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课外古诗词赏析_第1页
七下课外古诗词赏析_第2页
七下课外古诗词赏析_第3页
七下课外古诗词赏析_第4页
七下课外古诗词赏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诗词赏析(七下)

山中杂诗

吴均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1.“山际、来烟、竹中、落日、鸟飞、云出”,你认为诗人他倾向于一种怎样的生存境界(心情)?答:环境清幽,闲适恬淡的心情。2.“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展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答:鸟飞檐上,云出窗里,在动和静的变化中写出了轻快飘逸的生活情趣。3.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本诗所展现的画面。答:山峰上缭绕着阵阵的岚气云烟,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鸟儿欢快地在屋檐上飞来飞去,白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4.请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说说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答:这首诗写了四处场景:山际来烟、竹中落日、鸟飞向檐、云出窗里,生动描绘了山居环境的幽静,表现了作者闲适的心情。5.“竹中窥落日”中的“窥”字可否改为“望”字?谈谈你的看法。答:不能。因为“窥”是从缝隙中看的意思,表现出竹林幽深茂密,意境清幽;“望”则是向远处看的意思,境界开阔疏朗,与诗歌整体意境不合。所以不能改。6.诗中说明怎样一个道理?答:拥有独到的观察角度,就会欣赏到与众不同的景物。竹里馆

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1.

诗中“幽篁”“长啸”是什么意思?请选择其中一个回答。(2分)幽篁:幽深的竹林

长啸:长声呼叫

2、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的画面。(请圈出句中物象)月夜,我独坐幽静的竹林子里,间或弹弹琴,间或吹吹口哨,好不快乐。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却有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3、

诗歌后两句写出了怎样的景象?(2分)答:写出了夜深人寂、明月相伴的景象。4.选择一个角度,对后两句进行赏析。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却有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诗中运用拟人修辞,赋予月亮以人的性情,在这寂静的幽林里,只有月亮殷勤相伴,作者宁静淡泊的高雅志趣跃然纸上。5、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的分析。(4分)此诗写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前两句写诗人“独坐’“弹五谷丰登”“长啸”等动作,后二句写夜深人寂,明月相伴,构成了全诗优美、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6.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请指明“悟诗情”的方法)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作者独处山林,写景中传神地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宁静淡泊的心境。(方法:抓物象:幽篁、弹琴、长啸、明月等)峨眉山月歌

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1、这首诗构思精巧,历来为人称道。其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连用五个地名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

2、《峨眉山月歌》中连用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为读者展现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2分)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3、“影入平羌江水流”中的“影”指什么?这一句话既有明写又有暗写,明写的是什么,暗写的又是什么?“影”指月影;此句明写月映清江的美景,暗写秋夜行船之事。4、第二句诗用"入"、"流"两个动词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2分)月影映入江水(0.5分),又随江水流去(0.5分),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1分)。

5.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画面。(3分)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淡淡的秋月悄然悬挂在山头,月亮的影子倒映在平羌江面上,如一块碧玉晶莹可爱,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6.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2分)抒发了作者离乡江行思友之情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7.你认为本文的诗眼和关键各是什么?本文的诗眼是“思”。诗的关键是“月”。因“月”贯串整个诗境,以月为线索,成为诗情的诱导物。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及,如同思友之情。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1、

这首诗用词严谨,照应严密。诗中“谁”与“暗”相照应,“飞”与“____散____”呼应,“春风”则与标题中的“____春夜______”相呼应,“折柳”为别离曲,故又与结句中的“____故园情____”相呼应。

2、赏析“散入春风满洛城”中“散”字的妙处。“散“字准确的表现了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地,勾出了多少旅人的情思。3、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的画面。在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不知从何而来的一曲低迴呜咽的笛声飘入耳际,曲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城的每一个角落。4、朗读前两句,你认为最应该重读的是哪一个词,为什么?(4分)示例1:我认为最该重读的是“暗”字。“暗”字,隐隐约约,断断续续的意思,曲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城的每一个角落,更体现出作者感触之深,乡思之切。示例2:我认为最该重读的是“满”字。一个“满”字,遍布的意思,这是作者主观感觉的夸张,体现出作者感触之深,乡思之切。5、“飞”和“暗”用得好,说说它在文中的表达效果是什么?①“飞”字写出出乎听众的意料,使无形的声音形象化。②“暗”,写出吹笛人吹笛是毫不经意地吹。6、

