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湖口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湖口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湖口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湖口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湖口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春季期终高二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4.本卷主要考查内容:高中全册。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材料一: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没有文化自信,不可能写出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古往今来,世界各民族无一例外受到其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上产生的文艺精品和文艺巨匠的深刻影响。中华民族精神,既体现在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和奋斗业绩中,体现在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中,也反映在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产生的一切优秀作品中,反映在我国一切文学家、艺术家的杰出创造活动中。在每一个历史时期,中华民族都留下了无数不朽作品。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共同铸就了灿烂的中国文艺历史星河。中华民族文艺创造力是如此强大、创造的成就是如此辉煌,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我们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豪,也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信。(摘自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材料二:如果说中国当代文学前30年的传统性主要体现为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民性文化以及中国传统文学中的大众性、通俗性或民间性文学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与此同时忽视了对苏联以外的西方文化和文学传统的接受与转化,那么到了新时期文学30年中,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中国作家在格外注重借鉴和转化近现代西方文化与文学传统资源的同时,也开始逐步继承和转化中国古代以儒释道为主的文化传统和有别于民间文学的文学传统。虽然在新时期文学30年中出现过很多带有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倾向的文学潮流,许多中国作家也曾以“中国的卡夫卡”“中国的福克纳”“中国的马尔克斯”“中国的博尔赫斯”“中国的普鲁斯特”等相标榜,但随着阅历的增长和时代的变迁,众多以西化相标榜的中国作家后来绝大多数都已改弦易辙,在不同程度上向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文学传统回归。这当然不是简单的文化和文学返祖,而是在借鉴西方近现代文化与文学资源后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了一种对自身母语文学和文化传统的再认同,也就是都逐渐经历了一个创作文化心理上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比如,“先锋文学”的转向过程,实质上就是中国“先锋文学”从西洋化或欧化转向中国化或本土化的过程,这在余华、苏童、格非、毕飞宇等人的创作转型中有着鲜明的印证。以韩少功、阿城、王安忆、莫言、贾平凹等为代表的“寻根文学”作家,在各自的文学创作历程中长期具有文化寻根思维和意识,他们从文化寻根层面走向了文体寻根层面,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寻根到了对中国古典文体的寻根。只不过新时期文学30年偏重于从中国古代文人文学传统中寻找可供现代转化的文学资源,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史传传统得到了更多的青睐。贾平凹、王安忆、迟子建等作家纷纷写出了向《红楼梦》致敬的文学作品,或者向古典文言小说传统致敬的作品。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毫不讳言自己的创作深受《聊斋志异》的影响,韩少功的《马桥词典》也让《世说新语》的文学传统发生新变。从传统文化转化角度看,陈忠实在《白鹿原》中致力于寻找传统儒家文化人格在乱世中所展现的民族精神力量,这在朱先生和白嘉轩的形象塑造中表现得很分明。陈忠实认为,“尽管我们这个民族在20世纪初国衰民穷,已经腐败到了不堪一击的程度,但是存在于我们底层民族精神世界里的东西并没有消亡,它不是一堆豆腐渣,它的精神一直传接了下来”。实际上有些不以“寻根文学”著称的长篇小说同样闪耀着追寻民族文化精神的爝光。如李凖的《黄河东流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都是如此,徐秋斋和李麦、孙少安和孙少平,这些现实主义文学人物典型形象中都隐含了作者所寄托的中华民族刚健不息的精神和意志。