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专项预案_第1页
重庆市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专项预案_第2页
重庆市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专项预案_第3页
重庆市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专项预案_第4页
重庆市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专项预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庆市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专项预案重庆市人民政府印发重庆市国土房管局编制二○○七年五月目录TOC\o"1-3"\h\zHYPERLINK前言 5HYPERLINK1总则 6HYPERLINK1.1编制目的 6HYPERLINK1.2工作原则 6HYPERLINK1.3编制根据 7HYPERLINK1.4现状 7HYPERLINK1.5合用范畴 7HYPERLINK2组织机构及职责 8HYPERLINK2.1应急处置指挥机构 8HYPERLINK2.2市抢险救援指挥部工作职责 8HYPERLINK2.3区县抢险救援指挥部基本职责 9HYPERLINK2.4市抢险救援指挥部组员单位工作职责 10HYPERLINK2.5抢险救援工作组职责 14HYPERLINK3防止、预警与监测 17HYPERLINK3.1预警分类 17HYPERLINK3.2防止、监测 19HYPERLINK3.3灾情报告 20HYPERLINK4应急响应和处置程序 22HYPERLINK4.1蓝色警戒(Ⅳ级)处置程序 22HYPERLINK4.2黄色预警(Ⅲ级)处置程序 25HYPERLINK4.3橙色预警(Ⅱ级)处置程序 26HYPERLINK4.4红色预警(Ⅰ级)处置程序 27HYPERLINK5后期处置和新闻报道 28HYPERLINK5.1善后处置 28HYPERLINK5.2社会救助 28HYPERLINK5.3保险理赔 28HYPERLINK5.4调查报告和灾后评定 28HYPERLINK5.5状况通报 29HYPERLINK5.6灾情通报 29HYPERLINK5.7新闻报道 30HYPERLINK6保障方法 30HYPERLINK6.1通信与信息保障 30HYPERLINK6.2抢险救援力量保障 30HYPERLINK6.3抢险救援装备、物资 31HYPERLINK6.4抢险救援资金保障 31HYPERLINK6.5制度保障 31HYPERLINK6.6责任追究 32HYPERLINK7宣传培训和演习 33HYPERLINK7.1安全宣传 33HYPERLINK7.2预案培训 33HYPERLINK7.3演习与更新 34HYPERLINK8附则 34HYPERLINK8.1预案解释 34HYPERLINK8.2预案颁布实施 34HYPERLINK8.3预案管理与更新 34HYPERLINK8.4预案更新 34HYPERLINK8.5国际沟通与协作 34HYPERLINK8.6奖励与责任 34HYPERLINK9附录 35HYPERLINK9.1重庆市区县国土局及地质环境监测站通讯录 36HYPERLINK9.2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专业技术单位通讯录 39HYPERLINK9.3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专家通讯录 40HYPERLINK9.4重庆市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表 43

前言本预案对我市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置进行了规范,明确了应急处置的指挥体系、运行机制、事故报告、分级处置程序等9方面的内容。预案启动后,市政府有关部门、各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应按照本预案的规定,认真开展抢险救援工作。1总则1.1编制目的为了有效处置突发性地质灾害和重大险情,快速、及时、妥善防治地质灾害,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增进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和谐发展,特制订本预案。1.2工作原则以人为本。在处置突发性地质灾害中首先救人,最大程度地减少地质灾害和重大险情对人民生命财产带来的损失和威胁。防止为主、常备不懈。各级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应主动开展地质灾害的防止工作,认真按照预案做好地灾防治工作。统一领导、部门联动。各区县(自治县)(下列简称区县)人民政府要加强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工作的领导,统一指挥,完善应急处置运行机制,有效地协调有关部门,整合现有资源,提高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救援效率。分类负责、协调配合。地质灾害抢险救援工作实施“区县为基础、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有关部门按照《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有关进一步加强管理贯彻责任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告知》(渝办发[]99号)拟定的职责分工,亲密合作,认真贯彻各项应急处置方法。1.3编制根据重要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方法》(重庆市人民政府令第115号)、国务院《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等法规和规范性文本,并结合我市地质灾害的实际状况编制本预案。1.4现状我地质环境复杂,人类工程活动不停增加,地质灾害发生较为频繁。截至底,全市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8301处,分布于全市全部40个区县,其中三峡库区(三峡水库回水影响范畴和移民安置及专业设施复建区域内)2480处,库区外5821处。