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新郑县裴李岗文化遗址的发现与初步研究_第1页
河南新郑县裴李岗文化遗址的发现与初步研究_第2页
河南新郑县裴李岗文化遗址的发现与初步研究_第3页
河南新郑县裴李岗文化遗址的发现与初步研究_第4页
河南新郑县裴李岗文化遗址的发现与初步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新郑县裴李岗文化遗址的发现与初步研究

李岗文化是最早的新石器文化,在河南省的范围内广泛流传。它有一定的分布范围,也有一定的内含和一批特征鲜明的石器、陶器群,因此在它被发现之后,就被我国考古界以一种独立的考古学文化命名。由于它首先发现在河南新郑县裴李岗遗址,故命名为裴李岗文化。目前,在河南境内发现的裴李岗文化遗址已有几十处,分布范围遍及豫南、豫北和豫西,以豫中最为集中。已发现的遗址,有的已作过试掘,有的还作过规模较大的发掘。经过试掘或发掘的遗址.其内含和文化面貌特征都有共性,但或多或少也存在差异,因此有不少人提出了划分裴李岗文化类型的问题。本文拟就这个问题也提出个人的一点看法。河南境内分布的裴李岗文化遗址,目前经过重点发掘的有新郑裴李岗、沙窝李,密县莪沟,长葛石固,舞阳贾湖遗址。作过试掘的则有密县马良沟,巩县铁生沟,临汝中山寨,淇县花窝,方城大张庄遗址等。这些遗址的面积有大有小,内含的文化遗存,丰富程度也有所不同,文化面貌特征则互有同异。这些遗址有的是聚落遗址,有的则包括墓地,面积多数只有几万平方米,个别遗址的面积达10万平方米。遗址内含的文化遗存,一般都不丰富,发现的遗迹有灰坑和房基,灰坑多一些,房基较少,出土遗物也不多。个别遗址内含的文化遗存比较丰富,有较多的房基、灰坑、陶窑发现,出土的遗物也较丰。墓地则有大有小,大的墓地有几百座墓,小的墓地也有几十座至百余座。在聚落遗址和墓地内发现的遗物有石器、陶器、骨器和动物遗骨,其中石器、陶器较多,骨器较少,动物遗骨的种类和数量也不多.有的动物可能属家畜。房基有的遗址未发现,有的只发现一座,有的发现三座或六座,多的达30余座,均为半地穴式基址。形状有圆形、方形、椭圆形三种,以圆形居多。多数遗址发现的房基均为单间结构,个别遗址还发现有开间房,面积都不大,一般为2—6平方米左右。房基周围都分布有柱洞,柱洞底部都未发现垫有柱础。多数房基都有斜坡式或台阶式门道,室内有灶坑残迹,地面有的垫有一层硬土面。灰坑在各遗址都有发现,少者几十个,多者300余个。形状都有圆形、椭圆形和不规则形三种,有的还有长方形坑。圆形坑中有部分是口小底大的袋状坑。多数坑小而浅,有的遗址有少数大而深的坑。坑内包含的遗物主要是陶片,有的也有残石器、骨器及动物遗骨。陶窑在裴李岗遗址发现一座,贾湖遗址发现10余座,均破坏严重,体积都不大,有的残存有窑膛、火门、烟孔等。各个墓地发现的墓葬,多有墓群之分,没有排列规律,均为竖穴土坑墓。绝大部分是成年死者,也有个别非成年人墓。多数墓地的墓葬,均为单人一次葬,墓坑方向基本一致,死者都仰身直肢。绝大多数墓都有随葬品,包括石器、陶器、骨器之类的生产工具、生活器皿和装饰品三类,其中有装饰品的墓较少。随葬的石器主要是农业工具,包括生产用的斧、铲、镰和加工粮食用的石磨盘、磨棒两类。