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天津市武清区杨村第一名校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天津市武清区杨村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请将I、Ⅱ卷的答案填涂或写在答题卡上。
答题时请按题号位置,在规定区域作答。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I卷(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3分)
一、(9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由天津市委宣传部和海河传媒中心共同摄制的百集纪录片《小楼春秋》于4月8日在天津卫视首播。该系列纪录片从天津()的历史风貌建筑中,()出一百栋小洋楼制作成片,每集8分钟,短小精致,兼具知识性、趣味性和历史性。
从一栋楼走进历史,()其中,可阅读百年故事:漫步政协俱乐部,会想起童话剧《图兰朵》在中国的首演、“元曲欧化"的《琵琶记》、德文演唱的李白诗歌;探访曹禺故居,在古朴雅致的氛围中感受浓郁的戏剧文化和深刻的人生思索;走进()的起士林餐厅,品尝张爱玲笔下的“天津”味道,品味西餐百年的发展史;伫立天津电报总局旧址,见证天津乃至近代中国电报通信的辉煌……《小楼春秋》的制作与播出,见事、见人、见情,成为天津城市的意象世界和第二语言。通过“物化"的建筑和“活化”的人物、事件,使历史知识得到普及,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彰显天津历史文化的厚重感和认知度。
4月的津城“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愿大家趁春光正好,重走天津,品味小楼,感悟春秋。
1.依次填入选文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独具匠心遴选徜徉路人皆知
B.独树一帜挑选徘徊路人皆知
C.独树一帜遴选徘徊家喻户晓
D.独具匠心挑选徜徉家喻户晓
2.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通过“物化”的建筑和“活化"的人物事件的融合,历史知识得到普及,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自豪感,彰显天津历史文化的厚重感。
B.“物化”的建筑和“活化"的人物事件的融合,使历史知识得到普及,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自豪感,彰显天津历史文化的厚重感。
C.“物化”的建筑和“活化"的人物事件的融合,使历史知识得到普及,彰显天津历史文化的厚重感,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自豪感。
D.通过“物化”的建筑和“活化"的人物事件的融合,使历史知识得到普及,彰显天津历史文化的厚重感,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自豪感。
3.下列对选文中涉及的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关汉卿的《窦娥冤》就是元杂剧的代表作。
B.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与杜甫合称为“李杜”,代表作有《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庐山瀑布》等。
C.曹禺,原名万家宝,剧作家,代表作有《雷雨》《日出》《茶馆》等,被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
D.“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语出《兰亭集序》,作者王羲之,字逸少,西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答案】1.D2.C3.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独具匠心”指在技巧和艺术构思上有创造性;“独树一帜"比喻创造出独特的风格、主张,自成一家。第一空根据句意可知,天津的历史风貌建筑具有自己的特色、富有创造性,故填“独具匠心”。
第二空,“遴选"指选拔人才或挑选单位;“挑选”指从较多的人或事物中选出符合要求的。第二空根据句意可知,应该是从众多的建筑中选出一百栋最适合的,故填“挑选"。
第三空,“徜徉”指安闲自在地徘徊;“徘徊"比喻犹豫、拿不定主意。第三空根据句意可知,应是在小楼中悠闲自在地漫步,故填“徜徉”。
第四空,“路人皆知"多指一些人的罪恶、不良用心和隐秘之事等人人皆知;“家喻户晓”指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所共知。第四空根据句意可知,该餐厅在张爱玲作品中出现,大家都知道,故填“家喻户晓"。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有三:
一是成分残缺,“通过”和“使"连用,句子缺少主语,删去“通过”;“人物、事件"改为“人物事件的融合”;
二是搭配不当,“彰显"不能和“认知度”搭配,删去“和认知度";
三是语序不当,应该是先“彰显天津历史文化厚重感”,再“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
题中全都修改正确的选项为C。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现实主义诗人”错。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
C.“代表作有……《茶馆》等"错。《茶馆》是老舍的代表作,不是曹禺的作品。
D.“西晋时期”错。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
故选A。
二、(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学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除具有一般文学形象的特征之外,还比一般文学形象更富于艺术魅力。马克思赞扬希腊神话时说,它们“仍然能够给我们以艺术享受,而且就某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因而“显示出永久的魅力”。显然,富于艺术魅力,也是马克思主义典型观的应有之义。
艺术魅力是一个模糊性概念,这是文学作品的诸种审美素质衍生出来的综合性审美效应,或者说是文学作品总体审美效果,它在文学典型上更为集中地表现出来。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应当是来自性格显示的一种生命的魅力。
首先,这种“生命的魅力"在于典型人物的生命所呈现的斑斓色彩,即性格的丰富与多彩。例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她多彩的性格既有聪慧过人的、向往着美好爱情的少女之心,又有诗意充盈的、向往着自由和舒展个性的诗人之心,还有一颗超凡脱俗的、孤独自傲的富于东方文化特色的士子之心。然而,世俗环境便给这颗心打上了社会的和时代的烙印。这使她既有贵族少女的孤僻、乖张,又有着世俗女子的软弱和小性儿,使她的叛逆和反抗多存在于心灵的领域,并很难冲破封建礼教的规范,因而只能是无济于事的仅以眼泪和生命相拼的反抗,然而,林黛玉心灵的这一面,从艺术上看,无疑又增添了她的性格的悲剧美,其性格中世俗性与非世俗性的矛盾,拓展了生命的张力,更显得有血有肉丰富多彩,而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其实,林黛玉性格和生命所呈现的斑斓色彩,正是典型塑造艺术追求的一种合乎规律的表现。18世纪以前,典型的塑造一般还是类型化的,人物的性格往往是单色调的,而到了19世纪,随着西方现实主义达到高潮,人物性格的描写也由简单到复杂。
