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第1课时反思课题:《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反思内容:例1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结合具体的实例,按“再现实物表象→抽象立体图→探索特征→认识长、宽、高”的顺序,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认识长方体的特征。①再现表象,激活经验。先让学生观察实物图,说一说哪些物体是长方体?再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既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经验,又丰富了感知。②抽象图形,修正表象。通过观察长方体,说一说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引导学生不断修正、抽象已经形成的实物表象,使其更准确、更清晰。在此基础上,揭示标准的长方体,以及面、棱、顶点等概念。③自主活动,发现特征。教材让学生再次观察长方体模型,并通过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等活动,自主探索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教学时要注意以下以几个问题:一是在交流生活中见到的长方体时,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已经知道有关长方体的哪些知识?以便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使下面的教学活动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二是观察长方体模型时,可以引导学生在头脑中想像长方体的样子,并试着描述或画出头脑中的影像,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表象;三是探索长方体的特征时,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归纳长方体的特征。例2是引导学生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等活动自主探索正方体的特征,并通过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体会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第2课时反思课题:《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反思内容:几何体的展开图是用二维的面表现三维的体的一种形式,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既能够促进学生准确把握其特征,发展空间观念,又能为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作一些准备。教材通过沿着棱把长方体、正方体剪开的活动,引导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⑴做好课前准备。课前要准备好必要的教具和学具,如:长方体、正方体的纸盒,剪刀等,并在纸盒的每个面上涂上不同的颜色(或给每一个面编上号)。⑵突出实物和展开图面的对应关系。教师示范前要让学生仔细观察正方体的每一组对面,记住每组对面的颜色(或编号),并按例3所示的步骤将正方体展开。得到正方体的展开图后,要让学生说一说哪两个面是正方体的相对的面。⑶变中求同,感悟规律。在组织操作时,既要放手让学生按自己的想法将正方体的六个面展开,又要提醒学生注意“要让正方体的六面互相连接着,不能互相分离”。反馈时,可以让学生把正方体复原,先说一说自己是沿着哪几条棱剪的,再将展开图展开,分别指出三组相对的面,以帮助学生体会展开图中六个面的排列规律,发展空间观念。“试一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的活动探索长方体展开图。教学时要组织好学生的操作活动,并着重引导学生讨论怎样“从展开图中找到3组相对的面?”这样的活动,可以使学生把展开后的每个面和展开前这个面的位置联系起来,更深刻地体会长方体的有关特征,发展初步的空间想像能力。
第3课时反思课题: 《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1》表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教学的。由于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且在不同的条件下,所要计算的面的个数是不一样。因此,教材没有总结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而是从现实的情境出发,引导学生在自主的探索活动中,灵活掌握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例4主要教学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基本方法。教学时应注意以下三个环节:⑴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题意。要通过交流,使学生在理解“求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就是求长方体6个面的和”的同时,弄清如何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确定每个面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初步感知长方体表面的计算方法。⑵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独立思考,求出长方体6个面的和。交流时,要让学生具体地说一说是怎样求出长方体6个面的和的?⑶通过比较和交流,理解求长方体表面积的基本方法。交流后,要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说一说“哪种方法比较简便?”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结果。学生理解了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就可以自觉地把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迁移到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中来。因此,教材没有出计算正方体表面积的例题,而是通过“试一试”让学生自主解决,又一次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机会。
第4课时反思课题:《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2》说明:宽和高长度相等时,长方体的前面、后面、下面这三个面完全相同(鱼缸没有上面),所以只要算出一个面的面积乘以3就可以了,在加上左面和右面的面积,就是鱼缸所需材料的面积数量。数学是很严谨的,所以在学生叙述的时候要规范学生的语言。我在教学的时候还注重评价,运用语言和体态及时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指导,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第三位同学回答地最完善,所以我表扬了他在叙述数学问题时所具有的严谨性,同时要求全班同学在这方面要向他学习。书P42页练习二的第一、二题。要计算长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之和,关键是要知道如何计算长方体每一个面的面积,这些练习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巩固,而且通过指名学生口答练习,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有利于以后教学的实施《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教学反思:一、积极参与,发现问题在教学中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在教学中必定要注重学生经历学生研究的过程。在活动中,一方面要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要使得学生通过活动,根据所学的知识发现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猜测结果,同时教师进行适当引导。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要让每一个同学都参与这种研究学习的过程,通过本身的实践活动去寻求问题的答案,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利用本身所掌握的知识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一课的教学中,我首先帮助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内容,提出相应的问题进行复习巩固,同时提出新问题——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如何求解的?