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密县莪沟新石器时代遗址
在河南省密县城南约7.5公里的福沟村北港,发现了一块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图1)。附近地势系嵩山东来的余脉,周围群山环抱,岗岭连绵洧水在其南,绥水位其北。遗址正处于二水交汇的三角地带,南距洧水约500米,高出现在的河床约70米。遗址东西长约110米,南北宽为70——76米,总面积约8000平方米。由于历年来的水土流失和人为的损毁,致使文化层保留较薄。河南省博物馆会同密县文化馆的同志对这处遗址进行了发掘。第一次发掘从1977年11月至12月,发掘面积546平方米;第二次发掘从1978年3月至5月,发掘面积2201平方米。共清理出房基6座,灰坑44个,墓葬68座。出土石器和陶器三百七十余件,还有不少泥质、夹砂陶片以及一些打制石片。在发掘过程中又采集到了一比些较完整的陶器和石器。发掘工作受到密县县委和超化公社党委与莪沟大队党支部的大力支持。先后参加发掘的有:郭天锁、李绍连、魏殿臣、赵世刚、杨肇清、黄克映、丁清贤、郭振勇等同志。在进行发掘时密县文化馆还举办了文物学习班。现将发掘材料、整理报告于后。一、灰坑与墓坑内文化内涵的区别该遗址的地层堆积比较简单,一般在揭去农耕土或扰土层之后,即见文化层或直接露出房基、灰坑与墓葬等遗迹。文化层的堆积厚度一般只有30至50厘米。现以探沟2南壁地层叠压情况为例图二:第一层:农耕土,厚约20—25厘米。第二层:扰土层,厚约5—25厘米。内函有近代瓷片、陶片、木炭灰、石片和一些新石器时代的红陶片等。第三层:为新石器时代的灰坑、文化堆积层与墓葬。它们之间有打破与叠压关系。如H6打破了文化堆积层。H6呈园形,口径1.56、深0.80米。坑内包含有较多的砂质棕褐色陶片和少量的泥质红陶片,能看出器形的有深腹罐,三足缽、小口壶和大口罐等;並出土了一件泥质陶扁足。被打破的文化堆积层,厚约5—32厘米,土色黄褐,质较硬。其中包含有泥质红陶片和砂质红褐色陶片,能看出器形的有大口缽、三足缽、长颈斜肩双耳壶、深腹罐和大口罐等;並出土有红烧土碎块、兽骨、果核、木炭屑、河卵石、以及磨制与打制的石器等。石器中有石铲和石斧。在该文化之下又压着M31,墓坑呈竖穴长方形。墓内随葬有泥贡红陶三足缽与双耳壶,並有石铲和小石斧等。H41与M63有直接打破关系H41是一个不规则形坑,坑口最长2.28、最宽1.70、深0.40米。坑内包含物以夹砂红褐陶为主,约占陶片总数的82.86%泥质红陶约占陶片总数的17.14%。多数夹砂陶片的表面饰有压印点状纹、蓖纹和指甲印纹。泥质陶片皆素面磨光。能看出器形者计有:大口压印点状纹罐、园唇歛口缽、直口杯和器座等;H41的东部打破了M68的西壁。M68是一个竖穴土坑墓,坑口长1.7、宽0.80、深0.30米,墓内随葬有:夹砂深腹罐、双耳罐、假圈足碗、勺以及残石磨盘和残石磨棒等。根据以上介绍的地层叠压关系,可以看出灰坑稍晚于墓葬,同时从H6和H41出土的器物来看,二者基本是相同的,而M31和H68内的出土器物则与灰坑中出土的器物有着一定的区别。这就说明,灰坑相对的晚于墓葬。其它灰坑与墓葬的关系基本上也是如此。