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论辩型论体文论纲_第1页
魏晋南北朝论辩型论体文论纲_第2页
魏晋南北朝论辩型论体文论纲_第3页
魏晋南北朝论辩型论体文论纲_第4页
魏晋南北朝论辩型论体文论纲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魏晋南北朝论辩型论体文论纲

魏晋南北朝的辩论运动的繁荣促进了辩论风格和文体的发展。此类论体文按其结构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书牍体论辩文,一类是论难体论辩文。前者采用书信的格式,针对某个特定的问题进行辩论,在双方或多方中进行。刘永济先生曾认为“所与往复以书疏往还,非论式”,实际上,这类书牍的根本内容在于论辩,正文与论辩文无异,《弘明集》与《广弘明集》中大量论佛书牍,如按刘先生之观点,皆要排除在论辩文外,似乎不妥。另外,这些书牍往往以自己的观点对对方的观点逐一批驳,有异于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书信。论难体论辩文,其源甚远。刘勰《文心雕龙》将其归为“议对”,曰:“昔管仲称轩辕有明台之议,则其来远矣。洪水之难,尧咨四岳;舜畴五人。三代所兴,询及刍荛。春秋释宋,鲁桓务议。及赵灵胡服,而季父争论;商鞅变法而甘龙交辨。虽宪章无算,而同异足观。迄至有汉,始立驳议。驳者,杂也。杂议不纯,故曰驳也。”据今人考证,《文选》有“难”体86,以司马相如《难蜀父老》为代表。然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论难文与司马相如的《难蜀父老》区别甚大,傅刚先生对此亦有论述:“《文选》既标‘难’类,又有选文,然而《难蜀父老》一文实不能代表汉魏六朝流传的‘难’体文章。除了它的题目与‘难’相合外,其内容、结构都与其它‘难’文不同。今据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所载‘难’文共110余篇分析,没有一篇与司马相如此文相类的。它们大都与经义、制度、玄学、佛学有关。形式上也并不采用问答体。……这也就说明这样的‘难’体文其时是以说理为基础的,如此正和李充所说的‘研核名理而论难生焉’的定义相符,也正是魏晋以来‘论难’并提的原因。这种文体的确与司马相如文章不同。”86傅刚先生着眼于对《难蜀父老》的分析,并没有深入探讨魏晋南北朝论难体的文体特征及其心理意蕴,这是本文要进一步探讨的。1响应交互的谢灵运书书牍是一种应用文体,自先秦,经两汉,至魏晋南北朝而蔚为大观。礼制、玄学、佛学内容的加入使之思辨性增强。值得注意的是此处的书牍体论辩文并非指所有谈论某个问题的书信,而是在双方或多方间针对某个问题进行论辩的书信。按其结构之不同,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书论分离,即书牍与论辩文分离,书牍中交代论辩文的创作背景,对批驳对象进行简要评价。论辩文则引对方观点逐一批驳。有书在论前者,如释慧通《驳顾道士夷夏论(并书)》,是针对顾欢的《夷夏论》所写的批驳文章,从其题目即可看出其文为论,但论前有书,其书曰:“余端夏有隙,亡事忽景,披顾生之论,昭如发蒙;见辨异同之原,明是非之趣,辞丰义显,文华情奥。每研读忘倦,慰若萱草,真所谓洪笔之君子,有怀之作也。然则察其指归,疑笑良多,譬犹盲子采珠,怀赤菽而反,以为获宝。聋宾听乐,闻驴鸣而悦,用为知音。斯盖吾子夷夏之谈,以为得理,其乖甚焉。见论引道经,益有昧如。昔老氏著述,文指五千,其余淆杂,并淫谬之说也,而别称道经,从何而出?