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秧歌的舞蹈特色及文化内涵_第1页
凤秧歌的舞蹈特色及文化内涵_第2页
凤秧歌的舞蹈特色及文化内涵_第3页
凤秧歌的舞蹈特色及文化内涵_第4页
凤秧歌的舞蹈特色及文化内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凤秧歌的舞蹈特色及文化内涵

“凤歌”是山西省原平市西市市北贾村独特的舞蹈。由于其独特的表演、道具、强烈的乡土气息以及狂野、狂野、精致的艺术风格,他在流行舞蹈舞台上经历了数百年的变迁。著名的文艺理论家、美学家王朝闻先生在他的《美学概论》中曾表示:“风格的民族性,决定于某一民族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文化传统的特殊性所产生的审美要求和审美理想的特殊性。它同某一民族的共同的语言和心理特点紧密相连。288”而今,“凤秧歌”经历了数百年的历史变迁后,已经作为一种文化品牌,在山西乃至全国熠熠生辉,独树一帜,显示出其骄人的艺术魅力。本文拟对原平“凤秧歌”的文化内涵略作探讨。1“凤民歌”的文化内涵“凤秧歌”流传在山西省原平市西镇乡北贾村,位于原平市区以北十公里处,东经112°17′,北纬39°1′。原平地处晋北滹沱河上游,属温带大陆性气侯,多严寒而少酷热,冬季寒冷少雪,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雨量集中,秋季凉爽短促,属于中原文化和北方文化的交接地区。“汉族民间舞蹈是汉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汉族农耕生活的反映,无论是舞蹈的内容、形式,还是活动的时间与组织形式,都和农耕生活紧密结合,并体现出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思想。89”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当地农事活动结束较早,从当年十月至来年二三月都处于农闲时节,于是各种娱乐活动便成为度过漫长而寒冷冬天的最好选择,“凤秧歌”便是其中之一。“凤秧歌”的节奏自由,动作起伏较大,舞蹈风格刚劲古朴,剧目内容丰富多彩,不仅可以使忙碌了一年的人们驱赶寒冷,而且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数百年的传承和演变过程中,“凤秧歌”既折射着汉族人民以人为本、自强不息的世界观,也融入了边塞人民粗犷豪放、质朴善良的精神内涵。再者,“凤秧歌”的一些剧目中详细地记录了具有浓郁地域色彩的饮食、方言等独特的地域文化。笔者在第三部分将有详细论述,在此不再赘述。2女演员表演表演的技法分析“凤秧歌”的演出队伍规模较大,少则十余人,多则几十人。同很多民间舞蹈一样,早期“凤秧歌”的演员均为男子,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封建观念的逐渐消除,女演员开始登台表演。尤其是女演员表演时独特的化妆和道具与柔美的舞蹈风格近乎完美的结合,使“凤秧歌”的表演更具风采。“凤秧歌”的舞蹈文化主要体现在动作、道具、剧本等方面。2.1彩丝绸之路的男角表演“凤秧歌”独特的舞蹈动作主要表现在表演时表演者腰部的韧、头部的甩、脚下的稳及全身的协调。女角表演时头戴彩色凤冠,身着彩衣,腰系彩绸,左手锣,右手锤,头部、两胯随着锣的击打左右自然摆动,两臂、两肩前后交替摇动,与此同时彩绸随胯部左右起伏摆动,纤巧而典雅。男角表演时头戴特制甩帽,腰挎特制花鼓,双手执鼓槌,舞动时甩帽有弹性地顺时针甩动,在悠扬的音乐中,竹圈不时地“伸、缩、绕圈”。男角身穿短上衣,头部甩圈,腰部划圆,两手交换打鼓,脚下踏着鼓点迈着沉稳的步伐,上下身与鼓乐形成—个整体,时有前进、后退,时有站立、下蹲,时有原地拧转、跳跃,女角相对应进行交叉表演。这一系列动作韵律形成了男角脚下稳健、舞姿优美、洒脱及浑厚的表演风格。当节奏加快时,男女表演者二十余人,有千军万马、势不可挡之感。2.2竹圈化学风险“竹圈草帽、花鼓、小锣”可谓“凤秧歌”道具中的三件宝,但除此之外还有彩扇、虎撑、笤帚、马鞭、响环等共计16种之多,其中尤以竹圈草帽最具特色。竹圈草帽特殊的质地、性能,直接决定了“凤秧歌”的舞蹈动律和音乐节奏,从而形成了“凤秧歌”颤、悠以及刚柔相济等独特的审美特征,与山西其他秧歌的舞蹈形态形成鲜明的差异性。