文化层和房基内的出土器物,基本上和灰坑内的同类器物是一致的。为了便于说明,我们将墓葬和灰坑、文化层、房基分别介绍于后:二、周边墓葬与随葬品共发掘出68座墓葬。这些墓葬主要分布在遗址的西部和西北部,尤以西北部比较集中,如在T18附近的50平方米范围内就发掘出墓葬17座,而在东南部墓葬很少,仅发现3座。在这些墓葬中也有少数墓相互打破或叠压。如M40打破了M43,而M43又打破了M44;M52打破了M53;M5叠压在M3的上面。其中除M44外都有随葬品。但各墓的随葬品看不出时代早晚的区别。(一)数墓的形制墓葬的形制皆为口大于底的长方竖穴土坑墓。墓坑四壁整齐,底近平。墓室一般长为1.48—2.82、宽0.5—1.32深0.16—0.80米。另有少数墓室仅剩底部。墓葬排列有序。墓的方向系西南、东北向,在190°—225°之间。值得注意的是在68座墓中,有九座墓挖有壁龛。壁龛的位置,在人骨架左上侧的墓壁上有4座(M39、46、50、54);)在人骨架左脚旁的墓壁上有3座(M41、45、48);另有两墓(M36、37)的壁龛挖在人骨架右侧中部的壁上。壁龛的形制一般为上窄、下宽、斜壁、平底。一般底长0.40—0.60、高0.20—0.40、进深0.20米。龛底与墓底近平。(二)男性骨架固定期只能看出一些痕迹。少数墓内残存有牙齿,但腐蚀的也很严重,稍加移动即成粉末。其中仅有一墓的人骨架保存较好,葬式为仰身直肢,初步鉴定为男性。除M61为二人合葬外其余皆为单身葬,葬式为仰身直肢。(三)随葬品的类型除8座无随葬品外,其余皆有数量不等的随葬品,有3座墓各随葬1件器物,一般的为2—8件,只有两座墓多至14件。随葬品主要是石器和陶器两种。石器中常见的有铲、斧、镰、磨盘和磨棒等。陶器中常见的有:双耳壶、深腹罐、三足钵和钵等。随葬品放的位置:一般是在人骨架的左髋骨或左下肢旁,也有少效放在人骨架的右边或左右两侧的。凡是壁龛墓的随葬品都堆放在龛内。随葬品放置的方法,一般是上下重叠堆放在一起,也有排列在人骨的两边,更有把随葬品分为二至三件成组放置的。在随葬的陶器中,一般是陶壶和陶罐的口向上,而陶三足钵和陶钵则多是口部向下,或将钵覆盖在陶壶、石铲、石斧之上,随葬的陶勺皆装在陶罐内。凡是有随葬品的墓皆有陶器,有的墓中同时还随葬有石器。随葬石器的类别值得特別注意:如凡是随葬石磨盘与石磨棒的墓,不随葬石铲、石斧与石镰;反之,凡是随葬石铲、石斧和石镰的墓,也不随葬石磨盘与石磨棒。随葬品可分三种组合形式,现分别介绍于后:1、人骨架长混合墓其中有两座墓(M36,37)挖有壁龛。这类墓的墓坑一般形制较大,随葬品也较多。墓内随葬的石器只有石磨盘和石磨棒,随葬的陶器有钵、三足钵、壶、罐和勺等。如:M61(图三,1)系这次发掘中唯一的二人合葬墓,也是形制最大的一座墓。墓向216°。墓口长2.76、宽1.32米。墓内有两具骨架痕迹,东西並列,西面的人骨架比东面的人骨架约低0.44米,两具人骨架相距为0.30米。墓内随葬品14件,其中放置在西南角的有三足钵三件,钵口皆向下叠扣,在两具人骨架上肢之间,放置石磨盘和石磨棒各一件,在下肢之间放置三足钵3件;另有陶罐、陶壶、陶勺各一件和三足钵3件,集中放置在西面人骨架的左上肢旁;M34(图三,3),是一座形制较大的单人葬墓,墓向200°,墓口长2.82、宽1.13米,墓内随葬品14件。