随葬斧、铲、镰的墓,只用其中的一种或二种器物,随葬磨盘、磨捧者均成套。随葬的陶器则有鼎、罐、壶、钵、碗、勺之类的炊具和饮食器皿,其中以壶最常见。凡随葬有陶器的墓,必有一件壶,其次是罐和钵,鼎、碗、勺少见。器物组合一般有三组:一组只随葬石器,或斧、或铲、或镰中的一种至二种器物;二组只随葬陶器,或只随葬饮食器皿,或炊具和饮食器兼有;三组则有石器和陶器,其中又有斧、铲、镰与陶器和石磨盘、磨棒与陶器的组合之分。器物的放置方式也有一定规律,壶放在墓主的头部,其它器物放在墓主身旁两侧或脚端。随葬器物少者,单件放,多者分组放,而且扣合着放在墓内。但是,有的墓地发现的墓葬,葬式葬俗也有某些不同,同一墓地内墓坑方向不一,有单人一次葬,也有二次葬和多人合葬。有的墓坑内还挖有壁龛放置随葬品,随葬品的组合没有明显规律,甚至还有随葬獐牙和龟甲之俗。各遗址出土的石器都有少量的打制石器和较多的磨制石器。打制石器均为细石片,大型的打制石器少见。磨制石器加工制作精细,多通体磨光,以农业工具为主,包括斧、铲、镰、磨盘、磨棒,分生产工具和粮食加工工具两类。手工业工具种类和数量都很少,只见有石凿一种,石锛未见出土。磨制的农业工具形制,有的很有特色,其中以锯齿镰和圆头四足石磨盘的形制特点最为鲜明。石斧和石铲的形制则各有别。陶器以红陶为大宗,也有少量灰陶,有的还有一定数量的褐陶,并有少量黑陶。胎质有细泥陶和夹砂陶两种,有的还夹有蚌片、云田片、滑石粉和夹炭陶。手制,火候低,胎质不坚,工艺也粗糙。器物种类有鼎、罐、壶、钵、碗、盆、勺等炊具和饮食器皿。有的器物形制特征鲜明,其中以小口双耳壶、.深腹罐、三足钵、瓢形勺最有代表性和典型性,但形式有变化。鼎的形制,各遗址所出不完全相同,但也有相似的器形。多数陶器不施纹饰,少数陶器施有纹饰,其中饮食器皿基本上不施纹饰,只有少数炊具如鼎、罐施有纹饰。主要施划纹、蓖纹、坑点纹、乳钉纹、指甲纹。有的还出现有绳纹。骨器有的遗址出土的种类和数量都很少,主要有骨簪和骨镞,个别遗址出土的种类和数量较多,有锥、簪、针、匕、抿、镞、鱼镖和骨笛等。根据各遗址的文化内含和文化面貌特征的共性,可以肯定它们都属于裴李岗文化范畴的新石器遗存。但是,由于各遗址的内含和文化面貌特征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说明裴李岗文化又有地方性差别和年代上的差别,因此,根据这些差异进行类型的划分是有必要的。然而,目前人们对裴李岗文化类型的区分,意见很不一致,在几个典型遗址的发掘之后,几乎都提出一种类型之说。密县莪沟遗址的发掘,就有人提出莪沟类型之说,长葛石固遗址的发掘,也有人提出石固类型之说,临汝中山寨遗址的发掘,亦有人提出中山寨类型之说,舞阳贾湖遗址的发掘之后,又有人提出贾湖类型之说。意见纷立,使人无所适从!在我看来,目前已经作过发掘或试掘的裴李岗文化遗址,其内含和文化面貌特征确实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根据这些差异进行比较系统的分析研究,从而划分出具有代表性的不同类型,这无疑有助于全面地认识裴李岗文化。但是,如果每一个遗址的发掘都提出一个类型之说,最初尚无可非议,但从现在看来显然是不合适的,所以有必要根据现有资料,作新的区分。