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社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课《社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2页
第1课《社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3页
第1课《社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4页
第1课《社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课《社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1社戏

【教学目标】

1.理清情节线索,体会“文眼"在文章中的地位与作用。

2.理解成人和儿童双重视角的叙事方式,理解作者对早年乡村生活的留恋之情。

3.理解文中不同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领悟鲁迅作品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理清情节线索,体会“文眼”在文章中的地位与作用。

2.理解成人和儿童双重视角的叙事方式,理解作者对早年乡村生活的留恋之情。

3.理解文中不同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领悟鲁迅作品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特点。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前置学习

1.通读全文,了解大意。

2.疏通字词,勾画语句。

要求:结合标题,勾画关键语句。

一、通读全文,初感“社戏"

试用一句话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

课文篇幅长,应该有前置学习。通读全文,扫清字词障碍,从而了解课文大意。一句话概括小说主要内容既是预习检查,又是学情调查。

二、寻读文眼,梳理“社戏”

1.寻找文眼,找出相关段落。

(1)从全文来看,最能表达作者情感、充满抒情意味的关键语句是哪一句

学生分享,师生小结归纳: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2)朗读指导:重读“真的”“一直"“实在”“再"“也不再”“好"等,体会破折号表达的遗憾、留恋、怀念之情。

教师点拨:从表达方式来看,文眼往往是议论、抒情的文句,是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语句。从标点符号看,关注破折号的作用:对怀念之情的深化、强化,表示“我”怀念“好豆",更怀念“好戏”。

【设计意图】

寻找文眼是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的更高要求,也是本单元阅读的基本方法。此处重点是抓住语句中的关键词,从表达方式和内容情感等角度引导学生认识文眼及其作用。

2.理解构思,梳理中心物件。

本文标题是《社戏》,请找出其中直接描写社戏的片段,看看全文在整体布局上有何特点。

学生圈画,并与同学分享交流。

预设:

(1)直接描写看社戏本身的内容很少。

(2)看戏前有小朋友的建议、借船、路上风景等。

(3)返回途中有偷豆、煮豆、吃豆等情节。

教师点拨:

从全文看,本文虽名为《社戏》,但直接描写社戏的内容比较少,描写其他事件比较多,其中涉及四样关键物件:船、戏、豆和人。由此可以看出,社戏只是一个由头,看社戏的过程一波三折,因戏而借船,因划船而看戏,因看戏而偷豆,因偷豆而送豆,逻辑清晰,好戏连台。

【设计意图】

从题目到文本,发现构思的奇妙,为下面的教学环节张本。

3.完善情节,理清故事梗概。

(1)作者如此怀念那晚的“好戏",那晚究竟发生了哪些事情让我们通读全文,仿照示例,用四字短语概括本文所写的几件事。

()()()夏夜行船

()()()六公送豆

(2)学生阅读、概括,填写图表;交流分享,教师归纳。

教师点拨:从以上概括来看,我们大致可以以“好戏”为核心事件,将课文分成:看戏前、看戏时、看戏后。而“平桥乐土"“伙伴乐玩”似乎和“好戏"的关系不太大,我们暂时放放。

【设计意图】

利用“思考探究一”梳理课文情节发展过程,指导学生利用教材助读工具,将情节概括放置于主题理解之中。

三、再读课文,回味“好戏"

这篇文章题为《社戏》,仅仅是写社戏吗除了这一场社戏,还有哪些“好戏”

点拨:戏中之戏,戏外之戏;更是孩子们自编自导自演的一场“好戏"。

【设计意图】

三读课文,是教读课走向纵深的基石。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再读课文,带着新的问题与思考走出课堂,开启第2课时的品读之旅。

第2课时

一、找出相应段落,概括“好戏”内容

借船、划船,看戏、厌戏,偷豆、吃豆,这一出出“好戏",至今还在作者的心中,也在读者的心中上演。

点拨:文中的“我”为什么津津乐道于自己童年的“糗事",如偷豆,这背后究竟有什么力量

学生可发散思维,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

概括“好戏”内容,是在第1课时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筛选和整合关键信息的能力,也为后一环节做好铺垫。

二、品读“好戏"段落,体味童真童趣

1.学生选择段落进行品读,教师指导并朗读。

示例:迅哥盼“好戏”:一波三折

(1)文章详写了看戏前的波折,到底经过了怎样的曲折过程呢研读第4—7段,勾画表现心情的语句,为作者的心理画一幅曲线图(向上代表高兴愉悦,向下代表沮丧失落)。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勾画涉及心情的语句,如“急得要哭"“戏已经开场了,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不钓虾,东西也少吃"“只有我不开口”“我高兴了"……

点拨:曲线图大致如“U”形。作者看“好戏"前的心情经历了“大落”到“大起",主要围绕着“急”和“高兴"这两种心情来写。

【设计意图】

通过对看戏前的心情进行品读,理解铺垫的作用,作者在铺垫中写出了人性的淳朴,同时学习作者描写心情的手法,并初步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好处。