其中排列于人骨架右侧的有陶罐、陶壶各一件和三足钵6件;排列于人骨架左侧的有石磨盘、石磨棒和三足钵各一件;另有三足钵、陶罐和陶勺各一件,集中放置在人头骨和右肩骨的下面。2、墓葬内随葬品,主要有3—石铲、石斧、石镰和陶器组合的墓葬:共28座。其中有两座墓(M45、50)挖有壁龛,龛内置放随葬品。墓室一般长1.94—2.36、宽0.50—0.88、深0.30—0.64米。墓内随葬品一般为3—6件,最多的8件,最少的一件。其中主要有石铲、石斧、陶壶、陶三足钵和陶钵等。个别墓内随葬有石镰、陶碗、陶罐和陶勺等;如M42(图三,4):墓向211°。墓内随葬品皆堆放于人骨架的左侧,其中有陶三足钵2件,陶壶一件,石铲5件和砺石、燧石片等;M43(图三,2):被M40所打破而又打破了M44。墓内随葬品皆放置在人骨架的左下肢骨旁。其中有陶壶一件,长条形石铲1件和带肩石铲2件;M31(图三,5):人骨架保存较好,为中年男性,面向西口张开,右手放置于髋骨上。左下肢旁随葬陶壶1件,三足钵4件,石铲2件,石斧1件。石铲和石斧都被扣压在三足钵下。3、随葬瓷器的形制共23座。其中5座葬(M39、41、46、48、54)挖有壁龛。墓室一般长1.48—2.30、宽0.50—0.80米。墓内随葬陶器一般为2—4,件最多的7件,最少的一件,其器形多为罐、壶、三足钵和钵。少数为碗和勺。如M48(图三,6)距墓口约0.38米处,在西壁的北端斜挖出园弧形壁龛、龛底直径0.40、高0.40米。随葬品皆堆放在壁龛内。计有陶三足钵3件,夹砂陶罐2件和红陶壶1件。(四)随着丧葬材料的分类和介绍1、磨棒、mt4、m65石铲、石斧、石镰等73件。其中以石铲出土数量最多,石斧、石磨盘和石磨棒次之,石镰最少。另有少量砺石和打制石片等。石磨盘:9件。除二件残损外,其余均完整。其制法都是用黄灰色砂岩琢磨而成。磨盘平面呈一端宽、一端窄的长椭园形,近似鞋底状。盘的上面近平,盘的下面琢凿有四个上粗下细的园柱状短足,其琢凿痕迹至今仍清晰可见。盘面因经使用,有的中部作弧形下凹。盘面一般长47—78,宽27.2—42.6、厚3—5厘米,足高3—6,足径3一5厘米。M34:9的形制最大,盘长78、宽2.7—42.6、最厚3.8、通高8厘米(图版壹,1);M61:5的1件,中部微凹,盘长62、宽23—33、厚约3、通高6.6厘米(图版壹,2);M37:1的形制最小,因盘面久经使用,内凹1.6厘米左右,盘长47、宽27.2,厚4、通高6.2厘米,(图版壹,3)。石磨棒:9件。,均与磨盘同出,比较完整,皆作长条园柱形,棒的两端园鼓。有的磨棒由于长期碾磨,致使棒的两端较粗,中部较细,从中部的横断面看,多呈椭园形或扁园形。磨棒一般长35—51、直径3.3—6.1厘米。M34:11最长,中部断面呈扁园形,长51、直径3.3—6厘米(图版壹,1);M61:4的中部磨损较轻,横断面呈椭园形,长38、最大直径5.6厘米,(图版壹,2)M37:2,长35.4、直径4.4厘米,横断面呈园形(图版壹,3)。石铲:37件。体呈扁平长条形,弧形双面刃,多用火成岩打磨而成,通体磨光的较少,打磨兼制的较多,可分四式:Ⅰ式20件。长条形,一般长14—35.7、宽8—11.4厘米。