然后让学生根据所学的内容进行合理的猜测,并且举例证明观点是否正确,最后由我来归纳总结。设计探究问题:1.你能根据表面积的概念说一下什么叫做正方体的表面积吗?2.如何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还进行全班讨论,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和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区别与联系。通过这种研究性的探讨以及对比的方式,教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从本质上理解了表面积的概念而且学会了如何根据实际情况求解长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之和,使得学生真正融入到课堂的教学中,体现本身的学习自主地位和主人翁感。二、以事实为依据,解决问题在制作鱼缸的问题中,首先帮助学生回忆生活中的实物,然后出示简易模型进行教学。先问学生鱼缸有没有盖子,接着启发学生猜想如何计算制作鱼缸所需材料的面积数量,从而引出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求解长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之和的问题上来,这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探索欲望。通过教学引导发现问题后,利用事实为依据,和学生一起解决问题。让学生经历一系列的探讨研究过程,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同时提出新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教室,对数学的学习保持一种新鲜感和神秘感。三、巩固知识,归纳要点改变题目的要求,发现新问题,全班讨论。经过多位同学叙述,他们便发现某些同学的认识是片面的,所叙述的内容是不完整的,所以结论不完全正确。要想得到全面正确的结论,就要用充分的事实来说话,资料这样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针对某些典型的错误观点可以进行讨论,推翻,说出问题的结果和原来预测的不同点(区别),然后和学生一起总结,加深印象。同时正确评估学生的观点,通过练习,巩固新旧知识,思考与讨论问题的答案,大胆的进行猜测,做好记录,最后归纳要点或者规律。新课程强调: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我遵循这些理念开展以引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探究气氛也更活跃,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有了一定提高。四、教学需改进之处:教师要进一步做好“六认真”工作,提高教学能力,培养学生的叙述能力和运用能力,使得教学工作能够让学生学以致用,全面发展,成为一个“十”字型人才。第5课时反思课题:《体积和容积的认识》反思内容:学生的空间知识来源于丰富的现实原型,与现实生活有着非常紧密联系。教材十分重视从实例出发,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初步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含义,感受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教材安排了三个例题:例6按照“物体占一定的空间→物体的大小不同所占的空间也不同→抽象体积概念”的认识线索,引导学生逐步认识体积的含义。教材安排了三次实验活动,首先,呈现两个大小相同的杯子,第一个杯里面盛满水,第二个杯里面放着桃,通过把第一个杯中的水倒入第二个杯中的实验,说明“杯中有一部分空间被桃占了”。接着,在第一个杯中放入一个荔枝,继续通过往两个杯中倒水的实验,说明“桃占的空间大,荔枝占的空间小”。然后,呈现三个大小不同的水果,通过“说一说哪一个占的空间大,想一想,把它们放在同样大的杯中,再倒满水,哪个杯里水占的空间大?”引导学生归纳体积的含义。教学时要注意三点:第一,组织第一次实验时,要着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说理,充分体会“空间”一词的含义。可以让学生联系四年级下册认识的容量的概念,体会玻璃杯中的空间就是指玻璃杯的容量,第二个杯中的空间被桃占了,所以,盛的水比第一个杯子少。第二,组织第二次实验时,要通过比较和交流使学生认识到物体大小不同,所占的空间也不同。第三,在揭示了体积的概念后,要让学生举例说一说物体的体积。如:文具盒的大小就是文具盒的体积等。例7结合实例认识容积的概念,主要是通过比较两个盒子里容纳书的体积的不同,引导学生初步建立容积的概念。此外,由于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升和毫升,教材对容积单位的认识作了相对简单的处理。教学时,要着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说明1立方分米=1升,并在交流中提升的认识。
第6课时反思课题: 《体积和容积单位》
反思内容: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进率之后学习的,是建立在学生对“体积和体积单位”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容积的教学和体积的教学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彼此联系,相互交织。成功之处:1.提供足够的实际例证,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掌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的过程。在教学中通过提供不同的物体,有实心的,有空心的,能容纳物体的,通过对这两类物体的比较,明确只有能够装东西的物体,里面是空的,才能计量它的容积,计量的时候要从容器的里面量长、宽、高,才能更准确地算出它的容积是多少,并说明计量容积一般用体积单位,使学生弄清楚容积和体积的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2.加强动手操作,使学生明确升和毫升的进率。在教学中,我提供了一个500毫升的瓶子和一个1000毫升的瓶子,通过倒两次的直观操作,使学生深刻的体会到1升=1000毫升。然后通过课件的直观演示让学生发现1立方分米=1升,1立方厘米=1毫升。不足之处:1.根据体积计算公式,求得的结果应带体积单位。如果要求的容积结果是“升”或“毫升”,必须化单位,但是个别学生就是不重视。2.做一做第2题要注意算法多样化。除用现有体积-原有水的体积=珊瑚石的体积外,还可以利用转化思想,根据增加的水的体积就是珊瑚石的体积来列式。第7课时反思课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1》
反思内容: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教学,教材突出了探索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引导学生在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长方体的活动中,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推理、概括和抽象,自主地发现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进一步积累数学活经验,经历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和确定性。例8通过摆长方体的活动,引导学生初步感知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一方面,这一活动具有较强开放性,只要求学生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4个不同的长方体,没有规定怎样摆,摆什么样的长方体,充分体现了学生活动的自主性,为学生探索、发现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提供了丰富感性材料。另一方面,教材设计了一个极富启发性的表格,让学生把实验的结果填在表格里,既有利于进一步的比较与分析,又可以启发学生把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联系起来,发现其中的规律。教学时我注意两点:一是要切实组织好学生摆长方体的操作活动。既要充分操作,又要对操作的过程作适当调控。因为摆长方体的目的是为进一步的比较、分析和交流活动提供材料,要注意控制操作的度,不宜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二是在组织交流时,要着重引导学生发现摆出的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从而提出合理的猜想。第8课时反思课题: 《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2》
