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文言文复习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a22c730106daf8d32a672d011d1ab8b/1a22c730106daf8d32a672d011d1ab8b1.gif)
![九上文言文复习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a22c730106daf8d32a672d011d1ab8b/1a22c730106daf8d32a672d011d1ab8b2.gif)
![九上文言文复习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a22c730106daf8d32a672d011d1ab8b/1a22c730106daf8d32a672d011d1ab8b3.gif)
![九上文言文复习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a22c730106daf8d32a672d011d1ab8b/1a22c730106daf8d32a672d011d1ab8b4.gif)
![九上文言文复习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a22c730106daf8d32a672d011d1ab8b/1a22c730106daf8d32a672d011d1ab8b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捕蛇者说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了解“说”的特点,理解本文衬托、对比写法2、能力目标:掌握本文的实词和虚词3、情感目标:认识柳宗元同情人民,痛恨苛敛的思想感情教学内容及其过程1、教学重点:掌握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教学难点:解本文衬托、对比写法教学手段及其教学方法1、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2、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讨论法课前准备:反复朗读,借助注释弄懂课文大意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12-5-49)教学内容及过程一、简介作者、文体柳宗元,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王叔文执掌朝政,采取了一些改革政治的措施,史称“永贞革新”。柳宗元积极参加这次革新,是核心人物之一。这次革新很快就遭到失败。王叔文被杀,参与者都被惩处,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十年后,柳宗元又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最后死在柳州,死时才46岁。《捕蛇者说》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时写的。“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这种文章往往带有杂文、杂感的性质,或因事发论,或抒发感触,行文较为自由灵活。“说以感动为先”(李善),文中蕴含着感情,这是“说”的一大特点。《捕蛇者说》中就蕴含着柳宗元当时的悲愤之情。这篇文章在写法上独具特色,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研究这点。二、教师范读课文三、正音,朗读课文啮(niè)腊(xī)挛(luán)踠(wǎn)瘘(lòu)疠(lì)当(dàng)其租入嗣(sì)几(jī)死者数(shuò)矣莅(lì)蹙(cù)殚(dān)踣(bó)死者相藉(jiè)曩(nǎng)隳(huī)恂(xún)缶(fǒu)谨食(sì)之熙(xī)以俟(sì)夫(fú)四、疏通课文大意1、小组合作讨论,教师巡回释疑2、解读重点字词3、翻译课文重点句子五、朗读课文布置作业1、整理笔记2、反复朗读,熟读成诵第二课时(13-1-50)教学内容及其过程一、检查上节内容二、总结实词虚词:1、实词总结为①动词——作,制成。“然得而腊之以为饵”。②动词——做,干。“今吾嗣为之十二年”。③动词——写。“故为之说”。已①离去,意为医治。“可以已大风”。②已经。“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赋①征收。“岁赋其二”。②租赋。“孰知赋敛之毒……”疠①恶疮。“可以已……瘘、疠”。②疫病,疫气。“呼嘘毒疠”。入①缴纳。“当其租入”。②收入。“竭其庐之入”。岁①每年。“岁赋其二”。②年。“积于今六十岁矣”。甚①很。“貌若甚戚者”。②厉害。“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③超过。“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若①好像。“貌若甚戚者”。②你。“若毒之乎?”毒①怨恨。“若毒之乎?”②有毒的。“呼嘘毒疠”。③害。“孰知赋敛之毒……”生①活,存活。“君将哀而生之乎?”②生活。“而乡邻之生日蹙”。食①吃。“退而甘食其土之有”。②sì,饲,喂养。“谨食之”。观①看。“今以蒋氏观之”。②考察。“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2、虚词总结之①的。“永州之野产异蛇”。②取消句子独立性。“悍吏之来吾乡”。③代词。“问之,则曰”(代人,他)“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自己,我)“今吾嗣为之十二年”(代事)“以啮人,无御之者”(代物,蛇)“言之,貌若甚戚者”(代话语)以①而,如果。“以啮人,无御之者”。②用,拿。“太医以王命聚之”。③因为。“而吾以捕蛇独存”。④根据。“今以蒋氏观之”。⑤表目的。“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焉①兼词,于此。“永之人争奔走焉”。②之。“时而献焉”。③语气词。“今其室十无一焉”。乎①吗。“君将哀而生之乎?”②呢。“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③(句中)于,在。“叫嚣乎东西”。于①在。“吾祖死于是”。②给。“余将告于莅事者”。③及于,到。“积于今六十岁矣”。④比。“苛政猛于虎也”。而①表并列关系:黑质而白章哀而生之乎②表承接关系:得而腊之以为饵而乡邻之生日蹙视其缶,而吾蛇尚存退而甘食余闻而愈悲③表修饰关系:往往而死者相藉也非死则徙尔哗然而骇者恂恂而起弛然而卧时而献焉熙熙而乐④表转折关系:而吾以捕蛇独存三、分析课文:1、课文个部分交代了什么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一段:写异蛇的剧毒、特殊用途以及永州之民争相冒死去捕毒蛇以顶替租赋。第二段:写蒋氏悲哀地叙说他一家三代都干这捕蛇以抵租赋之事的悲惨遭遇。第三段:这段写作者怜悯,同情蒋氏的不幸,并告诉蒋氏打算用“更役复赋”的办法为他解除不幸。第四段:永州之民在朝廷苛赋重压下“非死则徙”的悲惨遭遇;说明苛赋之害比毒蛇之害更为厉害,更加可怕。第五段:直接抒情,作者愤慨地谴责其害远远超过毒蛇剧毒,比毒蛇之害惨酷得多的重赋苛政,同时言明写此说的目的。2、本文为了表情明意,写作上有什么特点?明确:本文写作上有两个突出特点:(1)衬托。写毒蛇之害以衬托重赋苛政之害。捕蛇以抵赋,蒋氏之祖、父死在这上头,而蒋氏却甘愿干此差事,这就令人心悸地看到“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2)对比。以其乡邻60年来由于苛赋之迫而“非死则徙”的遭遇与蒋氏“以捕蛇独存”的状况作对比,触目惊心地表明“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2、整理重点实词的意思、虚词的用法。第三课时(13-2-51)一、检查复习巩固情况1、解释重点字词2、翻译重点文言句子二、解读补充习题1、指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或作用(1)若毒之乎(怨恨、憎恨)赋敛之毒(毒害)(2)貌若甚戚者(如,好像)若毒之乎(你)更若役(你的)(3)永之人争奔走焉(捕蛇一事)不得宁焉(语气助词,不译)时而现焉(蛇)犯死者二焉(语气助词,不译)观人风者得焉(这篇文章)2、说说下列句子在课文中的意思(1)言之,貌若甚戚者。——(他)说这些话,脸上好像很忧伤的样子。(2)岂若吾乡邻之旦旦又是哉!——哪像我的乡邻们天天都有死亡的威胁呢!3、出自“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一句的成语是鸡犬不宁,多用来形容骚扰得厉害,连鸡狗都不得安宁。