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文人渔父词的时空演变_第1页
元代文人渔父词的时空演变_第2页
元代文人渔父词的时空演变_第3页
元代文人渔父词的时空演变_第4页
元代文人渔父词的时空演变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元代文人渔父词的时空演变

钓鱼父亲是一个顾名思义的名字。他是生活在钓鱼中的老人的头衔。在中国文学艺术中,从先秦时代的《庄子》和《楚辞》开始,渔父就是隐逸者的象征性形象,承载着坚持操守、追求自由以及孤高傲世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他们身上,既融入了中国历史上隐士高人的精神血脉,又蕴含着不同时代文人士大夫各自不同的人生体验。渔父词,是词作中极具特色的一个“品种”,词人以远离尘嚣、闲适旷达的渔父和渔父生活为写作对象,表现烟波之乐,寄托自己的隐逸志趣。中唐词人张志和5首《渔父》开渔父词创作先河后,渔父词便倍受文人士大夫的青睐,代代吟唱,绵绵不绝,甚至还跨洋过海,传播到了日本。渔父词,是中国词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是中国隐逸文化一个突出的“热点”。众所周知,就艺术成就而言,元词上不及宋,下不逮清,可以说是因袭多于创造,但元代词坛上隐逸避世的吟唱之声同前代相比显得异常高亢、嘹亮,彰显了元词鲜明的时代特色。“无论作者是身处山林还是出为显宦,似乎都有着一种相通的‘田园情结’;无论体派是北宗还是南宗,隐逸之志都是其共同的思想倾向;也无论社会是衰颓动荡还是治平兴盛,归隐题材始终是创作中一个不衰的热点”39。本文拟以元代渔父词为研究对象,对渗透其中的元人隐逸思想进行分析并探讨其生成勃兴原因。2.隐逸生产所积累的都是相对于前代元代一些文人既不与统治者对抗,也不与其合作,或终身不仕,或辞荐拒仕,甚至寄身佛寺,栖隐道观。这种人生选择,既避祸全身,又保持清操高节而不苟同于浊世。如吴镇就是其中一个代表。吴镇,字仲圭,号梅花道人,是元代山水画名家。其禀性孤耿,终生不仕,也不与权势者往来,过着清苦的隐居生活。元代42首渔父词中,吴镇所创作的就达22首。吴镇渔父词弥漫着浓厚的隐逸思想,体现了他孤高傲世、不随流俗的鲜明个性。如其中一首《渔父》:洞庭湖上晚风生,风触湖心一叶横。兰棹稳,草衣轻,只钓鲈鱼不钓名。“只钓鲈鱼不钓名”1一句把吴镇孤傲、不愿与元朝统治者合作的态度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表明了他对逍遥适意生活的追求。再如,元代词人白朴多次辞荐拒仕,一首《西江月·渔父》,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世故重重厄网,生涯小小渔船。白鸥波底五湖天,别是秋光一片。竹叶醅浮绿酽,桃花浪溃红鲜。醉乡日月武陵边,管甚陵迁谷变。在白朴看来,“世故重重厄网”,功名富贵就象是一张罗网。所以,他决心远离罗网,以孤高自守,追求“醉乡日月武陵边,管甚陵迁谷变”的自由自在生活。逃避尘世,徜徉山水,逍遥适意成为了白朴理想的人生境界。另一位词人张雨则二十岁就弃家当道士,栖隐于道观,并取法名嗣真,号贞居子。张雨的《渔父词》有两首,主要通过赞咏唐代高僧船子和尚,2借以表达自己的追慕之情和隐逸避世思想。如其中一首:上钓金鳞不用多,踏翻船子便高歌。犹有在,问如何,问取侬家张志和。3.渔父的文学观由于博取功名无门,社会地位低下,元代绝大多数文人都哀叹自己生不逢时,承受着人生价值失落带来的痛苦,充满了忧愤与无奈的情绪,产生了强烈的归隐心态。他们这种心态在渔父词中也得到了充分表露。如,白贲尚未入仕时创作的《鹦鹉曲》:侬家鹦鹉洲边住,是个不识字渔父。浪花中一叶扁舟,睡煞江南烟雨。觉来时满眼青山,抖擞绿蓑归去。算从前错怨天公,甚也有安排我处。白贲这首词大量运用了张志和、李煜等前代词人《渔父》中的经典语辞和意象。词中,“不识字渔父”并非真的不识字,而是词人以自嘲的方式来反讽当时不平的社会现实,流露了词人愤懑、无奈和悲哀的感情。正如元人无名氏《中吕·朝天子·志感》散曲所写的那样:不读书有权,不识字有钱,不晓事倒有人夸荐。老天只恁忒心偏,贤和愚无分辨。折挫英雄,消磨良善,越聪明越运蹇。志高如鲁连,德过如闵骞,依本分只落的人轻贱。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老天不肯辨清浊,好和歹没条道。