其次,典型性格的艺术魅力更来自它所显示的灵魂的深度。黑格尔说:“一个艺术家的地位愈高,他也就愈深刻地表现出心情和灵魂的深度。”这种心情和灵魂的深度却不是一望可知的,而是“要靠艺术家浸沉到外在和内在世界里去深入探索才能认识到"。因此,所谓“灵魂的深度",应是作家艺术家的慧眼所在,是他们超越群侪的标志,更是文学典型的必备品格,不仅表现在符合历史真实的尺度上,而且还表现在从典型人物灵魂里所折射出的作家人格的真诚里。
因此,文学典型就是这样一种以独特的个别去显现普遍性人物的形象,其性格的丰富性和灵魂的深度,使得这种和人类自身一样的生命形式更具有艺术魅力。
(摘编自童庆炳《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
材料二:
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是文艺创作的重要任务,也是文艺繁荣发展、与时俱进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典型人物所达到的高度,就是文艺作品的高度,也是时代的艺术高度。只有创作出典型人物,文艺作品才能有吸引力、感染力、生命力”。
文艺史反复证明,典型人物必须以艺术的、审美的方式深刻体察和把握人物及其具体现实环境,否则就会“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美,这是典型人物常塑常新的根由所在。典型人物表现美,不应仅是内容或题材意义上的,也应是形式或文体意义上的。审美趣味的变化,呼唤艺术家自觉以新的文体完成新典型的塑造。塑造新时代典型的过程,是体现时代之美、生活之美、人性之美,实现新表达的过程。
当前,民族英雄、革命英烈、共和国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越来越受到尊敬和推崇,他们不仅体现时代精神高度和民族文化风骨,而且标示了社会潮流的进步方向。英雄楷模转化典型人物,能更牢固地镌刻在民族乃至人类的精神史册上。在这方面,文艺工作者应当切实担负起典型塑造的责任。只有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以典型的高度标识创作的提升,文艺发展才能真正匹配时代的高度。
(摘编自胡一峰《塑造典型人物,为时代传神写照》)
材料三: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了一回,仍送至贯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说话时,已摆了茶果上来。熙凤亲为捧茶捧果。又见二舅母问他:“月钱放过了不曾”熙凤道:“月钱已放完了。才刚带着人到后楼上找缎子,找了这半日,也并没有见昨日太太说的那样的,想是太太记错了"王夫人道:“有没有,什么要紧。”因又说道:“该随手拿出两个来给你这妹妹去裁衣裳的,等晚上想着叫人再去拿罢,可别忘了。"熙凤道:“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的,我已预备下了,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来。”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
(节选自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回)
4.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典型具有一般文学形象的特征但高于一般文学形象,有强大的艺术魅力,能够给读者艺术享受。
B.要想展现人物性格的丰富与多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就有必要对人物进行多侧面、多层次的描写。
C.文学典型的灵魂深度与作家的灵魂深度是一样的,从典型人物的灵魂里能折射出作家人格的真诚。
D.英雄楷模具有重要的精神特质,受到大众尊敬和推崇,将他们转化为典型人物有利于传递时代精神。
5.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典型因其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并且富于永恒的艺术魅力,而成为马克思主义典型观的应有之义。
B.材料一认为林黛玉敢于向封建礼教的规范反抗的叛逆行为,增添了其命运的悲剧色彩,更显出其生命的张力。
C.作家在文学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如果偏重类型化,性格单一化,就不能符合典型人物的特点,也不会具有艺术魅力。
D.成功地塑造出典型人物,时代精神自然可以通过典型人物艺术地、审美地传达出来,也就避免了枯燥的说教式传达。
6.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曹禺《雷雨》中的周朴园,自私、虚伪,但对鲁侍萍的怀念却又有着执着、真挚的一面。
B.《庄子·杂篇·渔父》中有这样一句话:“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C.《老人与海》中的桑迪亚哥,面对鲨鱼的轮番攻击不屈不挠,展现出人类的自信和勇气。
D.列夫·托尔斯泰指出:“所有的人,都是黑白相间的花斑马——好坏相间,亦好亦坏。”
【答案】4.C5.D6.B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文学典型的灵魂深度与作家的灵魂深度是一样的"错误,根据原文“黑格尔说:‘一个艺术家的地位愈高,他也就愈深刻地表现出心情和灵魂的深度。’这种心情和灵魂的深度却不是一望可知的,而是‘要靠艺术家浸沉到外在和内在世界里去深入探索才能认识到'。因此,所谓‘灵魂的深度’,应是作家艺术家的慧眼所在,是他们超越群侪的标志,更是文学典型的必备品格,不仅表现在符合历史真实的尺度上,而且还表现在从典型人物灵魂里所折射出的作家人格的真诚里”可知,应是作家的灵魂深度决定文学典型的灵魂深度,但不是二者一样,例如鲁迅与样林嫂的灵魂深度是不一样的。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文学典型因其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而成为马克思主义典型观的应有之义"错误,根据原文“文学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马克思赞扬希腊神话时说,它们‘仍然能够给我们以艺术享受,而且就某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因而‘显示出永久的魅力’。显然,富于艺术魅力,也是马克思主义典型观的应有之义”可知,“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指的是希腊神话,选项“文学典型因其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属于张冠李戴;“文学典型因其……文学典型因其"前后句之间不是因果关系,选项强加因果。
B.“叛逆行为……显出其生命的张力”错误,根据原文“林黛玉心灵的这一面,从艺术上看,无疑又增添了她的性格的悲剧美,其性格中世俗性与非世俗性的矛盾,拓展了生命的张力,更显得有血有肉丰富多彩,而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可知,是“其性格中世俗性与非世俗性的矛盾,拓展了生命的张力”。选项“叛逆行为……显出其生命的张力"于文无据,与原文表述不符。
C.“不会具有艺术魅力”错误,根据原文“18世纪以前,典型的塑造一般还是类型化的,人物的性格往往是单色调的"可知,原文并未提到不具有艺术魅力。选项“不会具有艺术魅力”说法过于绝对,与原文表述不符。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根据原文“首先,这种‘生命的魅力’在于典型人物的生命所呈现的斑斓色彩,即性格的丰富与多彩"“其次,典型性格的艺术魅力更来自它所显示的灵魂的深度”“因此,文学典型就是这样一种以独特的个别去显现普遍性人物的形象,其性格的丰富性和灵魂的深度,使得这种和人类自身一样的生命形式更具有艺术魅力"可知,材料一的观点是“典型性格的艺术魅力来自其性格的丰富性和灵魂的深度”。