4、读课文第4段句子:“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这些句子使用了对比的手法:悍吏的凶狠致使鸡犬不得安宁和捕蛇者的熙熙而乐或弛然而卧对比,对比是为了说明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5、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回答问题。(1)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蒋氏捕蛇十二年,“几死者数”,可他不以为“病”,反以为“幸”,这反映了他什么样的心态?其中又蕴含着他怎样的情感?)反映了蒋氏在重赋压迫之下的一种反常心态。他表面上在庆幸自己逃过了重赋之劫难,其实饱含着无限的凄苦之情。(2)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在常人看来,蒋氏“一岁之犯死者二焉”,何“甘”之有?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作者这样写,蕴含着他怎样的感情?)蒋氏虽然“一岁之犯死者二”,但能够得以不受悍吏逼租之苦,也算苦中有甘了。这种“存者且偷生”的感情,实际上包含着巨大的隐痛。作者这样写,其中包含着他对下层劳动人民的身后的同情。6、选出下列表述中不够准确的一项并改正。(1)本文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谪居永州时所作。其时政治腐败,苛捐杂税繁多,贪官污吏横征暴敛,使人民陷于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悲惨境地。(2)文章开头从外形、毒性、医疗效用三方面写蛇的“异”,并由此引出下文。(3)“永之人争奔走焉”,“争”字很关键。既然蛇有剧毒,为什么还“争”着去捕蛇?是为了避免受苛征重税之苦。一个“争”字反映出赋敛之毒比蛇毒还要厉害。(4)捕蛇者说出了三代人的遭遇,两句话连出三个“死”字,令人感到捕蛇之可怕。三个“死”,揭示了事情的本质:原来所谓的“利”,是用祖父、父亲生命和自己的九死一生还来的。第4相。“捕蛇之可怕”应为“捕蛇之可悲”。7、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自吾氏三世居是乡……而吾以捕蛇独存。”(1)选段中“号呼而转徙”“往往而死者”中的“而”表示什么关联?“饥渴而顿踣”中的“而”表示什么关联?“而吾以捕蛇独存”中的“而”表示什么关联?修饰、承接和转折。(2)选段中写蒋氏回顾,以自家三代与同住一地的相邻对比的作用是什么?衬托“赋”的不幸甚于“役”。(3)柳宗元写蒋氏沉痛的诉说意义何在?揭露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劳动人民的罪行,表现当时广大劳苦农民的悲惨命运,表达作者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同情。8、比较阅读《苛政猛于虎》和《捕蛇者说》最后一段文字,回答问题。“孔子过泰山侧……苛政猛于虎也。”(1)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指代的对象A、夫子式而听之(孔子)B、子之哭也(妇人)C、今吾子又死焉(妇人的儿子)D、小子识之(子路)(2)选文“苛政猛于虎也”句中的“苛政”指什么?柳宗元《捕蛇者说》引用孔子的这句话,其中的“苛政”又是指什么?选文:残酷的统治;本文:苛重的赋税。(3)选文中孔子为什么要对子路说“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一文中,柳宗元为什么要引用孔子的这句话?选文:为了教育子路要“施行仁政”。课文:从内容上看,是作为立论的根据,以此突出蒋氏遭遇的社会意义,说明“苛政”害民不是一时一地的现象,而是从来如此;从文章形式上看,以此引出自己由“尝疑乎是”到“今……犹信”的认识过程,使下文得出“赋敛之毒有甚是蛇”的结论显得水到渠成。三、朗读课文布置作业补充习题1、2、5题醉翁亭记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背诵全文。2、能力目标: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教学重点及其教学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背诵全文。2、教学难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教学手段及其教学方法1、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2、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为主,适当辅以讲授课前准备:查阅资料,熟读课文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14-1-55)教学内容及其过程一、导入新课: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二、读课文:1、听读,要求: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2、正音:滁()壑()琊()潺()酿()辄()霏()暝()洌()蔌()弈()翳()觥()偻()3、学生互读课文,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4、指定一位学生朗读,集体纠正读音。三、疏通全文大意:1、合作学习:二人合作,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2、集体解决第1自然段的重点字词: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草木茂盛的样子。深秀,幽深秀丽。山行六七里:山行,沿山而行。峰回路转:回,曲折回环。转,盘旋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指亭四角飞檐翘起。临,靠近。名之者谁:名,命名。太守自谓也:谓,称。饮少辄醉:辄,就。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情趣。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得之心,领会在心里。寓之酒,寄托在饮酒上。3、朗读第1段并记熟第1段的字词解释。4、集体解决第2自然段的重点字词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若夫,“要说那……”“像那……”的意思。林霏,树林里的雾气。云归而岩穴暝:归,聚拢。岩穴,山谷。瞑,昏暗。晦明变化者-:晦,昏暗不明。野芳发而幽香:野芳,野花。幽香,清淡的香气。佳木秀而繁阴:佳木,好的树木。秀,枝叶繁茂。繁,浓密的。风霜高洁:即风高霜洁,形容秋高气爽,霜色洁白。布置作业背诵第1、2段并记熟第1、2段的字词解释。第二课时(14-2-56)教学内容及其过程一、复习巩固1、检查字词解释2、重点语句翻译二、小组活动1、集体解决第3、4自然段的重点字词(1)第3自然段伛偻提携:伛偻,老人。提携,小孩。泉香而酒洌:互文,即泉洌而酒香。洌,水清。山肴野蔌:山肴,野味。肴,荤菜。野蔌,野菜。蔌,菜蔬。杂然而前陈者:杂然,错杂。陈,摆放。弈者胜:弈,下棋。非丝非竹:丝、竹,指音乐。丝,弦乐器。竹,管乐器。觥筹交错:觥,用犀牛角做的酒杯。筹,酒筹。交错,交互错杂。颓然乎其间者:颓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指醉醺醺的样子。(2)第4自然段树林阴翳: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鸣声上下:上下,树上树下。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其乐,乐他所乐的事情,意思是自有他的乐趣。第一个“乐”字是动词,第二个“乐”字是名词。醒能述以文者:述,记述。以,用。文,文章。太守谓谁:谓,为,是。2、词语小结而表并列泉香而酒洌表承接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表修饰杂然而前陈者表转折而不知人之乐3、朗读3、4段三、探究课文:1、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是什么?(乐)2、文中写出了谁“乐”?(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3、太守,众宾为何而“乐”?