李凖和陈忠实的创作几乎一脉相承,他说《黄河东流去》就是为了展示民族精神、展示对民族前途的信心而创作的,还讲道:“我要借此证明中华民族是个伟大的民族,任何性质和任何强度的劫难都不能使它一蹶不振,它永远可以凭借自己内在的活力战胜一切困难而生存下去,繁衍下去,强盛下去!”可见民族精神的追寻是“泛寻根文学”的艺术灵魂。(摘编自李遇春《新时代文学的理论特质与创作管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只有坚守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坚定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才能使民族具有精神独立性,才能使国家兴盛进步。B.我国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不朽的文艺巨匠,他们创作的文艺精品,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创造成就和中华民族的精神。C.中国当代文学在其发展的前30年是受苏联以外的文化和文学传统的影响,而在新时期文学30年中,逐渐向中华传统文化回归。D.对自身母语文学和文化传统再认同,是作家创作文化心理上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意味着他们曾与这些传统有过疏离。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文化、文艺对民族发展的影响,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B.新时期文学30年中,中国作家都已抛弃卡夫卡、福克纳等偶像,开始了在文学上的寻根。C.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史传传统得到了重视,催生了许多向古典文言小说等经典致敬的作品。D.从《白鹿原》《黄河东流去》中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刚健不息的精神力量是长存的。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美国拍摄的《花木兰》等影片取材于中国的文化资源。B.唐代书法家李邕主张:“似我者俗,学我者死。”C.宋代文学家黄庭坚说:“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D.唐代文学家张说认为:“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4.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选入我国古代诗文67篇(首),占全部课文数量的49.3%。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这一做法的理解。5.新时期,中国作家如何能写出对本民族产生深刻影响的优秀作品?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C2.B3.D4.①选入的古代诗文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展现了中华民族强大的文艺创造力。

②将大量的古代诗文选入教材,让学生更多地接受古代文学作品的积极影响,有助于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凝聚民族力量。5.①要有文化自信,创作心理上认同母语文学和文化传统,作品要反映中华民族精神及力量;

②在文学创作中,具有文化寻根、文体寻根的思维和意识;

③注重创新性转化,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可供现代转化的文学资源。【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中国当代文学在其发展的前30年是受苏联以外的文化和文学传统的影响”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二第一段中的“如果说中国当代文学前30年的传统性……忽视了对苏联以外的西方文化和文学传统的接受与转化”可知,中国当代文学前30年是受苏联文化和文学传统的影响。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中国作家都已抛弃卡夫卡、福克纳等偶像,开始了在文学上的寻根”说法绝对,材料二第二段中说的是“随着阅历的增长和时代的变迁,众多以西化相标榜的中国作家后来绝大多数都已改弦易辙,在不同程度上向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文学传统回归”可知,并不是所有中国作家都已抛弃西方作家开始文化寻根。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的观点是: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要坚定文化自信,重视本民族历史文化。A.谈的是外国借鉴我国的优秀文化元素,不是谈本民族的文化自信。B.强调创新,而非传承文化和文化自信。C.强调创新,而非传承文化和文化自信。D.是说根基深厚,事物才发达,可用以表达有足够的文化根基才能更好地发展,与材料一要重视本民族历史文化的思想一致,可以作为材料一的论据。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信息、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由原文“中华民族精神,既体现在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和奋斗业绩中,体现在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中,也反映在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产生的一切优秀作品中,反映在我国一切文学家、艺术家的杰出创造活动中”和“在每一个历史时期,中华民族都留下了无数不朽作品。