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法复习题_第1页
环境法复习题_第2页
环境法复习题_第3页
环境法复习题_第4页
环境法复习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考试复习题一、填空题1、环境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多种天然的和通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涉及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湿地、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都市和乡村等。2、保护环境是国家的基本国策。国家采用有助于节省和循环运用资源、保护和改善环境、增进人与自然和谐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方法,使经济社会发展与环保相协调。环保坚持保护优先、防止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加、损害担责的原则。3、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公司事业单位和其它生产经营者应当避免、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所造成的损害依法承当责任。公民应当增强环保意识,采用低碳、节俭的生活方式,自觉推行环保义务。4、国务院环保主管部门根据国家环境质量原则和国家经济、技术条件,制订国家污染物排放原则。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国家污染物排放原则中未作规定的项目,能够制订地方污染物排放原则;对国家污染物排放原则中已作规定的项目,能够制订严于国家污染物排放原则的地方污染物排放原则。地方污染物排放原则应当报国务院环保主管部门备案。5、公司事业单位和其它生产经营者,在污染物排放符正当定规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少污染物排放的,人民政府应当依法采用财政、税收、价格、政府采购等方面的政策和方法予以激励和支持。6、公司事业单位和其它生产经营者违反法律法规规定排放污染物,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污染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保主管部门和其它负有环保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能够查封、扣押造成污染物排放的设施、设备。7、国家实施环保目的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环保目的完毕状况纳入对本级人民政府负有环保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及其负责人和下级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的考核内容,作为对其考核评价的重要根据。考核成果应当向社会公开。8、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防治污染的设施应当符合经同意的环境影响评价文献的规定,不得私自拆除或者闲置。9、排放污染物的公司事业单位和其它生产经营者,应当采用方法,防治在生产建设或者其它活动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医疗废物、粉尘、恶臭气体、放射性物质以及噪声、振动、光辐射、电磁辐射等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排放污染物的公司事业单位,应当建立环保责任制度,明确单位负责人和有关人员的责任。重点排污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监测规范安装使用监测设备,确保监测设备正常运行,保存原始监测统计。严禁通过暗管、渗井、渗坑、灌注或者篡改、伪造监测数据,或者不正常运行防治污染设施等逃避监管的方式违法排放污染物。10、国家对严重污染环境的工艺、设备和产品实施裁减制度。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生产、销售或者转移、使用严重污染环境的工艺、设备和产品。严禁引进不符合我国环保规定的技术、设备、材料和产品。11、公司事业单位和其它生产经营者违法排放污染物,受到罚款处分,被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依法作出处分决定的行政机关能够自责令改正之日的次日起,按照原处分数额按日持续处分。地方性法规能够根据环保的实际需要,增加按日持续处分的违法行为的种类。12、公司事业单位和其它生产经营者超出污染物排放原则或者超出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排放污染物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保主管部门能够责令其采用限制生产、停产整治等方法;情节严重的,报经有同意权的人民政府同意,责令停业、关闭。