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建筑材料用灰岩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_第1页
普通建筑材料用灰岩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_第2页
普通建筑材料用灰岩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_第3页
普通建筑材料用灰岩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_第4页
普通建筑材料用灰岩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云南省墨江县上利卡普通建筑材料用灰岩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墨江上利卡石场二○一五年一月云南省墨江县上利卡普通建筑材料用灰岩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建设单位:墨江上利卡石场(印章)法人代表:李进编制单位:贵州天宝矿产资源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印章)法人代表:余伦秀审核:何寿益项目负责:罗开林报告编制:李永彬(采矿)李荣富(采矿)芦新涛(机电)罗开林(地质)墨江上利卡石场二○一四年十二月目录1概述 概述1.1概况1.1.1矿区地理位置矿区位于普洱市墨江县城335°方向,水平距离10千米处,隶属墨江县联珠镇管辖。矿区范围中心坐标:东经101°36′45″,北纬23°28′58″。采矿权由6个拐点圈定矿区范围,开采标高1458-1300米,面积0.1822平方千米(见表1-1)。表1-1现采矿权矿区范围拐点坐标表拐点编号1980西安坐标系3°带坐标开采标高(米)面积(平方千米)xy矿12598915.6334460228.341458--13000.1822矿22598911.6334460434.91矿32598578.6434460498.90矿42598238.4334460513.90矿52598286.4434460204.99矿62598586.6334460194.891.1.2交通状况矿区位于墨江—新安公路约16千米处,墨江县至新安乡县乡公路从矿区西侧通过至县城11千米,县乡路与矿区有4千米土路相连,矿区至墨江县城运距约15千米,交通便利。见图11.1.3自然地理及经济状况矿区处于横断山系南段中山峡谷亚区,矿区及周边最高为矿区南东侧的鲁比箐1615米,最低石朵河河谷1037米,最大高差578米,属中山中切割地貌。山岭、沟谷受构造控制明显,呈北东向展布,谷坡坡角15°—55°,局部常形成陡崖。沿山坡及谷底常有第四系残破积物零星分布,地表岩溶形态有石芽、溶蚀沟槽、洼地和溶洞,为中山中切割构造侵蚀溶蚀山地地貌。(见照片1-1)。照片1-1矿区地形地貌矿区周边主要河流有西侧的石朵河自南东向北西流经全区,流入下游的布龙河注入阿墨江后汇入李仙江,属红河水系。本区地处北回归线附近,气候属亚热带高原型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7℃左右,终年凉爽。本区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350mm。全年可分为雨、旱两季,每年11月至次年5月为旱季,旱季天气炎热,干燥少雨;6—矿区处于阿墨江断裂带与哀牢山断裂带的挟持部位。区域地质构造复杂,断裂发育。根据云南省地震烈度图,矿区属地震活动强烈地带,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本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5g,属次稳定区域。因此,矿山建设和开采应按Ⅶ度地震带设防。本区为多民族聚居地区,区内居民主要有汉族、哈尼、彝族、傣族,其次有卡多族、碧约族、苦聪族、傈僳族等。经济以农业为主,主产稻谷、玉米、麦类、豆类、甘蔗、花生等,尚种植有少量荞、茶叶、烤烟等。工业多以手工业为主,仅见有森林采伐业、制糖业、制茶业。山区村寨居民经济来源以出售农副产品为主,多数经济尚不富裕,一般只能解决温饱,而剩余劳动力较为充裕。1.2企业基本情况1.2.1建设单位性质项目建设单位:墨江上利卡石场;项目建设地:墨江县联珠镇上利卡村;经营范围:灰岩矿开采、销售。经济类型:个人经营法人代表:李进开采矿种:普通建筑材料用灰岩开采方式:露天开采生产规模:5.0万立方米/年矿区面积:0.1822平方千米开采标高:由1458米至1300米1.2.2项目背景矿区地质调查工作最早始于上世纪70年代,中国科学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云南省地质局一、二区调队、十六地质队、物探队、第五地质大队等单位在区内进行过不同目的、不同比例尺的地质及物化探工作。2014年10月,云南鑫之源矿业有限公司通过野外地质工作,大致查明了矿区地层、构造、岩浆岩分布特征;初步控制了矿体的数量、形态、产状、规模及空间分布特征;初步查明了矿石自然类型和矿石工业类型;初步了解了矿石加工技术性能;初步了解了矿区开采技术条件。本次工作圈定了一个工业矿体,截至2014年11月30日,矿权内:累计查明122b类储量830.65万立方米,合2242.76万吨,其中,开采消耗122b类储量92.27万立方米,合249.13万吨,保有122b类资源储量738.38万立方米合1993.63万吨,(已扣除预留边坡占用资源量),(比重按2.70吨/立方米)。1.2.3矿权设置清况墨江上利卡石灰岩矿首次设置为2007年7月,2012年8月办理采矿延续变更,采矿证号:C5308222009087120044621,矿区范围由6个拐点圈定,面积0.1822平方公里,开采标高:1458—1300米,见表1-1,有效期限:叁年(自2012年8月至2015年8月),法定代表人:李进,开采矿种:石灰岩,生产规模为5万吨/年。