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浅谈地方志的活态化应用_第1页
汉语言文学-浅谈地方志的活态化应用_第2页
汉语言文学-浅谈地方志的活态化应用_第3页
汉语言文学-浅谈地方志的活态化应用_第4页
汉语言文学-浅谈地方志的活态化应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如今,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对地方志服务现实提出了新要求,为使地方志能更好地发挥存史、资政、教化三大作用,实现发扬地方文化特色、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目的,应用上的活态化成为了其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活态化应用不但使志书真正做到“活起来,立起来,热起来”,更好的服务当地发展,也是对长期以来地方志历史发展方向的继承与推进。关键词:地方志,服务地方,活态化应用AbstractNowadays,withtherapiddevelopmentofinformationtechnology,newrequirementsareputforwardfortheservicerealityoflocalchronicles.Inordertomakelocalchroniclesplaythethreerolesofhistory,capitalandeducationbetter,realizethepurposeofdevelopinglocalculturalcharacteristicsandservingthelocaleconomicdevelopment,theapplicationoflivingformbecomestheinevitabletrendofthefuturedevelopmentoflocalchronicles.ActiveapplicationnotonlymakestheLocalChronicles"live,standupandheatup"andservethelocaldevelopmentbetter,butalsoinheritsandadvancesthehistoricaldevelopmentdirectionoflocalchroniclesforalongtime.Keywords:Localchronicles;servethelocalplace;Activeapplication目录TOC\o"1-2"\h\u一、引言 浅谈地方志的活态化应用一、引言地方志又称方志,根据《中国地方志工作条例》,地方志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其主要具备存史、资政、教化的三大功能。这也是长期以来地方志在应用中的三大历史方向,通过这三大方向,地方志辅助国史保留历史资料,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参考,参与思想教化活动。伴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地方志在当代社会的应用,当着重体现在将地方志与数字化新时代的种种特点相结合,从而进一步发挥地方志存史、资政、教化的三大功能。二、我国地方志历史方向与研究现状在我国,地方志同国史、家谱共同构成我国历史资料的三大体系。其中,地方志作为我国独有的一种史书体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特点莫过于其在内容上突出地方特色,对本地地情资料的论述更为详实鲜明。这一特点既是决定了地方志本身区别于国史、家谱的根本原因,也注定了地方志历史发展有其特殊方向。(一)历史方向长期以来,地方志在功能上体现为保存地区资料的存史功能、提供政治经济参考资料的资政功能与辅助道德思想教育的教化功能,如嘉靖本《宁德县志》序中:“宁德处闽东北,摄乎福宁、福安、政和、古田、怀安、罗源之间,连山互北,大海入南,水陆俱阻,货利不通。其居民,惟力本;其田土贡赋,不及古之曹、滕。”闵文振(明)闵文振(明).原序[K].