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琼,在环城路的小严凤英_第1页
吴琼,在环城路的小严凤英_第2页
吴琼,在环城路的小严凤英_第3页
吴琼,在环城路的小严凤英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吴琼,在环城路的小严凤英

年轻的艺术家吴琼是一位热爱家乡的人。她在北京的中国广播艺术博物馆工作,经常返回安徽为家乡人民表演。今年的元月初,她在合肥的安徽大剧院由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白燕升主持演出了两场名为“回家——吴琼2008新年演唱会”,当年的同窗,今日之名家也都来友情相助,场场爆满,好评如潮,颇有轰动效应。作为多年相处、相知、合作又曾有过师生之情,我们感动之余,也分享到了这份成功的喜悦和观、听众们给予的热情欢乐与欣慰。吴琼是上世纪70年代考进安徽省艺术学校戏剧科黄梅戏班的,当时这位扎着两个辫刷子的小女孩,活泼、爱动,喜欢唱。经过了五年的严格训练,刻苦的学习,她以优异的成绩被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录用了。他们这个班被同时录用的还有马兰、杨俊、吴亚玲、袁玫四位女生,她们五位小女孩由于在省艺校的扎实功力,到了剧院后又勤学苦练,都取得了令人惊喜的进步,于是她们被誉为黄梅戏剧院青年女演员中的“五朵金花”。同时分配到该院的还有五位男生,他们也是男生中的佼佼者。“文革”后是个“痛定思痛”的特殊年代,百废待兴。大家都非常珍惜宝贵的时光,努力地学习各自的专业,老、中、青概莫能外,刚入省艺校的孩子们也是如此。吴琼就是他们中的一位。分到省黄梅剧院后,除了正常上班时间的基训、排练、学习之外,他们每天早晨天刚亮就到环城路的城河边喊嗓、练声,我每天早晨跑步时都能看到这几位可爱孩子,在城河边“啊”、“咿”的勤奋身影。进入严寒的冬季后我仍在晨练,但站在雪地里练声的,往往只有一个人了,她就是吴琼。我和丁俊美虽然当时都不在省黄梅剧院工作了(一个在省艺术研究所,一个在省艺术学校,但还住在一个大院里,经常能看到吴琼身上挎着一个进口时髦小巧的盒式磁带随身听。当时她听的内容主要是黄梅戏一代宗师严凤英主唱的《天仙配》、《女附马》、《牛郎织女》以及《夫妻观灯》、《打猪草》等名戏名段。1980年安徽省黄梅戏剧院首次应邀赴香港演出,她就在经典名剧《女附马》中扮演了女主角冯素珍;《天仙配》中扮演了四姐。由于吴琼对严凤英的演唱在润腔、吐字、韵味和情感的表述有着执迷的追求,功夫不负有心人,于是人们把吴琼的演唱誉为“小严凤英”。任何门类的艺术家,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有模仿的阶段,这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但这只能是手段,不是目的。1984年剧院决定让剧作家王冠亚先生执笔把中国五大民间传说故事《神话》之一的《孟姜女》改编成黄梅戏,其他四个《梁山伯与祝英台》、《董永遇仙记》、《牛郎织女》和《白蛇传》黄梅戏都演过了,只有这个戏还未被搬上黄梅戏的舞台。当时吴琼的演唱水平很被团里重视,于是决定女主角孟姜女就让吴琼担当。这个戏她在演唱和表演上既无法模仿,也无鉴可借,只能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去摸索、探讨、寻找。反复地、刻苦地试验,她虽有些诚惶诚恐,但一直信心十足,胸怀鸿鹄之志。黄梅戏传统唱腔的音域,一般都在八至十度上下,“文革”前改编、创作的新腔,也只在十二度上下。