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五韵韵》中的入声
《五音原》中明确指出了原音乐的输入,但其性质是由范腾峰在学术起源和古代理论的影响下特别保留的。还是五音源时代的范腾峰?在讨论了所有的情况之前,我们必须澄清以下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韵书存有入声与韵书所处时代、地域的关系。这两者是关联的,但不完全统一。一般来说,韵书反映的语音特征就是一定时代、地域的语音特征,但未必尽然。如《蒙古字韵》入声韵已经消失,可是晚出的《洪武正韵》却又有十个入声韵;《重订司马温公等韵图经》没有入声,可是稍晚的、我们正在研究的《五方元音》又有入声。区别这个问题不但利于识别一些假象,更利于达到我们的研究目的,因为韵书所折射的一定时代、地域的语音面貌才是我们关注的焦点。因此对韵书做简单静态的描写还是不够的,只有通过现象揭示本质,才有益于语音史的研究。我们知道学术界对《中原音韵》的入声争论持久,但最后还没能使各派口服心服,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因为一部分学者把这两个问题纠缠在一起,如1962年赵遐秋、曾庆瑞发表的《<中原音韵>音系基础和“入派三声”的性质》一文曾指出,讨论入声的问题时绝不能把“《中原音韵》有无入声”的概念偷换成“当时北方话有无入声”。第二个问题是,我们在本节讨论的入声是专指入声韵,并非像学术界有的人一样把入声既当作声调、又当作韵母,采取双重原则。因为入声从本质上说并非“调”而是“韵母”的范畴。对这个问题高本汉、岑麒祥、李荣、黄伯荣、夏中易等有过论述,但集大成者,当是宗福邦先生。宗先生在《论入声的性质》一文开门见山地指出:“理论上的模糊与谬误,一方面妨碍了人们正确认识汉语声调的性质,另一方面又掩盖着一种历史的错误:误认入声为声调,把两类不同质的语音现象混为一谈。”该文紧接着用详细的材料、明显的事实以及正反两方面的论证方法确证入声当为‘韵母结构形态的范畴”。入声在《五方元音》中的分布情况。《五方元音》一共有十二个韵,其中有四个阳声韵,即“天韵、人韵、龙韵、羊韵”;有八个阴声韵,即“牛韵、獒韵、虎韵、驼韵、蛇韵、马韵、豺韵、地韵”。《五方元音》的入声是配阴声韵的,但“牛韵、獒韵”两阴声韵没有入声韵相配。对《五方元音》存有入声的情况我们还是先看樊腾凤自己的观点,然后再看各家对《五方元音》入声的看法。《五方元音·自叙》:“卷分上下,配两仪,前六韵入声俱无,轻清上浮以象天,后六韵入声具备,重浊下凝以配地。”又《五方元音·韵目》:“前六韵轻清象天,其入声字音重浊,不便混入,俱寄形后韵中故别为上卷。后六韵重浊象地,其入声字音亦皆重浊,取同类相从,五声备俱,故别为下卷。”我们可以看到,樊腾凤在以上两则材料中并没直接说明入声已经消失,只是入声发生了变化,当配后六阴声韵。其改配的理由是:入声“重浊”,像“地”,应寄形后六韵,这很显然是易学观的体现以及受传统韵书的束缚,不得已而采用曲折“寄”的方式把入声配阴声,但经樊腾凤这么一改入声相配的情况,入声的性质就发生了根本变化,即改变了《广韵》入声配阳声韵的格局。《五方元音》入声的有无也就引起后来许多学者的不同看法,见仁见智,莫衷一是。张世禄认为《五方元音》是有入声的。他在《中国音韵学史》中指出:“当时的入声,是一种单纯元音韵的短促音,没有[-k],[-t],[-P]的收尾音的。”(p.245)由此可见张世禄认为《五方元音》入声消失是指传统的[-k],[-t],[-p]”韵尾消失,但保留纯元音的短促音的入声调。陆志韦也承认《五方元音》有入声。他在《记<五方元音>》说:“他的五声就是国语的阴平,阳平,上,去,跟当时还没有失去的入声。那入声的性质大概是跟同时代的《西儒耳目资》所记载山西方言的入声相同,短元音收喉塞。樊氏所记的是当时的唐山方言,跟当时的北京话很相象。近来研究音韵的人老是肯定在《中原音韵》之后,北方官话早已经失去了入声,那是无稽之谈。试想《五方元音》跟《西儒耳目资》已经大胆的取消了《韵略易通》把入声配阳声的陋点,单凭主元音把入声配阴声了。要是入声确已变为阴声,就该并入阴声之类。”很显然,陆志韦强烈认为《五方元音》时代存有入声,并对那些认为入声消失的人批评得很重。不过陆志韦该文对.《五方元音》存有入声又犯难,自己觉得也难自圆其说。如他就没有给“豺”韵拟配入声,以为“假定那些字已经不是入声字。实在已经变为ai,跟iai。