反思内容:例11结合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先通过观察、操作、比较、想像、验证等活动,自主发现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之间的关系,并概括出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在初步理解长、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基础上,教材及时提升学生对体积计算公式的认识,通过对体积计算公式的分析和比较,明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可以统一成“底面积×高”。这是所有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是更具有普遍意义的体积计算方法。
第9课时《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本节课在讲课时我先复习导入,让学生说说我们学过的常见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常见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常见的体积单位有哪些,然后再让学生说一说相邻的长多单位的进率是多少,相邻的面积单位的进率是多少。接下来借助多媒体技术把棱长一分米的正方体切割成长是10个1厘米小正方体,宽是10个1厘米小正方体,高是10个1厘米小正方体,从而让学生知道体积是10乘10乘10所以是1000立方厘米,得出1立方分米等于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等于1000立方分米。让学生明白相邻的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知道这些后趁热打铁巩固练习,从而应用到解决问题里面去。经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明白在做应用题时一定要注意单位陷阱,必须把单位统一后在解决问题。课堂上注重渗透数学思想。先让学生猜想,再进行探究验证,最后得出“常用的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的结论,然后再运用次结论进行单位换算。这种教学设计就是在想学生渗透数学思想,并且使教学环节看起来层次清晰,环环相扣。注重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自我发现。无论是前面的探究活动,还是后面的换算练习,以及最后的开放式应用题,符老师都能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自己观察,自己验证,自己发现,自己表达,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学设计有新意,课堂总结有特色。因为本节课内容相对简单,主要就是一个推理过程和一个运用过程,如果不设计一点创意性的玩意儿,学生很容易疲倦。所以,符老师动了点脑筋,课前复习时安排了学生分类的活动,中途练习时让学生背向黑板进行问答,最后的课堂总结,结合本节课的内容为学生表演了一段快板,让学生兴奋了几次,以致这节课不那么枯燥。反思课题《表面涂色的正方体》反思内容:本课内容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中的一节活动探究课,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表面积和体积之后所进行的。学生在之前的教学中对正方体有初步接触,但并没有正方体的特征以及表面积和体积这些知识基础,大多数还是平面图形的思维,没有形成立体图形的概念,空间想象能力也比较欠缺。对于探究本课中表面涂色的大正方体棱被等分成若干份后,各小正方体表面涂色的情况,对他们来说是个比较大的新问题、新挑战。课本上只是出现了“研究三面、两面、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个数的规律”,在这里要求学生进一步思考“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的个数”规律。这一活动是借助正方体涂色问题,通过实际操作、演示、想象、联想等形式发现小正方体涂色和位置的规律,帮助学生积累由特殊到一般、寻找规律的数学经验,同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在逐渐深入的探讨过程中,引导学生把握问题的共性,从而得到一般性的结论。所以本节课的准备工作一定要做到位,每一小组,每一位同学都要有操作的学具,不然的话就是空说,对学生来说很难用想像来完成并找到这些规律。在“正方体涂色问题”中除了“三面、两面、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个数和位置存在一般规律”自然也包含了一种“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的现象,许多学生已经关注到了,有必要在课堂中明确提出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研究,发现规律、形成结论,利于激发他们主动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同时使孩子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有趣。本节课的教学很多也要借助多媒体的教学,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也比较欠缺,借助电脑的动画显示给学生以直观的立体图形,让学生更容易理解。
第二单元分数乘法反思课题:第1课时 《分数与整数相乘》反思内容:例1创设了小芳做绸花的实际情境,通过给绸带涂色的活动,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教材给出了两种预设,一种是用“”来计算,另一种是用“3×或×3”来。既有利于学生主动地把整数乘法的意义推广到分数中来,即分数和整数相乘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简便运算,又可以启发学生用加法算出×3的结果。⑵乘法意义的扩展。反思课题:第2课时 《分数与整数相乘》反思内容:例2主要是引导学生结合分数的意义体会“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第⑴问结合小芳做绸花的情境提出怎样“求10朵的是多少”的问题。由于学生在三年级下册认识分数时,已经初步接触过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学生可以根据分数的意义用两种方法算出结果:一种是在图上分一分,圈出是10朵的;另一种是用“10÷2”算出结果。因此,教材先引导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再告诉学生“求10朵的是多少,还可以用乘法计算”。并通过合情推理,体会到“求10朵的是多少”可以用10×来计算。第⑵问继续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分数乘法的意义。反思课题:第3课时 《简单的分数乘法实际问题》反思内容:教材组织了三个层次的活动:第一层,让学生根据题意在示意图上圈出绿花的朵数,体会绿花的朵数是黄花的,是把黄花的朵数看作单位“1”的。第二层,根据已有认识和经验,列式解答。学生可能根据分数的意义用10÷5×2算出绿花的朵数,也可能由前面的第⑴问想到用10×算出绿花的朵数。第三层,在比较中体会两种计算方法的联系,概括分数乘法的意义。⑶练习中加深理解。教材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帮助学生不断加深对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①操作性练习。引导学生借助直观进一步感知分数乘法的意义。②对比性练习。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加深对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教材的例2是最基本的分数乘法实际问题,其对学生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法实际问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例2教学的基础上,例3教学已知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分之几,求多的部分是多少。掌握这类问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对以后学习分数除法实际问题及稍复杂的分数实际问题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教材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实际问题的条件和问题,着重通过对“红花比黄花多的是多少朵的?”的思考和交流,明确红花比黄多的朵数是黄花朵数的,也就是50朵的,所以可以用50×计算。教学时要注意两点:一是要引导学生借助示意图理解题意;二是要抓住“红花比黄花多”这一关键,引导学生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可以让学生结合条形统计图讨论:红花比黄花多的朵数在图上是哪一段?红花比黄花多的朵数是谁的,要把谁看着单位“1”?
