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行政中心及城市中心广场规划设计方案_第1页
盐城行政中心及城市中心广场规划设计方案_第2页
盐城行政中心及城市中心广场规划设计方案_第3页
盐城行政中心及城市中心广场规划设计方案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盐城行政中心及城市中心广场规划设计方案

1总结1.1沿海中心城市建设背景和背景盐城位于江苏省沿海地区中部,是江苏省沿海地区的中心城市。原审批的城市总体规划至2010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52km2,人口为55万人。改革开放以来,盐城的经济、社会事业和城市建设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为进一步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快建成沿海中心大城市,市委、市政府决定,尽快实施新的市级行政中心和城市中心广场的建设。为获取该地段规划设计的新构思、新理念和新创意,使规划设计创一流、创特色,盐城市委、市政府特邀请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4家较为著名的设计单位针对该地段进行了规划设计方案的征集工作。1.2区内河道景观特征行政中心和城市中心广场用地位于老城区南侧的新城分区中,北距老城区中心铜马广场约2.2km,是规划的新市区中心。规划用地面积61.27hm2,现状用地多为农田,地势平坦,平均海拔(黄海高程)2.25m左右,北港河、大寨河及众多农灌沟纵横穿越,体现出较为典型的里下河河网景观特征。用地西侧解放南路为城市南北向发展轴,北侧青年路为城市东西向发展轴,东临黄海公园,南距从高速公路入城的对外交通干道建设路1.1km。1.3“两心”—功能定位及设计原则市级行政中心及城市中心广场是以市级行政办公中心和城市广场绿地为核心,集行政办公、城市景观、娱乐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新城中心。规划布局应体现城市特色和时代性,创造具有现代化大城市特征的城市建筑空间环境和具有里下河水网地区城市特色的绿地环境。2该计划的评论2.1“政府引导,居民参与”的城市生态轴该方案认为城市中心广场应该是对原有城市结构与城市文脉的延续与升华。规划注重与城市总体规划脉络的呼应,在南北向将行政中心主轴与城市发展轴取得一致,在东西向以大面积绿化的市民广场及通透的架空廊将解放路与黄海公园联系起来,构成隐含的城市生态轴,呼应并彰显原有城市格局。行政中心布置在地段北侧的主轴线上,面向市政广场,两侧的新闻中心、会展中心建筑结合市民广场、水池、喷泉、列树烘托主轴方向的宏伟气势。方案通过新颖的构思、紧凑的布局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市政中心,在保证市政府独立管理的条件下,将行政广场轴线上的空间全部对公众开放,做到政府形象工程与民心工程的统一。大面积的市民广场设计成绿化广场,尤其是“盐城八景”主题广场的创建更将市民广场升华到城市文脉延续的高度(图1,图2,图3)。该方案对建筑景观、广场景观、绿化景观设计得比较细致,对建筑功能的造型、立面、空间效果做得比较深入,充分考虑到动静态交通的布置和交通的可达性,公交站点的布置为市民到广场活动提供了方便。2.2文化提升空间该方案通过对历史、人文背景的发掘,城市地域环境的分析,尤其是对盐城的历史—盐田,地形地貌—海陆之交、水网稠密,人文—盐城八景,古城—城形似瓢、瓢漂于水等都作了深入的研究,并应用于行政中心和城市广场的创意和设计之中,以瓢城形象为母题,创造浮在水上的中心,寓意较深,富有文化蕴涵。考虑到行政办公建筑的庄重和严肃性,该方案运用中国传统的中轴线均衡布局手法,以形成行政中心具有强烈秩序感及中心感的城市空间。方案中的5幢主要单体建筑围绕中心湖面布置,以“拱卫”之势牢牢地界定了整个中心,象征精诚团结,体现政府的凝聚力及市民的亲和力。方案以行政中心为布局重心,在热闹的解放南路一侧布置展览馆、会议中心等公共建筑,在幽静的黄海公园一侧布置办公楼、新闻中心等半公共建筑,功能布局合理,动静分区有序(图4,图5)。