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魏晋钟戎书法艺术述论_第1页
三国魏晋钟戎书法艺术述论_第2页
三国魏晋钟戎书法艺术述论_第3页
三国魏晋钟戎书法艺术述论_第4页
三国魏晋钟戎书法艺术述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国魏晋钟戎书法艺术述论

无论是文化还是历史,魏晋时期是中国几千年来人民历史上一个非常独特的时期。社会动荡,群雄逐鹿,天下大乱,政权更迭,正所谓时势造英雄,大难育雄才,一时间英雄豪杰并起,政治家、军事家诸多人才风起云涌;另一方面,皇室衰微,正统削弱,人才往往面临诸多人生抉择与追求,其生命价值亦呈多元化体现。当时的许多文学家乃至政治家、军事家,同时又是书法家。明人陶宗仪编的《书史会要》中就列有四十多名汉末至三国时期的书法家。钟繇就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他是能自由地游走在政治军事与书法方面的杰出人才。在他身上,时代风云、英雄才气与书家气度集于一身。一、官渡之战:钟吾钟繇,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许昌)人,生于东汉桓帝元嘉元年(公元151年),卒于魏明帝太和四年(公元230年),享年79岁。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说到钟繇,应该强调的是,钟繇首先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钟繇作为朝廷的重臣,其一生主要精力应该是放在政治上的,这一点在《三国志》本传中就有很明确的显示,但关于钟繇善书之名却只字未提,提到的只是他的政绩。可见,政治家应该是钟繇最主要的身份标志。钟繇出身于东汉望族,祖先数世均以德行著称。曾祖父钟皓“温良笃慎,博学诗律,教授门生千有余人”(《三国志·魏书·钟繇传》引《先贤行状》)。东汉时与名士领袖李膺、陈定齐名,颇获声誉,连性格高傲、不肯轻易许人的李膺也称其“至德可师”。祖父钟迪,曾在郡府里做过负责管理文书簿籍的小官,后因“党锢”祸起,淡意仕途,辞官为民。钟繇幼时失怙,但聪明好学,才思过敏,受到族叔钟瑜器重,由叔父抚养成人。叔父曾携带钟繇至洛阳,倾力资助,使钟繇专心研读。钟繇30岁被推举为孝廉,授官尚书郎、阳陵令。汉献帝初平三年(192年),钟繇为廷尉正、黄门侍郎。当时司徒王允借吕布计杀董卓。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等攻陷长安,汉献帝被李、郭两人挟持,曹操派使者上书汉献帝,李、郭二人有意扣留来使,不接受上书。钟繇冒死力劝二人,分析天下形势,最终说服二人不要拒绝曹操的好意。李、郭二人于是厚待来使,曹操和汉室的关系得以维系。汉献帝兴平二年(195年),钟繇与尚书郎韩斌同谋,帮汉献帝摆脱李、郭两人的挟持,汉献帝得以逃出长安。因此次立功,钟繇官封东武亭侯。汉献帝建安二年(197年),关中将领马腾、韩遂等兵戎相争,而曹操此时正在兖州与吕布作战,无暇顾及关中,就力荐钟繇到关中。钟繇送信给马、韩两人,陈述利害,两人即遣子入内侍奉皇帝,臣服朝廷。汉献帝建安八年(203年),袁绍部将郭援与匈奴单于等攻打河东,钟繇抵抗,马超率兵助战,终杀郭援,降单于,大获全胜,荡平了卫固、张晟、高干的骚乱。经过几年努力,使荒凉的关中地区变得民实殷富,为后来曹操征伐关中各地打下了物质基础。官渡之战中,钟繇雪中送炭,不远千里从关中送2000匹马资助曹操,为曹操在官渡打败袁绍提供了军援,被曹操赞为辅佐刘邦的西汉开国功臣萧何。钟繇经营关中有方,因此功又被任命为前军师。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时年69岁的钟繇官封定陵侯。由此可见,在曹魏崛起的过程中,钟繇与曹魏皇室关系极为密切。无论是在董卓之乱时随曹操平乱,还是官渡之战中深得曹操重用,钟繇对曹操统一北方都起过重要作用。钟繇“开达理干”,精于治国兴邦,倍受曹魏政权的器重,历三世膺任重任。公元220年魏国初建,曹操之子曹丕登基,任命钟繇为大理寺卿,后升为相国、廷尉,进封为崇高乡侯。旋又迁职太尉,改封平阳乡侯。