13、建设单位未依法提交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献或者环境影响评价文献未经同意,私自开工建设的,由负有环保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责令停止建设,处以罚款,并能够责令恢复原状。14、公司事业单位和其它生产经营者有下列行为之一,尚不构成犯罪的,除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予以处分外,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保主管部门或者其它有关部门将案件移交公安机关,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它直接负责人员,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下列拘留;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下列拘留:(一)建设项目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被责令停止建设,拒不执行的;(二)违反法律规定,未获得排污许可证排放污染物,被责令停止排污,拒不执行的;(三)通过暗管、渗井、渗坑、灌注或者篡改、伪造监测数据,或者不正常运行防治污染设施等逃避监管的方式违法排放污染物的;(四)生产、使用国家明令严禁生产、使用的农药,被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15、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环境监测机构以及从事环境监测设备和防治污染设施维护、运行的机构,在有关环境服务活动中弄虚作假,对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负有责任的,除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予以处分外,还应当与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其它责任者承当连带责任。16、提起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时效期间为三年,从当事人懂得或者应当懂得其受到损害时起计算。17、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保主管部门和其它负有环保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它直接负责人员予以记过、记大过或者降级处分;造成严重后果的,予以罢职或者开除处分,其重要负责人应当引咎辞职:(一)不符合行政许可条件准予行政许可的;(二)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包庇的;(三)依法应当作出责令停业、关闭的决定而未作出的;(四)对超标排放污染物、采用逃避监管的方式排放污染物、造成环境事故以及不贯彻生态保护方法造成生态破坏等行为,发现或者接到举报未及时查处的;(五)违反本法规定,查封、扣押公司事业单位和其它生产经营者的设施、设备的;(六)篡改、伪造或者指使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的;(七)应当依法公开环境信息而未公开的;(八)将征收的排污费截留、挤占或者挪作他用的;(九)法律法规规定的其它违法行为。18、生产者延伸责任是指生产者就其生产的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对环境的影响应承当的责任。生产者除应承当传统经济、行政法上的产品质量责任、民商法上的产品侵权责任涉及环境侵权责任外,其责任还必须延伸至原材料的选用、产品设计、产品生产、废弃产品的回收和循环运用与最后解决阶段,以实现环保和资源的节省与合理运用。19、环境行政责任和环境刑事责任在主观方面以行为人含有故意或过失为必备要件。环境民事责任,不规定含有故意或者过失,只要实施了危害环境的行为并造成危害后果,就要承当赔偿或者赔偿责任。20、环境民事责任能够与行政责任、刑事责任同时产生。几个不同程序同时进行不违反“一事不再罚”基本法律原则!以此作为责任抗辩事由不成立!21、环境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实施无过失责任已成为各国通使用方法律原则。行为人的过失和行为的违法性是环境行政责任的必备构成要件。22、发生环境损害后果是构成环境民事责任的必备条件;如人身损害、财产损害、生态环境损害等;23、环境民事责任不规定含有在主观上的过失和行为的违法性。只要从事了致人损害的环境行为并引发了危害后果,即使行为是符合环境原则的正当排污行为,也要承当民事责任。24、《固废法》87条和《水污法》89条分别规定:固体废物污染环境和因水污染引发的损害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的纠纷,当事人能够委托环境监测机构提供监测数据;环境监测机构应当接受委托,如实提供监测数据。