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台湾面板产业分析报告_第1页
2023年台湾面板产业分析报告_第2页
2023年台湾面板产业分析报告_第3页
2023年台湾面板产业分析报告_第4页
2023年台湾面板产业分析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台湾面板产业分析报告2023年4月目录一、“天时、地利、人和”,台湾面板产业20世纪90年代末期异军突起 PAGEREFToc368698858\h31、“天时”——亚洲金融危机,台湾顺利引入日本面板技术 PAGEREFToc368698859\h32、“地利”——台湾下游产业优势支撑面板行业快速发展 PAGEREFToc368698860\h33、“人和”——“两兆双星”计划,为台湾面板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政策扶持 PAGEREFToc368698861\h4二、时过境迁,台湾面板企业危机四伏 PAGEREFToc368698862\h51、台面板企业盈利下滑,“双虎”连续6个季度亏损 PAGEREFToc368698863\h52、韩系独大、中国大陆崛起,台湾面板产业危机四伏 PAGEREFToc368698864\h8(1)三星、LG占据全球面板半壁江山 PAGEREFToc368698865\h8(2)大陆面板产业崛起 PAGEREFToc368698866\h10(3)群创光电(奇美)、友达光电大尺寸TFT-LCD全球出货量位居第三、第四位 PAGEREFToc368698867\h113、台湾当局支持乏力,设备提升及新品研发资金不足 PAGEREFToc368698868\h13三、台湾面板产业发展历程给予我们的一些思考和启示 PAGEREFToc368698869\h141、莫走CRT时代老路,盲目扩张产能必将使得行业利润整体下滑 PAGEREFToc368698870\h14(1)我国电视机发展历程回顾 PAGEREFToc368698871\h14(2)产能扩张导致行业利润整体下滑 PAGEREFToc368698872\h15(3)LCD时代,莫走CRT老路 PAGEREFToc368698873\h152、紧跟市场需求,加快新产品、新技术研发 PAGEREFToc368698874\h163、依托下游市场优势,拓展上游产业链 PAGEREFToc368698875\h16附录:群创光电、友达光电大事记 PAGEREFToc368698876\h17一、“天时、地利、人和”,台湾面板产业20世纪90年代末期异军突起1、“天时”——亚洲金融危机,台湾顺利引入日本面板技术由于2023年亚洲金融危机,日本企业生产成本无法降低,同时受到韩国厂商的威胁,日本厂商已经不愿意且无法继续对需要庞大资金做后盾的液晶面板生产线进行投资,因而决定通过技术移转的方式将生产技术移往海外,其合作对象就是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的台湾。日本选择将生产成本高而利润低的产品转给台湾,同时与台湾厂商签订回购合同,使日本可保有下游应用市场所需面板的供应不出问题,又可借此收取高额的技术转让费,进行更具前瞻性的显示技术开发研究。台湾厂商从日商处得到转移的技术,具备了液晶显示产业跃升的技术准备,也看好中大尺寸液晶面板的市场前景。此时台湾多家电子、塑胶领域的厂商,如Acer(宏基)、奇美集团等,趁2023年金融危机影响日、韩厂商投资的机会,大举进军中大尺寸液晶面板制造领域。2、“地利”——台湾下游产业优势支撑面板行业快速发展台湾厂商之所以积极的投资液晶显示产业,与其本身对液晶面板的巨大需求有密切关系。首先,下游电脑资讯应用产品制造者投资液晶面板行业。