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湘米贸易与粮价问题_第1页
清代湘米贸易与粮价问题_第2页
清代湘米贸易与粮价问题_第3页
清代湘米贸易与粮价问题_第4页
清代湘米贸易与粮价问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清代湘米贸易与粮价问题

18世纪的湖南是清帝国主要的粮食产区和大米输出中心。因此,有一句谚语“湖南熟悉世界,世界繁荣”。但湖南粮食的输出又极大地关联着省内外的粮食供求③3。那么清政府是怎样利用调控手段和制衡机制调节省际与省内的粮食供求的呢?本文即试图从清政府对湖南有关能调节粮食输出和粮食供求的粮商业、常平仓、捐监和截漕的政策来进行分析。一、严饬官民不留米商贩运是湘米输出最主要的途径,而湘米输出又关乎江浙闽粤等长期缺米地区的民食,清政府因而在湖南推行通商和保商的政策。这首先表现为“禁遏籴”。康熙中,湖南永州地方有人拦阻南下两广的米商,两广总督杨琳疏道:“湖南贩米至粤,必由永州府经过,彼地奸民每借禁粜名色,拦阻勒索,商贩不前。”他请求中央朝廷令湖南巡抚,如有奸民阻截取利者,“行令该地方官查孥治罪。”获得恩准④4雍正元年(1723),世宗郑重谕令湖广总督:“湖广本产米之地,为东南之所仰给,今尔禁不许出境,以至川米亦不到楚,不但邻省米价日昂,而湖广米价亦贵,是尔之遏籴,原欲为本省民食计,而本省并未受福也,……特明白晓谕,速行改悔,务令贩运流通,远近民食有赖。”⑤5由于清政府三令五申“禁遏籴”,湖南地方官一再上书表白自己未敢禁阻米商。康熙四十八年(1709)有旨:“江浙米价还贵,尔(湖北巡抚陈诜)同赵申乔(偏沅巡抚,为湖南巡抚前身)细心酌议将湖广米放下救江浙百姓才好。”赵申乔接旨后奏道:“湖南之米听商贩卖,盈千累万,殆无虚曰。臣又严饬官民不许留难。惟是湖南因贩多而米贵,江浙不因贩多而米贱,臣惟有实实通商放米,以尊圣旨而尽臣心已耳。”⑦6乾隆五十年(1785)、五十二年、五十三年,两粤官员和私商大规模开进湖南购买粮食。湖南巡抚奏称:“毫无阻滞”①7,“严饬地方官代为之料理,听其□运回粤,无许奸民阻遏②8”,“晓谕铺户,务使按照市价给以好米”。③9但朝廷在得知私商贩运粮食至他省过多而严重影响到米源地湖南民食的时候,为达到“彼此兼济”,有时也变通既定的“禁遏籴”。政策。雍正十年(1732),因“江苏贩米谷过多,长沙等地米价骤长至几钱一两不等”,巡抚赵弘恩“出示并饬商督臣、北抚臣暂停江苏贩运”,转而“饬江苏抚臣,如霁米谷,定数差员来楚动支仓谷售济”,以图达到“北、南、江苏三省百姓食米之价俱平”。这是赵弘恩试图以政府拨运粮食来阻遏私商贩运粮食。户部议复:“臣等看得赵弘恩所奏,恐楚米贩运过多;米价增长,是以如此办理,事属可行。”并指出“彼此兼济,方为有益”。世宗亦认可:“此议甚是”。④10商人唯利是图,要促使商人从事和加速粮食贸易活动,就必须满足其摄取利润的要求。有鉴于此,清王朝力图使米商正常的商业利润免受侵蚀。雍正八年(1730),朝廷斥责湖广总督迈柱违弃前钓,不让两淮商人黄光德等赴湖南籴买官仓谷30万石,认为迈柱要求在湖南不需米谷时,再听商人领运,“是米贵之时,则令商人停运,而半贱之时,则令商人领卖,甚非情理之平”。雍正皇帝裁定让商人仍于需米之处,领米转卖,并命令“不许地方官抑勒商人”,“倘商人获有余利,听其自取,不许交官”,他认为这样“于商、民均有稗益”。⑤11显而易见,清政府在维护米商的利益。当时作为米源地的驻军,亦须保护米商贩运。乾隆二十一年(1756),“江浙米贩到楚,由洞庭长江贩运,源源不绝”,湖广提督哈攀友曾上奏文,说自己已命令“沿塘汛弁兵丁勤加保护”,并委派下属右营游击林勋“于江湖一带往来巡查”。