A.“周朴园,自私、虚伪,但对鲁侍萍却又有着执着、真挚的一面",体现出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可作为材料一的名言论据。
B.“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意思是真诚的人,能做到十分的诚心;能打动别人,不真诚就不能打动别人。谈的是“求真"的重要意义,不涉及典型形象的塑造问题。不能作为材料一的名言论据。
C.“桑迪亚哥,面对鲨鱼的攻击不屈不挠,展现出人类的自信和勇气”,体现出勇敢坚毅的人物形象特征,可作为材料一的名言论据。
D.“所有的人,都是黑白相间的花斑马——好坏相间,亦好亦坏",说出了人物形象的共性特点,可作为材料一的名言论据。
故选B。
三、(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先子讳序,字仲先,生于开宝六年,而殁于庆历七年。娶史氏夫人,生子三人,长曰澹,次曰涣,季则洵也。先子少孤,喜为善而不好读书。晚乃为诗,能白道,敏捷立成,凡数十年得数千篇,上自朝廷郡邑之事,下至乡闾子孙畋渔治生之意,皆见于诗。观其诗虽不工,然有以知其表里洞达,豁然伟人也。性简易,无威仪,薄于为己而厚于为人,与人交,无贵贱皆得其欢心。见士大夫曲躬尽敬,人以为谄,及其见田父野老亦然,然后人不以为怪。外貌虽无所不与,然其中心所以轻重人者甚严。居乡闾,出入不乘马,曰:“有甚老于我而行者,吾乘马,无以见之。”敝衣恶食处之不耻,务欲以身处众之所恶,盖不学《老子》而与之合。居家不治家事,以家事属诸子。至族人有事就之谋者,常为尽其心,反复而不厌。凶年尝鬻其田以济饥者。既丰,人将偿之,曰:“吾自有以鬻之,非尔故也。"卒不肯受。力为藏退之行,以求不闻于世。然行之既久,则乡人亦多知之,以为古之隐君子莫及也。以涣登朝,授大理评事。
(节选自苏洵《族谱后录下篇》)
庆历中,始有诏州郡立学,士欢言,朝廷且以此取人,争愿效职学中。公笑曰:“此好事,卿相以为美观耳。”戒子孙,无与人争入学。郡吏素暴苛,缘是大扰,公作诗并讥之。
自五代崩乱,蜀之学者衰少,又皆怀慕亲戚乡党,不肯出仕。公始命其子涣就学,所以劝导成就者,无所不至。及涣以进士得官西归,父老纵观以为荣,教其子孙者皆法苏氏。自是眉之学者,日益至千余人。然轼之先人少时独不学,已壮,犹不知书。公未尝问。或以为言,公不答,久之,曰:“吾儿当忧其不学耶?"既而,果自愤发力学,卒显于世。
公之精识远量,施于家、闻于乡闾者如此。使少获从事于世者,其功名岂少哉!不幸汩没,老死无闻于时。然古之贤人君子,亦有无功名而传者,特以世有知之者耳。公之无传非独其僻远自放终身亦其子孙不以告人之过也故条录其始终行事大略以告当世之君子。谨状。
(节选自苏轼《苏廷评行状》)
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以家事属诸子属于B.凶年尝鬻其田以济饥者买
C.教其子孙者皆法苏氏效法D.所以劝导成就者成全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薄于为己而厚于为人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B.吾儿当忧其学耶吾其还也
C所以劝导成就者,无所不至吾所以去亲戚而侍君者
D.常为尽其心,反复而不厌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公之无传/非独其僻远自放终身/亦其子孙不以告人之过也/故条录其始终行事大略/以告当世之君子
B.公之无传/非独其僻远自放终身/亦其子孙不以告人之过也/故条录其始/终行事大略/以告当世之君子
C.公之无传非独/其僻远自放终身/亦其子孙不以告人之过也/故条录其始终行事大略/以告当世之君子
D.公之无传非独/其僻远自放终身/亦其子孙不以告人之过也/故条录其始/终行事大略/以告当世之君子
10.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子少孤,喜为善而不好读书”中的“孤"在指幼年时死去父亲或父母双亡。
B.“居乡闾,出入不乘马”,古以二十五家为闾,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因以“乡闾"泛指民众聚居之处。
C.“长曰澹,次曰涣,季则洵也”,古人一般用“季"指兄弟中排行第三的人。
D.“又皆怀慕亲戚乡党,不肯出仕”中“亲戚"指“指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
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A.苏序不好读书,但诗写得非常好,上到朝廷国家大事,下到日常谋生手段都可以入诗,从他的诗歌中,后人也能看到他的性格。
B.苏序对待官员极尽恭敬,对待乡野村夫也是如此,不仅外表恭敬,在内心中对他们也一视同仁,不分贵贱。
C.苏序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在培养两个儿子成才这件事上,他都反复劝说教导。最终苏涣的学有所成,这也影响了眉州人的思想观念。
D.苏序一生退隐不求名利,因为儿子苏涣为官才被授予官职。而乡人大多知道他的善行,认为古代的隐居君子也比不上他。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敝衣恶食处之不耻,务欲以身处众之所恶。
(2)亦有无功名而传者,特以世有知之者耳。
13.两段选文中苏序闻名乡里的原因有何不同?(每条不超过15个字)
苏洵文:
苏轼文:
【答案】7.C8.D9.A10.C11.D
12.(1)穿破旧的衣服吃不好的食物处于期中不认为是耻辱,一定要让自身居于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
(2)(古代的贤人君子)也有没有获取功名而有传记的人,只是因为世上有了解他的人。
13.苏洵文:乐善好施,他人之事尽心尽力。
苏轼文:目光长远,见识精准。
【解析】
【分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
A.句意为:把家事全都交托给儿子们。属:嘱托、交托。
B.句意为:年成不好的时候曾卖掉自己的田地来周济挨饿的人。鬻:卖,
D.句意为:他用来劝导使苏涣成材的方法。成就:使……成才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
A.为:介词,为了/介词,被。
C.所以:固定词组,用来……的/固定词组,……的原因。
B.其:代词,他/表商量或希望的语气,还是。
D.而:转折关系连词,却。
故选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祖父的声名、事迹(之所以)没有流传,不只是(因为)他一生自我放逸(或:洒脱不羁)、远离功名,也是他的子孙没有把他的声名、事迹告诉他人的过失。所以分条记下他一生行事的大概情况,来告知当世君子"。
“非独其僻远自放终身”,“非"表否定的判断词,放在句首,之前断开,排除CD;
“故条录其始终行事大略”,“始终"词组,一生,之间不断开,排除B。
故选A。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化常识的能力。
C.“古人一般用‘季’指兄弟中排行第三的人”错误,排序是“伯仲叔季",“季”排行末。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
A.“苏序不好读书,但诗写得非常好"错误,“观其诗虽不工”,可知苏序诗写的不好。
B.“在内心中对他们也一视同仁,不分贵贱"错误,“外貌虽无所不与,然其中心所以轻重人者甚严”,可知苏序在心理对他们分轻重。
C.“在培养两个儿子成才这件事上,他都反复劝说教导"错误,“公始命其子涣就学,所以劝导成就者,无所不至”,可知只是培养苏涣。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得分点:
(1)中“敝衣",破旧的衣服;“恶食”,吃不好的食物;“所恶",所不喜欢的地方。
(2)中“传”,传记;“特",只是;“知”,了解。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
