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驿路梨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5课《驿路梨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2页
第15课《驿路梨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3页
第15课《驿路梨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4页
第15课《驿路梨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5课《驿路梨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驿路梨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略读的阅读方法,粗知故事梗概。

2.把握文章的记叙顺序,分析设置悬念、插叙等写作手法,理解文章构思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3.品读“梨花"语句、语段,理解用“驿路梨花”做标题的妙处。

教学重点:

分析、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及作用。

教学难点:

从字面意思、深层含义、象征意义方面,思考“梨花”在特定语境中的作用。教学方法:

情景创设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辅助:

导学案、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学时

课前准备

笔记本、课本、导学案、红色和黑色中性笔。

教学流程:

一、新课导入

近日,教育部网站公布了一则消息,开展“2023年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推介活动。

同学们,作为一处研学基地,大家觉得,它应该具备哪些要素呢?

预设:有优美环境,要有可观赏之处。

点评:你有追寻美的眼睛。要有历史积淀,得有故事。

点评:看来你很关注要研学的内容哦。还要有精神内涵。

点评:对,也就是说,要有人文情怀。根据大家设定的标准,哪些地方可以成为研学基地呢?1977年初春的一个下午,作家彭荆风追忆起在连绵的哀牢山深处,在梨花飘香的驿道中,所经过的一座小茅屋,他以围绕小茅屋发生的故事为蓝本,创作了小说《驿路梨花》。有人建议,小茅屋所在的云南边陲哀牢山南段最高处应该成为一处研学基地。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把这一研学基地推介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它的价值。

(设计意图:通过“2023年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推介活动,以情景创设的方式开始新课,让学生明确可从故事、环境和情感等方面开启活动任务,激发学生结合文本内容探究活动任务的兴趣。)

二、活动过程

活动一:研学之初见——观茅屋大略作为研学基地,得有别样的故事。云南边陲哀牢山南段最高处的小茅屋里,发生过怎样的故事呢?

请略读文本,概括故事。

提示:①明确略读概念。②回归课本,关注略读提示,并概括故事。③小组分工,一生概括故事,一生板书故事里的人物。

问题:围绕小茅屋的故事是精彩的,来到小茅屋的人物是众多的,其实一直有一个问题牵着我们的思路——那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呢?

生讨论。

预设:

解放军战士:向雷锋同志学习,为方便过路人,建造小茅屋。

梨花姑娘:被解放军战士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感动,照料小茅屋。

哈尼小姑娘:接过梨花姑娘的任务,照料小茅屋。

我和老余:在大山深处的梨树林边,发现了小茅屋;在小茅屋中受到照料,得到了食宿帮助;第二天和瑶族老人一起为小茅屋房顶加草,挖排水沟。瑶族老人:给小茅屋送粮食。打猎迷路,在小茅屋中得到照料,很感激;专门到小茅屋送粮食,方便路人;和“我"、老余一起修葺小茅屋。小结:他们都为小茅屋做出了贡献,都是小茅屋的主人。问题:关于谁是主人的问题?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告诉我们?——其实啊,这是作者有意安排的——设置悬念,就是让读者带着疑问,迫不及待地把文章读完,去寻找答案。

问题:围绕小茅屋主人是谁的问题,文章设置了哪些悬念?

第一个悬念:“我”和老余,发现了小茅屋,“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第一次误会:得到帮助的“我”和老余,以为前来送米的瑶族老人是小茅屋的主人。瑶族老人说他不是主人,而是过路人。

第二个悬念:瑶族老人不是主人,那“主人家是谁"呢?

第二次误会:瑶族老人说,他从一个赶马人那里打听到是一个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可小姑娘说:“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第三个悬念:解放军战士为什么盖房子呢?

小结:这三个悬念,引出了茅屋主人是谁的两个误会,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这就让我们读文章时,感觉就像坐过山车一样,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过渡:为了实现故事的一波三折,跌宕起伏,作者在叙述顺序方面亦是独具匠心,你发现了吗?——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按下暂停键,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这叫做——插叙。

【副板书:叙序】

原来,不同的叙述顺序,会产生截然不同的艺术效果。

小结:小茅屋里的故事,如此一波三折地吸引着我们,这一处研学基地啊,值得同学们前来研学。

(设计意图:以“观其大略说茅屋"为活动任务,目的是通过故事梗概的顺利,从人物角度入手,以探究“谁是小茅屋的主人”为探究目标,进而学习设置悬念的写作手法。同时借助故事的叙述顺序,梳理插叙和顺序的艺术效果。)

活动二:研学进行时——话梨花之美过

渡:为了更好地把云南边陲哀牢山南段最高处作为研学基地推介出去,我们给这个研学基地起一个好听的名字吧。生各抒己见。

注意抓关键词“梨花"要求:

①请写出研学基地名称;

②请陈述命名理由。

预设1:梨花优美的环境小茅屋就建在漫山遍野的梨花丛中,且每一个小故事,也都与梨花结伴而生。请跳读文章,找到描写梨花的语句,并有感情地朗读。预设: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从你的声音中,老师已经感受到了淡淡月光下轻轻飘落的梨花的优美意境。来,分享一下你的朗读技巧吧。感谢你的指导,全体同学,让我们一起深情朗读,沉浸其中。

预设: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分析:这是描写梨花的句子,可似乎不那么真实啊——这是梦境,是虚写。请男生齐读句子。

最后一段: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分析:真是花美人美精神美。

小结:这里的景色,赏心悦目,真是个让人魂牵梦绕的地方,这一处研学基地啊,怎不值得我们相约同游呢?

