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心理学与意识_第1页
量子心理学与意识_第2页
量子心理学与意识_第3页
量子心理学与意识_第4页
量子心理学与意识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量子心理学与意识

一、德柏利从及其他人的视角对意识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数量心理学出现,第一个提出这一概念的人是奥辛斯。德柏利在《量子心理学:通向存在的后现代生态学》一书中,将量子理念与后现代文化相结合,把量子心理学界定为研究意识和经验的心理学,是对存在的整个过程的反思。因此量子心理学是一个整体的、动力的和协同的模型,其目的在于扩大经典心理学模型。它的描述既有线性的,也有非线性的,后者与直觉的和非理性的思维相关,而且量子心理学代表着理解意识的一种突现的理论体系。从德柏利对量子心理学的界定可以发现,他是在后现代语境中对量子心理学予以观照的,将意识作为量子心理学的核心。事实上,对意识的研究既是量子心理学的起点,又是它的主要论题。意识是量子心理学的核心具有两层含义:其一,意识是量子心理学主要的研究对象;其二,量子心理学强调研究者意识的作用。量子心理学提出了量子意识的概念(quantumconsciousness),这一概念基于这样一个理念:所有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并以超光速的速度相互影响,意识就起源于这种信息流的近乎精神性的效应。二、规范的测量:意识及其“非定域性”关于意识是什么,量子心理学并没有做出明确的定义,只是从隐喻的角度对意识用量子论的基本原理作了说明。量子心理学认为,人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心灵或心理、物质的“二象性”,并且二者是互补的。麦克法兰将心理和物质分为超验的和经验的两个层面。心理的超验层面包括无意识、非显现性、原型、潜在的可能性和连续性等;物质的超验层面包括未被观察的量子、波函数、无限性或概率、非定域性等等。心理的经验层面有意识、显现性、意向、现实性等;物质的经验层面有被观察的量子、粒子、有限性和定域性等。如此,在量子心理学看来,意识是可观察的、定域性的和现实性的存在,类似于量子的“粒子”的一面;而无意识则是未被观察的、非定域性的和潜在的,类似于量子“波”的一面。这样,意识与无意识就是人的心理的“波粒二象性”。从意识本身来看,它也具有“波粒二象性”。它的“粒子”的一面可以用经典物理学的术语来描述,传统的科学主义心理学对此已作了比较完全的说明,下面是量子心理学对意识“波”的一面的阐释。由于意识“波”的一面与意志,即定向性的自由意志相关,因此量子心理学认为,意识具有非决定性的特征,非决定性表现在非因果性事件中。再者,依照量子论的不确定性原理,即不可能同时对量子事件的位置和速度作出精确的测量,对其中一个量的精确测量,必须以放弃对另一个量的精确测量为前提,意识在本质上是不能被精确地“抓住”的。在量子心理学看来,纯粹的客观性研究是不可能的,因为意识在研究过程中扮演着参与——观察者的角色。这样,对意识和其他心理现象进行测量得到的结果,就与意识或心理事件原来的状态不完全相同,而与测量密切相关。作为其结果,经典物理学的因果律就消解了,意识或心理事件就是非因果性的了。然而,非因果性的意识事件何以发生呢量子心理学认为,意识内在地具有自发性和选择性,并且受一种不可见的“隐序”的“操控”,心理学对意识和心理事件的描述,以及由此形成的理论或量化公式就不再是事件的本身,而是这些事件出现的概率。心理事件的非因果性还揭示出了意识的另一个特征,即非定域性。定域性假定,自然界中所有信息的传递速度都不能超过光速。量子论则主张,在量子空间中两个电(粒)子的传递是瞬时性的,也就是说它们是非定域性相互联系的。以上是量子心理学对意识的隐喻性的描述,与此相比,量子心理学对意识的产生和定位则作了比较具体的说明。其中的一个观点将细胞膜中蛋白质的电子作为意识活动产生的部位,指出具有明显整体性的玻色——爱因斯坦坍缩,使电子的相干性联合以及大脑各部分的活动相一致,玻色——爱因斯坦坍缩是作为统一的意识经验的物理基础而发挥作用的。