2014年业主委托云南者鑫科技有限公司对采矿权进行了开采现状测量,发现在采矿权拐点矿3-矿4之间平面范围有越界超采情况(经调查核实界外超采是2000年左右元磨高速公路建设单位所为,并非业所采),根据现场调查该矿业权存在坐标飘移。业主和管理部门进行实地复核,根据实际情况,需要申请调整矿区范围。业主向主管部门申请调整矿区范围,经主管部门同意,测量单位根据测量结果,对该采矿权矿区范围拐点坐标进行了调整,见表1-2。由于实际生产能力超出5万吨/年,本次延续中,建议矿权人向矿管部门申请,拟将生产规模变更为5万立方米/年。经核查,调整后采矿权不存在交叉重叠和漂移现象,见图2墨江上利卡灰岩矿矿界关系示意图。表1-1原矿区范围拐点坐标表拐点编号1980西安坐标系3°带坐标开采标高(米)面积(平方千米)xy矿12598952.34634460161.9051458--13000.1822矿22598948.34634460367.905矿32598615.34634460431.903矿42598275906矿52598323000矿62598623.34834460127.903表1-2申请调整变更采矿权矿区范围拐点坐标表拐点编号1980西安坐标系3°带坐标开采标高(米)面积(平方千米)xy矿12598915.6334460228.341458--13000.1822矿22598911.6334460434.91矿32598578.6434460498.90矿42598238.4334460513.90矿52598286.4434460204.99矿62598586.6334460194.891.3编制依据及设计原则1.3.1编制依据1、2014年12月云南鑫之源矿业有限公司提交的《云南省墨江县上利卡普通建筑材料用灰岩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及评审备案证明;2、国土资源部国土资发[1999]98号,“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3、委托书;4、现场收集的资料;5、开发利用方案设计委托书;6、《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7、《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实施条例》;8、《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9、《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10、《矿产资源开采登记管理办法》;11、《矿产资源储量评审认定办法》。12、《云南省非煤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审细则》1.3.2设计原则(1)遵循合理开发、有效保护、综合利用的原则;(2)发挥资源优势、设备优势的原则;(3)利用先进技术和设备,达到高效、节约的原则;(4)坚持依法开采、安全环保的原则;(5)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6)重视环境保护,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石、废水、噪音等污染物做出有效的综合治理措施。做好环境保护、安全、工业卫生设计,遵循“三同时”的原则。2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2.1矿产品需求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促进了建筑市场的迅速发展。随着墨江县乡镇基础建设的快速发展,玉憨铁路建设和城乡建设对石料的需求量增加,加之矿山邻近的乡村公路要铺毛石路,需要大量的石料,产品供不应求。而且运输条件较好,产品运输成本较低,因此,该灰岩矿的开发利用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项目具备建设的必要性。2.2产品价格据市场调查统计资料分析,灰岩矿矿产品价格,一直是稳中有升,而且墨江县年需建筑材料供不应求,市场前景较好。目前矿区每1立方米石料综合价格约65元,若按年产5万立方米计算,年产值325万元,扣除生产成本30元/立方米,即150万元,年综合毛利达175万元。据目前灰岩矿的供需状况看,矿产品的价格在近年还将上升,今后随着城乡建设的发展,建筑材料供求关系的格局不会有大的改变,因此产品价格形势是稳中有升,价格将趋于稳定。矿产品有着美好的市场前景。3矿产资源概况3.1地质工作墨江县上利卡灰岩矿区于1973年由云南省地质局区域地质调查队开展过1/20万区域地质调查,编制有墨江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地质矿产报告和图件。报告中对各时代沉积地层的分布和层序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地层系统,之后未作过系统的地质工作。2014年10月,受墨江上利卡石场委托,云南鑫之源矿业有限公司对墨江县上利卡灰岩矿开展资源储量核实工作,并提交了《云南省墨江县上利卡普通建筑材料用灰岩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并在普洱市地产事务所进行评审后通过,到普洱市国土资源局备案。矿山开采以2014年《云南省墨江县上利卡普通建筑材料用灰岩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为设计基础。3.2矿区地质3.2.1区域地质背景简述本区大地构造地处唐古拉—昌都—兰坪—思茅褶皱系(Ⅰ)—墨江——绿春褶皱带(Ⅱ)—墨江褶断带(Ⅲ)—白土褶皱束(Ⅳ)内,构造线呈北北西—南南东向。区内出露地层主要有志留系上统(S3)、二叠系下统栖霞组(P1q)、茅口组(P1m)、二叠系上统(P2)、三叠系上统一碗水组(T3y)、路马组(T3l)及侏罗系中统雅邑组(J3.2.2地层矿区地质叙述范围为1/2千地形地质及矿区范围图。矿区及周边出露地层为:志留系上统(S3)、二迭系下统栖霞组(P1q)、二叠系下统茅口组(P1m)、三叠系上统一碗水组上段(T3ya),及第四系(Q4esl)。