(2)作者是如何描写“我”的心情的注意语言技巧和表达方式的使用。

学生朗读,思考发言,教师总结讲解。

预设:

①主要描写“我"看不上社戏的焦急心情。“只有我急得要哭,母亲却竭力的嘱咐我……”,心里很急却不让表现出来。

②用“我"幻想看戏的情景表现“急”。“到下午,我的朋友都去了,戏已经开场了,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③用“我”什么都不想做表现“急"。“这一天我不钓虾,东西也少吃。”

教师归纳:选文的第一层直接点出“急"的心情,正面描写;第二层请关注“似乎”,因为着急且想看于是产生了幻觉,用幻觉来写沮丧的、着急的心情,这又是一法;第三层请关注“不钓虾、东西也少吃",叙述日常生活俨然已经受到影响了,用行为来写心情,这又是另一法。作者综合运用描写、记叙等方式来表达“急”这种心情,从直接写到写幻觉,再到写行为,层次丰富,充满童趣。

【设计意图】

教读课上,教师的归纳示范很重要,好的讲解也是一种启发,听教师讲解也是学习的一种方式,这里为下文学生自我探索打好基础。

2.学以致用,自主阅读。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用这样的读法去看作者是如何写“高兴"的。

预设:

(1)直接写心情,表示焦急心情不再。“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2)以伙伴行为、船行速度映衬心情。“于是架起两只橹,……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3)以两岸的景色、幻想的“歌吹”衬托心情。

(4)描写返程的航船,表现心情的愉悦。“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5)偷豆和吃豆的过程,是快乐的高潮。

【设计意图】

学以致用,让前面所学知识得到验证和应用,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勾连全文,揣摩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跳读,寻找议论、抒情句。

1.正因为童心童趣,所以多年以后,孩子们自编自导自演的“好戏”仍然在“我"的心里鲜活如初。对“童真童趣”这一主题的表达,除了在上面的叙述、描写中含蓄呈现之外,在课文中,还有没有其他直接表达这份情感的语句可结合“思考探究二"完成。

学生找到语句并交流。

预设:

(1)课文第1段,在讲述了“我”的外祖母的家乡平桥村的情况后,直接抒发议论:“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其中“乐土”二字直接表达了“我"对平桥村的热爱和怀念,以及对自己在城里读书生活的厌倦。

(2)课文第11段用充满诗意的笔触描写“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等途中景物,衬托自己即将看到社戏的高兴愉悦心情,接下来一段又说“沉静"“自失”,抒发自己的情感,应该是孩童的童心所致。

(3)最后一段关于吃豆的议论,是全文的总结性议论,表达了“我"内心的想法:“我”觉得那夜的豆好吃,觉得那夜的戏好看,是因为那种特殊的经历让“我"感到新鲜、愉快。这一议论句起着点明主旨的作用。

【设计意图】

结合“思考探究二”理解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可以由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完成。欣赏的过程也是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的过程。

2.在看“好戏"之前,“我”的心情大落又大起,作者不厌其烦地用各种方式来表达这两种心情,目的何在

这一问题意在引导学生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的使用是出于表达的需要,是为一定的表达目的服务的。

教师点拨:

其实越是期盼,遇到波折就越难过,越是难过,最后愿望得以实现就越开心。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是出于作者表达的需要,为看“好戏"作铺垫,也让读者充满期待。

3.教师小结:

“心情”,可以直接抒发,也可以通过描写行为、描写环境、叙述过程等方式来表达,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能让文章摇曳多姿、层次丰富,读来趣味无穷。本文还有不少事件也做到了“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选用",请自主阅读,并做好批注。

板书设计

1社戏

鲁迅

迅哥盼戏:一波三折

迅哥看戏:百无聊赖

迅哥别戏:有滋有味

戏之妙处:童心童趣

第3课时

一、链接原文片段,引出“成人视角”

教材中的课文其实是节选的文字,《社戏》原文前面还有两部分文字,讲述的是成年的“我"两次看戏的经历。请大家快速读一遍,看看这两部分与节选的部分在叙述视角、表达看戏体验等方面有什么不同。

教师下发教材未选用的《社戏》片段,学生快速阅读,交流分享。

教师点拨:这就是“成人视角”,成人视角的特点是显得比较理性、成熟和冷静。

【设计意图】

《社戏》的深刻之处在于回忆过去是建立在对当下的不满上,所以不能将本文简单地处理成一场少年的游戏,而是应回到成年人的视角来看儿童时代。教师不必引导学生去关注作品批判当下的意图,而应引导学生在认识到这点后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怀念之情。

二、对比课文片段,强化“儿童视角"

1.朗读比较,感受两种视角的明显区别。

朗读形式:单个学生朗读和集体朗读进行穿插。

集体朗读:

(1)我们挨进门,几个红的绿的在我的眼前一闪烁,便又看见戏台下满是许多头。

(2)再定神四面看,却见中间也还有几个空座,挤过去要坐时,又有人对我发议论,我因为耳朵已经惶惶的响着了,用了心,才听到他是说“有人,不行!”