如M18:1形制较大,磨制光滑,铲的两端均作弧形双面刃,刃部有经过使用垂直磨损的痕迹,为这次出土的石铲中最为精致的一件,铲长35.7、宽11.3、厚1.3厘米(图版壹,5);M67:2的两端也作弧形双面刃,但仅在刃部和两侧,稍加磨制(图版壹,5);Ⅱ式6件。上窄下宽长条形(图版壹,6)Ⅲ式4件。与Ⅱ式相似,唯上部窄而尖(图版壹,6③、④)。Ⅳ式7件。有柄带肩石铲。一般通体磨光,制作精致。铲身作半园形或椭园形,顶端有柄,柄与铲身相交处的两侧呈斜肩或平肩,铲体两侧与刃部无明显分界。如M43:3呈椭园形。两侧有刃(图版壹,3);M43:2为半园形体,在柄部两侧有二个或三个缺口,缺口内有明显的缚绳磨擦痕迹(图版壹,3③)。石斧10件。作上窄下宽扁园体,弧形双面刃,横断面呈椭园形或扁园形,形制一般较小,通体磨光,制作精致,一般长2.6—10.2厘米。可分三式。Ⅰ式5件。横断面呈椭园形。M8:2系石灰岩,为石斧中最大的一件,长10.2、宽2.5—4.7厘米(图四,2)。Ⅱ式2件。横断面扁园体近梯形,形制短小而薄。如M31:9。Ⅲ式3件。长条形,横断面呈扁园形。如M38:4形制很小,系石灰岩,长2.7、宽1.1厘米。石镰5件。刃部皆有锯形齿,通体磨光,造型之美,磨制之精,实为罕见。可分二式。Ⅰ式2件。弧背凹刃,镰的后端上部翘起,下部有一缺口。如M9:1系基性火成岩,前后端略残,磨制精致,长15.6、最宽4.9厘米(图五,3)。Ⅱ式3件。弧背直刃,后端与Ⅰ式相似。如M45:5为基性火成岩,刃部后端有二缺口,长20,最宽5厘米(图五,1)。砺石2件。一件近圭形(图四,1),另一件为长条形,均系砂岩。通体均有磨痕。另在6座墓中,还有一些燧石片和其它随葬器物放置在一起,除M1内的一件稍经加工成尖状器外,其余皆无加工痕迹。2、乳钉、陶渣、带骨板的制备共199件。泥质红陶139件,占总数69.85%,夹砂红褐陶55件,占总数27.64%。另有泥质浅灰陶5件,占总数2.51%。泥质陶器的胎质细腻,陶土似经淘洗。夹砂陶器是在陶土中羼入一些较细的砂粒或蚌壳粉末。陶器的制法皆系手制,其中较大的陶器多数是采用泥条盘筑,然后在器表进行打磨。陶器的胎壁厚薄不匀,有些陶器的内壁还清楚地留有泥条盘筑痕迹;器形很小的陶器,则是用手捏塑而成;器耳和器足都是在器体制成后另外粘接的,为了牢固,一般在器身的粘接处,先划上几道凹纹,然后将耳或足粘附其上,並在其周围进行修磨;器表的纹饰除二件为压印篦点纹和一件为乳钉纹外,其余都是素面。陶纹的火候较低,吸水性强,容易破碎。色泽不均,质量较差。陶器的种类较少。常见的有,罐,圜底钵、小平底钵、三足钵、小口双耳壶、勺和碗等。现分别介绍如下:罐34件。皆系夹砂红褐陶,口微敛沿外侈,深腹略鼓,小平底。一般口径6—19,高8—25厘米。可分二式:Ⅰ式33件。口较大,唇尖园。凡同墓出有陶勺者,皆放在这种罐内。此式罐可能是作炊器使用。如M34:3形体较高,器腹较深。Ⅱ式1件(M21:3),下部残。口较小,方唇,出土时上腹部残存乳钉二2、——5石斧(M8:2、枚。小口双鼻罐2件。小口短领,园肩鼓腹,小平底,腹部两侧有二个弧形鼻,器表饰压印篦点纹。如M15:4,器表饰有明显的十一组作上下竖排的压印篦点纹(图版贰,1)。陶钵107件。陶质以泥质红陶最多,夹砂红褐陶很少,个别近似泥质浅灰陶。