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菊花诗会描写内质彰显_第1页
《红楼梦》菊花诗会描写内质彰显_第2页
《红楼梦》菊花诗会描写内质彰显_第3页
《红楼梦》菊花诗会描写内质彰显_第4页
《红楼梦》菊花诗会描写内质彰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红楼梦》菊花诗会描写内质彰显

在业余时间,他总是考虑。为什么所有的民族文学史都以“诗歌”开始?这位诗人的“埃拉托穆斯”在人类精神上的地位如何?她应该以什么语言来定义“她”。虽然这可能是一个尚未研究的原因,但人类真的离不开“诗”。诗,也是我步入文学的起点,是我献身文学的第一逆旅,是我生命中的“情结”,也是我研究红楼梦的起蒙师和推动者,更是我以“新世纪红学”与前辈论争的激发者。缘此,我分外重视对红楼诗的研究与解读,以及我对曹雪芹“诗怀”的理解。只是我天生驽钝,总觉得自己没能更深刻地理通曹大师的那种“女奴翠袖诗怀冷”181的高傲的贵族心境;和他那“东逝水,无复西流”726的茫远的哲人逸思;还有他那“鸟惊散而飞,鱼唼喋以响”644的至情至微的对一切生命的关怀……我知道,我只有仰趁些许的月光,沿着曹大师在遥远沉夜中为我们燃点的隐约星火,缓缓地在这现实的人生铁岩间逡巡摸索,我们才有可能爬出这世上独有的生存厚壁——冰雪的青藏高原。此篇对红楼“菊花诗会”的赏析,就是我“爬行中”一段心得。还要说,我之所以把这“菊花诗会”搞得稍显庞大,是受了木心先生的启示,因为他说了句让我品咂不尽的“冷语”——“《红楼梦》中的诗,如水草,取出水,即不好。放在水中,好看”。我想,尤其这些“菊花”诗,不在较活泛的水中,岂能好看。一、为主人物写作安排我们通常讲,一座大桥要有好的引桥,一场大戏要有好的开锣。红楼文本中“诗会”极多,每每花样翻新——有的是“灯谜诗会”,有的是“遵命诗会”、有的是“特邀诗会”,有的是“抢答诗会”,有的是“预订诗会”,还有“二人偶遇诗会”、“个人专辑发布会”等等。像“菊花诗会”这样,作细致的题目推敲、限韵予否的定夺,命题与个人自由的契合,场面如何安排、吃什么、请谁来,都搞得有板有眼,条条是道,这在所有诗会中尚属首例;且曹氏对这里每一步骤的描述又笔墨细腻、关怀备至,有突出有概述,条理得很。而且就此“菊花诗会”上,作者着重对几位主要人物的描写也下了非凡功夫——安排错落有致,内质彰显明晰,局部结构更是开头引人、包容丰厚、结尾奇谲。形成了红楼梦中罕见的“菊花诗盛会盛景”之大观。(一)“人”的“生存本质”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红楼内容由于潜藏着一个重大“局限”——即“只能写这一大院中的事”,因此在笔墨舒扩上造成相对窘促。而曹氏之伟大就在于,他想出了利用或者说克服这窘促的办法——大量使用外来者的不时“楔入”,以达到写作笔墨的鲜活与阅读欣赏之新奇。应该说,这是红楼作者在长篇小说结构学上的一大成功或者说建树。文中外来“楔入”的实例:开篇不久,黛玉从扬州“晋入”荣府,紧接着薛家“入驻”,不久,刘姥姥又“拜谒”……此后,时不时地就有外来“打入”者,搅起一池春水。而此番的“外来打入者”是史湘芸。她正是这次菊花诗会的发起人。看,外来僧一到即有新经念。湘芸本是宝玉在袭人启发下想起邀她参加海棠诗社的,可她一来就“让我先邀一社”——这种敢为人先的大器,既符合史湘芸性格又符合曹氏红楼符号学“史”的第二形象代言者(史湘芸的“形象意指”)。