预设2:梨花一样的人们沉浸在如此优美的梨花中,远远地,好像还有一群像梨花一样的小姑娘呢。

请跳读文章,圈画语句,看看这是怎样的一个小姑娘?

预设: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好一个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啊。你使用了提取关键词的方法,从动作和外貌中,一个充满朝气、美丽活泼的如梨花一般的小姑娘跃然纸上。请女生齐读句子。

问题:继续跳读文章,找到其他描写哈尼小姑娘的语段,说一说,你还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姑娘?第30段到32段,不接受瑶族老人的谢意,却常来照管小茅屋——这不就像梨花的朴实无华一样吗?助人为乐,心地善良。

问题:像梨花一样朴实无华又香气四溢的人,还有谁呢?你看到他们身上怎样的品质?

解放军战士:推己及人,建造小茅屋。

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为他人提供方便。

我和老于:修葺小茅屋,为群众着想。

瑶族老人:给小茅屋送粮食,知恩图报。

小结:到过小茅屋的人们,他们身上都有一种美好的品质——乐于助人、知恩图报。这不正是我们在座的每一个同学都具体的美好品质吗?这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像雷锋精神一样,是我们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漫山遍野的梨花啊,芳香四溢、淡雅洁白,让我们想到了这一群助人为乐,淳朴热情的人。这一写作手法就叫做——借物喻人。这里的人们,互帮互助,人人奉献,这一处研学基地啊,我都已经迫不及待地想把教室搬过去了。

预设3:梨花一样的精神

但是,在祖国大地上,故事有趣、风景优美的地方随处可见。要想成为全国中小学生的研学基地,它必须具有自己独特的地方——教育意义。哪个小组的名字有精神内涵?还是“梨花"吗?梨花的洁白盛开寓意助人为乐的人物群体;梨花的朴实无华寓意边疆民族淳朴的民风;梨花的香气四溢寓意雷锋精神的发扬光大。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表现手法,就叫做——象征。

小结:大家所赋予研学基地的名字如此具有内涵,这个研学基地啊,更值得我们深入其中,一探究竟了。

过渡:非常巧合的是看着大家所起的名字,一下子就可以让我们想到——洁白如雪的梨花,美丽的梨花姑娘,高尚的雷锋精神,淳朴的民风,古典的诗句,还有文章的线索。这不也正是这篇文章标题的妙处吗?

(设计意图:通过给这个研学基地命名的活动,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内容,对文章内容或者情感做出归纳、概括,并能结合文本做出赏析,从环境到人物再到精神,层层推进。)

活动三:研学归来后——赞花开处处

过渡:一条陌生未知的驿路,一片洁白无瑕的梨花,一群素不相识的人们,一段流传至今的佳话。当然,这里也将是一个火热的研学基地。因为,这还源于作者那一段特殊的经历。知识链接:彭荆风(1929-2018),江西萍乡人。1950年随军进入云南边疆,在西南边疆四十余年,足迹踏遍云贵高原。云南边疆民风淳朴,尽管他们并不把学雷锋的口号挂在嘴上,但他们却一向有助人为乐的好习俗,好客、热情关心他人。我在他们竹楼里做过客,养过病,也曾和他们一起跋涉远行,钻老林,爬大山,睡过无人的山间小茅屋,也常在大树下肩并着肩露宿......一想起这些,许多动人的故事和我的好朋友们的音容笑貌,都会在我眼前出现,使我心情激动,难以平息。“三中全会”以后雷锋精神又受到人们的重视,我的记忆的闸门也被叩开了,我想起了边疆许许多多朴实的人和事。我想到了我曾见过的那深山大岭里的小茅屋,默默为茅屋打柴、背水的哈尼族人,以及为了后来的旅客,临行前都要给小茅屋做点儿事的先行者。想到这些,一股无形的力量迫使我立即拿起笔来。

对于《驿路梨花》一文,《光明日报》是这样评价的:

1977年,彭荆风发表于《光明日报》的短篇小说《驿路梨花》,是他在特殊年代经历了一般人难以承受的折磨、重新舒展开写作的双翼后,情不自禁抒发的对在云南边地与朴实、纯洁的少数民族人民诚挚相处时光的怀念,及对美好未来的呼唤。(《光明日报》评论)

文章有灵魂,精神就鲜活起来了;人民有了信仰,国家也就有了力量。这份精神和信仰,就好像那洁白的梨花,盛开在西南边陲的哀牢山上,更盛开在祖国大地的每一片土地上。这就是——读——驿路梨花处处开!这就是——读——传统美德代代传。

这是最美的研学基地,这里有感人的故事,有优美的景致,有可爱的人们,更重要的是,来到这里的同学能感受到精神的洗礼,那就让我们怀着敬意,期盼到此共研一节课。

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走进了驿路梨花,欣赏了优美景致,推介了教育基地,感受了传统美德,在不知不觉中我们也一起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惑呢?

(设计意图:在本课的最后,结合作者写作背景材料,把学生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