曹丕曾对左右大臣称赞钟繇、司徒华歆及司空王朗说:“此三公者,乃一代之伟人也,后世殆难继矣!”公元227年曹丕死,其子曹睿即位,封钟繇为定陵侯,增其食邑人口达到1800户,并迁为太傅,位列三公之上,做了皇帝的导师,世称“钟太傅”。显然,钟繇因其德高望重,功勋卓越,有功于曹氏三代,曹氏三代也对钟繇极为敬重。有两件事情很能说明钟繇在曹魏集团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钟繇晚年因膝关节疾病,朝拜皇帝甚为不便,明帝曹睿下令让钟繇入朝时免去拜礼。由此还首开凡三公有病皆可不拜之先例。魏明帝太和四年(230年),钟繇卒,明帝穿孝衣凭吊,并谥之为成侯,下诏赞其“功高德茂”。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用古人的标准套用钟繇的话,他的人生应该是成功的,因为他完成了“立德”和“立功”人生两部曲。二、日理万机于充公系统中的文学创作钟繇不仅在政治上、军事上为当时的曹魏皇室所倚重,建立了盖世功勋。正所谓“日理万机于帷幄,夜操翰墨走龙蛇”。他还在书法领域产生了更显著更深远的影响,最终成为楷书鼻祖。官位荣于其身,书法却使他名留青史,真正实现了古人所谓的“立德”、“立功”、“立言”。(一)“每见万类,皆画,书”“书”象之美大凡书法家都有习书过程中苦练的经历和记忆,用“书山有路勤为径”描述再恰当不过。这一点在钟繇身上也得到了很好的验证。钟繇幼时聪敏好学,在叔父的教导下,刻苦习书,曾先后师承东汉工篆隶的曹喜、擅长行书的刘德升、八分精绝的蔡邕,博取众长。他学习刻苦勤奋,常常达到痴迷的程度。少年时,钟繇随刘胜往抱犊山学书三年。钟繇习书的故事,在他的老家流传甚广,“洗砚池”等遗迹至今犹存。“洗砚池”位于长葛县老城镇旧县衙前,是一个长80米、宽30米,约3.5亩的大水塘,水色呈黑青,闻有墨香,久旱不涸。池边有一土台,是魏太祖时修筑的钟繇习字台。据说钟繇常邀胡昭在台上练字,穷究先师技法,久而久之写秃的笔堆积如山,写过的纸帛弃之成垛。由于洗笔洗砚,把满池的水都洗成黑色了。明清以来,许多人在此留下诗词,盛赞钟繇。西晋虞喜《志林》一书记载,钟繇曾发现韦诞座位上有蔡邕的练笔秘诀,便求韦诞借阅给他。因书珍贵,韦诞没有给他,即使苦求,韦诞仍不答应。于是钟繇忽然情急失态,捶胸顿足,以拳自击胸口,伤痕累累。如此大闹三日,终于昏蹶而奄奄一息,曹操马上命人急救,钟繇才大难不死,渐渐苏醒。尽管如此,韦诞仍铁心一块,不理不睬,钟繇无奈,时常为此事而伤透脑筋,以致于发誓将来要掘韦诞之墓而获取。虽然钟繇处理事情的方式并不可取,但其用心用功之处,渴望学习名家的态度还是值得效法。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钟繇不分白天黑夜,不论场合地点,有空就写,有机会就练。他与人一起谈天,就在周围地上练习。晚上休息,就以被子作纸张,时间长了被子也被划了个大窟窿。更值得一提的是,钟繇在习书过程中发扬道法自然的精神,每见到花草树木、虫鱼鸟兽等自然景物,就会与笔法联系起来,有所思考,有所感悟。他在《用笔法》中云:“每见万类,皆画(书)象之。”即吸取自然万类的生命意味,作“书象”来观照,移情入形,移神入形,移意入形,而最终化为笔下流出的书法之美。这是书法家通过意象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具有直觉的可感性和灵动的抽象性。在苦练的同时,钟繇还十分注意向同时代人学习,如经常与曹操、邯郸淳、韦诞、孙子荆、关枇杷等人讨论用笔方法问题。正是这样日积月累的刻苦学习和善于学习,钟繇的书艺大长,日臻佳境,兼善各体,尤精小楷,在书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他与卫觊形成南北两派书风,与汉代草圣张芝并称“钟张”,与以后的王羲之并称“钟王”。唐代张彦远《法书要录·笔法传授人名》说,蔡邕受于神人,而传与崔瑗及女文姬,文姬传之钟繇,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王羲之传之王献之。这些很能说明钟繇书法的历史渊源,可以说,钟繇是蔡邕书法的第二代传人。(二)钟吾的书法成就汉魏时期,文字方面也在发生巨大变革。