其中除3件残破较甚看不出器形外,其余可分为圜底钵,平底钵和三足钵三种。圜底钵11件。可分三式:Ⅰ式3件。大敞口,浅腹。如M39:1(图版贰,4)。Ⅱ式6件,敞口微内敛,浅腹。M1:4近似浅灰陶,器表光亮,形制最大。Ⅲ式2件。大口微敞,深腹,形制较小。如M19:1(图版贰,2)。平底钵21件。分五式:1式4件。大敞口,腹较深。如M41:3,器表修磨粗糙,部分剥落。Ⅱ式9件。直口微敛,腹较深,一般形制较小,器表修磨粗糙。如M15:3。Ⅲ式3件。敛口,沿微外侈,腹稍鼓,系夹砂红褐陶。如M29:5。Ⅳ式4件。敞口椭园形。如M17:1,腹较深,平底微内凹(图版贰,5)。Ⅴ式1件(M17:3),直口,折腹内收,小平底(图版贰,3)。三足钵72件。除6件为细砂红褐陶外,均系泥质红陶。基本形制是敞口浅腹圜底钵下附三个园锥状足。足有高低之分。一般口径10—30、高6.5—16厘米。可分三式:Ⅰ式60件。大敞口,浅腹。如M61:13形制最大,足较短(图版贰,6)。M34:12腹较浅,足较高(图版叁,1)。Ⅱ式11件。6件为细砂红褐陶,5件为泥质红陶。一般形制较小,口微歛,腹较深,足较短,一般陶胎薄,器表打磨光滑。如M14:9(图版叁,4)。Ⅲ式1件(M55:2)。歛口,鼓腹、足较矮(图版叁,2)。陶碗4件。皆系泥质红陶,大敞口,素面磨光。分二式:Ⅰ式2件。下附圈足。如M53:1足较高,並微向外张(图版叁,5);M29:3斜腹壁,圈足较直而高(图版叁,3)。Ⅱ式2件。假圈足。如M68:2腹壁斜直,足底中部微凹(图版叁,6)陶勺7件。皆泥质红陶。形制虽有大小但基本一样,前有勺,后的柄,勺口呈椭园形,浅腹圜底,柄作园锥形,出土时多放置于Ⅰ式罐内,勺柄向上。M40:7为形制最大的1件,椭园形的勺口前端较宽,后端较窄,柄较长,其后端微上翅,口径7.8—11,通长23.8厘米(图版叁,7)。陶壶45件。除二件残破太甚分不出形制外,多为小口有领园肩鼓腹,腹部或肩部两侧附有对称的二个新月形竖耳,耳中穿有小园孔,壶底可分为圜底、三足和平底三种。圜底壶18件。均泥质红陶,可分三式:Ⅰ式6件,一般形制较小,沿微外侈,领较短,深腹略鼓,正面看腹体近椭园形,有两竖耳。如M15:6。Ⅱ式10件。口沿微外侈,领较高,腹园鼓,正面看腹体近园球形。除1件为横耳外,其余皆为竖耳。如M6:2为横耳,器表层部分剥薄(图六)。Ⅲ式2件。短领,斜肩,深腹,小圜底,正面看腹体为椭园形。如M429:2。两耳置于肩部,耳上无穿孔,壁较厚。内壁的泥条盘筑痕迹甚为清晰(图版肆,1)。三足壶5件。均系泥质红陶,器形基本与Ⅱ式圜底陶壶相同,而在器底附有三个园锥短足。如M13:1。(图版肆,4)。平底壶20件。一般底较小。其中除3件为夹砂红褐陶外,皆是细泥红陶。可分三式:Ⅰ式12件。腹体近园球状,皆泥质红褐陶如M40:3(图版肆,2)。Ⅱ式2件。低领沿外侈,皆系夹砂棕褐陶。。如M61:10(图版肆,3)。Ⅲ式6件。领较高,园肩,深腹,底较大。除1件为夹砂红褐陶外,皆为泥质红陶。如M30:1为墓中出土陶壶中最大的1件,口径6.5,高23.5厘米(图版肆,5)三、遗迹和文化层内的含有物这次清理出来的房基、灰坑和红烧土面等遗迹,由于被扰乱较甚,多为遗迹的残底部,所以,在挖去扰土层之后,即露出遗迹。其中有些遗迹打破了文化层,有的灰坑打破了墓葬。