另外,还分布有5301.13平方公里的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和5.74万平方公里的地质灾害中易发区,极易受工程建设影响引发新的地质灾害。地质灾害类型重要有:滑坡、倒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及地裂缝等,其中滑坡6954处,倒塌1073处,泥石流110处,地面塌陷120处,地裂缝44处,并且每年汛期在长时间暴雨和洪水的诱发下,均要产生为数不少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由于地质灾害本身所含有特殊性和巨大的破坏性,因此对我市的都市规划、都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以及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1.5合用范畴本预案合用于发生在我市行政区域内全部的地质灾害和地质灾害险情。2组织机构及职责2.1应急处置指挥机构重庆市地质灾害抢险救援指挥部(下列简称市抢险救援指挥部)在重庆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的领导下,负责重、特大地质灾害和地质灾害险情的应急指导、统筹协调。指挥部指挥长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担任,副指挥长由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市国土房管局局长担任。市国土房管局、市建委、市水利局、市交委、市监察局、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卫生局、市移民局、市市政委、市政府救灾办、市安监局、市气象局、重庆铁路办事处等有关部门的负责人为指挥部组员。指挥部下设综合协调、事故调查、现场急救、治安防备、医疗救治、交通管理、善后解决等抢险救援工作组,分别由组员单位抽派人员构成。2.2市抢险救援指挥部工作职责2.2.1向市政府应急委报告重、特大突发性地质灾害信息和应急处置状况;2.2.2负责收集、掌握地质灾害有关信息,公布大型及以上地质灾害灾情、险情信息;2.2.3负责决定启动市级应急处置预案,拟定重大应急处置方法;2.2.4负责指挥、协调周边地区警力、民兵及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力量,组织社会有关抢险救援力量,共同做好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救援工作;2.2.5决定对地质灾害现场采用的强行拆除妨碍抢险救灾的建(构)筑物等重大强制性方法;2.3区县抢险救援指挥部基本职责各区县人民政府应成立对应的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救援指挥部和办公室,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制订本地区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应急抢险救援方法,在本辖区地质灾害和重大险情发生后第一时间赶赴灾害现场,负责进行应急抢险救援。2.3.1向市抢险救援指挥部报告突发性地质灾害信息和应急处置状况;2.3.2负责收集、掌握地质灾害有关信息,公布中型及2.3.3负责决定启动本级应急处置预案或采用其它应急方法,公布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及处置指令,采用各项应急处置方法2.3.4负责指挥、协调本地2.3.5决定对地质灾害现场进行封闭、实施交通管制、强行组织避灾疏散等强制性方法,状况2.2.6协调本级有关部门贯彻救灾资金。2.4市抢险救援指挥部组员单位工作职责2.4.1市政府救灾办:统筹协调全市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工作。开展调查研究,及时向市政府应急委提出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工作建议和意见;负责贯彻市抢险救援指挥部有关应急方法;会同市政府有关部门提出救灾资金、物资安排建议;协调有关部门贯彻市级救灾专项资金,并对救灾专项资金的使用状况进行监督检查;编制中长久自然灾害防灾减灾规划。2.4.2市国土房管局: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地质灾害防治。组织、协调影响居民住房地质灾害防治;指导、监督有关部门作好地质灾害预测预警工作;负责组织突发性地质灾害的调查评定工作,同时组织专家和专业单位制订突发性地质灾害的抢险救灾方案,并指导区县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承当地质灾害和地质灾害险情防治和应急抢险救援工作。2.4.3市建委:组织开展工程建设诱发地质灾害隐患的排查、监测;负责组织工程建设诱发地质灾害的抢险救灾,制订2.4.4市市政委:负责市政设施及周边地质安全隐患防治工作。负责组织对各类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市政设施巡逻、排查和监测,将影响市政设施的地质灾害防治纳入市政设施日常管理和维护中;负责各类垃圾解决场监测,避免垃圾垮塌引发灾害;本地质灾害威胁到市政设施及周边人民群众安全时,有关负责人应立刻到现场组织抢险救灾,负责制订应急抢险方案并组织实施,快速恢复市政设施功效。2.4.5市交委:负责公路、航道沿线边坡及周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各类交通工具和行人的安全。负责各类交通设施建设项目(涉及改扩建项目)周边的地质灾害防止;负责组织公路、航道沿线边坡及周边地质安全隐患的巡逻、排查工作;对排查出的地质灾害,负责组织监测,及时采用治理方法;负责各类交通设施的监管和后期维护管理,将地质灾害监测工作纳入交通设施安全维护日常工作中;当发生地质灾害灾情或险情,威胁到公路、航道、码头时,有关负责人应立刻到现场,负责组织抢险救灾,及时制订应急抢险、抢修疏通方案并组织实施,快速恢复交通、航运,确保交通工具和行人的安全。2.4.6市水利局:负责水利设施及周边地质灾害防治和因洪水引发地质灾害的防止。