据各生产要素在商品和劳务生产过程中投入的比例和贡献的大小给予相应的报酬。14、按生产要素分配依据:第一,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且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为按生产要素分配提供了客观基础。第二,我国生产要素市场的培育和发展为按生产要素分配提供了现实条件。第三,我国企业制度的不断创新也为按生产要素分配积累了经验。15、(1)、资本收入。(2)、土地收益。(3)、经营才能收入。(4)、技术要素的收入。16、资本:是能给所有者带来增值额的价值,是市场经济运行发展的基本要素。17、按资分配的收入有以下几中形式:(1)、私营企业主的收入,主要来自投入生产过程中的资本的收益。(2)、个体劳动者的收入,主要来自生产过程中投入的资本量。(3)、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的持有者凭有价证券取得的股息、红利以及银行存款的利息等。(4)、企业凭借自有积累资金更新或添置技术装备所得的级差收益,以及实行经济联合时参股分享的收入。(5)、以各级政府为代表的出资者把国有资本投入企业或重大项目后应得的增值收益。18、土地收益包括:土地所有权收益和土地使用权收益两个层次。19、土地具有稀缺性、有限性、固定性等特点。20、级差收益具体分为: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21、级差地租Ⅰ:是指同时投入不同地块的等量资本肯有不同的生产率所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成的地租。22、级差地租Ⅱ:是指在同一土地上连续投入同量资本具有不同生产率所形成的超额利润转化成的地租。23、技术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方式在致有以下几种:一是一次性买断。二是股份式分成。三是技术开发成果作为商品,在专利市场或技术市场上买卖成交。24、按生产要素分配还包括:信息收入、垄断和天赋收入等。25、效率:是指人们在工作中消耗的劳动量与获得的劳动成果的比率,标志着社会资源的利用程度。26、公平:是指合理处理社会经济中的各种利益关系,达到机会与结果的公正平等。27、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在社会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28、公平与效率两者的矛盾性表现在:一方面,各地区、各企业、各个劳动者拥有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不同,经营的能力及贡献大小不同,实际效率不同,必然产生收入上的差别。另一方面,当政府为缩小收入差距而对收入分配进行调节、干预时,又会抑制人们充分利用资源、合理配置资源的动力,从面降低经济效率。29、公平与效率两者又是相互统一的,其表现在:提高效率,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增加社会财富,创造实现公平的物质基础,有利于全国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而坚持公平,又能为效率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并且收入公平分配,能激发全体社会成员的生产积极性,促进效率的提高。30、兼顾公平其基本含义:是在收入分配“合理拉开差距”、“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同时,“提倡先富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31、收入分配过于不平等会从以下两个影响效率,原因:第一,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收入高和购买力强的只是少数人,会导致购买力低,从而导致生产供给过剩,发生资源的世大浪费,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第二,收入差距过大,便无法激励低收入者的奋斗精神,会影响他们的积极性,损害效率,甚至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和动荡。32、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及其实现:共同富裕绝不是完全平均和同步富裕,只能是一个有先有后,有快有慢的动态实现过程。33、当前我国的收配差距:(1)、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2)、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3)、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34、收入差距,国家要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并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解决:第一,要通过深化改革,完善市场体系建设,逐步形成公平竞争的环境,清除由于政策因系、管理制度、所处条件等机会不均所造成的收入差距。第二,要加强监督和执法力度,对那些以权谋私、钱权交易、贪污受贿者以及非法经营者,要依法坚决进行打击和制裁,而对那些诚实劳动、文明经营、守法致富者,要积极予以保护和鼓励,健全法制、税制等各项管理制度。第三,加强宏观调控,强化政府的分配职能。2009年经济学基础复习資料

(二)第四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资源:是指用于生产能满足人类需要的商品的那些物品和劳务。2、资源可以分为:自由资源和经济资源。3、资源的特征:稀缺性、多用性。4、资源配置:是指如何将有限的资源以某种规则分配到不同产品的生产中,以满足不同的需要。5、资源配置的实质就是解决人类社会的三个基本问题:第一生产什么及生产多少。第二如何生产。第三为谁生产。(即What/Who/How)6、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包含这样两个内容:一是资源应该用于生产人们最需要的东西,二是资源应该由生产效率高的生产者使用。7、资源配置合理性的判断:生产可能性曲线和机会成本。8、生产可能性曲性: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所能生产的各种商品的最大数量的不同组合。9、机会成本:从资源配置和生产角度讲,当把一定资源用于某种产品生产时所放弃的用于其它用途可能得到的最大收益,叫做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10、资源配置有:计划配置和市场配置两种方式。11、计划配置:就是政府用行政命令和指令性计划来分配资源。12、计划配置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1)、产权统一假定。(2)、单一利益主体假定。(3)、完全信息假定。13、计划配置方式的弊端:(1)、经济主体缺乏活力,经济效率低下。(2)、条块分割,破坏了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3)、决策失误,资源浪费严重。(4)、不能满足人们多元化的需求。14、市场配置方式:就是由市场供求、竞争和价格来配置资源。15、市场配置方式的条件:(1)、完全竞争。(2)、供求决定价格。16、市场配置资源的最大优点是它的高效性,这是由它的作用和特点所决定的。其特点是:(1)、自动调节。(2)、利益调节。17、市场经济:是指在各经济主体分散决策的基础上,通过供求决定的市场价格信号配置社会资源的方式和体制。18、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它对社会经济发挥着如下功能:(1)、调节功能。(2)、信息导向功能。(3)、刺激功能。(4)、奖优罚劣功能。19、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20、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二者的联系是指:(1)、它们反映的内容是一致的,都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2)、它们遵循的规律是共同的,都是市场规律。(3)、它们的市场客体都是完善的市场体系和健全的市场功能。(4)、它们都要体现自由竞争的原则。21、商场经济和商品经济二者的区别是:(1)、市场经济是市场化的商品经济。(2)、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3)、市场经济是货币化的商品经济。(4)、市场经济是开放的商品经济。