“试一试”是已知“绿花比黄花少”,求“绿花比黄花少多少朵”的实际问题,教学时,要提醒学生先看图想一想“绿花比黄少”是什么意思,再列式解答,反馈时要着重让学生说一说解题时的思考过程,以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乘法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反思课题:第4课时 《分数与分数相乘》反思内容:例4
教学我分三个次层进行:第一层,观察示意图(如右图),说一说画斜线的部分各占的几分之几,各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第二层,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列式计算的各是多少;第三层,借助示意图,通过观察直接得出
。例5引导学生在示意图上画斜线分别算出得数。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积的分子、分母与两个因数的分子、分母之间的联系,概括分数和分数相乘的计算法则。例4和例5的教学要引导学生经历两个过程:一是要引导学生经历利用示意图寻求算式得数的过程,以突出示意图对理解算理的作用。二是要精心组织学生的比较活动,引导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地归纳分数和分数相乘的计算法则的过程。
“试一试”主要是让学生体会计算分数和分数相乘时,也可以先约分再计算。教学时除了让学生明确“可以先约分再计算”外,还可以让学生想一想怎样用示意图表示计算结果,以加深对算理的理解。
反思课题:第5课时 《分数连乘与实际问题》反思内容:例6是分数连乘的实际问题。由于题目中增加了一个条件,数量关系相对比较复杂,且解题时需要两次判断把哪一个量看着单位“1”,这就增加了学习的难度。例6的教学,可以按教材设计的思路:“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分步列式解答→列综合算式解答”,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同时,我注意以下几点:⑴我让学生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画出表示三班做绸花朵数的线段,并说一说是怎样画出表示三班做的朵数的线段,为什么可以这样画?以帮助学生弄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
⑵每一步计算都要让学生说一说是把谁看作单位“1”的,为什么可以这样算?⑶列出综合算式后,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每一步算出的结果所表示的意思。⑷我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计算分数连乘时可以先约分,再一次完成计算的方法。
反思课题:第7课时 《倒数的认识》反思内容:由于倒数的概念是学生探索分数除法计算法则的必要基础。所以教材在分数乘法计算的教学之后,安排了倒数的认识。例7主要教学倒数的认识和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教学时我注意两点:第一,在组织学生认识倒数的概念时,我通过交流,着重引导学生体会倒数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是相互依存的;第二,根据倒数的意义,求一个数的倒数应该用1除以这个数。但倒数的认识是为分数除法的教学服务的,必须安排在分数除法教学之间进行教学。因此,在引导学生探索求一个的倒数的方法时,我结合实例,引导学生观察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分子、分母的位置变化,概括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第三单元分数除法反思课题:第1课时 《分数除以整数》反思内容:例1呈现了4/5升果汁的图画,让学生在图中分一分,算出结果。一部分学生在直观操作中会看到4/5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5,列出算式4/5÷2=2/5。“兔子”卡通的思考和这部分学生的想法一致,它的“4个1/5平均分成2份”清楚地解释了4÷2/5的意思。另一部分学生在直观情境的支持下,从4/5平均分成2份推理,得出就是求4/5的1/2。“小鸟”卡通把这样的思考用式子的恒等变换表示出来,就是4/5÷2=4/5×1/2。教学例1我在鼓励独立探索和解决问题方法多样的前提下,突出“小鸟”卡通的方法。这是学生第一次感悟分数除法和分数乘法的联系,对继续教学分数除法有定向作用。反思内容:第43页的“试一试”计算4/5÷3。表面上看,似乎只是把例1算式的除数“2”改成“3”,其实它的计算中有很丰富的思考内容。如果采用4÷3/5这种方法,商的分子不是整数,无论是表示还是化简都很麻烦。如果采用4/5×1/3这种方法,能很快得到结果。挖掘“试一试”里的思考内容,教学我注意了三点:一是让学生算一算,在教材上通过填空得到结果。二是让学生想一想,这里用了“兔子”卡通的方法还是“小鸟”的方法,为什么不用另一种算法。三是让学生说一说,计算分数除以整数的策略与过程,初步学会算法。反思课题:第2课时 《整数除以分数》反思内容:例2教学整数除以分数,这里的除数是1/2、1/3、1/4,这些分子都是1的分数。选择这样的除数,便于通过操作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这道例题的教学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在“4个橙子可以分给几人”的问题情境中引出整数除以分数的算式。先是每人吃2个橙子,求可以分给几人的算式是4÷2。再是每人吃1/2个、1/3个、1/4个,求可以分给几人的数量关系与4÷2相同,通过类比推理,列出4÷1/2、4÷1/3、4÷1/4等算式。第二步看图计算4÷1/2,初步感悟算法。由于每人吃1/2个橙子,因此教材把4个橙子按1/2个、1/2个……画,一共画了8个1/2。“小猴”卡通看图知道可以分给8人,即4÷1/2=8(人)。“小鸟”卡通看图时想:1个橙子可以分给2人,4个橙子可以分给4×2=8(人)。4÷1/2和4
×2都是求4个橙子可以分给几人的算式,得数都是8,它们能组成等式4÷1/2=4×2。教材里的“想一想,1/2与2有什么关系”在引导学生观察等式,研究等式从左边到右边的变化,初步发现整数除以分数可以变成这个整数乘分数的倒数,感受这可能是计算分数除法的策略和方法。因此说,4÷1/2的教学要领是建立等式、研究变化、领悟算法。第三步通过画图操作,计算4÷1/3和4÷1/4。这一步以4÷1/2的活动经验为基础,要求学生独立进行。在计算4÷1/3时,把代表1个橙子的圆三等分,表示出每人吃1/3个。通过画图看出1个橙子给3人吃,4个橙子给4×3=12(人)吃。据此写出等式4÷1/3=4×(3)。用同样的操作和思考,还能写出等式4÷1/4=4×(4)。寻找整数除以分数的算法是例题的教学任务,教材要求学生思考“括号里的数与除数有什么关系”,引导他们再次感受整数除以分数改写成乘法的关键与要领。反思课题:第3课时 《分数除以分数》反思内容: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除以整数,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所以在学习分数除以分数的时候就比较轻松。在本节课中,我花了比较多的时间让学生画图,通过画图,来理解分数除以分数的算理。在最后总结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时,我先让学生同桌两人讨论,然后集体交流。学生自己得出“被除数除以除数等于被除数乘除数的倒数”,我趁机追问“除数可以是0吗”“不行”“那我们怎么计算分数除法?”由此得出:被除数除以除数(0除外)等于被除数乘除数的倒数。我觉得这样更能让学生理清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明白到底是哪个数乘哪个数的倒数。
在完成做一做第三题时我先让学生计算,然后再把商与被除数比一比,你能发现什么?然后组织学生交流你的发现?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得出:除数比1小的时候,商比被除数大;除数等于1时,商等于被除数。在教学完这道题目后,我又让学生和以前学的分数乘法中的规律进行比较,让学生了解,其实在比较数的大小的时候,可以把分数除法转化成分数乘法,然后再按分数乘法的规律进行比较。反思课题:第4课时 《简单的分数除法实际问题》反思内容分数除法简单应用题教学是小学十一册中的内容,是整个小学阶段应用题教学的重、难点之一,如何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我作了以上的一些教学尝试,详细评析如下:一、从生活入手学数学。《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教学一开始我就改变由复习旧知引入新知的传统做法,直接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班级的人数引出题目,再让学生介绍本班的情况,引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已的身边,在生活中学数学,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二、关注过程,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教学中,为让学生认识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时,我故意不作任何说明,通过省略题中的一个已知条件,让学生发现问题,亲自感受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联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规律。