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4、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明确: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滁州百姓之乐中,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彩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5、小结:本文以“乐”为主线,用“醉”与“乐”的统一,写出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四、写法探究:1、提问:本文写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1)写亭的环境:从远到近。(2)写山间之朝暮:从早到晚。(3)写山间之四时:从春到冬。(4)写宴饮场面:从外到内。2、提问:本文写景上有什么特色?(写景与抒情相结合。)(1)写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亭赏心悦目的外景;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亭幽清的环境;接着写亭的近景,用鸟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解释亭名直抒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2)写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之景,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3)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俗人情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由此可见,本文在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上是相当出色的。五、小结全文:1、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2、文章写景抒情自然结合,由景生情,情景交融。3、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特别是使用21个“也”字作句尾,韵味浓郁;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布置作业背诵3、4段,记住3、4段重点字词的意思。第三课时(14-3-57)教学内容及其过程一、检查复习山行:名作状,在山上。峰回路转:回,曲折回环。翼然: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临,靠近。名之者谁:命名。辄醉:辄,就。醉翁之意:意,情趣。云归而岩穴暝:归,聚拢。瞑,昏暗。伛偻提携:伛偻,这里指老人。提携,这里指被拉着手走路的小孩。泉香而酒洌:互文,即泉洌而酒香。洌,水清。弈者胜:弈,下棋。觥筹交错:交错,交互错杂。颓然乎其间者:颓然,这里指醉醺醺的样子。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其乐,乐他所乐的事情,意思是自有他的乐趣。第一个“乐”字是动词,第二个“乐”字是名词。醒能述以文者:述,记述。以,用。文,文章。太守谓谁:谓,为,是。二、解读补充习题1、指出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虚词的用法(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助词,起舒缓语气的作用)醉翁之意(助词,的)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代词,乐趣)(2)日出而林霏开(表顺承关系)朝而往,暮而归(表修饰关系)而不知人之乐也(表转折关系)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2)树林荫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树林里渐渐昏暗了,鸟雀到处鸣叫,游人离去,鸟雀就欢乐起来。3、作者写了山水之乐、宴酣之乐、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和太守之乐,这些“乐”是不是都在同一个层面上?请结合课文有关语句,说说你的理由。并不是都处在同一个层面上。前面四种“乐”都是为了突出“太守之乐”,这从“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可知。4、填空。从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境界,我们可以感觉到他一样具有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所展露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5、下面有关《醉翁亭记》的赏析看法有无不当之处?如有,试予以修改。A、开头一句“环滁皆山也”概括描述了滁州的地理特征,然后用“望”“行”二字把读者的视线由“林壑尤美”的西南诸峰,引向“蔚然而深秀”的琅琊、泻出于两峰之间的酿泉,引向泉上的醉翁亭,起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B、醉翁亭是怎么得名的呢?“太守自谓也。”但太守谓谁,第1段中暂且不表,直到全篇结句点出。这样使文章曲折有致,收到首尾照应之效。C、在说明醉翁亭命名原委以后,文章接着写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就从醉翁亭的命名巧妙地引出“乐”字,自然过渡到抒发胸臆,并以“乐”为主线,把全篇各部分串联起来,形成统一的艺术整体。D、文章先写琅琊山“晦明变化”的朝暮景象,接着写四季变化之美,一季一幅画面,都选取了最富有季节特点的景象,无不情状俱到,给人以不同的审美感受。没有,都很精当。6、摘抄文中对句。示例:“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7、联系课文内容探究。(1)“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中“其”指代谁?并具体阐述理由。这句中的“其”字是一个代词,但代的什么,并不明确。有人认为指太守自己,句子的意思是“游人知道跟从太守游玩而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乐他所乐的事情”。太守所乐的事情是什么呢?是在他的治理下,人民生活安乐。这种解释,比较符合作者的心理。也有人认为“其”指游人,句子的意思是“人们知道跟随太守游玩而快乐,却不知道太守把他们的快乐当做自己的快乐”。这种解释也讲得通,太守为人民的快乐而感到高兴,体现了封建社会官员“与民同乐”的思想。(2)作者写这篇记的真意是什么?文中哪一个字可以连缀各个画面?写山水,是抒发什么?写游人不绝于途,是表现什么?写酿泉为酒,野肴铺地,觥筹交错,是表达什么?写鸣声婉转,飞荡林间,是显示什么?而所有这些又都是为了突出什么?真意是寄情于山水。“乐”字。“得之心”的乐。滁人和平生活之乐。“宴酣之乐”。禽鸟之乐。作者自我陶醉的“乐其乐”。8、阅读《丰乐亭记》,回答问题。(1)将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我担任滁州知州的第二年,夏季时,才到这里喝到了清甜的泉水。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我到滁州后,喜欢这里的地势偏僻,政事简易,又喜爱这里的风俗安逸悠闲。(2)《醉翁亭记》写“亭”与“泉”关系的句子是有亭翼然临于泉上;本文写“亭”与“泉”关系的句子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3)作者为什么要写题为“丰乐亭记”的这篇文章?请引用上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布置作业补充习题1、2、7题岳阳楼记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朗读、背诵全文。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2、能力目标: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3、情感目标:深刻理解和正确评价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活理想和政治抱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学重点及其教学难点:1、教学重点:学习文章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体会文章骈散结合的句法形式。