从这些遗迹和文化层内的包含物看,应属于同一时期。现分别介绍于后:(一)房基结构及形态6座(编号F1—F6)。比较集中地坐落在遗址的中部,都是半地穴式土坑建筑,房基形式有近园形和方形两种。近园形房基5座。房基坑直径为2.2—3.8,残存壁高0.05—0.4米。在房基的南壁或西南壁,挖有伸出房外的斜坡或阶梯形门道,门道一般宽0.55—0.75米,残长0.4—0.75米。在房基底部的中间或与门相应而接近后壁的地面,均发现有一片火烧遗迹,其中有的是用黄泥或草拌泥筑成灶圈。如F2(图七),口径2.17—2.2,底径2.12—1.14米,门道挖筑在南壁偏西处,作外宽内窄的阶梯形。房基地面平整,並铺设有一层厚约0.02—0.06米坚硬的灰白色垫土。房基周壁近直而光滑,残高0.20米。在房基周边发现6个分布比较均匀的柱洞。其中位于门道东西侧的二个柱洞形制较大而深。在房内与门对应的东北部地面,残存有一片坚硬的园形红色烧火面,直径0.6米。房基的填土中出土有夹砂红褐陶深腹罐,大口篦纹罐,敞口钵和小口双耳陶壶等残陶片。F3(图八)位于F2的东南,二者相距仅0.60米,其结构与F2相似。房内直径2.4—2.64,壁残高0.10——0.37米。门道挖筑在南壁上,作斜坡状。室内地面比较平整,並铺垫有厚约0.02——0.06米的白胶泥垫土。房内周壁较陡直平滑。在房基周边有七个柱洞,在房内中部则有一个大而深的柱洞,洞径0.20,深0。40米。柱洞周壁光滑,底近平而坚硬。在房基内东北部有一个箕形的灶塘,灶壁系用草拌泥筑成。房基填土中的陶片,以夹砂红褐陶为主,泥质红陶次之,泥质浅灰陶极少,能看出器形者有敞口钵、三足钵、大口篦纹罐,小口壶和深腹罐等。方形房基仅发现F1—座(图九)。位于F2西北角7米处。房基系从地面下挖成周壁垂直的平底方坑,现仅残存东部,南北长2.4、东西残宽1.32、壁残高0.35—0.40米。房内地面平整,並铺垫有一层厚约0.04米的黄灰色土。在房基的北部有一个直径约1.2米近园形的火烧硬面。在房基内的填土中,有红烧土块、灰烬、石料和侈沿深腹罐、三足钵、三足甑形器、大口罐等陶片。(二)坑的形状分析共44个,主要集中在遗址的南部,最密集处,在50平方米范围内就有13个灰坑,灰坑虽有相互打破关系,但从出土器物看没有时代的区别。坑口距地表深0.2—0.75米,有的仅剩残底。从坑的平面形状,可分为园形、椭园形和不规则形三种。其中园形坑21个,口径0.6—1.96、深0.22—1.28米。坑的形制比较规整,多数坑口稍大于坑底,並有7个口部小于底部的袋形坑,这类灰坑一般较深;椭园形坑13个,一般形制较大,口径1.08—2.24,底径0.92—2.18,深0.24—0.80米,不规则坑形10个,形状各异,大小有别,口径0.64—3.10、深度0.14—0.70米,坑壁斜直,圜底。灰坑中出土的器物有:三足钵、大口篦纹罐、压印点状纹罐、侈沿深腹罐、敞口钵、歛口钵、小口双耳壶、大口缸等。(三)烧土面部的城市园形紧靠F6的东侧发现一处。红烧土面的东部、北部和南部被后期的扰乱沟和宋墓破坏了一部分。从残的烧土面看,平面形状呈近园形,直径2.4—3米。烧土面上部平整而坚硬,红烧土层厚度约0.3米,中部较厚,周围渐薄。在烧土面的中部有一个不规则的口大底小的园形坑,直径1—1.6、深0.2米。