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共同铸就了灿烂的中国文艺历史星河。中华民族文艺创造力是如此强大、创造的成就是如此辉煌”可知,古诗文能体现中华民族精神,展现中华民族强大的文艺创造力。由原文“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史传传统得到了更多的青睐”“‘……我要借此证明中华民族是个伟大的民族,任何性质和任何强度的劫难都不能使它一蹶不振,它永远可以凭借自己内在的活力战胜一切困难而生存下去,强盛下去!’可见民族精神的追寻是‘泛寻根文学’的艺术灵魂”可知,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是不朽的经典,我们高中生多加学习,受到其深刻影响,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精神。由原文“中华民族文艺创造力是如此强大、创造的成就是如此辉煌,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我们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豪,也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信”和材料二“只不过新时期文学30年偏重于从中国古代文人文学传统中寻找可供现代转化的文学资源,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史传传统得到了更多的青睐”可知,课本中选入大量古诗文,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可以让学生也接传统文化作品的积极影响。【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由“中华民族精神,既体现在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和奋斗业绩中,体现在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中,也反映在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产生的一切优秀作品中,反映在我国一切文学家、艺术家的杰出创造活动中”“中华民族文艺创造力是如此强大、创造的成就是如此辉煌,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我们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豪,也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信”可以看出,新时期中国作家要写出对本民族产生深刻影响的优秀作品必须反映中华民族精神,坚定文化自信;由“这当然不是简单的文化和文学返祖,而是在借鉴西方近现代文化与文学资源后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了一种对自身母语文学和文化传统的再认同,也就是都逐渐经历一个创作文化心理上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可以看出,新时期中国作家须自觉产生对自身母语和文化传统的再认同。由“以韩少功、阿城、王安忆、莫言、贾平凹等为代表的‘寻根文学’作家,在各自的文学创作历程中长期具有文化寻根思维和意识,他们从文化寻根层面走向了文体寻根层面,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寻根深入到了中国古典文体的寻根”可以看出,新时期中国作家要有文化寻根、文体寻根的思维和意识。由“只不过新时期文学30年偏重于从中国古代文人文学传统中寻找可供现代转化的文学资源,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史传传统得到了更多的青睐”可以看出,新时期中国作家要从古代文人文学传统中寻找文学资源。(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平淡的事彭家煌几天前由北平来了个穷友,没屋子住。我替他找了两天的房子,找着了一个挂眼科牌子的医生家的一间后楼,即刻就叫他搬进去。匆忙的我不过记住了前门两边的白墙上写着“照原眼科”,也仿佛记着这医生是姓曾而已。翌日,我那朋友走来和我谈天。“昨晚那个房东走到我房里向我借一块钱买米,吓吓吓!”第二天,我在微光中找来找去,不知如何始终找不着“照原眼科”几个字,但是看见前门的墙壁两边有白粉的一幢房,“大概这就是的吧!”我是怀着“连一块钱都得向生朋友告贷,贫穷到这样子!”的心情去的,但进门一观察,那客堂间也点着洋灯,灯下也有两个老妈子似的顾客请他看眼睛,靠窗也陈设一张只开了两道裂缝的桌,东边墙下也摆着小圆台,台上也搁着好几瓶药水,台边还有两个一只脚都不短的藤椅。至于他本人,身上却穿着呢大衣,旧靴子上也盖着呢布,一见还知道他是穿穿西装裤的。他手中拿着揩眼睛的棉花,一见有人推门,就脸色苍白起来,知道是我,才浮出微笑,轻着脚步走近我,低声的温和的说:“夏先生在家。”我微笑着颠颠头。上楼时,我循环的默诵着:“难道真一块钱没有吗?——这江湖医生——这骗子。”在后楼,我不耐久坐,我们就下楼,走过客堂间时,老夏说:“曾先生,我们去喝酒吧!”他连忙鞠着躬:“好的,好的,我马上就来,请先走一步。”我们走到街的尽头,发现一酒馆。那酒馆不仅小,而且很模糊,里面两个桌,全用灰尘装饰着。一个鼻眼不分明的半大孩子走拢来问我们要什么,我就要了两斤酒。不久,曾先生笑嘻嘻的擦着手走进来了。