25、环境民事责任实施特殊诉讼时效。从当事人懂得或者应当懂得污染损害时起3年。26、即将生效的新环保法针对违法成本低的问题,设计了罚款的按日持续计罚规则。27、即将生效的新环保法针对未批先建又拒不改正、通过暗管排污逃避监管等违法公司负责人,引入治安拘留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28、新环保法规定,领导干部虚报、谎报、瞒报污染状况,将会引咎辞职。出现环境违法事件,造成严重后果的,地方政府分管领导、环保部门等监管部门重要负责人,要承当对应的刑事责任。29、刑法修正案扩大犯罪行为类型,“危险废物”改为“有害物质”。“严重污染环境”即构成犯罪,财产损失或人身伤亡不再作为犯罪要件。30、投毒罪(投放危险物质罪)与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主观方面迥然有别,投毒罪(投放危险物质罪)属故意犯罪,而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则属过失犯罪。二、判断题1、新环保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保主管部门及其委托的环境监察机构和其它负有环保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有权对排放污染物的公司事业单位和其它生产经营者进行现场检查。被检查者应当如实反映状况,提供必要的资料。实施现场检查的部门、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应当为被检查者保守商业秘密。2、有人根据“在任何刑事案件中不得强迫任何人自证其罪”的规定,据以认为环境立法中有自动报告自我监测以及保存有关统计材料的内容有强迫认罪之嫌疑,作为环境刑事责任抗辩理由。3、有人主张法律规定报告与环保有关事项的规定违反了严禁强迫劳役的法律原则,作为环境刑事责任抗辩理由。。4、环境民事责任与行政责任、刑事责任几个不同程序同时进行违反“一事不再罚”基本法律原则。5、保护环境的义务由各级政府推行。6、地方污染物排放原则不能严于国家污染物排放原则。地方污染物排放原则应当报国务院环保主管部门备案。7、地方性法规不能够根据环保的实际需要,增加按日持续处分的违法行为的种类。8、法人能够把环境民事、行政处分当作是经营管理上的成本和代价,并把这种代价最后转嫁于消费者。判断分析题9、我国的环境刑事立法中确立了严格责任。10、环保法规定的不可抗力无过失责任免责的条件规定在已发生的损害中没有任何人为因素,自然灾害是造成损害发生的唯一因素。答:对的。环保法规定的无过失责任免责的条件比普通民事责任规定的免责条件严格得多:首先,规定损害“完全”是由于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或战争引发,就是说在已发生的损害中没有任何人为因素,自然灾害是造成损害发生的唯一因素。另一方面,规定“并经及时采用合理方法,仍不能避免造成环境污染损害时”才可免责。二、概念1、环境规划制度《环保法》第12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对管辖范畴内的环境状况进行调查和评价,拟订环保规划,经计划部门综合平衡后,报同级人民政府同意实施。2、总量控制制度总量控制是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简称,它将某一控制区域作为一种完整的系统,采用方法将排入这一区域内地污染物总量控制在一定数量之内,以满足该区域的环境质量规定。总量控制制度是指国家环境管理机关根据所勘定的区域环境容量,决定区域中的污染物质排放总量的一项法律制度。3、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指在某地区进行可能影响环境的工程建设,在规划或其它活动之前,对其活动可能造成的周边地区环境影响进行调查、预测和评价,并提出防治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对策,以及制订对应方案。4、清洁生产制度清洁生产是指不停采用改善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运用等方法,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运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清洁生产制度则是对上述各环节、内容和方法的法定化、正规化和制度化。5、排污许可制度建立和经营多种设施时,其排污的种类、数量和对环境的影响,均需由经营者向主管机关申请,经同意领取许可证后方能进行。这是国家为加强环境管理而采用的一种行政管理制度。6、环境原则制度环境原则是对某些环境要素所作的统一的、法定的和技术的规定。环境原则是环保工作中最重要的工具之一。环境原则用来规定环保技术工作,考核环保和污染防治的效果。环境原则含有法律效力,同时也是进行环境规划、环境管理、环境评价和都市建设的根据。7、排污申报制度排污申报登记是规定含有排污活动行为的单位按一定规格形式就其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生产工艺设备、原材料产品、污染物排放解决设施,以及污染物排放种类、数量、方式、趋向等定时或不定时地向所在地环境主管部门呈报的过程。