1、志留系上统(S3):志留系上统(S3)岩层只要分布于矿区外围东边,近南北走向,倾向北东,倾角为70°,岩性主要为灰、灰绿、灰黑色页岩,粉、细砂岩灰泥质灰岩,灰岩、硅质岩、局部夹紫红色页岩,炭质页岩。与上覆二迭系下统栖霞组(P1q)地层呈断层接触,厚度>515米。2、二迭系下统栖霞组(P1q):分布于矿区及外围北西、南东部,岩性主要为灰、灰黑色厚层至块状灰岩。总体延伸方向为北西南东向,倾向西,倾角为230—260°∠40-50°。与下伏志留系上统(S3)岩层呈断层接触。区域范围出露面积较大,厚度>152米。3、二叠系下统茅口组(P1m分布于布龙——上利卡以东一带,呈北北西向峡长条带状展露于地表,岩性主要为上部:灰、灰白、浅黑色厚层至块状灰岩,顶部夹硅质岩。下部:灰黑色页岩、粉砂质页岩夹粉、细砂岩,为布龙—上利卡背斜核部地层。矿区所处位置为上部灰岩地段。地层产状230—260°∠40-50°,于地表主要表现为陡崖、孤峰及落水洞等岩溶地形地貌特征,地表盖层较薄。4、三叠系上统一碗水组上段(T3ya):分布于矿区西侧上利卡—回龙寨一带,为上利卡—回龙寨小向斜的核部地层,岩性主要为灰、灰白色块状细至中粒砂岩为主夹灰黑色泥岩。5、第四系(Q4esl)集中分布于矿区内的缓坡及沟谷地带,与下伏各地层均呈不整合接触关系。主要为残坡积红色、灰黄色粘土、含砾粘土,厚度0~3m。3.2.3构造及岩浆岩矿区内无褶皱构造和岩浆岩出露。仅在矿区北东侧出露有赖蚌断裂(F2)走向北北西-南南东,平面上呈向西凸出的弧形,倾向北西,沿走向呈绳状,沿倾向呈“S”状扭转,属实测正断层。断层带上地层缺失、产状变陡、倒转、截交,岩石挤压破碎,有角砾岩产出,牵引褶皱及小型揉皱发育,区域出露达数十公里。矿区内出露长约120米,产状与灰岩产状一至,250°∠48°,矿区内灰岩节理裂隙较发育。3.3矿体地质特征3.3.1矿体特征矿体产于主要产于二迭系下统栖霞组(P1q),少部分产于二叠系下统茅口组(P1m)上部地层中。呈层状产出,产状250°∠48°。矿权内矿体走向长约644米,水平厚(宽)193-305米。分布于整个矿权范围。3.3.2矿石质量1、矿石矿物成分矿物成分主要为方解石,含少量白云石和铁、泥质物。2、结构构造矿石具微晶—细晶结构,厚层状—块状构造。3、矿石化学成份矿石的化学成分为CaO、MgO、SiO2、K2O、Na2O。化学成分沿矿体走向和倾向均有微小变化,是普通建筑材料用理想原材料。4、矿石类型和品级矿区矿石均为工业矿石,属质量很好的建筑用灰岩。工业矿石在整个矿体中分布均匀;矿层厚大,层位、产状、有用组份及矿物成份均较稳定。5、矿层围岩和夹石上利卡灰岩矿主要产于二迭系下统栖霞组(P1q),少部分产于二叠系下统茅口组(P1m)上部地层中,矿权内其顶底板主要为主要产于二迭系下统栖霞组(P1q),局部为二叠系下统茅口组(P1m6、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据岩石特征,生物化石组合面貌,地层的形成环境,矿床成因属海相沉积成因的碳酸盐矿床。该区的灰岩矿为主要产于二迭系下统栖霞组(P1q),少部分产于二叠系下统茅口组(P1m)上部地层中。该组地照片3-1矿石结构构造3.4矿石加工技术性能矿产品为建筑用石料,矿区开采矿体主要产于二迭系下统栖霞组(P1q),少部分产于二叠系下统茅口组(P1m)上部地层中,岩石结构致密,坚硬,性脆,节理裂隙中等发育,矿体岩石经爆破破碎成块石和碎石后,直接装车销售。建筑材料用灰岩矿生产工艺简单,矿石加工技术简单,加工性能良好。3.5矿床开采技术条件3.5.1水文地质条件1、概况矿区处于横断山系中山峡谷亚区,矿区及周边最高为矿区南东侧的鲁比箐1615米,最低石朵河河谷1037米,最大高差578米,属中山中切割地貌。山岭、沟谷受构造控制明显,呈北东向展布,谷坡坡角15°—55°,局部常形成陡崖。沿山坡及谷底常有第四系残破积物零星分布,地表岩溶形态有石芽、溶蚀沟槽、洼地和溶洞,为中山中切割构造侵蚀溶蚀山地地貌。矿区外围主要河流为矿区西侧的石朵河,属红河水系。河流距矿区300米,河床标高1037米,远低于矿床最低开采标高,对石灰岩矿开采无影响。本区地处北回归线附近,气候属亚热带高原型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7℃左右,终年凉爽。本区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350mm。全年可分为雨、旱两季,每年11月至次年5月为旱季,旱季天气炎热,干燥少雨;6—矿区及周边出露地层为二叠系下统茅口组(P1m)、二叠系上统(P2)、三叠系上统一碗水组上段(T3ya)及第四系(Q4esl),矿体主要产于二迭系下统栖霞组(P1q),少部分产于二叠系下统茅口组(P1m该区最低侵蚀基准面为位于矿区西侧的石朵河河床,海拔高程为1037米。矿床为山坡露天开采,开采深度由1458米至1300米标高,资源量开采标高远高于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2、矿区含(隔)水层根据矿区出露地层岩性、含水介质特征,将区内含水层分为三类,即孔隙弱含水层(组)、及裂隙岩溶弱含水层(组)。(1)、孔隙含水层(组)为第四系残坡积层(Q4esl):岩性为粘土、含砾粘土,主要分布于矿区岩溶形成的溶沟溶槽内,厚度0~3米,该含水层雨季含少量孔隙毛细水或薄膜水,旱季处于自然疏干状态,持水性强,透水性差,富水性极弱,对矿床无充水影响。(2)、裂隙岩溶含水层(组)主要为二迭系下统栖霞组(P1q),局部二叠系下统茅口组(P1m)上部地层,中厚层至块状灰白、灰色灰岩(矿体层),该层厚度不大,约300米~350米。于地表露规模较小,岩溶规模小,主要以小型溶沟、溶槽及裂隙式小溶洞为主,含水层岩溶总体不发育。同时由于地处造山带内及裸露于地表,岩层节理及自然裂隙较为发育,故该层为以裂隙水为主岩溶水为辅的含水层,据调查,采区内无井、泉出露,矿山开采过程中亦未见地下水渗出,可知矿床最低开采标高高于该区地下水位,含水层透水但3、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矿区所处位置远高于基准浸蚀面之上山坡处,由于地开坡度为15~55°,且所开采矿体于地面呈孤峰等正地形状,大气降雨地表径流排泄迅速,地下水及地表水对矿床无充水影响。