宁德县志,1538:1此方向的确立,与地方志自身性质密切关联:首先,作为“官书”,地方志多由地方行政长官负责编纂,如冯梦龙知寿宁时主持编纂《寿宁待志》,修志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辅助国史进行地情资料的收集记录以及表明自身任职时的政绩,是行政长官从行政角度出发,对于所辖区域一段时期政务的记录,体现出当时统治阶级立场;其次,作为“历史书”与“地情书”,地方志主要记录所处地区的历史情况。其中包括辖区范围、地势水文、农事商业、名胜古迹、风土民情、宗教信仰等诸多方面,是立足于该地区并反映该区地情的文献资料,与正史相较显得更为微观,但这类微观的资料恰恰填补了宏观国史中对每个地区具体记载的空缺;最后,地方志还有“工具书”的性质,修撰地方志的主要目的就是利用这样一本详尽的地情资料书籍助地方官员一臂之力,提供参考以更好地了解所辖区域,从而降低执政难度。在这种实用精神要求下,决定了评价地方志成就的核心标准并非“好读”,而是“好用”。地方志本质上是服务地区发展的工具。随着历史发展,尽管其内部的具体要求不断随时代更迭而发展,但作为“官书”、“地情书”、“工具书”的性质并未改变,始终没有抛却“应用”这一核心理念,不断通过在应用形式与内容上的调整来适应时代发展变化。总体上仍是遵循长期以来的历史发展方向。(二)研究现状地方志一直以来与时代变迁紧密关联,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与现实条件变化,地方志的应用逐渐成为地方志研究的主要方向,尤其体现在让地方志“好用”与“用好”地方志这两个角度。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围绕着这两个角度,地方志工作者们对地方志应用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对于传统应用方向的延伸,如炎冰先生旗帜鲜明地指出:“在科技发展的新形势下地方志工作的重心当从搜集资料转变为处理资料”炎冰.炎冰.地方志功能的再认识[J].黑龙江史志,1998(03):46.其二是对数字化领域的拓展,将数字化传播与地方志信息结合,并以多种形式宣传,如陈曼平先生从《地方志工作条例》出发,提出“地方志机构网站应该打造成为地情信息的权威性网站”陈曼平.陈曼平.浅谈地方志网站如何打造成地情信息的权威性网站[J].广西地方志,2010(01):28.其三是在地方志形式的创新,主要包括姚永明《影像志:传播方志文化的有效路径——以<中国影像方志>为例》,罗惠敏《志书影像化主题故事化故事细节化——<中国影像志·福建名镇名村影像志>拍摄构想》等。这方面的研究,目前虽仍以影像拍摄的探索为主,但始终立足于地方志本身。从地方志出发,以形式上的创新扩大地方志的宣传阵地,不断加强地方志在当代社会的影响力,拓展应用范围,提高应用价值。此类表现形式上的创新对探索地方志未来应用的新角度、新方向起了积极作用。上述研究方向,以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与传播媒介的更新迭代为大背景,从地方志的内涵、形式等具体领域出发,对当代地方志应用提出了全新理念与应用活动上的指导。尤其认为文本内容的拓展、传播媒介的发展、地方志形式的变化为地方志应用的未来方向。要重视从这几个新方向对地方志应用进行创新,否则必然使地方志在应用方面的发展受到限制。这些观点为地方志在当今社会的活态化应用在理论上提出了重要依据与要求。三、目前地方志应用的困境若说上世纪80年代以来对地方志应用的研究是推动地方志活态化应用的内部动力,那么如今地方志在应用中面对的种种困境——如应用群体相对集中、优质资源未能充分服务社会、资料数据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闲置等便是促使其从传统文本资料应用向活态化应用转变的外部因素。(一)应用领域在长久以来的历史方向指引下,地方志现今仍保持着“官书”、“地情书”、“工具书”这三大基本性质,它们对地方志的应用功能提出高要求,这是积极的一方面。而另一方面,三大性质也导致应用地方志的群体仍集中于政府行政部门或学术研究机构,并未向社会大众渗透,与广大人民群众之间存在一定距离。