既非老氏所创,宁为真典,庶更三思,倘祛其惑。”先对顾欢的《夷夏论》进行肯定,实际上是书牍文中常用的客套话,之后语意一转,对其引用道经进行批驳,顺势进入论辩部分。下文逐一引用《夷夏论》中的观点进行批驳,属于论辩文。也有书在论后者,如刘宋时期的王弘的《与谢灵运书问辨宗论义》,开门见山地对谢灵运的《辨宗论》进行质疑,《广弘明集》卷二十收录其书曰:论曰:由教而信,有日进之功,非渐所明,无入照之分。问曰:由教而信,而无入照之分,则是暗信圣人。若暗信圣人,理不关心,政可无非圣之尤,何由有日进之功。论曰:暂者假也,真者常也,假知无常,常知无假。又曰:假知累伏,理暂为用,用暂在理,不恒其知。问曰:暂知为假知者,则非不知矣。但见理尚浅,未能常用耳。虽不得与真知等照,然宁无入照之分邪。若暂知未是见理,岂得云理暂为用者,又不知以何称知。论曰:教为用者心日伏,伏累弥久,至于灭累。问曰:教为用而累伏,为云何伏邪。若都未见理,专心暗信,当其专心,唯信而已。谓此为累伏者,此是虑不能并,为此则彼废耳。非为理累相权,能使累伏也。凡阙心数,孰不皆然,如此之伏,根本末异,一倚一伏,循环无已。虽复弥久,累何由灭。弘白:一悟之谈,常谓有心。但未有以折中异同之辨,故难于厝言耳。寻览来论,所释良多。然犹有未好解处,试条如上。为呼可容此疑不?既欲使彼我意尽,览者泠然,后对无兆,兼当造膝,执笔增怀,真不可言,王弘敬谓。在王弘的书中先对谢灵运的《辨宗论》提出三条疑问,然后才是其书信,谈自己读谢论的体会。这种论前书后结构的书牍体论体文较为少见。另一种是论在书中,即整篇文章是书牍,但除去开头结尾具有书牍特征外,其主体部分为论辩文。关于沙门是否应致敬王者,桓玄曾致书于王谧曰:“沙门抗礼至尊,正自是情所不安,一代大事,宜共论尽之。今与八座书,向已送都。今付此信,君是宜任此理者,迟闻德音。”王谧收到桓玄的信后,针对这一问题,对其进行驳难,其信就是典型的论在书中,开端乃书牍文之客套话:领军将军、吏部尚书、中书令武冈男王谧惶恐死罪:奉诲及道人抗礼至尊,并见与八座书,具承高旨,容音之唱,辞理兼至,近者亦粗闻公道,未获究尽;寻何、庾二旨,亦恨不悉。以为二论漏于偏见,无晓然厌心处,真如雅诲。之后正文进入论辩,阐释自己的主张:夫佛法之兴,出自天竺,宗本幽遐,难以言辨,既涉乎教,故可略而言耳。意以为殊方异俗,虽所安每乖,至于君御之理,莫不必同。今沙门虽意深于敬,不以形屈为礼,迹充率土,而趣超方内者矣。是以外国之君,莫不降礼,良以道在则贵,不以人为轻重也。寻大法宣流,为日谅久,年逾四百,历代有三,虽风移政易,而弘之不异,岂不以独绝之化有用于陶渐,清约之风,无害于隆平者乎?故王者拱己,不悢悢于缺户;沙门保真,不自疑于诞世者也。承以通生理物,存乎王者,考诸理归,实如嘉论,三复德音,不能已已。虽欲奉酬,言将无寄。犹以为功高者不赏,惠深者忘谢,虽复一拜一起,亦岂足答济通之德哉!此处王谧言明自己认为沙门不应致敬王者的理由,有理有据,却又不卑不亢,既没屈服于桓玄之威权,又没放弃自己之主张。结尾部分,仍为书牍体例:公眷眄末遗,猥见逮问,辄率陈愚管,不致嫌于所奉耳。愿不以人废言。临白反侧,谧惶恐死罪。由此可见书牍体论辩文论在书中之结构,首尾为书牍体,正文以论辩为主,针对对方的观点进行辩驳。表1为这一时期书牍体论辩文篇目。书牍体论辩文具有以下特点:其一,灵活性。在交通甚不发达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相距甚远的文士要针对某个问题进行讨论,不能面谈,便只能依赖于尺牍。而造纸术的发达,使他们借助书信进行论辩成为可能,使思想交流传播更为便利。鸠摩罗什的弟子僧肇曾致书慧远门下刘遗民曰:“江山虽邈,理契即邻。”亦可见其时文士对理之热忱,而邈远江山实难隔断其对理的探问与追求,书牍谈辩便成为切磋真理的唯一途径。