据目前几个典型遗址的发掘资料,各地的裴李岗文化遗址,其内含和文化面貌特征都不完全相同,互有同异。但是,在不同遗址之间文化内含和面貌特征的同异又不一致,在某些遗址之间,文化因素和特征的共性显得比较明显、突出,差异性较少,而在某些遗址之间,文化因素和特征的差异性又显得比较明显、突出,共性较少。据此,裴李岗文化类型的区分,至少可以区分为两个类型,这是没有问题的,如果再作细分,则似乎可以划分为三个类型:新郑裴李岗和沙窝李两个遗址可归属于一个类型;密县莪沟和长葛石固两个遗址也可以归属于一个类型;舞阳贾湖遗址可以单独划为一个类型。新郑裴李岗和沙窝李遗址的面积都不大,内含也不丰。这两个遗址的发掘面积以裴李岗较大,约二千多平方米,沙窝李的发掘面积较小。发现的遗迹都有灰坑和一批墓葬,未发现有房基。灰坑数量不多,都只有20余个,墓葬在裴李岗清理114座,沙窝李清理32座,裴李岗还发现一座残陶窑。出土的遗物都有石器、陶器、骨器及部分动物遗骨,以石器和陶器为主,骨器很少,动物遗骨的种类和数量都不多,其中猪骨可能属家畜。灰坑形状都有圆形、椭圆形和不规则形三种,都是小而浅的坑。内含遗物甚少,只有一些陶片和残石器及兽骨。墓葬均为竖穴土坑墓,有墓群之分,单人葬。死者基本上都是成年人,个别墓的死者有可能属非成年人。同一墓地内的墓葬,墓坑方向基本相同,大致为南北向,死者头南脚北,仰身直肢。多数墓都有随葬品,少数墓无随葬品。随葬品包括石器、陶器、骨器之类的生产工具、生活器皿和装饰品三类,以前二类为主,后一类很少。随葬的石器以磨制的石斧、石铲、石镰、磨盘、磨棒等农业工具为主,手工业工具少。每墓随葬的石器,以1—3种器物为限,或斧、铲、镰中的一种至二种器物,或石磨盘、磨棒相配套,有磨盘的墓,往往还有小磨石。随葬的陶器则有鼎、罐、壶、钵、碗、勺等包括炊具和饮食器皿两类,每墓随葬的陶器以1—5件较普遍,多者也有10余件,其中壶是最常见的器物,凡随葬有陶器的墓,壶是必备之物,且多随葬一件,个别墓也有二件的。其次是罐、钵两种器物,随葬陶器较多的墓,罐多者三件为一组,钵的数量不等,亦分2—3组堆放。随葬鼎、碗、勺的墓较少。器物组合有一定的规律,基本上可分三组:一组单纯随葬石器,或斧、铲、镰中的一种至二种器物;二组单纯随葬陶器,或壶+钵+罐;三组既随葬石器,又有陶器,其中又有斧、铲、镰与陶器和磨盘、磨棒与陶器为组合之分。器物的放置方式也有一定规律,壶均放在墓主的头部,其它器物则放在墓主身旁两侧或脚端。随葬的陶器,种类和件数少者均单放,多者则分类分组堆放,一般是罐为一组,2—3件,钵、碗另分组,每组3—5件,口向下、底朝上扣合堆放。在裴李岗遗址1979年的发掘中,公布有一座二人合葬墓。此墓的墓穴并不宽大,两具人骨保存完好,人骨的排列并不平齐,一具尸骨靠前,一具靠后,间隔也有一定距离,这一现象,似乎不近乎合葬墓的葬式。因为,在仰韶早期墓的合葬墓中,一次葬的合葬,人骨的排列平齐,两具人骨中无靠前、靠后之分,间隔距离也很小,几乎是相挨的。由此看来,裴李岗的一座“合葬墓”,很有可能是两座单人墓,只是由于它们在埋葬时有先后,且又比较靠近;清理时墓边又不容易区分,因而产生“合葬”的错觉。裴李岗和沙窝遗址出土的石器,都有少量打制的细片和较多的磨制石器。