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精性肝病的中医病名及病因病机特点_第1页
酒精性肝病的中医病名及病因病机特点_第2页
酒精性肝病的中医病名及病因病机特点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酒精性肝病的中医病名及病因病机特点

酒精性肝炎(ald)通常持续肝损伤,即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肝实质改变和肝硬化。在本病的发生过程中,这几种病变可单独发病,或同时存在,或以任何形式混合存在。中医学虽无酒精性肝病的确切病名,但在历代中医文献中,对长期大量饮酒的危害性,及其所造成的肝损害,早已有较全面的认识。酒蚤中的酒狂症:酒蚤和酒蚤酒精性肝病是“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的统称。根据其病因、病理及临床特征,可归于“伤酒”、“胁痛”、“酒癖(属积聚)”、“酒疸”、“酒臌(属臌胀)”等病中。《诸病源候论·卷二十癖病诸候》中有:“夫酒癖者,因大饮酒后,渴而引饮无度,酒与饮俱不散,停滞于胁肋下,结聚成癖,时时而痛,因即呼为酒癖,其状胁下弦急而痛”。这里巢元方首先提出“酒癖”的病名,并指出了其候是胁下弦急而痛。又在卷十九中指出:“人有性嗜酒,饮酒既多,而食谷常少,积之渐瘦,其病遂常思酒,不得酒即吐,多睡不复能食,云是胃中有虫使之然,名为酒癖也。”这里进一步提示了酒癖患者的谷减、体瘦、善吐等证候特征。后世医家相继沿用这个病名。如王焘在《外台秘要》中引用了“酒癖”病名,并收集“深师消饮丸”、“倍术丸”等方治疗。明·朱在《普济方》中强调了“胃弱之人”患“酒癖”的过程。对于“癖”的解释,清·沈金鳌在《杂病源流犀烛》中作了具体分析,他指出:“癖者,匿也。潜匿两肋之间,寻摸不见,有时而痛,始觉有物,其原皆由荣卫失调,经络闷隔,而又起居饮食无度,伤脾伤胃,有所动力,强忍作劳,以致精伤血轶,邪冷之气搏结不散,藏于隐僻之所,故名曰癖。”实际上“癖”是积聚的一种。关于长期饮酒后出现臌胀,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六》中已有预示:“夫酒性宣通而不停聚,故醉而复醒,随血脉流散故也。今人有荣卫否涩,痰水停积者,因复饮酒,不至大醉大吐,故酒与痰相搏,不能消散,故令腹满不消。”而酒臌病名的提出,首推张景岳。其在《景岳全书》中指出“诸鼓之中,则尤以酒鼓为最危难治之证”,其原因是纵酒日久难止,至血气天真败极。酒疸主要是饮酒后湿邪阻滞,郁而发黄而得名,它是本病发病过程中一种兼夹症,对其描述首见《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夫病酒黄疸,必小便不利,其候心中热,足下热,是其证也”。“酒疸心中热,欲吐者,吐之愈。”等条文。一般来讲,“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可按“伤酒”、“胁痛”、“酒癖”等病论治,而“酒精性肝硬化”则属“酒癖”、“酒臌”范畴。病因病机及演变1.病因特点中医学认为少量饮酒有益,过量则为害,《本草纲目》中记载:“少饮则和气血,多饮则杀人倾刻。”过量的酒是一种湿热有毒之邪,如苏敬在《新修本草》中认为:“酒,味苦,大热有毒。”李时珍也同样认为其味苦、甘辛、大热有毒。明·万全《万氏家传点点经》论曰:“酒毒湿热非常,肆意痛饮,脏腑受害,病发不一。”清·黄宫绣《本草求真》一书也认为:“酒性种类极多,然总由水谷之精,熟谷之液,酝酿而成。故其味有甘有辛,有苦有淡,而性皆热。……若恣饮不节,则损烁精,动火生痰,发怒助欲,湿热生病,殆不堪言。”