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王维山水沙二十六次大众诗解读的主讯模式
1.概念整合的引入作为一种常见的认知过程,tuder(1996:39)认为它可以用于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的解释。王维诗歌汇诗、画、禅、情、叙于一体,艺术造诣独树一帜,对其诗意的解读也是一个概念整合的认知过程。纵观王维诗歌的研究,大多聚焦于其诗歌文本本身的语言评述或作者视角的诗意阐释,鲜有认知角度的阐释解读。因此,本文拟从概念整合的多域复合网络切入,基于Fauconnier&Turner(2002)的概念合成理论和王文斌(2006:34-39;2007)的主体自洽过程说,构建诗歌解读的主体间性自洽认知模式,从境、情、叙三个维度探讨王维诗歌的多域概念整合。2.作者形象的存在和对话交流的互动关系本文提出的诗歌解读的主体间性自洽认知模式(IntersubjectiveSelf-negotiationModel,下文略作主洽模式,见图1)认同王文斌(2007:101-135)提出的主体自洽过程三机制,即“连接(linking)、冲洗(washing)和合流(converging)”。该机制不仅包容了概念整合的“组合、完善、扩展”三部曲,更凸显了推理在如流水一般的动态认知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具有融主观性和主体性于一体的自洽性,其自洽的本质就在于认知主体实施概念整合时的自我协商和自我确认。本文所主张的诗歌解读主洽模式认为,自洽就是指解读者的自我体验、自我协商、自我感悟的认知过程,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心路历程。在此所谓的主体间性自洽,就是指一个认知主体(读者主体)有别于另一个认知主体(作者主体)的“主体交互、和谐协作”的自我体验、自我协商、自我感悟的认知模式,是读者认知主体与文本形象1、作者主体三方间的“主体交互”自洽过程,而且这一过程以读者认知主体为引领,即主要是读者视角(readerly)而非作者视角(writerly)(Simpson2008:38-39)。文本形象包括隐含作者形象及其产品形式。隐含作者,即真实作者的“第二自我”,处于特定的创作状态通过自己的写作选择创造了自己的形象(Booth1961/1983:71-75),这种形象就是“隐含作者作为文本生产者或编码者的面目”(Shen2007:174-175),因而具有主体性作用;就解码而言,隐含作者又是文本“隐含”的供读者推导出的这一写作者的形象(Rimmon-Kenan2002:87),反映作者选定的语言形式和生活经历,其产品形式就是诸如诗歌等的文本语言形式。这里的文本认知形象就是指诗歌隐含的作者王维的形象(往往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真实作者面目[申丹2009:46-47])和诗歌文本语言这一外显产品形式的总和,其间隐含作者形象在文本的编码-解码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主体作用,读者透过文本可以自我体验其能动性。作者主体包括真实作者和隐含作者,即“平时”的王维和“创作时”的隐含作者王维,而且“平时”的王维有助于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创作主体,二者的主体作用在与读者的自我协商中得以充分实现。在读者主体、文本形象和作者主体的反馈循环中,读者认知主体自我感悟诗歌的意境,这体现了主体与主体之间在交往活动中相互理解和实现认同的和谐一致性原则,揭示了诗歌认知解读中主体间的积极互动关系。这种互动关系,表现为主体间的自洽关系,即对话关系、角色转换关系和意象映射关系,是“连接、冲洗和合流”三机制的具体化运作。主体间的对话交流,是指读者透过文本语言解读文本中的生活,并与文本中描述的生活世界相遇,产生读者这一主体与文本中隐含的作者形象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即连接),进而充分理解文本中的语言形式和生活历验(尹富林2007:41-44)。这种对话交流实质上是读者主体对文本形象的自我体验认知过程,涉及空间网络凝练和空间信息体验两个环节。在空间网络凝练方面,“主洽模式”源于Fauconnier&Turner(2002:41-136)的概念整合网络分类,即四种基本类型:单纯网络(simplexnetworks)、镜像网络(mirrornetwork)、单域网络(single-scopenetwork)和双域网络(double-scopenetwork),以及一种相对复杂的多域复合网络(multiple-blendnetwork)。