22、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1)、自由市场经济。(2)、现代市场经济。23、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市场性、自主性、竞争性、开放性、法治性。24、一切社会经济活动者在完善、规范、成熟、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下进行,所有要素都进入市场作为商品进行买卖,交易双方公平竞争,在竞争中实现各自的经济利益。25、开放性:一是指国内各地区之间的市场开放。二是指国内市场的对外开放,使国内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2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其表现为:(1)、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2)、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27、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义和作用:(1)、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发展。(2)、真正推进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3)、更好的满足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4)、有利于我国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国际化。

第五章市场机制与市场体系1、市场机制: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形态下,价格、供求、竞争、风险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及其运行规律。2、市场机制具有以下特点:第一,联动性。第二,利益关联性。第三,客观性。第四,灵活性。第五,自发性。第六,市场机制属于事后调节。3、市场机制的构成:市场机制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它主要由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风险机制、利率机制、工资机制等组成。4、价格机制:是通过价格的涨落来调节商品和服务的供求关系,从而指导生产、经营和消费走向的市场运行机制。5、价格机制的调节作用表现在:(1)、对生产同种商品的生产者来说,价格是竞争的工具,它促进了同类产品不断改进质量、采用先进技术、降低生产成本等。(2)、对生产不同产品的生产者来说,价格是调整生产方向和生产规模、促进生产合理布局、提高经济效益的指示器。(3)、对消费者来说,价格是调节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的信号。(4)、对宏观调控者来说,价格是调节国民收入再分配的杠杆之一,是促进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机制。6、供求机制:是调节市场供给和需求矛盾,使之趋于相互均衡的市场机制。7、竞争机制:是指通过市场竞争的作用带动商品运动的功能,它表现为卖者之间、买者之间和买卖双方之间随着供求、价格等的变动,彼此为争夺对各自有利的经济利益而展开较量的动力机制。8、充分发挥竞争机制的作用,能够促进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和商品价格的不断降低,从而为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提供物质基础。9、风险机制:是市场经济中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同盈利、亏损和破产等风险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10、风险机制以利益诱惑力和破产的压力作用于市场主体。11、利率机制:是指利率变动与货币供求变动之间的联系和作用。12、工资机制:是指在劳动力市场上工资变动力供求变化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13、强化市场机制的作用:(1)、优化资源配置功能。(2)、信息传递功能。(3)、利益分配功能。(4)、调节微观经济活动的功能。14、市场体系:是指商品交换关系中的各种市场密切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统一体。15、市场体系具体来说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市场中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各种关系的总和。二是指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功能、不同区域等各种类型的市场总体及相互关系。三是指不同交换内容的各种市场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16、由功能各异的各类市场构成的市场体系具有如下特征:第一,整体性。第二,联系性。第三,开放性。第四,动态性。17、商品市场通常包括: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18、消费品市场:消费品市场亦称生活资料市场,是指从事消费资料商品经营和经济活动的领域,即为个人提供最终直接消费品的场所。19、生产资料市场:是指从事生产资料经营和经济活动的领域。20、生产数据市场按生产数据不同的使用方向,可以分为:(1)、工业生产资料市场。(2)、农业生产资料市场。(3)、基本建设生产资料市场。21、生产要素:就是进行物质数据生产所必须具备的因素或条件。22、狭义的生产要素市场仅指劳动力、土地和资本三大要素市场。(现在的四要素:劳动力、土地、资本、企业家才能)23、资本市场:是以资本商品作为交易对象的市场,它既是融资的场所,又是融资关系的总和。24、虚拟资本:是指以有价证券形式存在并使其持有者能定期获得一定收入的资本,如股票、公司债券、国债及不动产抵押债券等。25、虚拟资本的这种增值性和运动性,使它具有了资本商品的一般特征,同时又有其特殊性和权益性、风险性、变现性等。26、资本市场按交易期限的不同,可分为短期资本市场和长期资本市场。27、短期资本市场:是指经营一年期以内的资本融通业务的市场,它包括同业拆借市场、票据贴现市场、票据承兑市场、短期证券市场等。28、短期市场有两个特点:一是融资期限短。二是融资主要用作再生产过程中所需的流动资本。29、长期资本市场:是指从事一年期以上的资本融通业务的市场,它包括证券市场和中长期存贷款市场。30、债券和股票的区别(简意:股票-所有权,债券-还本付息):(1)、股票表示持股人对公司的所有权,持股人一般有权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而债券则没有。(2)、股票收益依公司收益而定,股息量一般不固定,而债券利息则一般是固定不变的。(3)、股票收益期限是无限的,而债券则是事先约定的,股票只付息,不偿还本金,因而风险较大,而债券则在付息时归还本金,风险较小。31、资本市场作用:(1)、资本市场的完善能更好地集聚社会各种资本,挖掘和控制社会资本潜力,为经济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服务。(2)、有利于推动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社会资本的合理流动和产业结构的调整。(3)、有利于银行经营机制的转换,促进金融业的相互竞争,提高资本融通效率和资本利用效益。(4)、可以为企业微观经济决策和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提供和传递市场经济信息,也为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提供金融工具。32、劳动力市场按劳动力能力层次划分:有简单劳动力市场(劳务市场)、复杂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等。33、技术市场:是指以技术商品和技术服务为交换对象的义易场所。34、技术市场作用:(1)、它促进了科研与生产的紧密结合,加快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技术交流、协作和转让。(2)、增强了科研单位的自我发展能力、促进了科技体制的改革。(3)、促进了科技人才的流动,有利于实现智力劳动的社会化。(4)、有利于促进企业管理现代化,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调整生产布局,加快国民经济的发展。35、信息市场:是人们以知识、咨询、信息资源等进行交换和服务的场所或领域。36、信息市场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信息市场上的信息商品没有固定的特质形态,同一信息可以同时为多个主体所共享。二是信息市场的交易活动具有多层次性和间接性。三是信息市场对一般商品市场及技术市场等具有导向作用。四是信息商品的流通具有时效性,错过时机,信息就失去了效用。37、房地产市场:是土地市场与房产市场的统称。38、房产市场的主要特点:第一,由于房产商品价值大,使用周期长,故房产交易方式以出售和出徂为主。第二,在房产市场中,房屋商品的买卖不发生交换对象的空间移动,只有房屋的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变更。第三,受土地资源稀缺性的影响,房产市场的价格具有不断上扬的特性。房产市场的完善,有利于加快住房建设,推动城市住房体制的改革,改善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