从而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并归纳出: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从题目的关键句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在教学中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以往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效率并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教学存在偏差。教师喜欢重关键词语琐碎地分析,喜欢用严密的语言进行严谨地逻辑推理,虽分析得头头是道,但容易走两个极端,或者把学生本来已经理解的地方,仍做不必要的分析;或者把学生当作学者,对本来不可理解的,仍做深入的、细碎的剖析,这样就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教学中我把分数除法应用题与引入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结合起来教学,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对比,亲自感受它们之间的异同,挖掘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从而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省去了许多烦琐的分析和讲解。教师在教学中准确把握自己的地位。教师真正把自己当成了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激励者和课堂生活的导演,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生本主义教育思想。三、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能力。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我通过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另外,改变以往只从例题中草草抽象概括数量关系,而让学生死记硬背,如“是、占、比、相当于”后面就是单位1”;“知1求几用乘法,知几求1用除法”等等的做法,充分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反思课题:第六课时《分数连乘与乘除混合运算》反思内容:例6是乘除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分数乘除混合或连除计算。例题可以列出不同的算式解答,两种解法都先分步解,其中有一步是分数乘法,另一步是分数除法。分步解答能够让学生明白,在计算分数除法时,要“乘除数的倒数”,在计算分数乘法时,不应这样做。这对计算综合式是十分有用的。另外,先分步解答还能降低列出综合算式的难度。在计算乘除混合式题时得到的体验会迁移到分数连除里去。教材在“试一试”之后让学生说说,分数连除或分数乘除混合运算可以怎样计算,促进迁移,发展认知结构,并在“练一练”中得到巩固。“练一练”的两道题分别是乘除混合和分数连除计算,在计算之后可以组织学生辨辨左题里的除数与乘数,比比右题里的整数与分数,说说计算的体会,使计算的思路更清楚、牢固,计算的技能更扎实、灵活。
反思课题:第七课时《比的意义》反思内容:例7有2杯果汁和3杯牛奶,“怎样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开放的问题。“猴子”卡通从相差关系思考,“小鸟”卡通从倍数关系思考。教材接着“小鸟”卡通的思考,由果汁的杯数相当于牛奶的2/3,引出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由牛奶的杯数相当于果汁的3/2,引出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是3比2。结合这两个比,讲了比的表示方法(写法与读法)以及各部分名称。教学如果联系2/3是2÷3的结果,3/2是3÷2的商,学生就能初步感受比与分数有关,分数与除法有关,因此比与除法有联系。如果结合2杯、3杯这些具体数量来体会2∶3和3∶2,比较它们的相同与不同,对比的认识就能深刻一些,写出比也方便一些。
例8先让学生分别计算小军、小伟的行走速度,引起对路程÷时间=速度的回忆。然后教材指出,可以用比表示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分别写出了两人走的路程和所用时间的比是900∶15、900∶20,让学生感受两个不同类数量间的除法关系也可以用比表示。
比、除法、分数的相互关系重在理解,是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要通过改写来体会和掌握。至于比、除法与分数的不同,在改写中也能有所感受,不必刻意去区别。
反思课题:第八课时 《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反思内容:例9教学比的基本性质,用表格呈现了4瓶液体的质量和体积。教学活动从写出各瓶液体质量和体积的比,并求出比值开始。先把比值相等的3个比写成等式,再得出比的基本性质。由于有分数的基本性质和除法商不变规律的经验,尤其是提示了“联系分数的基本性质想一想”,学生理解比的性质应该是顺利的。教材编写放得很开,正是出于上面的考虑。比较4∶5、16∶20和40∶50,看出4∶5比另两个比简单,体会它的前项与后项都是整数,而且只有公约数1,不能再化简了。理解“最简单的整数比”的含义,能自然地过渡到化简比的教学中去。例9教学化简比,三小题分别是化简整数比、分数比和小数比。在虚线框里表达了化简的关键步骤,并提出“为什么除以(或乘)这个数”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化简比的思路和要领。化简整数比,一般把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能较快地得到最简单的整数比。如12∶18=(12÷6)∶(18÷6)中的“6”是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当然,在化简12∶18时,前项和后项先同时除以2,再同时除以3,也是可以的。化简分数比和小数比,一般先化成整数比,再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如5/6∶3/4=5/6×12∶3/4×12,这里的“12”是5/6和3/4的公分母,比的前项与后项都乘它们的公分母,是为了把分数比化成整数比。再如1.8∶0.09=(1.8×100)∶(0.09×100),前项、后项都乘100,是为了把小数比化成整数比,是着眼于0.09考虑的。教材写出了12∶18化简的结果是2∶3,突出必须是最简单的整数比。把5/6∶3/4的结果让学生写,体验“只有同时乘公分母”才能把分数比化成整数比。让学生接着完成1.8∶0.09的化简,从中理解化成的整数比180∶9不是最简整数比,还要继续化简。
反思课题:第十课时 《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反思内容:按比例分配是生产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这一节课,我首先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按比分配的合理性,理解什么是按比分配。按比分配是一种分配思想,在生活、生产中是很常见的,已学过的平均分其实是按比分配的一种特例。教学中要通过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让学生了解在生活、生产中常常要把一个数量按照数量的多少来分配,感悟“按比分配”存在的价值。在设计时“给30个方格分别涂上红色和黄色,使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怎样涂色?”让学生思考,激发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兴趣,主动地参与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理解按比分配方案的合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每个孩子都能体会到数学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学源自生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新知形成的过程中,让学生根据原有的知识尝试解决问题,变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动研究性学习,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并充分展示学生的思考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同一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得到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多向思维的发展。