坑的周壁斜直,底较平,发掘时小坑内填满草木灰,並含有较多的陶片。陶片中也是以夹砂红褐陶为主,泥质红陶次之,能看出器形的有:大口篦纹罐、侈沿深腹罐、敞口钵、歛口钵和小口壶等。关于这个红烧土面遗存的用途,因残破较甚,尚不清楚。是否与烧制陶器有关,尚待将来发掘去证明。(四)、文化层堆积层较薄,一般只有0.2—0.5米,包含遗物很少,仅有少量陶片和石器。从文化层内出土遗物看,它和灰坑、房基等遗迹应属同一时期。(五)2文化遗产房基灰坑红烧土面和文化层内出土的遗物,主要是一些陶片和残石器。比较完整的石器60余件,陶器40余件。1、石磨棒的制作石铲、石斧、石镰、砺石、石弹丸和打制的石片等。其中以磨制石器最多,打制石器较少。石磨盘完整者仅1件(图版伍,1)其余皆为残盘。H6出的一件残石磨盘足高12厘米,为这次发掘中盘足最高的一件(图十,1)。石磨棒完整的1件(T4:4),残段6件。比较特殊的是T4:4的一件,两端呈尖状。石铲15件,石斧8件,石镰1件,其基本器型与墓葬中出土的同类器相同。石弹丸22件。皆是选用河卵石制成,有的稍加修磨,大小不等。一般直径2.3——13厘米。砺石1件。皆系砂质岩,其形状有的近梯形,有的是长条形,有的为园球形。打制石片多出在灰坑中,文化层中少见。大部分未经加工,只有少数的石片稍加修整,並有使用痕迹,真正构成打制石器的很少,也不典型。石核1件作锥状,在加工的台面上有明显的剥片痕迹。石片1件,长刮器1件,均有使用痕迹。还有长条园头刮削器1件(图版伍·4)。2型陶罐图7出土的陶片多,能够复原的仅40余件。从出土的陶片看,以夹砂红陶片陶为主,泥质红陶片次之,另有少量的浅灰色泥质陶片。根据出土陶片较多的四个灰坑(H12、H26、H27、H41)统计:夹砂红褐陶片占总数的77.62%,泥质红陶占总数的21.85%,泥质灰陶占总数的0.53%。陶器的纹饰夹砂陶片一般多饰有压印点状纹、篦纹、划纹、指甲纹和乳钉纹等,素面磨光很少。但是泥质陶片均系素面磨光,陶器的胎质和制法与墓葬中出土的基本相同。陶器的火候一般说比墓内随葬的陶器稍高,但仍是色泽不匀,质量较差,吸水性也较强。陶器的种类也不多计有鼎、罐、圜底钵、平底钵、三足钵、双耳壶勺、杯、盆、器座和纺轮等。现分别介绍如下:陶鼎仅复原1件(H34:1),口微歛,沿外折,深腹微鼓,圜底。足残,上腹残存令乳钉纹1个。系夹砂红褐陶。(图版五,2)。陶壶8件。有圜底壶和平底壶两种,又各分二式。其特点基本上与墓葬出土陶壶略同,唯有一式小口斜肩较为特殊,如壶17:5和H22:1(图版伍,3.5)。陶罐出土的陶片较多,仅复原5件。皆系夹砂红褐陶,能看出形制者可分为歛口深腹罐、大口罐、小口双耳罐等三种。除大口罐外,其器形与墓葬中出土的同类器基本相似,唯器表多饰纹饰。如弧线篦点纹、斜行压印纹、划纹、指甲纹、三角形压印纹等。大口罐仅复原4件,大口、方唇、深腹、小平底。皆系夹砂红褐陶。近口沿处饰斜行压印纹或指甲纹一至二周,腹部饰压印坑点状纹、篦点纹、划纹等。如H41:5图版伍,6)。陶钵14件,陶勺2件,除部分陶钵胎质较厚,口内歛外,其陶色和器形与墓葬出土的同类器大同小异。但是也有些器物在墓葬中没有发现。例如:陶甑形器底残片1件(F1:3),泥质红陶。在底部分布有13个园形镂孔,从残存的底部看,有安足的痕迹(图十,2)。