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报告_第1页
综合实践活动报告_第2页
综合实践活动报告_第3页
综合实践活动报告_第4页
综合实践活动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综合实践活动报告平遥古城始建于公元前西周宣王时代,距今已有2700年之久。在这块沉积着厚重历史的土地上,滋生了丰富的政治文化、经济文化、宗教文化,同时也衍生了丰富的饮食文化、武术文化、科举文化……形成了灿烂的古城文明。平遥古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就充分体现着平遥古城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同时也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的文明和智慧的珍贵结晶……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指出:“烹调之术本于文明而生,非深孕乎文明之种族,而辩味不精;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中国烹饪之妙,亦是表明进化之深也。我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一道之时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如果饮食前面冠以“文化”二字的话,它的历史便有一个限定。法国有名的社会人类学家列维·施特劳斯有一个著名的烹饪公式——生/熟=自然/文化。如果按照这个标准饮食文化的历史,似乎应当是从原始的烹调开始。其中标志有二:一是火的发明和应用,“炮生为熟”、“燔而食之”;二是食器主要是陶器的产生和使用。以这个标准来推算,我国的饮食起码也有六七千年的文明史了。此次国庆假期,我们便已“平遥饮食文化”为实践活动题目展开调查采访!(小组成员:雷继安,侯朕,郭奇钰,李翔)吃,在旅游六大要素中是重要的旅游要素,用丰富的饮食文化内涵和饮食文化品牌吸引游客,是平遥烹饪界一个严肃而又重要的课题。让平遥走向世界,让平遥饮食文化走向世界,是平遥烹饪界的历史选择。在平遥,饮食文化随处可见。大到餐馆,小到百姓家。饮食文化渗透在个个方面。以下便是我们小组在采访过程中发现的我们平遥的特色美食!在平遥饮食文化中,最主要的便是面食文化:莜面烤佬佬:(来历)莜面栲栳栳,是山西中北部高寒地区民间的家常美食,现在已作为杂粮小吃在饭店酒楼大受欢迎。其制法、名称来历,要追溯到1400年前的隋末唐初。民间相传,唐国公李渊被贬太原留守,携家眷途经灵空山古刹盘谷寺,老方丈特制了这种莜面食品以款待。李渊问:"手端何物?"老方丈答:"栲栳栳"。栲是植物的泛称,栲栳指用竹篾或柳条编成的盛物器具(《辞海》)。唐寅有诗云:"琵琶写语番成怨,栲栳量金买断春。"看来当时方丈是以手端的小笼屉作答了。后来李渊当了皇帝,便派老方丈到五台山当住持。老方丈带领众僧赴任,路过静乐县,看莜麦初收,便把莜面栲栳栳制法传给当地。再后来这种民间面食传遍了晋、陕、蒙、冀、鲁等地,成为北方山区人民的家常美食。民间还有一种说法,相传李世民父子在太原起兵,用的就是这种面食犒劳三军,一举建立大唐王朝,栲栳是由犒劳一词流变而来。(营养价值)一、莜面的营养价值很高,含的钙、磷、铁、核黄素都相当多;二、制作精致,吃着有筋,耐饥抗寒,富有营养;三、莜麦不仅有耐饥抗寒、保肝、保肾,造血及增强免疫力之作用,而且还有强体、健脑、清目、美容之功能,常食可提高智力、降低胆固醇,治糖尿病也有良好的效果。它既是营养丰富的食物,也是降血防癌的药物。红面糊糊:表示吉祥如意,新的一年日子越过越红火兴旺。一般都在每年最后一天吃这种面食。用杂面、面粉等熬成的糊状物。口感润滑,可口,宜咽。油糕:油糕又叫炸糕、年糕、枣糕,是最具代表性的地方风味小吃之一。用小米面(谷面)筛入开水锅,边加边搅拌,至熟透呈硬糊状即可,以此作面皮包红糖做成馅饼下油锅一炸即可。油糕一般常见于逢年过节或款待亲朋好友时,特别是婚庆筵席中,盛在碟中,每碟十片,食用时佐以白糖和粉汤,味道盛佳。油糕色泽金黄、细腻柔软,经久而不变色不变质,入口表皮脆,肉酥软,馅儿香甜,让人百吃不厌,属天然绿色食品。平遥特色食品:平遥牛肉:平遥牛肉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食文化的精华之一,古汉时就有“卖刀买犊,卖刃买牛,游刃有余”的对牛肉加工的描述,而风味独特、久负盛名的平遥牛肉早在明清时代就已远销亚洲各国,史载清末,慈禧太后途经平遥,享用平遥牛肉后,闻其香而提其神,品其味而解其困,故将其定为皇宫贡品。平遥牛肉不加任何色素,但色泽红润,茬口鲜红,肉质鲜嫩,肥而不腻,瘦而不柴,组织紧密,里外软硬均匀,食之绵软可口,咸淡适中,香味醇厚,回味悠长。久食之,可抉胃健脾,增进食欲。平遥牛肉建国后屡获殊荣:1956年在北京全国食品博览会上被评定为“全国名产”;荣获“七五”全国星火计划银奖;获首届国际中小企业新产品、新技术展览暨合作洽谈会优秀展品奖;1993年10月,平遥牛肉企业被国家贸易部认证为“中华老字号”。牛肉品牌企业均获得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在街边小吃上最受欢迎的就属碗秃子,长山药了!碗托:又名“碗秃子”“灌肠”,是山西的又一风味小吃。分白面碗托和荞面碗托,以特殊的加工方法蒸制而成。食时或以刀切,或以挠爪,切成条状,浇上蒜醋调味,或冷食,或油炒热吃,利滑爽口、味美异常。