⑥12江浙闽粤地区是当时著名的缺粮地区,政府有限的粮食调拨,只不过是杯水车薪;这些区域人们多“计口而食,计日而籴”⑦13,官府平粜粮食只能济于一时,他们仰赖米商贩运、米铺供应粮食。为使米商源源不断地把米从米源省运至这些缺米地区,还须米商负于“坐困于货滞”,能即时销售给这些地区的米铺⑧14。于是,清政府对江浙等地铺户广收客米,囤积居奇,甚至采取宽容的态度,不主张在缺米地区清查囤户,转而在产米地区大规模清查囤积居奇。康熙四十八年(1709),两湖和江西巡抚指出江浙地方“富豪之家,广收湖广、江西之米,囤积待价,于中取利”。大学士、九卿等官僚要求在江浙地方查禁囤积,而康熙帝则令必须在湖广、江西之米源地清查囤积:“朕因湖广、江西之米,商贩由江而下者多,而江浙米价不减,故命尔等会议。阅尔等所议(指在江浙清查囤积)与朕意迥殊,如照尔等所议定例,禁止囤积米石,则胥役借此稽查,自无收灵囤积之弊。……应行之湖广、江西督抚委贤能官,将有名码头、大镇店买卖人名姓及米数一并查明,每月终一次奏闻”①15。这表明清王朝对包括湖南在内的米源地和江浙等缺米地米商采取了不一致的倾斜政策。二、湖南巡抚于修仓贮之米。一波新见,地层要求三可见,从乾隆初年开始,随着粮食供求矛盾的日益突出,减少官贮谷额,增加民间粮食的流通量,成为朝野的共同心声,并成为清政府此后关于常平仓制度的一个基本指导思想。但在湖南有一定余粮可供输出,而江浙闽粤等地缺粮严重的区域性供求不平衡的格局下,在当时商贩尚不能完全实现这种区域间的供求平衡,又极大地影响着湖南常平仓平粜行为的情势下,清政府在湖南又不能拘执于减少常平仓额的政策,不得不或主动或被动地使湖南多储备粮食。雍正皇帝就曾饬令湖广多买粮食以备他省调拨:“湖广为产米之乡11,谷石最宜多贮,将来运往别省,皆为近便。。”12雍正九年(1731)更明确指令湖广督抚:“湖广南北两省积谷甚多,著将从前商捐及耗羡银两存贮楚省者,动支五万两籴买新谷收贮,俟邻省需米,先尽仓贮之谷交还运回,以济民食。”①24乾隆年间特别是乾隆十三年后,各地都需降低仓储数额,但湖南封疆大吏却不断提出保留仓储溢额和买补仓谷的要求,清王朝为调节缺米源和米源地的粮食供求,一再破例应允。乾隆十三年规定各地超出仓储定额的所谓溢额谷,要“以次出粜”。当年湖南常平仓谷125万石,超出定额55万余石。巡抚开泰奏清“拨出三十万石,别案存贮,以备邻省及本省恤之用”。他分析道:“湖南夙称产米,乾隆二年(1737)至八年,诸省赴湖南购米,先后计百十七万有奇,中间又拔运福建、江苏,若尽粜溢额之谷,遇本省需用或邻省告籴,必放仓储缺额,灵补不易,”②8户部批准了他的请求,但指出“开销完日,无庸买补”。剩下的25万石溢额谷,决定仍按规定出粜,但到乾隆十七年,湖南巡抚要求拨出十万石作抵当年需买补的平粜谷,另10万石也清“不发粜,留归备贮项下”,声称过“既可备拨本省赈粜之需,又可备邻省接济之用”。③25于是乎,55万溢额谷,只出粜了五万石,其它50万石都保留在仓了。针对户部关于另额备贮之30万石溢额开销谷,不再买补的决定,湖南巡抚杨锡钹曾上奏朝廷:“湖南备贮谷三十万石,部议无庸买补,但湖南产米之乡,各省每资接济,如本省或有赈济及额谷价昂,均可于此内动支拨给,请于各属买补平粜额谷外,再行酌买备贮”。不但要求买补开销之谷,而且要求另外多买,乾隆皇帝竟同意了他的奏文,批道:“从前降旨停买溢额谷石,盖因官买过多,市价不无腾踊。今该省既需采买,务宜于谷贱之地从容买补,不得一任属员,但图近便,或于价贵处所,按数趸买,使米价顿昂,转失调剂之道。”④26清政府在不得不准许湖南买补溢额后,转而退一步饬令地方官注意买谷的地点,以避免米价的膨胀。这为后来湖南采买仓谷提供了依据。乾隆十八年,湖南奉命拨谷20万石运往江苏,范时授就说这20万石“原系奏明储备接济邻省,凡有动用仍应买补之项”,因而要求动藩库银两买补这调拨的溢额谷。