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尊重与开放支持下的儿童教育观念_第1页
双向尊重与开放支持下的儿童教育观念_第2页
双向尊重与开放支持下的儿童教育观念_第3页
双向尊重与开放支持下的儿童教育观念_第4页
双向尊重与开放支持下的儿童教育观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双向尊重与开放支持下的儿童教育观念

1同伴关系对儿童和谐的作用尊重他人是一个成熟的人应该具备的道德素质,在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和健康的社会生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学会尊重他人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国各级学校都大力提倡进行尊重教育,并认为尊重教育是整个道德教育的基础或者中介。但是,关于尊重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都很少,许多基本的问题都还很不清楚。关于尊重的内涵和发展,历史上曾经有过少量的理论探讨。Kant和Durkheim曾在哲学、社会学领域,分别从本体论、认识论角度对尊重的起源进行了探讨,Bovet则较早地从个人心理学的角度对儿童的尊重的发生发展提出了解释。但是,只有Piaget是真正较全面地解释了尊重的内涵和发展的心理学家,他认为,真正的尊重是发生在平等的个体之间的双向过程。尊重他人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把他人评价为一个不同于其他人的个体,并把他人看作一个独特的整体,认识到他人自身的价值。这种相互尊重在个体内部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Piaget认为年幼儿童的尊重主要是单向尊重,例如儿童对父母的尊重;从7、8岁开始,随着儿童与他人的交往互动,双向尊重开始出现,一直到青少年期才逐渐发展成熟。尊重发展的关键动因是共同合作的社会交换。Piaget认为,相互尊重的发展只能发生在彼此视为平等的个体之间的交换中。在交互作用背景下,个体有机会考虑不同于自己的观点并能够整合各种观点,使儿童能够摆脱自我中心主义,理解人与人之间共存的社会关系,从而逐渐习得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的技能,成功地解决冲突,这样才可能平等互惠地尊重他人。父母与儿童之间主要是单向尊重,亲子之间缺乏真正的合作和平等,因此也难以达到双向尊重。只有同伴关系才具有权利关系对等性,才会有真正平等的互动。因此,相互尊重的发展离不开同伴的社会交互作用。关于尊重的少量实证研究重在探讨尊重行为的社会文化差异。近年来,有研究开始注意考察特定文化下尊重的内涵。如,Mehta发现,在新加坡,尊重年长者的含义已经由过去的服从转变为现在的有礼貌的行为。Frei和Shaver研究了美国大学生对亲密关系中的尊重的理解,结果发现,尊重是由于感知到亲密关系中的对方的良好品质,如值得信赖、为他人考虑、接纳他人等,而产生的一种态度或倾向。我国近来有研究探讨了儿童的尊重观念的内涵及其发展。结果发现,我国小学儿童认为尊重主要就是有礼貌,并且,小学儿童对于一般人的尊重观念主要属于单向尊重,但是也开始发展双向尊重;对父母和老师主要是单向尊重,对朋友主要是双向尊重。该研究还发现,小学儿童的尊重观念具有由单向尊重发展到双向尊重的总体发展趋势,对朋友的尊重更明显地具有这种发展趋势,而对父母和老师,这种发展趋势不明显。该研究基本上验证了皮亚杰的理论。但是,关于儿童尊重的发展的影响因素,还一直未有研究。促进儿童尊重观念的发展的动因是否是皮亚杰所认为的同伴之间的互动,还有待实证研究检验。皮亚杰提出,同伴关系下的平等互动对于儿童从单向尊重向双向尊重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已有研究也发现,老师能够通过鼓励班级里的友谊和团体精神,改善班级里的群体交互作用,促进成员的归属感,来促进儿童道德的发展,使孩子公平游戏,合作,宽恕,尊重他人的价值和尊严。