哈莫夫从神经科学的角度出发,认为意识产生于微管之中,用大脑激活神经元中的非定域性的量子相干解释意识现象。当非定域的量子相干达到一个关键值的时候,意识活动就出现了,由麻醉引起的意识的丧失,是由于微管中量子相干的丧失。这是量子心理学在神经生理学最低层次上对意识的解释。在心身或心物关系方面,量子心理学试图区分第一人称(first-person)我和第三人称(third-person)他,而不是心物状态。意识研究的难题是要在第一人称经验和第三人称经验的解释之间的鸿沟上架起桥梁。但这并不是说,已经在严格的意义上将意识或心理状态界定下来了。由于用经典物理学的因果关系解释心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种种局限,量子心理学对心身关系的阐释则另辟蹊径。其中的主要观点包括:一是斯塔普的“心脑界面”论点。他将“心脑界面”定位于大脑中,并把它置于观察系统和被观察系统之间。这两个系统的区分是由量子物理学的哥本哈根学派提出来的,被称为“海森堡分割(Heisenbergcut)”。前者包括观察者或研究者的身心以及测量工具,观察者通过身心参与和测量仪器的运用,创设实验情景并获得知识。这个过程是意识经验性的,可以用量子论的术语描述;后者则是被观察、被探究的系统,可以用经典物理学的术语描述。按照量子论的基本原理,由经典物理学术语描述的被观察的系统是一种潜在的、可能的存在,它成为现实性的过程是由观察者,即观察者的意识来完成的。不但如此,人类的意识性意向可以影响大脑的活动状况,意识事件与宏观脑活动层面的量子叠加的坍缩相一致。认为无论任何时候出现了适当的玻色——爱因斯坦坍缩的时候,意识就出现了,而且所有的意识结构和活动都从这一量子结构中产生。斯塔普观点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认为不但存在着心物相关,而且二者之间还存在着真正的因果相互作用,主张人类的意识、意向可以影响它的大脑的活动。意识或心理事件在大脑活动的层面对应于叠加状态的量子坍缩,并且,意识状态对大脑状态的因果效应与詹姆斯的整体性意识流的观点相关。在经典物理学的框架内,心理学认为客观现实和大脑状态决定心理活动的状态和性质,比如心理状态是兴奋的或抑制的。但量子心理学认为,意识可以改变大脑的神经生理活动。它指出,经过适当的训练和意识努力,人们可以系统地改变神经循环状态,这就是所谓的“自我定向的神经可塑性”,也就是说,训练和意识努力能够以一种可预测的方式,系统地改变大脑的机能。然而,有的研究者却对此提出了质疑,认为量子力学的玻色——爱因斯坦坍缩的激活模式精确地决定人的思想、意向及其意义是难以置信的,指出意识和大脑之间在结构和机能上存在着相似性,但不是同一的。意识现象和量子现象都产生于量子域,在活动上彼此依赖。从机能的角度来看,二者是一种谐振或对应,不是简单地在某个心理——神经事件中相互作用。而且,物理过程的倾向性源自于意识过程,但意识过程又遵循已发生的物理事件而活动。这样看来,意识和大脑是以一种系统的方式密切相关的,然而在意识和大脑的关系中,意识处于主导地位。因为意识预先决定了大脑的生理倾向的潜在可能性,随后意识的这种“先定性”又被大脑的生理活动的实际效应所限制。因此,二者之间的关系被称作“自上而下的因果关系”或提供必要前提的“工具性因果关系”。更形象地说,意识与大脑之间的关系类似于手和手套或手的皮下组织和皮肤的关系,即意识给大脑提供所有的定向性活动,就如同皮下组织给手的皮肤提供定向活动一样。除此之外,还有的学者用量子场论解释身心关系。上个世纪60年代,里希亚德和尤姆扎乌用量子场论的形式主义描述大脑和心理活动。在心理活动方面,他们主要考察了记忆。他们的基本思路是,以多粒子系统状态设想记忆状态,此处的粒子或多粒子是指神经元,是指神经细胞的整体层面,它与精神活动直接相关。里西亚德和尤姆扎乌将其作为量子场的非对称的表征,这种非对称的表征,可以通过自发的对称的破坏而产生。如果对称破坏了,共同的模式就产生了,这个模式的活动可以传播到整个系统,并在其中引起远距离的相关,这种相关可以解释有序的模式。与经典系统不同,大量的玻色子以高度稳定的方式,在一种有序的量子状态下被压缩。