在学生探究时,让学生自己操作、观察、思考、讨论、汇报、评价,自己提问质疑,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解放”出来。再次是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教学中要更多地关注生活实际,创设一个个的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节课我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学习,无论在知识上、能力上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上都有所得,全面地实现了教学目标。本节课也存在着不足:练习题不够精,训练力度有点欠缺,更应该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与解题方法的优化,从而提高课堂的实效!反思课题: 《树叶中的比》反思内容:通过数据收集和计算,探索发现一些常见树叶长与宽的比。让学生经历数据收集、计算、比较等实践过程,感受收集数据的作用,体会从数据里可以发现规律,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据观念。体会现实生活中的比,感受数学的意义和价值,增强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探索发现树叶中长与宽的比的特点。如果不同树叶的长和宽的比值比较接近,它们的形状会怎么样呢?指出:不是同一种树叶的长和宽的比值不同,所以形状也不同。但如果比值接近,它们的形状也是相似的。长和宽的比值越小,树叶显得宽一些,比值越大,树叶就越狭长。第四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反思课题:第一课时《解决问题的策略1》反思内容:执教了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在整个备课和上课的过程有一些自己的思考,现记录如下:1、替换策略必须铺垫还是可以自主产生?替换的策略作为国标本苏教版的新内容,在一出炉时就引起了老师们争相研究,很多老师都把这堂课作为公开课进行教学。大家的设计可谓百花争鸣:有的老师把曹冲称象作为引子,即暗表了“替换”策略,又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甚者,在例题之前做了不少等量代换的练习作为铺垫。乍看起来似乎合情合理,因为这种策略学生第一次接触。可仔细思量不难发现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等量替换的思想学生应该有所接触,如在五年级方程这一单元的“探索与实践”中就有这样的题:再者,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当他看到“小杯的容量相当于大杯的1/3”这句话时他会想不到一个大杯的容量就等于三个小杯吗?那如何为学生创造替换的机会,让替换的策略呼之欲出,又非常自然?我做了这样的设计:(1)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只同样的小杯里,正好倒满,每只小杯的容量是多少毫升?(2)把720毫升果汁倒入3只同样的大杯里,正好倒满,每只大杯的容量是多少毫升?在学生轻松解答了这两道题的之后出示第3题: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只小杯和一个大杯里也正好倒满,每个小杯和每个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前两道题为什么那么好解,现在却无从下手了?在学生的沉思中,问题和答案都浮于反思课题:第二课时《解决问题的策略2》反思内容:这节课主要教学用假设的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用图画、列表、一一列举和倒过来推想等等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在学习和运用这些策略的过程中,感受到了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同时也逐步形成了一定的策略意识。这些都为本单元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解决问题的策略重点应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体会到各种解决方法的共同点,体会方法中渗透的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的策略如列表,画图,一一列举,替换等实际上是数学思想方法而不是解题技巧。因此,解决问题的策略的课堂应该把设计的重点放在如何让学生体会这些策略有什么共同点,感受这些策略为解决问题带来方便,重在体会。另一方面,学生的程度是不一致的,有的学生可能上新课前已经掌握了解决该类问题的具体方法。有的学生可能需要几节课才能掌握该类问题的解题技巧。因为这些例题本来就是由奥数题改编而来。把课堂的重点定位在体会策略的优势是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收获。第五单元《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反思课题:第一课时《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要想上好计算课,一定要深入钻研教材,贴近学生用真实、扎实、丰实、厚实的教学感染学生,这样的计算课堂一定会告别枯燥,焕发生命的活力.在教学《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我主要采用“尝试教学法”,以旧拓新,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引导学生自己探索知识。这节课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设计:一、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规律出发,以旧拓新。课的开始我出示一道口算题和一道整数四则运算题,让学生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巧妙过渡到新知探索环节,促使学生“愿闻其详”,激发求知欲望。接着教师出示例1,让学生通过与基本训练题对比而导入新课,为学习新的知识从心理需求到知识铺垫做了必要的准备。二、转变了教师的角色。新课程认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而不是机械地告知学生。所以这部分的教学,我首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尝试题的出示,促使学生心理上产生疑惑而发生认识上的冲突,激发了学生的内部动机,有利于在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上展开教育。我注意在关键处提出一些问题,且内容恰当,难易适度,并富于思考性,易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出示尝试题后,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由于学生对这些知识并不陌生,很快会根据先算什么,后算什么而计算,使学生在交流中吸取其他同学的好方法。这一系列问题,对于学生的思维,有明确的导向作用。三、培养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在教学中,注意学生在什么知识点上会产生思维障碍,就在这个地方解决,类推迁移,尝试做,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然后类推到“做一做”练习之中。反思课题:第三课时《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实际问题1》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实际问题是在教学简单分数实际问题的基础上教学的。回顾本节教学,我感到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不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充分重视学生“说”的训练。在以前应用题的教学中,对“说”的训练重视的不够,表现为学生只会做题不会说,这个片断,我不仅关心学生是否会解答问题,更关注解决问题是采用了什么方法,以及方法是怎样想出来的。引导学生把思考过程有条理的说出来,为了深化学生的思维,避免死记硬背、机械是模仿,解题后要求说出算式的依据,要说中及时得到反馈,进行矫正、补充,这种“说”的训练,不仅能帮助学生正确分析数量关系,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促进语言与思维的协调发展。二是很好地解决了“大部分学生会,怎么教“的问题。因为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学生本节内容并不难,为此我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培养他们学习应用题的兴趣。