苏洵文:“至族人有事就之谋者,常为尽其心,反复而不厌。凶年尝鬻其田以济饥者。既丰,人将偿之,曰:‘吾自有以鬻之,非尔故也。’卒不肯受。力为藏退之行,以求不闻于世。然行之既久,则乡人亦多知之,以为古之隐君子莫及也",意思是“等到族人有事情来找他谋划的时候,常常为那人尽心竭力,反复谋划不厌恶他,年成不好的时候曾卖掉自己的田地来周济挨饿的人。等到粮食丰收了,人们将要还给他粮食或钱财,他说,我自己有卖田地的原因,不是因为你们。最终也不肯接受。身体力行退隐之事,来求得不被世人闻知,但是做好事时间长了,乡人也就知道了他。认为古代归隐的君子没有谁比得上他”,即乐善好施,为他人之事尽心尽力。
苏轼文:“公之精识远量,施于家、闻于乡闾者如此",意思是“祖父见解精确,有远大的器量,在家中施行的、在家乡出名的事都像这样”,即目光长远,见识精准。
【点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参考译文:
苏洵亡故的祖父叫苏序,字仲先,在开宝六年出生,死于庆历七年。娶妻史氏夫人,生子三人,长子叫澹,次子叫涣,最小的儿子叫洵。先祖父年少丧父,喜欢做好事却不喜欢读书。晚年却爱做诗,能直接念出来,作诗很快能立刻完成,数十年间做了几千篇,上自朝廷郡县之事,下到乡间子孙打猎捕鱼经营生计的事情,都能在诗中体现。看他的诗虽然不精巧,但能通过诗歌知道他胸襟开阔磊落,为人坦荡。生性坦率和易,不讲求礼节,不注重庄重的仪容举止,看淡为自己谋利的事情而看中对别人有利的事情,和别人交往无论富贵贫贱都喜爱赏识。见到士大夫都非常恭顺礼敬,人们认为他谄媚,等到他见到村野老人也这样,这样之后人们就不认为他的行为奇怪。从外表上看没有他不结交的人,但他心中看轻看重的人的标准非常严格。在乡间居住,出入不乘马,说,有比我年纪大却还走路的人,我如果骑马,没有办法见他们。穿破旧的衣服吃不好的事物处于期中不认为是耻辱,一定要让自身居于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不学《老子》却和他的思想相契合。在家时不管理家中事物,把家事全都交托给儿子们,等到族人有事情来找他谋划的时候,常常为那人尽心竭力,反复谋划不厌恶他,年成不好的时候曾卖掉自己的田地来周济挨饿的人。等到粮食丰收了,人们将要还给他粮食或钱财,他说,我自己有卖田地的原因,不是因为你们。最终也不肯接受。身体力行退隐之事,来求得不被世人闻知,但是做好事时间长了,乡人也就知道了他。认为古代归隐的君子没有谁比得上他。因为苏涣入朝为官,被授予大理评事的官职。
(节选自苏洵《族谱后录下篇》)
庆历年间,(朝廷)才下诏在州郡设立学馆,读书人欢快地谈论(这件事),朝廷将根据这个选拔人才,他们争着希望到学馆里学习。祖父笑着说:“这是件好事,官员认为这个事情好看罢了(?)"祖父告诫子孙,不要和别人争着进学馆读书。郡中的官吏一向残暴苛刻,因为这个严重侵扰百姓,祖父写诗并讥刺他们。
(我听说)自从五代动乱以来,蜀州求学的人减少,又因都留恋家乡亲人,不愿意出来做官。祖父才让他的儿子苏涣到学馆读书,他用来劝导苏涣成材的方法,没有不用到的。等到苏涣凭进士的身份得到官位回到家乡,眉州的百姓争相观看,把这作为荣耀的事,他们教导他们的子孙的方法都效仿苏氏。从这以后,眉州求学的人,一天天的增加,增到千余人。然而我的父亲小时候独独不愿学习,到了壮年以后,还不能熟知诗书。祖父从来没有过问(他的学习)。有人拿这件事问祖父,祖父没有回答,过了很长时间,他说:“我的儿子还要担心他不学习吗?”不久,(我的父亲)果然自己发愤努力学习,最终在世上名声显扬。
祖父见解精确,有远大的器量,在家中施行的、在家乡出名的事都像这样。假使(他)稍微能够在世俗中做事情,他的功名难道还会少吗?不幸被埋没,直到老死,没有被当时的人闻知。然而古代的贤人君子,也有没有获取功名而有传记的人,只是因为世上有了解他(为他作传)的人啊。祖父的声名、事迹(之所以)没有流传,不只是(因为)他一生自我放逸(或:洒脱不羁)、远离功名,也是他的子孙没有把他的声名、事迹告诉他人的过失。所以分条记下他一生行事的大概情况,来告知当世君子。恭谨陈述。
(节选自苏轼《苏廷评行状》)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07分)
四、(18分)
阅读下面的词,完成下面小题。
虞美人
【北宋】晁补之
原桑飞尽霜空杳。霜夜愁难晓。油灯野店怯黄昏。穷途不减酒杯深。故人心。
羊山古道行人少。也送行人老。—般别语重千金。明年过我小园林。话如今。
14.出版社编《历代词选》,拟为这首词添加一个题目,以下选项中合适的一项是()
A.野望B.归隐C.饯别D.怀旧
15.下列关于这首词写作特点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原桑"两句以萧条之景渲染悲壮情绪。
B.“油灯”句借助典型画面表现人物心理。
C.“羊山"两句以行人情状反衬自身遭遇。
D.全词不事雕琢,用语清丽,情思宛转。
16.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赏析词中画线部分。
【答案】14.C15.B
16.“一般”句写临别寄语,然后由实入虚,想象将来在自家的小园林再次相逢,借此慰藉心灵,冲淡离别的感伤。“话如今"是说此次的聚散会成为日后重逢时回忆的话题,是对所想象的虚境细化深入,突出对此次相聚的珍惜以及离别的难舍。虚实相生的写法拓宽了词境,将喜忧交织表现得细腻宛转,真切感人。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诗歌内容的能力。
本诗中,从“故人心”“也送行人老"“一般别语重千金”“话如今"等词语可见此诗是描写与故人离别时的场景,因此合适的题目为“饯别”,即送别之意。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A.“原桑飞尽霜空杳。霜夜愁难晓"两句渲染了凄冷的夜景,借景抒情,表达作者的愁绪,但并未有悲壮情绪。
B.“油灯野店怯黄昏”,从“怯"字可以看出作者此时的心理,故正确。
C.“反衬自身遭遇”错误,并非反衬,古道行人少正与作者心境相符合。
D.“全诗不事雕琢,用语清丽"错误,“原桑飞尽霜空杳。霜夜愁难晓。油灯野店怯黄昏。穷途不减酒杯深”语句诗人注重遣词造句,“空杳"“怯”等词运用巧妙;“霜"等意象营造的诗歌意境空灵凄冷,故其用词不是清丽,而是含蓄隽永。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般别语”为送别时依依惜话别,可见是实写;“明年"以此宕开时空,转入对离别后第二年的想象,想象第二年将在自家的小园林再次相逢,借此慰藉心灵,冲淡离别的感伤。“话如今”是说两人日后重逢,必然回忆起此时送别的种种,是进一步对所想象的虚境细化深入的描写,突出对此次相聚的珍惜以及离别的难舍。句诗虚实结合,扩大了诗歌的时空,让诗歌意境开阔,想象日后重逢是喜,此时分别是悲,以虚衬实,将喜忧交织,表达了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深情,诗句抒情细腻宛转,真切感人。
1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理学集大成者朱熹所提出的“格物致知"理论来自《礼记·大学》,该文通过“__,__”两句,揭示只有探究万物,才能获取知识,才能使意念真诚。
(2)__,齐彭殇为妄作。(王羲之《兰亭集序》)
(3)推此志也,__。(司马迁《屈原列传》)
(4)为天下笑者,何也__。(贾谊《过秦论》)
(5)__,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答案】①.物格而后知至②.知至而后意诚③.固知一死生为虚诞④.虽与日月争光可也⑤.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⑥.映阶碧草自春色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以下字的书写:至、诞、施。
五、(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寒梅未著仍渗芳
①梅岭古道上铺满了碎石,那是从山里就地取材挖来铺设上去的。梅岭古道还没开通前,由岭南通往中原,靠的是“庾岭未开,南北通衢也"的另一条位于乌迳新田村的古道。其间,新田村古道“日屯万担米,夜行百只船”,非常热闹繁华。
②走进南雄乌迳有一千七百年历史的新田村,仿佛感到时间是凝固的,但分明有种难以言说的气息在散发,从时间捆绑的绳索中挣脱出来。我在一片土黄的颜色诱惑下,穿过狭窄的巷道,感受着时光的老去,有东西埋藏在这里,并没有湮灭,它藏在那些用红黄的泥土砌成的倾颓的墙体中,藏在疯长的野草掩盖的野径上。