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本地区政治经济活动,地方志在内容上主要是对本地区各类信息资料的综合汇总与整理汇编,将其比之于小说、诗歌等文艺作品,确实缺少趣味性与可读性;使用者们多只在需要具体资料时才会主动查阅地方志,查阅方法也以定向检索为主。这都局限了地方志的应用范围,致使其应用领域界限较为分明,也不易拓展,长期以来仅作为政策制定的考量因素或学术研究的参考援引,并未向人民日常生活领域的进行深层次渗透。(二)传播媒介就传播媒介而言,“传统地方志工作主要以纸、笔为媒介,以书本、报刊杂志为载体记录、传播、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在空间和时间具有滞后性与局限性。”毛珏珺.毛珏珺.地方志信息化建设的发展[J].新疆地方志,2015(03):61(三)服务对象从服务对象看,地方志与国史、家谱同为我国历史资料的组成部分,但就应用而言。国史作为“正史”,虽然体例众多,但多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历史发展脉络,一向是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家谱作为民间宗族关系的重要象征,长期以来为宗族家庭所重视,是链接民间社会人与人、家与家之间情感关系的纽带。地方志介乎二者之间,是服务于地区的资料性文献,其既是微观的也是宏观的。这决定了地方志在应用上不仅要服务于地区发展的宏观需要,为当地各类活动或方案提供详实准确的资料;也应向社会的微观处渗透,向具体化深入,充分关注人民群众的知识需求与情感需要。而如今地方志在应用上仍从宏观的版块出发,以服务地区行政为主要目的,突出经济而人文气息浓。其中所结撰各类具体数据之来源以负责该领域的行政机关为主,与群众之间有距离。对于部分民俗活动、民间信仰记载不够详实,活动规模与组织形式记录不够具体,比如对于宁德地区长期以来于上元节前后举行的“踩街”(当地人又称“游神”)活动记载不够充分,仅以“元宵节舞龙、舞狮、铁机、纸扎、台阁、高跷、灯会、灯展、灯谜、社戏等踩街活动繁多。”宁德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元宵节[K].宁德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元宵节[K].宁德市志,1995地方志活态化应用的内在逻辑地方志在应用中的活态化是地方志与当今社会相适应的重要发展方向,必须根据其在目前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当代社会发展的实际,从地方志自身形式、传播媒介、服务对象、内在动力入手。在问题的基础上解决问题,将多点链接成线,多线交织为面,覆盖与渗透并行,不仅要让地方志在应用中“活”起来,更要让地方志在广大人民群众心中“立”起来与“热”起来,由此贯穿其自身的方方面面,进一步发挥服务人民,服务当代社会之重要责任。(一)形式活长期以来,地方志多以将整本的纸质书籍出版作为其存在的主要形式。这一形式随着印刷业的发展不断改良,如现今绝大多数地方志均已精装本形态进行出版。以精装本作为载体的地方志,充分展现出其厚重深沉、内蕴丰富的特质。但信息技术在传统印刷业发展的同时也不断进步,甚至呈爆炸性增长的趋势。伴随着信息量的增加,当代人的阅读习惯逐渐从固定时间阅读调整为利用生活中的碎片时间阅读,这使人们对信息资料的阅读提出了“简明”、“易读”、“迅速”的新要求。而那些长篇大论或数据错综的信息不但难以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甚至招致排斥,这也是导致包括地方志在内的诸多文献如今面临困境的一大原因。在此需明晰,这种排斥心理属于社会发展中人们阅读习惯在整体上的改变,是针对阅读这一行为的本体而言,并不能代表广大读者已对阅读地方志失去兴趣,故地方志若想吸引读者,大可“顺势而为”,在保留传统纸质书籍出版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新的形式。因而,地方志的活态化,必先从其源头入手——要推动地方志在形式上的活态化。