鸿海集团的群创光电公司、友达光电的明基电脑、广辉电子的广达电脑、中华映管的大同公司、奇美电子等,这些液晶面板制造厂商的母公司对液晶面板的需求量很大。1995年以后,下游应用市场的活跃造成液晶面板需求增长迅速,从事下游应用产品制造的母公司为了降低制造成本以及避免面板供货的不稳定,因而投资于中游液晶面板的生产,使得集团内的产业供应链更加完整。其次,台湾投资液晶面板制造厂商的母公司通常具备半导体制造经验。由于液晶面板的前段制造与半导体制程相类似,使得厂商在大规模生产液晶面板的学习过程中减少犯错误的机会,缩短了对引进技术的学习时间。在亚洲金融危机下,大量的韩国面板难以销售,而台湾企业借助于自身强大的内需,90%的液晶面板实现内销,从而抓住机遇一举成为全球第二大液晶面板生产基地。2023年,台湾液晶面板出货量已占全球总量的40%以上,形成了与日、韩三足鼎立的局面。3、“人和”——“两兆双星”计划,为台湾面板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政策扶持台湾液晶显示产业发展是在民营公司的努力下揭开序幕的,由于缺乏足够的经费和技术,产业初期设立的公司,多数都难逃关门与转手的命运。到1980年代中期,政府开始对液晶显示产业进行奖励政策。1986年11月,依据奖励投资条例设立的《生产事业奖励项目与标准》,首度对液晶显示产业提出实质性的奖励措施。1987年11月,《策略性工业辅导措施》又将液晶显示产业列为策略性工业适用范围之一。1992年8月,《发展关键零组件及产品方案》将液晶显示产业列为甲、乙类别重点发展。2023年,著名的“两兆双星”计划提出,其中“两兆”指在2023年,半导体与彩色显示产业两项产业的产值各将突破一兆元新台币,而“双星”则指数字技术与生物技术产业为新兴且具有发展潜力的明星产业。同时,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在台湾地区液晶显示产业发展历程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977年成立的工业技术研究院,主要从事应用技术研究、技术和产品开发、实验生产等三方面的工作。1988年,工研院电子所在“经济部”、“科专计划”的推动之下,率先从事TFT-LCD技术研究。1990年,电子所开发出的3-6英寸液晶面板产品是台湾最早开发的液晶面板产品,也奠定了台湾在液晶显示领域的研究基础。台湾工研院为台湾企业逐步由引进技术向自主创新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二、时过境迁,台湾面板企业危机四伏1、台面板企业盈利下滑,“双虎”连续6个季度亏损台湾面板“双虎”——群创光电(奇美)、友达光电群创光电(奇美)在台湾设有14个工厂,拥有3.5G、4G、4.5G、5G、6G、7.5G、8.5G最完整的各世代生产线,各生产线产能规模完整且具弹性,搭配a-Si、p-Si、OLED等制程技术与VA、IPS、TN等广角角技术。2023年3月群创光电与奇美、统宝三合一后,成为全球唯一拥有完整大中小尺寸LCD面板、及触控面板的一条龙全方位显示器提供厂商。友达光电原名为达基科技,成立於1996年8月,2023年与联友光电合并后更名为友达光电,2023年再度并购广辉电子。经过两次合并,友达得以拥有从3.5G、4G、4.5G、5G、6G、7.5G到8.5G最完整的各世代生产线,能提供各种液晶显示器应用所需的面板产品,尺寸范围涵盖1.2寸到71寸TFT-LCD面板。据BernsteinResearch估计,从2023年到2023年间,全球的液晶面板制造商们实际总亏损达130亿美元。自2023年以来,用于电视、电脑和手机的LCD液晶面板销量增长了10倍,价格却下跌了75%。在过去的几年中,全球液晶面板的价格受到重创。