⑤27乾隆二十年冬,湖南又拨溢额谷20万石至江苏,湖南巡抚又提出“动支司库正项陆续收买,仍为预备邻省接济之用”。⑥28由于湖南的溢额仓谷在不断地调拨他省的同时,又不断地买补和超额采买,乾隆十三年后的湖南常平仓谷数额,除乾隆十八年外,每年都在110万石以上⑦29,大大超过了乾隆十三年所订的702033石的限额。三、湖南巡抚规范了米价增长效应捐监是一种出资以获得监生身份的捐纳制度,它创始于明朝景泰元年(1450)清于顺治六年(1649)沿其制。捐监与主要以折色银钱捐纳职官的“暂停事例”不同,它是以捐纳本色粮食为主的“常例”①30,是官府集聚民间余粮、充实官仓的一条重要手段。雍正五年(1727),朝廷令湖北、湖南捐监,谕旨云:“湖北、湖南现存常平仓谷麦及截留漕粮米统计止五十余万石,视他省积储较少,议照江浙两省现开捐纳贡监事例,饬各省收捐本色,买贮在仓,以备东南各省拨运平粜之用”。②31从此旨可知,朝廷令两湖开捐之动机,在于多积仓谷,以备调拨东南缺米地区。但雍正年间,两湖几度停捐。雍正五年,“各府仓□尚未造竣,而生俊因米谷价昂,亦未有人报捐。”湖广总督面奏:“请俟来年稻熟之后举行。”③9雍正十年,湖广米价由先年每石6—7钱升到1两内外,这在当时的西湖是空前的。迈柱认为米价上涨是由于“川米禁贩不得到楚,江浙等省搬运甚多,又兼本省收捐以本色米谷上仓”,要降低米价,只有“遏籴”和停捐两途。前者违背朝廷的基本国策,因而“惟有将楚省北南收捐事例暂行停止,俟癸丑年(十一年)秋收未稔,谷价平减之时,再行收捐”。迈柱还进一步申述停捐会使“米谷流通,楚民与邻省之民均无食贵之虞”。获得朝廷的首肯④32。但到了第二年,“浙江米价较之上年更贵,江苏二省稍旱,汉口自春徂冬,江浙商贩米船联穑而下,又江苏采买谷石,秋后更多,有买补粜三之谷,有买补拨协赈济之谷,有采买积储或粜或存之谷”,两湖米价又在一两上下,为防明年青黄不接之时“有增无减”,迈柱又奏准捐监暂停一年。⑤33但次年,即雍正十二年,迈柱再度请求停捐。此次停捐的缘由与前两年一致的是,都与江浙的贩运和采买有关,不同的是,江浙不大情愿于湖广常平仓中拨,买粮食而乐于在民间采买。迈柱奏道:“楚省汉捐谷石,原为常平仓积贮可裕,兼为邻省缓急之需,今查邻省俱嫌仓谷贮之色变,连年委员赴楚向产米地方自行采买,不需仓谷,似不必代为预备。”认为停捐反而会有利于外省贩运,他说“江浙等省,即年登大有,尚需楚米接济,亦当多留米谷于市镇,以待邻省搬运”。⑥34可见雍正后期湖广连续3年停捐,在地方政府,是迫于粮食输出而来的米价增长效应;在中央朝廷,是为了维持湖广和江浙等省的粮食平衡而对捐监政策所作的变通。雍正时期,湖南府、县常平仓尚未普遍建立起来,仓容量有限,民间粮食供求远不及乾隆时期紧张,居民对常平仓的依赖性相对要小,且有利于官府来买仓谷,以捐监的手段吸引和聚集民间余粮以增加仓储,尚不紧迫。这是湖广屡次停捐得以实现的重要经济背景。从上可知,乾隆间米价的上涨,使湖南日益加强了对捐监的依赖关系,亦正基于此,中央政府都基本允准了湖南地方官的开捐、减额增捐的奏请。对于前述乾隆二十一年、二十八年和三十年湖南地方官的奏折,高宗皇帝分别批道:“如议所行”、④35“……将此旨交陈宏谋(湖南巡抚),听其酌议”⑤36、“交该督,听其议奏”⑥37。四、湖南传统粮食调控政策漕粮虽贵为“天庾正供”、“国计所关”,但在一省一地灾歉深重时,清朝统治者从维护其统治秩序出发,“即漕运之重,亦不惜截留散施”。①38这除了截留灾地之漕粮外,尚还有截留他省漕粮协济一类。湖南漕程最远,往返常常误期,而且路途耗损大,因而朝廷命湖南截留他省也较为频繁。康熙四十年(1701),户部令“楚省糟粮二十万九千余石尽数截留,存贮江宁省仓”②39。雍正十三年(1735),朝廷令湖南下年漕粮全数截往贵州。③40乾隆八年(1743)又截留湘漕10万石,雇佣民船运送广东。