磨制石器制作精细,通体靡光,种类以农业工具为主,包括生产工具斧、铲、镰和粮食加工工具磨盘、磨棒两类。手工业工具很少,只出石凿一种,石锛未见。石镰均系“锯齿镰”,弯月形拱背,前端细尖,后端宽,刃部加工有细密的三角形齿。石磨盘均为圆头四足,体长面宽、厚重,前端宽、后端窄、两端边圆弧、两侧边近直,有的腰部略内收,底部均琢有四条对称的短柱状足。由于石镰和石磨盘的形制特殊,因此成为裴李岗文化石器的代表性器物。陶器以红陶为大宗,亦有一些灰陶。胎质松软、火候低,有的陶片手捏即碎。器物都有深腹罐、小口双耳壶,三足钵,圜底无足钵,碗、勺。深腹罐的形制基本都属于口径与腹径大体相等或口径稍大一些的长体直壁罐,小口双耳壶多为圆球形或椭圆形腹,矮颈而直的器形,三足钵和圜底体均为直口深腹或浅腹圜底。各类器物均系手制,工艺粗糙,胎壁厚薄不均器表有凹凸不平的现象。饮食器皿均不施纹饰,有少数鼎、罐之类炊具施有纹饰,有划纹、蓖纹、乳钉纹、指甲纹、坑点纹几种。差别是裴李岗遗址出有不同形式的鼎,沙窝李遗址未出有鼎。根据裴李岗遗址和沙窝李遗址的内含和文化面貌特征都大体相同,差异很小,因此,它们完全可以归属于一个类型,称裴李岗类型。密县莪沟和长葛石固遗址的文化内含和面貌特征也比较接近,但两者有比较明显的差别。这两个遗址的发掘面积相当,都有二千多平方米。都发现有房基、灰坑和墓葬,其中莪沟发现房基6座,灰坑44个,墓葬68座,石固发现房基3座,灰坑68个,墓葬69座。出土遗物也都以石器、陶器为大宗,骨器少,石固多一些。亦有部分动物遗骨。房基都有圆形基址,莪沟发现方形房基一座,石固则发现椭圆形房基一座,其余均圆形。面积都不大,有斜坡式或台阶式门道,周围都分布有柱洞,底部均未发现垫有柱础。室内有的残留有灶坑,灶址或用黄土筑成,或用草拌泥筑成,地面有的垫一层硬土。灰坑都有圆形、椭圆形、不规则形三式,圆形坑有部分口小底大的袋状坑。多数坑小而浅,亦有少数较大而深的坑。坑内包含遗物也不多,主要是陶片,也有些兽骨。差别是石固遗址还发现部分长方形坑。墓葬也是竖穴土坑,单人葬。莪沟发掘报告说到有一座双人合葬墓,它和裴李岗的双人合葬墓类似,亦有可能是二座单人墓。这两个墓地清理的墓葬,都有少数墓挖有壁龛,壁龛内放置随葬品。有随葬品的墓占多数,亦主要是石器、陶器之类的生产工具和生活器皿,随葬骨器之类装饰品的墓很少。随葬的石器也主要是农业工具包括斧、铲、镰、磨盘、磨棒,陶器也以壶为必备之物,其次是罐、钵、鼎、碗、勺少见。随葬器物的数量少者一件,多者10余件,一般3—4件。器物组合也有明显的规律,基本上亦分三组,其中随葬石器和陶器的墓,也有斧、铲、镰与陶器和磨盘、磨棒与陶器为组合之分。器物放置方法、方式也基本相同。不同的是,莪沟墓地的墓葬,墓坑方向基本一致,南北向,死者头南脚北,仰身直肢,石固墓地的墓葬,墓坑方向不一,并出现有一些侧身屈肢葬和俯身葬的葬式。莪沟和石固遗址出的石器也有少量打制的细石片和大量的磨制石器。磨制石器加工也精细,通体靡光。种类有斧、铲、镰、凿、磨盘、磨棒和弹丸,石镰和石磨盘的形制也相同。都是锯齿镰和圆头四足磨盘。两者的陶器都以红陶为主,亦有部分褐陶和少量灰陶。制法均系手制,火候低,胎质松软。器物种类也有鼎、罐、壶、钵、碗、盆、勺,部分器物的形制特征也相同,如深腹罐都有大口缸形深腹罐。