那么,具有良好的同伴关系的儿童应该比没有同伴或者同伴关系不良的儿童更可能具有双向尊重,儿童具有了双向尊重也会反过来促进其良好的同伴关系的建立。友谊关系中的互动,应该比一般的友伴关系更能够促进儿童尊重观念的发展。友谊关系的亲密性和相对稳定性,使儿童更易于发生冲突,同时对冲突的解决意向也更积极,相互为寻求冲突解决的互动交流更多,使得儿童更能够理解他人的价值,理解社会观点的多样性;在平衡友谊双方的利益中,儿童更能够发展平等的观念,易于发展相互尊重的观念。另一方面,研究发现,尊重能够促进成人亲密关系的成功和产生更大的关系满意感,而儿童的友谊关系也是亲密关系的一种,因此,具有双向尊重的儿童也可能会具有更高的友谊质量,即更多的积极交流、陪伴支持,更少的冲突背叛。因此,本研究旨在专门探讨同伴关系与儿童的尊重观念之间的联系。关于儿童的尊重观念的内涵和发展的研究已经发现,我国小学三到六年级儿童的尊重观念具有与年级一致的发展趋势,年级越高,尊重观念发展水平越高;尊重观念具有从单向尊重到双向尊重的发展趋势。因此,本研究将从小学儿童的尊重观念的发展水平高低的角度来考察儿童的尊重观念的发展与同伴关系特点的关系,即具有双向尊重观念的儿童是否比具有单向尊重观念的儿童同伴关系更好。其中,同伴关系从三个层次进行描述:有无朋友和朋友数量,最好朋友的友谊质量,同伴群体关系;具体包括有无互选朋友,友伴数和互选友伴数,友谊质量,社交地位。本研究假设,具有双向尊重观念的儿童其友伴关系更好,即具有较多的朋友,友谊质量更高,更受同伴欢迎,更多的是受欢迎儿童,而不是被拒绝儿童或受忽视儿童。2学习方法2.1回收率:7.7岁中部大城市某所小学三到六年级各随机抽取两个班,共514人,得到有效问卷502份,回收率97.7%。其中,三年级123人,平均年龄8.67岁,四年级122人,平均年龄9.67岁,五年级128人,平均年龄10.59岁,六年级129人,平均年龄11.67岁;男生273人,女生229人。2.2研究工具(1)尊重观念编码手册用六个开放式问题了解儿童对尊重的理解。前三题是一般人际背景下的尊重观念,分别代表一般尊重观念、一般尊重对象特征和一般尊重原因。第一题:提到“尊重别人”,你觉得就是……?请补充上任何你觉得可以描述你“尊重别人”的语句。紧接着是第二题和第三题:值得你尊重的人是什么样的,你为什么尊重他。后面的三题是具体人际背景下的尊重观念,分别为:你尊重父母(老师,朋友)吗?为什么?本研究采用六题中的第一、二、三、六题。对问卷结果进行了编码,尊重观念编码手册包括尊重对象和尊重原因两大系统。根据一般人际背景下的三道题来确定儿童的尊重对象是尊重长辈还是尊重同辈。对儿童的回答进行分析发现,所有提到尊重同辈的儿童都同时会提到尊重长辈,而提到尊重长辈的儿童不一定都会尊重同辈。因此,可以认为,儿童能够尊重同辈,则意味着他们必然能够同时尊重长辈,而尊重长辈的不一定都能够尊重同辈。因此,编码手册中的尊重对象分为两类:第一类为尊重长辈,是指儿童的尊重对象仅仅为长辈;第二类为长辈同辈双重尊重,是指儿童提到尊重长辈的同时还提到尊重同辈。对每道题目都运用尊重原因编码系统进行编码。尊重原因分四个大类别:A自我取向(包括A1得到物质上的好处,A2长辈对自己的抚养和教育),B他人取向(包括B1服从权威性,B2社会规范性,B3社会称许性),C人际取向(包括C1帮助关心,C2陪伴支持,C3友好相处看重友谊),D平等重视。这四个类别基本上是四个发展阶段,前两者属于单向尊重,后两者属于双向尊重,而他人取向和人际取向又都是过渡阶段。随机抽取40名被试,由两个编码者根据编码手册独立编码,六道题目和尊重对象的编码信度Kappa系数在0.817~1.00之间。由作者根据编码手册对余下的462份尊重观念问卷独立编码。(2)儿童友伴数量不限定提名法。给被试一份班级名单表,要求选出自己在班上要好的朋友,有多少选多少,不能选自己,将每个儿童提到的友伴计数,即为儿童的友伴数量;相互提名为好朋友的儿童称为互选友伴,这类儿童也叫做具有互选友伴者,班级中没有互选友伴的儿童就称为无互选友伴者;那些非互选性的友伴关系叫做单选友伴。按照方晓义的分类,单选进一步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单选。以被试为标准,外向型单选是指被试选择他人做友伴,而他人并不选择被试做友伴;内向型单选正好与外向型单选相反,是儿童被他人选为友伴。