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2、教学难点: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教学手段及其教学方法1、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2、教学方法:朗读法、查阅资料、讲授法课前准备:反复朗读,借助注释弄懂课文大意教学时数:3课时第一课时(13-3-52)教学内容及其过程一、课文导读《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应好友滕子京之请,为新翻修的岳阳楼写的记文。作者用简洁凝练的语言,叙说了事情本末,描述了洞庭湖的大观胜概,渲染了一悲一喜的情境,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在记山记水的背后,寓含着作者在政治改革失败后,忧国忧民之心不改的痴情。二、检查预习1、朗读全文,做到基本成诵。2、对照注释,试翻译课文第一段。三、课文相关知识链接1、作家简介《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深。26岁登进士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宋仁宗天圣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捍海堰。宝元三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思荫”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导项,又主张兴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死后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他以六十四岁的人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深受当世和后人称道。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有《范文正公集》传世。2、背景资料。《岳阳楼记》是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而贬官河南邓州时,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写的。膝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幅《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滕子京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因才华出众但豪迈自负,被权贵所嫉,贬谪到岳州做太守。范仲淹熟知他的思想和性格,经常想劝慰他,却一直无机会。适逢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代笔记胜,这就给了范仲淹一个规箴知己的好机会,因自己在贬中,亦有抒发自己理想的需要,于是范仲淹就写下了这篇抒发自己胸襟、规劝朋友的千古名篇。3、岳阳楼。岳阳楼在湖南省岳阳市巴丘山下,原来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朝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雅客登楼赋诗。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孟浩然等诗人相继登楼吟咏,岳阳楼声名益大。四、解读课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段2、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胖子京谪守巴陵郡:滴,古时官吏降职或远调。守,指做州郡的长官。越明年:到了第二年。政通人和:通,顺利。和,和乐。百废具兴:具,同“俱”,全,都。增其旧制:制,规模。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嘱咐。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2段4、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于观夫巴陵郡胜状:胜状,胜景,好景色。浩浩场汤:浩浩荡荡。横无际涯:宽阔无边。涯,边。朝晖夕阴:或朝或晚(一天里)阴晴变化。晖,日光。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大观,雄伟景象。”前人之述备矣:述,论述。备,详尽。然则北通巫峡: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南极潇湘:极,尽。潇湘,潇水湘水。迁客骚人:迁客,谪迁的,指降职远调的人。骚人:诗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后人也称诗人为骚人。得无异乎:得无,表猜度,怎能不会。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3段6、翻译第4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若夫霪雨霏霏: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表示另提一事,近似“像那”。霏霏:连绵的雨。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连月不开:开,放晴。浊浪排空:排空,冲向天空。日星隐耀:隐耀,隐没了光辉。山岳潜形:潜形,隐藏了形迹。墙倾楫摧:墙,桅杆。楫,船桨。薄暮冥冥:薄(比),迫近。冥冥,天色昏暗。去国怀乡:去国,离开国都。忧谗畏讥:谗,谗言,诽谤性话语。讥:讥笑,讥讽,挖苦。满目萧然。萧然,萧条冷落的景象。感极而悲者矣:感,感慨。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4段8、翻译第4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至若春和景明:至若,用在又一段话的开头引起另一层描述,近似“至于”“又如”。波澜不惊:惊,这里有“起”“动”的意思。上下天光:天光,天色,湖光。一碧万顷:万顷,极言其广。沙鸥翔集: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顿。集,栖止,鸟停息在树上。锦鳞游泳:锦鳞,指美丽的鱼儿。岸立汀兰:蓝,香草。汀,水中的小洲。郁郁青青:郁郁,形容香气很浓。而或长烟一空:而或,有时。长烟,大片烟雾。一空,完全消散。一,全。浮光跃金:跃金,金色的月光闪耀跳动。静影沉璧:壁,圆形的玉。此乐何极:何极,哪有穷尽。宠辱偕忘:宠,荣耀。辱,屈辱。偕,一起。把酒临风:把,持,执。临风,迎着清风。布置作业整理课堂笔记,反复诵读课文。第二课时(13-4-53)教学内容及其过程一、检查复习巩固情况1、解释字词,翻译句子2、朗读课文二、解读课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5段2、翻译第5、6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求,探求。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或异二者之为:或,近于或许,也许的意思,表委婉口气。为,这里指心理活动(即两种心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在高高的庙堂上,意思是在朝廷上做官。庙,宗庙。堂,殿堂。庙堂,指朝廷。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处在僻远的江湖间,意思是不在朝廷上做官。是进亦忧,退亦忧:是,这样。进,指在朝廷上做官。退,指不在朝廷上做官。其必曰‘优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呼: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之前无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先,在……之前。后,在……之后。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这种人,我同谁在一道吗?微,无、没有。谁与归,就是“与谁归”。