从2023年4月底开始,持续下跌的价格导致市场双雄三星和LGDisplay高度紧张,进而调低产能利用率。2023年下半年开始,随着智能手机、Pad等小尺寸面板需求增加及国内节能惠民补贴政策的刺激,面板出现结构性短缺致使部分尺寸面板开始提价,各面板企业盈利才出现回升。从近几年各大面板领军企业的经营情况来看,三星和LGDisplay的面板业务从2023第四季度起连续季度亏损,到2023年下半年才有所好转;台湾面板企业09~12年间,除友达光电在2023年小幅盈利外,其他企业均为亏损,截止到2023年二季度,台湾面板企业已连续亏损6个季度。“双虎”经营回顾2023年度,群创光电(奇美)实现营业收入5,100.81亿元新台币,较2023年同期增长3.45%;友达光电实现营业收入3,979亿元新台币,较2023年同期下降19%。2023年度,群创光电(奇美)实现净利润-644.4亿元新台币,连续第三年亏损,且亏损金额较2023年同期增加近500亿元新台币;友达光电净利润亏损612亿元新台币,较2023年盈利下滑近680亿元新台币。大尺寸面板终端需求不振,致使价格持续低迷,是导致群创光电(奇美)和友达光电大幅亏损的主要原因。中国大陆是台湾面板企业最主要的出货地区,群创和友达对中国大陆出货量分别占各自出货量的40%和30%以上。2023年第三季度开始,中国LCDTV出现了存库积压的现象,对上游面板需求急剧下降,致使台湾面板企业不得不减产、降价,从下图不难看出群创光电(奇美)和友达光电在05年-08年过了4年的好日子后,净利率水平开始持续下降。2023年度,群创光电(奇美)和友达光电盈利大幅亏损,毛利率、净利率水平分别为-7%和-16%,较2023年同期分别下滑15个百分点和18个百分点。2023年三季度开始,台湾行业转暖。以友达光电为例:2023年三季度开始,大尺寸面板供需关系逐渐改善,公司的产能利用率也逐步提升,且库存周转天数大幅降低。同时,月度销售额增速呈持续增长势头,这与下半年中国大陆电视销量回暖的趋势相同,主要是得益于下半年开始实施的节能惠民补贴政策。但由于中小尺寸的新技术平台及新产品尚处于爬坡期,销量及销售额受到一定的影响。2、韩系独大、中国大陆崛起,台湾面板产业危机四伏(1)三星、LG占据全球面板半壁江山目前,能够实现规模生产TFT-LCD的国家和地区中,按出货面积依次为韩国、台湾、日本及中国大陆。韩国两大企业集团Samsung及LG具有先入优势,而且投资规模较大,加上自有下游品牌的支持,近年来在产量及产值上明显领先,现阶段全球市场占有率50%以上;台湾厂商凭借完善的供应链整合及较高的生产效率,市占率紧追于韩厂之后,主要的生产厂商为群创光电(奇美)、友达光电等;日本厂商因日圆升值、生产成本上升等不利因素,致使全球市占率逐渐降低;近年来,京东方(BOE)和华星光电(CSOT)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一举跨入8.5代线的生产行列,填补了国内高世代生产线的空白,结束了电视机面板全部依赖进口的窘境。根据DisplaySearch资料显示,未来几年产能扩张主要来自于中国大陆面板厂商,中国面板产能占比将有所上升。另一方面,三星电子(Samsung)与索尼(SONY)面板合资关系结束,象征双方进入策略调整阶段,Samsung将延续面板与整机一体化优势,而SONY将朝向新的液晶电视整机制造模式。在中小尺寸市场,主要日本大厂SONY、东芝(Toshiba)、日立(Hitachi)以及日本官民基金组成的JapanDisplay正式成军,2023年第一季开始营运;韩国SMD(SamsungMobileDisplay)目前的5.5代AMOLED面板生产线已大量生产,主攻智能手机市场,且将战线扩及到平板电脑(TabletPC)领域。(2)大陆面板产业崛起2023年,我国液晶电视产销量再创新高。