以传统的纸质书籍形式为本的同时,顺应信息爆炸时代中人们阅读的碎片化习惯,在保留历史脉络性与真实性的前提下,将志书化整为零,也呈现出相对碎片化的状态。对此,可尝试从以下几个角度着手:其一,地方志文本的变形。其主要模式就是对地方志文本进行一定剪裁与节选,使其更为专业化,更好地为特定专业提供简明准确的参考;亦或是将地方志内容与时事热点配合,为其提供历史资料方面的支持与佐证;还可同直播平台或微信公众号等现代传播模式相结合,在定期推送一部分地方志知识如本地区的历史沿革、著名人物、风俗民情的同时,结合与之相关的地方志资料。如此一来,将地方志从厚重的书本调整为相对碎片化的信息,既为本地区提供了传媒上的助力,也借读者感兴趣的热点将地方志带入他们视野。如近年来各地方志部门加强对自身官方网站的利用,加大力度建设网络地情资料库,尤其突出打造本地区特色地情资源,从而提高网站在地情信息方面的权威性地位。在这一方面,福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在官方网站中既突出了闽台之间的姓氏发展、家族沿革以及在两岸无法割舍的特色文化如闽南文化、妈祖文化、客家文化等等,也有对福建畲族历史文化的记述与展现。这些项目从福建省的特色情况出发,将与之相关的地情信息从浩如烟海的卷卷书籍中提取出来,极富针对性,充分体现福建地区历史发展过程的种种情况。特别是2018年《妈祖文化志》的推出。作为全国第一部两岸合编的志书,《妈祖文化志》从妈祖文化入手,发挥了信俗文化作为情感纽带的强大力量,其影响不只在两岸,甚至引发世界各地华人华侨的充分讨论。国台办发言人评价:“这样一部文献的出版,必将为促进两岸妈祖信众之间的相互沟通和情感契合,为共同弘扬中华文化发挥应有的作用”国台办国台办.两岸合编的《妈祖文化志》必将为共同弘扬中华文化发挥作用.人民网,2018.10.31志书形式上的灵活处理,可为宣传活动与历史研究提供更为精炼准确的信息,一方面强化了信息的传播能力,另一方面也从读者感兴趣的角度出发,吸引读者阅读,为地方志面向社会进行推广提供助力。其二,地方志表现上的变形。地方志是资料的汇编,从这个角度而言,地方志就是信息的综合。只不过长期以来被习惯性的认为需要通过文字呈现,就信息表现形式而言,那些文字之外的形式当然也可以展现地方志中的信息资料。换言之,包括短视频、漫画、纪录片在内的那些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也易于接受的表现形式显然也能成为地方志形式变化发展的未来方向。近年来迅速发展的影像志便是此类变形的一个成功案例,纪录片通过“视频+解说”的形式介绍地区。“以志为据,以历代志书对名镇名村的记载为出发点,凸显影像志纪录片的特色”罗惠敏.罗惠敏.志书影像化主题故事化故事细节化——《中国影像志·福建名镇名村影像志》拍摄构想[J].东南传播,2019(02):125.影像志的出现,不仅为地方志保存鲜明的地方历史资料提供了新方法,也为地方志充分发挥教化、资政作用提供了新助力。影像志以阵阵乡音呼唤,不仅让千家万户对片中地区有初步的历史文化了解,也让该地区人民获得极大的家乡认同感和自豪感,以生于斯长于斯为荣。而发挥这一作用的,从形式上看是影像与人声,但究其内核,仍是地方志的渲染与浸润,只是借影像作外壳罢了。此外,影像志并不需要观众具备相当系统的历史文学知识,观看门槛较低,观众可以自然地感知一段段发生在家乡在身边的故事与传说。作为外在形式同内部资料的结合,影像志显然提高了地方志在应用上的影响力,也逐渐成为推动其不断发展的新动力。由上述可知,地方志的活态化应用是地方志适应新时代发展条件的一种自我调整,而应用的前提必须是拥有使用者且能够吸引使用者使用。原因在于如今查阅地情资料时,地方志已非唯一来源。故从源头来看,要让使用者有意识使用方志的前提,必然是地方志自身形式需具备专业性以外的新优势,也就是便捷明晰,随手可得,润物无声。地方志不一定要在便利程度上绝对性地超越其他资料,但起码要与之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如此才有空间去发挥其自古以来始终如一的核心优势——专业性与准确性。故使地方志在形式上“活”起来,是活态应用地方志的第一前提。(二)传播活形式上的活态化究其本质而言,是在不改变地方志内核的前提下尽可能使其外在形式多变以适应当今传播途径的新变化,通过形式的活态化地方志能更好地与新的传播方式相结合,这是由形式变动而引发的积极调整,“这不仅是地方志真正融入信息社会的必由之路,也是与时俱进的必然选择”欧长生欧长生.