负责在建水利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加强防治工程质量监管;负责水利工程的建设和后期维护的监管,做好水利设施及周边的安全隐患巡逻、排查工作;对排查出的地质灾害负责组织监测,及时采用治理或搬迁避让方法;负责水文、水情分析预测,发现洪灾险情,及时向有关地区和有关部门通告状况,协助区县人民政府做好洪水引发地质灾害防止工作;当发生地质灾害灾情或险情,威胁到水利设施及周边人民群众安全时,有关负责人应立刻到现场,负责制订应急抢险救灾方案并组织实施。2.4.7市移民局:负责做好三峡库区和彭水乌江电站建设的移民迁建区、移民迁建设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责移民工程建设指导、监督和管理,责成项目业主贯彻因工程建设引发地质灾害的防止工作,规避在地质灾害威胁区及周边选址;负责三峡库区高切坡项目的监测治理工作,特别要重视巫山、奉节、云阳、万州、开县、彭水、酉阳的移民迁建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责督促移民迁建项目业主,对移民迁建涉及的地质灾害进行监测和保护;当发生地质灾害灾情或险情,威胁到移民迁建区、迁建设施和周边人民群众安全时,有关负责人应立刻到现场,负责制订应急抢险救灾方案并组织实施。2.4.8市经委、市安监局:负责工业公司、矿山开采等生产活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协调配合重、特大突发性地质灾害的调查解决,对有关责任单位和个人提出解决意见建议。负责安全生产许可证的发放及管理职责,加强工业公司、矿山开采等生产过程中的地质灾害防止工作;组织工业公司、各类矿山开采等生产活动的巡逻、排查工作;发现地质安全隐患,负责责令工业公司、矿山开采公司整治;负责矿山开采活动的监管,组织矿山公司将地质灾害监测和治理纳入公司安全生产管理范畴;当发生地质灾害灾情或险情,威胁到工业公司、矿山开采和周边人民群众安全时,有关负责人应立刻到现场,负责制订应急抢险救灾方案并组织实施。2.4.9市财政局:负责筹集调度救灾资金,确保救灾资金及时足额到位;负责救灾资金使用的监管工作。市监察局:负责对区县政府和市政府有关部门、国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别人员推行安全监督管理职责以及灾情处置状况实施监督。对区县政府和市政府有关部门、国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别人员在重特大突发性地质灾害中不推行或不对的推行职责的行为进行查处。市公安局:负责指挥地质灾害现场警戒、道路交通管制、维护地质灾害现场的治安和组织人员疏散。控制易燃、易爆、有毒物质泄漏,参加地质灾害抢险救援。2.4.12市卫生局:负责组织有关医疗单位对伤病人员实施救治和处置;负责采用方法2.4.13市气象局:负责提供地质灾害处置期间的气象信息,同时进行灾害性天气趋势分析和预报,定时公布2.4.14市民政局:协助区县人民政府调查核算灾区房屋损失,灾民生活状况;协助区县人民政府做好险区灾民临时转移安置工作;协助区县做好灾民生活安排工作,并按规定予以重灾户救助补贴2.4.15重庆铁路办事处:负责铁路沿线周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组织铁路沿线地质灾害排查、巡逻工作;本地质灾害威胁到铁路和火车站时,有关负责人到现场组织抢险救灾,并及时制订抢修、疏通方案,快速2.4.16区县人民政府:负责及时组织力量赶赴地质灾害现场,急救伤员,在第一时间组织救援力量实施先期应急处置。牵头组织善后解决和社会稳定工作。组织制订乡镇(街道)、重要路段、重点公司2.5抢险救援工作组职责2.5.1市级抢险救援工作组职责综合协调组:由市政府救灾办、市国土房管局、市公安局及有关区县人民政府的有关负责人参加。任务是传达现场指挥部领导的批示,报告地质灾害应急处置状况,协调有关抢险救援工作,完毕领导交办的各项任务。

地质灾害抢险救援组织体系市政府应急委(市政府应急办)市政府应急委(市政府应急办)市应急指挥部市应急指挥部(市政府救灾办)市抢险救援指挥部市抢险救援指挥部(地质灾害救援指挥部)市国土房管局市建委市市政委市交委市水利局市移民局市经委、市安监局市财政局市监察局市公安局市卫生局市气象局市民政局重铁办事处区县人民政府区县人民政府区县人民政府综合协调组:市政府救灾办牵头,市安监局、市国土房管局等单位和区县政府参加。善后解决组:本地政府牵头,市民政局和受灾单位参加构成综合协调组:市政府救灾办牵头,市安监局、市国土房管局等单位和区县政府参加。善后解决组:本地政府牵头,市民政局和受灾单位参加构成。交通管理组:市交委牵头,公安、铁路、海事等部门构成。医疗救治组:由市卫生局牵头,启动有关救治预案,由本地医院负责现场救治。治安防备组:由市公安局牵头区县政府协助贯彻。现场急救组:由指挥部决定牵头部门,组织抢险救援力量进行现场急救。事故调查组:由市国土房管局牵头,市监察局、安监局、民政局等部门和区县政府参加。重、特大突发性地质灾害现场重、特大突发性地质灾害现场重、特大突发性地质灾害现场重、特大突发性地质灾害现场事故调查组:由市国土房管局牵头,市安监局、市监察局、市民政局和有关区县政府配合。重要任务对发生地质灾害的因素进行调查,核算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状况,并通过现场指挥部向市政府应急委及国务院地质灾害调查组报告发生地质灾害的初步因素。治安防备组:由市公安局负责。任务是组织公安干警及本地街道、乡(镇)有关人员设立地质灾害现场警戒区,严禁无关人员进入现场,维护现场治安秩序。现场急救组:由现场指挥部拟定组员单位,重要由参加抢险的抢险救援力量构成。任务是快速急救遇险、受伤人员,安全转移人财物等。医疗救护组:由市卫生局负责,由卫生系统有关医疗单位构成。任务是对受伤人员进行现场急救和重伤人员转运救治,并提供医疗救治中必要的技术支持。交通管制组:由市公安局牵头,市交委参加。重要任务是负责地质灾害现场的交通管制和疏导道路交通,确保抢险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善后解决组:由本地政府牵头,负责做好遇难、受伤人员的赔付及安抚工作。2.5.2区县抢险救援工作组职责综合协调组:由区县政府牵头,国土、公安等部门参加。任务是负责传达抢险救援指挥部领导批示,报告灾害处置状况,协调有关抢险救援工作,完毕领导交办的各项任务。事故调查组:由区县国土局牵头,区县安监、监察、民政部门配合。重要任务是对发生地质灾害的因素进行调查,核算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状况,并通过现场指挥部向政府报告发生地质灾害的初步因素。治安防备组:由本地公安部门牵头,组织公安干警及本地有关人员维护现场治安秩序。现场急救组:由现场指挥部拟定组员单位,重要由参加抢险的救援力量构成。