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柳”和“留”是谐音,古人往往用“折柳”送别,有挽留、不舍之意,在这首诗里“折柳”应是一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7、

“何人不起故园情”一句中“何人”仅仅是说别人,说大家,对吗?不对。这既是说别人,说大家,但诗人更是说自己勾起了思念故园之情。(意对即可)8.

第二句和第四的艺术手法分别是什么?它们的表达效果又是什么?①第二句的艺术手法是夸张。它的表达效果是:极力渲染夜的静谧、笛声的悠扬动听。②第四句的艺术手法是反问。它的表达效果是:加强思乡的感情,有一唱三叹的美学效果。9.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2分)本诗抒发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眷恋之情。(方法:抓物象:《折柳曲》+诗眼“故园情”)10.此诗写得感人,说说它的感人之处。答:本诗没有详写笛声,而是写由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结句“何人”一词,说明爱国思乡人人皆有,爱国思乡之情是崇高的,因而千百年来这首诗感人肺腑。11、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或者我不同意关键之说,因为即便不知道“折柳”的寓意,但最后一句直接表达诗人惜别怀远的思想感情很明确。)

“折柳曲的寓意”、“本诗的思乡之情”、“折柳的关键作用”三点,每答出一点给2分。如认为“折柳”不是全诗的关键,但能够自圆其说,可根据具体情况考虑给分。逢入京使

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1、“双袖龙钟泪不干”中的“龙种”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有何表达效果?

“龙钟”在这里是沾湿的意思,它形象的描绘了诗人对亲人无限眷念而情不自禁流泪的神态。2、“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故乡、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3.想象一下,“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会是一种怎样的场面?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怀?

诗人和使者在路上匆匆相逢,这是一个多好的给家人捎书信的机会呀!可惜却没有预先准备好纸笔,于是,诗人急中生智,那就干脆为我带一个平安的口信吧。可以感受到诗人乐观豁达的情怀。4、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

5、

作者用夸张的手法写自己“龙钟泪不干”,意在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对长安亲人的无限眷恋之情。

6、

在上面逐步分析的基础上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这首诗通过对诗人逢入京使时场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以及开阔乐观的心情。

7、“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一细节很有意味。请你展开想象,用第一人称把这一细节描写出来。要求写出人物当时的神态、对话。(3分)(开放题。神态,语言,现场感各1分)示例:“嗨,回京城呀,”我掩饰不住惊喜,“请给我带封信回去。”可怎么跟家人说,又跟家人说什么呢?我寻思着。算了吧,还是带个口信,报个平安吧。“告诉我家人,我一路还平安好了。”声音有些低沉。“好吧,一定带到。”我拱拱手转身策马,“驾!”8、

这首诗中第一、第二句中的“龙钟”“泪不干”浓重悲情色彩与第三第四句中的“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两者并不不矛盾。“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更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这“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9、任选一个角度,赏析诗的后两句。这两句诗好就好在诗人提炼出特定环境下的典型环节,别出心裁,体现浓厚的边塞生活气息。“马上相逢”的情节,很有军旅生活的特色,描绘出彼此行色匆匆的情景,因无纸笔而用口信代家书,既合情合理,又给人以新鲜之感。(答案意思对即可)10、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11、“凭君传语报平安”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12、有同学在赏析这首诗歌时将第三句理解为“立刻就会相见了,用不着再写信了”。

①你觉得这种理解正确吗?为什么?(2分)

②从诗歌赏析的角度看,那位同学的理解跟整首诗还有哪些方面不相符?(3分)