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要求学生死记数量关系,找出谁是单位“1”,谁是分率,知道要求是分率对应的题用乘法计算等,学生只会用一种方法,长此以往,对灵活解题是不利的,在这个片断中,问题开放,采用四人小组合作,引导学生探索、相互研究,大胆发表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在“说”中学到知识,增长本领。反思课题:第四课时《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实际问题2》我一改过去先讲课本例题的做法,自己编了一道跟学生生活相关的题目。所以例题的选择、练习的设计都和生活实际相关,这样学生自始至终保持浓厚的兴趣。教学中先复习分数的意义,让学生明白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铺垫后进入新课。例题教学时充分的相信学生,大胆的放手让学生去尝试。教学中定点找准单位“1”,理解多(或少)几分之几的量与单位“1”的关系。每个环节都尽量让学生去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和积极表达,力争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和全班交流等形式完成了任务。总的来说,效果比想象的要好多了。教学中的不足在学生的作业中出现线段图的画法有错误:第一;已知条件没有标清或问题没有标出;第二;不知道该画几条线段;为此,在练习中我让学生自己画图那然后大家一起评,找出画的不合理的地方一起改,加深印象。本节课中,多数学生都会列算式,画图吃力,看来学生还没有真正的理解,需要多做题吧。第六单元《百分数》反思课题:第一课时《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本节课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原则,紧紧围绕“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关键,在教学中,学生始终以积极的态度投入每一个环节的学习中,通过师生互动教学,引导学生运用生活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从而对百分数的意义有了具体的认识、深刻的理解,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1、以生活化的方式呈现。《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的注意问题中,明确指出,数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因而课堂上,我让学生自己去搜集生活中的百分数的例子,去发现生活中的百分数,利用学生已有的分数知识的基础与生活中对百分数的认识,以生活化的方式呈现数学内容,使学生体验到现代生活中数学应用的意义,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体现“让生活走进数学,让数学服务人生”的教学。2、重视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教师的教学不单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所以本节课坚持以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为主线,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来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学生通过看、思、说、试,使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发现特征后,能用语言表达出来,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能自学的尽量让学生自学,让学生自己创造百分数,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教学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和联系时时,主要采用了讨论法,使个人实践与小组合作学习,互相讨论相结合,学生取长补短,团结协作,有利于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3、留出充分的空间和时间给学生。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所以这节课主要通过创设“初步感知——合作探究——实践应用”的学习过程,留出充分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操作应用,将所学知识进行内化理解。探究的主体是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动手实践”获得新知识、学会学习是教师共同认同的。但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如何找准教学的起点,如何给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让学生在充分地行研究、讨论和交流,从而获得真正的数学知识,同时使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得到和谐的发展仍然是我们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反思课题:第三课时《百分数和小数的相互改写》反思内容:教学时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既为新知学习作好铺垫,又为方法探索提供思路。这样由旧知引入新知,让学生通过复习很自然过渡到新知,自己探究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但在复习的创设过程中时间稍长,如果能再压缩一点效果会更好。在教学时例2我从实际问题引出百分数和小数的改写,使学生体会这样的改写是来自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让学生自己选择一种方法,完成相应的改写,促进学生利用对数的意义的认识,探索改写的过程,并初步归纳方法,这样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意识,另一方面能使学生展开思考,主动理解改写原理与方法。在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教学中教师加以引导,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感觉效果较好。本课练习的设计形式多样,从不同角度巩固了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同时又遵循了由易到难,由直观到抽象的原则。在选择练习中潜意识渗透了百分数、小数、分数比大小,通过比较,学生能加深它们之间的互化。最后拓展思维题的练习,由于时间控制的不是很好没能进行练习,在以后的教学中要适时调整课堂教学进度,提高课堂练习的密度,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反思课题:第四课时《百分数和分数的相互改写》本课讲的是分数与百分数的相互改写,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和百分数的相互改写方法,并能正确熟练地把分数化成百分数,把百分数化成分数。为此,我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小数与百分数互相改写的基础上进行设计:首先是对小数与百分数互相改写的知识回顾与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重温已掌握的知识,为学习新课扫清了障碍,基于这种情况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尝试让学生通过同桌合作,讨论,分析等方式自主探究,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这充分发挥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进一步探究新知,不仅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也感受到了团结合作的教育。本课的不足之处是:在设计如何把百分数改写成分数时,学生自主探索时也出现了两种方法,这两种方法的落脚点都是改写成分母是100、1000的分数,实质上是一样的,但在教学时我没有引导学生把两种方法归结为同一种方法,所以在总结方法时有点乱,时间有点浪费了,导致后面的练习没有很好的完成。反思课题:第五课时《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在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百分数与小数、分数的互化方法,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基础上教学的。