归,归依。三、积累文言现象1、一词多义。⑴和:政通人和(和乐)至若春和景明(和煦)⑵通:政通人和(顺利)北通巫峡(通向)⑶观:予观夫巴陵胜状(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⑷空:浊浪排空(天空)长烟一空(消散)⑸一:一碧万顷(一)长烟一空(全)⑹极:南极潇湘(尽,直通)感极而悲者矣(极点)此乐何极(穷尽)⑺以:属予作文以记之(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⑻或:而或长烟一空(有时候)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也许)2、通假字。⑴百废具兴(“具”通“俱”,全,都。)⑵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咐,嘱托。)3、词类活用。⑴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名词作动词,“做……太守”。)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前”。“后”: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后”。)4、古今异义。⑴气象万千(气象古义:景象。今义:大气的状态和现象。)⑵微斯人(微古义:没有。今义:细小。)5、特殊句式。⑴衔远山,吞长江……(省略句)⑵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状语后置)⑶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状语后置)⑷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定语后置)⑸吾谁与归?(宾语前置)6、流传至今的成语。⑴气象万千⑵心旷神怡⑶政通人和四、分析文章结构全文共6段,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第二部分(2~4段):描写岳阳楼周围的景色,引出“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产生的两种不同感受。(全文的主体)可分为两层:第一层(2段):写洞庭湖的景色并提出“迁客骚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第二层(3~4段):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因景而异。第三部分(5段):借对“古仁人之心”的探求,抒发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第四部分(6段):点明作“记”的时间。(这是全文的核心。)布置作业:熟读课文,力求背诵第三课时(13-5-54)教学内容及其过程一、检查复习巩固情况1、解释字词,翻译句子。2、背诵课文第5段。二、研讨课文:1、提问: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振起全篇,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讨论并归纳: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2、提问:第2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讨论并归纳: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同“衔”“吞”则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3、提问: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讨论并归纳:(1)气势非凡:“衔远山,吞长江”。(2)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3)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4、提问: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什么?讨论并归纳: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5、朗读第3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悲”的气氛,因己而悲。6、朗读第4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喜”的气氛,因物而喜。7、提问: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讨论并归纳:“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恰,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8、提问:“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讨论并归纳:内涵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9、提问:“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讨论并归纳:先讲“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讲“乐”,“后天下之乐而乐”。10、提问:“进”指什么?“退”指什么?讨论并归纳:“进”指“居庙堂之高”,在朝廷上做官;“退”指“处江湖之远”,不在朝廷上做官。(借代)11、提问:“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讨论并归纳: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和现箴之意。12、提问: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讨论并归纳: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任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13、提问:文章最后一段是怎样推出这个警句的?讨论并归纳: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设问方式逐层推进,最后才点出警句。先用比较方式设问,以“不以物喜…则忧其君’调明“古六人之心”的内涵,显示了“古仁人”的阔大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由此得出“进亦忧,退亦忧”的论断,突出一个“忧”字,自然引出第二个设问“何时而乐”,使文章又推进一层。设问后而警句出现,给人印象极深。三、写作特色:1、繁简得宜,层层蓄势。2、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3、骈散结合,词语富有生命力。四、文章主旨:本文通过对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描写,以及对“迁客骚人”“览物之情”的分析,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也表示了对好友滕子京的慰勉和规箴之意。五、解读补充习题1、辨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完成后面的填空A、得无异乎B、奇山异水C、或异二者之为D、永州之野产异蛇上述四句中“异”的含义,A句与C句相同,都是“不同”的意思;B句与D句相同,都是“奇异、奇特”的意思。2、从释读加点的词入手,结合语境,揣摩下列句子蕴含的语气,并说说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语气。(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或”表示“也许”的意思,可知这句话语气委婉温和,表明作者并非把自己的看法强加于人。(2)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其”在句中表示揣测的语气,这样的表述显得更加自然,更加合乎情理。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2)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同谁一道呢?4、找出下列分析判断不够准确地两项并予以修改(1)文章开头两句,点明了重修岳阳楼的时间和主持其事的人。