任务是快速急救遇险、受伤人员,安全转移人财物等。医疗救护组:由区县卫生局负责,卫生系统有关医疗单位构成。任务是对受伤人员进行现场急救,将重伤员送医院急救,为治疗重伤员提供医疗技术支持。交通管制组:由本地公安部门牵头,本地公安交警参加。任务是负责灾害现场交通管制,疏导道路交通,确保应急抢险工作的顺利进行。善后解决组:由本地政府牵头,受灾单位参加,负责做好遇难、受伤人员及家眷的安抚工作。3防止、预警与监测3.1预警分类按照地质灾害造成的伤亡状况和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即根据地质灾害的稳定性及危害性将地质灾害分为四级。特大型地质灾害为一级,大型地质灾害为二级,中型地质灾害为三级,小型地质灾害为四级,分别以红色、橙色、黄色、蓝色予以标志。特大型地质灾害为红色预警(Ⅰ级):(1)因山体倒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灾害造成30以上死亡,或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地质灾害;(2)受地质灾害威胁,需转移人数在1000人以上,或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在1亿元以上的灾害险情;(3)因地质灾害造成大江大河支流被阻断,严重影响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大型地质灾害为橙色预警(Ⅱ级):(1)因山体倒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灾害造成10人以上、30人下列死亡,或因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下列的地质灾害;(2)受地质灾害威胁,需转移人数在500人以上、1000人下列,或潜在经济损失5000万元下列、1亿元下列的灾害险情;(3)造成铁路繁忙干线、国家高速公路网线路、民航和航道中断,或严重威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有重大社会影响的地质灾害。中型地质灾害为黄色预警(Ⅲ级):因灾死亡3-9人,或受威胁人数100-500人,或直接经济损失100-500万元,或潜在经济损失500-5000万元的地质灾害。小型地质灾害为蓝色预警(Ⅳ级):因灾死亡1-2人,或受威胁人数100人下列,或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下列,或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下列的地质灾害。地质灾害灾情是指地质灾害已经发生并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质灾害险情是指地质灾害隐患点发生强烈变形迹象,有可能立刻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3.2防止、监测监测预警是我市对地质灾害进行防备的重要方法之一。对我市全部地质灾害隐患点均应进行群测群防监测,同时对大型以上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专业监测。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以各级政府为主导,各级国土资源部门为主管,各有关负责人(涉及地质灾害威胁区建构筑物全部人、管护人、资产监管部门、行业管理部门)负责,各级地质环境监测站为技术依靠,发挥信息系统作用,构成应急反映技术队伍,建立地质灾害应急反映系统;市国土房管局要组织有关负责人建设全市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形成覆盖全市地质灾害易发区的群测群防预警网络体系,及时对突发重、特大地质灾害进行监测预警;全方面推动市级地质灾害监控中心及40个区县级监测站的建设,尽快实现各级监控站信息数据共享,建立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地质灾害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建成我市地质灾害气象预测预报系统,建立地质灾害通报、会商及预测预报等制度,同时形成我市地质灾害预报预警信息反馈机制;市级有关部门要负责本行业地质灾害调查、巡逻,贯彻本行业地质灾害监测,并将调查成果和监测数据定时汇交国土资源部门。实现对我市地质灾害的有效监控,为我市地质灾害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基础信息。地质灾害威胁区的建(构)筑物全部人、管护人、使用人和建(构)筑物主管部门,应按照政府和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规定,作好地质灾害监测和防止工作。3.3灾情报告突发地质灾害和险情发生后,受地质灾害影响的群众或知情者应立刻向本地人民政府、国土主管部门或有关行业部门报告。其它单位或者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接到报告后,应立刻转报本地人民政府。本地人民政府、区县国土主管部门或有关行业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刻派人赶赴现场,进行现场调查,提出防灾建议,必要时可采用公布预警信号、告知受威胁对象撤出危险地带等方法,避免灾害发生或者灾情扩大。发生大型以上地质灾害灾情或险情后,应及时向上级人民政府和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报告。区县政府要在1小时内如实向市政府应急办报告,不得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同时抄送市国土房管局。发生特大型地质灾害灾情或险情后,市政府应急办要立刻如实向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报告,最迟不得超出4小时。特殊状况下,事发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值班人员在报告上一级政府的同时,可直接向国务院报告。市政府应急办、市政府救灾办、市国土房管局要及进掌握大型以上地质灾害和险情,对发生在敏感地区、敏感时间,或可能演化为特别重大、重大事件的地质灾害灾情、险情的报送,可不受分级原则限制。