液晶电视总产量突破1.3亿台,其中内销接近4,200多万台,成为全球最大的液晶电视制造国。液晶电视的最核心部件之一是面板,占液晶电视材料成本70%以上,2023年以前大陆电视市场上销售的电视90%以上的面板来自进口,国内几乎没有生产能力,也没有购买议价能力。2023年大陆面板进口额472亿美元,在进口商品中排名第5,是大量依赖进口的产业。终端市场火爆的时候,购买不到足够的面板,整机产能优势难以发挥;终端市场萎靡的时候,日韩等拥有自主面板企业的彩电厂商又会主动开打价格战,压低市场价格,扩大终端产品市场占有率。随着京东方和华星光电8.5代线于2023年11月开始投产,大陆面板企业底突破了“缺屏”的不利局面,面板自给能力已经全面提升。目前国内已有2条6代线、2条8.5代线,大致能满足国内彩电产业3成的自主需求。同时,京东方鄂尔多斯OLED5.5代线也已经开工。该生产线将是国内面板业在大型OLED面板产业领域几乎与国际企业同步发展,全面扭转国内彩电等显示产业上游核心部件落后于国外巨头的局面。中国大陆面板制造商所表现的成长态势,正逐渐缩小与台湾面板厂商的竞争差距,对台湾面板企业构成直接威胁。(3)群创光电(奇美)、友达光电大尺寸TFT-LCD全球出货量位居第三、第四位2023年前三季度,全球前五大TFT-LCD大尺寸面板出货数量厂商,依次为LGDisplay、Samsung、奇美电子(ChimeiInnolux)、友达光电(AUO)及京东方(BOE),五大厂的全球市场占率各约29.0%、19.4%、17.4%、16.5%与5.9%。根据DisplaySearch调查报告的统计,2023年度,群创光电(奇美)大尺寸面板出货量市占率为17.9%,为全球液晶面板第三大供货商。从产品用途来看:液晶屏幕面板全球市占率23.3%,出货量位居全球第二;液晶电视面板全球市占率20.8%,出货量位居全球第三;笔记本电脑(含平板计算机)全球市占率12%,出货量位居全球排名第四。中小尺寸面板市占率达10%,是中小尺寸第三大面板制造商。2023年度,友达光电大尺寸面板总出货面积市占率为世界第四。其中,友达位居全球笔记型电脑面板制造商第三名,市场占有率17%,桌上型显示器及液晶电视面板为第四名,市场占有率分别为14%与6%。从近十年来Sumsung、LGD、CMI、和AUO的市场占有率来看,韩系厂商的市场率在不断提升,台湾“双虎”已无力追赶,大陆厂商32寸出货量则是全球领先。台湾厂商陷入前有韩系堵截、后有大陆追击的不利局面。3、台湾当局支持乏力,设备提升及新品研发资金不足台湾面板企业并不缺乏技术、而是缺资金,相较韩国、日本、与中国大陆政府在资金上的支持,台湾面板产业受到的政府支持明显不足。韩国政府在背后大力支持三星、LG,使得韩系厂商大尺寸面板占据全球半壁江山;中国大陆由之前的没技术、没人才,到政府积极进入各国技术与人才,并大力投资建成生产线,目前已有两条8.5代线投产,彻底突破无屏时代;以技术为强的日本为度过面板产业寒冬,由日本政府主导产业革新(INCJ)出资2,000亿日元主导的日本显示器公司(JapanDisplay),整个日本民间的TFT-LCD大厂Sony、东芝、日立,组成全球第一大中小尺寸面板公司;而台湾靠着群创(奇美)、友达、华映、彩晶等民间企业各自为战,于2023年创造的全球市占率第一的成果,已在2023年灰飞烟灭。在韩国、中国大陆、日本相继大手笔扶持面板产业之时,台湾当局并没有过多举措,致使台湾面板产业在设备提升及新品研发方面捉衿见肘。OLED越来越成为各大面板生产厂商的关注焦点。虽然,友达面向小尺寸OLED应用的4.5代线已经在2023年第二季度量产,奇美小尺寸线也在建设之中。友达和奇美都表示6代面向彩电的大尺寸OLED面线也已经开建,但是与有着电视机产业下游支撑的韩国相比,已有一定幅度的落后。