小口双耳壶都有蛋形腹,缺少圆球形腹,而且还具有颈较高和束颈的特点。两者的钵都出现有敛口小平底的形制。纹饰也都有划纹、蓖纹、坑点纹、指甲纹、线条较粗。不同的是,两者的鼎形制完全不同,莪沟出的是深腹罐形鼎,石固出的是浅腹盆形鼎和圆腹高足鼎。在深腹罐中,石固还出有角把罐,莪沟则未见。石固出的双耳壶变化大,形式多样,既有扁腹,折腹、折肩壶,还有粗颈大口壶和细长颈的无耳壶。纹饰中石固还出现有绳纹,布局也比较复杂,由蓖纹组成的花样较多。如上所述,莪沟和石固遗址的内涵及文化面貌有许多其性,但也出现有某些差异,这些差异与石固遗址的文化延续时间较长有关。因为,石固遗址内含的文化遗存共分四期,其中一、二期遗存的文化面貌特征基本上与莪沟无异.三、四期遗存的面貌特征才出现有某些差异,石固墓葬出现侧身屈肢葬、俯身葬,陶器上出现角把罐,以及小口双耳壶形式的变化,绳纹的出现等等,都是在三、四期中出现的。因此,莪沟和石固遗存文化面貌的差异,主要是因为石固遗存的文化延续时间较长而产生的,所以,这两个遗址也可以归属于一个类型,称石固类型。莪沟和石固遗存的文化面貌特征存在的其性与差异性,可以说都与裴李岗类型有别。例如,莪沟和石固墓葬中出现的部分墓挖有壁龛,壁龛内放置随葬品的葬俗,在裴李岗类型墓中都不存在。莪沟和石固的陶器都有部分褐陶,也有大口缸形深腹罐,蛋形小口双耳壶,敛口小平底钵等,在裴李岗类型陶器中也未见。至于石固类型墓中出现少数侧身屈肢葬和俯身葬墓,和陶器中出现有角把罐、扁腹、折腹、折肩壶、大口粗颈壶、以及纹饰上出现绳纹等因素,也是裴李岗类型遗存中所没有的。根据裴李岗类型和莪沟、石固遗存之间存在的这些差异,因此把莪沟和石固遗存归属于一个类型,和裴李岗类型以示区别,也不是完全没有必要的。舞阳贾湖遗址的内含和文化面貌,与裴李岗类型和石固类型也有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因素和特征,但差异较大,其自身的特色比较明显突出。这个遗址在二千多平方米的发掘面积中,发现房其30多座,灰坑300多个,陶窑10余座,墓葬达300余座。出土的遗物有大量的石器、陶器,也有较多的骨器及各种动物遗骨,属家畜的动物可能有猪、狗两种。因此,贾湖遗址的内含,可以说是目前发现的裴李岗文化遗址最丰富的一处。贾湖遗址发现的房基也是半地穴式基址。形状有圆形和椭圆形两种,均不甚规则。结构亦有台阶式门道。室内面积窄小,也有灶坑发现,地面有的也垫有一层硬土。房基周围也分布有柱洞,底部亦未发现垫有柱础。这些因素与石固类型房基大体相同。但贾湖遗址发现的房基还有不少开间房,其中有二开间、三开间和四开间之分,间与间有隔墙和门坎,这是其特点。灰坑形状也有圆形、椭圆形和不规则形三种。坑体则有桶状、袋状、锅底状之分,内含有较多的陶片,也有兽骨等。有较多大而深的坑,这是与裴李岗和石固类型灰坑有别的。墓葬亦为竖穴土坑墓,有单人葬,也有合葬墓。合葬墓中有一次合葬,也有二次葬的合葬,合葬人数少者2人,多者4人。墓坑方向不一。以仰身直肢为主,也有一些侧身屈肢葬和俯身葬。多数墓有随葬品,亦包括石器、陶器、骨器之类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装饰品三类,但随葬骨器较多,而且没有明显的组合规律。