公民、法人、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可直接向市突发公共事件接警中心报警,统一报警电话为,充足运用110报警、119火灾、122道路交通事故、120急救等应急报警资源实施联动报警。发生大型以上地质灾害灾情、险情后,地质灾害所在的地质环境监测部门应立刻向市国土房管局报告,市国土房管局接报后,应立刻向市政府应急委、市应急指挥部报告,并立刻通报市政府有关部门。市政府应急委、市应急指挥部根据发生的地质灾害类型和预警级别启动有关预案,并告知指挥部组员单位的领导赶赴现场,同时向国务院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构报告。各组员单位领导赶赴现场后,应进一步理解、核算地质灾害状况,就抢险救援力量、现场处置状况不间断地向市政府应急委报告,并在24小时内书面报告。突发性地质灾害灾情和险情报告重要涉及下列内容:(1)地质灾害灾情或险情发生(或发现)时间、具体地质、受灾范畴(或受威胁对象)。(2)地质灾害灾情发生的简要通过,伤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地质灾害险情的潜在危险程度、危害程度预计及发展趋势的初步评定。(3)地质灾害灾情或险情发生因素初步判断。(4)地质灾害灾情或险情发生后采用的方法及事态初步控制状况。(5)下一步计划采用的方法(涉及需请求增援的事项)突发地质灾害和险情明显与人为活动有关的,应按照《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解决条例》有关规定,加强信息报送工作。4应急响应和处置程序突发地质灾害或险情发生后,本地区县人民政府应根据现场调查状况,及时启动应急综合预案,立刻组织力量赶赴现场抢险救援,并对地质灾害或险情现场严密保护,避免人员伤亡扩大,必要时现场抢险指挥部可采用对应的强制方法,确保安全。抢险救援指挥部在核算地质灾害或险情的初步状况后,根据蓝、黄、橙、红四级预警级别,向市政府应急委提出预警级别建议。突发性地质灾害或险情由区县政府负责作出应急反映,采用应急处置方法。大型及以上突发性地质灾害,区县政府作出应急反映处置的同时,市政府应急抢险救援指挥部及各有关组员单位应尽快赶赴现场指导、协助处置。特大型突发性地质灾害,或市政府对事态难以完全控制时需国家或者其它省市提供紧急援助时,可由市政府向国务院报告请求助助。4.1蓝色警戒(Ⅳ级)处置程序4.1.1抢险救援指挥部组织体系蓝色预警(Ⅳ级)地质灾害灾情或险情发生后,区县抢险救援指挥部应快速组织抢险救援人员和抢险救援装备赶赴现场,实施抢险救援。应急处置工作由地质灾害抢险救援指挥部负责组织。4.1.2抢险救援应急指挥程序4.1.2.1蓝色预警(Ⅳ级)地质灾害灾情发生后,按以下工作程序开展应急抢险救援:(1)乡镇(街道)政府于第一时间达成现场,理解灾情,拟定应急工作规模,布置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抢险工作,设立警戒区域、撤离险区群众、组织现场搜救工作,并快速上报区县政府,同时抄报有关部门;(2)区县政府在接到灾情报告后,立刻向同级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各组员单位通报状况,组织人员赶赴现场,并启动有关预案;(3)区县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应采用的应急行动:立刻启动区县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的工作和组织区县抢险救援指挥部快速赶赴现场,现场指挥应急抢险,对地质灾害应急抢险工作实施集中领导:划定危险区域、设立警戒标志、险区内严禁人员进入、疏散并妥善安置群众、开展24小时应急监测、组织现场搜救工作,必要时可征用物资、交通工具和有关设施、设备,甚至采用强制撤离等强制方法,避免灾情扩大。抢险救灾指挥部对灾害损失状况进行核算、报告,对重要工程设施及大、中型公司破坏状况进行调查、录像,24小时内向市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报告灾情,并报告抢险救灾已采用的方法、成效及下步工作计划。在开展应急抢险救援过程中,要协调好多种抢险救援力量,贯彻各项安全防备方法,避免在抢险救援过程中发生其它意外事故。4.1.2.2蓝色预警(Ⅳ级)地质灾害险情发生后,应按以下工作程序开展应急抢险:(1)乡镇(街道)政府于第一时间达成现场,理解险情,公布预警信号,设立警戒区域、撤离险区群众,并快速上报区县政府,同时抄报有关部门;(2)区县政府和有关部门应立刻启动突发性地质灾害有关预案,同时按拟定的工作程序开展应急抢险工作。(3)区县国土局应立刻开展应急调查,划定成灾范畴和危险区,明确可能发展趋势,提出应急抢险建议方法,将成果报指挥长。(4)指挥长应根据国土局的调查成果,责成乡镇政府立刻组织危险区内全部群众撤离至安全地带,必要时可征用物资、交通工具和有关设施、设备,甚至采用强制撤离等强制方法。(5)为避免事态进一步发展,抢险救灾指挥部应贯彻专人对地质灾害进行24小时监测,作好监测统计。(6)24小时内向市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报告险情处置状况,涉及已采用的方法、成效及下步工作计划。在开展应急抢险救援过程中,要协调好多种抢险救援力量,贯彻各项安全防备方法,避免在抢险救援过程中发生其它意外事故。4.2黄色预警(Ⅲ级)处置程序4.2.1抢险救援指挥部组织体系同蓝色预警(Ⅳ级)地质灾害灾情或险情抢险救援指挥部组织体系。4.2.2抢险救援应急指挥程序4.2.2.1黄色预警(Ⅲ级)地质灾害灾情发生后,除严格执行蓝色预警(Ⅳ级)抢险救援应急指挥程序外,还应当开展下列工作:(1)区县国土资源部门应当告知本地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技术支撑单位技术人员立刻赶赴现场提供技术支持。(2)监测工作应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监测数据及分析结论应随时报送抢险救援指挥部。(3)必要时,指挥长可由县政府重要领导担任。(4)状况危及时可采用强制拆除危险建筑物等强制方法。(5)灾后应由国土资源部门组织地质灾害责任认定。(6)市抢险救援指挥部可视状况派人赶赴地质灾害现场,指导和协助区县人民政府做好抢险救援工作。4.2.2.2黄色预警(Ⅲ级)地质灾害险情发生后,除严格执行蓝色预警(Ⅳ级)抢险救援应急指挥程序外,还应当开展下列工作:(1)区县国土资源部门应当告知本地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技术支撑单位技术人员立刻赶赴现场提供技术支持。