第六章消费者行为1、欲望是主观的、多样的,也是多变的。2、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关于欲望或需要层次的解释。根据这种解释,人们的欲望或需要可以分为以下五个层次:第一为生理需要。第二为安全需要。第三为社交需要。第四为尊重需要。第五为自我实现的需要。这说明人们的需要或欲望的满足是无穷无尽的。3、偏好:是指消费者根据自己的意愿对可供消费的商品或劳务组合所进行的排列,它反映是消费者个人的兴趣或嗜好。4、消费者偏好:是消费者对商品或劳务的相对价值的个人主观评价。5、经济学中的需求是指:消费者在某一时期和一定的价格水平下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商品或劳务的数量,或者说,是在特定条件下,消费者对应于某一商品或劳务的各种可能的价格愿意并能买进的数量。6、需求还可以分为个人需求和市场需求。7、影响需求变动的因素:(1)、消费者的收入水平。(2)、消费者的偏好。(3)、相关商品或劳务的价格。(4)、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5)、人口数量和结构的变化。8、相关商品或劳务的价格对被考察商品或劳务需求的影响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两者互为替代品。二是两者互为互补品。9、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或劳务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10、总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消费一定数量的某商品或劳务而得到的效用总和。11、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追加一单位某商品或劳务的消费所增加的总效用。边际效用=总效用的增量/消费量的增量12、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有以下几个特征:(1)、边际效用的大小同消费者的欲望强度成正比。(2)、边际效用的大小同消费者的消费数量成反比。(3)、边际效用离不开时间因素,是指在特定时间内的效用。(4)、边际效用实际上永远是正值,虽然在理论分析时有负效用。(5)、边际效用是决定商品或劳务价格的主观标准。13、无差异曲线:无差异曲线也称为等效用曲线,是表示消费者在一定的偏好条件下,对两种商品或劳务的不同组合具有相等效用或满足程度的曲线。14、无差异曲线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无差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斜率为负。(2)、在同一平面上可以画出无数条无差异曲线,不同的无差异曲线代表不同的效用。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效用越大,反之,离原点越近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效用越小。(3)、在同一平面上,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可能相交。(4)、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边际替代率=Y商品或劳务的变化量/X商品或劳务的变化量边际替代率=X商品或劳务的边际效用/Y商品或劳务的边际效用15、预算线:预算线又称消费可能线,它表示消费者在一定的收入和价格条件下,能够购买的两种商品或劳务的最大组合。16、消费者在收入一定的条件下获得最大满足的消费结构是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相切的切点。X商品的边际效用/X商品的价格=Y商品的边际效用/Y商品的价格17、需求规律的内容可以表述为:在影响需求的其它因素不变的条件下,一种商品或劳务的需求量与其价格之间存在着反向变化的依存关系,即价格上升,需求量下降。价格下降,需求量上升。18、需求规律的特殊性:(1)、“吉芬商品”。(2)、炫耀性商品。(3)、不规则商品。19、需求弹性:表示的是某一商品或劳务需求量的相对变动对价格的相对变动的敏感程度,需求弹性也称需求的价格弹性。需求弹性(系数)=商品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价格变动的百分比20、根据需求弹性的数值,需求弹性可以分为五种类型:(1)、需求弹性等于零,即需求完全无弹性。(2)、需求弹性无穷大,即需求完全弹性或需求无限弹性。(3)、需求弹性等于1,即需求单一弹性。(4)、需求弹性大于1,即需求富有弹性。(5)、需求弹性小于1,即需求缺乏弹性。需求的收入弹性(系数)=商品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收入变动的百分比21、将恩格尔曲线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生活必需品的恩格尔曲线。第二种类型是高档消费品的恩格尔曲线。第三种类型是低档消费品的恩格尔曲线。22、保护消费者的政策:(1)、正确的消费宣传。(2)、保证商品或劳务的质量。(3)、建立“消费者协会”等类组织,保护消费者利益,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4)、限制商品或劳务的价格。

2009年经济学基础复习資料

(三)第七章生产者行为1、生产含义: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就是一切能够创造或增加效用的人类活动。2、生产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创造能够满足人们物质需要的生产活动,即商品的生产。第二类是创造能够满足人们非物质需要的生产活动,即劳务的生产。3、生产活动可分为三大产业。第一产业是农业。第二产业是工业。第三产业是服务业。4、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的价格水平下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某种商品或劳务的数量。5、供给规律即:价格上升,供给时增加。价格下降,供给量减少。这种供给量与价格之间的同向变化关系称为供给规律。供给弹性(系数)=商品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价格变动的百分比6、根据供给弹性的数值,供给弹性可以分为五种类型:(1)、供给弹性等于零,即供给完全无弹性。(2)、供给弹性无穷大,即供给完全弹性或供给无限弹性。(3)、供给弹性等于1,即单一供给弹性。(4)、供给弹性大于1、即供给富有弹性。(5)、供给弹性1,即供给缺乏弹性。7、生产要素:是指生产中必须投入的各种资源。8、生产要素概括起来,通常可分为四种:劳动、土地、资本、企业家才能。9、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规律。它是指:在其它条件不变时,连续地把某一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增加到一定数量之后,所得到的产量的增加量是递减的。10、总产量:是指使用一定量生产要素所能生产出来的全部产量。11、平均产量:是指平均每单位生产要素所能生产的产量。平均产量=总产量/生产要素的投入量12、边际产量:是指每增加一单位生产要素所增加的总产量,即最后增加一单位生产要素带来的总产量的增量。边际产量=总产量的增量/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量13、规模经济:也称规模报酬,是指全部生产要素同时变动对产量的影响。