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皇庄起源时间再考_第1页
明代皇庄起源时间再考_第2页
明代皇庄起源时间再考_第3页
明代皇庄起源时间再考_第4页
明代皇庄起源时间再考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明代皇庄起源时间再考

明代的皇家园林是一个官方的庭院。事实上,它是皇室(皇帝和王后)继承的农场。关于明代最早的皇庄出现于何时,历来说法不一。早在明代当时,就有始于成化、弘治、嘉靖等说。清初,《明史稿》的作者又提出“皇庄之名”始于成化。后来清人所撰明代史籍以及所辑类书,如《明史》卷67《御批通鉴辑览》卷105、《续文献通考》卷6等,基本上认为明代皇庄始于洪熙。近人对明代皇庄始自何时的认识,大抵同清人。解放后,五十年代,我国史学家基本上仍然同意清人的说法,尽管在个别问题上可有出入。这里特别值得提出的是1961年2月,北京出版社根据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所藏日本尊经阁文库藏书的摄影胶卷,出版了明万历时宛平知县沈榜所著《宛署杂记》一书。沈榜并没有去专门考察明代皇庄的起源,但他在收辑宛平县历史沿革和地理方物的材料时,记载了明代最早的皇庄——成祖永乐时黄垡皇庄的设置。明末清初人还见到过《宛署杂记》,后来此书在我国失传。现经重印,自然引起了明代皇庄研究者们的注意。李光壁同志原来在《明朝史略》》中,也认为明代“皇庄的起源始于洪熙时(1425年)的仁寿宫和清宁宫庄的建立”(见该书第63页)。新发现的皇庄资料,使这位学者改变了原先的看法。1961年下半年,他发表《试论明中叶农民起义的历史作用》时,便提出“皇庄始于永乐时期(沈榜:《宛署杂记》,卷2,卷7)”六十年代,我国明史的研究者,大体上都以永乐时黄垡皇庄作为明代最早的皇庄了。一般说来,这是对的。但其中仍有颇多值得进一步研究之处。第一,黄仓是明代皇庄设置的依据重印《宛署杂记》一书的编校者在“出版说明”中说:明代“土地大量兼并,使得农民耕地面积日益减少。在宛平县内,这种土地大量兼并,明朝从成祖时就开始了。朱棣令从征军人,在宛平黄垡一带从事耕种,作为皇帝的私田,建立了黄垡仓,叫做皇庄。这里把成祖朱棣建立的黄垡仓说成就是皇庄,这种说法是值得商榷的,我们留到下面再说。翦伯赞主编的《中国史纲要》中册第175页说:“永乐时,……在北京的黄垡,已出现了第一个皇庄。”这当然是对的。但作者注明写这个论断的出处是:“沈榜《宛署杂记·月》。”上面提到李光壁同志改变看法后,认为皇庄最早始于永乐时期,所注出处为“《宛署杂记》卷2,卷7”。《宛署杂记》的卷2就是《中国史纲要》作者注明的“月”卷。其涉及黄垡仓的原文如下:“成祖既绍大统,即以初日所受王庄田地,簿其赋税,岁收租入,建仓积贮,赐名黄垡,于以备一方之民之凶荒给赈,而又复除其身,有司差役一切不得与。”实际上,这一段话讲的并不是黄垡皇庄、而是黄垡仓。沈榜在这里叙述从燕王王庄到黄垡仓的历史演变时,将黄垡皇庄略过去了。李光壁同志、翦老和《宛署杂记》的编校者—样,都把黄垡仓视为明代皇庄之始。黄垡仓大约出现在永乐十九年(1421年)。照上述诸同志说法,明代的第一个皇庄便是永乐十九年出现的。