(2)监测工作应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监测数据及分析结论应随时报送抢险救援指挥部。(3)必要时,指挥长可由县政府重要领导担任。(4)状况危及时可采用强制拆除危险建筑物等强制方法。4.3橙色预警(Ⅱ级)处置程序4.3.1现场抢险救援组织指挥体系大型突发性地质灾害灾情或险情发生后,区县抢险救援指挥部应快速组织抢险救援人员和抢险救援装备赶赴现场,实施抢险救援。市抢险救援指挥部及其组员单位的负责人也应及时赶赴事件现场,指导和协助抢险救援。4.3.2抢险救援应急指挥程序橙色预警(Ⅱ级)地质灾害灾情、险情发生后,除严格执行黄色预警(Ⅲ级)抢险救援应急指挥程序外,还应当开展下列工作:(1)市国土房管局应当组织专家赶赴现场指导抢险救灾。(2)监测工作应当增加专业监测,监测数据及分析结论应随时报送市、区县抢险救援指挥部。(3)市抢险救援指挥部及其组员单位的负责人应加强抢险救援工作的监督、指导、协调和协助。(4)必要时可调集周边地区应急抢险救援队伍增援抢险救灾。(5)视状况需要,市抢险救援指挥部申请市政府应急委统一协调驻渝部队或武警部队增援。(6)市级有关部门应在市抢险救援指挥部统一领导下,在各自职责范畴内,对灾区进行紧急增援。(7)市抢险救援指挥部快速汇总灾情及已采用的方法,及时编发《灾区快报》和《抢险救灾通讯》,供领导参阅并作为新闻媒体宣传报道的根据,及时向市政府应急委(市政府应急办)和国土资源部报告。4.4红色预警(Ⅰ级)处置程序4.4.1现场抢险救援组织指挥体系同橙色预警(Ⅱ级)地质灾害灾情或险情抢险救援指挥部组织体系。4.4.2抢险救援应急指挥程序红色预警(Ⅰ级)地质灾害灾情、险情发生后,除严格执行橙色预警(Ⅱ级)抢险救援应急指挥程序外,还应当开展下列工作:(1)快速汇总灾情及已采用的方法,在1小时内向国务院和国土资源部报告灾情、险情(涉及受灾状况、已采用的方法、损失初步评定和灾害发展趋势、下步工作计划)。(2)市抢险救援指挥部应根据灾情、险情的发展,不停增派现场应急抢险人员、物资。由市政府应急办统一协调驻渝部队或武警部队增援。(3)必要时,由市政府向国务院请求紧急增援。(4)及时编发《灾区快报》和《抢险救灾通讯》,供领导参阅并作为新闻媒体宣传报道的根据。(5)市级有关部门应及时向国务院有关部门报告抢险救灾状况,请求解决需要紧急增援事项。5后期处置和新闻报道5.1善后处置地质灾害灾情、险情发生后,受灾群众灾后安置和重建工作应享有本地救灾有关政策。由本地区县政府牵头,按有关法规和政策,对地质灾害受伤人员予以救治和救助,并做好善后工作,快速对地质灾害现场进行清理,排除障碍,保障都市功效,恢复交畅通通。5.2社会救助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后,社会、个人和外国机构向受灾人员捐赠资金和物质,统一由市政府接受捐赠办公室和市红十字会接受,并按规定加强管理和监督。5.3保险理赔大型及以上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后,现场指挥部及时协调有关保险公司提前介入,按有关工作程序作好参保理赔工作。5.4调查报告和灾后评定地质灾害调查组在调查取证工作结束后,要尽快写出调查报告,明确引发地质灾害负责人,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并提出改善工作的建议。地质灾害损失评定和责任认定由国土部门组织,中型及下列的由区县国土局组织灾后评定,并向市国土房管局报告;大型及以上的由市国土房管局组织灾后评定,并于灾后15日内书面对市政府应急委、市应急指挥部和国土资源部报告。地质灾害灾情、险情为人为活动引发的,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其它有关法律、法规,追究有关当事人责任。5.5状况通报在处置突发性地质灾害灾情中,现场指挥部要按规定及时做好上情下达、下情上报工作,快速将抢险救援、地质灾害现场控制等状况向市抢险救援指挥部报告,并将领导的批示,快速传达成有关单位和人员。5.6灾情通报地质灾害现场调查组要做好地质灾害现场的勘查和取证工作。中、小型突发性地质灾害的调查成果应及时向本级安监、监察等部门及区县人民政府通报。有关部门对责任事故作进一步调查,追究有关负责人的责任。大型以上突发性地质灾害的调查成果应及时向市国土房管局报告,市国土房管局立刻向市政府应急委和市应急指挥部报告。同时,向市安监局、市监察局等部门及有关区县人民政府通报。主动配合市级有关部门,对责任事故作进一步调查,由市监察局追究有关负责人的失职、失职责任。大型以上突发性地质灾害或险情的调查成果应及时向市政府应急委报告,并督促区县有关部门,做好责任事故的进一步调查,追究有关负责人的失职、失职责任。发生特大型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待国务院地质灾害事件调查组达成现场后,市抢险救援指挥部如实向国务院调查组报告地质灾害的有关状况,提供有关调查取证材料,并按照国务院调查组规定,继续组织开展地质灾害灾情调查取证工作。5.7新闻报道重特大突发地质灾害调查核算后,按照及时主动、精确把握、对的引导、讲究方式、重视效果、恪守纪律、严格把关的原则,报市政府应急委审核同意,由现场指挥部指定的新闻讲话人向媒体公布。6保障方法6.1通信与信息保障建立大型以上突发性地质灾害信息采集、解决制度,确保应急处置期间的信息畅通。市抢险救援指挥部组员单位及抢险救援单位,拟定一名负责人和联系人,保持24小时的通讯畅通。参加应急抢险救援的全部部门及通讯方式见附件一。6.2抢险救援力量保障市和区县建立由警察、民兵及社会有关抢险救援力量构成的自然灾害应急抢险救援队,负责现场抢险救援具体工作。国土资源部门组建由地质灾害防治专家、各级地质环境监测站和在渝含有国土资源部颁发的地质灾害防治专业资质单位构成的技术支撑提携,为突发性地质灾害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见附件2、附件3。6.3抢险救援装备、物资各区县人民政府应当作好应急抢险救援的设施、设备和救灾物资储藏,在处置可能的化学危险品泄露事故中应准备必要的防护服,确保应急抢险救援工作的需要。6.4抢险救援资金保障市政府建立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各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对应的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和抢险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6.5制度保障各级国土主管部门要组织区县、乡镇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做好汛前排查、汛期巡逻、汛后检查工作,严格执行汛期24小时值班制度、险情巡逻制度和灾情速报等制度,及时精确的上报灾情信息。