排污申报制度是各国环境管理中普遍采用的一项制度,是排污许可证制度的构成部分。在我国则作为一项独立的环境管理制度规定于环保法等有关法规中,并成为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工作的基础。8、“三同时”制度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方法,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经原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保部门验收合格后,该建设项目方可投入生产或者使用。”这一规定在我国环境立法中通称为“三同时”制度。“三同时”制度合用于在中国领域内的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含小型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以及其它一切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的工程建设项目和自然开发项目。它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相辅相成,是避免新污染和破坏的两大“法宝”,是中国防止为主方针的具体化、制度化。9、环境监测制度环境监测制度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畴内,间断或不间断地测定环境中污染物的含量和浓度,观察、分析其变化和对环境影响过程的工作。10、现场检查制度是环保行政主管部门或其它依法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对管辖范畴内的排污单位进行现场检查的法律规定。其目的在于检查和督促排污单位执行环保法律的规定,及时发现环境违法行为,方便采用对应的方法。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监督管理部门,有权对管辖范畴的排污单位进行现场检查,但同时有责任为被检查单位保守技术秘密和业务秘密。被检查单位必须如实反映状况和提供必要的资料;如果回绝接受检查或者弄虚作假,则必须承当对应的法律责任。11、环境监理制度环境监理是指环境监理机构受项目建设单位委托,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文献、环保行政主管部门批复及环境监理合同,对项目施工建设实施的环保监督管理。12、环境监察制度环境监察是一种具体的、直接的、“微观”的环保执法行为,是环保行政部门实施统一监督、强化执法的重要途径之一。13、污染事故预案制度针对项目环境因素的调查和识别,制订对应方法和预案,对识别出的环境风险因素采用合适的风险方略,并加强实施以杜绝环境污染事件。14、环境污染事件的报告制度发生环境污染事件,项目负责人同时要在第一时间报告环境污染事件发生地的环保行政主管部门。15、环境污染事件的解决制度1、项目经理在进行报告的同时,应立刻进行调查,采用应急方法进行人员疏散、污染源控制等,最大可能、最大程度地减轻事件的和危害。2、公司领导在接到项目报告后,根据事件的严重程度拟定与否启动环保、突发事件等对应应急预案。3、事件解决中应充足运用社会应急资源,尽快控制事态,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4、事件解决中要主动和地方政府、媒体加强沟通合作,主动配合并接受地方环保部门的调查,妥善解决事件,消除不必要的负面影响。5、事件解决中要指定专人收集和保存对应现场图片、影像、文字等资料,便于事件调查解决及公司类似事件防备。16、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环境信息公开,是指根据和尊重公众知情权,政府和公司以及其它社会行为主体向公众通报和公开各自的环境行为以利于公众参加和监督。17、公共物品是指不含有明确的产权特性,形体上难以分割和分离,消费时不含有竞争性或排他性的物品。如:国防、外交、治安;灯塔、河流和公共土地;迷人风景、清新空气,生物多样性等。判断:18、外部性理论“外部性是指那些生产或消费对其它团体强征了不可赔偿的成本或予以了无需赔偿的收益的情形。”后者如兰德尔的定义:外部性是用来表达“当一种行动的某些效益或成本不在决策者的考虑范畴内的时候所产生的某些低效率现象;也就是某些效益被予以,或某些成本被强加给没有参加这一决策的人”。用数学语言来表述,所谓外部效应就是某经济主体的福利函数的自变量中包含了别人的行为,而该经济主体又没有向别人提供酬劳或索取赔偿。只要某个经济主体Fj的福利受到他自己所控制的经济活动Xi的影响外,同时也受到另外一种人k所控制的某一经济活动Xm的影响,就存在外部效应。生态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的一种研究视角。它提出环境伦理学的中心问题应当是生态系统或生物共同体本身或它的亚系统,而不是它所涉及的个体组员。人类中心主义总是作为一种价值和价值尺度而被采用的,它是要把人类的利益作为价值原点和道德评价的根据,有且只有人类才是价值判断的主体。搭便车理论其基本含义是不付成本而坐享别人之利。三、简答题1、环境法基本原则保护环境是国家的基本国策。