“谪”,写好友政治上的失意,而“通”和“兴”又突出了滕子京政绩斐然。这表明作者对好友在遭贬谪后仍积极治理政事并取得成绩是十分赞赏的。(2)文中详细描述重修岳阳楼的盛况。“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一句,写出岳阳楼的文化氛围,诗情雅趣,为下文“迁客骚人,多会于此”伏笔。(3)“衔远山……气象万千”一句具体写从岳阳楼上眺望洞庭湖的远景。从空间上形容湖面上的广阔浩渺,从时间上表现景象的千变万化。“衔”“吞”是夸张手法,极写洞庭湖的气势。(4)本文的写景、抒情、议论都是围绕着如何对待贬谪这一点展开的。第(2)(3)两项。其中(2)中“详细描述”改为“概述”,(3)中“夸张”改为“拟人”。5、课文最后一段文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胸襟和抱负?胸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6、课文记重修岳阳楼一笔带过,只写了哪两点?而描写洞庭湖“胜状”及其阴晴变化的景色却用了相当多的篇幅,这是不是有点离题?请谈谈你的看法。写重修岳阳楼,只记了两点:扩大规模,刻诗赋于其上。看似离题,其实不尽然。描写洞庭湖“胜状”及其阴晴变化的景色是作者借题发挥,将岳阳楼及其大观以“前人之述备矣”一笔带过,从洞庭湖上阴晴之景引起的“览物之情”入手,从而将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而这样的思想,显然要比单纯地记物写景更为打动人心,更能引起那些仁人志士、文人骚客的激赏和共鸣了。而且范仲淹的这篇文章,赋予岳阳楼以极其丰厚博大的思想内涵,真是不记岳阳楼,胜似记岳阳楼,高出于任何前贤抒写岳阳楼的诗文之上,自然也就无人去斤斤计较其写岳阳楼记而没有记岳阳楼的文题不符的矛盾了。7、阅读《沧浪亭记》,回答问题(1)《沧浪亭记》的创作缘由和《岳阳楼记》有何异同?同:均是受友人之托作记。异:《沧浪亭记》受嘱写为何修亭;《岳阳楼记》受嘱写修楼这件事。(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A、夫古今之变,朝市改易。——由于古今时事的变化,宫殿市场之地也不断地改变。B、诸子姻戚,乘时奢僭,宫馆苑囿,极一时之盛。——他的子孙亲戚,乘此时机过着奢侈而僭越过度的生活,所建宫殿馆亭及花圃禽苑等,达到当时鼎盛的极限。C、文瑛读书,喜诗,与吾徒游,呼之为沧浪僧云。——文瑛喜好读书,爱做诗,常与我们交游,我们称他为沧浪僧。(3)本文记载了什么?说明了什么?艺术特色如何?本文而不记载了苏州名园沧浪亭的变化情况,说明了名胜古迹的兴废存亡与人的关系。文章质朴自然,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8、阅读下面的《包拯(节选)》,回答问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A、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到,亡)B、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平民)C、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听从)(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A、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人们把包拯笑比作黄可水清。B、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包拯性情严峻刚直,憎恶办事小吏对百性苛求刻薄,追求忠诚厚道。(3)选文主要写了包拯的哪些特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为官机智过人,刚毅,严峻,公正清廉,为人忠诚厚道,克己奉公。布置作业完成补充习题1、2、3、5题与朱元思书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本文的基本内容并掌握常用的文言词汇;积累描绘山水的词语。2、能力目标:学习本文对景物作生动逼真描绘;通过诵读训练,欣赏富春江上奇特秀丽的景色。3、情感目标: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教学重点及其教学难点1、教学重点: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2、教学难点: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两句。教学手段及其教学方法1、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2、教学方法:反复诵读、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课前准备:反复朗读,借助注释弄懂课文大意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12-3-47)教学内容及其过程一、导入介绍“与……书”,明确这是书信题目的一种形式。二、作者简介:吴均(469-520),一作吴筠,南朝文学家,史学家,字叔庠,吴兴故鄣人。他文章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文词清拔有古气,人称“吴均体”,亦能诗,总之,从生平可见:虽想奋发有为,但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本文选自《艺文类聚》,是作者写给友人朱元思信中的一段话,写的是浙江境内富春江的秋景。这看似随兴之所至而写下的一段文字,可称得上一篇山水小品。三、听听读读1、听读录音,注意生僻字的读音。2、注意下列字词的朗读。缥(piǎo)湍(tuān)轩邈(xuānmiǎo)泠(líng)横héng柯kē嘤(yīng)转(zhuàn)鸢(yuān)戾(lì)窥(kuī)3、自读课文,注意重读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4、全体齐诵四、查查译译1、梳通文意。请大家结合页下注并运用工具书,自己把课文翻译一遍,不懂的地方,可以问问同学和老师。2、检查字词理解和句意理解情况。3、理清文章结构层次,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第一段:总写富春江“奇山异水”;第二段:分两层,先写“异水“部分,再写“奇山”部分,抒发个人感悟。五、结合课文,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富春江的山水美景。提示:描写时,要抓住文中主要描写句的大体意思,但绝不可照抄翻译,语言要简洁而生动。六、思考问题初读此文后,你认为这篇文章从应用范围及标题形式看,它属于什么文体?从文章内容上看,又属于什么文体?从语言特点看,是什么文体?提示:从应用范围及标题形式看,它属于书信;内容上,它属于游记(散文);从语言特点上看,属骈文。布置作业1、整理笔记2、反复朗读,熟读成诵第二课时(12-4-48)教学内容及其过程一、检查复习巩固点名背诵课文,解译重点字词、课文二、赏析课文,思考问题:(1)自富阳至桐庐一百来里的风景之美,文中,作者用了八个字进行了高度概括,是哪八个字呢?可见本节在全文的作用是什么?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领全篇,使结构清晰,脉络分明。(2)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异在哪?有何特点(从原文中找语句回答)景异水:“清”(千丈见底、直视无碍)“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奇山:“看”(高山寒树,轩藐成峰)“听”(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鸣不穷,猿叫无绝)(3)这部分作者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什么角度、运用了什么修辞描写富春奇山异水的特点?写水:①静态和动态;写了水之清,水之急都突出了富春江水“异”的特点。以深度写水清为间接描写。②比喻和夸张;生动形象的突出了水至清、至急的特点。写山:①视觉:高山寒树、轩邈成峰;听觉: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转不穷、猿叫无绝四种。②衬托,如以动衬静以观者感受衬山势之奇,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4)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作者有什么感悟?