(3)这所谓地位者,原来是一条长凳,然而他那坐板比我的上腿要狭到四分之三,他的脚比我的下腿要长过三分之二。我先是没有爬上去的勇气,接着便联想到私刑拷打的刑具,不由的毛骨悚然地走出了。

(4)然而我又不知道那名角是谁,就去问挤小在我的左边的一位胖绅士。他很看不起似的斜瞥了我一眼,说道,“龚云甫!"我深愧浅陋而且粗疏,脸上一热,同时脑里也制出了决不再问的定章。

(5)我向来没有这样忍耐的等待过什么事物,而况这身边的胖绅士的吁吁的喘气,这台上的冬冬喤惶的敲打,红红绿绿的晃荡,加之以十二点,忽而使我醒悟到在这里不适于生存了。

(6)我同时便机械的拧转身子,用力往外只一挤,觉得背后便已满满的,大约那弹性的胖绅士早在我的空处胖开了他的右半身了。我后无回路,自然挤而又挤,终于出了大门。

单个学生朗读:

(1)虾是水世界里的呆子,决不惮用了自己的两个钳捧着钩尖送到嘴里去的,所以不半天便可以钓到一大碗。这虾照例是归我吃的。

(2)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3)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4)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5)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6)“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乡下人不识好歹,还说我的豆比不上别人的呢。我今天也要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去……”

【设计意图】

采用穿插式对比阅读的方式,一是激发兴趣,二是感受差异,三是以读导思。

2.自主发现,课文中最具“儿童视角"之处。

(1)勾连“偷豆”情节。

一是“偷",是儿童的冒险心理;二是“饿”,是儿童的自然需要;三是“自己动手",是儿童自导自演的乐趣;四是别人发觉了,还要和别人顶嘴,是儿童狡黠与调皮的心理。

(2)小结“儿童视角”。

点拨:基于儿童心理、儿童趣味的视角,充满童心童趣。

小结:比较“成人眼中的社戏"与“儿童眼中的社戏”的差异。

【设计意图】

偷豆,应该是构成美好回忆的一个重要事件。这个环节的设置,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体验感受这种儿童的快乐纯真,从而体会“儿童视角"之妙,而不在于分析人物形象。

三、比较同类文章,梳理叙述视角

1.学生回忆,引出同类文章。

(1)学生自主回忆使用了两种视角的鲁迅作品。

(2)小组合作交流,加深认识,达成共识。

2.师生对话,归结双重视角。

(1)小组汇报,教师点评。

示例:《阿长与〈山海经〉》。

讲解:同时使用两种视角,先是儿童视角,以儿童懵懂不解的视角来看待阿长;后是成人视角,即回到成人成熟理性的视角来看待阿长。还要观照两者之间的巧妙转换,如在叙述“阿长”的行径时,偶尔以成人视角来进行调侃。

【设计意图】

儿童视角是小说的叙述艺术,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在教学中,需要勾连学过的文章,让学生学会迁移,才能达成举一反三的教学目的。

四、学生自主小结,强化“儿童视角"

学生自主小结,体会儿童视角之妙。

预设:

对于儿童而言,看戏确实无趣,也看不懂;而偷豆确实好玩,还有吃的。文章材料的选用贴近儿童自身特点,充满童心童趣。

当然,在写作中运用“儿童视角”,除了注意选材外,还要注重笔法。如果笔法过于成人化,就容易陷入“假大空"的泥淖。通过儿童视角进行叙述,以童言童语表现儿童质朴的情感,才更容易打动人心。

五、回扣本文文眼,留下“余音绕梁”

1.再次回扣文眼,理解主题。

你对课文最后一句话有何新的理解

教师点拨:这不是单纯写一群天真无邪的少年驾着轻舟看社戏的故事,而是写一个饱经世事沧桑的都市人回忆自己曾经在故乡的小河上驾着轻舟去看社戏的故事。我们会发现故事后站着一个都市成年人,他有着一双忧郁的眼睛,是对过去的念念不忘,也是对当下的耿耿于怀。

本文是成人作者以儿童视角构筑的回忆性叙事小说。两次看京戏都窝窝囊囊心绪极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冷漠疏离得令人窒息。而回忆里,月夜四处弥漫的豆麦、水草的清香,朦胧的月光下婉转、悠扬的笛声,渺如仙境的野外戏台远景,儿童们钓虾、煮豆的欢快场面,构筑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世界。《社戏》以回忆构建起的现实城市和梦想乡村的对比关系,造成了小说时空上的巨大张力和主观心理上的极大反差,把知识分子怀乡的精神和漂泊感烘托了出来。

【设计意图】

三节课皆以文眼句统领,旨在逐层深入理解主旨。

2.说话,表达心中所思所想。

(1)设置这样的一个情境:迅哥儿成年了,一个月夜,让他想起了平桥村,他由衷地说:

真想再去平桥村啊!因为那里……

示例:

真想再去平桥村啊!

因为那里有伴我游戏的小伙伴。

那里有急我所急的双喜,为我想到了前去看戏的办法。

那里有豆麦和水草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