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脆弱性指标体系的构建_第1页
区域脆弱性指标体系的构建_第2页
区域脆弱性指标体系的构建_第3页
区域脆弱性指标体系的构建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区域脆弱性指标体系的构建

灾难的结果是由环境的复杂性和受灾阶段的脆弱性决定的。关于致灾环境的危险性,目前各部门、各区域就致灾因子的形成机理、孕灾环境的特性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但承灾体的脆弱性研究却只刚刚起步。承灾体的脆弱性是根据区域的经济、社会指标反映灾害一旦发生时区域可能造成的损失,是描述区域对于灾害所造成损失的敏感程度的半定量化的社会属性指标,它可以对区域产业的调整、减灾投资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大量的灾害案例表明人为因素增大承灾体的脆弱性是导致灾害产生巨大损失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确定承灾体的脆弱性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而基于灾前的承灾体脆弱性指标的确定则成为区域减灾的首要任务。1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估指标分析承灾体脆弱性评估指标体系首先具有计量功能,它能计量当灾害一旦发生时区域可能造成的损失,公正、合理地评价区域社会、经济体系受灾害影响的程度。承灾体脆弱性评估指标应具有监测、预测功能。通过对承灾体脆弱性评估指标的分析,能够定量地展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各指标对灾害可能损失函数的影响,及时发现问题,并向社会提出警报。根据承灾体脆弱性评估指标指导决策部门适当对区域规划进行宏观调整,以达到降低可能发生的灾害损失的目的。承灾体脆弱性评估指标还应具比较功能,通过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结合致灾环境的危险性,在横向比较中确定不同区域的脆弱性程度,为有关部门合理、公正地进行减灾投资提供定量化依据;同时在纵向比较中通过预测动态分析揭示社会在发展或减灾等管理方面存在或将要出现的问题,既有利于防灾减灾,也有利于国家对下一步国民经济发展布局进行调整,促进其协调发展。由此可以认为,承灾体脆弱性是政府对防治灾害作决策时的重要依据。2指标体系的概念承灾体的脆弱性是根据区域的社会经济情况衡量当灾害一旦发生时该区域所产生的经济损失。损失指标体系涉及区域的经济、社会和文化诸多领域,因而应当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并能满足较全面的要求。指标的简单堆积不能构成指标体系,而且一般的指标体系应当是量化的,而不是定性的。在构建体系时,一定要按照指标体系的原则进行,同时必须充分考虑灾害损失的规律和特点。归纳起来,建立灾害损失评估指标体系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1)理论服务于实践的原则;(2)系统性原则;(3)选择指标最优化原则;(4)可操作性原则。3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性承灾体的脆弱性是反映基于灾前的区域经济、社会对于一旦发生灾害的敏感状况,与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有关,也与灾害可能造成的后果有关。脆弱性指标的选择将根据以下4种方法综合而得。3.1基于灾后的灾害损失评估指标马宗晋、张业成、许厚德、高庆华、张梁、赵阿兴、王劲峰就自然灾害等级的划分、灾情的比较以及灾害的预测等不同方面选取了基于灾后的灾害损失评估指标。虽然指标各有侧重,但主要包括:(1)主要社会指标,如死亡人数及受伤人数;(2)影响范围指标,包括受灾人口及受灾面积;(3)主要经济指标,包括房屋破坏面积、直接经济损失、间接经济损失和灾害救援损失。3.2社会和经济困难立地因子1993年金晓东、罗云最早提出了区域社会经济“易灾性”的概念,并从人口、工农业产值、生命线工程、重大财富(或资源)规模4类因子中具体选择了人口密度、工业产值密度、农业产值密度、交通干线密度4项评价指标。陈棋福等就全球地震预测提出了基于宏观经济指标——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口资料的地震损失预测评估方法。姜彤、许朋柱认为易损性所反映的是特定社会的人们及其所拥有的财产对自然灾害的承受能力。易损性可从自然易损性、经济易损性和社会易损性3方面考虑,但作者并未给出具体的指标。3.3生态灾害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提供的灾害比较资料所选取的指标主要为GNP、受灾人口及因灾死亡人口。中国对于灾害发生后的灾情描述有着较为具体的规定。所谓灾情是自然灾害造成损失情况的简称,即灾害本身的发生发展过程对人类生命和物质财富造成的危害和损失情况。