孔隙含水层受厚度制约,无地下水储存及运移条件;孔隙裂隙含水层接受大气降水,由地表向下沿岩层露头风化带及塌陷裂隙进行补给,沿地层倾向岩层闭裂隙及隐裂隙缓慢径流;裸露型岩溶含水层受含水层岩溶裂隙及地形控制,降雨可直接补给含水层,但受地形制约,迳流途径短、排泄迅速,无较有利的蓄水空间或构造。各含水层相对独立,含水层间水力联系不密切,地下水总体受地形地貌控制,通过落水洞、地下暗河,于矿区外围地形低凹处及冲沟部位以泉或渗水形式排泄。4、地表水、地下水对矿床开发的影响矿区地表水不发发育,地表水对矿床开发的影响较小,主要是地表降水形成的洪水可能会造成矿坑涌水,淹没矿坑。地下水主要为孔隙水,其含水量较低,流量较小,对矿坑充水的影响较小。5、水文地质勘探类型矿体资源量估算最低标高为1320米,在当地侵蚀基准面之上,现状条件下矿区地形为斜坡地形,有利于地表水和地下水排泄。矿区地形坡度陡,补给范围较小,雨季产生矿坑涌水的可能性不大。但矿坑开采之后将形成三面边坡,北西方向可排泄矿坑涌水。因此,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属简单类型。3.5.2工程地质条件1、工程地质岩组划分:按矿区出露地层的岩性组合及物理、力学特征,可将区内地层划分为两个工程地质岩组,即第四系(Q4esl)松散土体软弱岩组,二迭系下统栖霞组(P1q)和二叠系下统茅口组(P1m)可溶盐岩类坚硬岩组(1)松散土体软弱岩组为第四系残坡积层(Q4esl):岩性为粘土、含砾粘土,结构疏松,自然状态下呈硬塑状态,强度低,易被水流冲蚀,厚度<3m。第四系残坡积层(Q4esl)不构成露天矿坑最终边坡。(2)可溶盐岩类坚硬岩组主要为二迭系下统栖霞组(P1q),局部二叠系下统茅口组(P1m),岩性为灰色、灰白色厚层状、块状灰岩,岩体较完整,岩石坚硬,总体力学强度较高,属坚硬岩组2、终了边坡稳定性分析矿区内有露天采场一个,已形成高陡边坡,开采矿坑内侧坡高约为20~40米,采场由单面坡组成,边坡角约75°,多年来尚未出现过滑坡及岩崩等地质灾害,边坡较为稳定,但存在较多的灾害隐患。人为造成了一定的不稳定因素,应引起足够重视,及时予以排除。在开采过程中应清理边坡浮石、悬石,确保生产安全。矿区工程地质条件属简单类型。3.5.3环境地质条件矿区属中低山浅切割地形,地表灌木丛密集,现状水土流失现象不严重,地面变形、塌陷、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弱发育,现状地质环境条件良好。矿区处于滇南地震亚区,矿区于1900年至今尚未发生过规模较大的破坏性地震,表明区内地块相对稳定,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评估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5g,对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本区抗震设防烈度为Ⅶ度,属较不稳定区域。因此,本区建筑物抗震设计应按Ⅶ度地震带设防。因此矿区总体上处于次稳定区。目前没有大规模的不良工程地质现象发生,在开采过程中注意环境保护,加强地面观测,做好预防工作,注意采取措施防止造成危害。矿区地质环境质条件属良好型。3.5.4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小结综上所述,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工程地质条件简单,环境地质质量良好型,因此,确定上利卡普通建筑材料用灰岩矿开采技术条件属简单类型(Ⅰ)。3.6矿区资源储量3.6.1资源量估算工业指标本着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充分利用资源的原则,结合矿区开采用途实际,参照《天然建筑材料普查规范》、《采矿手册》等的相关要求,确定本次资源量做算的工业指标:3.6.2资源量资源量估算结果由云南鑫之源矿业有限公司提交的《云南省墨江县上利卡普通建筑材料用灰岩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于2014年12月经普洱市国土资源局评审通过。经估算,截至2014年11月30日,矿权内:累计查明122b类储量830.65万立方米,合2242.76万吨,其中,开采消耗122b类储量92.27万立方米,合249.13万吨,保有122b类资源储量738.38万立方米合1993.63万吨,(已扣除预留边坡占用资源量)、(比重按2.70吨/立方米)。3.6矿山保有灰岩矿矿石资源量(122b类)738.38万立方米(已扣除边坡压覆资源量)。本开发利用方案根据矿床地质普查程度、矿体等情况,结合矿山生产实际,设计利用矿石量采用《云南省墨江县上利卡普通建筑材料用灰岩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提交保有资源量,即为设计利用矿石资源量:738.38万立方米。3.6.4矿床地质工作评述本次工作完成1:2000地质测量2平方千米。填图地质点以GPS定位,并以微地貌校正,填图多数点、线距30×100米。以穿越法为主辅以追索法对地层、构造、岩体、矿体进行追索圈定,重点对采矿权范围进行矿体追索圈定,地质界线实地勾绘,共定地质点102个,岩石定名准确,地层划分合理,各类地质点均按统一格式记录,经互检、内检,提交成果资料,工作符合小矿资源储量核实工作要求,达到本次工作的目的。矿床开采技术条件调查与1:2000地质修测同步进行,进一步了解了矿区开采技术条件,对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了初步评价。调查工作符合小矿水、工、环地质调查工作要求,达到本次开采技术条件调查的目的。平面定位用手持式GPS卫星定位仪定位测量,共定位地质,水、工、环地质点102个,矿界复核点5个,测量误差小于10米,其精度基本满足普查地质工作中的测量要求。综合图件由项目负责人统一安排编制,采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数据处理和成图,使得地质技术与计算机应用紧密结合,极大提高了数据处理速度和精度,资源储量估算精确。