这些空间网络之间有一种内在的连续性,其中双域网络突显了人类语言能力所需的必不可少的认知能力(张辉2003:147-150),而多域复合网络是建立在双域网络投射基础上的多空间运作,本文重点讨论这种网络模型。多域复合网络可以在更多的输入空间上以平行投射或复合投射形式运作并多次发挥作用。平行投射是指输入空间链信息的同时平行映射,复合投射则是首次整合形成的合成空间作为再次整合中的输入空间与另一个输入空间一起投射,形成新的合成空间(汪少华,樊欣2009:24-29)。图1中的实线箭头表示输入空间I、输入空间II和多域复合网络空间III或输入空间N(虚线椭圆)跨空间信息的平行投射。这种投射可以是双向的,虚线椭圆可表示一个或多个复合网络空间;实心方框-箭头则表示输入空间I和空间II首次整合后作为新的输入空间再与多域复合网络空间III进行复合投射。两种投射方式可单独或同时产生于多域概念整合过程中,都是将多个输入空间中的部分结构或信息通过跨空间映射匹配,并提炼输入空间里共有的抽象结构或信息形成类属空间,然后将输入空间有选择地投射到一个可以动态解释的合成空间(其中包含了类属空间里的抽象结构以及从两个输入空间中提取的部分信息),最后通过主体间性自洽整合形成新显结构(emergentstructure),这就构成了富有活力的多域复合网络整合原则。在空间网络凝练的基础上,读者主体进而体验文本认知形象所昭示的生活世界等空间信息。经历了空间网络的整合和空间信息的体验,读者主体完成了主体间自洽关系的第一步。主体间的角色转换涉及读者主体和作者主体的跨时空交流,是认知主体的自我协商过程。作者主体通常以隐含作者的身份出现,凭仗语言表达与所呈现事物对象构成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读者主体在认知解码诗意时要与文本内的创作主体进行转换交流,以隐含读者的角色身份来与创作时的隐含作者自觉交流,力图重显作者的体验。同时与真实作者积极互动,协商、核对信息。因此,读者主体既需要跨入作者主体创作时的心境视野,又要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作者境况,以寻求意向的最佳“视域融合”(fusionofhorizon),真正做到冲洗的认知淘拣。主体间的意象映射关系是读者主体在主体间的对话、角色转换基础上的在线(on-line)意义创造性认知整合,是经过连接、冲洗两个认知环节后的意义合流和升华。换言之,是读者认知主体的自我感悟。图1中的星形箭头表示了诗歌解读的主体性自洽关系过程,星箭上下贯通、左右匹配,体现了认知过程的开放性、循环性。综上所述,主洽模式就是多域复合网络空间及其主体间性自洽关系的有机整合。其核心是以读者认知主体为引领的读者认知主体与文本形象、作者主体三方间的主体间性自洽过程,推理贯穿整个认知过程,是在多域复合网络心理空间之间的有选择映射,以和谐的主体间性为目标,完成意义的动态整合和解读。因而,诗歌解读就是一个从推理到领悟的动态认知过程,而这个过程的引领者就是读者,从而实现与诗歌文本、作者的主体间性的和谐认知识解。3.主染模式: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主展”解读王维享有“五言之宗匠”、“南宗画之祖”、“诗佛”、“南宗之师”等美誉,其诗千百年来被广为传诵,对于不同的认知主体而言,有“一千个林黛玉”般的意义诠释也不足为奇。主洽模式作为诗歌解读的一种尝试,试图另辟新径来解读诗意。本文择选王维的三首诗歌,就境、情、叙的多域网络空间进行概念整合,以主体间的对话交流、角色转换和意象映射三种自洽关系来彰显概念整合理论的认知阐释力和王维诗歌的在线意境。3.1物域与人物域的复合何谓心物相融?顾名思义,就是诗人的心境与物境融成一体,个性与自然完美契合。无论描写名山大川之雄伟、边塞关隘之旷远,还是着色小桥流水之恬静、丛林古刹之幽深,王维皆能融心境于自然,获物我两忘之悟境。他的许多山水田园诗都是心物相融的典范之作,下面以《山居秋暝》为例从主洽模式来阐释解读其认知意境。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为王维晚年在蓝田辋川亦官亦隐时所作。如何解读该诗心物相融的意境,这就需要主体间性的自洽认知运作,即读者主体、文本认知形象和作者主体三方间以读者引领、主体交互为原则,遵循主体间的对话交流、角色转换、意象映射三部曲,共同完成概念整合的在线意义解读。