③在一处祠堂高悬的匾额上,见到“祖德重光"几个字。这座祠堂的房顶不是岭南比较多见的大耳房檐,而是状如官帽;从这建筑形制可看出中原文化的影迹。褪色的香案,冷寂的残灰,由于没有人打扫,新田村的祠堂变得冷清,有几座祠堂祖先的牌位还供奉在那儿。估计只有到了节日祭祀,这些祠堂才会重新热闹起来,打破往日的沉寂。青砖砌成的祠堂院墙,泛着苍黑的光泽。祠堂的建筑风格与簇拥在祠堂周围的泥坯土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一片村舍的土黄是如此的耀目,它沉稳地烘托起祠堂的辉煌,突显了祠堂在乡村中所具有的中心地位。
④那些泥坯砌成的房舍,是岭南粤北乡村基本的建筑式样,它的来源并不费功夫。中原迁徙过来的人,从落地生根那天起,他们就与这红黄的泥土产生了亲和力,从挖出的第一抔土开始,那些泥团与他们的汗水相互搅和,经过无数次的翻滚揉搓,再掺杂进禾秆草梗加以固形。阳光晾晒后,一块块垒筑起来。住在里头能嗅到泥的气息、草的芬芳。这些泥坯房总是带着烟火的味道,因为它所要承担的是起居饮食,生儿育女。而祠堂是属于精神的,是每一个迁徙者魂灵所系的居所,是精神依存的地方。祠堂很自然就有了一份庄重与典雅。
⑤夕阳荒草,整座村子显得寥落,祠堂的烟火也冷寂多时。祠堂维系着宗族的根,象征着一种精神的存在,哪怕再破败,它依然延续着香火。哪怕游子迁徙到远方,总有安家的地方。有家了,祠堂就屹立在那儿,那是一个宗族的魂灵所在,香火的冷寂与有无,不是重要的,它始终在那些后人心中燃点,毁掉了又重建。
⑥梅岭上的秋天,绿薄了,但繁密的树丛还没有层林尽染的秋深气象。城楼上“岭南第一关”几个大字赫然在目。那就是梅关了。苍黑的城砖,写实般见证着岁月和人世的浮沉。自张九龄奉唐玄宗之命修筑梅岭古道以来,走过古老的城门下,踏上这崎岖古道的,就有六祖惠能、韩愈、苏东坡、汤显祖;但是更多从梅关走过的,是囚徒、贬谪的官员、失意的文人、天涯的倦客、被迫流落他乡的迁徙者。
⑦山石凹凸不平,我想象着那些迁徙者穿过梅关的城楼,流落到岭南各地的身影,他们逝去的足音,已无法寻觅。我如今踩着那些迁徙者曾经走过的足迹,顿时感到脚下的石头仿佛变得柔软,它仿佛让你的指尖触摸到一页尘封已久的隐秘的历史。
⑧梅岭古道作为一条南迁之路,它打通的不仅是一条岭南与中原的交通要道,实际上也打通了一条文明的根脉,中原文化通过这里与岭南文化相融合。张九龄奉旨历经两年艰辛修建的梅岭古道,后来沟通了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转站,而与梅岭古道相连的珠玑巷也逐渐演变为古道上最重要的商业重镇。
⑨二百年间,由梅岭古道穿过梅关,再由珠玑巷南迁岭南,有记载的迁徙就达一百三十多次,其中大规模的南迁有两次:第一次南迁,是为逃避金兵的杀戮而南迁,发生在北宋末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史称“靖康之耻”的前后;第二次南迁,是南宋灭亡前后,为逃避元兵追杀而迁。
⑩梅岭古道,在某种程度上为延续文化的命脉留下了一线生机。何况依靠珠江水系的出海口,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那更是向海洋文明张开了怀抱。文化是需要交流的,而梅关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起点,与海外相连,这让古老的中华文明获得了一次重生的机会。
由于族群的大迁徙,那些不得不离开故土的人,以开拓者的姿态,来到岭南,先在梅岭下的珠玑巷落脚。以梅关为界,迁徙者将中原文化与岭南的风俗文化及地理环境相融合,逐渐形成了新的文化体系: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还有四邑侨乡的华侨文化,这几大文化,随着那些不同姓氏的族群的迁徙,以珠玑巷为根据地,逐渐散布于岭南各地,更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拓展传播至海外。
现在是秋天,梅岭上难觅梅花的影踪,但经冬终要绽放的梅花,总会把一段香,留在寒冬的枝条上。那在霜雪中盛开的寒梅,目送着那些从古道走过并远去的迁徙之人。古道虽然发出过带枷囚徒镣铐刺耳的悲鸣,难免带着悲情,但也留下了像六祖慧能、韩愈和苏轼等衣袂飘飘的身影。经过历代重修的梅岭古道,山石坚硬,好像要让我们感受那些迁徙者如梅花一样傲立寒冬的坚定和意志。我们虽然看不到梅花的姿影,但它不灭的香魂,仿佛早就驻留在这梅岭古道,这时候我仿佛嗅到了夹杂在梅岭山野上仍没有散尽的梅花的香气,那幽香中恐怕也渗入了迁徙者的汗水。
(取材于杜璞君同名散文)
注:梅岭,即大庾岭,因岭上多植梅树而得名。
18.下列文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一项是()
A.挣脱(zhēng)湮灭(yān)砌成(qì)
B.倾颓(tuí)供奉(gòng)簇拥(cù)
C.泥坯(pēi)一抔土(póu)掺杂(chān)
D.维系(jì)屹立(yì)衣袂(mèi)
1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写梅岭古道和新田村古道,后文分述新田村现状及梅岭古道历史与文化影响。
B.新田村沉淀了历代迁徙者不断迁徙的历史,具有厚重感,给人以时间凝固的感觉。
C.第⑦段画线句,含蓄表达了千百年的迁徙史也是文化的传播与交融史的深刻蕴意。
D.第段,运用拟人、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虚实结合,富有画面感,意蕴深远。
20.文章为什么要用大量笔墨写乌迳新田村的“祠堂"?请简要分析。
21.根据文章内容,说说第⑩段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含意。
梅岭古道,在某种程度上为延续文化的命脉留下了一线生机。
22.结合全文,请你简要谈谈对题目“寒梅未著仍渗芳”的理解。
【答案】18.D19.D
20.①“祠堂"从建筑形制可看出中原文化的影迹,体现了迁徙之人对中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②“祠堂”是宗族延续的象征,是迁徙之人精神依存的地方。③为后文写梅岭古道在地理和文化上沟通中原与岭南的内容铺垫。
21.①梅岭古道将中原文化与岭南风俗文化融合,形成了新的文化体系。②梅岭古道让古老的中华文明与海洋文明沟通,获得了新的发展机会。
22.①梅岭古道上,深秋尚未开放的梅花,终将会不畏严寒在冬天盛开、留香。②迁徙者如梅花一样,面对苦难艰辛仍意志坚定的精神。③文化的传承与开拓,如梅香一样,动人心灵,影响深远。④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文化传播者的崇敬与赞叹。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D.“维系"的“系”应读“xì"。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有两处错误,一是“运用拟人、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错误,第②段中没有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二是“富有画面感"错误,第段内容只是陈述事实,没有画面感。
故选D。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首先,从建筑形制上看,从“祠堂”可看出中原文化的影迹,体现了迁徙之人对中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如文中所说“这座祠堂的房顶不是岭南比较多见的大耳房檐,而是状如官帽;从这建筑形制可看出中原文化的影迹。褪色的香案,冷寂的残灰……它沉稳地烘托起祠堂的辉煌,突显了祠堂在乡村中所具有的中心地位"。
其次,从象征意义来看,由“而祠堂是属于精神的,是每一个迁徙者魂灵所系的居所,是精神依存的地方。祠堂很自然就有了一份庄重与典雅”可见,“祠堂"是宗族延续的象征,是迁徙之人精神依存的地方。