图件上的各种地质界线及矿体勾绘做到准确,可靠,能客观反映各种地质现象,各项数据准确,图件清晰美观,精度达到《规范》要求。综合研究及报告编制要求,按照《固体矿产普查规范总则》(GB/T13906-2002)及《固体矿产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编写规定》云国土资储[2007]10号的相关标准执行。各项综合研究工作程度达到相关要求,文、图、表齐全,数据准确,统计方法合理,成果能客观综合反映目前矿区实际。达到本次矿床普查的地质目的。经过本次核实,大致查明了矿区地层、构造、特征;大致了解了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及环境地质特征;初步确定矿山建设项目可行。初步查明了矿体形态、产状、规模及空间分布特征,初步了解了矿石质量及矿石加工技术性能;地质调查路线控制程度达到了相应资源类型要求。编写完成了《云南省墨江县上利卡普通建筑材料用灰岩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上述普查工作,符合相关规范要求,核实地质工作质量合格,达到了矿产资源地质核实的目的。4主要建设方案4.1建设规模本项目建设内容为露天开采,矿山设计生产规模为5万立方米/年,为小型矿山。4.2产品方案产品为普通建筑材料用毛石、公分石等。4.3保有资源储量根据《云南省墨江县上利卡普通建筑材料用灰岩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估算,普洱市国土局批准备案,矿权内保有122b类资源储量738.38万立方米(已扣除预留边坡占用资源量)。4.4设计利用资源量该矿山矿床类型简单,按照矿山矿石特点,资源利用系数确定为1,因此设计利用资源量即为查明122b类资源储量738.38万立方米(已扣除预留边坡占用资源量)。4.5采出矿石量采出矿石量=设计可采资源量×回采率=738.38×90%=664.54万立方米计算结果:采出矿石量为664.54万立方米。4.6矿山服务年限经计算矿山设计利用资源为122b类资源储量738.38万立方米,采出矿石量为664.54万立方米,则矿山服务年限如下:T=Q×a÷A式中:T—矿山生产年限Q—设计利用资源量a—采矿回收率A—矿山生产能力T=738.38×0.90÷5=132.91≈133年则矿山服务年限约为133年。5矿床开采5.1开采范围、开采对象设计开采范围为采矿权范围内资源量估算范围,面积0.167km2,开采深度由1458米至1320米标高。1320米以下由于安全隐患大,资源经济性、可行性不确定,未进行资源量估算,故也不在本次设计利用范围。开采对象为矿权范围内1320以上灰岩。5.2矿山开采现状及资源利用情况由于没有严格按开采设计和规划进行开采,矿山目前露天开采,未完全按自上而下分台阶开采。边坡角较大,约65°,目前采深20~40m。(见照片5-1)。照片5-1采场开采现状由于该矿山交通便利,与墨江县城运距较近,矿石质量较好,开采时间较长,2007年至2014年11月期间,矿山累计消耗122b类灰岩矿矿石资源量为92.27万立方米,合计249.13万吨。由于现状采场边坡高20-40米,较陡存在安全隐患,矿山进一步生产过程中要对现状边坡进行削坡后按10米一台,分台设置。5.3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工程地质条件简单,环境地质条件简单,因此,确定上利卡普通建筑材料用灰岩矿开采技术条件属简单类型(Ⅰ)。5.4矿床开采方式根据拟定采矿范围、矿体出露特征、地形地貌特征、开采技术条件及相关部门意见、要求。确定上利卡灰岩矿的开采方式为露天开采。5.5开拓运输方案根据矿体特征、矿区实际地形条件等因素,确定采用由上往下公路直达运输开拓,组合台阶开采。5.6露天开采工艺5.6.1开采技术指标(1)最低开采标高:1320m;(2)最高开采标高:1458m;(3)安全平台宽度:3.0m;(4)安全清扫平台宽度:6.0m;(5)台阶坡面角:55°;(6)露天采场最终边坡角:<45°;(7)台阶高度:10m;(8)放炮安全距离:不小于300m;(9)最小工作平台宽度20m;(10)最小工作线长度80m。5.6.2根据矿区地形地貌特征、矿体赋存特点、选定的开拓运输方式等因素,设计采用沿矿体倾向布置工作面,自上而下、缓帮作业的采矿工艺,采矿直接使用挖机开采,开采顺序由上往下分台阶开采,台阶高度10米,安全平台宽度3米,安全清扫平台宽6米。由于矿山剥离量小,基建剥离时间短,因此采剥时选用挖掘机装土、自卸汽车运输到排土场统一堆放的方式进行采矿剥离。1、采矿损失本区矿体呈层状,矿体中无大的夹层,矿体与围岩界线清晰,根据上述矿体的赋存特点及采剥作业条件,参照类似露天矿山的损失指标,设计推荐开采损失指标为:开采损失率:10%为了较好地实现开采过程中的损失指标控制,建议加强采矿指导和穿爆、采剥方法的科学管理。2、采剥方法为了较好地实现开采过程中的损失率控制,建议加强采矿指导,设计纵向缓邦采剥工艺,自矿体顶部开沟,采矿推进方向为由上盘向下盘推进,因此每个台阶剥离均由东边终了境界线向岩体上盘方向推进。铲装设备采、剥均采用单斗挖掘机进行,共1台。5.6.3爆破工艺根据矿区地形地质条件及矿体赋存形式,采矿设计采用自上而下逐台阶开采,台阶高度10米。露天采场工作面垂直坡向布置,逆坡向推进,矿山爆破采用中深孔爆破。(1)爆破设备因考虑矿山规模较小,故爆破设备选用D(B)-100型多功能潜孔钻机。该钻机主要用于石材矿山开采,并且能以任意角度进行钻孔施工作业,钻机参数见表5-1。表5-1潜孔钻机参数表型号D(B)-100型汽动多功能潜孔钻机最大钻孔深度20m钻孔直径65~90mm钻孔速度6m/h最低供风压力0.6MPa耗气量9~12m3/min每次进给行程1.4m进给推动机构气马达、减速机、链条钻杆回转机构气马达,减速机钻孔方向任意角度底座螺杆调节高度220MM配汽系统操作台远距离操作,手动换向整机重量250kg(2)台阶孔网参数孔径:70毫米炮孔倾角:65°孔深:7米孔距:3.5米底盘抵抗线3.0,单排孔爆破,单位药耗0.24千克/吨,电雷管起爆。(3)二次破碎大块的矿石二次爆破采用手持式凿岩机钻孔爆破。