(学生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明确: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5)作者为什么发出“望峰息心”、“窥谷忘反”的感慨呢?明确:因为作者此时可谓陶醉于大自然的绝美景色之中,自然人世间争名夺利、官场角逐的一切,都变得了无趣味了。另外,作者被这奇伟、瑰丽、美妙、和谐的山光水色所陶醉,人变得更奋发,精神得到洗涤而变得高尚,境界超出世俗的追求了。这里的一切是那么恬美而和谐、幽静而美妙,作者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自然暂时忘记了尘世的角逐和俗务的缠身。三、主题探求: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和人生观?明确:作者在这封信中生动地描绘了浙江富阳、桐庐一带的富春江上的秀丽景色,表现了他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同时也流露出作者既否定仕宦生活,又幻想逃避现实、寄情山水,想过隐居生活的消极处世思想。四、写法探求:结构浑然一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形声兼备②虚实相间③动静互见④骈散相间五、课堂小结优美的散文写景必然要抒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是古人常用的手法,希望同学们能从中得到一点心得,以便在将来的写作中运用。六、解读补充习题1、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负势竞上,互相轩邈。——(高山)凭依着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老鹰飞到天上,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就平静下来。(3)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泉水飞溅在山石之上,发出清悦的泠泠之声;百鸟互相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4)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蝉儿长久地叫个不停,猿猴长时间的叫个不断。2、下列判断有误的是(D)A、文章开头“风烟”作两个词理解为妥。骈文是讲究对仗的,这两句是一对偶句,下句“天山共色”与上句“风烟具净”对仗,“天”和“山”为两个词,“风”和“烟”也该指的是风和雾。B、“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不仅写出了山的形貌,而且赋予生命活力,使它们显得生龙活虎,使人感受到大自然那种强烈的生命节奏。C、作者铺写山中的各种声音,表面上看来热闹异常,其实却是以闹写静,显示出山深无人的幽静。D、此文从头到尾没有直接写到“人”,但读来却使我们感到景中有人,景中有情。作者的感情和作者的评价体现于文章的首尾,并自然而然地感染者读者。3、作者描绘富阳、桐庐一带富春江的异水奇山,各抓住了它们什么样的特点?写异水,抓住它的清澈的静态美和湍急奔腾的动态美;写奇山,抓住它的形貌特征,且赋予生命活力,组成一首山、泉、鸟、猿以及群山与周围生态同存共荣的山林交响曲。4、文中作者的观察角度是如何变化的?请举例说明。示例:观察角度从低到高的变化——先写水再写山。5、作者在文中所流露的感情有些复杂,除了对山水的欣赏和热爱之情外,还有一种怎样的情感?含蓄地否定世俗社会,否定追逐名利的避世情感。6、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势湍急,《三峡》一文中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7、阅读下面一段评价骈文的文字,试具体分析课文有无当时一般骈文的弊病。作者所处的时代骈文盛行。这篇文章虽然用骈文写成,却没有一般骈文的弊病。首先,文字既千锤百炼,又生动晓畅。如用“奇”和“”异总括富春江山水特色;用“箭”和“奔”来比喻水流之迅急;用“竞”和“争”来形容山峰争先恐后向上崛起的形状,字字动人,颇见功力。其次,句式整齐而有变化。文中多用四言,间以六言并时加一些虚词,使语意转折灵活,流转自如。既有词句的自然匀称,又有疏宕谐婉的节奏,读来颇有韵致。这篇简练精彩的山水游记小品的上乘之作,宛如一首韵味盎然的诗,千百年来脍炙人口,不愧为六朝山水小品的上乘之作。8、阅读《湖心亭看雪》,回答问题。(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这一句妙在哪里?试作简要评析。妙在不从视觉写大雪,而是通过听觉来写,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写出大雪的威严,也为下文有人冒雪看雪作了映照。(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好似一幅水墨画。请你为它题一个合适的标题。湖山夜雪(3)本文题目是写“看雪”,可是最后一段却写作者在湖心亭与金陵二客相遇,这样写是否文不对题?否。金陵客“见余,大喜”,说明雪后看景者也非自己一人;“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一惊叹虽发之于金陵客,实为作者心声;“问其姓氏”的补叙之笔,则透露出作者的无限怅惘:茫茫六合,知己难逢,人生如雪泥鸿爪,转眼各复东西。布置作业补充习题1、3、5题。桃花源记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象。2、能力目标:把握文章的线索,体味简洁而丰富的语言。3、情感目标: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教学重点及其教学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象。2、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和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教学手段及其教学方法1、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2、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为主,适当辅以讲授课前准备:反复朗读课文,并利用有效资源,尽力弄懂课文。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8-2-28)教学内容及其过程一、导入新课: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时。当你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象一些开心的东西,你会去幻想着一切都变得美好顺利欢畅的一刹,你会去遐想成功带来的无尽的欢畅……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二、检查预习:1、简介作者:陶渊明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称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岁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2、写作背景:本文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当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三、初读课文,读好字音、断句和感情:1、听读课文,注意字音、断句和感情。豁然开朗(huò)俨然(yǎn)垂髫(tiáo)间隔(jiàn)此中人语云(yù)诣太守(yì)邑人(yì)阡陌(qiānmò)2、学生自读课文。四、再读课文,疏通文意:1、学生合作讨论,结合注释,工具书疏通文字,质疑;2、教师解答疑问,并强调掌握重要字词的读音、释义。(1)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①便要还家通,解释为。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通,解释为。(2)一词多义:舍:便舍船()屋舍俨然()寻:寻向所志()寻病终()志:处处志之()寻向所志()(3)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在括号内填入省略掉的词语。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布置作业1、反复朗读课文,做到熟读成诵。