由此纵酒成为一种致病因子,属湿热毒邪范畴。与之相比,肝炎病毒亦属湿热之邪,二者在病因上的区别是有无传染性,从中医学角度讲,酒属湿热有毒之邪,而肝炎病毒属湿热疫毒之邪。2.基本病机及演变依据古代文献及我们的临床观察,本病的病机及演变可分为三个阶段。早期:过量饮酒之时,酒毒湿热之邪,蕴结中焦,伤及脾胃,运化失职,湿浊内生,蕴而化热,湿热蕴结,或停于脘腹,或阻于胁下,而出现胃痞,胁痛等伤酒之证。此时伤及肝、胃。中期:纵酒日久致痰湿蕴结,阻于中焦,气机不畅,血行亦不畅,渐则气滞血瘀,气、血、痰互结,阻于腹中,结成积块,停于胁下则为痞块,此时肝脾俱伤。晚期:依然纵酒,气、血、痰日久不化,肝脾不调,久则及肾,此时肝、脾、肾俱损,而成本虚标实之证。肝伤则气滞血瘀;脾伤则痰湿蕴结;肾伤则水湿内停,气、血、水凝聚腹中而成酒臌。关于正虚,有几种情况:一是肾阳不足无以温煦脾土,而成脾肾阳虚,另一种是肾阴亏损,肝木失于滋荣,而成肝肾阴虚之证。再一种是脾、胃、肝、肾俱伤而以气阴两虚为著。在整个发病过程中,若湿浊内阻,郁而发黄,则为黄疸,即“酒疸”。3.素体禀赋不足,脾胃虚弱者易于发病古代医家认识到,本病的发病与体质因素有一定的联系,正如《世医得效方·卷第三》中说:“大抵五疸唯酒疸变症最多,盖酒之为物,随人性量不同,有盈石而不醉者,有濡唇而辄乱者。”《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中有:“夫虚劳之人,若饮酒多进谷少者,则胃内生热,因大醉当风入水,则身目发黄……”由此推论,禀赋强弱在本病中占有一定地位。素体脾胃虚弱之人易于发病,《圣济总录·卷第七十三》中记有:“论曰胃弱之人,因饮酒过多,酒性辛热,善渴而引饮,遇气道否塞,酒与饮俱不化,停在胁肋,结聚成癖,其状按之有形,或按之有声,胁下弦急胀满,或致痛闷,肌瘦不能食,但因酒得之,故谓之酒癖。”在《圣济总录·卷六十·黄疸门》中又有:“论曰胃虚谷少,醉以入房,冒犯风邪,胃中热毒,随虚入里,小便黄赤,热毒内聚,心下懊痛,熏发肌肉,则身目发黄……”。综上所述,ALD由酒毒直接引起,禀赋不足,脾胃虚弱为发病之基础,病在肝、脾,后期及肾,其发病过程可图示如下:中医病因病理分布及用药规律从古典医籍的系统查阅中我们发现“酒癖”的论述频为丰富,且专列有众多方剂。而饮酒引起的“胁痛”及“酒臌”的论述较少。我们较为系统地检索了古典医籍,找出了治疗“酒癖”的专方53首。需要说明的是,53首处方用药较分散,无明显规律可循,故仅就此53首处方主治症状及治法予以讨论。1.主治症状统计分析对53首处方主治症状进行统计,所涉及到的症状共37.个,属肝胆脾胃系统的27个,占71.1%,分布较为集中,对其中频次出现在10个以上(包括10个)的症状归列如下:痃癖26频次,胁痛21频次,腹胀(包括胁胀)21频次,纳少12频次,干呕10频次。2.治法统计分析53首方剂中所涉及到的治法统括在下、和、温、清、消、补等大法之中,其具体相互配伍的治法约30余种,对其中频次出现10次以上的治法进行统计,归纳如下:化痰祛湿法39频次,调理气机法34频次,导滞通便法28频次,益气健脾法26频次,温中通阳法25频次,活血化瘀法20频次,降逆和胃法17频次,消食和胃法15频次。由此可知,古代医家多采用化痰祛湿、行气导滞、益气健脾、温中活血、降逆和胃消食等法治疗“酒癖”。古人将温中通阳作为一治则,是古人多素体阳虚导致中、晚期多以阳虚为主,抑或古代医家在治疗时喜用温药,有待于进一步探讨。我们结合现代临床实践,从古代医家的论述及处方分析中可以初步了解到中医对ALD的认识可归纳为:ALD早期与“伤酒”、“胁痛”、“酒癖”相对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