最后,从文章结构上看,写乌迳新田村的“祠堂”为后文写梅岭古道在地理和文化上沟通中原与岭南的内容铺垫,如后文中写道“而梅关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起点,与海外相连,这让古老的中华文明获得了一次重生的机会"“以梅关为界,迁徙者将中原文化与岭南的风俗文化及地理环境相融合,逐渐形成了新的文化体系”,写乌迳新田村的“祠堂"为此埋下伏笔。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重要句子的丰富内涵的能力。
分析本句话的含义,要着重抓住“为延续文化的命脉留下了一线生机”,即对文化的积极影响。
由第十一段“以梅关为界,迁徙者将中原文化与岭南的风俗文化及地理环境相融合,逐渐形成了新的文化体系"可得出:梅岭古道将中原文化与岭南风俗文化融合,形成了新的文化体系。
由第十段“而梅关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起点,与海外相连,这让古老的中华文明获得了一次重生的机会”可得出:梅岭古道让古老的中华文明与海洋文明沟通,获得了新的发展机会。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梅花"既指“现在是秋天,梅岭上难觅梅花的影踪,但经冬终要绽放的梅花,总会把一段香,留在寒冬的枝条上”中梅岭古道上具体的深秋梅花,终会迎冬绽放;
也指“好像要让我们感受那些迁徙者如梅花一样傲立寒冬的坚定和意志"中迁徙者坚毅如梅花的精神;
联系“这时候我仿佛嗅到了夹杂在梅岭山野上仍没有散尽的梅花的香气,那幽香中恐怕也渗入了迁徙者的汗水”,还可以看出梅花指传承与开拓的文化如梅香一样美好,影响深远。
从文章的思想内容上看,题目“寒梅未著仍渗芳"讴歌了文化和文化传播者,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文化传播者的崇敬与赞叹。。
六、(9分)
23.在《乡土中国》中,《系维着私人的道德》这一章在阐述观点概念时引述了若干儒家言论。请将相关儒家言论与论证目的进行对应填空。(只填序号)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万章曰:“象至不仁,封之有庳。有庳之人奚罪焉?仁人固如是乎?在他人则诛之,在弟则封之。"曰:“身为天子,弟为匹夫,可谓亲爱之乎?”
①伦理道德的基础在血缘关系。
②团体道德的缺乏体现在君王也得先完成他私人间的道德。
③仁是各种私人道德关系的总和。
④差序格局中的道德是由“己"向外推的,推的过程有各种路线。
【答案】③①④②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首先要理解所给的相关儒家言论的意思,然后结合《系维着私人的道德》这一章的相关内容,然后分析阐述的观点。
(1)“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的意思是:孔子说:“能够在天下实行五种美德,就是仁了。"——恭敬就不会招致侮辱,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会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则会取得功绩,慈惠就能够使唤人。
孔子所说的“行仁五要”,认为只有做到了恭、宽、信、敏、惠这五点,才能称得上真正的仁者,所以,这句话就证明了“仁"是各种私人道德关系的总和。
(2)“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的意思是:父亲为儿子遮掩,儿子为父亲遮掩——正直就在其中了。
孔子把“正直"的道德纳入“孝”与“慈"的范畴,他强调“直”要服从“礼"的规定。所以,这句话就证明了伦理道德的基础在血缘关系。
(3)“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的意思是: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守信了呢?
在曾子看来,反省是一种很好的修养手段,通过这种方法,人们可以找到自身的不足之处,并及时地加以改正,提升自身的思想修为和道德境界,在反思中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人格。所以,这句话就证明了差序格局中的道德是由“己"向外推的,推的过程有各种路线。
(4)“万章曰:‘象至不仁,封之有庳。有庳之人奚罪焉?仁人固如是乎?在他人则诛之,在弟则封之。’曰:‘天子,弟为匹夫,可谓亲爱之乎?’”的意思是:万章说:“象最不仁,却封给他有庳之国。有庳国的百姓又有什么罪过呢?仁人难道应该这样做吗?对别人,就加以惩处;对弟弟,就封以国土?"孟子说:“本人做了天子,弟弟却是个老百姓,可以说是亲近他喜爱他吗?”
根据孟子的回答可知,孟子强调的是天子给自己的弟弟封国,亲近自己的弟弟没有错。所以,团体道德的缺乏体现在君王也得先完成他私人间的道德。
24.学校《红楼梦》研究兴趣小组举办红楼人物品读会,请你根据本试卷第二大题的三则材料谈谈你对王熙凤这一形象艺术魅力的理解。
【答案】王熙凤是具有永久魅力的文学典型。
①呈现了性格和生命的丰富与多彩。一边对黛玉热辣似火,一边又语含暗示,提醒“主客"“里外”有别;既放诞无礼,又精明强干。
②显示灵魂的深度。这一典型既形象符合历史和生活真实,又寄寓了作者曹雪芹对封建大家庭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对家族命运的深刻思考。
③得益于作家对人物性格从心灵到行动进行艺术、审美的表达。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人物、情节和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
(1)根据原文“首先,这种‘生命的魅力'在于典型人物的生命所呈现的斑斓色彩,即性格的丰富与多彩"可知,呈现了性格和生命的丰富与多彩。
根据原文“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可知,身为大家闺秀,王熙凤外表标致,容貌美丽。而日常生活中,她喜欢穿金戴银,常穿大红大绿的衣服,于华贵艳丽中又略显俗气张扬。王熙凤模样标致,楚楚动人,的确不同凡响;穿戴打扮精雕细琢,通身珠光宝气,华贵异常,又格外俗气。作为贾府“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管家,她仰仗着贾母和王夫人的信任,行事做人都极其张扬泼辣,一般的男人也比不上她,是贾府乃至当时社会当之无愧的“女强人”。
根据原文“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可知,一边对黛玉热辣似火,一边又语含暗示,提醒“主客"“里外”有别;既放诞无礼,又精明强干。因此,呈现了性格和生命的丰富与多彩。
(2)根据原文“其次,典型性格的艺术魅力更来自它所显示的灵魂的深度"可知,显示灵魂的深度。
王熙凤是金陵世族王家的女儿,贾琏之妻,贾母的孙媳妇,王夫人的内侄女。深得贾母的宠爱和王夫人的赏识,是贾府赫赫有名的管家,贾府的实际掌权者。她是贯穿整个《红楼梦》的重要人物之一,在《红楼梦》的所有人物中,她的形象最完整,也最丰满。如果说《红楼梦》中四百多个人物组成了一张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网的话,那么,作为贾府管家的王熙凤就处在这张网的中心,将贾府内外长幼、尊、亲疏、嫡庶、主奴各色人等连接在了一起。因而,这一典型既形象符合历史和生活真实,又寄寓了作者曹雪芹对封建大家庭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对家族命运的深刻思考。
(3)根据原文“文艺史反复证明,典型人物必须以艺术的、审美的方式深刻体察和把握人物及其具体现实环境”“典型人物表现美,不应仅是内容或题材意义上的,也应是形式或文体意义上的"可知,得益于作家对人物性格从心灵到行动进行艺术、审美的表达。
七、(60分)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从故事中来,到故事中去
漫溯中华民族的“清明上河图”,无论是设坛讲学,还是街谈巷议,好的故事均在其中穿针引线,讲述着生活的经历和体验,传递着鲜活的精神和意念。作为一名炎黄子孙,我们踏着几千年的祥云,从故事中来。亦将在娓娓道来、润物无声的传承中走到故事中去,或轻言细语,或慷慨激昂,让好故事成为那只撬动地球的杠杆。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故事的民族,于浩瀚的历史长河中随便撷取一朵浪花,便是上好的故事。这些俯拾皆是的故事,滋养得这片热土钟林毓秀,人杰地灵。亦让嗷嗷待哺的新生代,一落地便精神富足。