一是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入手,抓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引导学习新知。在教学例4之前,我首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提问“比较任意两个量的倍数关系,提‘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问题,应该怎样提?学生提出:李芳跑的路程是王红的几分之几?王红跑的路程是林小刚的几分之几?就此问题,我引导学生复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接着,从百分数与分数的关系上来引出:百分数也表示倍比关系,‘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可以改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通过尝试解答,以及学生之间广泛的交流与比较,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解题方法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一样的。所不同的是,问题变成了‘百分之几’,得数要用百分数来表示。通过改变问题,引出例题,巧用设问,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实现迁移。二是提供充分自主探索和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充分表达、展示、完善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如,本课在教学百分率的计算时,引导学生从统计表所创设的情景出发,结合百分数的意义和自身的生活实际,先进行讨论分析“出勤率”的含义、表示形式、解答思路、解答方法,然后让学生从表中任意选择两天的数据,分别算出相应的出勤率。接着在反馈交流,并引导学生认识到实际生活中出勤率不能高于百分之百的道理。这样,在解决问题之后引导学生回顾反思,共同总结解题方法,并结合实际思考结果的合理性,提升了认识水平。三是结合本课特点,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出勤率这一实际问题开始,引导学生思考交流“生活中还听到过哪些百分率?分别表示什么意思?怎样求这些百分率?”这一连串问题。从学生的交流中可以看到,来源于生活的各种百分率,有投篮时的命中率,种子的发芽率,考试的优秀率,体育锻炼的达标率,产品检验的合格率,盐水的含盐率……。并引导学生比较这些百分率的含义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是把什么数看做单位“1”,怎样列算式?这些百分数的值都限制在什么范围内?等问题。学生的发言热烈踊跃,气氛很好,从中感受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亲近感,价值感,也进一步理解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意义和解题方法。反思课题:第六课时《求百分率的实际问题》学生对百分率的意义的理解是不完全准确的,语言的表达上还没有描述准确到位。不能准确描述出某个百分率表示()占()的百分之几,特别是单位“1‘的量的描述更加不准确。尽管对于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会用所给的数据进行计算解答,但他们对于百分率的理解会影响到以后的学习。由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计算结果化成百分数,计算花了很大的时间,所以就没有时间再补充与分数问题的对比,学生对百分数问题没有及时归纳到分数问题中去。反思课题:第七课时《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这类问题共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一种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这个问题是在学生掌握百分数的意思、求百分率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学习新课之前,我先复习了分数间的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其实这两个内容的解答方法都是一样的,只是要把几分之几变成百分之几。对于这两种类型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找准单位“1”,先求出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的部分,再除以单位“1”的量。并结合教学师生共同总结出解答这类百分数(分数)实际问题的方法:(大数—小数)÷单位“1”。用这种方法学生在实际解题过程中正确率很高。但当我要求学生用例题中说出解题思路解答这类问题时,学生对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不甚理解,很多同学出现了会做题不会说数量关系的现象,有的同学只会用一种方法解答,不能用两种方法解答。此问题的出现,我加大了训练量,同时出示对比比较明显的习题让学生解答,学生在对比中深刻认识到要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除用总结出来的:(大数—小数)÷单位“1”外,还可以先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若求多百分之几的就用求出的百分数减去1;若求少百分之几就用1减去求出的百分数。最后,我又让学生做了几道对比题,每题都要求用两种方法解答。绝大多数学生都完成的很好。反思课题:第九课时《纳税问题》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九课时《纳税问题》的内容。纳税是在学习了百分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百分数应用的一种,主要内容是通过纳税的意义、常见税种和应纳税额等知识的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纳税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必须了解和掌握的数学知识和社会知识,使学生掌握有关纳税的一些知识,是本节课教学重要的现实作用。《纳税》这一节课,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了。我进行了教后反思:(1)创设情境,引入主题。首先,我巧妙地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情境引入教学主题:纳税。让学生感受和体验所学的内容与生活紧密联系,在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从而自觉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来观察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随后帮助学生理解纳税的意义和作用。并借此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意识到做为公民纳税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义务,明白我国的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2)学生自学,突破重难点。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开展自主学习活动。在自主学习中,利用自学提纲,引导学生如何自学及自学的内容。通过自学,学生较好地理解了纳税的种类,应纳税额及税率的概念,同时通过自主学习思考后,学生知道了如何计算应纳税额。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3)突出学生在堂课上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我出示了几家饭店的月营业额,设计了让学生算一算饭店的月纳税额,月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月纳税总额等几个相关联的问题。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运用所学的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深化了感性认识,提高了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反思课题:第十课时《利息问题》从学生的生活现状入手,提问他们对压岁钱的处理方式,令人吃惊的是没有一个人选择存银行。所以当即就布置双休日让家长带去存100元,自主操作,并利用所学计算电脑生成的利息是否正确。由于已经布置学生昨天查好现在的利率状况,所以后面的教学很简单:讲解几个名词的意义,学生举例说说自己的理解,例题,练一练。其间绝大部分学生都是按照书上的表格,查询了一年期、二年期、三年期、五年期的利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