①(2分)不正确。这种理解,把“马上”本来的意思是“骑着马在路上”(或“骑在马上”)错误地理解为表示“立刻”的时间副词“马上”。把表示“没有”的“无”理解为表示“用不着”的“毋”。此诗后两句的意思是骑着马走在路上突然遇见了入京使者,身边没有纸和笔可以写信,于是就托入京使者带话给自己在京城的家人告诉他们诗人是平安的。(注意区分答案是否能从词和词性、词组等方面进行解说,酌情给分。)

②(3分)

①这样的理解改变了诗歌表现的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②这样的理解不符合题意,“逢”的是入京使,而不是与家人相见。③这样的理解与诗歌前两句描写的伤心情感不合,既然马上就要与家人见面了,还伤心什么呢?(上述3点,答到1点给2分,答到2点及3点都给3分。)滁州西涧

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1、诗的第一句表明了作者对涧边草的什么情感?最能体现这一情感的是哪个字?情感:喜爱体现情感的字是:怜。2、诗中的“怜”、“深”是什么意思?

{爱

茂盛(茂密)}3、诗的前两句“幽草涧边生”,是“__静_”景;“黄鹂深树鸣”是“__动_”景。4、作者用哪句诗句表达了坚守节操的志向?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5、后两句历来为人们称道,这两句描绘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又创设出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意象:春潮、雨、野渡、横舟。意境: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创设出一种孤寂、闲适的意境。感情:作者自甘寂寞,恬淡闲适的胸襟。6、最后一句中哪个动词用得极妙,又妙在哪里?

“横”这个字用的妙,“舟自横”写出了当时船只的随意停泊,也写出了当时作者的心情是进退两难的:当时想要辞官隐退,却又被逼无奈又无法辞官,写出了诗人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地步。/“横”字用得好,从全诗看,因在“野渡”且又“无人”,故能“自横”,加上诗人当时闲居两涧的境遇,自然使他偏爱这寂寞“幽草”,符合他当时心境。(意对即可)

7、“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历来常被作为画题。请用现代散文的语言把这幅画面描述下来。不超过50字。

(春天的傍晚,雨急切地下着,河中的水漫了起来,一条小船孤零零地横在无人的渡口。)8、本诗的诗眼是:自。一个“急”字显出__天气变化之迅速____,一个“自”字又显出无人之境的悠闲。9、这首诗是作者漫游西涧后写下的一首绝句,它表达的意境是什么?

不仅把春雨荒山野渡的景色写得优美如画,而且含蓄地传达出行人待渡的惆怅心情。10、这首诗用了什么手法?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怀?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也有人认为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诗的前两句写自己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却无意于黄莺,表现出诗人恬淡的胸襟;而夜渡无人,水急舟横的景象里,蕴含着一种不得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11、

请简要地说说此诗在用意造字上的妙处何在?

“急”在“春潮带雨”之后,似闻水声。因“雨”而“无人”,“潮”来而“舟自横”。12、这首诗在情与景的关系上有何特色?试略作分析。

【解析】诗里写的虽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诗的前两句是说:诗人独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独怜”是偏爱的意思,偏爱幽草,流露着诗人恬淡的胸怀。后两句是说:傍晚下雨潮水涨得更急,郊野的渡口没有行人,一只渡船横泊河里。这雨中渡口扁舟闲横的画面,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引人思索。这首诗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诗人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无意居高媚时的黄鹂。郊野渡口一派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以及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13.这首小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反映了诗人厌恶喧嚣,寻求宁静的政治情怀和审美心态。(意对即可)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1、

前两句诗人在追忆什么?流露了怎样的感情?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追忆的是往昔与李龟年的交往;流露出来的是对盛世生活的怀恋。

2、“落花时节”有什么特殊含义?(2分)比喻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时不再。(不只是写景。不仅点明暮春时令,而且隐喻着彼此飘零、社会动乱、民生凋敝等家国之情。)(答对两处2分)/(1)可以理解为“暮春的落花时节”;(2)也可以理解为“国运衰败之际”;(3)还可以理解为“诗人自己和艺人(李龟年)的颠沛流离衰病漂泊之时。3、诗的前二句写过去,表现李龟年