这种方式不受时空限制,其内容又可长可短,风格可文可质,一切以对理的切磋为目的,较之清谈的场面安排及仪式性质,更具自由性与灵活性。其二,针对性。书牍往来发生于理论水平相当的文士之间,有特定的内容,亦有特定的读者,因此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他们往往具有类似的知识背景,所以不必担心对方看不懂自己的观点。对问题的探讨较之面谈可以更深入,因为思想在行诸书面的过程中进一步系统化条理化。其三,冲突性。书牍是一种对话,但对话中又有冲突,由于双方观点不一致而各执一端,各抒己见,争论不休,使之书牍往复,互相辩难,因此形成论辩。2“难”与“驳”论难并称,早在东汉班固《汉书》中即已出现。《汉书》卷66赞曰:“至宣帝时,汝南桓宽次公治《公羊春秋》举为郎,至庐江太守丞,博通善属文,推衍盐铁之议,增广条目,极其论难,著数万言,亦欲以究治乱,成一家之法焉。”卷67《朱云传》曰:“是时,少府五鹿充宗贵幸,为《梁丘易》。自宣帝时善梁丘氏说,元帝好之,欲考其异同,令充宗与诸《易》家论。充宗乘贵辩口,诸儒莫能与抗,皆称疾不敢会。有荐云者,召入,摄登堂,抗着而请,音动左右。既论难,连拄五鹿君,故诸儒为之语曰:‘五鹿岳岳,硃云折其角。’由是为博士。”这两处的“论难”均言文士擅长论辩,而不具有文体意义。具文体意义者似自范晔《后汉书·贾逵传》始,曰:“(逵)著经传义诂及论难百余万言。”其后《晋书》多有记载,如卢钦“所著诗赋论难数十篇”。1255皇甫谧“所著诗赋诔颂论难甚多”。1418虞预“所著诗赋碑诔论难数十篇”。2147孙盛“并造诗赋论难复数十篇”。2148除了史书的记载,李充在其《翰林论》中称“研核名理而论难生焉”,对论难之体已有较为明确的认识。论与难因何而并称?二者有什么内在联系?傅刚先生在征引数则资料之后,得出“‘难’从东汉以来就已作为独立文体被著录。其中多与‘论’并列而称‘论难’,但也有一例称‘难论’,一例称‘驳难’,说明‘难’并非依靠‘论’而存在”87的结论。但值得注意的是,就留存下来的魏晋南北朝论难文,我们不难发现,“难”实是依“论”而生,至于为什么将其称为“驳难”,是因为“驳”与“难”属于同义反复,在对论的批驳中,题目可以为“难……论”或“驳……论”,因此称为“驳难”。而“难论”既可以理解为“以难为论”,又可以理解为“难……论”。也就是说,必须先有“论”,才有“难”。“难”与“答”“释”皆以说理为主,与狭义的“论”相辅相成,皆属于广义的“论”。至于“难”与“驳”之关系,王纬贤先生认为,“‘难’是一种特殊的反驳。假设A主张P,B反驳A的目的在于证明-P。难A(即主张P的A)的目的不仅要证明-P,而且要用B的主张Q来证明-P,即在反驳A的同时论证自己的主张Q。‘难’多为用某一学派的主张反驳另一学派的主张。反驳可以用证明P事实上不成立,或断定对P的逻辑论证不合逻辑,而‘难’大都是用预设为真的观点为前提推证A的主张不成立。”也就是说,“难”为“驳”之一种,“驳”可以只驳不立,但“难”必定驳中有立,以己已有之观念批驳对方之观念,批驳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确立己之观念。论难体结构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一对一的驳辩,两人针对同一主题,往返辩论。一方往往先引述对方的观点,然后逐条批驳,并陈述自己的观点。如夏侯玄与李胜关于肉刑的辩论,嵇康与向秀关于养生的辩论,与张邈关于自然好学的辩论,与阮侃关于宅无吉凶的辩论,慧远与何无忌关于沙门袒服的辩论等,均采用这种方式,有的只一个回合,有的则往复论辩。另一种是多对一的驳辩,一论既出,数篇竞驳。