甲骨文、金文、六国古文和秦系篆书为主体的古文篆书体系,已基本完成了文字实用意义上的历史使命。东汉达到极盛的八分隶书,也已走向衰落。历史的发展在呼唤一场新的书体革命。而曹丕所说的“文学的自觉”的时代特点,使人们对文字的要求不再像“书同文字”和“程邈作隶”那样,仅仅把文字点画的完善和书写的方便易行作为唯一的标准,而是把强烈的真与美的追求与文字演化的一般原则融汇在一起,以此体现出革除旧体焕然一新的风貌。担当这种历史重任的不仅是通晓文字演革的文字学家,同时还必须是擅长书体的书法家。历史选择了钟繇,而钟繇也责无旁贷地担当了时代大任,成为隶书向楷书转变的重要人物。钟繇是幸运的。从东汉后期开始,工整隶书是士大夫们在勒石刻碑时使用的字体。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更多地使用从隶书演化来的但比隶书更简便的俗体。这种俗体在很大程度上不再使用标准隶书收笔上挑的笔法,开始借鉴草书和行书的特点,如比较多地使用尖撇等,表现出隶书向楷书的过渡。一些考古成果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这种新的书风至魏晋时更为普遍。凭着书法家对文字的敏感,钟繇注意到了这种变化,并在自己的书法实践中,顺应历史变化,使新书体在自己的手中趋于成熟和完善,取代了隶书而跃上正统地位。将汉隶变成楷书的过程,充分表现出钟繇在书法艺术上的革新精神与创造才能。正因为钟繇在隶书向楷书转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确立楷书地位的开山之功,他当之无愧地被后人尊为“楷法之祖”。楷书的形成,使我国汉文字的造型更加成熟,书写更加规范化。自那时起,楷书通行至今,汉字字体再无大的变化。这是钟繇对中国汉字造型艺术的重大贡献。钟繇的书体主要是楷书、隶书和行书。其书法古朴、典雅,字体大小相间,整体布局严谨、缜密,向来备受赞誉。梁武帝撰写了《观钟繇书法十二意》,称赞钟繇书法“巧趣精细,殆同机神”。庾肩吾将钟繇的书法列为“上品之上”,说“钟天然第一,工夫次之,妙尽许昌之碑,穷极邺下之牍”。张怀瓘更将钟书列为“神品”。此外,明岑宗旦、清刘熙载等都曾给予极高评价。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钟繇书法真迹到东晋时已亡佚,人们今天所见到的多为临摹本,一般认为有“五表”、“六帖”、“三碑”。“五表”指《宣示表》、《荐季直表》、《贺捷表》、《调元表》、《力命表》。这是现存钟繇书法艺术性最高的作品。褚遂良《晋右军王羲之书目》说,《墓田丙舍帖》、《宣示表》是唐代所传王羲之临本。因王羲之亦为书法大家,所以他的临摹本应该最能反映钟繇书法风格的总体特征。“六帖”指《墓田丙舍帖》、《昨疏还示帖》、《白骑帖》、《常患帖》、《雪寒帖》、《长风帖》(其后半部分又名《安厝帖》)。“六帖”全部为临本,《丙舍帖》、《还示帖》,成就较高,也较接近钟体,是上乘之作。至于《白骑帖》等四种则经多人辗转临摹,已经远离钟体。“三碑”是《汉乙瑛置百石率史碑》、《魏上尊号碑》、《受禅碑》,这些全为刻本,是否钟繇所作已无从考证。钟繇的传世作品虽多为临摹之作,但书界一般认为《宣示表》、《荐季直表》较具代表性,能体现钟体特点。《荐季直表》高古纯朴,超妙入神;《贺捷表》“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这里以《宣示表》为例来说明钟繇书法成就。《宣示表》是一份文书,字幅不大,内容庄重,整体高雅端丽,行气连贯通畅,行距较为宽绰疏朗,字距则稍密而不计大小,信笔所至,参差错落,悠然自得,产生自然而舒坦的视觉效果。其用笔玉润珠圆,干净利落,虽然多有侧锋落笔,但笔势内敛含蓄,而且总是回锋收笔,因而线条温润纯净。笔画的形态上,既风格一致、和谐,而又丰富多彩:短横多为左轻右重,如“书、示、良”等字;长横则行笔到中段稍为提起,使之富有弹性,如“所、冀、方、异”等字;点的形态虽然各异,左点、右点、竖点、带点,形势不同,但却充满呼应提携的感情,如“求、逮、必、良”等字。至于撇、提、捺、折、弯、钩等富有流动性的笔画,则表现出行笔中轻重徐疾动静的时间性格,如“卿、佐、庙、见、休、感”等字。此外,各种笔画之间,多有相互对比映衬扶持拉动的情感,例如横细而竖粗的“同、骨”等字,折笔引带的“始、殊”等字。