(3)儿童友谊质量多维度结构的合并评价儿童与最好朋友的友谊质量,采用Parker和Asher的《友谊质量问卷》的简表,共18个项目。原问卷有40个项目,包括6个维度:肯定与关心、帮助与指导、陪伴与娱乐、亲密袒露与交流、冲突解决策略以及冲突与背叛。本研究中,问卷六维度结构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χ2/df=1.873,GFI=0.952,CFI=0.940,IFI=0.941,TLI=0.923,RMSEA=0.042,各项目的因素载荷都在0.34以上,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和项目信度。国外研究者一致认为,儿童友谊质量最基本的维度是积极维度和消极维度,本问卷的六维度中前五个维度就属于积极维度,冲突与背叛维度属于消极维度,国内也有研究者对儿童友谊质量多维度结构进一步合并为二维度结构。进一步进行二阶二因子结构的验证性因素分析发现,χ2/df=1.897,GFI=0.949,CFI=0.933,IFI=0.934,TLI=0.921,RMSEA=0.042,各拟合指标也都比较好,另外,六维度在二阶因子上的负荷比较高,从0.826到0.962,表明二阶因子与一阶因子存在较强的关系,支持了二阶因子的存在。因此,本研究采用了合并后的二维度结构,问卷总分等于积极维度分数减去消极维度分数。积极维度、消极维度分量表和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α分别为0.84,0.59,0.76,按照问卷项目的编排顺序,总量表的分半信度为0.75。(4)社会偏好、社会影响力计算限定提名法,要求被试根据班级名单表,在本班范围内写出自己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的三位同学的名字。将每个被试的被提名数在班级内标准化为Z分数,获得每个被试的同伴接纳分Zp和同伴拒绝分Zn,计算每个学生的社会偏好(SP=Zp-Zn)和社会影响力(SI=Zp+Zn);根据Coie和Dodge提出的分类标准,将儿童分为受欢迎儿童(SP>1,Zp>0,Zn<0),被拒绝儿童(SP<-1,Zp<0,Zn>0),被忽视儿童(SI<-1,Zp<0,Zn<0),和有争议儿童(SI>1,Zp>0,Zn>0)。2.3同伴关系问卷友谊质量问卷和尊重观念问卷的施测顺序不同可能会产生相互影响,因此,本研究对两个问卷的顺序进行了平衡设计。将友伴提名、同学社交测量提名和友谊质量问卷三份问卷作为一组,依此先后顺序装订,称为同伴关系问卷。A类问卷按照尊重观念问卷、同伴关系问卷的顺序装订,B类问卷按照同伴关系问卷、尊重观念问卷的顺序装订。以班级为单位集体施测。每个年级中一个班级采用A类问卷,另一个班级采用B类问卷。所有数据初步整理后,用SPSS10.0进行数据录入和本研究的多数统计分析,用AMOS5.0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3研究结果3.1一位朋友被称为尊重小学儿童的概念3.1.1不同儿童友伴数量和互选友伴数量的儿童差异显本研究采用非限定提名法,小学儿童提名的友伴都非常多,平均友伴数量为11.25,众数为6和8,标准差为7.40,友伴数量在15个以内的儿童累计达76.6%;这样也增加了儿童成为互选友伴的机会,474名有效被试中只有30名儿童(6.3%)为无互选友伴者。对尊重对象不同的儿童的友伴数量、互选友伴数量进行t检验,其中对互选友伴数量的分析仅选取那些具有互选友伴的儿童,结果见表1,尊重对象仅仅为长辈的儿童其友伴数量、互选友伴数量都显著少于长辈同辈双重尊重的儿童。分别以一般尊重观念、尊重对象特征和一般尊重原因的四个大类作为自变量,在友伴数量、互选友伴数量上进行多个方差分析ANOVA,结果发现,在友伴数量上,一般尊重观念和一般尊重原因的各类别之间具有显著差异,F值分别为4.271(p<0.05),2.673(p<0.05);在互选友伴数量上,这三题的各类别之间都具有显著差异,F值分别为7.562(p<0.001),4.336(p<0.01),4.030(p<0.01)。