表演时,男角身背腰鼓,双手拿鼓槌,同时配合极富弹性的竹圈草帽甩出,围绕身体旋转。而女角则左手持锣,右手持锣板,在自我伴奏的同时也起到增强节律的作用。2.3对农民采用了一些改革开放的方式生活信心流传至今,“凤秧歌”可收集到的剧目有50个之多,这些剧目内容生动、内涵丰富,既映射出北贾村人民过往的辛酸,也体现了今日生活的甘甜,从诸多方面真实细致地描写了生长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的生活和思想情感。典型剧目有反映农民日常生活的《过大年》(1955年参加全国文艺调演并获奖)、《过小年》等;有反映劝善戒恶的《洋烟鬼》、《观灯》等;有揭露农民凄惨生活的《下四川》、《走口外》等;也有歌颂现代生活的《交余粮》、《担货郎》等;有歌颂爱情的《祝英台下山》、《秃子闹洞房》等。女:你去到外边做买卖,你留下家业只是谁担待。男:家业只是你担待,穷日子穷过你就巧安排。女:你全不念高堂老母年高迈,还有咱三岁的小婴孩。男:高堂老母你耐心心待,小孩子哭时你就把她奶一奶。《走口外》三中全会开得好,人欢马奔笑颜开。土地呀下放到了户,农民们那个劳动起来有了劲头。《交余粮》1前者讲述了由于生活所迫丈夫走口外,妻子以各种理由挽留丈夫的情景,反映旧社会人民生活的凄惨;后者主要反映三中全会后,在党的政策关怀下,人民得到土地后的喜悦心情。3原平人民民间习俗的形成与发展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舞蹈寓于文化之中。“民间舞蹈是民俗文化整体中有形传承的重要体现;民间风俗又为民间舞蹈增添了浓郁的民族文化色彩,并提供了内容、气氛以及广阔的传承和发展空间。”多年来,农业生产在原平人民的社会生产中始终占着主导地位,故而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祈愿便是当地人民最淳朴、最现实的愿望。于是,原平人民在各种大型的祭祀活动和重要的节庆日都表演“凤秧歌”,他们把祈愿寄托在最喜爱的民间舞蹈中,以自己独有的方式表达自己心中的愿望。“凤秧歌”表演时伴随着丰富的民俗活动,这些民间习俗的生成与发展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受到历史、经济、地域、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作用。透过这些民俗活动我们可以了解到原平的民风民俗,而这些民风民俗主要体现在活动形式和文本中。3.1其他活动形式农历正月是“凤秧歌”活动的旺季,除应邀到邻村演出外,正月十四至十六在本村还有“上院”、“踩街”、“撵旺火、赶庙会”等几种活动形式。1“化学物质”以开拓语言表达上院在正月十四上午进行,由秧歌队到村里的村民家中去表演。需要谢土、还愿,想要保平安\,撵瘟神以及家境好的村民,将写有喜字样的红帖提前一天送上门,第二天秧歌队便敲锣打鼓进入“东家院落”。待敲击一段锣鼓后,秧歌队排成“一”字或“八”字形,说些恭贺新禧词,如“铜器一落喜气生,咱把东家往外请,请出你们看了俺们……”第四句可以根据不同情况临时编,如对病人便说“你家今年永平顺”;对光棍说“花花媳妇送上门”;对农民说“粮食能打几十囤”;对商人说“银钱能赚几大捆”;对做官的说“你家今年再高升”;对求子的说“今年能抱个小孙孙”等。而后,东家会送给秧歌队一些香烟、瓜子、糖果及钱,以示感谢,然后再去别家。2“谢土”的解读“谢土”,意为“感谢土地”,是古代房屋盖成后酬谢土神的一种祭祀形式。笔者认为此处的“谢土”主要意为百姓感谢土地的厚爱,并祈祷土地爷能够恩赐来年风调雨顺和五谷丰登。此外,“谢土”还解释为现代建筑物完工或坟墓完成所举行的祭典。“还愿”是指迷信求神保佑的人实践对神许下的诺言。3龙灯引数踩街由秧歌队与其他民间艺术形式一起进行,一般是从化妆场地出发,龙灯引路,秧歌队尾随,其他节目列后。“踩街”表演时,须将全村的主要街道在扭舞之中转遍,然后才到预先选定的场地上进行“踩圈”表演。4“凤东南角”—)撵旺火撵旺火(亦称撵瘟神),是在晚上进行的一种活动。通常是秧歌队逐个围绕着各家门前点燃的旺火表演,借以驱散瘟神,消灾免难,保佑人畜兴旺,五谷丰登。除了以上几种形式,正月十六下午还有一项特殊的活动,即由两人抬一把绑有两根扁担的椅子,椅靠背上插“瘟神之位”的牌子,按照“阴阳先生”掐算好的时辰,三声铁炮响过之后,抬椅子的人便在前面迅速跑,秧歌队敲锣打鼓尾追。