灾情有以下内容:(1)灾害发生的时间、空间范围;(2)人民群众因灾的损失情况,包括受灾人口、成灾人口、重灾人口和特重灾人口,人员牲畜伤亡数,需要紧急抢救、转移安置的人口及房屋倒塌和损坏情况,群众家庭和公共财产损失情况;(3)农业损失情况,包括农作物受灾面积、成灾面积、绝收面积、粮食及经济作物减产减收情况;(4)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和科研文教事业等因灾造成的经济损失情况;(5)水利、公路、铁路、通信及供水供电线路等基础设施的损毁情况;(6)直接经济损失金额。以1996年江西暴雨灾情描述为例:“8月1日,江西赣州地区18个县(市)普降大到暴雨,局部地区降特大暴雨并伴有短时8级以上大风,全区平均降雨量为112.8mm。由于强降雨集中,造成山洪暴发,山体滑坡,山塘水库漫溢外泄,江河水位急剧暴涨。安远的濂江、赣县的平江、兴国的潋江、会昌的湘江以及章、贡两江达超警戒水位。受淹县城3个(兴国、上犹、于都)。有18个县(市)、292个乡(镇)、310万人受灾,成灾270万人;因灾死亡33人,伤病2.6万多人,失踪2人;水围村庄109个,15万多人被困;紧急转移安置了11万多人,无家可归者1万多人。倒塌房屋6.28万间,损坏9.8万间。农作物受灾面积17万公顷,成灾面积14万公顷,绝收面积4万多公顷;减产粮食13万t,损失粮食1.8万t。190个工矿企业停产或半停产;损坏输电线路3500km,通讯线路281km。直接经济损失达20亿元。”3.4区域经济发展指标对于区域宏观经济的发展程度指标,涉及的领域较多,包括工业、农业、商业、金融、教育等等。由于不同的区域具有不同的发展倾向,在中国衡量、比较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最为明朗的指标为三大产业的产值。三大产业是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结构的划分。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为第一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称为第三产业。4区域承灾体的确定问题综合4种承灾体脆弱性指标选取方法,灾后损失评估体系反推法和灾害案例信息量法所反映的指标是基于灾后的实际评估,对受灾人员、农作物、建筑等可以作具体的统计,但承灾体脆弱性是灾前评价区域对灾害损失的敏感程度,评价指标选择只可能考虑灾害的影响范围,不可能统计其具体的破坏程度。基于灾损性理解所选指标虽然选用了社会经济指标,但内容信息量小,不能充分反映区域对灾害损失的敏感程度。而宏观经济评价法仅仅限于当年或统计期间的创造价值,无法体现灾害对人类已创造财富的损害。区域承灾体是指区域对灾害损失的敏感程度。灾害一旦发生,其所产生的后果包括人员伤亡和社会财富的损毁,而社会财富又包括人类用于创造社会财富的固定基础财富和在此基础上创造出的财富,同时包括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与人类生活休戚相关的生命线工程以及前人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4.1针对不同的人口,立人类是灾害的承担者,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大量的人口越来越涌向面积很小而经济发达的城市,由于人口密度过大而加剧灾害损失的案例屡见不鲜。因此在人员方面,本文选择人口密度指标,即单位行政区域土地面积上的年末总人口数。4.2积、厂、市受裁所造成的固定资产的积在灾情描述中,仅次于受灾人口的指标就是倒塌、毁坏的房屋间数和农作物受灾面积以及工厂、商店受淹所造成的固定资产的损坏。固定基础财富是指区域人口居住的房屋、已存在的工业、商业规模和农业生产基地,是人类生存和三大产业发展的基础。因此固定基础财富可以通过人口居住情况、城市密集程度和农业密集程度来反映。(1)人口生活人口居住情况难以得到具体的居住面积和居住房屋间数统计指标,可以通过区域居住年末总户数(户)来表示。(2)城市的密集程度一个城市的描述涉及诸多方面,本文选择城市建成区密度来表示。城市建成区密度即单位行政区域土地面积上的城市建成区面积。(3)土地的主要指标农业发展的基础是土地,而耕地面积是土地的主要指标。本文选择耕地面积密度来表示。耕地面积密度即单位行政区域土地面积上的年末实有耕地面积。4.3大产业国内再生产人类创造的社会财富是多种多样的,各行各业都在不断地创造着经济价值。中国将各行业划分为三大产业,因此本文选择三大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当年价格作为评价经济损失的指标。即:第一产业国内生产总值,第二产业国内生产总值,第三产业国内生产总值。所谓国内生产总值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简称,它是中国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4.4生产线指标的选择生命线系统是指交通、通讯、给水、供电等与城市运转紧密相关的系统工程。这些系统一旦遭到破坏,不仅会导致系统本身的破坏,还会引起次生灾害,加重灾害的程度。生命线系统涉及内容较多,本文将从交通、通讯、电力以及油汽管道等方面选择指标。(1)交通指标选择境内公路里程、境内铁路里程或者公路、铁路客(货)运量;(2)通讯指标选择电话交换机装机总容量或邮电业务总量;(3)电力指标选择区域全年用电量;(4)油、汽指标选择区域全年供气量。4.5建筑、设施和企业特重大财富是指区域内为区域甚至全国的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