平遥的碗托由清光绪年间城南堡厨师董宣首创。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慈禧太后西逃西安途经平遥时,品尝这种食品后,赞不绝口。当场赐予重赏。于是,碗托名声大振,成为一种地方名吃。长山药:长山药又名平遥长山药,是山药中一种品种。长山药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食品,经加工后又是健脾、养胃、益气的滋补药品。外国人把长山药称为“中国人参”。不仅如此,它可以起到人参起不到的作用。人参燥热,青年人不宜服用,但长山药老年人、青年人和少年儿童都可以服用。在筵席上常见的拔丝山药、蜜饯山药等佳肴,更是独具特色。平遥人的一日三餐:居民的早餐食谱中,最常见的是“和子饭”。其基本组合为小米、薯类、蔬菜和各种面制食物饭菜合一,是所谓“调味饭”。由于地域差异,各地对这种饭食的制作方法、辅料配备又都各有特色。尤其以小米为主,加煮红薯、山药蛋、黄豆、糊面的;也有米面各半,加煮南瓜、白菜、拌面的;还有米少面多,加煮大量萝卜条的等等。层次低的叫“糊面和和饭”,中等的叫“和子饭”,高档的称“流尖菜稀粥”。其中,“和子饭”的种类最多,以加入的辅料不同而有几十种名称。居民的午餐大都以面食为主,比如擀面,刀削面,猫耳朵,柳叶,揪片,拉面等。擀面条,是山西农家最普通的面食之一。一般的擀面条,宽窄约0.5厘米,长短约6厘米,厚薄约0.2厘米。加宽0.5厘米的称“马莲带”;斜刀切成长三角形的,称“柳叶面”;切成棱形块的称“棋子疙瘩”。还有一种用两头带把的刀拨切的面条,称“刀拨面”,多见于饭馆,粗细、厚薄全靠手上的功夫。擀面类还有揪片、猫耳朵等多种。揪片厚薄、大小都有批沾面揪、沾油揪也有区别。过去,有钱人家大多吃沾油揪片,大小如拇指盖,形状酷似猫耳,故俗称“猫耳朵”。揪法很是奇特,揪时要由下而上,拇指尖用力,每揪一片,中间都留一个小洞。有人谓圪饦为‘猫耳朵”,实讹传之故也。普通居民的晚餐,大部分汤饭果腹,有条件人家也讲究干稀搭配,如米汤配谷垒,有的炒食中午剩饭,拌汤配捞饭,或配贴饼等。山区居民一年四季备有炒面,晚餐大多以稀米汤拌炒面为主要食物,有的则在柴火灰中焐些山药(土豆,当地方言)蛋、红薯之类的食物作为晚餐。平遥古城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所积淀而成的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为后人留下了无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其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其保存和弘扬的必要也是毋庸置疑的。一切有保存、弘扬意义的传统文化,必定都会蕴涵人文社会科学价值,诸如历史、地理、宗教、经济、语言、文学、艺术等等,有的还能扩大到自然科学范畴,但相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很多东西是遥远的、难以企及也是没有必要的,饮食文化则不然——它的渊源在民间,是老百姓生生不息、绵延不绝“过日子”摸索和创造出来的,是绝对的“人间烟火”。无论“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一概不会拒绝它,其亲和力不可比拟。作为有着“小北京”之称的古城平遥,其子民聪明智慧,文化底蕴醇厚无比,独树一帜。“饮食”这门最实用的文化自然不甘人后。平遥人制作饭食之花样、之精细,粗粮细做、细粮精做之讲究颇具口碑,完全可以佐证饮食文化的源远流长。在明清时期,平遥商业的繁荣,促进和影响了饮食文化的发展,对外交流、互相渗透,使平遥的饮食汇集了全国很多区域的精华,在传承基础上得到升华,从目前发掘研究的县衙县太爷膳食结构以及各大票号掌柜的膳食结构,都在昭示着一种文化、一种艺术,成为平遥古城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吃,在旅游六大要素中是重要的旅游要素,用丰富的饮食文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