由此,才出现这次就“诗会”而论较之前番“遵命诗会”、“海棠诗会”更显突更有情趣的“菊花诗会”。是夜,湘芸在院子较大房间较多(与潇湘馆比)的蘅芜院下榻,开始与她崇拜的宝钗姐商量起如何做东拟诗题。薛姐提醒她道:“你可不是啥大款爷,手头不宽余,回家要不来,省点事吧,还是姐姐我帮你”。更重要的,这位心思缜密的皇商女薛宝钗说了几句极能显露其“生存层面”作人原则的话:“虽然是个顽意儿(指这诗会),也要瞻前顾后,又要自己便宜,又要不得罪人,然后大家有趣”。这听似几句随便的话,可其中有三点要分析:一是这里面说的是普遍性日常生活做事的原则追求;二是可见薛姐事事基本按此原则来做的;三是不难看出“自己便宜、不得罪人、大家有趣”是薛姐的意识追求。这与红楼女一号通“灵”的黛玉小姐的意识本质是迥异的。而薛姐这无意的几句话也充分表现出“生活层面”人物的形象特征。这是典型的中国人的“意图伦理”。听起来合情尽理,然而做起来要达到目的却十二分的不容易。这种“自便宜、不损人、大家好”的“三”全齐美的好事儿,到哪里去找呢?这是薛姐这聪明过人、才华出众的“完美女性”最终落个寡妇下场的必然,也是曹氏通过薛姐形象表达“中国意图伦理必败”的红楼潜主题。所谓人算不如天算。然而若仅此,曹氏艺术的高超就大打折扣了。紧接着薛姐说出另一番话。“诗题也不要过于新巧了。你看古人诗中那(哪)里有那些刁钻古怪的题目和那极险的韵了,若题过于新巧,韵过于险,再不得有好诗,终是小家气。诗固然怕说熟话,更不可过于求生,只要头一件立意清新,自然措词就不俗了。”此论极到位,是深懂诗道之言。这说明红楼塑造的女二号薛姐,既不是不学无术的附庸风雅者,更不是挑拨离间的势利小人,而是有貌有才有修为的大家闺秀。她是与黛玉小姐不同的:一位是“不教泥淖陷渠沟”的“质本洁来还洁去”灵魂追求者,一位是“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现实生活追求者。就人的“生存本能”属性,我们对薛姐无可厚非。然而,她们的差异恰恰就是曹氏要告诉读者的:“人”的灵魂质值的迥别。而这一“生命质值”之异也正是红楼全书隐约中要“补”的人心里有空洞的那层“天”。说来,这一点不仅一般读者该注意到,红学家们亦当深思之。否则,还会有人说出“作者尽管有‘补天’思想,却没有把《红楼梦》里正面的主要人物贾宝玉林黛玉写成补天式的人物”184的似报剧演员似的高调台词来。薛姐在高论完“诗题与限韵”后马上又说“究竟这也算不得什么,还是纺绩针黹这我们的本等。一时闲了,倒是于身心有益的书,看几章是正经。”薛姐的这几句话,无形中又把她前面充满才气的诗论削弱了,又回归皇道统乖乖女本色了。难怪第36回贾宝玉骂她“一个清净洁白的女子,也学的吊名沽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琼闺绣阁亦染此风,真真有负天地钟灵毓秀。”其实这就是曹氏对薛性格的“完美”彰示。此处因为联系到薛姐“为人处事”,又是她自家言论,所以才多剖析几句。接着便是“议定明日取螃蟹”,商定请老太太等人”,最后才议定12则诗题。(二)关于莎玉“诗”说到林姐选题,自然是第二天诗题张榜后的事了。此前写到湘芸先请贾母来“赏桂花”;贾母如何带着王夫人、凤姐、薛姨妈来到藕香榭。作者趁机对“藕香榭”做了一番较细的描绘。这是红楼中不可能再重复的笔墨;接着写众人的“大蟹餐”的热闹场面。