在结构上,既茂密穿插又气息相通,比如“口”形结构往往不密封,而留出气口。笔画排列布白均匀,疏密有度,显示出祥和清丽的面目。总体上体现出楷书的平稳、匀称、静中有动的美感,令人赏心悦目,回味无穷。(三)《汉书书法艺术》楷书是钟繇的创造,其书中还带有浓厚的隶意。他的小楷体势微扁,行间茂密,点画厚重,笔法清劲,醇古简静,富有一种自然质朴的意味。他开创了由隶书到楷书的新貌。无论对于书法艺术的发展还是汉字的定型,都有划时代的贡献。作为享誉书史的大书法家,钟繇对书法的贡献除了创作方面,另一大贡献是他的书法理论。尽管这些论述呈零碎状态,散见于后世一些文集中,但对后世影响很大。如卫恒《四体书势·隶势》载钟繇语曰:“鸟迹之变,乃惟左隶,蠲彼烦文,从此简易。焕若星辰,郁劳云市”(见《初学记》,内容主要谈隶书演变及其笔法)。钟繇习书中注重书法美的创造,“每见万类,皆画象之”,故梁萧衍在《古今书人优劣评》中说:“钟繇书如云鹄游天,群鸿戏海,行间茂密,实亦难过。”又《观钟繇书法十二意》曰:“元常谓之古肥,子敬谓之今瘦,今古既殊,肥瘦颇反,如自省览,有异众说。张芝、钟繇,巧趣清细,殆同机神。”又云:“子敬之不迨逸少,独逸少之不迨元常。学子敬者如画虎也,学元常者如画龙也。”梁庾肩吾《书品》云:“钟天然第一,功夫次之,妙书许昌之碑,穷极邺下之牍。”刘熙载《艺概·书概》云:“钟繇书法曰:‘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书苑菁华·秦汉魏四朝用笔法》也记载有钟繇大致相同的话说:“用笔者天也,流美者地也,非凡庸所知。”以天地、天人来论述书法艺术,指书法艺术中存在的自然之气,把对自然奥妙的领悟运用于书法创作中,可以达到出神入化、赋造化之灵于笔端的境界。正因这种创造与大自然之钟灵毓秀气脉相通,故谓“非凡庸所知”。这种说法,实际上强调的是书体的自然流丽,平淡真淳,多天工而少人为。以自然状书势,在书法艺术中追求自然美,道法自然,这样的观点切合了中国书法史上的追求自然的美学范畴。钟繇在中国书法史上影响很大,历来都认为他是中国书史之祖。他在书法史上首定楷书,后人称他为楷书的宗师和鼻祖。据《宣和书谱》记载:王羲之的叔父王导善书,初师钟繇、卫瓘。相传,他在西晋末年的丧乱中,怀钟繇《宣示表》衣带过江。而王羲之和他的老师卫夫人也都以钟繇为师,王羲之父子就有多种钟体临本,再后张旭、怀素、颜真卿、黄庭坚等在书体创作上都从各方面吸收了钟体之长、钟论之要。钟繇可谓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三、《书》三:压力出台,不忘“不拜”作为三国曹魏时期一个重要历史人物,钟繇留给后世的还有他的二子:钟毓、钟会。据《书苑菁华》记载,钟繇临死时把儿子钟会叫到身边,交给他一部书法秘书,而且把自己刻苦用功的故事告诉钟会。他说,自己一生有30余年时间集中精力学习书法,主要从蔡邕的书法技巧中掌握了写字要领,等等。从中可以看到钟繇对儿子的殷切期望和书法传家的优良传统。钟毓、钟会少年聪慧,有两则故事很能说明问题。在钟会13岁那年,魏文帝曹丕闻其名声,对钟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见时,毓面有汗,文帝问:“卿面何以汗?”钟毓答道:“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又问钟会:“卿面何以不汗?”钟会答道:“战战栗栗,汗不敢出。”文帝大笑。又有一次,两兄弟趁父亲昼寝时,合伙偷服药酒。这时父亲已醒,并不作声,仍装熟睡,只默然观看他兄弟二人如何举动。只见钟毓拜而后饮,钟会饮而不拜。后来,钟繇问毓何以拜,毓说:“酒以成礼,不敢不拜。”又问会何以不拜,会说:“偷本非礼,所以不拜。”由此可见兄弟二人的机敏和才华。长子钟毓(?~263),字稚叔。生年不详,卒于魏景元四年。少年才俊,机捷谈笑有父风。太和初,迁黄门侍郎。后以军功为青州刺史,都督徐州、荆州诸军事。卒,追赠车骑将军,谥惠侯。毓著有文集五卷(见《隋书》和《旧唐书》“经籍志”)传于世。其政治才干、书法均无法与乃父、弟相比。钟会(225~264),字士季,自幼才华横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