(补充规模经济: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产品平均成本下降的情况下。)14、内在经济:是指生产者在扩大生产规模时,由于内部自身的因素所引起的收益的增加。15、外在经济:是指整个行业规模扩大时给个别生产者所带来的收益增加。16、规模收益的变动一般有递减、递增、不变三种情况。17、成本:成本即生产费用,是指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全部支出,是使用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和各种生产要素的价格的乘积的总和。18、机会成本:也称择一成本或替换成本。19、成本的种类:(1)、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2)、会计成本和经济成本。(3)、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4)、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5)、总成本、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20、可变成本: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随业务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是生产者为可变生产要素所支付的全部费用,如原材料费、燃料动力费、生产工人的工资等。21、经济成本:是指生产者从事某项经济活动的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之和,与会计成本是不同的概念。平均成本=总成本/产量边际成本=总成本的增量/产量的增量22、成本分析中经常用到短期和长期的概念。短期:是指在这个时期内生产者不能调整其全部生产要素。长期:是指在这个时期内生产者能调整所有的生产要素。23、收益:是指生产者销售产品或劳务所获得的收入。24、收益可分为总收益、平均收益和边际收益。25、边际收益是指生产者增加生产并销售一单位产品或劳务而获得的总收益的增量。26、当需求弹性大于1,即富有弹性时,价格下降,总收益增加,价格上升,总收益减少。当需求弹性小于1,即缺乏弹性时,价格下降,总收益减少,价格上升,总收益增加。P10627、等产量曲线又被称为生产的无差异曲线,有以下特点:(1)、等产量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2)、假定产量可以无限细分,则在同一平面上可以画出无数条等产量曲线。(3)、在同一平面上,任意两条等产量曲线不可能相交。(4)、等产量曲线凸向原点。28、边际技术替代率:是指在等产量曲线上两种生产要素相互替代的比率。它表示增加一单位某一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所可以替代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边际技术替代率=资本的变化量/劳动的变化量边际技术替代率=劳动的边际产量/资本的边际产量29、等成本线:表示在生产要素的价格既定的条件下,以一定量的成本支出所能购买到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最大数量组合。30、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是指在既定产量下,达到成本最小的生产要素组合。劳动的边际产量/劳动的价格=资本的边际产量/资本的价格31、生产者的目标:就是追求最大利润或者说是实现利润最大化。32、利润最大化:是指当生产者所能运用的投入资源既定时,在现有的生产技术条件下,生产多少产品,按什么价格销售,才能使生产获得的利润达到最大值。33、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来判断实现最大利润的产量。这两种方法是相互联系的。34、边际收益:是指生产增加一单位产品或劳务的生产而增加的收益。

第八章现代企业制度1、现代企业必须具备两大支柱:一是现代技术,二是现代管理。2、企业制度由三个方面构成:一是企业的产权制度,二是企业的组织制度,三是企业的管理制度。3、现代企业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组成部分,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指出,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产权清晰是产权制度所要解决的问题,权责明确是组织制度所要解决的问题,管理科学是管理制度要解决的问题,而政企分开则是这三方面的基础和前提,体现在现代企业制度的各个环节上。4、管理思想现代化是先导,管理人才现代化是关键,管理体制和管理组织现代化是保证,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现代化是条件,最终实现管理工作高效化和经济效益显著化。5、现代企业制度的框架包括四项基本内容:(1)、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2)、法人财产制度。(3)、有限责任制度。(4)、组织管理制度。6、企业法人财产权:是企业法人与企业经营权的有机结合。7、企业依法享有对企业财产的经营权,包括占有权、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8、法人财产和股东财产之间又有如下区别:(1)、企业的法人财产和股东的财产之间有明确的界限。(2)、企业以其法人财产承担民事责任。(3)、股东不能以个人身份直接支配他已投入企业的资本,而只能作为法人组织的一份子,通过一定的程序,才能参与企业财产的最终控制。9、企业法人财产具有整体性、稳定性和效益性的特点。10、企业法人财产的整体性:是指企业法人财产不可分割,不论企业的出资者有多少,企业的法人财产合为一体,由法人组织实行统一经营管理,任何股能随意抽资。11、企业法人财产的稳定性:是指出资者即使将其股权转让给他人,企业的财产也并不因而发生变动,企业财产相对稳定。12、企业法人财产的效益性:是指企业法人财产制度的建立,使企业的所有者不必亲自经营自己的财产,而是委托给有经验、会管理、善经营的专职经理阶层,即企业法人组织代为经营,从而可以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13、在企业内部要完善各种经济责任制,特别是完善厂长(经理)负责制和年薪制,使他们的责、权、利相对称,具有激励和约束效力。14、现代企业制度以公司制为主要形式,在公司制度下,所有权与控制权进一步分离,公司的法人财产权、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由公司治理结构担当。15、公司治理结构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层经理人员组成的执行机构四个部分组成。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董事会是公司的经营决营机构,领薪经现阶层是公司的生产经营执行机构,监事会是公司的监督机构。16、普通股持有人依法凭所持股权行使其权利,主要包括:(1)、对剩余收入的索取权,即确定分红的权利。(2)、在审议董事会关于修改公司章程、出卖部分或全部财产的建议和财务报告时的投票权。(3)、对董事的选举权和在董事玩忽职守、严重渎职时的起诉权。(4)、对公司经营活动的知情权和监察权。17、股东大会分为例行年会和特别会议两种。18、董事会是公司最高决策和领导机构,是公司的法人代表。其主要职责是:(1)、制定公司的经营目标、重大方针和管理原则。(2)、挑选、委托和监督经理人员,并掌握经理人的报酬与奖惩。(3)、协调公司与股东、管理部门与股东之间的关系。(4)、提出盈利分配方案供股东大会审议。19、董事会的权限受三个方面的限制:(1)、董事会作为公司的法人代表,不得从事与公司业务无关的活动。(2)、董事会不得超出股东的授权范围行事。(3)、如果董事会的决议同股东大会的决议发生冲突,应以股东大会的决议为准。一般地,在大公司的董事会下设有执行委员会和其它专门委员会,包括财务、报酬、情报法律等委员会,这些委员会是董事会的辅助机构,它们的主要任务是给董事会提供各种业务数据和咨询意见。20、股东大会和董事会之间是一种信任托管关系。21、高层经理人员受到三重市场竞争的约束:(1)、商品市场竞争的约束。(2)、资本市场对企业评价的约束。(3)、经理人员劳动力市场的约束。22、有限责任公司:是指不通过公开募股,而由为数不多的股东集资组成的公司。23、有限责任公司具有以下特征:第一,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人数较少,各国公司法一般对股东人数规定有最高限额,在我国规定不得超过50人。