这些动力性的有序状态代表着神经系统整体的相干活动。神经细胞整体的激活被认为是由外部刺激激发起来的。只有它被激活,其内容才可被认识到,也才能够进入记忆。按照尤姆扎乌的观点,与这种意识状态相关的相干性神经细胞的整体就是真空状态。它们的激活引起大脑某一个时段的兴奋状态,并使得以实行的记忆内容在真空状态下被编码。意识和大脑或身体的性质完全不同,二者如何统一并相互作用呢冯·弗朗兹认为,心理和量子事件相对等,并且都遵循数学秩序。心物相对等的基础就是自然数的原型模式,数不但是心理的因素,更是世界建构的因素P216。也就是说,数是实在的基础,而心和物是同一实在的两面,数是二者的一个关键的原型性的核心。在其中,心身或心物在性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冯·弗朗兹这个论点的前提是量子论的互补原理。他指出数就如同量子一样,也具有互补的两面,即量的、稳定性的一面以及质的、动力性的一面。正是由于具有这样的两面性,它就以一种周期性的方式,使心身或心物发生联系P57。量子心理学中心身关系的另一种与之相近的观点是由物理学家玻姆提出来的。玻姆假设存在着一个“能量的海洋”,认为它是宇宙的基础P253。在性质上既不是心理的,也不是物质的,而是超验的。它外在于时空,超越于客观的心理和物质之上。“能量的海洋”是实在的隐序的深层部分,在通常的情况下,我们只能意识到实在的显序部分,而对无意识的隐序部分是意识不到的。显然,玻姆将显序和意识相对应,将隐序和无意识相对应。在对身心关系的解释中,玻姆强调隐序或无意识的作用,认为隐序可以用来解释物质和意识,是二者的共同基础,因此也为理解心身的一般性关系提供了可能。这与荣格关于无意识的理念相似。三、意识作为代理者的反应在意识的作用和功能方面,量子心理学也赋予了它主导地位。在量子物理学中,观察是使潜在转变为现实的关键环节,量子心理学将意识作为观察的代理者(agent),主张实在是一种潜在的可能性,通过意识的投射而成为现实。但意识并不改变某种潜在的可能性,因为在意识观察之前它就存在了,意识的作用只是使潜在的可能性显现出来。意识作为观察的代理者,首先它可以决定选择什么样的问题加以研究。意识对所研究问题的选择行为是一种心理事件,它位于代理者的心灵之中,冯·诺伊曼称其为“抽象自我”,即代理者的意识流。物理学家曼斯菲尔德认为,自我又可称为反思性意识,它使得经验的世界成为可能,并且将超验的东西带进了多样性的经验世界。除了对研究课题的选择之外,观察的代理者还可以决定怎样设计实验程序、运用何种仪器,以及直接控制实验结果。这最后一种现象被称为“量子芝诺效应”(thequantumZenoEffect),它用来说明如下事实:一个客观测量经过连续的重复测量之后,会维持初态。每一次测量都会使客观测量向某一本征态坍缩和演化,重复并且缩短观察活动的间隔频率,可以得到观察者所期待的结果。这是因为量子论是建立在代理者的意向性活动之上的,而意向性活动是期望产生某种应答或反馈的准备。从另一方面来看,研究活动就是信息寻求者,即观察代理者或意识的意向性活动。量子心理学对意识的作用也作如是观:心理什么时候表现为意识,什么时候表现为无意识,依赖于我们对心理的观察。四、量子论在心理学活动中的应用:将意识打造成人经典力学的意识观与量子论的意识观有明显的不同。其区别在于,量子规律在根本上是心理物理学的,并且给意识与神经过程的因果效应关系提供了解释。这种解释是从物理规律中推论出来的,是在心理学和神经心理学中发现的相关性的解释。而经典物理学则是纯粹物理性的,是物理性的物理世界。其中个体的活动完全决定于它的初始状态和已有的规律,量子论在个体活动的动力学中引入了意识的选择因素。意识的选择不完全由已知的物理规律所决定,但在物理世界中却有着重要的因果效应。这使我们有可能相信,一个充分的关于意识以及大脑的理论,应该是量子论的。但另一方面,量子论保留了经典物理学的核心特征,即数学的质的结构被归于时空中的某些点,但量子论在结构的活动和重要性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数学结构不再表征经典性的物质世界,而是一种表征与已经发生的心理物理事件相关的知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