当年声名之盛,恩遇之隆。-诗的后二句写眼前的相遇情景-,点明了相遇的时间:暮春时节,相遇的地点:江南-

4、末句的“落花时节”仅仅是写景吗?联系写作背景想一想,还有什么深刻含义?诗人以百花凋零象征世运的颓废,社会的动乱和李龟年与诗人自己飘零流离,饱含了深沉家国兴亡之感、身世沦落之悲。

5、诗的末二句借景抒情,含蓄蕴藉,蕴含了诗人深深的忧国忧民之情,在我们学过的杜甫诗作中,也有这样的名句,可以说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你知道是那几句诗吗?请写下来。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6、诗歌中点明作者与李龟年密切关系的词语是:寻常

几度

又逢

“落花时节又逢君”中的“又”字表明-杜甫与李龟年是旧相识

。赏析后两句诗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表现手法: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思想感情:抒发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时世之凋敝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的感慨之情。(答对表现手法1分,答对思想感情1分)7、请欣赏这首诗的成功之处:四句诗,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闻歌”,到“落花时节”的相“逢”,一晃就是几十年,岁月沧桑,人世巨变,令人感慨不已。全诗无一字直写诗人身世之飘零,世事之变迁,但读者的心中却不能不有所触动:安史之乱,国之浩劫。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1、用自己的语言把这首诗前两句展现的画面描绘出来。(2分)暮色苍茫中,青山深处,竹林寺掩映其中,袅袅钟声,从寺院飘出,如千里跫音,若有若无。2、这首诗中的“独”字写出了什么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独”字写出了诗人伫立日送、友人独自远去的情景,表达了作者依依不舍之情,构成了一种闲淡的意境。3、本诗点题的是哪一句?透过这一诗句,可以看出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青山独归远”。本诗抒发了诗人对灵澈上人的离去的依依不舍之情。(此情可以参照“青山独归远”一句的内涵和对整首诗作的品味中得到)4、本诗极工绘画技巧,构图中心突出,背景极富意蕴,试作扼要分析。

本诗以诗人目送独自远归青山的客人为绘画中心,背景设置苍幽富厚:夕阳残照,山林苍苍,古寺幽幽,钟声杳杳,青山远卧;荷笠灵澈,独归青山,愈行愈远,景物远近搭配协调,为诗人的送别创造了独特苍茫幽远的意境。(本题答案不求一致,只要言之成理即可)5、这首诗写出了一个什么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3分)这首诗写出了一个在暮色苍茫中荷笠归远的独行僧清寂的形象。寄寓了诗人对灵澈上人的深挚情谊和送别挚友的依依不舍之情(答出形象1分,感情1点1分)6、这首诗在描写上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①正衬:自然之景为人物提供了广阔的背景图画,人物置身于自然之景中,人与景互为映衬,相得益彰。②反衬,以声衬寂。钟声从远处传来,更显出郊野的宁静肃穆,而此时,诗中人物的离情别绪更强烈了。(这一点也可以回答为“视听结合”)③使用叠词:第一句“苍苍”写出竹林寺所处之地的深邃,第二句“杳杳”写出竹林寺的深远和暮钟声的悠扬,音韵和谐,画面精美,诗意盎然。(每点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手法1分,分析1分)③静景与动景结合巧妙。诗的一、三、四句,写的是静景,二句写的是动景。动、静互相衬托,互相映辉。古寺、斜阳、青山等静物一经渲染,令读者对钟声这一动景印象犹深,仿佛耳旁久久地萦绕着那悠扬的响声;反之钟声从远处传来,更显出郊野的宁静肃穆,而此时,诗中人物的离情别绪更强烈了。这就获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约客

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1.诗歌的前两句都运用了叠字,请从内容方面谈一谈叠字运用的作用。“家家”修饰雨,表现了江南多雨的气候特征,营造了一种烟雨迷蒙悠闲清静的诗境;“处处”修饰蛙声,写农村景象,生机盎然。隐约写出诗人待客的悠然而略显孤寂的心情。2、诗中开头两句运用了

对偶

修辞手法,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烘托出什么样的氛围?

写出了江南梅雨季节的夏夜之景,雨声不断,蛙声一片。读来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