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伯牙鼓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小学语文-伯牙鼓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小学语文-伯牙鼓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小学语文-伯牙鼓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小学语文-伯牙鼓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文言文二则》是统编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一篇课文,由两篇文言文组成。《伯牙鼓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锺子期生为知己,后子期病死,伯牙摔琴断弦,从此再不弹琴。故事荡气回肠,伯牙与锺子期的真挚情谊让人感动,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广为流传。本课选取的是两篇记录中国传统艺术的文言文小故事,富有语言凝练、意蕴丰富的语言特点,是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感受中华传统文化魅力的佳作。二、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对文言文的表达形式已有了初步感知,也了解了一些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知道借助注释理解基本内容。由于文言文特有的表达方式与学生日常使用的白话文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学生对于文言文依然有着初学的新鲜感与认知上的陌生感。本文虽篇幅短小,但是语言凝练隽永,寓意深刻。学生在理解文意,读懂文本揭示的道理方面具有一定的困难。至于课文所包含的人文内涵学生未必能深入理解,只要让他们有所体会就可以了。三、教学目标1.会写“哉、巍”等7个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3.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4.能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2.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五、教学过程(一)课前朗读,感悟友情?1.说到友情,你们会想到哪句古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学生读,谈体会。【设计意图:课前安排学生朗读一族表达友情的古诗句,可以增加积累,学到积累古诗的一种方法,按主题归类,另外伯牙绝弦,这则文言文表现的也是友情主题,为学习课文作铺垫。】2.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走进课文《伯牙鼓琴》去细细聆听吧!①学生齐读课题。②弄清题意。“鼓”是什么意思?(弹。)这里的“琴”指的是七弦古琴。(教师可出示古琴图片。)③学生简介俞伯牙与锺子期的故事。【设计意图:开篇音乐、图片引入新课,既可活跃学生的思维,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图片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从而为下面的学习奠定基础。】(二)读通读顺,感知课文1.自由读文,注意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①学生大声读课文,读两至三遍,争取读通课文。②指名学生读课文,读后评价并相机正音。出示重点指导难句2.全班齐读课文,读正确、流畅【设计意图:读课文,感知课文,这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环节,如果能把课文读通顺流利,节奏准确,对课文内容就有了一定的了解。】(三)小组合作,疏通文意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理解全文的意思课文读得很有古文的韵味了,我们现在就来读懂其中的意思吧!想想我们以前有哪些理解古文的方法。2.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合作讨论,弄懂课文意思,师巡视指导3.全班交流课文意思【设计意图:本环节以学定教,学生运用喜欢的方法自主领悟,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教师要激发、引导和点拨,帮助学生学会阅读文言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四)品读课文,感悟“知音”1.何为“知音”①什么叫知音?从哪里看出锺子期是伯牙的知音?在文中画出相关句子。预设: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②指名读。③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这说明了什么?(学生自由说一说)④伯牙鼓琴。思考:他的琴艺怎么样呢?在文中如何表现出来的?(指名答)预设:伯牙能通过琴声把自己心里想的东西表达出来。⑤锺子期听之。他从伯牙的琴声中听到了什么呢?用“——”在文中画出相关句子。出示: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明确:“善哉”是表赞叹之意。(教师指导读好赞叹的句子)这句话表明,伯牙隐藏在琴声中的想法,锺子期能心领神会。⑥如果你是锺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预设学生想象:徐徐清风、皎皎明月、依依杨柳……⑦大家一起想象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的画面。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志在明月,锺子期会怎样赞叹?教师引导学生说句子。示例:“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善哉,皎皎乎若明月!”