5.6.4露天开采境界根据以上原则及确定的边坡参数,本次设计圈定出的露采境界平面布置见露天采场开采终了平面图,境界参数见插表5-2。境界内保有(设计利用)矿石量738.38万立方米,剥离量较少,开采较为经济合理。表5-2露天开采境界参数表序号项目采场参数1最大露采境界尺寸m(长×宽)571×3032最高标高(m)14583最低台阶标高(m)13204最大垂直高差(m)1385最大露天底尺寸(长×宽)513m×166m6工作台阶高度10m7工作台阶坡面角55°8最终边坡角42~44°9最小工作平台宽度22.2m10安全平台宽度3m11安全清扫平台宽度6m5.6.5开采爆破后,采用人工配合装载机、挖掘机进行装载矿石。根据矿区地形条件采用直进式公路汽车开拓运输,设计选用装载机、挖掘机装载,5~8吨自卸汽车运输矿石。矿山公路采用泥结碎石路面,宽6米。5.6.6边坡稳定性矿区开采的对象为页岩,矿层分布稳定,厚度大,属半坚硬岩组。地表节理裂隙较发育,可能存在崩塌、失稳、掉块等不良工程地质问题。在开采过程中,要按设计要求进行台阶式开采,台阶坡面角控制在50°以内,最终边坡角控制在45°以内,一般可确保采场安全。矿山开采边坡不安全因素较多,矿体虽属半坚硬岩组,但由于节理裂隙较发育,因而可能存在掉块、崩塌,可能诱发危石剥落和小规模岩块崩塌等不稳定隐患。因此,为确保安全,矿山在生产过程中要严格按开采方案进行开采,切实做好开采边坡的监测与防治。生产中应配备专门或兼职的安检人员,对地表和采场进行监测,一旦有不稳定因素,应立即组织人员清除隐患。5.7采矿装备按矿山年采剥量要求,露天采场采用的装备水平见表5-3。表5-3矿山采矿装备一览表序号设备名称单位数量备注1挖掘机台12破碎机台23潜孔钻机台14装载机台15电频车辆6采矿运输5.8防排水方案本矿区采用露天开采方式,水文地质条件简章。矿体资源量估算最低标高为1320米,在当地侵蚀基准面之上,现状条件下矿区地形为斜坡地形,有利于地表水和地下水排泄。矿区地形坡度陡,补给范围较小,雨季产生矿坑涌水的可能性不大,排水方式可采用采场边帮外侧开挖截洪沟和采场清扫台阶内挖集水沟排水方式,即利用自然地形坡度,将雨水自流导出采场。5.9矿山工作制度和生产能力验证(1)矿山工作制度采剥作业采用间断工作制,年工作300天,每天工作2班,每班8小时。(2)生产能力及其验证矿山拟变更生产规模为年采矿石量5万立方米,本次设计就按矿山批准生产规模即年生产灰岩矿5万立方米来进行设计。a.按经济合理服务年限及市场实际校验矿山生产能力经计算矿山服务年限为133年,充分满足小型矿山的经济服务年限。b.从工作面数目分析,基建结束后工作台阶数目可达1个以上,基本可满足矿山年采剥总量要求。c.按矿山工程延伸速度验证生产能力矿山为山坡露天开采,使用5~8吨矿用自卸汽车运输矿岩。国内采用汽车运输的山坡露天矿山平均延伸速度为10~20米/年,按矿山延伸速度12米/年计算,矿山可能达到的生产能力为:A=PVη/h(1-e)式中:A-露天矿山可能达到的生产能力,万立方米/年P-所选用的有代表性的水平分层矿量,8万立方米V-矿山工程延伸速度,米/年h-台阶高度,10米η-矿石回采率,90%e-废石混入率,5%A=(8×12×0.90)/[10×(1-0.05)]=9.09万立方米验证结果表明:由于本区矿体的赋存条件较简单而且稳定,开采工艺简单、成熟,实现5万立方米/年的矿山生产能力是有保证的。6总图运输6.1总图6.1.1总图布置矿山由采矿工业场地、废石场、生活区、高位水池、矿山公路、防洪沟、排土场等组成,工程参数见表6-1。表6-1总图工程量序号名称单位工程数量规格备注1截洪沟米/立方米1642/919(0.8+0.6)/2×0.8裸沟2台阶内侧排水沟米/立方米2470/617(0.6+0.4)/2×0.5裸沟3矿山公路千米0.55宽6米碎石路4排土场平方米/立方米6700/53600堆高8米5排土场拦挡米/立方米65/488(2+1)/2×5浆砌6.1.2矿山布置原则(1)场地各建筑物间距应满足安全、环保、防火规范要求等;(2)在选择各场地位置时,合理和节约用地,尽量不占耕地;(3)尽量缩短运输距离;(4)加强协作,充分利用社会力量,节省投资;(5)利用风向和地形,减少相互干扰,加强环境保护。6.2总图运输上利卡石灰岩矿为一小型矿山,矿山保有资源量738.38万立方米,年生产规模5万立方米。原矿石、废石、生产辅助材料等主要是内部运输。涉及外部运输时采用汽车运输,运输方式为外委。6.3公用辅助设施6.3.1供电今后矿山开采用电负荷较小,目前矿区输电线路已能满足生产、生活用电。6.3.2供水矿山日耗水量约为15m3,设计在矿区西侧山脊上设计60m3生产蓄水池,北侧生活区上方有10m3生活蓄水池,供生产、生活用水(见总图)。6.3.3土建矿山已建较为完善的生产、生活设施,建筑面积共计约1200平方米,能满足矿山生产生活需要。6.3.4油库及炸药库设施矿山距附近加油站较近,矿山不需修建专门的油库。矿山生产规模小,不设专门的炸药库设施,爆破材料及作业统一由民爆公司配送并实施爆破。7矿山地质灾害评价和预防措施该矿山由于还要进行矿山建设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因此本初步方案仅就矿山开采后可能遇到的地质灾害进行简单的评价和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7.1矿山地质灾害评价7.1.1塌方露采过程中,随着边坡台阶的推进,可能会因节理和裂隙的影响而产生局部塌方;露天开采结束后形成的最终边坡也可能产生塌方。7.1.2.滑坡矿区植被发育,地形坡度15°—45°,岩层一般较稳固,但由于矿业活动的扰动,可能在采场、公路等处发生一定规模的滑坡。7.1.3.泥石流矿区内松散的废石较少,且四周汇水面小,一般不具备产生泥石流的条件。矿山开采产生废石废土较少,废石场规模较小,不具备泥石流产生的条件。7.2矿山地质灾害预防措施7.2.1塌方采矿过程中,可能产生地表局部塌方,生产中应配备专门的地表安检人员,对地表进行监测,一旦发现地表有不稳定因素,应立即组织人员利用机械设备清除隐患,确保边坡的稳定;露天开采结束后形成的最终边坡也可能产生塌方,产生塌方大部分塌进露天采空区内,对人员、财产危害较小。7.2.2滑坡由于受矿业活动开采扰动的影响,存在局部发生滑坡的可能,需做好监控工作,防止滑坡造成的灾害。