其中有趣的,也是作者刻意安排的与接下来写诗的寡淡气氛有对比意义的“凤姐逗贾母高兴”、“鸳鸯凤姐平儿戏闹”等情节。尔后,才取诗题,湘芸“用针绾在墙上”,众人都说“新奇”。这里,作者对黛玉选题前做了“无意识铺垫”,即“不直逼本质”描述。书中写黛玉对此次诗会的一些特殊规定并没做何评议,而是先“倚栏钓鱼”,而后又自斟自饮一小杯,后来果断地选了第8题“问菊”,接着是第11题“菊梦”。此前仅宝钗选第1题“忆菊”;而宝玉怕她选第二题,提醒她“第二个,我已有了四句”。这里说明两个问题。首先,通“灵”的黛玉小姐一向是把写诗当回事。她钓鱼与饮酒显然是“心有所思而行为无意”的旁顾,是在不动声色甚至专心致志地斟酌选题与创作,所以她取题快而果断。其次,自然也说明黛玉“诗”成形得很快,已胸有成竹。那么,我们不妨深研一下,黛玉小姐在对此“菊花诗选题”上有无奥妙?我以为,有的。细析之:首先说,作者写黛玉先抢的是第8题“问菊”和第11题“菊梦”,而她的第一首夺魁诗是6题“咏菊”。这显然说明通“灵”的黛玉小姐,“咏菊”她早已心中有数了,她是怕“问菊”和“菊梦”被人抢了去,她略加思索就尽快收入囊中。而她选的这三题与其余“九题——“忆菊”、“访菊”、“种菊”、“对菊”、“供菊”、“画菊”、“簪菊”、“菊影”、“残菊”。比较而言,有哪些特殊性呐?那就是黛玉选的“咏菊”、“问菊”、“菊梦”这三题里,“咏”是乍听其题宽泛好写,细想却不知该从哪咏起;而“问”与“梦”干脆就是一听就不知该从哪写起的。与另九题比较,这三题都属于“具体规定性较差”的题目,而另九题中除“忆菊”、“访菊”外,就不太存在这样的问题,都是比较有具体规定性的。所以,那“忆菊”与“访菊”才被“二宝”抢了去。无疑,“二宝”也是写诗高手,只是没有黛玉更敏捷罢了。有人会问,难道诗题“宽泛”的诗就好写吗?有具体规定的诗题就不好写吗?恰恰相反。一般写诗高手是希望选择难度较大的题目来写的——因为这样具有挑战性,且能藉此拔高自己诗品。何况宽泛难琢磨的诗题,越加能让高手舒展笔墨驰骋思维。因此才出现其中五个宽而难驾驭的题目尽让“黛钗宝”三位抢先拿走,且黛玉抢得最多。至于湘芸,她做东兼出题者,不宜去抢。书中写她最后捡了第4第5题,这合乎人情。这样就比较出红楼第一诗人林黛玉首先在“选题”就占优势。我再来细说,黛玉夺魁的第一首“咏菊”这一诗题。有人说“单从字面上看,‘咏菊’二字毫无出奇之处,在菊花诗的十二首题之中,这大概是用得最滥的一个题目了”;这说法基本准确。这也就是“咏”体现的宽。但要说其“滥”须做细解——“咏”原字“詠”,原意为“声调抑扬的念诵或歌唱”,后引申为“用诗歌赞颂或叙述”;所以凡用于“以诗说物”皆可称“咏”。因此,“咏菊”题,就变得既宽泛无边又难度极大——说“宽”指你想怎么写都成,“难”指写好不易。而黛玉选此题,显然对这些“意综”是了然于心的:一是她可以在这“咏”上驰骋笔墨;二是她显然早有了让她自信的诗句;三是她可能也朦胧地意识到,别人很可能忽略或者感觉到此题之难,所以她才先抢了“问”与“梦”。至于“问菊”“菊梦”二题,也不同程度存在着所谓“虚廓不实”这类的问题,虽不滥却不易定夺,在抢答题里属不易被首选的。而天生“咏絮才”的林黛玉,偏反其道行之。这自然也是黛玉小姐一举夺得菊花诗魁的原因之一。二、不朽的菊花诗《散绿》以菊花为特色(一)问题的提出—请看黛玉小姐夺魁的第一首诗咏菊这写诗的欲念啊,你真是个缠身的无赖之魔;我从早到晚、无时无刻不被你侵扰着。