在读者-文本形象间的对话交流中,读者主体与文本“连接”,与文本生产者即隐含作者交流,自我体验文本中的生活世界。从多域空间网络的凝练来看,全诗由空间域(输入空间I)、时节域(输入空间II)和人物域(多域复合网络空间III)三个网络空间构成。空间域中含有空山、翠松、清泉、卵石等物境元素,时节域中包括秋季、晚上、雨后、月色等时间元素,人物域中充满浣女、渔夫和作者的生活形象。前两个输入空间域构成了跨空间的物境信息投射,组合成一幅清新、宁静、富有山村生活气息的雨后秋夜图,从而完成输入空间I和空间II间的首次整合。首次整合后形成的合成空间作为新的心理输入空间再与人物域进行复合投射,形成新的合成空间直至新显结构“心物相融”的产生。同时,读者主体透过字里行间体验空间信息,仿佛沐浴在清新自然、明丽如画的秋晚雨后山间景色之中。读者先有时空交融的感受,体验山野皆“空”之幽清,皓月松林、清泉山石之静谧,写景如画;再见人物纷至沓来,闻竹林喧声、浣女洗衣归来,观莲叶分披、渔民划舟返回,动静结合,有声有色;最后知晓作者置身此境,愿意留下来静静地体会这恬静的生活。通过读者主体和文本形象之间的对话交流,读者认知主体完成了主体间性自洽认知的第一步。接着,读者主体开始认知“冲洗”,以历史(或隐含)读者角色的历时眼光,进入真实作者经历事件时的内心世界(即隐含作者之所思),并与作者“相遇”,自我协商角色,力图还原诗意。回眸真实作者王维的当年情景:而立丧妻未娶,一生相许佛门,屡遭权贵排挤,半官半隐辋川。此情此景,作者却以“第二自我”的创作面貌挣脱“悲秋”的传统视野,营造了一种清新、明净的暮秋意境,别开生面。在诗人看来,一场普通的山雨如同“新”雨,一群熟悉的山野即为“空”山,一个潦泊的自我亦贵为“王孙”,作者太需要这静谧山色来规避俗世喧嚣和官场倾轧,以求轻松惬意,万物一新。主体间性的对话交流、角色转换认知环节完成后,主体间性的意象映射开始运作。意象映射反映了言、象、意的整合思维和认知格局:言再现事物形象,象暗示事物蕴涵,意映射人物思想。王维诗歌的情景交融、触景生情往往通过意象彰显诗人思想,在“客观呼应物”(物境)和“诗人之思”(心境)间构筑含义深刻、丰富多彩的画卷,体现物境与心情的概念整合思维(王正元2009:141)。若把读者-文本认知形象间的对话交流视为“言”,把读者-作者间的角色转换当做“象”,那么主体间性的意象映射就该揭开“意”的面纱了。读者主体在经历了空间域、时间域和人物域的多域网络复合投射后,利用自己的百科知识,即类属空间,充分发挥认知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完成时空域、人物域、类属空间对合成空间的有选择推理投射,最终生成新显结构的动态意义,促成读者主体的自我感悟。诗人在前三联以物境、人归等“客观呼应物”为铺垫,末联妙在反用《楚辞》“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的语意,尽管春芳已逝,但山中秋景亦佳,“诗人之思”立可映射。苍松、清泉、翠竹、青莲所透射的高洁意境,顿时注入了一种超尘脱俗的人格魅力,令人神往,使人领悟到诗人对远离尘俗、隐居生活的留恋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全篇景物皆活,心物相契,乃“写真境之神品”(张忠纲2007:218)。至此,整个主体间性的自洽认知过程结束,诗歌的在线意义便水落石出。3.2读者-作者间的对话与角色转换咏物寄情,就是寓情于物,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来含蓄地抒发情感。王维有不少诗歌妙在捡取生活中的平常素材,以物托情,往往意外有意,神韵悠长。这些诗歌均可从主洽模式视角来阐释解读,比如在《相思》中“红豆生南国”以“红豆”寄爱情,在《杂诗三首》(其二)中“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中以“寒梅”言乡情等等。下面择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以简表(表1)解读其主洽模式衍推过程。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从表1可见,该诗的主体间性自洽衍推是通过多域网络模式中的两个输入空间(平时的我和佳节中的我)的部分信息匹配投射后形成临时的合成空间,再与输入空间III(佳节中的弟弟)进行复合投射,经过类属空间的信息凝练,最终完成信息的有选择合成直至形成新显结构。其间读者认知主体与文本形象、作者主体进行对话、角色转换和意象映射,对诗歌的在线意义实施自洽推理。