7.2.3泥石流矿区废土场建于采场的地南西侧,无地表水系,但若遇大暴雨,仍存在发生泥石流的危险。为防止泥石流的产生应采取以下措施:1、矿区内剥离和开采出来的松散的矿石或废石应及时运出采场,避免堆积过多。2、建立防水、排水系统,在废石场边沿挖排洪沟排洪。3、废石场下游建设符合规范要求的浆砌石拦渣坝。4、雨季做好监测及预报工作。8环境保护、安全技术、工业卫生及节能8.1环境保护8.1.1设计依据本项目根据以下环保标准进行设计:1.《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GB3095-1996);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GB3838-2002);3.《地下水质量标准》Ⅲ类(GB/T14848-93);4.《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二级(GB16297-1996);5.《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GB8978-1996);6.《云南省环境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DB52/12-1999);7.《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4——90);8.《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赋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8.1.2环境保护防治措施本开发利用初步方案设计开采方式主要为露天开采,在开采、生产过程中有粉尘、废水、废气、废土、石和生产噪声对矿区及周边的环境产生一定影响是必然的。(1)粉尘对环境的影响本项目的粉尘来源主要为凿岩、爆破、装载、破碎及矿山以处部的公路运输,特别是在旱季,有间断性的粉尘产生,在作业点和汽车经过的运输线路上粉尘浓度可达到100-200mg/m3。岩石碎屑产生的粉尘,虽对人体污染并未有害,但对空气质量也具有一定的影响,一般所产生的粉尘浓度低于《大气污染综合排放标准》二级(GB1629-1996)标准限值,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在生产过程中应采用湿式凿岩,并对各产生粉尘点采取洒水防尘,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2)矿山废水对环境的影响矿山基本无有害废水排出,且矿山用水量较少,排水会迅速透入地下或沿地表流入小河,一般不会对地下水和地表水造成污染,因此,矿山废水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3)矿山废气的来源主要有空压机、凿岩机和少量的运输车辆工作时排出的尾气,但排气量极少,以地表风吹散后,对周围环境影响也极少。(4)固体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矿山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主要有废土、石及生活垃圾等,因为是露天开采,所以产生的废土、石相对较多,对环境具有一定影响,但在采场周边设有完善的防、排水设施,在废石场和采场下方设有拦石坝,因此不会造成废土、石流失、污染环境。(5)噪声对环境的影响在矿山生产过程中,产生噪声的设备主要有凿岩机、空压机、破碎机、装载机等机械设备。其产生噪声分贝值大约如表8-1。表8-1估计噪声值设备名称估计噪声值凿岩机100-110DB(A)空压机90-100DB(A)破碎机110-120DB(A)装载机85-95DB(A)针对以上噪声源采取相应措施,如采用在空压机进出口安装阻抗式消音器,个人配带防噪声耳塞等措施,可以使影响程度降低至最小。(6)绿化该矿山由于采取露天开采,因此采场内及废土、石场表面岩石、废石裸露,无表土植被覆盖,水土流失量将高于开采前的状况。为防止水土流失和恢复植被景观,在开采过程中,应有计划的在采场上部巳采过地段和废土、石场平整后再敷上表土、植草、植树。8.1.3环境影响评价(1)本矿山开采前水土保持较好,基本保持着自然环境的状态,其它环境状态也好。(2)本项目为露天开采矿山,对生态及景观具有一定的破坏性,随着开采的进行,原有地表的植被和景观在一定范围内不可避免的被破坏和消失,恢复植被的工作应在开采中期就列入计划渐次进行,待开采终了后一般时间才能完成。矿山开采作业产生的粉尘,只需严格对各产尘点采取喷雾、洒水、执行湿式凿岩,可控制粉尘,如此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少。(3)由于矿山规模小,用水量和外排水量都不大。水的污染源主要是生活污染水和破碎场废水。一般经简单处理,如采用地埋式一体化的污水处理设施和设置一定容积的沉淀池,必要时加混凝剂,以加快沉淀效率。经简单处理达标后再向外排放。(4)废石为无害固体废弃物,堆于废石场或散落于采场内。应在废土、石堆场和采场上部外围设截水沟,拦截地表径流水,在下方建一拦砂坝,以防止剥离废土、石在强降雨的情况下,形成泥石流而影响下游河道。(5)超标噪声设备经隔音、消声、减震及采取个人防护措施后,对人体健康和外部环境影响不大。8.1.4水土保持该矿山的开采为露天开采,随着矿山的生产建设,必然对自然生成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如水土流失等。为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和《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SL204-98)的要求,为使本项目的开发最大限度地减小工程建设及开采过程中造成的水土流失危害,拟采取如下水土保持防范措施:(1)矿山开采过程中,作好地表监测工作,避免地质灾害发生,尽量减少开采对地表形态和植被破坏,以预防和减少水土流失;(2)在地方政府配合指导下,对矿区周围及废土、石场、进行绿化,以改善矿区生态环境。