从方志微信公众号开发利用看志鉴数字化传播[J].福建史志,2017(04):15综合以上两个角度,可知地方志在传播的活态化,总体上是与形式活态化相辅相成,相互结合的。具体而言,传播活即是传播媒介的活态化。在当今的数字化信息化时代中,传播的媒介早已不只是传统如报纸、书籍、广播、电视等,智能手机的出现与无线网络的发展,极大地拓宽了人民群众获取信息的渠道。根据2019年微信年度数据报告和微信影响力数据报告,微信月活跃账户数多达1,151,000,000,其中有74.2%的用户认为获取资讯是他们关注微信公众号的主要目的。仅仅一个微信平台的数据流量就如此之大,更何况信息接受者们面对的是数个甚至数十个新旧媒体平台,每个接受者都面临无限的选项。仅仅作为选项之一智能手机,其中也有大量不同的应用软件供用户选择。如今的信息渠道,不仅传播媒介是丰富的,就连这些媒介的内部也是无数信息的杂糅,以不同的方式向各类用户传播相应信息。如此复杂的信息领域显然应该成为地方志拓展自身影响力的新大陆;如此阔大的网络空间显然也是地方志大展拳脚之所在。这一情况要求,地方志的传播不能再仅仅通过纸质媒体,更应结合互联网,通过便携的手机平台进行传播,将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应用作为信息载体。尽管这方面工作的重要性,地方志相关部门确已有所注意,并有意识地创建经营了部分相关平台,但正如前文所陈,多是对于文字的简单搬挪与调度,创新力度不够。如今真正的问题并非是如何将地方志与新传播媒介结合,因为这是个可以通过简单方式达到的结果,但效果如何不能打包票。地方志要在人民群众心中“活”起来,重点在于如何利用新传播媒介让人民群众接受地方志,进而培养他们使用地方志的习惯,这才是当务之急。对此需发挥以微信公众号为典型代表的传播媒介所具有的灵活便捷、图文影音全面结合、评论交流互动等新优势;也需要排除部分公众号为吸引读者眼球而迎合娱乐猎奇心理以及低级趣味、甘当“标题党”、争做“震惊体”的低级营销手段,“在公众号平台要杜绝信息泛滥,让地方志的信息得到原汁原味的发布和宣传,保证公众号平台信息的原创性。因此,绝不能千篇一律地转发各类文件和领导文章,而是要用心经营,凸显特色,实现信息内容专业化,服务社会大众化。”欧长生欧长生.从方志微信公众号开发利用看志鉴数字化传播[J].福建史志,2017(04):17.⑩毛珏珺.地方志信息化建设的发展[J].新疆地方志,2015(03):64参考文献炎冰.地方志功能的再认识[J].黑龙江史志,1998(03):46.王永城,吕永玲.地方志的采集、管理与应用[J].东方企业文化,2013(09):137-138.程丽云,杨光.浅谈地方志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史志,2014(09):63.黄启权.福建地方史志的产生与发展[J].福建史志,2016(01):16-22.陈曼平.浅谈地方志网站如何打造成地情信息的权威性网站[J].广西地方志,2010(01):28-33.汤敏华,段愿.多媒体数字化史料在地方志工作中的应用[J].黑龙江史志,2013(16):29-31.刘善泳.地方志微信公众号的状况及对传统的地方志业态产生的影响[J].广西地方志,2017(02):32-39.欧长生.从方志微信公众号开发利用看志鉴数字化传播[J].福建史志,2017(04):15-18.姚永明.影像志:传播方志文化的有效路径——以《中国影像方志》为例[J].传媒,2018(08):64-65.[10]罗惠敏.志书影像化主题故事化故事细节化——《中国影像志·福建名镇名村影像志》拍摄构想[J].东南传播,2019(02):125-127.[11]毛珏珺.地方志信息化建设的发展[J].新疆地方志,2015(03):61[12]2019年微信年度数据报告[13]2019年微信影响力报告[14]李宗柯.地方志与地方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实践与思考——以常德市为例[J].黑龙江史志,2017(09):50-54.致谢四年的时光在大学生活匆匆流过,作为毕业前最后一个环节的毕业论文也即将完成。