三、台湾面板产业发展历程给予我们的一些思考和启示目前,台湾面板产业虽面临一定的挑战,但是在全球板面行业中仍扮演着着很重要的角色,同样作为跟随者,大陆面板应结合自身优势,吸取台湾面板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应验和教训,摆脱作为电视机第一大生产和消费国却在电视机面板领域“受制于人”的窘境。基于上文的分析,我们认为台湾面板产业给予大陆企业如下启示:1、莫走CRT时代老路,盲目扩张产能必将使得行业利润整体下滑(1)我国电视机发展历程回顾1978年我国电视工业正式启航,但由于缺乏彩色显像管核心技术,在政府主导下启动了“彩电国产化”工程,由银行出资近200亿美元,从日本成套引进17-21英寸彩电生产线,在全国建成了八大彩色显像管厂(7家合资)和八大玻壳厂,同时引进113条彩电装配生产线,遍布于全国各地,由此诞生了长虹、TCL、康佳、海信等彩电巨头。到1987年,中国彩电年产量达到1,934万台,首次超过日本跃居全球第一。此后依靠成本规模优势,迅速挤垮了国外同类产业。2023年开始,世界电视产业从传统CRT显示器向液晶、等离子等新型平板显示器转换,中国彩电工业惨遭淘汰。至2023年的短短五年时间里,中国花费20多年时间建立起来的彩色显像管工业,被技术换代风暴彻底摧毁。八大彩管厂中的7家合资企业全部倒闭,只剩下没有合资的咸阳彩虹劫后余生。世界最大的彩电玻壳制造商河南安彩,因错误判断产业形势,继续扩大玻壳产能而最终倒闭。自此以后,由于缺“屏”,我国陷入了电视机生产、消费第一大国,却“屏”全部依赖进口的窘境。(2)产能扩张导致行业利润整体下滑上世纪80年代我国大规模、重复引进CRT生产线,短期内虽然让我国成为产量第一大国,但也让我国电视工业崛起的同时,也使得行业进入产能过剩、低价竞争的局面。各大彩电集团在惨烈的价格战中,利润严重下滑甚至亏损,失去了进一步推动核心技术升级的能量。由于无自主技术能力,又重引进轻吸收,使得我国电视机产业成为又一个“以市场换技术”的失败案例、(3)LCD时代,莫走CRT老路2023年,大陆面板产业重走韩国在亚洲经济危机时的“逆势扩张”之路,大陆面板产业开始崛起,到2023年结束了LCD电视面板基本上依赖进口的局面,并于2023年四季度在32寸面板上实现了较好的盈利。此时,我们更应冷静回顾过去,莫走CRT时代产能过剩导致行业利润整体下滑的老路。2、紧跟市场需求,加快新产品、新技术研发台湾具备下游应用——中游面板——上游零组件的完整产业链经验,产能和产线数、经营模式、企业管理等方面均较为完善,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另外,纵观韩、日面板上下游产业链布局情况,虽然日本面板产业面临巨额亏损的境地,但是日本企业一直拥有技术优势,且拥有从1代到10代完成的世代线,能够准确找准发展方向,目前日本面板企业虽然淡出大面板市场的争夺,但是在中小尺寸方面仍然极具竞争力;韩国、台湾在技术引进的同时,大力开展自主研发,新产品、新技术研发紧跟市场脉搏。中国大陆同样作为跟随者,在TV面板方面虽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仍需把握电视市场大尺寸发展趋势,积极导入大尺寸面板,以满足市场日益变化的需求。3、依托下游市场优势,拓展上游产业链台湾面板产业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能够异军突起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下游产业支撑。台湾电子产业当时处于繁荣时期,5大面板企业产能90%左右可以实现内销,这为台湾面板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另外,从韩国超越日本稳居世界第一的历程来看,Sumsung、LG从小尺寸的手机到大尺寸的电视机,基本上能够覆盖所有尺寸的面板,并且能够向面板产业链的上游—半导体发展,真正实现全产业链布局,对于中游面板产业的发展与壮大来说意义深远。