2、收集文中出现的古今异义词以及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成语。第二课时(8-3-29)教学内容及其过程一、检查复习:1、注音:豁然开朗(huò)俨然(yǎn)垂髫(tiáo)间隔(jiàn)此中人语云(yù)诣太守(yì)邑人(yì)阡陌(qiānmò)2、释词: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便要还家()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寻向所志()寻病终()处处志之()寻向所志()二、指名说出课后收集的文中古今异义的词以及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成语:1、古今异义词:芳草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味道)新鲜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交通运输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不管(连词)说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2、成语:世外桃源落英缤纷鸡犬相闻怡然自乐黄发垂髫豁然开朗无人问津三、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为创造性复述作准备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话来复述,并插进一些话,使整个故事连贯起来,根据课文内容,利用想象,合理补充一些细节,使故事情节更加丰腴。三、分步品味课文:1、想像桃源之“美”。(1)指名朗读描写桃花源外部环境美和内部环境美的句子。(2)提问:桃花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选一个景点,用“这里的美,你看”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示例:这里的桃林美,你看,长达二三里,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粉红色的彩霞。地上花草鲜艳美丽,在阳光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树上花瓣纷纷落下,像是一只只飞舞的粉蝶……这里的土地美,你看,平坦如砥,一望无垠,就像是一块偌大的毡子……这里的屋舍美,你看,排列得整整齐齐,炊烟袅袅升起……这里的田池美,你看,田地肥沃,庄稼茁壮生长;池水清澈,鱼儿悠然自乐……这里的桑竹美,你看,青翠茂盛,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里的阡陌美,你看,它们交错相通,将田地划成整齐的方块,像一个巨大的棋盘……2、理解桃源之“乐”。提问:桃花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文中哪些人能感受到桃花源的“乐”?明确:男女、老幼、渔人提问:他们分别为什么而乐?请你以其中一类人的身份和口吻说说看。明确:(1)男人虽种植劳累,但他们乐,乐在不必服兵役,免受战乱之苦,能安居乐业。(2)女人虽采桑养蚕,织布缝衣,忙得不亦乐乎,但她们乐,乐在没有压迫,没有剥削,过和平安定的生活。(3)老人(黄发)“怡然自乐”,乐在老有所养,丰衣足食。(4)小孩(垂髫)“怡然自乐”,乐在和平安乐,无忧无虑。(5)渔人乐,乐在受人热情相邀,盛情款待,乐在桃源中人民主平等,和谐亲密。小结:桃花源乐在民主平等,乐在和平安定,乐在丰衣足食,乐在民风淳朴。3、评读桃源之“奇”。提问:桃花源的美丽欢乐令人神往,桃花源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那么,桃源“奇”在何处呢?请你以“奇,那是因为”的句式阐述一下自己的认识,要尽量用原文的句子回答。明确:景奇、人奇、踪奇。示例:(1)景奇。桃林奇,那是因为“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山洞奇,那是因为“仿佛若有光”,且形状奇特,“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2)人奇。人奇,那是因为“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3)踪奇。踪奇,那是因为渔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太守竟然“寻向所志,不复得路”,名人探访,竟然“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四、设疑结束今天和同学们一起神游这个美丽欢乐而又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这样的世外桃源存在吗?它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理想?布置作业1、找出文中体现渔人行踪的语句。2、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寄托了他什么样的理想?第三课时(8-4-30)教学内容及其过程一、检查复习——试背诵课文二、深入研讨课文:1、找出文中交代渔人行踪的句子并说出文章的线索。明确:缘溪行忽逢桃花林复前行便得一山从口入复行数十步停数日既出及郡下遂迷,不复得路线索: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发现桃林、进入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2、本文描写的桃花源是怎样的社会状况?桃花源的社会状况: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人人生活得安宁幸福等。这与作者所处的政治黑暗、兵连祸结、民不聊生的时代生活是不一样的。3、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寄托他的社会理想:渴望有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社会。4、他的这种社会理想能实现吗?不能。桃花源,本来就是子虚乌有的,它只是作者追求得一种美好境界,一种对现实生活不满的精神寄托。“寻向所志”“不复得路”,就暗示了桃花源是虚构的,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文中写作时“真假结合,虚实相生”。5、有人说《桃花源记》体现了作者消极避世的思想,有人说《桃花源记》体现了作者积极的理想追求,你怎么看这个问题?(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评价,自圆其说即可。)陶渊明因生活在战乱频繁的环境里,因而构想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这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Trilysine-TFA-生命科学试剂-MCE-4187
- KIF18A-IN-15-生命科学试剂-MCE-5317
- 4-4-Dimethoxyoctafluorobiphenyl-生命科学试剂-MCE-5198
- 1-3-Dinervonoyl-glycerol-生命科学试剂-MCE-1243
- 2025年度特色民宿体验住宿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消防设备定制设计与销售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农产品线上线下一体化购销合同标准
- 施工现场施工防传染病传播制度
- 个人兼职用工合同模板
- 乡村别墅租赁合同样本
- 小班绘本教学《藏在哪里了》课件
- 老师呀请你别生气教学反思
- 变压器更换施工方案
- 【高分复习笔记】陈澄《新编地理教学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 安徽新宸新材料有限公司年产6000吨锂离子电池材料双氟磺酰亚胺锂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 日本酒类消费行业市场分析报告
- GB/T 29594-2013可再分散性乳胶粉
- 西子奥的斯电梯ACD2调试说明书
- 成长感恩责任高中主题班会-课件
- 建设项目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指引(咨询企业版)(征求意见稿)
- 分手的协议书模板(5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