他们所以跟平上去声分别的缘故,还是因为作者的守旧。他们在《韵略汇通》确是入声字”。但从总体上来说,陆志韦是承认有入声的,并且是当时唐山的方音现象。李新魁持中《五方元音》有入声观点。他在《汉语等韵学》表明了这种观点,认为:“另一个特点就是普遍保留入声韵,入声字配阴声韵,但也‘借’配阳声韵,配阴声韵阳梓,配阳声韵(及[u]尾韵牛、獒等韵)者阴梓。入声韵字大概保存[te]尾,也可能是变为短调的开尾韵。”(p.307)王力的《汉语语音史》(1985,P407)指出:“《五方元音》有入声,是方言现象。”不过王力指的是入声调而言的。林庆勋在《从编排特点论<五方元音>的音韵现象》一文中也认为《五方元音》一书存有入声,但非樊腾凤家乡的方音,而是‘樊氏考量实际情况,让入声出现于《五方》书中而不完全反映自己方言,应该可以说过去。……似乎可假设其韵尾属喉塞音尾[te,惟有如此解释,才能较为合理。”以上是承认《五方元音》有入声的各家观点,他们的共同点就是入声指入声调与收喉塞两类而言。对此笔者有不同的看法。不过林庆勋认为《五方元音》时代,樊腾凤的家乡已经没有入声,也就是把韵书存有入声跟韵书时代没有入声这两个问题区别开来了,这倒是值得肯定的地方。林庆勋持樊腾凤家乡没有入声的依据是“《五方》白叙及上、下卷开端,作者樊氏皆署‘尧山’,尧山即今河北省唐山地区,依据潘鸿文(1959:104—105)分析,唐山地区声调与北京差别不大,一样有阴平、阳平、上、去四个调,可见唐山并无入声。”林庆勋利用方言材料来论证,办法是对的,可是依据材料并不可靠。因为樊腾凤的尧山,并非潘鸿文说的今唐山。据笔者所知樊腾凤尧山的方言至今还没有人写出,这也是笔者写此文所感到遗憾的地方。林庆勋认为《五方元音》存有入声调是因为“《五方》一书系就《易通》引而申之编成,其体例多有模仿,故有就语音发展而删并,然承袭旧制有何不可。”也就是说《五方元音》存有入声调是仿古现象。笔者认为樊腾凤的家乡入声已经消失,但在没有别的材料可用的时候,应当从《五方元音》内部寻找材料,存有入声调的说法更是笔者不赞同的。李新魁则认为《五方元音》仍有入声韵。他得出的结论是依《五方元音》的韵图。也许是李新魁所据版本不同,出现入声阴阳两配的现象。林庆勋所据的版本是宝旭斋本,其情况是:“个人所之宝旭斋刊本,近在天、人两韵有阴梓入声字,其余龙、羊、牛、獒四韵入声位置,皆以墨围填实。”这与笔者依据的版本‘平仄六律字汇—文秀堂藏版”里入声相配的情况相同。下面几家认为《五方元音》没有入声。赵荫棠认为《五方元音》时代广大北方地区不存入声。他在《<中原音韵>研究》一书分析樊腾凤为何入声配阴声时指出:“我们不问它们象天与象地,只问他为什么这样的分配?设若他老先生在世,他必定依据阴阳五行之理来答你,他是‘精易数’的;你若进而问实际,他必定象马自援的口吻说:‘此实天使其然,援亦不知何故也。’我们要替他解释起来,比他自己解释的圆满的多。那不是天使其然,是语音本使其然。语音本身既然逼着它们—m取消,就会逼着它们将—K,—P,—t的系统弄乱。唐宋人之配入声也,注意其收势,我可以说是谐韵;元明人之配入声也,注意其发端,我可以说是谐声。他们并不是不注意其收势,因为收势混乱,消灭,教他们捉摸不住。于是‘东懂送屋’变而为‘东懂冻督,’后者是比前者念着痛快(用《交泰韵》说)。他们既以谐声,当然可进而读‘敦盹顿督。’‘敦盹顿督’读着是痛快,到《五方元音》读‘都堵杜督’岂不是更痛快?其实入声之在北方早已经不存在了。”(p.82)赵荫棠认为唐宋人之配入声是注重韵尾,元明人之配入声是注重声母,到清初《五方元音》之时入声之配,既注重韵又注重声,即入声消失了。王平认为:“樊腾凤在《五方元音》中将入声改配阴声韵,从侧面反映了这一事实:入声作为调类在樊氏所生活的时代和地域已不存在。”她在《<五方元音>韵部研究》一文又说“我们同意赵先生的观点,认为《五方元音》中已经不存在入声韵类。”龙庄伟(1990)也说:“可以肯定《五方元音》的入声韵母结构已经完全同于阴声韵,声调上也没有单独成类,因此可以肯定《五方元音》音系入声已经完全消失。”由以上观之,赵荫棠、王平、龙庄伟等人把入声既看作韵母结构又看作声调,并且均承认入声在《五方元音》中已经消失。笔者认为《五方元音》一书存有入声,配阴声,但是假象,其实《五方元音》时代广大北方地区已经普遍无入声。虽然笔者的入声观点与赵荫棠、王平、龙庄伟等人不同,但是赞同他们的樊腾凤的时代、北方地区普遍无入声的结论。既然《五方元音》一书有入声,怎么知道这并非时代、地域的语音真相呢?