这是不对的。第一,明代的第一个皇庄黄岱皇庄出现在永乐初,很可能是永乐元年,而非永乐十九年。第二,黄垡仓并不是皇庄。《宛署杂记》真正记载黄垡皇庄设置经过的资料是第7(河字)卷。原文如下:“洪武初元,我成祖以燕王北征,至山后小兴村,得张福等若干人降之,徙入内地,散处宛平黄垡、东庄营等地,听用力开垦为业。……有旨,以其地为王庄,量征子粒银两,即今建仓黄垡等处,盖成祖龙潜时私庄也。永乐改元,有司请庄所属改称皇庄。越数年,迁都北平,升宛平为京县,遂诏所司,以黄垡皇庄归宛平,尽免子粒银两,每地一亩,每年征谷三升三合,以备一方水旱;凡有司粮差,永不得与。即其地建仓,因赐名黄垡仓云。”沈榜当时担任宛平县令,《宛署杂记》又经过当时宛平县的县丞、主簿、典史共四人的校订,所记应是可靠的。黄垡庄田在洪武时,原来是燕王王庄(关于燕王庄建立的时间我们后文讨论)。建文四年(朱棣称之为洪武三十五年,即1402年)六月,燕王在南京即皇帝位,改明年为永乐元年(1403年)。他原来所有的黄垡庄田自然不能再称为王庄了,于是有司请改称皇庄。关于黄垡皇庄,《太宗实录》没有记载。它改称皇庄的时间应当是在1402年(建文四年)的下半年,或者是1403年(永乐元年)初,更可能是后者。沈榜说,黄垡王庄改皇庄是在“永乐改元”。按:北平自“永乐元年正月升为北京”称作“行在”。同时改北平府为顺天府,并将北平地方的官府机构和若干设施的名称都作了相应的改变。那么,北京地方有司由永乐改元,北平升为北京,自然要考虑到向皇帝建议,将黄垡王庄升称为黄垡皇庄。以此我认为,明代的第一个皇庄黄垡皇庄的产生应该是在永乐元年初。该皇庄辖有车庄营、太子务、庄寨务、朱家务、南家庄、梁家庄、河南村七处土地,总共面积为三十二顷八十七亩三分五厘五毫。关于黄垡皇庄的经营管理方式、作者拟另行著文,在叙述整个明代皇庄管理制度的演变时再去讨论,此处暂且从略“封闭型”黄仓黄垡皇庄改为黄垡仓,大约是永乐十九年(1421年)的事情。沈榜说“越数年,迁都北平,……赐名黄垡仓云”。这里的“数年”,是个约数,实际是过了十八年左右。永乐十八年(1420年)九月廿二日,太宗命“以北京为京师”。次年,才正式迁都北京。照沈榜说:黄垡仓得名是在迁都北京“升宛平为京县”之后,则我们说它出现在永乐十九年初,大体上是可以成立的。黄垡皇庄改为黄垡仓,明代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庄也就不再存在了。皇庄是皇室私有的庄田。它经营管理的方式可以有不同,其最本质的特征是由皇室向庄园的佃户收取封建地租,或者是实物地租的“子粒”,或者是货币地租的“银两”。洪武时、明太祖赐燕王黄垡王庄,准许他“量征子粒银两”。王庄改称皇庄后,“额笈属宫禁”1,子粒银两仍旧照收而归皇室支配,因此属于朱棣私庄。永乐十九年迁都北京,太宗“诏所司,以黄垡皇庄归宛平.尽免子粒银两,…即其地建仓,因赐名黄垡仓”。这说得很清楚:第一,从所有制关系讲,黄垡庄士地和人口,不再归皇室占有,即额笈不再属官禁,而归宛平县管辖;第二,皇室不再向黄垡庄佃户收取地租;第三,黄垡农户免去子粒银两后,亩每年征谷三升三合,积粮建仓。黄垡皇庄名称也取消了,改叫黄垡仓。因此,无论责实还是论名,黄垡仓都不再是皇室的私庄。把黄垡仓看成明代最初的皇庄,显然是有欠考虑的。明太宗朱棣为什么将黄垡皇庄取消,改为黄垡仓呢?