四年间,感谢语言与文化的老师和同学们对我在学习上的引导和生活上的帮助,与大家共度的时光必将成为我此生难忘的财富。在此也要特别感谢我的指导老师,欧长生先生。本对于地方志无甚了解的我在筹备论文期间得到了先生的悉心指导,从选题,到论文方向,再到多次指导修改,先生无不是耐心亲切地为我指出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在先生的帮助下,我脑海中简单幼稚的想法逐步成型,对于地方志的理解也逐渐系统,最终形成论文。再次感谢老师的帮助与指导!最后我要感谢宁德师范学院,在校四年的学习期间,我增长了知识,扩大了视野,即将毕业的我,对母校满怀感激。使命、责任、追求的校训,我将终生铭记。在数字化传播的同时也不能放弃通过具体的活动形式进行传播,让地方志以更具“泥土味”的形式深入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如2019年9月21日福建省方志委在宁德市蕉城区霍童溪流域举办“悠远地方志,魅力霍童溪——福建省地方志助力乡村振兴系列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各类活动,将霍童溪流域沿线乡镇的名产特艺,风土人情充分展现,其中不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霍童线狮、洪口绝技“独木冲浪”等极富民间特色的方志技艺,也有光饼、八仙糕、畲族乌米饭等传统方志美食。这一方志下乡活动为霍童溪流域树立起极富历史厚重感的方志招牌,同时也突出了当地特色风物与名胜,提高了当地人民对家乡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更是将地方志的重要性输送向千家万户。一方山水刻录出了独属一方的志书,代代流传的乡土情怀始终蕴含于字里行间,从山山水水中化出的地方志在存史资政外更有教化作用,当然可以为特殊的民间节日祭祀提供历史资料支持;为文体活动进行宣传介绍;帮助学校进行地区历史知识教育等。将地方志化以具象化的活动传播,真真切切,生动可感,也符合人民对乡土自然而生的情感,透过地方志体会地方情,才能让地方志始终活跃于人民群众的眼前心头。传播活,是与地方志的形式活相结合的:资料的形式为传播媒介所承载,而传播媒介的又促进资料更好地与社会契合,更好地在当今社会中应用。两个层面的结合是地方志的活态化运用之内部动因与外部条件的要求,也是这两大角度共同着力推动地方志应用进步发展的充分体现。(三)服务活前文对地方志在时代变革的大前提下,其调整自身内部形式与适应外部传播的活态化进行了论述。而不可忽视的是,地方志,始终是服务于本地区的。这是对其长期以来历史方向的延续与贯彻,也是对其“地情书”、“工具书”性质的坚持,若一部志书不能合理有效地服务于所属地区,无论其在内容上有多少闪光点,也是难以掩瑕。因此,让地方志充分服务所属地区,是其应用上的一个重点,这决定了地方志在服务上的活态化必须立足于本地区,从本地区存史、资政、教化的角度出发,不只为政府机关与研究机构服务,更要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让地方志摆脱人们传统认知中的死板形象,真正走入大众生活,鲜活起来,有趣起来,让大家参与进来。服务活的关键,在于如何引导群众真正做到:懂用、善用、惯用地方志。地方志如今面对的困境并非志书的质量问题,更大层面上是志书使用效率问题,如何号召与培养应用者才是首当其冲必须解决的问题。换言之,地方志工作者们不但要把地方志写好,更要引导群众把它用好,在普及中逐步求精求深刻,应用者愈多,地方志的形象自然愈鲜活。而这个普及过程,就是地方志内外变化与引导使用相结合的二元过程。要始终坚定地让地方志同人民站在一起,只有这样,它才能更有针对性地,更为生活地服务于本地区人民群众,在人民群众中引导人民群众,为人民服务,协同反哺本地区政治、经济。这就要求地方志须着眼于本地区人民群众的具体需要,调整长期以来固守不动的“参考书”地位,主动地与地区各部门配合,渗透入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此,首当其冲的是引导群众“懂”地方志,这里的懂,不是指钻研与精深,而是皮毛,泛泛而谈,把宣传的大网铺开。如2018年5月15日,宁德市开展“方志带你认识宁德”的专题宣传活动,在人群密集地区安排派发相关材料,组织朗诵、竞猜、并对地方志有关知识进行讲解。