有相当数量的墓随葬有獐牙和成组的龟甲,龟甲内还装有形状不同,颜色各异的小石子。这批墓的葬式葬俗,与裴李岗类型和石固类型墓不同的是出现了二次葬和多人合葬墓,而且有随葬獐牙和龟甲之俗。其中随葬的獐牙有可能是佩戴的装饰品,而龟甲则与此无关,也与生产工具,生活用具无关,很可能寓有某种宗教意识的葬俗。贾湖遗址出土的石器,基本上与裴李岗和石固类型的石器相同,也有少量打制的细石片和较多的磨制石器。磨制石器种类也只有斧、铲。镰、凿、磨盘、磨棒几种,制作也很精细,通体磨光。形制也相近,突出的是石镰亦为锯齿镰,石磨盘亦有圆头四足的器形。陶器也有红陶和褐陶以及少量的灰陶。器物种类亦只有鼎、罐、壶、钵、碗、盆、勺等。某些器物的形制也与裴李岗类型和石固类型的同类器相同或相似。深腹罐、小口双耳壶、三足钵与裴李岗类型的同类器作风相似,浅腹盆形鼎、角把罐、蛋形壶、扁腹、折腹壶、大口粗颈壶、敛口钵等则与石固类型的同类器形相似。纹饰也有划纹,蓖纹、坑点纹、乳钉纹、指甲纹等与裴李岗类型相同的纹饰。但是贾湖陶器还有夹炭黑陶和不同形成的鼎,而且还有束颈鼓腹圜底罐、折沿罐和罐形壶等形制不同的器物,纹饰除流行绳纹外,还有齿状纹、戳刺纹、附加堆纹等新纹饰。因此贾湖的陶器与裴李岗和石固类型陶器特征差异较大。由于贾湖遗址的文化遗存在墓葬的葬式葬俗,和陶器特征上,都与裴李岗和石固类型有较大差异,因此它完全可以划定为裴李岗文化的又一种类型,称贾湖类型。裴李岗文化三个类型的区分,从文化面貌上看,又以石固类型和裴李岗类型比较接近,两者之间的文化因素和特征,共性比较明显,差异性较小。贾湖类型与裴李岗类型之间,文化面貌则有较大差别。但是,贾湖类型与石固类型之间,文化面貌又比较接近,两者较多相同或相似的因素和特征,如石固类型和贾湖类型墓都有少数侧身屈肢葬和俯身葬,陶器也都有部分褐陶,也有浅腹盆形鼎,角把罐,扁腹壶,大口粗颈壶,敛口钵等相似的器形,纹饰也有绳纹。所以贾湖类型与石固类型的关系比裴李岗类型近。三文化年代和发展水平是裴李岗文化主要特点裴李岗文化三个类型之间,文化面貌特征的差异,既有地方性差异,也有文化年代上的差异。由于裴李岗文化的分布地域有别,因此各地的裴李岗文化遗存,自然会产生某些地方性差异。石固类型墓出现少数墓挖有壁龛,壁龛内放置随葬品的葬俗,贾湖类型墓有部分墓随葬獐牙和龟甲的葬俗,以及这两个类型的陶器都有部分褐陶,而且贾湖还有夹炭陶,鼎的形制也不同等,可以说都是地方性差异的表现。不过,裴李岗文化各类型之间出现的地方性差异并不突出,主要应是文化年代上的差异。裴李岗文化的发展,大体上在七、八千年之间,其延续至少有几百年的历史。各地分布的裴李岗文化遗存,有的延续时间较长,有的延续时间较短,因此,彼此之间的文化年代并不完全相同,其中有早、晚之分。在这种情况下它们的文化内含和文化面貌特征的差异,也就有因文化年代的不同和发展水平不同之别。在石固类型和贾湖类型墓中,都出现有少数侧身屈肢葬和俯身葬的葬式,贾湖墓地还出现有一定数量的二次葬和多人合葬墓,这一变化就与这些墓的年代较晚有关。因为,石固类型墓出现的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