通过读者-文本形象之间的对话交流或“连接”,读者主体从“独”、“异”、“每”、“少”等字眼中自我体验到“平时的我”和“佳节中的我”的情感起落,他乡平日虽然独自生活劳作,但未必寂独,而每逢佳节却倍感孤独思亲。同时,也感知到弟弟们登高遍插茱萸的热闹场景。接着,读者主体走进作者当年的意象角色,与真实作者和隐含作者主体交互“冲洗”协商,淘拣思绪。写这首诗时,王维正值少年,在长安游学,谋取功名。进取之艰辛,加之举目无亲的异乡生活,尤其是佳节的无亲可投,促使作者思乡之情爆发出来,一发难以抑制。难怪“每逢佳节倍思亲”一经作者道出,则俗极而雅,令游子思念缠绵婉转,传诵千古。经历了读者-作者间的对话交流与角色转换环节,读者主体“合流”感悟诗歌后两句的真正思想:王维将视野转回家乡,聚焦亲人插茱萸乘兴登山,不说自己如何孤寂,却反责因自己不能同往而带给兄弟们团圆缺憾,“不说我想他,却说他想我,加一倍凄凉”(陈殊原2005:18)。“遍插茱萸”可见众人登山何等热闹,“少一人”则那般落寞,起落之间,冷热悬殊,以“茱萸”寄托思乡之心切切,兄弟之情浓浓!3.3多域复合网络空间模式叙中升华往往具有两个方面:一是指作者以叙事手法表现其思想高度;二是指读者在作者的叙述中领略到的在线寓意。本文所指的叙中升华,就是指读者认知主体在隐含作者的叙述中所解读的诗歌意境,这种意境于平淡中显新奇,自历验中闪亮节。读王维的诗歌不仅使人有一种跨越时空与作者同舞、感悟心物相随之境界的感受,而且使读者在其对日常生活往事的平铺直叙中体会到感情的升华和伦理的深度。他的诗歌常以第一人称主人公视角来叙述,在多域复合网络模式中展开。这里以《终南别业》为例: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这是一首近体诗中的五律诗,叙述了作者隐居终南山的一幕幕往事。首联总叙自己中年即厌世信佛、晚年隐居南山之事,为下文所叙预设了意象空间;后三联分叙“独往”、“行到”、“坐看”、“值”、“谈笑”等不同输入空间的信息,在图2中分别对应SI、SII、SIII、SIV、SV(S代表Space)五个不同的空间域,前后叙事衔接,故事发展有序,组成了一个相互平行投射的空间链,真“有一唱三叹不可穷之妙”(张忠纲2007:227)。经过空间链间的平行投射后,读者再回味首联中作者埋下的伏笔“颇好道”,就会发现五个空间域之间的平行投射后形成临时合成空间,自然与多域复合网络空间MBNVI(即MultipleBlendNetwork-VI)进行复合投射,“合流”成一个真正复杂、流动的多域复合网络空间模式。在该模式中,读者首先要经历跨空间的平行投射认知过程。读者认知主体“连接”文本形象开始对话,从一连串动词的表达中体验诗人这一文本生产者的生活点滴之趣,一幕幕情景扑面而来:兴来独往,胜事自知,闲步水滨,水穷辄止,坐看云卷,途遇林叟,谈笑忘返,何等自得其乐!随后,读者主体与作者主体进行跨时空的角色转换协商或“冲洗”,把隐含作者和真实作者相提并论,前者信步赏景,怡情悠闲;后者半官半隐,远离尘嚣,“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陈殊原2005:55),那般无耐自避!进而,读者主体聚焦尾联叙事中的“偶然”二字,路遇林叟是偶然,乘兴出游本偶然,行至水穷亦偶然,恰看云起似偶然,谈笑忘返属偶然,正所谓处处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卷1-备战2022年中考生物【名校地市好题必刷】全真模拟卷(全国2024)·第一辑(解析版)
- 安全教育:打雷下雨时怎办
- 金融员工法律知识
- 气体钢瓶安全操作规程
- 家庭住宅木地板安装合同
- 学区房二手房买卖合同模板
- 建筑设计退休设计师聘用协议
- 水电站后勤保障合同
- 美食广场餐饮服务人员培训计划
- 钢筋施工拓展协议
- 火灾事故调查与分析课件
- 幼儿园语言成语故事《井底之蛙》
- 第25课《周亚夫军细柳》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 研究生高分论文写作(上篇)
- 铁艺栏杆检验批
- 羽毛球英语版介绍PPT
- (新版)直播销售员理论知识考试题库(含答案)
- 中考化学复习方法和经验分享-课件
-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学习课程PPT
-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期末综合素质评价(一)(含答案)
- 云应用系统开发技术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