国家采用有助于节省和循环运用资源、保护和改善环境、增进人与自然和谐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方法,使经济社会发展与环保相协调。新法第五条规定环保坚持保护优先、防止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加、损害担责的原则。环保的权益平衡、协调与制约原则环境问题防治的防止性、综合性、整体性与全过程的原则环境责任原则环境知情与公众参加原则协同合作原则2、环境法基本原则的重要作用1、环境法的不拟定性;2、环境立法滞后;3、环境法内容庞杂;4、环境问题含有高度的决策风险。3、环境法的目的一、保持、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1、自然和风景2、保持、治理、控制、防止等直接和间接的环境方法3、国家、地区、全球和区域的环境二、保护人类健康三、谨慎与合理地运用自然资源四、增进解决区域性和世界性环境问题的国际方法4、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意义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实施,无疑能够避免某些建设项目对环境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也能够通过对可行性方案的比较和筛选,把某些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减少到最小程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同国土运用规划一起被视为贯彻预见性环境政策的重要支柱和卓有成效的法律制度,在国际上越来越引发广泛的重视。5、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内容各国规定虽不一致,但普通都涉及下述基本内容:①建设方案的具体内容②建设地点的环境本底状况③方案实施后对自然环境(涉及自然资源)和社会环境将产生哪些不可避免的影响④防治环境污染和破坏的方法和经济技术可行性论证意见。6、环境影响评价的范畴逐步从项目的环评拓展至规划环评、法律政策环评社,战略环评。7、环境监测的对象大致上能够分为污染源监测和环境质量监测两个方面:污染源监测方面重要涉及工业、农业、交通污染源和都市废弃物;环境质量监测方面重要涉及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因素的质量状况。8、环境监理的办法1、巡视2、旁站3、检查4、监测5、召开环境例会6、统计与报告7、下发环境监理整治告知单、环境监理业务联系单9、环境监理的根本目的1、提高环境影响评价的有效性,实现工程建设项目环保目的;2、贯彻环保设施与方法,避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3、满足工程竣工环保验收规定。10、环境污染事件的解决制度1、项目经理在进行报告的同时,应立刻进行调查,采用应急方法进行人员疏散、污染源控制等,最大可能、最大程度地减轻事件的和危害。2、公司领导在接到项目报告后,根据事件的严重程度拟定与否启动环保、突发事件等对应应急预案。3、事件解决中应充足运用社会应急资源,尽快控制事态,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4、事件解决中要主动和地方政府、媒体加强沟通合作,主动配合并接受地方环保部门的调查,妥善解决事件,消除不必要的负面影响。5、事件解决中要指定专人收集和保存对应现场图片、影像、文字等资料,便于事件调查解决及公司类似事件防备。11、政府环境信息公开范畴环保部门应当根据公开范畴的规定编制本部门的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目录。(一)环保法律、法规、规章、原则和其它规范性文献;(二)环保规划;(三)环境质量状况;(四)环境统计和环境调查信息;(五)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预案、预报、发生和处置等状况;(六)重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分派及贯彻状况,排污许可证发放状况,都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成果;(七)大、中都市固体废物的种类、产生量、处置状况等信息;(八)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献受理状况,受理的环境影响评价文献的审批成果和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成果,其它环保行政许可的项目、根据、条件、程序和成果;(九)排污费征收的项目、根据、原则和程序,排污者应当缴纳的排污费数额、实际征收数额以及减免缓状况;(十)环保行政事业性收费的项目、根据、原则和程序;(十一)经调查核算的公众对环境问题或者对公司污染环境的信访、投诉案件及其解决成果;(十二)环境行政处分、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和实施行政强制方法的状况;(十三)污染物排放超出国家或者地方排放原则,或者污染物排放总量超出地方人民政府核定的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污染严重的公司名单;(十四)发生重大、特大环境污染事故或者事件的公司名单,拒不执行已生效的环境行政处分决定的公司名单;(十五)环保创立审批成果;(十六)环保部门的机构设立、工作职责及其联系方式等状况;(十七)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公开的其它环境信息。