三人就了座,我叫孩子拿酒来,又叫他买了八个子花生米。曾先生又擅自在柜台上弄了一碟发芽豆,又弄了一碟海蜇皮。”“听说先生差了一块米钱,心里很过意不去,现在可有了?”“不要紧,已经赊了一块钱的米。我们喝两吧!——这地方真好!这老板是好人,很可怜的!——她常常到我那里看眼睛,我不要她的钱。她钱不够,我就入了五块钱的股。所以,我在这里很随便的,常常来!”“酒倒是少喝的好,曾先生,你何不好好把你的行业振兴一下?”我说。“不行!”他摇着头笑,“我倒霉,连这个都没有!”他忽然把脚举起来:“你看,我这个皮鞋,底穿了,前面开了口,走起来,他冒烟。”我们不禁笑起来。“你每天也有多少收入喽?”我问。“没有一定,两毛,四毛,有时还倒贴。穷人多啊!一块钱看一回的。一个月难得有几次。”“像你这样是不行的。这鬼世界是全靠外样子,不怕你本事怎样好。”我愤愤地说。他只温和的笑。“是呀。曾先生,据前楼的人说,你的手术很不坏,你只要好好的把诊所布置得像个样,把身上弄整齐点,在门口挂个招牌,在弄堂口还挂个更大的,也定一个章程,门诊几何,出诊几何,架子一挺,人家自然不会小看你,像你这样两毛四毛,有时还送诊,有时还……那是……”老夏也说了一大篇。“这是没有办法的!”他摇头坚决的说,“他们都是穷人末!顶多只能收点药钱。——你们以为我是好人吗?其实我也很坏的,是穷人,到我这里来,他们都是别处诊不好的,他们没有钱谁给他诊。这种人,我是欢喜给好药,一次二次就好了,阔人就不同了,一次诊得好的,我给他分做几次诊,多弄他几个钱,其实我是很坏的。”“像你这样的人,是不能存在的。我劝你以后还是把牌子挂出来,好好的干一下,免得受苦!”我说。他还是温和的笑,连连把酒往口里送,酒完了,又再叫两斤。“是的,牌子原先挂的,在弄堂外头,因为警察要捐钱,才取下来的。”他已经很醉了,话便滔滔不绝。“原先我生意很好,每月赚二百多块钱,那不是现在这个地方,这是去年搬来的。那时候,我的日子很好过,我把老娘由乡下接来住,请了两个听差,门诊是一块二,没有钱的就减半,看人说话。不料去年革命,我的诊所烧得干干净净,好,没有想到这个革命把我打倒了。搬到这里之后,凑巧,闸北办市政,一条马路修上大半年,交通断绝了,简直没有人上门。好,这个市政又把我打倒了。三四月间落起黄霉雨来,你想谁肯爬过烂泥堆里走过丈多深的水沟到我这里来呢?“好,这个黄霉雨又把我打倒了。房钱欠七个月,生意没有,我吃的是身上的衣服,是木器。我牌子是有的,弄堂外有块大的,前门的壁上写着‘照原眼科’四个大字,但是我给不起捐钱,警察天天来要,起首我就把外面的牌子取下了。昨天他又来了。我就把墙上的字也粉了,省得他来麻烦。“可是牌子一取消,就简直更没有瞎子能找得着我了。好,这个警察捐又把我打倒了。”他不再笑了,两手撑着头,慢慢的伏在桌子上。“这个人很可怜。老黄,你是欢喜把自己妻子儿子都上小说的,也把他上一上小说吧。哈哈!”老夏说。“但是——唉,在这年头,这玩意早已不时髦了,这事情,太平淡了,上了小说不会有人看的。”我禁抑着奔放的热情坚决的这样回答。一九二八,十二,二五日于上海(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曾医生描述自己的窘境时,说皮鞋走起路来会“冒烟”,语气调侃,却让小说更富悲情色彩。B.小说以“我”的视角展开叙述,写“我”对曾医生从有误解到产生同情,情感变化真实自然。C.小说以对话集中呈现医术不错的曾医生从“日子好过”到“被打倒”的过程,令人悲慨。D.“我禁抑着奔放的热情”,拒绝将曾医生的经历写到自己的小说中,体现了“我”的冷漠。7.关于文中曾医生在酒馆里“滔滔不绝”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曾医生两次向“我们”坦诚自己“很坏”,可见他在善良之外,还有丑陋的一面。B.面对“我”和友人的建议,曾医生只“温和的笑”,这“笑”里有仁心,也有无奈。C.“吃衣服”“吃木器”,看似夸张,却是曾医生极度困窘的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D.曾医生反复慨叹“好,又把我打倒了”,这句话饱含都市知识分子的辛酸悲苦。8.本文细节看似琐碎,实则前后呼应,请试举一例简要说明。9.有学者评价彭家煌的作品“连题目也都花费过一番心血”,请分析本文题目的独到之处。【答案】6.D7.A8.示例1:①找房时,“我”看到了“照原眼科”四个字,再去时却消失了。②后来与曾医生喝酒时得知,是他自己涂掉的,意在躲避警察催捐。示例2:①“我”去“照原眼科”找朋友,推门进屋时,曾医生脸色苍白。②通过喝酒时的对话,可推知当时曾先生误以为是警察上门。9.①小说以“平淡的事”为题,反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小说题目与结尾“我”的话相照应,使小说浑然一体,引人深思。③小说中的曾医生心地善良、医术不错,然而屡遭打击、处境窘迫,这样的遭际却被认为是“平淡的事”,充满讽刺意味,深化了小说主题。【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的能力。D.“体现了‘我’的冷漠”错误,结合“在这年头,这玩意早已不时髦了,这事情,太平淡了”“我禁抑着奔放的热情”可知“我”表面上拒绝,其实是内心激愤,为曾医生的遭际感到不平,是在批判世道的不公。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A.“还有丑陋的一面”错误,结合“穷人,到我这里来,他们都是别处诊不好的,他们没有钱谁给他诊。这种人,我是欢喜给好药,一次二次就好了,阔人就不同了,一次诊得好的,我给他分做几次诊,多弄他几个钱,其实我是很坏的”分析,帮助穷人,多弄阔人的钱,总体上算不上是丑陋,而说自己说“自己坏”,恰恰表明了他的善良。“坏”只能说明这是社会的不公平导致的。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特点的能力。找房时,“匆忙的我不过记住了前门两边的白墙上写着‘照原眼科’”,“我”看到了“照原眼科”四个字;再去时,“我在微光中找来找去,不知如何始终找不着‘照原眼科’几个字,但是看见前门的墙壁两边有白粉的一幢房”,却消失了。后文呼应“牌子原先挂的,在弄堂外头,因为警察要捐钱,才取下来的”“昨天他又来了。