第二,有限责任公司的资本无需划分为等额的股份,也不发行股票,股东确定入股金额并交付股金后,由公司出具股单,股单只能作为股东在公司中应享有权益的凭证,而不能自由买卖。第三,在有限责任公司中,董事和高层经理人员往往具有股东身份。第四,有限责任公司成立、歇业、解散的程序比较简单,管理机构也较简单,同时,公司账目无需向公众公开披露。24、股份有限公司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第一,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必须达到法定人数。我国公司法规定,股份有限公司的最低人数为5人。股东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第二,股份有限公司的总资本是由若干等额的股份所组成的,这是股份有限公司区别于其它公司形式或商业团体的一个重要标志。第三,股份有限公司必须向公众公开披露财务状况。25、股份有限公司的优点:(1)、它是筹集大规模资本的有效的组织形式,为广大公众提供了简便、灵活的投资场所。(2)、股份有限公司有利于分散投资的风险。(3)、股份有限公司有利于资本产权的社会化和公众化,把大企业的经营置于社会的监督之下。26、股份有限公司较之其它企业形式的缺点是:(1)、它们作为公众公司,开设和歇业的法定程序较为复杂。(2)、它们的所有和控制的分离程度高,由此产生了出资者与经理人员之间的复杂的委托一代理关系,弄得不好,代理成本会很高。(3)、公司经营情况必须向公众披露,难于保守商业秘密。27、我国的国有企业管理体制表理为典型的政府直接控制模式,具体表现在:(1)、排斥各种非国有企业的发展,尽可能形成纯而又纯的国有制企业,以利于中央进行集中统一的指挥和控制。(2)、企业的新建、改建、扩建、合并、撤消等由行政主管部门决定,企业内部各类建设项目必须经过有关部门的严格审批。(3)、政府通过各类指令性生产指针来控制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4)、国家对国有企业实行统收统支的财务管理体制。(5)、各类产品实行统配、统购、包销。(6)、实行统一的劳动人事制度和工资分配制度。28、传统国有企业有下列缺陷:第一,传统国有企业不具有自己的独立财产,不是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而只是一个进行成本核算的基层生产单位,不可能根据自己的利益和市场变动作出资源最优配置的决策,实现中心签约人和合约执行的监督者的功能。第二,在现代社会大生产中,需求结构极为复杂,瞬息万变,新技术层出不穷,但经理人员只是上级行政机关指令的执行者,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秤等,都由远离市场的上级主管机关通过计划下指令作决策。第三、企业与国家处于父子关系之中:一方面,国家对企业施以襁褓般的束缚,另一方面,又给予企业无微不至的关怀。第四,传统国有企业制度下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配置状态,给对这种企业制度进行改革造成了很大的困难。第五、我国的国有企业管理体制表现为典型的政府直接控制模式。29、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和现状:(1)、1978-1983年简称“放权让利”阶段。(2)、1983-1986年,试行两步“利改税”改革的阶段。(3)、1987-1991年,以承包制为主导的企业改革阶段。(4)、1992年至今,以转机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国有企业全面改革阶段。30、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途径:(1)、根据企业的不同类型选择不同的改革途径。(2)、理顺企业政企关系,建立新型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3)、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其它难点和配套措施。31、根据企业的不同类型选择不同的改革途径:(1)、大量的竞争性国有大中型企业可以改造为国有资本能股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2)、提供公共物品和特殊产品的国有企业可选择国有独资公司模式。(3)、在某些行业特别是基础产业中,居于垄断地位的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宜采取国有控股公司模式。(4)、国有小企业可以采取改组、联合、兼并、股份合作、租凭、承包、托管、出售等多种形式推向市场。32、理顺企业政企关系,建立新型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国有企业的公司制改造必须按照政企职责分开、出资者所有权和企业法人财产权相分离的原则,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法人财产制度,明确资产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建立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机制,既保障国家对企业财产的所有权,提高国有资产的运营效益,又落实企业的经营权,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同时,企业在内部要建立资产经营责任和法人治理结构,对企业资产承担保值增值责任,国家只以其投入企业的资本额承担有限责任,不承担连带责任。33、新型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要按照“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企业自主经营”的原则,建立权责明确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营运体系。34、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其它难点和配套措施:(1)、实施战略性改组。(2)、创造条件,解决国有企业债务负担问题。(3)、妥善解决企业富余人员问题。(4)、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彻底分离企业所承担的过多的社会责任。35、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主要包括:第一,国有资产投资方向和产业结构的重组,缩小国有资产投资战线,从一些一般加工项目和小微亏企业中退出,集中力量投资兴办关系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性行业,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第二,改善国有资产投资的空间布局,根据国土资源梯度开发的要求,同时兼顾地区经济的平衡发展,对具备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的地区和城市适当采取倾斜政策,并投入国有资产,以带动民间资金的投入和开发。第三,要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组建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竞争力较强的大企业集团,实施扶优扶强战略。36、降低企业过度负债的探索大体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债权转股权置换一块。(2)、政府财政扶持一块。(3)、银行减免和冲减一块。(4)、企业兼并收购承担一块。(5)、企业自身消化一块。37、妥善解决企业富余人员问题,在短期内见效较快的办法主要有:(1)、部分国有企业可利用地理位置的优势实施“退二进三”,在企业内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把企业富余人员从生产部门分离出来。(2)、对于青年职工,鼓励他们转变就业观念,到市场上去自谋职业,并按有关规定给予一次性补偿。(3)、部分年龄较大、体弱多病的职工,可按有关规定办理提前退休。(4)、成立企业内部的再就业中心,免费提供适用技能的教育和培训,并向社会推介。(5)、各级政府要下大力气完善劳动力市场,消除各种限制劳动力流动的不合理的规章制度,改变人员闲置和岗位空缺并存的现象。(6)、努力开拓国外劳务市场,实现企业富余人员的国际转移。