如王坦之以寄殷康子书的形式对公谦之义进行讨论,袁宏作《去伐论》,韩伯作《辩谦论》,对其进行质疑。戴逵作《释疑论》后,周续之作《难释疑论》予以反驳,戴逵又作《答周居士难释疑论》,进行答难,慧远作《三报论》,对其进行释疑。为了进一步论述论难体结构的特点,不妨以范缜与曹思文之间围绕形神之争的论难为例进行分析。详见表2。以上节选的是范缜与曹思文围绕形灭与神灭之间关系的论难,范缜主张形神合一,形灭神灭,曹思文认为形灭神不灭,二者均采用“假喻达旨”的论辩方法。因为是论难,所以在阐述自己观点前,都先征引对方观点,树立批驳的靶子,然后以此为起点进行论述。论难体通篇是由多组“论曰——难曰”组成,在纵向上体现的是步步追问,层层回答,是思维的逐层展开。在横向上则体如贯珠,在论证和论据的逻辑分析上,“词句连续,互相发明,若珠之结排也”,别具特色。魏晋南北朝时期论难文甚多,见表3。由表3可见魏晋南北朝时期论难文之繁盛,文士们既与自己政治思想倾向不同的人辩,也常与自己政治态度相近且思辨水平相当的知己辩。辩论为的是“辨正然否,穷于有数,追于无形,迹坚求通,钩深取极”,所以“义贵圆通,辞忌枝碎,必使心与理合,弥缝莫见其隙;辞共心密,敌人不知所乘”,在交锋中达到提高思辨能力的目的。论难体以辩证思维为思想基础。“所谓辩证思维,其核心在于辩证二字,其含义就是进行交谈、论战,且特指古代哲学家在辩论时揭露和克服对方观点中的矛盾与弱点以取得胜利的艺术。”“辩证”一词,从其字面义不难看出其强调的是由“辩”而“证”,通过辩论达到论证真理的目的。辩论双方并不知道他们的辩论将在何处结束,因而具有互相激发、共同开掘的特点,具有互动性。缺乏思想过程与思想递进的论辩是对辩证思维的一种曲解。因此,在论难文中我们能够发现其时文士各持己见,针锋相对的思维交锋。说服对方固然重要,而在论辩过程中发现自己见解的偏颇也很重要。因此,就其深层认识论方法而言,论难是以二元对立统一为认识原则的。论难体的文体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冲突激烈。书信体论辩文之冲突尚具有切磋的意味,其目的在于共同探讨,论难体的双方所持观点则相去甚远,甚至是相反的,且各自有其支撑自身观点的一整套理论和论据,于是,互不相让,各展神通,充分论证自己的观点,试图说服对方。其结果可能是以一方败北而告终,也可能是经过论辩后,双方旗鼓相当,互不相让,依然各持己见,但由于政治势力的参与而使一方被迫偃旗息鼓。还以范缜《神灭论》为例,其发表,给当时在思想领域内占统治地位,被统治者封为国教的佛教唯心主义以迎头痛击,使那些宣扬神不灭的僧侣贵族非常震惊,特别是萧衍,更是气急败坏,恼羞成怒,给范缜加上“妄作异端”“违经背亲”的罪名。其二,论难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如果将论难置于博弈论视角下,我们会发现,论难其实是一种博弈(game),一种“零和博弈”。所谓“零和博弈”,指“在博弈的每一个结局中,两个局中人的盈利之和恰好等于零。凡具有这一特性的两人博弈统称为两人零和博弈”。也就是说不管博弈的最终结局如何,两人零和博弈中的两个局中人总有一方赢,而另一方输,且输赢数量相等。这是博弈论中一个比较极端的情况。依据这个原理,在论辩中,参与双方或多方为战胜对方而采用不同的策略,寻找对方的漏洞,论证自己的观点,最后必然以一方胜利一方失败为结局。论难过程是给出理由的过程,而论难文可以看成其论辩过程的记录,因此,论难的过程较之论点或结论本身更具意义。因双方所持观点的不同,谁都想令对方屈服,因此,其论难的过程就格外重要。在这个过程中,双方的智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