⑧只有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只有他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这就是——知音。知音相聚,是一种怎样的场面呢?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吗?预设:快乐、激动、兴奋……⑨指导朗读。(自由读、分组读)同学们的朗读让我们体会到了真正的知音欢聚时的那一份融洽,那一份欢乐!的确,多么欢乐的相聚,多么难忘的时光!无奈世事难料,锺子期不幸去世。【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升华情感,向课外拓展探究,既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敢的理解和对人物情感的体会,又可以训练学生的拓展思维,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2.知音之死。出示: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①锺子期死了,伯牙为什么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预设:1.因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2.因为他们之间就像亲人一样。……②锺子期死了,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预设:断了他的前程。断了他的心弦。断了他的希望。……③齐读。(教师指导,要求读出伯牙此时的心情。)【设计意图:理解文本,探究知音这一环节是为了让学生对知音一词有更形象的了解,真正明确伯牙和钟子期两人的默契程度,通过与一般人对博雅的赞美做对比,知道只有两人的关系,达到了这种程度才能成为知音。】(五)丰富内容,回味“绝弦”1.出示短歌,配乐教师深情朗诵据史料记载,子期死后,俞伯牙曾经来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写下了一首短歌。你们想知道吗?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2.你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伯牙此时的心情?明确:悲恸欲绝、痛不欲生……3.学生齐读课文【设计意图:出示俞伯牙悼念钟子期的一首短歌,教师配乐朗诵学生从歌词中可以感受到俞伯牙对钟子期的深切怀念,对知音一词就有了更深的理解。】(六)积累背诵,拓展延伸其实,我们每个人难道不是在苦苦寻觅吗?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课文。【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地读,将课文读得充分,读得入理,读出韵味,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七)板书设计伯牙鼓琴伯牙鼓琴知锺子期听(志向)音(八)作业超市1.背诵《伯牙鼓琴》。2.积累课后关于伯牙、锺子期传说的故事,制作书签赠予你的挚友。3.课后资料包:读一读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一书中有关“伯牙绝弦”的故事。《伯牙鼓琴》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对文言文的表达形式已有了初步感知,也了解了一些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知道借助注释理解基本内容。由于文言文特有的表达方式与学生日常使用的白话文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学生对于文言文依然有着初学的新鲜感与认知上的陌生感。本文虽篇幅短小,但是语言凝练隽永,寓意深刻。学生在理解文意,读懂文本揭示的道理方面具有一定的困难。至于课文所包含的人文内涵学生未必能深入理解,只要让他们有所体会就可以了。《伯牙鼓琴》效果分析这篇课文是内容相对浅显文言文,在读诵课文的基础上理解两个问题,一是你读懂了什么?二是你从哪里看出伯牙和子期互为知音的一句话。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意思,引导学生理解知音,一个善听一个善弹,这就是知音。在疏通文意环节,我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先总结方法,再通过小组讨论的活动,运用方法进行理解文意。学生能够从重点词语、句子及采用方法等方面进行自主探讨,并展示学习成果。教学目标中有“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这是难点。因此我把重点放在了理解“知音”上。理解伯牙摔琴之举及其次举背后隐喻的含义——子期死,伯牙为何摔琴,因为知音难觅,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无知音,故破琴绝弦。学生真正明白课题“绝弦”的深刻含义。《伯牙鼓琴》教材分析《文言文二则》是统编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一篇课文,由两篇文言文组成。《伯牙鼓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锺子期生为知己,后子期病死,伯牙摔琴断弦,从此再不弹琴。故事荡气回肠,伯牙与锺子期的真挚情谊让人感动,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广为流传。本课选取的是两篇记录中国传统艺术的文言文小故事,富有语言凝练、意蕴丰富的语言特点,是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感受中华传统文化魅力的佳作。《伯牙鼓琴》评测练习一、在正确的读音下面划“√”少(shǎoshào)选汤汤(tāngshāng)乎若流水二、解释词语志:巍巍:少选:汤汤:三、锺子期为什么“终身不复鼓琴”?()A.因为他已经把琴摔了,无琴可弹。B.因为他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知音了。C.因为他觉得世界上已经没有配得上听他的琴的人了。D.因为他太悲伤了,每次弹琴都控制不住自己。四、按原文填空1.伯牙鼓琴,。