《孟姜女》的故事结构是个东方的、中国式的大悲剧,主要人物的情感流变非常复杂,要想在唱腔音乐方面准确地表现人物的复杂而悲恸的内心世界,除了深邃的唱词、感人的旋律(含转调的运用),必要复杂多变的节拍、节奏和配器等技法外,一定的音域宽度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个戏的音域,在几个重点唱段里都拉开到了两个八度,这是黄梅戏的唱腔中首次出现宽音域。由于吴琼的坚韧不拔、苦学多思,作曲家们要在黄梅戏的一个唱段里突破两个八度的梦想,终于在吴琼身上实现了!公演的那天,她在演唱《梦会》一场,抒情时声轻腔柔,醇厚而甘美,引人入胜;演唱《哭城》一场中十分多钟的一个大段咏叹,当唱到悲恸时,带有金属的铿锵声,唱得撕心裂肺,沁人肺腑,催人泪下。吴琼的辛勤拼搏终于取得了她企盼的成果,大家都为她而高兴。第二年她在移植剧目《春草闯堂》和新创作的广播剧目《凤灵》中都担任了主要角色,出色的演唱广为人们瞩目。吴琼在艺术道路上是位勇于求索、敢于创新的青年演员。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音像事业方兴未艾,上海、安徽、湖北、广东一些厂家开始录制吴琼的黄梅戏唱腔选段出版盒式磁带,吴琼并没停在这个层面上,当时港、台的一些歌星的音带在大陆也开始流行,吴琼曾想:台湾歌星邓丽君不就是唱黄梅调起家的吗?香港的歌星奚秀兰是安徽人,也会唱黄梅调,我不是也可以跨跨“界”,把有黄梅戏旋律韵味的歌曲用通俗的技法唱吗?从1985年,她摸索着与词、曲作家们合作演唱了一批名为“黄梅歌”的通俗歌曲,其中象《啊,小石桥》、《雨打农家竹篱笆》、《悄悄话》、《一弯新月》、《逍遥游》等,演出后颇为青年人喜欢,于是出版了盒式音带。安徽文艺出版社于1986年还先后出版了两本黄梅歌的专辑,一本名为《黄梅歌》,另一本名为《悄悄话》。1987年吴琼为了探讨发展自己的演艺道路,她冒着一定的风险,组建了一个“吴琼艺术团”。吴琼作为黄梅戏演员,又唱民歌和通俗歌曲,她的演唱名气越来越大,1992年她调入了中国广播艺术团,成为一名独唱演员,从国内唱到国外,从亚洲唱到欧洲、美洲,但始终让她魂牵梦绕、情有独钟的还是哺育她成长的家乡的优美传统艺术——黄梅戏。她曾坦言:“在艺术道路上,我曾做过不少尝试,也曾游离多种选择,最终让我无法舍弃的是黄梅。”她不仅经常回安徽以各种不同的组团形式演出或演唱黄梅戏,她还自筹资金,费尽心思、迎着很多困难,周密地策划并自己担纲主演了“百集黄梅戏戏缘系列”,把黄梅戏的或传统、或改编、或移植、或创作的优秀剧目录制成VCD出版发行,在社会上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全国有不少的黄梅戏爱好者自称是“吴迷”。这些剧目从花腔小戏《打猪草》、《夫妻观灯》、《游春》到大戏《天仙配》、《女附马》、《罗帕记》、《春香传》、《梁祝》等等,包揽面甚为宽广。吴琼在艺术上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去年她几次专程来安徽,打算组织一台名为“回家”的2008新年演唱会,借以回报安徽人民对她的培养,也可以用这样一台以黄梅戏声腔为主并带有综合性质的演唱会到北京、上海等地去演出,弘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戏曲音乐艺术。之所以要选择在2008年,因为这一年是严凤英含冤辞世的40周年,吴琼要用演唱会的形式献给黄梅戏的一代宗师以及所有支持过她并热爱黄梅戏的师友和乡亲们。吴琼浓郁而诚挚的乡情深深地感动着家乡的父老乡亲们。今年的冬季是合肥二十多年来从未有过的寒冷,但吴琼演唱会的那两天观众的“热”劲儿也是少见的高涨。她把演出分为四个篇章进行:怀念大师,三生有缘,姹紫嫣红和如约而至。