12、环境信息披露的除外规则从总体上看,构成环境知情权例外的环境信息大致为两类:第一类,重要涉及国家利益、公共安全和公共利益的维护问题;美国环保部曾授权国防部划分有关涉及到国家机密的环境信息,同时指出环境信息对于国家安全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第二类,重要涉及对公众的私人利益,如隐私、商业秘密、知识产权等利益的维护问题。根据《环保部信息公开指南》下列政务信息免予公开:l.属于国家秘密的;2.属于商业秘密或者公开可能造成商业秘密被泄露的;3.属于个人隐私或者公开可能造成对个人隐私造成不当侵害的;4.正在调查、讨论、解决过程中的,但法律、法规和本意见另有规定的除外;5.与行政执法有关,公开后可能会影响检查、调查、取证等执法活动或者会威胁个人生命安全的;6.法律、法规规定免予公开的其它状况。13、环境原则制度环境原则是对某些环境要素所作的统一的、法定的和技术的规定。环境原则是环保工作中最重要的工具之一。环境原则用来规定环保技术工作,考核环保和污染防治的效果。环境原则含有法律效力,同时也是进行环境规划、环境管理、环境评价和都市建设的根据。环境原则分为:强制性环境原则:环境质量原则、污染物排放原则和推荐性环境原则:基础原则、办法原则、样品原则14、国内环境法体系环保基本法环境原则环境经济政策环保单行法其它部门法有关环境法的规范15、环境民事责任的免责条件重要涉及:1、不可抗力造成的环境污染损害免责;2、受害人过失所致的环境污染损害免责;16、承当环境民事责任的方式1、避免性方式: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2、赔偿性方式:恢复原状、赔偿损失、消除影响恢复名誉等;3、处分性方式:处罚性损害赔偿。承当方式的选择必须要进行利益衡量。17、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案件举证倒置规则民诉法若干问题意见74条:在因环境污染引发的损害赔偿诉讼中,对原告提出的侵权事实、被告否认的,由被告负责举证。最高法院《民事诉讼证据规则的若干规定》4条:因环境污染引发的损害赔偿诉讼,由加害人就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及其行为与损害成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当举证责任。这一规定也被后续制订或修改的《固废法》《水污法》《侵权责任法》等所沿用。四、案例分析题1、邻避运动致昆明PX和江门核项目被暂停或叫停5月4日,近3000名昆明市民聚集在昆明市中心的南屏广场,抗议PX炼油项目,昆明市政府随即回应项目还在规划研究中。正方观点:中国PX产业陷入产能发展停滞和需求持续增加的双重困局;PX产业是日韩新加坡等国制造业支柱产业。反方观点:大化工公司如何过环境关?政府如何过公信力关?地方政府A拟同意电力公司B在所辖的一条以风景优美闻名的河流上游修建一种拦水大坝蓄水发电。公民D是在C地方注册的一种保护河流环保团体的组员,他在来该河流旅游的途中听导游介绍了A拟同意B在河流上游修建大坝的状况为此,D以该保护河流环保团体地名义找到A的主管机关E,请求提供拟建大坝的环境影响等信息资料,但被E以保密为由予以回绝。请问:D与否有权请求A或者E提供拟建大坝的信息资料?当A或者E未提供法定保密理由的证据就予以回绝时,D与否能够向法院提起诉讼?环保中的公共参加,是指在环保领域里,公众有权通过一定程序或途径参加一切与环境利益有关的决策活动,使得该决策符合广大公民的切身利益。3、我国《水污染防治法》第20条第四款规定:“严禁在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新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某市人大常委会据此制订的有关引水渠环保条例也规定:引水渠一级保护区为非建设区和非旅游区,严禁在引水渠两侧各水平外延100米以内地区新建、改建、扩建除水利或者供水工程以外的工程项目。某市为实施修建输电线工程的计划,需要在引水渠一级保护区100米内新建数十座高压线铁塔。对此许多公众依法提出反对意见。争议的焦点在于“高压线铁塔”与否属于法律和地方性法规严禁在引水渠两侧各水平外延100米以内地区新建的项目。市政府依条例授权作出了这样的解释:该条例规定的严禁建设的工程项目是指用于生产、经营、生活、工作、居住等对引水渠的水质产生污染的建设项目,不涉及对水质不产生污染或污染威胁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问:某市人民政府的上述解释对的吗?4、A牧场于1996年开始养牛,3年后B公司在牧场的北方开始兴建老人退休中心。A牧场和B公司非常靠近。由于A牧场合产生的臭气和灰尘随南风吹进B公司的老人退休中心,严重影响老人们的退休生活。更令老人们难以忍受的是A牧场合招来的苍蝇,因此B公司诉请法院判令A牧场迁往他处。你认为法院应如何判决?