我国作为全球第一大电视机生产和消费国,稳步发展面板产业不仅能够摆脱受制于人的尴尬境地,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电视机生产企业的成本,提升盈利能力。同时,在面板不景气周期的时候,有力的内需支撑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消化面板企业产能。此前,台湾和韩国在上下游延伸方面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我国大陆面板产业刚刚实现质的飞跃,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国电视机产业虽然规模全球第一,但是核心技术—“屏”和“半导体”还是主要在台、日、韩手中,进一步整合上游产业链、发展壮大下游产业链,是大陆面板企业未来争取话语权的必经之路。附录:群创光电、友达光电大事记

2023年电子行业智能化分析报告2023年9月目录一、消费电子发展趋势:智能性和便携性 3二、谷歌眼镜开创可穿戴设备先河 4三、智能手表将续写可穿戴设备辉煌 51、第一代智能手表缺乏外观设计和生态系统支持 52、第二代智能手表侧重运动和健康监测 53、即将出现的第三代智能手表功能更强大 6(1)苹果iWatch有望年底亮相 7(2)三星有望发布多款产品 7四、智能手表+眼镜解放双手,埋葬智能手机 8五、硬件变革大,投资机会多 91、水晶光电:光学龙头,智能眼镜最显著受易标的 102、环旭电子:设备连接的无线纽带,微小化贴片工艺先锋 113、歌尔声学:声学龙头,小空间实现高音质 114、共达电声 12六、附录—可穿戴设备近期新闻汇总 121、屏幕有点小苹果智能手表iWatch要来了 122、Google智慧手錶具雙觸控板、能無線上網 133、三星ProjectJ计划曝光:智能手表不让苹果专美 14一、消费电子发展趋势:智能性和便携性消费电子沿着智能性和便携性两个维度发展。在过去几年,市场关注的焦点在于智能性维度,即设备从功能型向智能型的演变;直至最近,谷歌眼镜才引发了市场对便携性维度的关注。在便携性的维度,我们把电子产品分为四种类型:固定型、可携带型、可穿戴型和嵌入人体型。我们认为,消费电子产品从可携带型向可穿戴型的演变刚刚开始,未来甚至会向可嵌入型演变,投资机会将非常丰富。JuniperResearch预计:至2023年,整个可穿戴电子设备市场将会超过150亿美元,比2021年将近翻一倍,可穿戴智能设备的销量至2022年预计将达到7000万台。正如应用的成长促进了智能手机市场的兴盛,可穿戴技术领域也会出现类似的成长:做到应用生态系统与可穿戴设备同步增长,各种新功能的产品将层出不穷。谷歌、苹果、三星等大厂商均已在可穿戴电子设备领域有所布局,期望能把握下一轮移动技术变革的行情。当前各大厂商关注度较高的可穿戴式智能设备主要是智能眼镜和智能手表。二、谷歌眼镜开创可穿戴设备先河谷歌眼镜给硬件行业带来了重大变革和机遇,其对硬件的要求体现在四个方面:1)人机互动友好性(包括信息输入和输出);2)续航时间长;3)连接性;4)轻薄微型化。谷歌眼镜在硬件方面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信息输出和续航时间上,信息输出的创新之处在于采用微投和反射显示屏的图像输出方案以及骨传导耳机的声音输出方案,通常的微投具有功耗高的问题,谷歌的创新能够大大降低功耗,延长续航时间。谷歌眼镜硬件的创新关键在于微投和反射显示屏。关于谷歌眼镜的详细论述请参见我们3月25日专题报告《谷歌眼镜--无边界创新时代的开启》。