我就把墙上的字也粉了,省得他来麻烦”,后来与曾医生喝酒时得知,是他自己涂掉的,意在躲避警察催捐。“我”去“照原眼科”找朋友,“一见有人推门,就脸色苍白起来,知道是我,才浮出微笑”,推门进屋时,曾医生脸色苍白。后文呼应,“昨天他又来了。我就把墙上的字也粉了,省得他来麻烦”,通过喝酒时的对话,可推知当时曾先生误以为是警察上门。【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题目意蕴的能力。表达效果上,小说以“平淡的事”为题,反能引起读者追问,什么事?怎么就平淡了?既是平淡为何还要写出来?从而引起阅读兴趣。内容上,小说题目“平淡的事”与结尾“我”的话“在这年头,这玩意早已不时髦了,这事情,太平淡了,上了小说不会有人看的”相照应,使小说浑然一体,引人深思:这个社会这么不正常的、不公平的事居然这么多,社会怎么了。主题上,小说中的曾医生“他们都是穷人末!顶多只能收点药钱……是穷人,到我这里来,他们都是别处诊不好的,他们没有钱谁给他诊。这种人,我是欢喜给好药,一次二次就好了”“手术很不坏”,心地善良、医术不错,然而屡遭打击、处境窘迫,“这个革命把我打倒了”“这个市政又把我打倒了”“这个警察捐又把我打倒了”,这样的遭际却被认为是“平淡的事”,充满讽刺意味,批判了社会的不公,深化了小说主题。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①,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②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③,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书曰:“郑伯克段于鄢。”庄公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节选自《左传·郑伯克段于鄢》)【注】①寤(wù)生:逆生,倒生,即难产。②佗:其他的。③雉:古代城墙长三丈高一丈为一稚。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B.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之/所无使滋蔓/C.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D.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辛丑,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38个,前一位是庚子,后一位是壬寅。B.黄泉,在中国文化中是指人死后所往之地,也就是阴间。C.文中“阙地及泉”的“阙”字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文“不知天上宫阙”中“阙”字用法及含义相同。D.《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武姜因为生庄公时难产受了惊吓,故不喜欢庄公,只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太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没有答应。B.共叔段聚集百姓、修整兵甲武器、准备兵马,去偷袭郑国,姜夫人打算给他打开城门做内应。C.一个国家不能有两个国君,公子吕要庄公赶紧做选择,希望不要因为有两个国君而让民生二心。D.大夫祭仲提醒庄公,共叔段京邑的城墙大小超过了法定的制度,有谋反之意,庄公一开始不相信。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2)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14.庄公发誓生前绝不再见母亲武姜,事后又后悔了,颍考叔是如何帮他的?结果如何?【答案】10.D11.C12.D13.(1)庄公说:“干多了不仁义的事,必定会自取灭亡,你姑且等着看吧。”(2)颍考叔答道:“小人有位母亲,我吃的东西她都尝过,只是从未尝过君王的肉羹,请让我带回去送给她吃。”14.颍考叔提出只要挖一条地道,挖出了泉水,在地道中相见,母子就如同在黄泉中相见,这就不算违背了誓言。庄公依了他的话。庄公走进地道去见了武姜,母子二人很开心,并恢复了母子关系。【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庄公回答说:“姜氏要这么做,我怎能避开这祸害呢?”祭仲说道:“姜氏有什么可满足呢?不如早些处置共叔段,不让他的势力蔓延。”“姜氏欲之”,“姜氏”是主语,“欲”是谓语,“之”是宾语,主谓宾句子结构齐全,“之”后断句,排除选项AC;“姜氏何厌之有”,“姜氏”是主语,“有”是谓语,“何厌”是宾语,宾语前置,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B。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识记古代文化常识及分析实词含义的能力。C.“……‘阙’字用法及含义相同”错误。“阙地及泉”的“阙”是通假字,同“掘”,挖,句意:如果掘地见水;“阙秦以利晋”的“阙”是“侵损、削减”的意思,句意:如果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可见“阙”字用法及含义不相同。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庄公一开始不相信”错误。对于祭仲提醒庄公,共叔段有谋反之意,庄公回答“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说明他不是不相信,而是在等待时机除去心头之患。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行”,干,做;“自毙”,自取灭亡;“姑”,姑且。(2)“对曰”,省略主语;“皆”,都;“羹”,肉羹;“遗”,送给。