8.2安全技术矿山安全生产是矿山生产中最重要的一环,矿山生产必须保证在安全的前提下进行。矿山开发引起不安全的因素主要是:由于露天开采所诱发的地表地质灾害所带来的一系列不安全隐患。8.2.1安全技术措施(1)设计中严格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实施条例》、《云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办法》、《小型露天采石场安全生产暂行规定》及《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等相关文件、规范进行设计;(2)组织矿山人员认真学习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及安全操作规程,增强作业人员安全产意识,进行标语、板板宣传,设置专职安全、环保管理人员,规范矿山安全生产管理制度。(3)由于矿山西侧为县乡公路和上利卡村庄,在爆破作业时一定由专人在公路两端设置禁行标志并有人员堵截,对村庄村民要由专人组织撤离到安全位置。8.2.2矿山开采作业(1)矿山实行矿长安全负责制,全面负责矿山的生产经营、安全管理工作;(2)矿山设专职安全员岗位,负责矿山安全工作的监督、检查,事故、隐患处理及操作工人的安全培训。安全员对安全工作要定期进行总结,并以书面形式呈报矿长;(3)矿山应按设计方案有序开采,坚持采用沿垂直方向由上往下、水平分阶段,平行推进;(4)采剥工作面有松散岩土时,必须及时妥善处理,严禁在松散岩土危险区从事其它任何作业,作业前应检查、消除危石和其它危险物体,作业中也应随时观察、检查,每个采场必须指派专人负责边帮管理,发现边帮有塌滑征兆时,有权下令停止,并指挥作业人员撤离现场。8.2.3矿山爆破矿山爆破应按冶金矿山爆破规程及相关规定执行,重点做好以下几点:(1)矿山实行专职爆破员制度,建立专门的爆破作业组织;(2)从事爆破作业人员须经县(市)、区(镇)以上有关部门组织进行爆破安全技术知识培训,考试合格,并持有爆破员作业证上岗;(3)执行定时爆破制度;(4)爆破器材存放在专门的库房内,雷管和炸药须分开存放,库内有足够的消防器材和设施,设专人看守。爆破器材的收发建立严格的登记制度,需定期检验,变质失效的器材,严禁使用,严禁私自存放。8.2.4地表采空区的处理矿区地表部分因采矿已破坏,在进行下一台阶采矿前必须对原采空区进行处理,方能进行下一台阶的开采。处理方法如下:(1)防止地表水通过采空区进入下一台阶;(2)已采完的上一台阶与下一台阶留3米宽的安全平台;(3)在露天采场四周设警示区,防止人畜进入。8.2.5防尘保护措施(1)矿山应有完善的防尘保护措施,有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2)作业人员作业期间应穿戴好劳动保护用品;(3)矿山爆破、打孔、出矿等期间应进行喷水,进行湿式除尘;矿山道路应定时洒水,防止粉尘污染。8.2.6矿山安全用电制度(1)所有电品设备的金属外壳、底座、支架及电缆金属外皮等均可靠接地;(2)在设备运转部位均设置相应的安全罩、安全围栏,确保工人安全操作。8.2.7消防防火矿山消防防火主要是生产、生活区和厂区各建筑物及矿山野外用火。生产、生活区均设置消防系统,所需消防水存在高位水池中,并按有关规范要求进行设计。按厂区各建筑物的防火,设置相应灭火器材,厂房内设置报警装置和灭火器材。8.3工业卫生8.3.1污染源矿山采矿过程中,主要污染源是粉尘、噪声、废石、废水和对植被景观的影响。对粉尘、噪声、废石的防治措施,应按有关规定进行,采取必要的个人防护措施。对生产、生活及粪便污水要经过严格处理达标后方能排放。如进行沉淀和经过化粪池等消化处理等。做好厂区、生活区的卫生,认真处理好各类垃圾。8.3.2防治措施采矿作业过程中对消除污染源采取了以下防治措。(1)粉尘①矿山运输线路和废石场排废作业进行洒水除尘;②凿岩采用湿式凿岩;③作业人员佩戴口罩,加强个体防护;④加强通风。(2)噪声岗位操作人员需佩戴防护耳罩、耳塞等防护用具,以减经噪声对人体的危害。(3)废渣堆放①矿山开采的主要废渣集中堆存于相对低凹稳定处,视地形修筑拦渣坝和防洪沟,确保废石不致流失。②根据采掘进度计划作好排放安排,使废渣有序堆放。(4)废水主要为工业开采废水,因矿石和废石中不含有害成份,产生的废水中可能含有在生产过程中带入的外界有毒有害物质,这些有毒有害元素在水体作用下不断溶解、运移、扩散,会对环境地质和人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因此,应加强废水的严格管理,并认真保护好生活饮用水源。生活、粪便污水要经过化粪池等处理后再进行排放。(5)复土植树为了防止为矿山开采后产生的水土流失,恢复开采前的生态环境,矿山将按规划复土和恢复植被。在开采中、后期,有计划的在废渣厂敷厚50cm-70cm的表土,在其上植树种草。8.4节能设计项目主要用能种类为电能。地面总图运输(自备)车辆的能源为柴油,矿山办公用小汽车使用能源为汽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2589-90)《综合能源计算通则》规定“企业实际消耗的各种能源,系指用于生产活动的各种能源。它包括主要生产系统、辅助生产系统和附属生产系统用能;不包括生活用能和批准的基建项目用能。”“生活用能是指企业系统内的宿舍、学校、文化娱乐、医疗保健、商业服务和托儿幼教等方面用能。”实际生产过程中节能措施:(1)选用节约能源,有利于降低能耗的生产方案和运输方式;(2)选用高效节能新产品,避免采用效率低的电机产品;(3)矿山废渣堆场靠近山凹,运输距离短,节约燃料和材料消耗;(4)所有用电工序加强管理,以提高管理节能的效益。9组织机构及劳动定员9.1企业组织机构本次设计企业组织机构按矿部、车间二级管理布置,实行矿长负责制,矿部一级设办公室及各管理科室,矿部以下设立车间管理机构,拟设采矿、辅助两个车间。9.2劳动定员及工作制度本次设计根据矿山开采方式及生产工艺流程,本着“精简、高效”的原则编制劳动定员。矿山在册人员为10人,其中生产工人7人,技术人员1人,管理服务人员2人。采矿生产车间年工作日为3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