进一步多重比较(LSD),见表2(其中一般尊重观念为A的儿童极少,故未列入表中),结果表明,在友伴数量上,一般尊重观念中的他人取向和人际取向都与平等重视之间差异显著,一般尊重原因上的自我取向、他人取向与平等重视之间差异显著;在互选友伴数量上,一般尊重观念中的他人取向与平等重视之间差异显著,尊重对象特征和一般尊重原因上的自我取向、他人取向和人际取向均与平等重视之间差异显著。选择尊重对象提到同伴的儿童,以其对朋友的尊重原因作为自变量,对友伴数量、互选友伴数量分别进行方差分析ANOVA,结果表明,对朋友的尊重上,四大类别之间的友伴数量和互选友伴数量都没有显著差异。3.1.2儿童单选类型差异在单向选择的友伴关系中,存在着两种选择方向:外向型和内向型,表明了儿童是在选择他人,还是在被他人选择。对于同一个儿童,这两种选择的相对多少也许代表了儿童在同伴群体网络里具有不同的友伴关系和社会能力。由此,可以区分两类儿童:选择型儿童(childrenselectingothers)和被选型儿童(childrenselectedbyothers),前者指儿童在其单选友伴关系中几乎都是外向型的,而很少内向型的;后者则相反,儿童在其单选友伴关系中几乎都是内向型的,而很少外向型的。将儿童的外向型单选(简称外单)数量和内向型单选(简称内单)数量在班级内标准化,取Z外单≥1,且Z内单≤0,为选择型儿童,这类儿童有58名,占总有效被试量的12.2%,取Z外单≤0,且Z内单≥1,为被选型儿童,这类儿童有54名,占11.4%。对儿童的单选类型分别在尊重对象、尊重观念上进行2×2和2×4的卡方分析。结果发现,被选型与选择型儿童在尊重对象特征和一般尊重观念上差异显著,χ2值分别为8.662(p=0.013),11.317(p=0.01)。进一步2×2分析发现,如表3所示,在尊重对象特征上,被选型儿童尊重具有他人取向特征的显著多于选择型儿童,而尊重具有平等重视特征的显著少于选择型儿童;在一般尊重原因上,被选型儿童具有自我取向的显著少于选择型儿童,而具有人际取向的显著多于选择型儿童。3.2尊重朋友的原因对友谊质量的积极维度、消极维度和总分在尊重对象上的差异进行T检验,对它们在一般尊重观念、尊重对象特征、一般尊重原因和对朋友的尊重上的差异分别进行方差分析ANOVA,其中在尊重朋友的原因上,仍然只取尊重对象为同伴的儿童进行分析。长辈同辈双重尊重的儿童,其友谊质量显著地高于仅仅尊重长辈的儿童,t=2.522,p<0.05,其积极维度分数更高,t=2.694,p<0.01,消极维度分数更低,接近显著,t=-1.905,p=0.058。在尊重朋友的原因上,友谊质量具有显著差异。进一步进行多重比较,结果见表4,由他人取向而尊重朋友的儿童,在友谊质量的积极维度和总体得分上显著地低于人际取向的儿童;在消极维度上显著地高于人际取向的儿童。3.3被拒绝儿童的尊重观念特点对社交地位不同的儿童分别在尊重对象、一般尊重观念上进行卡方分析,结果无显著差异。选择尊重对象为同伴的儿童,对社交地位不同的儿童在对朋友的尊重观念上进行卡方分析,结果发现接近显著,χ2=20.264,p=0.062。对每一类型儿童分别考察其尊重观念特点,具体方法:例如要考虑受欢迎儿童的尊重观念特点,则将余下的各类儿童合并为一大类,在尊重对象上进行2×2的卡方分析,在各种尊重观念上分别进行2×4的卡方分析。结果显示,被拒绝儿童在一般尊重观念和对朋友的尊重观念上与其他儿童差异显著,χ2值分别为8.192(p=0.042),8.134(p=0.043)。进一步进行2×2的卡方分析,发现均是被拒绝儿童在一般尊重观念和对朋友的尊重观念上的自我取向尊重观念显著多于其他儿童,χ2值分别为7.569(p=0.006),8.019(p=0.005)。4讨论4.1尊重观念与同伴关系总的来说,本研究表明,尊重对象上长辈和同伴都尊重的儿童比仅仅尊重长辈的儿童,具有更多的友伴和互选友伴,更高的友谊质量。一般尊重观念上具有双向尊重的儿童比具有单向尊重的儿童具有更多的友伴、互选友伴;而在对朋友的尊重观念上具有双向尊重观念的儿童具有更高的友谊质量。被拒绝儿童在一般尊重观念上和对朋友的尊重观念上更多的具有自我取向。这表明尊重观念与儿童的同伴关系具有密切的联系。具有双向尊重观念的儿童比具有单向尊重观念的儿童具有更好的友伴关系,与同伴之间互动更多,并且更善于积极地处理同伴之间的关系;而被拒绝儿童多数是具有自我取向而没有达到双向尊重的儿童。