方鼓琴而,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少选之间而,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2.《伯牙鼓琴》的主要人物是和。相传他们是时期的人。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作“”,用“”比喻。五、课外阅读韩娥善歌昔韩娥东①之齐,匮②粮,过雍门③,鬻歌④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欐⑤,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⑥。过逆旅⑦,逆旅人辱之,韩娥故曼声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食。遽⑧而追之。娥还,复为曼声⑨长歌,一里老幼,善悦抃⑩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⑾。乃厚赂发之。(选自《谐文趣心历代寓言小品》)【注释】①东:方位名词作动词,向东行。②匮:缺乏。③雍门:齐国的一座城门。④鬻(yù)歌:卖唱。⑤欐():中梁。⑥左右以其人弗去:周围的人都以为她并没有离开。⑦逆旅:客栈。⑧遽(jù):立刻,匆忙。⑨曼声:拖长声调。⑩抃(biàn):拍掌,两手相击。⑾忘向之悲也:将以往悲苦都忘了。1.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A.既:已经。B.去:离开。C.向:方向。2.“韩娥善歌”的“善”意思是,后来,这个词成了成语,用来比喻。3.解释“一里老幼,善悦抃舞,弗能自禁”这句话的意思。4.你还知道哪些和音乐有关的成语?请写下来吧。

参考答案一、shǎochǔshāngdòuhàoshù二、BD三、心志,情志高大的样子形容极短的时间水流大而急的样子有德才而不愿去做官的人拍手错误认为他说得对四、B五、1.锺子期听之志在太山巍巍乎若太山志在流水汤汤乎若流水终身不复鼓琴2.好书画锦囊玉轴常以自随3.俞伯牙锺子期春秋知音高山流水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4.宋苏轼唐画家斗牛图六、1.C2.善于,擅长真正的艺术家,应当扎根于人民大众之中,与大众共悲欢,成为他们忠实的代言人3.韩娥的热情演唱,又引得十里之内的老人和小孩个个欢呼雀跃,鼓掌助兴,大家忘情地沉浸在欢乐之中,将以往的许多人生悲苦都一扫而光。4.示例:弦外之音、高山流水、余音绕梁、一唱三叹、余音袅袅等。《伯牙鼓琴》课后反思《伯牙鼓琴》六年级上册第七组教材的第一篇。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伯牙鼓琴》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这篇课文虽然是文言文,但相对浅显在教学中学生可以根据注释进行理解,因此我我把重点放在了理解“知音”上。理解伯牙摔琴之举及其次举背后隐喻的含义——子期死,伯牙为何摔琴,因为知音难觅,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无知音,故破琴绝弦。在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回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然后从课文题目入手,理解课题含义,抛下悬念是什么原因让一代弹琴高手痛下这样的决心呢?其次,在读诵课文的基础上理解两个问题,一是你读懂了什么?二是你从哪里看出伯牙和子期互为知音的一句话。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意思,引导学生理解知音,一个善听一个善弹,这就是知音。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伯牙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呢?三是引导学生品味知音之情,这是难点。在设计这一教学环节中,在备课时我花费的时间最多,也是最用心的一个环节,怎样让学生理解伯牙与子期互为知音,情投意合,我设计了几个情景教学:(一)是伯牙听不到子期的赞美和听到了子期的赞美心情分别是怎样的?让学生品味出伯牙遇到知音后狂喜的心情;(二)是如果你是子期听到伯牙弹琴你是怎样赞美的?让学生体会子期和伯牙心灵相通,是一对情感共鸣的知己。在教学过程中,我进行了适当的拓展延伸,“既然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高山流水,那还会有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训练学生以排比的句式仿造课文说句子,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中让学生明白知音就是世界上最懂你、知你的那个人。在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有感情朗读,让学生真正明白课题“绝弦”的深刻含义。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伯牙那份知音难求的情怀,我还搜集到了子期死后,伯牙写给子期的一首挽歌,在一曲《高山流水》乐曲中,师朗读这首短歌,再次升华本课的重难点,在教学尾声时,通过欣赏《高山流水》乐曲,让典雅流畅的琴声浸润学生的心灵。由此我想到只有教师切切实实地做到走进文本,理解文本,才能带领学生在文本中自由的穿越,自由的飞扬。总之,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感到很遗憾的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有些内容有些词语和句子的处理有点浅显,有的甚至一带而过,今后我会在自己的课堂中好好反思,努力把遗憾降到最低。《伯牙鼓琴》课标分析

西海岸新区董家口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课程进行基本规范的纲领性文件,

是编写语文教材、组织语文教学、进行语文课程与教学评估以及考试命题的依据。它是对语文学科的性质、课程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伯牙鼓琴》是统编教材六年级第一学期的第一篇文言文。《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