钱锺书先生说:“中国诗是早熟的。"套用这句话,中华民族亦是早熟的。当很多民族还处在茹毛饮血的蒙昧状态中时,聪慧的古人已用女娲补天、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神话传说,讲述着他们战胜自然、改造天地的壮举和决心。当艰深的道理无法深入人心的时候,睿智的先哲竟用刻舟求剑、守株待兔、拔苗助长等寓言故事,表达着他们诠释天地、追求真理的收获和心得。当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的时候,通透的先民就用大禹治水、勾践灭吴、昭君出塞等历史故事,引领着他们血脉相连、朴实善良的同辈和后嗣……
中华民族从故事中走来,将美好的愿望、优良的品质、宝贵的经验寓于妙趣横生的故事中,哺育得代代子民骨骼清奇,气节峭拔,于儒雅中充满力量,生生不息。
今日,我们幸运地享受着前辈好故事带来的饕餮盛宴,汲取着先人美好故事蕴含的丰富营养,但我们并未豪横地躺在前人的功劳簿上睡大觉,而是历览前贤,穷追不舍,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创造着亘古未有的新神话。
习近平总书记说:讲好我们的故事,传承中华精神。的确,我们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江梦南,以几近失聪的糟糕状态,书写了一个身残志坚的女孩逆袭命运的励志故事。白衣天使们,用医者父母心的职业操守,创造了一个救死扶伤的群体迎击灾难的感人故事。可爱的祖国,凭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讲述了一个强大有力的国家多次撤侨成功的传奇故事……
放眼望去,今日华夏,一个人,一个群体,一个国家,从故事中走来,又翻身走入故事,你方唱罢我登场,用身体力行,用无疆大爱,讲述着我们自己的美好故事,传承着我们优良的中华精神。
当然,我们的好故事不应只在这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流传,而应推广开来,讲给天下人听,也听天下人讲故事,听马丁路德金讲,听德国总理勃兰特讲,听曼德拉讲……我们互相融合,彼此借鉴,各美其美,亦美美与共,让美好的故事于无声处发芽,于无声处发力,撬动这美丽的星球开启一个浪漫的星际旅行。
而我辈青年,出生于盛产故事的国度,更应爱听故事,能讲故事,会写故事,让我们的美好故事薪火相传,美丽无边,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最亮丽的风景线。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比较简单,由两句话构成。第一句话从两个角度指出好的故事的价值和意义:从浅层次的角度来说,有利于沟通,引人思索;从深层次的角度来说,可以改变个人命运,展现民族形象;省略号,给考生留下了很大的思维拓展空间。最后一句话归纳概括,指出故事是有力量的。
材料中的两句话构成总分关系,第二句话是对第一句话的归纳总结,可见材料的主旨句是“故事是有力量的”,考生可以围绕这一句话展开思索。首先考生必须明确的是,“故事"可以是古人的、他人的、已有的,也可以是今人的、自己的、创造出来的。这里的故事主要指的是“好的故事”。什么样的故事是好的故事,是有力量的故事?这个需要辩证看待。能够给人正面引领的、有积极暗示的、引人向上的、注入正能量的、带来无限希望的、激发创造力的、具有哲理性的故事,是有力量的好故事。反之,有负面影响的、有消极暗示的、引人向恶的、充满负能量的、颓废丧气的故事,是有力量的坏故事。若能把坏故事作为警醒世人或自己的反面教材,坏故事也能变成有力量的好故事。为什么好故事是有力量的?因为有的故事寄予着美好的愿望,能给人带来希望,激发人的自信心和创造力。有的故事是很好的示范和引领,能寓教于乐,利于表达和沟通,促进人们积极向上,完善自我,甚至改变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命运。有的故事具有警示作用,告诫人们引以为戒,不重蹈他人覆辙。有的故事富有哲理性,内涵丰富,能引人深思,促人自省。有的故事感人至深,能触动人们内心美好的情感,引人向善。力量就体现在好故事的吸引力、影响力、改造力和爆发力上。那么,我们如何讲好故事,让好故事的力量发挥出来呢?首先我们可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用故事中正面向上的内容完善自我,激励他人,引领社会。用其中负面糟粕的部分,提醒自我,告诫他人,警示社会。其次,我们还可以将好故事推广开来,让更多的人听到看到,倡导人们扬其长避其短,扩大其影响力和辐射面。再次,“讲"的内涵可以是用语言讲述,可以是用行动去创造。新时代的青年,要懂得书写自己的故事,书写这个时代的故事,用这些好故事去改变他人,影响社会,美化祖国,提高国民素养。
从“联想和思考”可知,文体可以是记叙文或议论文。若写记叙文,考生选材要紧紧围绕“故事"展开,或是书写自己的故事,或是讲述他人的好故事,写人叙事中可以运用细节刻画、心理描写、对比衬托等多种手法。来凸显好故事带来的改变,体现其影响力。结尾可以通过人物之口,卒章显志,点出好故事的力量。若写议论文,考生可以运用层进式结构,论述什么样的故事是好故事,为什么好故事是有力量的,我们应该如何讲好故事。也可以运用并列式或层进式结构,选取其中一个点来论述。
立意:
1.好故事润物细无声。
2.好故事,于说中显魅力,于听中得力量。
3.做听故事的人,更做有故事的人。
4.会听故事,亦善写故事。天津市武清区杨村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请将I、Ⅱ卷的答案填涂或写在答题卡上。
答题时请按题号位置,在规定区域作答。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I卷(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3分)
一、(9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由天津市委宣传部和海河传媒中心共同摄制的百集纪录片《小楼春秋》于4月8日在天津卫视首播。该系列纪录片从天津()的历史风貌建筑中,()出一百栋小洋楼制作成片,每集8分钟,短小精致,兼具知识性、趣味性和历史性。
从一栋楼走进历史,()其中,可阅读百年故事:漫步政协俱乐部,会想起童话剧《图兰朵》在中国的首演、“元曲欧化”的《琵琶记》、德文演唱的李白诗歌;探访曹禺故居,在古朴雅致的氛围中感受浓郁的戏剧文化和深刻的人生思索;走进()的起士林餐厅,品尝张爱玲笔下的“天津"味道,品味西餐百年的发展史;伫立天津电报总局旧址,见证天津乃至近代中国电报通信的辉煌……《小楼春秋》的制作与播出,见事、见人、见情,成为天津城市的意象世界和第二语言。通过“物化”的建筑和“活化"的人物、事件,使历史知识得到普及,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彰显天津历史文化的厚重感和认知度。
4月的津城“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愿大家趁春光正好,重走天津,品味小楼,感悟春秋。
1.依次填入选文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独具匠心遴选徜徉路人皆知
B.独树一帜挑选徘徊路人皆知
C.独树一帜遴选徘徊家喻户晓
D.独具匠心挑选徜徉家喻户晓
2.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通过“物化"的建筑和“活化”的人物事件的融合,历史知识得到普及,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自豪感,彰显天津历史文化的厚重感。
B.“物化"的建筑和“活化”的人物事件的融合,使历史知识得到普及,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自豪感,彰显天津历史文化的厚重感。