这说明儿童的尊重观念是在与同伴的交互作用中发展的,只有通过同伴这种具有平等关系的个体之间的互动,在共同建立彼此共守的规则中,才可能摆脱自我中心主义或者对权威的单向服从,达到彼此观点和价值的互换,才可能获得平等的观念,认识到他人独特的价值,从而具有双向尊重。这印证了皮亚杰的理论,具有权力关系对等性的同伴关系为儿童提供了平等合作的社会交换的背景,从而促进了相互尊重的发展。4.2尊重、部分的组织特点本研究发现,不同社交地位的儿童在尊重观念上并无显著的差异,而对朋友具有不同尊重观念的儿童其友谊质量具有显著差异。这说明小学儿童的尊重观念与友谊关系的联系比与同伴群体关系的联系更紧密,因而进一步验证了本研究假设。这一方面可能在于友谊关系比同伴群体关系更能够为儿童提供平等互动的社会交往。友谊是儿童比较稳定的亲密关系,是儿童的安全基地,在这种关系里,儿童能够实践新的交往模式和技能,从而更能够发展出相互尊重。同时,尊重观念上达到了双向尊重的儿童也就更能够主动积极的与他人交往(具有人际取向),公正平等地看待他人(具有平等重视观念),因此会有更多的朋友,友谊质量更积极,冲突背叛更少。另一方面,社交测量地位反映了儿童在群体中的地位,它是由儿童自身的特点以及与同伴交往的方式而引起的群体对儿童的态度,受同伴接纳与否显示了儿童的社会能力和一般性的社会行为。而尊重他人可能只是最基本的人际准则,并且儿童一般性的尊重观念和对朋友的尊重观念主要显示了个人之间的交往态度,因此,尊重他人对儿童在群体中的受欢迎度并不具有促进作用,但可能是群体中受接纳的底线。如果不能够尊重他人、在同伴交往中总是有较多的自我取向,就会招来同伴群体的反感,使儿童有可能成为被拒绝儿童。Frei和Shaver的研究表明,尊重对伴侣这种亲密关系的满意度具有正向的预测作用。友谊也可以看作一种亲密的关系。也许可以推论,双向尊重对亲密关系具有正向的预测作用,而对人际距离较远的群体关系没有较强的正向联系。只有当个体不能够尊重他人时,才会给群体关系带来负面效果。本研究还发现,友伴数量、互选友伴数量与一般性的尊重观念有关,而友谊质量与对朋友的尊重观念有关。这表明尊重观念的不同层面与友谊关系的不同侧面具有不同的联系。可能友伴数量反映了儿童的乐群性,亲社会性,互选友伴数量进一步反映了儿童在班级里的亲和力,而且有研究表明,友伴数量与儿童的社交测量地位有较高的相关,因此,它与儿童的一般性的社会行为有关。一般尊重观念是没有特定关系指向的抽象的对人的态度,因此它反映了与人交往的倾向性,也是一般的社会性行为。在一般人际背景下具有双向尊重的儿童,也许具有人人都是好朋友的倾向,所以更多地提名其他同伴为朋友,同时由于自身行为更具有亲和力,也会更多地被其他同学选为朋友,即互选友伴数量也较多。而友谊质量反映的是一对一的朋友之间的具体交往过程,只有具体到对朋友的交往态度上,才能影响友谊质量的好坏,因此,一般性的人际交往倾向性与特定的友谊质量关系不大。这也说明了友谊质量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特殊性,只有朋友内部之间的交往行为才能反映友谊质量,而对外部的、一般性的行为并不一定与友谊质量有关。另外,对朋友的尊重观念中,只有具有人际取向尊重观念的儿童与具有他人取向的儿童在友谊质量上有显著差异,而具有平等重视观念的儿童与单向尊重儿童的友谊质量并无显著差异,这可能主要与小学儿童的友谊特点有关。小学儿童的友谊主要建立在彼此帮助,常常一起游戏和相互陪伴的基础之上,而彼此肯定价值、相互亲密交流和理解支持、信任尊重的成分很少。因此,在一起的互动机会更多,就更可能形成友谊,友谊质量更高,平等重视对小学儿童的友谊维系作用却不大。4.3儿童的选择特征本研究发现,被选型儿童与选择型儿童在一般尊重观念上具有显著差异。在尊重对象的特征上,被选型儿童更重视他人取向特征,而少重视平等重视特征,但是在尊重原因上,被选型儿童更少自我取向,更多人际互动的观念。儿童的选择型被选型反映了儿童不同方向的单选友伴的相对数量,反映了儿童在群体中相对的乐群性和亲和力,它与儿童的一般尊重观念相关而与对朋友的尊重观念无关,这与前面提到的友伴数量和一般尊重观念的相关关系具有一致性。而两类儿童和尊重对象特征的关系与他们和尊重原因的关系相反,显得比较特殊。被选型儿童是被他人选择较多的儿童,表明儿童具有较强的亲和力,特别受欢迎;儿童尊重别人的原因代表了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