第九章宏观经济调控1、宏观经济调控:是国家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条件下,为达到一定的经济目标,利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对社会宏观经济活动进行组织并予以干预的一系列政府行为。2、市场经济体制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市场不能提供公共产品。(2)、市场会带来收入分配不公平。(3)、对具有长期性和社会总量性的国民经济活动市场很骓有效调节。3、公共产品:公共产品也称公共财物,是指不具有经济利益可分性、所有权确定性以及效用排他性的物品和劳务。4、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任务及总目标可以概括为: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膨胀,促进重大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5、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任务及总目标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保持经济总量平衡,即调节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防止出现生产过剩和供应不足。(2)、优化经济结构,即优化资源的配置,使各种商品、劳务的供求都保持平衡。(3)、兼顾公平,即调节收入的公平分配。6、国民经济中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问题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的情况:(1)、假定一国是封闭型经济,不存在政府部门和对外贸易部门,则该经济社会中只存在家庭和企业两个部门。(2)、假定分析的经济状态仍然是封闭型的,即没有对外贸易,但经济联系有三个部门,即政府、企业和家庭。(3)、假定考虑的是一种开放型经济。7、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目标体系:(1)、经济增长目标。(2)、经济稳定目标。(3)、经济公平目标。8、经济增长目标的内涵:宏观经济调控目标体系中的经济增长目标具有广泛而深该的内涵,它并不仅仅是一个速度概念,而是数量与质量的统一,而且宏观经济调控中的经济增长应该是均衡的增长。9、经济增长目标的表现:(1)、保持一个适度的经济增长率。(2)、保持经济在比例协调、结构优化的条件下健康发展。(3)、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0、经济稳定目标包括: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三大方面。11、充分就业的含义:是指凡需要就业者均可有一个合适的工作。12、失业情况有几种类型:第一,自愿失业。第二,季节性失业。第三,摩擦性失业。第四,结构性失业。第五,需求不足性失业。13、物价稳定即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防止和抑制通货膨胀。14、通货膨胀有三种类型:第一,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第二,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第三,结构性通货膨胀。15、国际收支平衡:是指一国对其他国家的全部货币收入和货币支出的平衡。16、经济公平目标:经济公平目标也称收入分配均等目标。从广义上理解,经济公平有三方面含义:市场机会公平、竞争条件公平和收入分配结果的公平。17、在经济学中,衡量经济结果公平的指标大致有两种。一是基尼系数。另一下是贫困指数。18、经济调控手段:是运用经济政策杠杆调节宏观经济活动的方法,是指通过各种经济政策杠杆,引导市场主体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19、法律调控手段:是指利用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法令、条例、规定等来调控社会经济活动。20、行政调控手段:是指依靠行政组织的权威,运用行政的力量,采用行政命令、行政法规、行政管理条例等方式调控社会经济活动。21、宏观经济调控手段的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以下三种机制表现出来的:(1)、刺激机制。(2)、诱导机制。(3)、强制机制。22、产业政策包括: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技术政策和产业布局政策等,其中,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是主要内容。23、产业结构政策:是根据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揭示一定时期内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及过程,并按照产业结构的发展规律,规划产业结构演进的方向和目标,选择和确定一定时期的主导产业,以利于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政策措施。24、产业组织政策:是作用于产业之间和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关系结构的政策。25、产业组织政策具体又包括:反对垄断、促进竞争的政策,企业间合理分工、开展专业化协作、提高规模经济效益的政策,促进中小企业现代化的政策,支持和引导企业集团及其它有利于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形式的政策。26、产业政策的特点:(1)、产业政策是侧重于调节总供给的经济政策。(2)、产业政策具有明确的指导性。(3)、产业政策调控经济具有间接指导性。(4)、产业政策具有明显的序列性和动态性。(5)、产业政策发挥作用的时间跨度是中长期的。27、产业政策的作用:(1)、正确的产业政策能够调控经济总量。(2)、正确的产业政策能够优化产业结构。(3)、正确的产业政策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4)、正确的产业政策有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28、财政政策:是国家为了实现一定的宏观调控目标而制订的关于财政工作的方针、准则。29、财政政策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财政政策的目标,一是财政政策的手段。30、财政政策具有以下一般特点:(1)、针对性。(2)、时效性。(3)、间接性。(4)、系统性。31、财政政策的作用:(1)、调节经济总量平衡。(2)、调整经济结构。(3)、调节收入分配。32、财政政策的手段:(1)、预算。(2)、税收。(3)、财政支出。(4)、公债。33、税收对总需求的调节是通过两个过程实现的:一个是自动稳定机制的作用过程,一个是相机抉择政策机制的作用过程。34、转移支出也具有类似税收的“自动稳定器”功能及相机抉择功能。35、财政政策的两种主要类型:(1)、扩张性的财政政策。(2)、紧缩性的财政政策。36、财政政策的选择和确定:(1)、选择和确定财政政策必须从不同国家的不同财政体制出发。(2)、选择和确定财政政策,必须考虑财政政策诸手段的配合和统一。(3)、选择和确定财政政策必须统筹考虑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与协调。37、货币政策:是指国家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所制订的关于货币供给和货币流通管理的基本方针和准则。38、货币政策具有与财政政策相似的作用及特点,即货币征策主要是以调节总需求为主的短期性的经济政策,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时效性。39、货币政策贩核心:是通过变动货币供应量,使货币供应量与货币需求量之间保持稳定协调关系,进而调节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使其大体平衡。40、中央银行常用的货币政策手段主要有三个:(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2)、再贴现率。(3)、公开市场业务。41、货币政策的两种主要类型:“松”的货币政策与“紧”的货币政策。42: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与协调。P146-15043、收入分配政策也称收入公平分配政策,是通过合理调节不同经济主体的可支配收入,实现收入公平分配的一系列措施。44、收入分配政策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政府给低收入者以某些形式的补助,以增加他们的收入。二是政府通过征税的方式。2009年经济学基础复习資料