这弄得我呀,在屋子里早坐不住了,我只好来到户外,绕着那篱笆墙走来走去的……走累了,我就到那石头上小憩片刻,就这样,我自顾自地思索着、默默吟咏。噢,谢天谢地,我的诗终于有了……我的笔呀,倏然间灵秀起来了,我的心也蓦地清爽开来,就像那微寒的霜露浸过体肤。在这心灵的颤抖之间,刚才那烦闷一下子全都不见了;猛抬头,白昼早已过去,可爱的月儿已高悬当空;我对着那月儿再次轻声诵读我的诗,我感到自己的唇舌上满是我那诗文的清香。噢,可爱的月儿,你感觉到了吗?我那洒满纸页的自怜之情哟,写的确实都是我自己;我自己的,也是一个少女的清清白白的、让人可怜见的心思哟……我的这些心思,倾诉的也是我的那些有如这饱满而令人忧患的秋天一样的人生思索呀。这凝重的寥寥数笔,只言片语,有谁能认真来解读“她们”?这又让我茫然失落……我又被送回到这空阔肃杀的一片秋意之中了。噢,能解读我的心的,原来是你菊花呀,难怪自从陶县令用他那么高超的诗文把你的可贵品格展显给世人之后,一千多年来,人们连篇累牍、赞不绝口的继续把你颂扬着议论着;以至今天,我们姐妹们还在为你煞费心思地吟诗作文。这样,在我用散文语境把这首千古绝唱之诗从古诗“语境”换转过来后,大家可能对这诗会有更准确些的理解领会了。这样我们也就能较好地体味感觉到此诗的内涵。那么,这首诗到底“高超”在哪里呢?首先,黛玉小姐写诗不打外围战,而是直接“斩首行动”——从觅诗的“苦求状”切入。说“写诗欲望”,竟是“缠身的无赖之魔,从早到晚、无时无刻不侵扰着我”。听,这既生动贴切又感人,同时把一种“阅读期待”悄然传递给读者。其次,作者转换视角(定位点)来写,用第二只眼来描绘自己(诗人)的行迹——辗转户外篱石之间的动态:“绕着这篱笆墙走来走去的,绕累了,我又到那石头上小憩片刻”,就这样的“我”才得以“自顾自地思索着、默默地吟咏出”那诗来。看,这着了“诗魔”的小姑娘,“傻”得“痴”得多么可爱呀。说来,写小说能随时转换角度,肯定是高手;而写诗也能随时变换角度,更属高手。这一点,是我研究红楼诗才注意到的。显然,曹大师拟作黛玉诗时尽情发挥了这一招。再次,作者用感受上的反差(其实也是转换角度),写一旦这诗人(她)“得诗”后,那种感觉之优美。而这“优美”又分两个层面:一是写出这时诗人之笔“秀”得让人心爽;二是反复斟酌(尤其对月吟诵)之时的“口里之香”——这既是主观的又像是客观的,也就是说是自己在写自己。“我的笔呀,倏然间灵秀起来了,我的心也蓦地清爽开来,就像那微寒的霜露浸过体肤。在这心灵的颤抖之间,刚才那烦闷一下子全都不见了;猛抬头,白昼早已过去,可爱的月儿已高悬当空;我对着那月儿再次轻声诵读我的诗,我感到自己的唇舌上满是我那诗文的清香。噢,可爱的月儿,你感觉到了吗?”。听,这是怎样一种切身体验,一种自我感觉的倾诉,一种来自心灵的依盼。是的,理解一首诗,就是在融通一个活的丰富多彩的灵魂。且从这“口齿噙香对月吟”里,我们还可感觉到林小姐是有自恋潜意识的。接着作者再一次转换角度,其实也就是深化自己的诗,使其跟自已的深心理性结合。“我那洒满纸页的自怜之情哟,写的其实都是我自己呀,我自己的一个少女的清清白白的、让人可怜见的心思哟……我的这些心思,倾诉的也是我的那些有如这饱满而令人忧患的秋天一样的人生思索呀。这凝重的寥寥数笔,只言片语,有谁能解读‘她’?”这便是又一版“黛玉悲秋”了。让人不禁想起《葬花辞》和《风雨辞》。最后,黛玉小姐已把自己的诗写得水到渠成了,该点题破题了,也就是自问之后要自答。