【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由原文“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可知,颍考叔根据母子二人当初发下的“不及黄泉,无相见也”的誓言,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即:掘地见水,打成地道去见面,就不是黄泉相见,就不算违背了誓言。庄公听从了颍考叔的话,照着做了。庄公进入地道,见了武姜,母子关系又与从前一样了。参考译文:当初,郑武公娶了申国国君的女儿为妻,叫作武姜;生下了庄公和共叔段。庄公脚在前倒生下来,使姜氏受了惊吓,所以取名叫寤生,武姜因此讨厌庄公。武姜爱共叔段,想立他为太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没有答应。等到庄公当上了郑国国君,武姜为共叔段请求把制作为他的封邑。庄又说:“制是个险要的城邑,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如果要别的地方,我都答应。”武姜又为共叔段请求京邑,庄公就让共叔段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大叔”。祭仲说:“都城超过了三百丈,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按先王的规定,大的都城面积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超过九分之一。现在京邑的大小不合法度,违反了先王的制度,这会使您受不了。”庄公回答说:“姜氏要这么做,我怎能避开这祸害呢?”祭仲说道:“姜氏有什么可满足呢?不如早些处置共叔段,不让他的势力蔓延。如果蔓延开来,就难对付了。蔓延开的野草尚且除不掉,更何况是您受宠的兄弟呢?”庄公说:“干多了不仁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取灭亡,您姑且等着看吧。”不久之后,大叔命令西边和北边的边邑也同时归他管辖。公子吕说:“一个国家不能容纳两个君王,您打算怎么办?如果您想把国家交给大叔,就请允许我去侍奉他;如果不给,就请除掉他,不要使百姓产生二心。”庄公说:“用不着,他会自食其果。”大叔又把双方共管的边邑收归自己,一直把邑地扩大到了廩延。公子吕说:“可以动手了。他占多了地方就会得到百姓拥护。”庄公说:“做事不仁义就不会有人亲近,地方再大也会崩溃。”大叔修造城地,聚集百姓,修整铠甲和武器,准备好了步兵和战车,将要偷袭郑国国都。武姜打算为他打开城门做内应。庄公得知了大叔偷袭的日期,说:“可以动手了!”于是,他命令公子吕率领二百辆战车去攻打京邑。京城的人民背叛共叔段。共叔段逃到了鄢地,庄公又攻打鄢。五月二十三日,共叔段逃奔去了共国。《春秋》记载道:“郑伯克段于鄢。”于是庄公把武姜安置到城颖,并向她发誓说:“不到地下黄泉,永远不再见面。”事后,他又后悔这么说。颍考叔当时是颍谷管理疆界的官员,他听说了这件事,就送了些礼物给庄公。庄公请他吃饭,他却把肉放在一旁不吃。庄公问他为什么,颍考叔回答说:“小人有位母亲,我吃的东西她都尝过,就是从未尝过君王的肉羹,请允许我带回去送给她。”庄公说:“你有母亲可以送东西给她,唯独我没有!”颍考叔说“我冒昧问一下这话是什么意思?”庄公把事情的缘由告诉了他,并说自己很后悔。颍考叔说:“君王何必担忧呢?如果掘地见水,打成地道去见面,谁能说这不是黄泉相见?”庄公听从了颍考叔的话,照着做了。庄公进入地道,赋诗说:“隧道当中,心中快乐融和!”武姜走出隧道,赋诗说:“隧道之外,心中快乐舒畅!”于是,母子关系又与从前一样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夜泊牛渚怀古李白牛渚西江①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②。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注】①西江:古称约自南京至今江西一段长江为西江,牛渚就在其中。②谢将军:即东晋谢尚,官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秋夜泛舟赏月,听到孤贫的袁宏在运租船中吟咏袁宏自己的咏史诗,音辞都很好,非常赞赏,于是邀袁宏过船谈论,直到天明。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首联呼应题目,点明地点、时间,描绘了广阔无云的天空,境界开阔。B.诗人望月,并未思念亲人,而是回忆古人,用“空”字抒发了思古之幽情。C.诗人认为自己和袁宏一样有高超的文学才华,但是谢将军却再也听不到了。D.本诗用语清新自然,诗意明白单纯,最后以景结情,为读者留下品味的空间。16.认真阅读诗歌,分析本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答案】15.C16.①借袁宏乘月泛舟咏诗遇知音从而受到谢尚赏识的典故,表达作者对有人赏识自己的渴望;

②“余亦能高咏”表达了诗人的高度自信;

③通过想象明朝挂帆远去的情景,表达了诗人不遇知音的凄凉寂寞。【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但是谢将军却再也听不到了”错误。“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意思是尽管自己也象当年的袁宏那样,富于文学才华,而象谢尚那样的人物却不可复遇了。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诗人由“望月”而“怀古”,由空阔渺远的境界触发对于古今的联想。“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诗人登上小船仰望明朗的秋月,徒然地怀想起东晋谢尚将军。袁宏因遇谢尚而得以施展才华;“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而诗人虽然和袁宏一样有高超的文学才华,却难以得遇像谢尚那样能够赏识自己的人,表达作者对有人赏识自己的渴望。