善的人欺,贫的人笑,读书人都累倒。立身则《小学》,修身则《大学》,智和能都不及鸭青钞。这种价值观念颠倒的社会现实,使元代文人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悲惨境地。但是,面对困境,词人仍以中国文人特有的旷达乐观态度来化解:“算从前错怨天公,甚也有安排我处。”(白贲《鹦鹉曲》)。这景色优美的山林、江湖,便是白贲等元代文人向往的乐土和心灵的避难所。所以,元代有许多渔父词描写了渔父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表现了词人对隐逸生活由衷的赞美。如:红叶村西夕照馀,黄芦滩畔月痕初。轻拨棹,且归欤,挂起渔竿不钓鱼。吴镇《渔父》目断烟波青有无,霜凋枫叶锦模糊。千尺浪,四腮鲈,诗筒相对酒胡芦。吴镇《渔父》烟波深处,占断溪山趣。逢着忘机闲伴侣,旋斫锦鳞烹煮。沈禧《清平乐·题渔父图》西风一叶下晴川,换酒将鱼不用钱。周巽《渔歌子·渔父》生活在特殊社会环境中的元代文人士大夫,无论仕与不仕,也无论是身隐还是心隐,是隐于林泉还是隐于市井,都希望能寻找到一处平静的避风港,使自己疲惫、痛苦不堪的心得以安宁。所以,渔父词所蕴含的隐逸避世思想,在元词中是作为一种普遍性的社会思潮出现,它实质上反映了一种时代情绪,一种普遍性的文人精神状态。二:金融之隐逸思想的载体综上,元代渔父词是元代文人士大夫隐逸思想的重要载体。究其因,其生成勃兴,既有内在深层因素,又有外在客观原因。1.“达”则进、出仕,“则达”中国隐逸文化渊远流长,影响深远,它孕育于先秦两汉,成形于魏晋六朝,成熟于宋元明之际。儒、道两家隐逸观构成了中国隐逸文化的思想基石。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具有强烈的用世之心,他们以积极入世作为实现自己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孔子就曾说过:“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137但是儒家的入世也是有原则的,这个原则就是把“有道”与“无道”作为“仕”与“隐”的前提。孔子说:“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82“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82“道不行,乘桴浮于海。”43即在国家有道,政治清明时入仕;在天下无道,时世衰乱时退隐,“乘桴浮”遨游于江海、山林之间。孟子进一步补充了孔子的观点,他说:“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即“达”则进、出仕,“穷”则退、归隐。与儒家不同,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清静无为”。庄子说:“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休则虚,虚则实,实则备矣。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静则无为,无为也则任事者责矣。无为则俞俞,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即“虚静”才能“无为”,“无为”才能心情愉悦,延长生命。所以,庄子强调要保持心灵的宁静和人格的独立,反对被名利等外物所扰,提倡超越世俗羁绊,进入逍遥自由的人生境界。儒家和道家同时开启了中国隐逸思想端绪,并相辅相成,共同构筑起中国独特的隐逸文化。在隐逸文化传统的影响下,恬退隐逸,成为中国古代那些不满社会现实,或仕途受挫、厌倦官场文人士大夫用以慰藉痛苦心灵的一剂良药。因此,元代那种极为特殊的社会现实也就自然而然地诱发了积淀在文人士大夫文化伦理中的隐逸思想。2.元代文人普遍产生厌世和避世归返的情绪元代,是蒙古族的上层贵族集团掌握国家权力的时代,其统治中国的时间仅一百多年,但文人的地位、出路和境遇却始终成为有元一代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形成这一社会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其一,蒙古人是在马上打天下、得天下,强于武治,弱于文治,所以特别轻视文人尤其是被征服民族的文人和文化。