答:法院认定A牧场确实构成相邻侵害,但是由于A牧场在B开发公司兴建数年以前就已经存在于这个地方了,B公司是自行迎向公害(cometothenuisance),因此除非B公司支付全部的搬迁费用,否则A牧场仍然有权在本地继续经营活动。5、A电力公司拟架设一条220KV的输电线路以输送电能到都市内。有两种方案可供选择:第一:通过架设铁塔的方式将输电线架空,这种方案成本较低、容易操作。但输电线铁塔的架设影响沿线优美的自然景观,输电线产生的电磁辐射可能会影响沿线科研单位电子仪器的正常使用,可能造成沿线居住的数万居民的健康损害。第二:采用铺设管道的办法,将该输电线路通过地下埋设的管道予以隐蔽。此方案能够完全避免第一方案多种可能的危害发生,但建设成本高出3/4。问:在第一方案所造成危害的可能性尚未有充足证据证明的条件下,环境决策以采用哪种方案为优?答:体现了防止性、综合性、整体性与全过程的原则。环境问题防治的防止性、综合性、整体性与全过程原则,是指环境问题的防治要以防止为主,防治结合,把综合性的防治环境污染与破坏的方法协调地贯穿于环境的开发、运用和改善的过程之中,贯穿于工农业以及其它产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之中。6、某工厂的危险品仓库在一次地震中被震塌,造成危险品外泄,污染了附近的农作物。这一后果是由自然灾害引发,与否“完全免责”?答:要考虑该仓库有无按危险品仓库的规定进行设计和建造?仓库位置与否合理?管理与否完善?安全设施与否齐备等人为因素。如果有人为的因素,那么该工厂就不能免责。假设全部的人为因素都不存在,则能够认定污染“完全”是由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引发。如果该工厂认为损害是由自然灾害引发的,不主动地采用方法,或者采用的方法不合理,造成损害后果扩大的。那么,该工厂就没有尽到其应尽的义务,不能完全免责。7、某河流遭受污染,农民也懂得这一状况,但仍用河水来浇灌,从而造成农作物失收,农民规定赔偿,排污单位能否以农民明知河水受污染仍故意使用为由,并主张自己免责?答:不能。由于排污单位不仅有义务尽量的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并且当其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它有义务关注污染状况的进展,及时地采用方法,减轻或消除危害。从法律责任上讲,受害人没有义务去搞清晰有什么污染物排入了环境,其危害程度如何,应如何防备。当排污单位已经告知农民河水已受到污染不能使用的状况下,而农民在有其它水源可替代时,仍用污染的河水浇灌,则可认为农民有过失。只有受害人故意用排污管道的污水浇灌造成损害时,才可免去排污单位的民事责任。8、布默尔诉亚特兰大水泥公司案判决中指出:“……有两种选择:一是暂缓严禁令的施行,限期厂家改善技术,消除污染源。二是以现金对受害人做一次性赔偿”。纽约州最高法院认为第一种方法不可取,由于短期内仅靠一家工厂的力量难以找到根治污染源的方法。伯根大法官在其提交的意见书中指出:“……假设规定被告在短期内,例如18个月内改善生产技术以减少公害,否则就发出严禁令。但问题是无法确保短期内技术会有明显的改善。……显而易见,研究进展的快慢是被告无法左右的。如果18个月后,整个水泥业仍未找出解决污染的技术,那么按照公平原则,法院很难关闭这家工厂……”。请分析在布默尔诉亚特兰大水泥公司案中选择承当民事责任方式的利益衡量考量要素有哪些?经济,技术可行性9、某环保局在环境行政执法中进行证据收集时发现某公司外排废气颜色较黑时立刻录像,并依录像进行处分,后公司不服,并在法定时限内提起诉讼,经审理法院很可能认为环保部门因事实根据不充足、证据不确凿而判决撤销处分决定。分析因素。答:视听资料重要指录音录像。对这种证据形式,我们应合理运用。通过录像制作的视听资料仅能证明有某种行为存在,不一定都能作为违法行为证据进行处分,有的还需要有旁证来支持。本案中,录像能证明有排污行为但不能证明有超标排污行为。录像受背景、相机性能、人员技术、天气等条件限制,不能根据录像内容进行处分。10、某环保局对某公司进行现场监察时发现私自停止运行治理设施,当即进行录像,制作笔录,依法按私自停止污染治理设施处分。这时录像作为证据能证明以下事实:(1)好氧解决池表面没有气泡浮出;(2)机械传动装置停止转动;(3)表盘电源批示灯亮证明有电;(4)车间生产正常运行能证明应有外排污水;(5)经鉴定这一证据无剪接痕迹。分析某环保局进行的环境行政执法证据收集与否恰当?答:恰当。录像作为证据能证明的事实和笔录已经形成证明公司私自停止污染治理设施的完整证据链。如果当事人不服提起诉讼,经审理,法院会维持处分决定。11、如何制作现场检查笔录?下列是某环保局在环境行政执法中进行证据收集时的一份不成功的调查询问笔录:问:我们是环境执法人员,这是执法证,请看。答:看见了。问:某年某月某日与否停止运行部分污染治理设施?答:是。当事人签字。最后环保部门做出按故意不正常运转治污设施处分决定后,这家工厂在法定时限内向法院起诉,并提供了因生产设施发生意外造成全厂停产、各工艺不再排污的有效证据,部分污染治理设施无运行必要。经审理,法院撤销按故意不正常运转治污设施予以罚款的行政处分决定。分析这份调查询问笔录的重要缺点。答:现场检查笔录是执法人员对污染公司的生产经营场合、污染受害现场等有关场合做的书面统计,是法定的证据形式之一。制作现场检查笔录要遵照真实、客观的原则,其记载的事实是应当明确没有歧义的。现场检查笔录应“所录即所见”,不适宜出现结论性的语言。