同时,“余亦能高咏”一句,意思是也能够吟哦袁宏的咏史诗,表达了诗人的高度自信。“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末联宕开写景,想象明朝挂帆离去的情景。在飒飒秋风中,片帆高挂,客舟即将离开江渚;枫叶纷纷飘落,像是无言地送着寂寞离去的行舟。秋色秋声,进一步烘托出因不遇知音而引起的寂寞凄清情怀。(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离骚》中,屈原认为时光飞逝,需要抓紧时间、修养自己,所以说“_______,________”。(2)《滕王阁序》中,化用自庾信“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3)《黄冈竹楼记》中,竹楼外可见之景甚美,既有山光,又有江景,此外还有“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汨余若将不及兮②.恐年岁之不吾与③.落霞与孤鹜齐飞④.秋水共长天一色⑤.幽阒辽夐⑥.不可具状【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汨”“与”“孤鹜”“阒”“夐”。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明代农学家耿荫楼进士出身,做过地方官,但更爱躬耕,①想让百姓吃饱肚子。他写过一本《国脉民天》的农书,书里有一节讲选种:“所种之物,或谷或豆等,即颗颗粒粒皆要仔细拣肥实光滑者,方堪作种用。则所长之苗,与所结之子,比所下之种更加饱满。”耿荫楼认为挑选些好的种子,一定会结出丰满的果实,可是在实践中,即使选再好的种子,经过精心培育养护,到收获的时候过称,产量还是跟往年差不多。很多人说耿荫楼的选种方法是徒劳,他自己也觉得这条路走不通,可他还是坚持在《国脉民天》里写上了自己的选种方法。用他的话说这是“无功不无功,徒劳也要劳”。为什么徒劳也要劳呢?我猜想,耿荫楼是想告诉后人:这种看似科学、实质简单的方法,在他这一代已经试验过了并且失败了,今后有人想提高粮食单产,一定不要走他的老路,而是需要探索出更好的方法。果不其然,三百多年后,袁隆平、李登海等农学家在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后,②用科学的方法培育出高产杂交水稻、杂交玉米,终于,③,圆了千百年来人们“吃饱”的梦。回看历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耿荫楼的选种实践和他写的《国脉民天》没有徒劳。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20.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成一个反问句,不能改变句意。【答案】18.①一心一意

②另辟蹊径

③梦想成真19.引用。引用耿荫楼自己的话表现了他不在乎功名的高尚情操和务实求真的科学精神。20.难道能说耿荫楼的选种实践和他写的《国脉民书》是徒劳的吗?【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成语的能力。结合文中前句“明代农学家耿荫楼进士出身,做过地方官,但更爱躬耕”及后句“想让百姓吃饱肚子”,可知,耿荫楼是当地百姓的父母官,他一心想着不断提高粮食产量,让老百姓吃饱肚子,因此,此处应填“一心一意”;一心一意:形容心思意念专一,没有别的考虑。结合文中前句“果不其然,三百多年后,袁隆平、李登海等农学家在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后”及后句“用科学的方法培育出高产杂交水稻、杂交玉米”,可知,袁隆平、李登海等农学家在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后,寻求新的提高粮食的方法,而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因此,此处应填“另辟蹊径”;另辟蹊径:另外开辟一条路。比喻另创一种风格或方法。结合文中前句“终于”及后句“圆了千百年来人们‘吃饱’的梦”,可知,袁隆平、李登海等农学家在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后,寻求新的提高粮食的方法,而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使人们“填饱肚子”的梦想终究变成了现实,因此,此处应填“梦想成真”;梦想成真:心里想着的美好事情,最终变成了现实。【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修辞手法及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引用是指在说话或写作中引用现成的话,如诗句、格言、成语等,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修辞方法。作者引用耿荫楼自己的话表现了他一心为民、不在乎功名利禄的高尚品德以及不断钻研、踏实求新的科学精神,赞赏了他无私奉献、一心为公的高尚节操。【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将陈述句变为反问句的能力。陈述句是指陈述一个事实或者说话人的看法的句型。陈述句又分为肯定的陈述句和否定的陈述句,简称为肯定句和否定句。反问句就是用疑问的句式,表达肯定的观点。反问句表面看来是疑问的形式,但实际上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答案就在问句之将中。反问的形式比一般的陈述句语气更加强烈,更能引起人们的深思与反思。反问句是修辞手法中的一种。陈述句变为反问句,首先注意反问成分的变换,有否定词改时去掉,然后在句首加上“难道”等词,句尾加上“吗”等词,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人工智能的主体性问题,其实就是看它是否具备情感与自我意识等,因此在获得这些能力之前,人工智能并不具备主体性。