据沈榜所记,太宗说:“靖难之师,朕载自宛,宛固吾丰镐地也,即王畿首邑,势不得悉举而汤沐之,而蕞尔庄田,尚有何复?复宛一庄,示不忘宛,是故土之情也。矧昔也王,而今也帝,业已天下一家,而犹私一庄,令天下谓我私,故虽复除其民,而犹系笈宛平,是公天下之义也。且庄民之来归也,约尽力开垦,永不起科,方将比于带砺之盟,而安忍以重征困之?故虽系宛之笈,而第令其耕而自食,每亩止征谷三升三合,是柔远人之信也。天下大定,正欲讲求殷富,将以社仓遍之遐方,而观化所由,实自宛始。故收租立仓,即以备此一方缓急之需,俾由宛平达之天下,何地非黄垡也,是子庶民之仁也。”这里太宗讲了四条取消皇庄,改立黄垡仓的理由。第一,朱棣是从宛平起家,夺取天下的。迁都北京,宛平升京县,成为“王畿首邑”,复除黄垡庄皇室私租,连官府赋役也并免去,借以表示他不忘宛平为发祥之地之情。第二,朱棣过去是燕王,现在成了皇帝。已经混一天下,取消皇帝私庄,命黄垡系笈宛平,表明他“公天下”不计小私之意,第三,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发展生产,曾号召农民于纳税土地外,自己垦荒,“永不起科”。黄垡庄本来是徙北方降人入内地,听其用力开垦为业的。作了王庄,自然要收租。现在下诏免除租赋,但令“耕而自食”,以示“柔远人之信”,借以吸引北方各族民人归附内地,圹大明王朝统治占有的人口。并以此号召百姓大力垦荒。第四,洪武时,太祖曾令全国各州县设立预备仓,以备凶荒。永乐中,更令全国府县多设仓储。免除黄垡庄佃户租赋,令每亩每年只征谷三升三合,“收租立仓”。建立黄垡仓,以为示范,“俾由宛平达之天下”,号召全国广积仓粮。永乐十九年十一月,分遣中官杨实,御史戴诚等核实全国各地库藏递年出纳之数。次年十月,又命中官韦乔、御史朱准、郎中吕谦等八十人,盘点全国各地军民衙门仓粮及稽考递年出纳之数。看来朱棣是颇为重视他以黄垡仓为示范,号召全国重视储蓄,广积仓粮所取得的效果如何的。由于上述种种考虑,促使朱棣主动取消了明代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庄。即此一端,亦可见朱棣毕竟是明代的一位比较有为的皇帝。了某一人,燕王北征,至山后小兴村黄垡皇庄的前身是燕王的黄垡王庄。我们考察一下黄垡王庄设置于何时。王毓铨同志说:“洪武初燕王将兵北征,获得降人张福等若干名。他把他们散处宛平黄垡东营等地,叫他们开垦为业。后来明太祖就将张福等所垦田土给予燕王,作了他的王庄。……燕王得赐王庄之事,不知发生在哪一年。亲王就藩拨赐庄田之成为制度,是远在洪武九年以后的事。”王毓铨同志虽然不能确定燕王得赐黄垡王庄的时间,但大致断定受赐於洪武初,至少是在洪武九年以前。他在注中说明,所据出处也是沈榜《宛署杂记》所载的“黄垡仓”。这段话我们前面已引了。沈榜是在明朝建国二百二十多年后的万历中著书的,故他所说的“洪武初元,我太祖以燕王北征……”,这个“洪武初元”只能理解为建国之初洪武期间的意思,而并非就是指洪武朝初年。看来,沈榜这样写法,乃按照一般习惯,大至无误。可我们今天是在搞历史科学研究,有条件的话,自应比他考察得更加细致才是。按:朱棣在洪武三年(1370年)受封燕王,洪武十三年(1380年)就藩北平。