(四)第十章社会保障制度1、“社会保障”一词,最早出现在1935年美国罗斯福新政时期国会颁布的“社会保障法案”中,社会保障制度却早在1883年就在德国诞生了。2、至于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确切涵义,不同的国家(地区)因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的政治、经济帛旷,有不尽一致的理解,从而出现了多种不同的表述。较有代表性的如下:在德国,社会保障是指社会公平和社会安全。在美国,社会保障被定义为一张“安全网”。在英国,社会保障是指一种包括社会保险计划、国民保健、福利事业和各种维护收入计划在内的公共福利计划。我国的宪法规定(P155),据此而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以国家为主要发起人,依照有关的法律与法规,通过对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保障全体社会成员能享受宪法所赋予的生活权利,维护整个经济社会安全与稳定的制度。3、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涵义可以简单地概括为: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和社会按照有关的法律规定,通过对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确保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水准得以维持,从而保证社会安全与经济发展的各种社会政策措施的总和。4、市场经济下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是市场竞争机制发挥作用的重要保证。(2)、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是市场经济下公平与效率兼顾的重要保证。(3)、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是市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5、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是市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1)、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实施,可以调节收入与财富的分配和消费,缩小贫富差距,缓解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为市场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创造条件。(2)、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实施,可以有效的化解社会成员因遇到诸如年老、疾病、伤残、生育、失业等各种因素而造成收入损失或中断的风险,保证劳动力的再生产,从而为满足市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要提供保障。(3)、当社会保障制度采用完全或部分基金制融资方式时,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实施在确保社会保障待遇给付的同时,还会积累一笔数目可观的社会保障基金,从而为市场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一定的建设资金保证。6、现代市场经济下,社会保障制主要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强制性。(2)、社会性。(3)、公平性。(4)、福利性。7、公平分配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之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表现在社会保障待遇和机会的分配之中。(2)、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体现在社会保障缩小收入差距、调节社会分配之中。8、社会制度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模式:(1)、国家保障型模式。(2)、社会保障型模式(又称德国模式)。(3)、自我保障型模式。9、国家保障型模式特点:(1)、社会保障通过国家立法而统一实施。(2)、社会保障制度实施所需费用主要由政府财政和用人单位共同分担,个人无需缴费(税)或者只需缴纳极少的保障费(税)。(3)、保障对象一般是全体社会成员。10、社会保障型:是以政府为主要发起人,但以个人、单位和政府三方为共同责任者的社会保障制度模式。11、社会保障型模的基本点:(1)、政府以有关社会保障的法律法规作为社会保障实施的依据。(2)、社会保障制度实施所需费用主要由个人及其所在单位负担,同时政府财政提供一定的补贴。(3)、除了社会救济等特别项目外,社会成员的社会保险权得与义务相结合,即只有缴纳了保险费(税),才有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权利。(4)、一般强制性地要求社会成员参加社会保险制度,因此社会保险的覆盖面较广。12、自我保障型:是以政府为社会保障的主要发起人,但以雇员或劳资双方为责任者的社会保障模式。13、自我保障型模式具有以下要点:(1)、由政符统一立法并强制实施。(2)、社会保障基金由雇员或者雇员与雇主的缴费所形成,并一般要求为各参加者建立个人社会保障储蓄账户。(3)、个人社会保障待遇的厚薄完全取决于个人账户储存额的多少,各参保人之间不存在收入的再分配。(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制度是这一模式的杰出代表)14、社会保障制度的融资方式有三种:现收现付制、完全基金制和部分基金制。15、现收现付制:是指以当期的社会保障收入来安排同期的全部社会保障支出,且社会保障收支基本平衡的融资方式。它是一种以近期横向收支平衡原则为指导的融资方式。16、完全基金制又叫完全积累制。17、部分基金制也称部分积累制。18、现收现付制具有收入再分配的功能。完全基金制具有调动劳动积极性。19、社会保障制度的给付方式:(1)、单一价格制。(2)、所得比例制。(3)、混合制。20、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有:社会保险制度、社会求助制度、社会福利制度、优抚安置制度等。21、社会保险制度一般包括:养老社会保险制度、失业社会保险制度、医疗社会保险制度、工伤社会保险制度、生育社会保险制度。22、养老社会保险制度是一种在劳动者因年老而丧失劳动能力并离开工作岗位之后,由国家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对他们提供基本生活来源的社会保障制度。23、我国现行养老社会保障制度的保障对象是绝大部分的城镇老年人和一小部分农村老人。24、我国城镇企业职工养老社会保障制度实施所需费用:已由原来完全靠企业和国家负担改变为现在由政府、企业和个人三方共同分担,而且已基本建立并在逐步完善由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强制性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性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等多层次保险的新养老社会保险制度。25、政府在统一推行强制性的基本养老保险的同时,大力支持各单位为其职工办理补充性养老保险,积极鼓励个人进行储蓄性养老保险,力争尽早形成对象更广泛、层次更齐全、力度更大的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在新制度下,参保职工退休后的养老金将由基本养老金和其它养老金所组成。其中,基本养老金来自于强制性执行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并且又分社会性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26、所谓失业社会保险制度,是一种由国家通过立法,对非自愿失业者提供一定帮助,以使失业者及其家属能维持基本生活的社会保障制度。27、失业职工必须同时符合下列三方面的资格条件才能按规定享受相应的待遇:(1)、按规定参加失业保险,所在单位和本人已按照规定履行缴费义务满1年。(2)、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3)、已办理失业登记并有求职要求。