那么,在未来教育中,人工智能的定位何在?一方面,人工智能应促进学习环境的变革,通过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全方位提升学习环境的智能水平和质量,制定针对性学习场景;另一方面要凸显学生的自主选择性。教育大数据可以通过采集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和过程,精准诊断出学生的真实状态。与此同时,人工智能应带来教师主体性的转变,随着教育大数据的不断发展,不但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丰富了教师与社会情景的沟通,也为教育的虚拟与现实融合增强了可能。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不但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为教育的虚拟与现实融合提供了可能,同时丰富了教师与社会情景的沟通。B.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不但丰富了教师与社会情景的沟通,也为教育的虚拟与现实融合提供了可能。C.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不仅为教育的虚拟与现实融合提供了可能,而且丰富了教师与社会情景的沟通。D.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不但丰富了教师与社会情景的沟通,也为教育的虚拟与现实融合增强了可能。22.请用并列关系的句子简述本则材料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并列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答案】21.B22.未来教育中的人工智能,既要促进学习环境的变革,又要凸显学生的自主选择性,还要带来教师主体性的转变。【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两处错误:①语序不当。关联词“不但”置于句首导致句子缺少主语,应将“不但”移至“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之后,使“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作主语,排除A。②搭配不当。“增强了可能”动宾搭配不当,应改为“提供了可能”,排除D。C.“不仅为教育的虚拟与现实融合提供了可能,而且丰富了教师与社会情景的沟通”分句间语序不当。故选B。【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通读材料可知,材料前两句为第一层次,主要抛出了“在未来教育中,人工智能的定位何在”的问题:第三至六句为第二层次,分别从“促进学习环境的变革”“凸显学生的自主选择性”“带来教师主体性的转变”三个方面回答了人工智能在未来教育中的定位问题,将提取出的主要信息整合成句,作答时注意句中需包含并列关系及不超过50个字的要求即可。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蔡元培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陶行知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

德行合一,化育天地沧海虽远,唯奋楫者常至;气力虽微唯德高者独尊。若论“行”是踏浪远行的引擎,那么“德”就是指引方向的罗盘,德行合一,才能最大功率地开动人生的大船,才能真切地实现行迩至远。德行合一,化育天地。《晏子春秋》有言:“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时刻以行动为先,以实践为要,我们才能在迈向目标的道途中,获得鲜花常伴。全国劳模李万才退伍后从开副食店、做砌筑工人做起,一步步到建立自己的公司,后来他救助灾区和贫困儿童,终于实现自我的价值。若无从小事做起的实践,那么他兼济天下的宏愿就只能是梦中泡影。荀子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诚哉斯言!唯有抱着“不弛于空想,不骛于虚声”的信念,大步前行,我们才能渐次实现我们的价值。然而“德”与“行”二得不可偏废。若一味鲁莽前行,不顾道德与法律的约束,就会滑向利己主义的边缘。只有在道德的感召与认识下,实践才会真正朝着阳光正道直行。放眼现实世界,有才无德的事例并不少见。凭精湛演技崭露头角的翟天临吹嘘学霸人设,论文造假;获普利策新闻奖的华盛顿邮报记者珍妮特·库克全凭杜撰,炮制虚假新闻;掌握基因编辑的科学家贺建奎无视伦理道德的限制,修改婴儿基因……究其根本,他们仰仗自己某一方面的才华,便急于使其变现,沦为名与利的生产机器,而忽略了根本的做人要素:道德。正如蔡元培所言:“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不过,正是有着基础道德教育的跟进和几千年儒家文化的濡染,我们有幸看到一大批德行合一的人才,行走在建设祖国和实现价值的路上。他们钻研不懈,刻苦求新,为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着,清华科研团队蝉联国际大学生科研比赛冠军;他们淡薄名利,港珠澳大桥胡麻岭隧道、郑万铁路背后上万名工程师时刻准备着迈向新征程;他们忘却小我,木里森林火灾27名消防战斗士用热血谱写可歌可泣的赞美诗……德行合一,所以所向披糜,攻坚克难,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德行合一,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