C.“物化"的建筑和“活化”的人物事件的融合,使历史知识得到普及,彰显天津历史文化的厚重感,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自豪感。
D.通过“物化"的建筑和“活化”的人物事件的融合,使历史知识得到普及,彰显天津历史文化的厚重感,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自豪感。
3.下列对选文中涉及的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关汉卿的《窦娥冤》就是元杂剧的代表作。
B.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杜甫合称为“李杜",代表作有《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庐山瀑布》等。
C.曹禺,原名万家宝,剧作家,代表作有《雷雨》《日出》《茶馆》等,被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
D.“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语出《兰亭集序》,作者王羲之,字逸少,西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二、(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学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除具有一般文学形象的特征之外,还比一般文学形象更富于艺术魅力。马克思赞扬希腊神话时说,它们“仍然能够给我们以艺术享受,而且就某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因而“显示出永久的魅力”。显然,富于艺术魅力,也是马克思主义典型观的应有之义。
艺术魅力是一个模糊性概念,这是文学作品的诸种审美素质衍生出来的综合性审美效应,或者说是文学作品总体审美效果,它在文学典型上更为集中地表现出来。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应当是来自性格显示的一种生命的魅力。
首先,这种“生命的魅力"在于典型人物的生命所呈现的斑斓色彩,即性格的丰富与多彩。例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她多彩的性格既有聪慧过人的、向往着美好爱情的少女之心,又有诗意充盈的、向往着自由和舒展个性的诗人之心,还有一颗超凡脱俗的、孤独自傲的富于东方文化特色的士子之心。然而,世俗环境便给这颗心打上了社会的和时代的烙印。这使她既有贵族少女的孤僻、乖张,又有着世俗女子的软弱和小性儿,使她的叛逆和反抗多存在于心灵的领域,并很难冲破封建礼教的规范,因而只能是无济于事的仅以眼泪和生命相拼的反抗,然而,林黛玉心灵的这一面,从艺术上看,无疑又增添了她的性格的悲剧美,其性格中世俗性与非世俗性的矛盾,拓展了生命的张力,更显得有血有肉丰富多彩,而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其实,林黛玉性格和生命所呈现的斑斓色彩,正是典型塑造艺术追求的一种合乎规律的表现。18世纪以前,典型的塑造一般还是类型化的,人物的性格往往是单色调的,而到了19世纪,随着西方现实主义达到高潮,人物性格的描写也由简单到复杂。
其次,典型性格的艺术魅力更来自它所显示的灵魂的深度。黑格尔说:“一个艺术家的地位愈高,他也就愈深刻地表现出心情和灵魂的深度。”这种心情和灵魂的深度却不是一望可知的,而是“要靠艺术家浸沉到外在和内在世界里去深入探索才能认识到"。因此,所谓“灵魂的深度",应是作家艺术家的慧眼所在,是他们超越群侪的标志,更是文学典型的必备品格,不仅表现在符合历史真实的尺度上,而且还表现在从典型人物灵魂里所折射出的作家人格的真诚里。
因此,文学典型就是这样一种以独特的个别去显现普遍性人物的形象,其性格的丰富性和灵魂的深度,使得这种和人类自身一样的生命形式更具有艺术魅力。
(摘编自童庆炳《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
材料二:
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是文艺创作的重要任务,也是文艺繁荣发展、与时俱进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典型人物所达到的高度,就是文艺作品的高度,也是时代的艺术高度。只有创作出典型人物,文艺作品才能有吸引力、感染力、生命力”。
文艺史反复证明,典型人物必须以艺术的、审美的方式深刻体察和把握人物及其具体现实环境,否则就会“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美,这是典型人物常塑常新的根由所在。典型人物表现美,不应仅是内容或题材意义上的,也应是形式或文体意义上的。审美趣味的变化,呼唤艺术家自觉以新的文体完成新典型的塑造。塑造新时代典型的过程,是体现时代之美、生活之美、人性之美,实现新表达的过程。
当前,民族英雄、革命英烈、共和国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越来越受到尊敬和推崇,他们不仅体现时代精神高度和民族文化风骨,而且标示了社会潮流的进步方向。英雄楷模转化典型人物,能更牢固地镌刻在民族乃至人类的精神史册上。在这方面,文艺工作者应当切实担负起典型塑造的责任。只有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以典型的高度标识创作的提升,文艺发展才能真正匹配时代的高度。
(摘编自胡一峰《塑造典型人物,为时代传神写照》)
材料三: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了一回,仍送至贯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说话时,已摆了茶果上来。熙凤亲为捧茶捧果。又见二舅母问他:“月钱放过了不曾”熙凤道:“月钱已放完了。才刚带着人到后楼上找缎子,找了这半日,也并没有见昨日太太说的那样的,想是太太记错了"王夫人道:“有没有,什么要紧。”因又说道:“该随手拿出两个来给你这妹妹去裁衣裳的,等晚上想着叫人再去拿罢,可别忘了。"熙凤道:“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的,我已预备下了,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来。”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
(节选自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回)
4.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典型具有一般文学形象的特征但高于一般文学形象,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标准货物交易合同格式
- 2024水暖分包合同范本
- 2024正规的施工合同格式
- S-R-S-AHPC-CO-cyclohexene-Bpin-生命科学试剂-MCE
- SP1-生命科学试剂-MCE
- 扫地机器人市场竞争格局与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 SIK-IN-4-生命科学试剂-MCE
- 立体农业栽培项目技术方案与可行性分析
- 锁骨肿瘤的预防与治疗
- 结核病健康教育主题班会
- 2024年云网安全应知应会考试题库
- 小学道德与法治《中华民族一家亲》完整版课件部编版
- 《电力建设施工技术规范 第2部分:锅炉机组》DLT 5190.2
- DL-T 5190.1-2022 电力建设施工技术规范 第1部分:土建结构工程(附条文说明)
- 经纬度数转换工具
- 一年级家长进课堂电的知识(课堂PPT)
- 超级椰子油二乙醇酰胺的合成新工艺
- 【原创】六上Unit5 Housework PartA 教学设计
- 高压蒸汽灭菌锅(SANYO)
- 电饭煲项目财务分析表
-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