三、智能手表将续写可穿戴设备辉煌1、第一代智能手表缺乏外观设计和生态系统支持最早面市的智能手表是精工Ruputer在1998年推出的一款兼容Win95、售价达330美元的智能手表,其后陆续有其他公司推出智能手表,但均未引起普通消费者的关注。我们认为,在智能手机尚未普及的时期,消费者对智能终端和移动互联网认知度低,创新跨度过大的智能手表不可能取得胜利。此外,第一代智能手表在外观设计和生态系统支持等方面都较为薄弱。2、第二代智能手表侧重运动和健康监测摩托罗拉在2020年发布了MotoActv智能手表,主打运动监测功能。产品内臵8GB空间,配有1.6寸彩色触控屏幕,采用强化玻璃,可以防汗、防雨及防刮;可与Android2.1系统或以上的智能手机同步;采用了MotorolaAccuSense技术,也内臵了GPS系统,可以让用户在运动时可以准确追踪所在位臵及记录时间、距离、速度、心跳及热量消耗;内臵258mAh锂电池,不够非常理想,运动时可连续使用5至10小时。2022年面市的Pebble智能手表是第一款完全支持iOS功能的智能手表。产品允许多个程序同时运行,搭载iOS或Android2.3以上系统。配有分辨率为144x168的1.26寸黑白背光屏幕,采用e-paper电子纸技术,可以通过蓝牙2.1+EDR与其他设备连接;内臵震动马达和三轴加速度计,可安装位运动专门设计的程序。3、即将出现的第三代智能手表功能更强大第二代智能手表在功能上还无法与智能手机相媲美,但苹果、三星、谷歌等巨头的动向让我们坚信第三代智能手表功能将更为强大,有望与智能手机相当。(1)苹果iWatch有望年底亮相消息称,苹果已经建立了一支100的团队来研制智能手表iWatch,已经开始试产,富士康已经收到了苹果的订单,并有望在年底面市。苹果的iWatch智能手表具有步程计和健康指标传感器等第二代智能手表的功能,也能通过连接智能手机来显示电子邮件、IM和其他数据,此外,还能够实现手机的通话功能,并通过内臵地图实现导航。在硬件配臵方面,iWatch将采用1.5寸OLED屏幕(台湾铼宝科技RiTdisplay)和OGS触摸屏,内臵的电池仅可续航1-2天(苹果的目标是续航4天至5天)。(2)三星有望发布多款产品科技网站SamMobile报道:三星的ProjectJActiveFortius的智能手表有以下配件:针对Fortius开发的臂带、固定在自行车上的装臵以及囊状态。三星也设计了健康软件SHealth,预示着运动和健康监测将是三星可穿戴电子设备的重要卖点。媒体也传出三星智能手表将命名为GALAXYAltius,屏幕分辨率为500x500。四、智能手表+眼镜解放双手,埋葬智能手机智能手机在功能手机通话和短信功能的基础上,实现了上网、安装应用程序、收发邮件等功能。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便携性较差的电脑,我们判断,便携性更强的可穿戴设备智能手机+眼镜将埋葬智能手机。智能手机、智能手表和智能眼镜三种设备各有优缺点:1.智能手机是最成熟产品,功能丰富,但屏幕较小,并需要手持操作,约束了在驾车等场合的使用;2.智能眼镜输出画面大,视觉效果较好,但装在镜脚的触摸屏面积小,仅仅具有简单动作识别功能,信息输入不方便,不适合复杂的操作;3.智能手表具有合适输入的触摸屏,操作方便,可以完成复杂的信息输入,但屏幕太小,不适合人眼长时间观看。我们认为,智能眼镜和智能手表具有信息输入和输出优势互补的特点,两者的结合将兼具各自优势,能够实现在手表上输入复杂内容,在眼镜上观看大的画面,从而实现较好的视觉体验。智能眼镜+手表的硬件组合也具有智能手机所不具备的优点:一方面,眼镜和手表持续与人体接触,并可以通过传感器自然地获得人体信息,从而提供更加智能化的服务;另一方面,眼镜和手表都不需要手持操作,解放了双手,适合在各种不同场合的应用,更胜于必须手持操作的智能手机,有望替代智能手机,从而带来消费电子的革命性变化。