陶扁足发现三件,均系泥质红陶。其中H5的一件,作扁园形,横断面呈椭园形。足高4.2、宽2.5厘米(图十,3)。陶杯4件。大口、腹较浅,平底。除一件为泥质灰陶外,均系夹砂红褐陶,皆系手捏制,陶胎厚,器表饰点状纹如H41:2(图十,5)和H17:3(图十,6)。陶盆1件(H24:1)。敞口,方唇,斜壁,平底。系夹砂红褐陶,素面磨光(图十,7)。陶器座1件(H41:6)。上部残缺,系泥质红褐陶。形制呈中空的园筒形,上部稍小于下部,壁底部周边微向内伸延,在壁底面上显有编织印纹。器表素面磨光,内壁凹凸不平,直径27.8、残高20.2厘米(图十,9)。陶缸2件。大口、方唇,深腹,小平底。皆系夹砂红褐陶。如T3:20,平底微内凹,器表靠近口沿处饰斜行压印纹二周,部腹满饰成排的压印坑点纹,口径35.6、高46.8厘米(图十,4);T4:5的中部残,器表靠近口沿处,饰斜行压印纹二周,腹部满饰成排的平行划纹,口径24.8、高约42厘米(图十,8)。陶纺轮4件。皆系夹砂陶片磨制而成。形制呈近园形,穿孔不在园心,周边加工粗糙,显示了纺轮的原始形态。如H17:6。3早期的陶塑像、陶人头1件(H35:1),泥质浅灰陶,颈部以下残。为一正面塑像,扁头平顶,前额较陡直,两眉脊粗壮左右相联,宽鼻深目,下颏前突,方脸。(图十一),为我国新石器时代目前出现最早的陶塑像。、果核皆炭化,能观察出形状的有两种。一种为园形,实心,表面有上下平行纹路,经江苏省植物研究所初步鉴定属于栎(QuercusL),很可能近于麻栎(Quercus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如何制作卡通课件
- 咖啡书吧设计
- 读读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有感
- 2025屋顶保温涂料施工合同范本
- 2025公寓楼外墙翻新合同
- 智慧树知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西南民族大学)章节测试答案
- 2025担保合同范本模板
- 2025护栏安装合同模板
- 2024-2025苏教版科学一年级下册(2024)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 IT行业发展趋势与人才需求
- GB/T 4326-2006非本征半导体单晶霍尔迁移率和霍尔系数测量方法
- 酒水购销合同范本(3篇)
- GCP培训考试题库及参考答案(完整版)
- 乒乓球社团活动记录
- 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考核试题及答案
- 数据结构-第6章-图课件
-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考试复习题库150题(含答案)
- DB15T 489-2019 石油化学工业建设工程技术资料管理规范
- 皮内针讲课课件
- 村卫生室静脉输液准入申请审批表
- 提高钢柱安装垂直度合格率QC成果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