根据“孤证不为证”的原则,环境执法人员在做好现场检查笔录的同时,仍需要通过收集其它证据,对笔录的记载内容进行进一步的佐证,只有证据之间互相印证,形成了证据链,才干真正做到“铁证如山”。如果将环境执法检查理解为一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现场检查无疑是要“发现问题”。首先,执法人员通过对现场状况进行真实、客观的记载,初步整顿出被检核对象存在的环境问题,进而确立调查重点。另一方面,再通过对有关人员的调查询问、现场的其它证据采集来分析问题,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最后,根据检查状况并结合有关的环境法律、法规,提出对的的解决意见,如规定被检查人对存在的环境违法行为进行整治或者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处分。在制作调查询问笔录时,应注意引导,避免当场制作的调查询问笔录存在瑕疵,局限性以作为证据支持做出的行政处分决定。这份询问笔录对核心的事项未载明并且执法人员没有针对性地进行询问。如为什么停?停了多长时间?由于故意不正常运转治污设施目的是通过这种方式偷排污染物,而这家公司有证据证明不产生污染物,则不能按"故意不正常运转治污设施"处分,只能按私自停运治污设施或未办理排污申报变更手续进行处分。12、环保执法人员在现场检查中发现了公司生产车间有原料A,但没有发现公司正在使用这种原料,那么应如何制作现场检查笔录?答:在检查笔录中只能记载“公司生产车间寄存原料A”而不能写成“公司使用原料A进行生产”。即便当时有公司人员在场,直接承认了,也不适宜统计在现场检查笔录中,而应另行制作调查询问笔录,通过问答形式进行证据固定。这样一来使得证据之间形成互相印证,提高证明效力。如果使用原料A造成公司废水排放中污染因子发生变化,那么还应当采集水样,通过水质监测报告进一步印证,从而形成一种完整的证据链。13、分析:《奥胡斯公约》将生物多样性及生态安全状况也纳入免予环境信息公开的范畴,规定“品种养殖场等与请求所指信息有关的环境”也属于公约中规定的能够不予公开的环境信息。答:由于公开这类信息,会危害到地区生态平衡、动植物安全和地区生物多样性的维持等,即对生态安全和自然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因此这类信息应当属于环境信息公开的例外规则,不应予以公开。某些贵重或濒危的动、植物(如大熊猫、金丝猴和白鳍豚等)或自然资源(如油井和稀有金属)的分布、产地信息,如果公布的话则可能对它们的存在现状造成影响,从整体生态利益考虑应当对这类信息进行保密。叙述分析题1、分析环境经济政策之履约确保金制度的正负激励效应阻燃剂的生产商事前需要上交履约确保金(一定数量的存款)以支付将来可能的损失.根据所避免的损失的程度,退还给厂商对应存款(加上累计利息).答:为确保产品安全提供了激励.由于公司承当了事后举证责任,规定其证明产品是安全的,履约确保金制度还为他们提供了监测其决策后果的激励.履约确保金制度存在的问题对的地估算存款数量需要对潜在损失的大小有所理解.另外,因果关系是支付赔偿金或退还存款确保金必要的的条件.2、叙述环境经济政策之排污费制度的经济社会效益和存在的问题,分析瑞典氮收费政策精巧之处。在排污费率的拟定上,由于不懂得控制成本,控制当局不可能初次尝试就确立对的的排污费率。但是在重复实验的过程中找到合适的比率是有可能的。这一过程开始于选择任何费率并观察在该费率下所产生的减排量,如果减排量不小于预期,费率就应当减少,反之提高。这一过程重复进行到实际减排量与抱负减排量相等。在这一均衡点上,能够找到对的的排污收费率。排污收费政策的经济社会效益在排污费制度下,即使没有有关控制成本的信息,也能找到实现预定减排量的最低成本配备方案,但找到合适税率这一过程需要进行某些实验。排污收费政策使污染源选择了控制责任的成本有效配备,增进更新更便宜的排污控制手段的发展,增进减排科技进步。排污收费政策存在的问题在排污原则与排污费两种政策并用的状况下,公司有向控制当局隐瞒科学技术进步的动机。由于控制当局是在特定技术的基础上拟定排污原则,随着新技术的出现,原则对应更加严格,更严格的原则使得公司被迫承当更高的费用。在为找到合适税率而重复实验的期间,排放源将面临排污费不停变化。不停变化的排污费给制订将来计划带来困难。高排污费下故意义的投资,在税率下降时可能变得毫无意义。不管是从政策决策者还是从商业管理者的角度看,这个过程都与预期的相差甚远。瑞典氮收费政策是解决排污收费存在问题的典范。收费制度控制污染的困境是,从排放源那里的收费可能相称大,政策可能产生极大的抵抗。如果将收费退还给支付方,能够减低抵抗。但是又丧失了限制排放的经济激励。可否设计一种既能增进政治上可行,又不削弱减排激励的退款制度呢?瑞典氮收费政策专为解决这一问题而策划。该计划意图不是增加财政收入而是产生重大激励作用。瑞典氮收费获得的收入政府不保存,而是退还给排放源。瑞典氮收费政策精巧之处这一制度是在排污基础上收费的同时,又在能源生产的基础上退还。这样就奖励了产出单位能源排放极少的工厂,并处罚了产出单位能源排污太多的工厂,从而为减少生产每单位能源的排污量提供激励。瑞典氮收费政策的实施效果1992年,瑞典第一次对大型能源排放源大概120个供热厂和180个锅炉的工业设施实施氮氧化物的排污收费。正如所料,单位能源生产的排污量急剧下降。带来收益成本比高于3:1。但它没有为减少能源消耗提供激励。3、我国的环境刑事立法中确立严格责任与否适宜?答:1、与英美法系突出程序法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