五、硬件变革大,投资机会多可穿戴设备的外在形态完全不同于智能手机等传统硬件产品,这些产品在硬件方面的变革很大,其中,智能眼镜侧重于光学方面的创新,智能手表是智能手机的缩小版,并加入更多传感器以读取人体脉搏等信息,部分厂商也可能在腕带处采用柔性化硬件设计。此外,智能眼镜+手表的硬件组合也需要两个产品之间频繁的信号互联,势必增加对无线模组的需求。我们认为,水晶光电、环旭电子、歌尔声学等公司将显著受益于可穿戴设备的高速发展。1、水晶光电:光学龙头,智能眼镜最显著受易标的公司是手机镜头用红外截止滤光片和数码相机用光学低通滤波器的领先厂商。公司在产品升级和新产品拓展两个维度实现增长。光学低通滤波器的单价随着从卡片机升级为单反微单而增长10倍以上,随着摄像模组对像素和成像质量要求的提高,红外截至滤光片材质从普通光学玻璃升级为蓝玻璃,单价和市场空间有10倍的提高。公司不断拓展微投、Kinect产业链相关产品等新产品。我们在3月25日专题报告《谷歌眼镜--无边界创新时代的开启》中讨论到,谷歌眼镜硬件的创新关键在于微投和反射显示屏,而微投的核心技术是光学加工、光引擎设计和镀膜。水晶光电在这三方面均具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在光学加工方面,水晶光电具有十来年的经验积累;在光引擎设计方面,水晶光电与芯片设计商奇景及LCOS专利持有人合作;镀膜更是水晶光电的核心优势,其光学镀膜的产能规模位居全球第一。水晶光电当前已进入某海外客户的智能眼镜产业链,踏上了智能眼镜技术创新的第一波浪潮。2、环旭电子:设备连接的无线纽带,微小化贴片工艺先锋环旭电子是苹果无线模组的两大供应商之一,产品广泛应用于MacBook、iPhone和iPad上。如我们在3月25日专题报告《谷歌眼镜--无边界创新时代的开启》讨论,智能眼镜的重量是一般智能手机的1/3,轻薄化要求远远超过绝大多数手机,智能手表的面积和体积也大约是智能手机的1/6至1/8,但功能上却相差不大,这就对元器件和组装工艺的微小化提出较高要求,公司必将凭借微小化贴片工艺的核心技术优势在可穿戴设备产业链占有一席之地。3、歌尔声学:声学龙头,小空间实现高音质公司是全球领先的电声器件厂商,通过强大的研发能力向上游整合,实现了关键原材料、自动化生产线和精密模具的自制,具备了较强的垂直一体化能力,使得公司可以向客户进行大规模地快速出货,并提供一站式的服务和产品供应,同时可以更好地控制成本。大客户战略使得公司不断切入缤特力、索尼、三星和苹果等全球消费电子巨头主流供应链。公司也在MEMS声学器件上积累深厚,未来有望实现MEMS技术的突破。可穿戴设备需要麦克风来读取用户的语音信息,也需要音筒来输出设备的信号,在很小的空间实现高品质的声音输入和输出是歌尔等龙头公司的技术优势。4、共达电声公司是国内领先的声学器件厂商,主要产品为微型麦克风、微型扬声器/受话器及其阵列模组,产品主要应用于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平板电视、个人数码产品、汽车电子等消费类电子产品。主要大客户包括苹果(通过MWM间接供应)、华为、中兴、索尼、索爱以及三星等企业。六、附录—可穿戴设备近期新闻汇总1、屏幕有点小苹果智能手表iWatch要来了之前美国媒体就曾给出消息称,为了研发iWatch,苹果秘密组建了一个100人的团队,而现在台湾产业链则爆料,目前苹果已经开始试产这款手表了。日本媒体Macotakara报道称,苹果原来打算为iWatch配备1.8寸屏幕,不过他们感觉太大,所以最后将其定为1.5寸,而这块OLED屏幕是由台湾铼宝科技(RiTdisplay)代工。随后台湾媒体还给出消息称,富士康已经收到了苹果的请求,即试产1000支iWatch,其配备的1.5寸OLE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