到村边,秧歌队看到前面的人将“牌位”扔到滹沱河中之后,焚“黄婊纸”三张,响铁炮三声,朝其方向三叩头,继而悄然回村。再到总圈(即表演场地)上进行撵旺火,直到把准备好的节目演完为止。在本村表演完之后,秧歌队还到邻村去表演。如果有的村庄举行庙会、闹红火、唱大戏等,各村之间也常常相互邀请,将秧歌队聚集在一起活动好几天。届时围成几个圈子,各种秧歌队都将自己最精彩的节目拿出来表演一番,各献演绝活。这样,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种热烈的竞赛局面。在“凤秧歌”的活动过程中,孕育了极其丰富的民俗文化内容。无论是“上院”、“踩街”、“撵旺火、赶庙会”,还是在活动之前举行的“谢土、还愿”等形式,无不寄托着当地人民简单、淳朴但却最为真挚的理想和愿望。3.2“凤民歌”的艺术特征经过田野访查,笔者搜集到“凤秧歌”的部分剧本与剧本摘段,这些资料基本包括了“凤秧歌”中各个类型的剧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较高的研究价值。这些文本全部来自民间,语言质朴,甚至粗俗,地方色彩极为浓郁,正是这个特点使它成为研究当地民风民俗的最佳资料。因其剧目较多,内容丰富,笔者仅选取几个例子以作论证依据。1村乐:村落的花溪村“清代中叶,崞县庙会甚多,随着民间庙会的兴起,全县在元末被明将傅友德焚烧的寺庙先后被复修。到1934年(即民国23年),民间庙会还持续不断。1937年10月,许多寺庙建筑为日军焚毁。解放后,庙会已不多见,有些沿袭下来具有封建迷信色彩的庙会也为集市贸易和文化娱乐所取代。476”据《原平县志》记载,1936年前,原平民间沿袭的古庙会共有44次之多。而农历七月初五施家野庄村的大王会则是较为盛大隆重的一次庙会。届时,各村“红火”都要参加表演。“凤秧歌”队伍也要步行几十里到崞山寺庙前表演,以感谢和祈求崞山大王保佑人畜兴旺、五谷丰登。在归途中每经过一个村,“凤秧歌”都要围着摆好的“神盘”表演一番。关于此在“凤秧歌”的剧目《七月初五古会》中有详细描述:男:七月初五真热闹女:各村的红火都来到男:扭秧歌来敲锣鼓女:担上媳妇绕街跑男:扇子耍的好,好像荷花水上漂女:凤秧歌过来了,头上的竹圈漫天绕男:五星旗迎风飘,庆贺丰收放鞭炮合:喂……今年的初五真热闹2此外,在《赵家峪庙会》中,也生动地描绘了庙会场景。2地域的特性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最为看重的节日,因此也是最为隆重的节日。然而由于各地风俗各异,庆祝春节的方式也因此具有鲜明的差异性,尤其是在饮食方面更是带有明显的地域色彩。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土豆、豆腐在原平人民生活中的重要性,尤其在冬季里更是当地人民的主要副食,在最重要的节日里也不例外。“凤秧歌”经典剧目《过大年》(选段)如下:领:热菜里头烩的尽是长山药、烧豆腐、宽粉条子、馄饨猪肉,还有烧肉、肉丸蛋蛋、满盘子轱辘,这是咱们一年的辛苦,有吃有受,喜欢得咱们嘴也抿不住,把扁食下在齐:噢,开水锅里头。领:就下就数,一共捏下二百四五,煮了一煮,捞上一个,我老汉尝上一尝,熟呀不熟。呵唔一口,噫,噫,噫,烧着我的舌头,挺好的味素,肥的流油。3“凤民歌”的演唱语言、语言特点“凤秧歌”的剧目内容短小精干,语言诙谐有趣,曲调高亢委婉\,悠扬动听,其中很多节目是土生土长的农民自编自演的,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凤秧歌”的演员和观众都是农民,表演既是自娱,也在娱人。因此“凤秧歌”的唱词中有很多的当地方言、歇后语等,语言非常口语化,土味十足,容易引起观众共鸣。如“味道”在“凤秧歌”中被使用成“味素”(《过大年》),“上午、下午”被使用成“前晌、后晌”,“看”被使用成“”等等。有时为了增加唱词的丰富性和节奏的需要,还使用大量的虚词、衬字以及叠词,如“耐心心等待”、“外甚”以及“咳”、“噢”、“哟呵”等。4新时代“凤民歌”的文化内涵民间舞蹈与民间习俗之间有一种天然生成的依附关系,二者在互相依存发展的同时,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前者是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