地质灾害重点防止期执行地质灾害灾情、险情日报制,有灾报灾,无灾报平安,发生重特大灾情时要随时上报。地质灾害易发区内(附件4)要做好群测群防工作,贯彻防灾负责人和监测负责人;对已查明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及时建立监测点,建立群测群防网络并贯彻监测责任制,做好灾害点的防灾预案;要及时向灾害影响区居民发放地质灾害防灾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做到有备无患。在政府的领导下,各级地质环境监测站要与同级气象部门做好地质灾害等级预报。各区县国土主管部门负责人要随时注意灾害等级预报,并与本地气象、水文等部门协作,及时掌握辖区内的水文水情和降雨状况,做好可能出现险情的防灾准备,防患于未然。房屋、建设、市政、水利、交通、移民、安监等主管部门要各负其责,按照《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有关进一步加强管理贯彻责任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告知》(渝办发[]99号)职责分工,做好本行业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地质灾害防治不留死角。国土部门负责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房屋部门负责组织影响居民住房地质灾害防治;建设和市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市政设施及周边地质灾害防治,确保市政设施及周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交通主管部门负责公路、航道沿线边坡及周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各类交通工具和行人的安全;水利部门负责水利设施及周边地质灾害防治和因洪水引发地质灾害的防止;移民部门负责做好涉及三峡库区和彭水乌江电站建设的移民迁建区、移民迁建设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安全生产部门负责工业公司、矿山开采等生产活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6.6责任追究按照《国务院有关重特大事故责任追究制度》、《治安管理条例》、《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解决条例》、《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方法》等规定,有关部门应对下列行为单位和个人严格责任追究:(1)对突发地质灾害灾情、险情信息不按有关规定上报、迟报、漏报、瞒报的;(2)拒不执行灾害现场指挥部的指令,延误应急抢险工作造成严重后果的;(3)在人员救助、物资调配、事故调查、现场秩序维护等方面不配合、不支持,影响、干扰和阻挠应急抢险救援工作的单位和个人;(4)引发地质灾害灾情,造成人员伤亡和严重经济损失的直接负责人;(5)不按规定及时采用方法处置地质灾害的单位和个人。7宣传培训和演习7.1安全宣传向社会公布和宣传市突发公共事件统一报警电话:使广大市民知晓。市级有关部门要运用大众传媒、互联网宣传地质灾害防治的法律、法规和防止、避险、自救、互救等常识,提高全民的安全自救防护能力。7.2预案培训各有关单位要根据本预案的规定,制订对应的技术方案,储藏对应的物资,组织开展本部门、本系统的负责人、参加应急抢险救援管理和抢险救援人员实施预案的业务培训,熟悉实施预案的工作程序和工作规定,适时开展演习,做好实施预案的各项准备工作。7.3演习与更新市抢险救援指挥部不定时组织市级有关部门开展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救援实战演习。每次特大型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后,市国土房管局对本预案进行修订完善。8附则8.1预案解释本预案由市国土房管局编制并负责解释。8.2预案颁布实施本预案经市政府审议通过,以文献形式颁布实施,并报国务院办公厅和国土资源部备案。8.3预案管理与更新区县人民政府、我市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处置责任单位和负有应急保障任务的单位,都要根据本预案和所肩负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处置任务,组织制订对应的应急方法。8.4预案更新适时对本预案进行更新。8.5国际沟通与协作国际机构的联系方式、协作内容与合同,参加国际活动的程序等,在《重庆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表述。8.6奖励与责任参考市政府有关规定办理,如追认烈士,表彰奖励及依法追究有关负责人责任等。9附录9.1重庆市区县国土局及地质环境监测站通讯录9.2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专业技术单位通讯录9.3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专家通讯录9.4重庆市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表

9.1重庆市区县国土局及地质环境监测站通讯录区县值班电话号码传真号码监测站负责人姓名联系电话渝中区国土分局罗淼江北区国土分局蓝晓霞南岸区国土分局蔡显跃九龙坡区国土分局刘颖沙坪坝区国土分局刘红雨大渡口区国土分区杨玉明北碚区国土分局曾祖伟巫山县国土局陈中富巫溪县国土局刘海燕奉节县国土局甘在安云阳县国土局冉洪钧开县国土局罗木成万州区国土局吴疆忠县国土局崔源石柱县国土局向远长丰都县国土局赵天兵涪陵区国土局刘健武隆县国土局王其铭长寿县国土局舒建平渝北区国土局陈善学巴南区国土分局李清东江津县国土局成庆秀山县国土局杨淳南川县国土局吴永洪万盛区国土局李国斌铜梁县国土局高远森綦江县国土局谢显明彭水县国土局陈平垫江县国土局陈波荣昌县国土局冉红兵酉阳县国土局李景林黔江县国土局何红双桥区国土局宋明霞城口县国土局王世东璧山县国土局何开源合川县国土局刘启军梁平县国土局王开文永川县国土局徐刚潼南县国土局张世金大足县国土局张树海北部新区高新园国土分局王白银李新江北部新区经开园国土分局冯永斌高新区国土分局张荣洲经开区国土分局苏孝金