这之前,他并没有参加过北征;之后,有几次北征,也没有参加,为洪武十四年正月徐达、汤和等率师讨乃儿不花,洪武廿年正月冯胜、傅友德、兰玉等率师征纳哈出,史籍都不见有燕王参与其事的记载。据《太祖洪武实录》和《太宗永乐实录》,朱棣最初参加北征,时在洪武廿三年(1390年)春。是年正月,明太祖诏命晋王朱桐、燕王朱棣各率师,约期会兵后,往讨故元丞相咬住、太尉乃儿不花等。晋王怯不敢进。三日,燕王自“率师至迤都,故元太尉乃儿不花、丞相咬住、忽哥赤、知院阿鲁帖木儿等皆降。……于是悉收其部落及马驼牛羊而还。”关于这次俘获的人数,太宗实录记的更具体:燕王“直抵迤都山,薄虏营,获乃儿不花及其名王、酋长男女数万口。”是年闰四月初一,太祖得燕王平乃儿不花捷奏,大喜,对群臣说:“清沙漠者燕王也。朕无北顾之忧矣。”乃命燕王“留征进军马于上都或兴和、兴州,相度便益。”20故元降将乃儿不花部落,则由傅友德安排,“悉徙入关”。将校送京师,部众则大约散处关内诸地,从事开垦。沈榜说“燕王北征,至山后小兴村,得张福等若干人降之,徙入内地”。这个“山后小兴村”具体指何处,已难考释。“山”或许就是上面提到的燕王所至的“迤都山”。那么,张福等若干人,就是这年三月分为燕王所获而由傅友德徙入关内的数万降人中之一部分。或许“小兴村”乃在燕王屯驻的兴和、兴州(今内蒙古多伦一带)境内,该处和内地相隔燕山山脉,当然也是“山后”。如此则张福等若干降人,就是这年闰四月以后,燕王另外获得的。不管属于哪种情况,燕王得张福等总是在洪武二十三年。因为洪武廿四年四月,廿八年一月,二九年三月,燕王几次北征,都未见有俘获降人的记载。而且沈榜说,燕王得张福等后,“每出征,张福等为亲军,累迁指挥、千百户等官。”可见,燕王得张福等人,当是较早的那次北征,而不会太晚。据此,燕王得张福等若干降人,大致可以断定在洪武二十三年这次北征。那么,燕王受赐黄垡王庄也就只能在洪武二十三年之后,而不会在此之前,更不会在洪武九年以前。朱元璋对赐诸子和臣下的土地,控制得还是较严的。太祖在洪武五年和六年曾赐亲王养瞻田,只令食其租、而并无实际管业权。亲王之国,地仍归官。对已分封之国的诸藩王尚没有给赐庄田的制度。对臣下赐田是在洪武十年十月。当时赐百官公田,以其租入充禄。到洪武廿五年八月,仍给公侯岁禄,便归赐田于官。于是魏国公、曹国公、信国公、江阴侯、清海侯、永平侯、蕲春侯都归还原来所赐之田。这一年,颖国公傅友德情怀远田十顷。太祖很不高兴地批评他:“禄赐不薄矣,复侵民利何居?”拒绝了他的请求。山上述情况可知,太祖主动赏赐给燕王黄垡庄土地,确属特例。为什么明太祖会有这种非常之举呢?朱元璋从洪武三年一月开始,便多次派遣徐达、李文忠、冯胜等北征,虽屡获胜,但北元残余势力仍严重存在,为朱元璋时刻耽忧之大患。洪武廿三年,燕王北征大捷,获故元丞相、太尉、知院及将校降人数万,朱元璋闻讯后极为高兴,称赞燕王清沙漠,解除了他北顾之忧。朱元璋当时对诸功臣疑虑甚深,他对自己的儿子初次出师大捷,自然更喜出非常。张福等人内徙开发的黄垡,东庄营地方,就在燕王封国附近,故特赐燕王黄垡庄土地,也就并不奇怪了。沈榜记燕王得张福等降人,徙入内地,听开垦为业后,说“有旨,以其地为王庄”,行文时并没有如下文所说的“越数年”一类的时间间隔。可见,张福等徙入黄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