④41乾隆十六年,浙江抚臣要求湖南拨运仓谷,碾米20万石给浙江。当年长沙等地受灾,仓储不足,湖南巡抚请改为截漕⑤36,次年即奉诏截漕10万石⑥42。乾隆二十四年,浙江巡抚庄有恭曾因浙西受灾,奏请动司库银36万两向湖广采买粮食。高宗下旨,令湖南留起运漕粮15万石和碾仓谷5万石运至浙江平粜⑦29。类似的记载尚不少。可见,漕粮作为一种国家税收,也是清政府用来调节粮食供求的杠杆。湖南截漕运往他省,是清王朝针对产米省和缺米省粮食供求都很紧张,在省际间粮食调节的其他手段无济于事的时候,而作的暂时让渡,体现了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之间的粮食调节关系。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清政府的粮食调控有这么几个特点:一是调节手段的多样性。商人贩运、官府采买、仓储、截漕、捐监等都是清王朝用来调节粮食供求的工具。是侧重了间接的调控。清政府关注的是粮商业的政治社会环境、粮食的盈虚,直接的粮食调节则听由商人和地方政府自由进行;清政府对商人在粮食流通中的作用有相当认识,推行了一系列倚重米商的政策。其三,清政府的调控政策具有可塑性。如“禁遏籴”国策在执行中可作有限的让步:在普遍降低常平仓定额、增加民间粮食流通的总体政策下,能够允准有一定余粮的地区通过多买和捐多来增加仓储量,以利于粮食外拔;雍正年间,政府鼓励通过各种手段增加仓储,其中包括捐监,但在常平仓谷较充裕而又因商运过多而米价高昂、不便捐监的地区,又许其连年停止捐监;乾隆年间为减少官储谷数,不提倡捐监,但在因调拨和平粜,仓储严重空缺而采买困难的地区,又准其减额官捐;米源地糟粮可截往缺米地,朝廷让渡一部分税收,以调节粮食供求,这些都表明清王朝是较灵活地实施其调控政策的。粮食是人们不可须臾或缺之物,粮食的供求状况直接关系着社会治安秩序,清政府的粮食调控政策是其统治政策的重要构成部分,从其粮食调控政策,可以窥见封建社会晚期,封建政权社会控制机制的弹性和圆熟性,也可以寻到康乾盛世出现的部分答案。到了乾隆时期,情形就迥然不同了。湖南捐监政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降低每名生俊捐谷目、吸引捐监者,以弥补仓粮的空缺。乾隆朝的捐监是从乾隆四年(1739)肇始的。因原定谷数太多,“赴捐甚少”。乾隆十年,将原来每名捐谷数额减去五分之一,但“捐者仍属无几”。从乾隆四年至乾隆二十一年的18年间,湖南只收捐谷18万多石。乾隆二十一年湖南“应行买补碾运江米及本省平粜与动碾兵米等谷已九十余石之多,均应于秋收价平之时采买”;此外,为“取携不匮,有备无患”,湖南政府还想增储50万石。为弥补仓储这个巨大的缺口,湖南地方大员奏请将捐监一名288石降至186石。乾隆二十八年,布政使来潮奏道:“湖南历年买补运粤、运江、运豫各案谷面,加以岁需买补之借粜兵谷等顶,统计每年采买不下数十万石。民间生齿日繁,田土产谷只有此数,而江浙下游贩运络绎,未免价值日增,盖藏益薄”。又说“常平仓储,原为民食,若因采买过多而转使市价翻踊,殊多未便”。他提出改为劝民捐纳:“若士民踊跃急跃急公志图上进,则彼案谷石,方且源源输纳,一二年间仓廪自获充盈,或贮或运均可无缺,正无事加买谷石,再行动项为也。”两年后,即乾隆三十年,湖南布政使赫升额又提出在湖南开捐的请求。当年,外省米商大量贩运,米价猛长,青黄不接之时,常平仓纷纷平粜,“自开仓以至封仓两月有余,各属粜出之谷,约计八十余万石,所存之谷不及十分之五”,填补仓谷的任务非常繁重,赫升额说:“湖南今岁应买之谷甚多,恐难及时全数买足,即使买足,而仓储仍未充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