此举不是深刻的宣传教育,其目的就在于把地方志推向群众,让大家了解第一个问题:“地方志是什么?”。只有在粗略了解的前提下,才有不断深入推进认识的可能性,那就到了第二个问题:“地方志有什么用?”。窃以为,宣传地方志的目标不是要一步到底地创造出什么来,而是先树立“方志可用”的观念,引导群众了解地方志能在其工作生活之专业领域或兴趣领域提供资料参考,是有用的,而且是人人想用就能用的。这种大范围铺张开去的宣传是为了树立读者对地方志正确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排斥心理,从而为进一步的宣传打下前站。在以往,地方志机构对此存在忽视,认为志书只要质量过硬即可,但事实是一部书如果得不到读者的正确认知,它必然不被广大人民接受,成为遗珠。这与其自身的质量并没有必然的联系。问题在于观念,先把观念上的问题给解决了,把“种子”种下去,再浇水施肥,一步一步地推动社会思想层面上的变化,扩大服务对象,拓展服务范围。接下来就是“善用”——一个推动群众应用习惯改进的环节,或者说是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过程。在曾经的应用中,相关部门或地方志机构常是将整本厚重的地方志递到读者面前,让他们根据需求从中查阅,导致了诸多不便如时间、资源、阅读量等方面的问题。就此,私以为如今在应用地方志时,应转化思维。可尝试先从读者处获得需求,再运用一些形式或传媒上的调整,针对性地提供读者所需内容,化全库检索为定向检索。此举本质上是视角的转换,即从地区整体发展出发的宏观视角向群众日常生活的微观视角的转换。群众想要什么,地方志就提供什么,不多给,但可以多要,培养读者有效利用地方志自助服务生活。沿着这一方向,地方志在应用不仅能保持对群众的“领”,也把“底”给托住,紧紧地包裹着群众,不断提供服务,直到“惯”用。亦可在了解群众意图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在教化上的引导作用,转长期以来的生硬说教为亲切问候,使地方志有人情味,乡情味,活泼生动,为人所喜闻乐见,“活生生”地站在群众队伍中。“懂”是培养兴趣,“善”是教会方法,“惯”是留住用户,这是个长期的过程,最终“惯用”的读者自然是地方志的核心使用者。这样的三步环节,能够从浅到深地培养一批地方志的惯性使用者。当然这三个环节始终为一个系统的顺序推动和多个相同系统的并行,是无数个同心圆一齐转动,各自流程完整而列次分明。从这个角度看,所培养地使用者们带来的大量数据流量资源,会在无形中强化地方志的影响力。诚然,以上均是从地方志本身如何服务读者这个角度来讨论的。为何仅仅讨论这个角度?原因在于,无论是地方志机构还是任何形式的组织,均无能力要求读者应如何应用地方志,或是制定出某个规则或模式。读者使用地方志的目的本就五花八门,是不可限制的。地方志曾经的困境在于输出信息过多,令人生畏或提不起劲。对此,在保质的同时当然可以调整输出的量,读者要什么就给什么,至于资料怎么用,读者自然有权自助式的应用。如近几年的琯溪蜜柚节、浦城美食节与其说是方志活动,不妨说更像是促进本地区发展的经济活动,只是汲取了当地地方志中的一些素材与信息,方志搭台,经济唱戏。地方志本就是工具书的一种,这是其不能被剥离的根本性质,必须服务于民。对此,地方志工作部门提供有强针对性的资料,广大群众灵活自如的运用,双方从供给与需求的角度寻一个平衡,最大程度地发挥地方志服务地方的重要作用,做到真正鲜活地服务本地群众。如此活力对地方志未来的助力是可以想象的。(四)内在活地方志的活态化应用实际上是为了使地方志能够更为主动与当代传媒发展的新情况相适应,得到更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与使用而进行的应用创新与调整。形式由整体化为灵活散体与外部多种鲜活传播方式的相辅相成,加上针对性极强的服务指向,最终将全方位地激发地方志自身活性,从而达到活态化应用的最后目的——内在活。一旦内在的活性得到充分激发,无疑将彻底联通形式、传播、服务三个领域,促进修志、读志、用志、管志等内在关系相互活跃,展现地方志这一古老文化的勃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