早在蒙元统治者攻占中原之初,就有大批文人沦为奴隶,甚至被屠杀,文化典籍也遭到严重破坏。为了保住文人的性命,由金入元的著名作家元好问曾写信给耶律楚材请求帮助。信中说:“诚以阁下之力,使脱指使之辱,息奔走之役,聚养之,分处之,学馆之。奉不必尽具,粥足以糊口,布絮足以蔽体,无甚大费。然施之诸家,固已骨而肉之矣。”可见当时文人的惨景。其二,元代不重科举,科举考试长期停止,恢复后又时断时续。据记载,元朝科考最早是在1237年,因耶律楚材的力请而举行,此后中断了77年,直到元延元年(1314年)才又开科取士。其三,元朝统治者为了维护蒙古贵族的特权,人为地制造民族等级。元世祖把全国人分为四等: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第三等是汉人;第四等是南人。前二等为“高等贵族”,后二等为“下等臣民”。这四等人在政治待遇、法律地位等方面都有种种不平等的规定,就连科举考试,“高等人”和“下等人”的政策也不平等。“高等人”试题容易,“下等人”试题难。如果“蒙古、色目人,愿试汉人、南人科目,中选者加一等注授”。1上述种种原因,使元代文人入仕无门,成为社会的“弃儿”,他们被抛至社会的最底层“或习刀笔以为吏胥,或执仆役以事官僚,或作技巧贩鬻以为工匠商贾”,1一直在生存线上苦苦地挣扎着。因此,元代文人普遍产生了厌世和避世归隐的情绪,并用各种文学艺术形式予以充分渲泄。总之,元代渔父词中的隐逸思想,既是中国隐逸文化传统的历史积淀,又是元代特殊社会历史现实的突出反映。三“渔父”词体表现出元人审美观念的文化心理除了渔父词,作为元人隐逸思想载体的还有“渔父散曲”和“渔父图”。“渔父散曲”、“渔父图”与渔父词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某种程度上说,渔父词促进了元代以“渔父”为题材的散曲、绘画等文学艺术创作的繁荣和发展。从“渔父散曲”来看,渔父词为“渔父散曲”创作提供了思想和艺术方面有益的借鉴。如胡祗《双调·沉醉东风·渔樵》,白朴《双调·沉醉东风·渔夫》,乔吉《中吕·满庭芳·渔父词》,马致远《双调·清江引·野兴》(绿蓑衣紫罗袍谁是主)等散曲作品中所描绘的理想化、文人化的渔父生活以及所抒发的恬退隐逸思想情感都可视为渔父词的继响、和声。而渔父词中的“钓竿”、“绿蓑衣”、“黄芦”、“白苹”、“红蓼”、“白鹭”、“沙鸥”等意象符号在“渔父散曲”中更是随处可见。当然,由于词、曲文体特点不同,曲的句式比词更伸缩自如,参差活泼,且不受固定格律和字数的约束,更能酣畅淋漓抒发作者情怀。所以,“渔父散曲”在表达轻名利、傲王侯、避世归隐等思想情感方面比渔父词更激烈、更放纵。如白朴的散曲《双调·沉醉东风·渔夫》:黄芦岸白苹渡口,绿杨堤红蓼滩头。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点秋江白鹭沙鸥。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相对于白朴《西江月·渔父》的含蓄、平和基调而言,这首“渔父散曲”显得亢烈、激越,尤其“傲杀人间万户侯”一句,酣畅明快地表明了白朴极端鄙视“万户侯”的态度。再如乔吉的散曲《中吕·满庭芳·渔父词》:吴头楚尾,江山入梦,海鸟忘机。闲来得觉胡伦睡,枕著蓑衣。钓台下风云庆会,纶竿上日月交蚀。知滋味,桃花浪里,春水鳜鱼肥。这首散曲,借歌咏渔父以尽情倾诉和渲泻作者远离政治漩涡与向往徜徉山水之间的隐逸情怀。从“渔父图”来说,元代渔父词与“渔父图”的关系更为密切。元朝时期,许多文人身兼诗、书、画等才能,他们操管染翰,使元代文人山水画及其题画诗文风靡一时。元代词人、山水画名家吴镇就创作了多幅渔父手执长竿、头戴草笠、驾一叶扁舟垂钓或泛舟于渺茫烟波上,过着无拘无束、了无牵挂生活的《渔父图》,并题上秀劲潇洒的草书《渔父词》与之相配。上文所例举的《渔父词》(目断烟波青有无),就是吴镇作于元至元二年(1336年)《渔父图》上的题画词。此外,吴镇的《渔父·临荆浩渔父图十六首》、《渔父》(红叶村西夕照馀)以及元代另一词人沈禧的《清平乐·题渔父图》(烟波深处)也都是题画词。“渔父图”与其题画渔父词相得益彰,更加鲜明地表现出文人画家隐遁避世的思想情怀。题画渔父词是“渔父图”内容的延伸和拓展,它将画面无法描绘的情感用词传达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