龙庄伟在《论<五方元音>的入声》一文中用内证法、比较法详细论证了入声在《五方元音》已经消失,不赘述。龙庄伟又在《<五方元音>与<元韵谱>》一文中利用乔中和给《元韵谱》六个阴声韵取名用六个入声字(即“博、北、百、八、孛、卜”字)来进一步推测《五方元音》的入声已经消失。笔者很赞同这种做法,因为古人对取名很重视,如“名不正,言不顺;言不顺,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不兴。”这正如龙庄伟指出的:“用入声字作韵目统摄韵部里的阴声韵字和中古的入声字,这种做法在韵书韵图中是不多见的。这一方面说明乔氏不为传统韵书所束缚,另一方面也明明白白地表示,他的语音中,中古入声字已经与阴声韵字相同,入声韵尾已经消失。”特别重要的是:龙庄伟在使用内证法时候,挖掘了《五方元音》卷首中《俗讹字类》的材料以及对《五方元音》配阴声的入声韵的韵母进行了音值构拟,然后把这些音值与《广韵》、《中原音韵》对比以观入声在《五方元音》中的具体表现情形,最后确证入声在《五方元音》已经消失。龙氏论文堪称精妙,令人佩服。笔者在思索这个问题,也应用内证法时候,另外还从《五方元音》里寻到一些材料。我们从《五方元音》一书正文里面找到入声消失的证据如下。第一条证据是《五方元音》在马韵日母上平声下收了个“”字。樊腾凤在此字下注释说:“细毛也。本作入声,人下切。”从此条切语的下字,用非入声“下”,可见入声消失。有的人也许会说本来“髻”字已经读非入声,或者此字在当时有两读,当然可以用非入声作反切下字。实际上情况不是这样,这条切语是为“”字原读入声时候注的音,樊腾凤不经意之间用非入声字给传统的入声字注音,这就透露了入声消失的信息。“”字在《广韵·辖韵》也收,注释为:“”,细毛也,而辖切。”是入声字。康熙本《五方元音》在此字下注的音就是用“人辖切”,切语下字用入声字“辖”,所以年希尧做得巧妙,没漏出入声消失的痕迹。从这条注音反而看出康熙本的守旧。第二条证据是樊腾凤把入声字羼列阴声韵音节中,这也可反映出入声消失现象。我们发现在天韵竹母上声下有“眨”字,此字与“詀斩盏”等阳声韵字同列一个音节字内,很显然“眨”字读音非入声是可以肯定的,但是与入声字一般脱落入声韵尾变为阴声韵字这条规律不同,这或许是樊腾凤的方音,我们查别的版本如康熙本此字也是读阳声韵字,况且在《五方元音》(别的版本也是如此)的马韵竹母的入声音节里也收了“眨”字。这就是说樊腾凤在编排韵书时做得不是很彻底,在前面天韵里“眨”是阳声韵字,后面马韵里又收‘眨”字为入声字。我们认为正是这种不统一情况,显示了樊腾凤心目中的入声韵消失观念。第三条证据是另一个入声羼入阴声韵的“”字,它收在《五方元音》蛇韵的云母下,此字是中古的疑母开口一等入声字,樊腾凤把它与阴声字(如“爷、椰、也”等)同列,说明入声已消失。第四条证据是我们发现在《五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难忘的照片中考语文作文
- 纸制品生产质量管理与认证流程考核试卷
- 玻璃制品的环境适应性考核试卷
- 氮肥产业的技术发展趋势与投资分析考核试卷
- 庆祝中秋节初二语文作文
- 竞技自行车租赁服务标准考核试卷
- 厦门市高三第一次语文市质监作文
- 畜牧饲料生产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考核试卷
- 股骨颈骨折患者护理 2
- 7-6算法状态机图2
- 23G409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
- 人教PEP版(一起)(2024)一年级上册英语全册教案(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 DZ∕T 0219-2006 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正式版)
- 流体力学(刘鹤年) 全集通用课件
- 小学生常规卫生纪律检查记录表
- 安全观摩手册
- 4.XXX地铁项目图纸问题BIM技术应用交底报告 (1)
- 事业单位1993历次调整工资标准对照表
-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测试卷(共5套)
- 止水螺杆施工方案(共14页)
- 教师健康问题及预防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