二十几个曲目既有黄梅戏各历史阶段名剧的名段,如《小辞店》、《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江姐》等,也有民歌《摘石榴》创作歌曲《三生有缘》、《青藏高原》和歌剧《小二黑结婚》的选段等,主要还是黄梅戏的唱段。在“怀念大师”中她演唱的花腔小戏《打猪草》、《兰桥汲水》、《夫妻观灯》、《补背褡》、《新八折》和大戏《小辞店》、《春香传》、《江姐》、《牛郎织女》中的选段,以及“如约而至”中的《天仙配》、《女驸马》,全是严凤英生前唱过并有音响或音像存世的作品,大家听了特别亲切、动情。在那些散发着泥土芳香的小戏的唱段中,吴琼甜美、明亮的歌喉,处处都充满着严凤英演唱中特有的圆润、质朴、流畅与温馨;在大戏《小辞店》、《女驸马》、《江姐》等戏的唱段中她对人物的感情、曲调的内涵和黄梅戏唱腔的风格、特色诠释得细腻而深刻,严凤英那十分耐人回味的清醇、婉转,在吴琼身上得到了完善的传承。有人说吴琼是最能“折腾”的人,一会儿唱戏,一会儿唱歌,民族、通俗、美声她都想涉足。用她自己的话说:“我有两个不同的身份——戏曲演员、歌唱演员。我一直执着地想把它们合二为一。”实际上在吴琼身上所体现的既有锲而不舍的坚强精神,又有自强不息的意志追求。在“回家”的演唱会上,她有几个高难度的唱段多次让场内的观众报以长时间的热烈掌声,有的还夹杂着发自内心的欢呼声。这些唱段有《渔网会母》中的“左牵男右牵女”,有三年前为她新编写的《红罗帕》中的“一见罗帕痛在心”以及上世纪80年代她首演的《孟姜女》中的“梦会”和“哭城”。这些唱段对演员在行腔、吐字、音域的扩展,力度的变化以及对不同受压女性情感表达,内心世界的揭示和剧种的特色、风格的把握都要求非常严格。吴琼的演唱情感充沛内在,声音挺拔明亮,既富有弹性,更具有魅力,何止是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她那迷人的感召力在激情高昂处,常使观众嗓子发梗,潸然泪下,真乃古人云:“一声唱到融神处,毛骨萧然六月寒”,主持人白燕升常被吴琼绘声绘色、情深意切的绝妙演唱,打动得赞美声不断。中国的戏曲艺术源远流长,丰富多姿。黄梅戏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瑰宝。衷心地祈望这一优秀艺术能有更多更好的佳作问世,也祈望黄梅戏的旦角能有更多的严凤英、吴琼出现。时白林,男,1927年出生于安徽蒙城的一个农民家庭。1948年年底高中毕业,1949年2月考入华东大学江淮分校,1951年8月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干部专修班,师从黎英海、陈铭志、邓尔敬教授学习作曲,1953年2月毕业后回安徽。曾先后任安徽省文工团演奏员,省文化局音工组创作、研究员,省黄梅戏剧团作曲、指挥、业务团长、省艺术研究所音舞室主任、国家一级作曲、省音协副主席,中国音协第三、四届理事、创作委员会委员,民族音乐委员会委员,中国戏曲音乐学会会长,中国戏曲学院客席教授,贵州大学艺术学院、福建师大音乐学院研究生辅导等职。主要音乐作品有:电影《天仙配》、《牛郎织女》、《生死擂》(均合作)、《女驸马》、《孟姜女》;电视剧《劈棺惊梦》;舞台黄梅戏《江姐》、《刘三姐》、《梁山伯与祝英台》、《雷雨》、《徽商胡雪岩》等;舞剧《刘海戏金蟾》;话剧《丰收之后》;广播剧《凤灵》等79部。声乐作品有《落花曲》、《啊小石桥》、《祖国的黄山多么美》、《青山记得我》等50余首。论文,随笔有《从青、徽、黄的兴衰看中国戏曲音乐的发展》等1〇〇余篇。著、编有《黄梅戏音乐概论》、《泗州戏音乐介绍》、《时白林自选文集》和主编《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