(失业保险金的标准,根据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而高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原则)28、医疗社会保险制度是一种由国家通过立法,对非因工患病或伤残而暂时丧失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提供医疗和物质帮助的社会保障制度。29、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又分:社会统筹医疗保险基金和个人账户医疗保险基金两部分。30、工伤社会保险制度的基本内容(P163)。31、社会救助制度是国家和社会依法对那些无依无靠的、没有生活来源的、或因遭受灾害而致生活暂时困难的、或虽有一定收入但生活水平低于国家法定最低标准的社会成员提供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它是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32、我国社会救助的项目主要有:(1)、孤寡病残救助。(2)、城乡贫困户救助。(3)、自然灾害救助。(详P164)33、社会福利的项目主要有:(1)、教育福利。(2)、住房福利。(3)、现金福利。(4)、卫生福利。(5)、其它福利。(6)、残疾人福利。(详P165)34.社会福利制度是最高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35、我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1)、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小、公平性差。(2)、社会保障资金收支矛盾十分突出。(3)、社会保障管理分散,政出多门。36、社会保障资金收支矛盾十分突出:(1)、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需要巨额资金,但目前财政困难,许多经济单位,尤其是国有企业普遍感到压力过大。(2)、失业和提前退休人数的急剧增加,进一步加剧了社会保险基金的收支矛盾。(3)、养老基金中的“空账”现象,说明融资方式转轨尚未真正到位,更表明了基金收支矛盾的客观存在。37、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最终目标具体是:(1)、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完善。(2)、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完善。(3)、生育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完善。(4)失业和工伤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完善。(5)、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优抚安置等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28、医疗社会保险制度是一种由国家通过立法,对非因工患病或伤残而暂时丧失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提供医疗和物质帮助的社会保障制度。29、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又分:社会统筹医疗保险基金和个人账户医疗保险基金两部分。30、工伤社会保险制度的基本内容(P163)。31、社会救助制度是国家和社会依法对那些无依无靠的、没有生活来源的、或因遭受灾害而致生活暂时困难的、或虽有一定收入但生活水平低于国家法定最低标准的社会成员提供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它是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32、我国社会救助的项目主要有:(1)、孤寡病残救助。(2)、城乡贫困户救助。(3)、自然灾害救助。(详P164)33、社会福利的项目主要有:(1)、教育福利。(2)、住房福利。(3)、现金福利。(4)、卫生福利。(5)、其它福利。(6)、残疾人福利。(详P165)34.社会福利制度是最高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35、我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1)、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小、公平性差。(2)、社会保障资金收支矛盾十分突出。(3)、社会保障管理分散,政出多门。36、社会保障资金收支矛盾十分突出:(1)、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需要巨额资金,但目前财政困难,许多经济单位,尤其是国有企业普遍感到压力过大。(2)、失业和提前退休人数的急剧增加,进一步加剧了社会保险基金的收支矛盾。(3)、养老基金中的“空账”现象,说明融资方式转轨尚未真正到位,更表明了基金收支矛盾的客观存在。37、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最终目标具体是:(1)、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完善。(2)、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完善。(3)、生育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完善。(4)失业和工伤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完善。(5)、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优抚安置等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第十一章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1、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区别: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产出量(包括产品和劳务)的增加。它通常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以及人均值的增长率来表示,经济发展的含义则要广泛得多,它不仅包括产出量的增加,而且包括随着产出的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结构的变化以及一般经济条件、社会福利、教育卫生、生态环境等情况的改善或变化等的全面进步过程。所以,经济发展是比经济增长涵义更宽广的概念。2、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首先经济发展包含着经济增长。其次,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再次,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是经济增长的延伸和扩展,同时又成为经济进一步增长的条件。3、衡量经济增长的主要指标:工农业总产值、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GDP)。4、国民收入:又称为社会净产值,是社会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新创造的价值。5、人均国民收入可以综合地反映一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居民的平均生活水平。6、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居民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生产的以货币表现的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的总和。7、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在本国颔土直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的总和,包括本国与外国公民在本国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之和。8、国内生产总值不同于国民生产总值,后者以人口为统计标准,是指本国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