9.2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专业技术单位通讯录单位名称联系区县联系人联系电话南江地质队北部新区经开园区、北部新区高新园区、万州、涪陵、武隆、开县罗迎五208地质队渝中、北碚、长寿、江津、綦江、大足、铜梁、潼南、荣昌、璧山、垫江、巫山、巫溪、经开区李建刚107地质队渝北、黔江、南川、酉阳、秀山、彭水何安第136地质队江北、九龙坡、沙坪坝、涪陵、城口、开县、云阳、石柱、忠县、丰都、合川张国会四川地质集团双桥吴良能四川华地公司奉节莫预科长委重庆院巴南、巫山岳雪波川东南队大渡口、梁平、酉阳白建华607地质队南岸陈湘瑶205地质队永川徐继林重煤研究所九龙坡、万盛、合川、武隆、彭水、高新区姚光华

9.3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专家通讯录姓名性别年纪单位专业职称联系电话手机号码方玉树男46水工环地质教授黄家愉男64重庆时乐浦地质灾害防治咨询设计事务所岩土工程专家级高工黎力男46重庆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水工环地质专家级高工江景雄男47重庆市设计院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专家级高工吴庆璞男63天府矿务局地质矿山高级工程师彭先孚男66重庆市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专家级高工任幼蓉女48重庆市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专家级高工吴德伦男63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岩土工程专家、博导郭映忠男61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岩土工程教授徐锡权男64重庆市建筑科学研究院岩土工程专家级高工张建华男40重庆市市政管理委员会岩土工程副专家陈海鹏男39重庆市水利局地质高级工程师陈洪凯男39重庆交通学院岩土工程专家、博导蒋成站男64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重庆分院地质、勘探研究员任中阳男48重庆市移民局监理咨询中心地质高级工程师何平男41重庆市设计院岩土工程专家级高工熊昌铨男64重庆市房屋安全鉴定所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专家级高工注册岩土工程师蒋源明男49重庆市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高级工程师陈书文男41重庆煤田地质研究所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高级工程师周小亮男56重庆市高新岩土工程勘察设计院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高级工程师姓名性别年纪单位专业职称联系电话手机号码李长雄男40重庆市勘测院工程地质高级工程师杨光顾女50重庆市勘测院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高级工程师张天友男37重庆六○七勘察实业总公司工程地质、水文地质高级岩土工程师徐乔男39重庆市地勘局107地质队水文地质高级工程师袁兴平男41重庆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水文、工程、环境地质高级工程师母泽森男39重庆一三六地质队地质勘察高级工程师廖怀军男37重庆一三六地质队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高级工程师唐耿琛男41中煤国际工程集团重庆设计研究院岩土工程专家级高工唐秋元男38中煤国际工程集团重庆设计研究院岩土工程专家级高工李玉生男68重庆市地勘局南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专家级高工尧红庆女43重庆市地勘局南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专家级高工李彦坤男58重庆市地勘局南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高级工程师周颂杰男60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岩土工程、矿产地质专家级高工刘光华男40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院水工环地质专家级高工谭广慈女60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院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高级工程师9.4重庆市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表分区及代号亚区名称分布位置面积(km2)灾害点数(个)灾害点总体积(×104面发育密度(个/km2)面变形破坏模数(×104m3备注地质灾害不易发区(Ⅰ)太安—平滩地质灾害不易发区Ⅰ1266.56本区总面积735.42km2,灾害点总数9个陈家桥—走马地质灾害不易发区Ⅰ2沙坪坝区陈家桥镇至九龙坡区走马镇浅丘平坝地带。206.049150.04370.0728秀山县城—宋农镇地质灾害不易发区Ⅰ3秀山县城至宋农镇平坝地带。262.82地质灾害低易发区(Ⅱ)渝西地质灾害低易发区Ⅱ1重要分布于潼南县北部、合川市西北部、铜梁县西北部、大足县东南部及荣昌县仁义、盘龙等丘陵地区。5338.343113257.120.05830.6106本区总面积19012.64km2,灾害点总数680个石鱼—三教地质灾害低易发区Ⅱ2铜梁县石鱼至永川市三教、青峰、来苏等乡镇。504.364140.01190.8209石竹—朱沱地质灾害低易发区Ⅱ3永川市石竹、大安、临江、何埂、朱沱以及江津市朱杨、稿子、羊石盘等地。974.0692500.00920.2567八塘—丁家地质灾害低易发区Ⅱ4壁山县八塘、大路、河边、大兴、正兴、丁家等地。502.42308520.05971.6958静观—人和地质灾害低易发区Ⅱ5北碚区柳荫、静观、复兴以及渝北区永庆、古路、王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