规划借鉴盐城沿海滩涂的珍稀鸟禽—丹顶鹤的形象,提炼出“我心飞翔”作为中心广场的主题,以体现盐城人民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图6)。广场的尺度较合理,具有较强的场所感。广场以下沉式广场为核心,北侧设计跌水,结合场地、雕塑、灯光、音乐等手段,形成较强的文化活动的氛围。交通组织划分了机动车和步行两个交通系统,实行人车分流,保证了车行交通的畅通和市民游憩、休闲、娱乐的安全和无干扰。2.3“圆”组织、中心广场及国家城市空间水、方圆构图是本方案总体构思的重点,水是城市的灵魂,人依水而生,城得水而灵。行政中心的“水”特色,通过利用原有水系,大构图大组织,充分体现建筑、绿地、场所相融合的水网特征,形成与城市整体空间兼容并蓄同时又独具特色的水系格局。建筑以市级行政中心为核心,沿“方”布置,水面则以中心广场为核心,以“圆”组织,通过方圆相济、虚实相间、协调互补,产生强烈的城市中心区意象。规划结构遵循“人、建筑和自然”和谐共处的原则,以强调自然环境的“绿洲”为中心,以南北主轴、东西次轴展开功能与空间布局,形成“一个主广场、二组空间轴、多视景网络景观”的整体框架。中心广场是整个基地的公共核心空间,行政中心、会议中心、展览中心、新闻中心围绕广场布置,构成广场的围合界面,广场采用下沉布局,因而更具亲和性,以水景、花池、植被造景及服务配套设施为主,结合铺地、小品、座椅、电话亭、无障碍设施,达成艺术与技术、功能与形式、自然与人工的统一。建筑布置采用严谨、庄重的对称式结构,由中轴线向两侧展开,在统一中求变化。建筑造型与布置既考虑了行政中心的庄重,会展中心与新闻中心与之相协调,同时也发挥了各自的功能特点,创造了丰富的城市空间。规划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关注步行系统组织,力图与水、主体广场及其它主要公共活动场所景观线路并重协调,形成舒适优美的休闲、观光、户外活动步行网络(图7,图8,图9)。2.4场所建设环境设计方面,规划文明设计中的公共空间设计手法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人与环境的交流该方案从城市空间设计为切入点,认为功能多样化是产生城市空间活力的源泉,只有功能多样化,才能吸引多样的人,产生多样的活动,才能塑造富有魅力的城市公共空间。所以,规划采用多种手法,创造出多种供人活动的空间,强调人与建筑的交流,人与环境的交流,人与人的交流,使之成为真正的“城市客厅”。规划行政中心位于基地正中偏北,建筑单体和群体布局承袭中国传统设计理念,强调对称和秩序感。市政府位于中间,前面有礼仪广场作为空间引导,后面有次广场作为空间过度,建筑、道路、绿化和广场的整体设计都突出行政办公场所应有的庄严、肃穆。城市中心广场布置在南侧,呈长方形,整个3设计理念和方案专家评审组认为,参加征集的4个规划设计方案,构思新颖,各有特点。方案从多视角诠释了盐城市级行政中心和城市广场的时代性、地域性和文化性,对地段功能布局、空间营造、环境设计、交通组织等方面都做了不同程度的探讨。有的方案还对内外部环境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在交通组织上提出广场由北向南通过用不同元素的空间限定形成硬地草坪为主的下沉空间、水面空间和密林围合空间3个层次,每个空间层次都有不同的构筑物确立主题,设计理念采用富有中国传统的连续院落组合的空间形式。在广场最南端入口处,设计了城市建设陈列馆作为入口标志,位于行政中心、中心广场的中轴线上,形成对景,使整个空间的意义表达更为完整(图10,图11)。了人车分流、动静结合的思路,并注意到各类建筑和广场的有机联系。专家评审组建议,可在三号方案的基础上进行完善和深化,同时要吸取其它方案的优点。在下一步的方案完善和深化中,应进一步考虑并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对该地段的功能定位作一定的补充,可增加文化设施的内容和适量的与广场配套的商业服务设施,以适当提高地段的开发强度,凝聚人气,增添活力,将中心区的功能和城市形象与土地利用更好地结合起来;(2)要着力加强城市广场空间的营造,做好城市广场空间的围合与分隔,处理好广场与建筑的空间尺度关系,以形成宜人的公共空间序列;(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