“噢,能解读我心的,原来是你菊花呀,难怪自从陶县令用他那么高超的诗文把你的可贵品格展显给世人之后,一千多年来,人们连篇累牍、赞不绝口的继续把你颂扬着议论着;以至今天,我们姐妹还在为你煞费心思地吟诗作文”。于是,菊花与这女孩儿彻底融合,让人想像多多,一时间放不下这首诗了。是的,此诗的凄悲之感是隐隐欲出的,是悲壮而唯美的;而之于阅读者的精神灵魂世界“她”又是健康、冷静、大有裨益的,“她”是中华文学史中有独具性的诗篇。(二)问题三和4年神品问菊说来,这首“问菊”其实比“咏菊”要更好些,更俱美学价值或心灵感觉价值。这一点,李纨没有细评出来,是红楼作者故意留给后世的一个“破绽”。容我先以散文绎之,再品:我呀,总想寻找或说探索一种属于‘秋天’的况味、感觉,或说思想灵性什么的。可哪儿都找不到这对话之灵。怕是这天地间,谁也无法回答凝聚在我心头这精神困惑吧。后来,我索性把这思虑烦恼放下,我背着手,迈着轻松脚步来到陶渊明礼赞过的“东篱下”——是的,我就明白地告诉这些菊花,我是专门来探访你们的,我的朋友呀!菊花呀菊花,在这万物肃飒、满眼萧瑟的秋天,独有你高贵而崭然地怒放着,你这独有的品格高度和你傲视天下的灿然之态,有谁能与你相偕为伴呢?菊花呀菊花,众花仙姐妹,大家各有花开花落之时,为什么只有你撇开众姐妹独自在这百花凋谢之时才开放呢?你为什么不与她们争奇斗艳,展显自己的风采呢?菊花呀菊花,你看这阒寂的园圃、寥落的庭院,只有些清冷的霜露,你怎么就感觉不到寂寞无聊呢?菊花呀菊花,那远去的征雁早不见了,那些蟋蟀们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凄惨的低鸣着,你可曾想到那雁那虫儿与我与你们这些花儿,其实大家都是同病相连的哟……是啊,我也不再说什么了,这满世界都难找到一个可以倾心交谈的朋友,菊花呀菊花。我相信你就是我最好最好的朋友,我们为什么不多交交心,好好地聊一聊呢?其实,哪怕仅仅是一忽儿的只言片语,我的心也会因为有你这知音而满足了呀!先说,这是千古难觅的一首能撼动人心、令人读之垂泪的菊花诗。首先,先解题。“问”菊,同“咏”菊一样,乍看也是让人摸不着头脑。干嘛要问菊花?问些什么?问深、问浅、问多、问少,能问准确吗?这可能就是这一诗题让别人先疑后难,望之怯步,而黛玉小姐却一把抢来的缘由。黛玉是通“灵”大才,这类诗或许早就萦绕于胸。是的,这在“诗创作”中,不是没有可能的。记得鲁迅的《自嘲》就是先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句,后因郁华郁达夫来访提到“华盖运”而成形的。其次,作者先提出“秋情”这一概念,而这“秋天情怀”的概念,绝不是字面的表层意思,“她”的外延无限,思维触角直逼“人生忧患”。然而,这是首句,作者并不想用沉重的感性基调影响读者的阅读。由浅而渐之深,才是大多数诗文的开篇模式。另外,这开篇的两句,作者又是老办法:先说自我意向,继之转换角度描写自己的行为,看来,这是行之有效的作诗行文之技巧。显然黛玉小姐(曹氏)用得极熟练。听,“我呀,总想寻找或说探索一种属于‘秋天’的况味、感觉……可哪儿都找不到对话之仙之灵……谁也无法回答凝聚我心头这精神困惑。”而这无疑是人的心灵困惑,“后来,我索性把这思虑烦恼放下………来到陶渊明礼赞过的‘东篱下’”“是的,我就明白地告诉这些菊花,我是专门来探访你们的,我的朋友呀”。这种微妙的灵魂漾动,无形的心态嬗变,一个女孩儿性情的活脱,都能从14个汉字中畅然溢出,多不容易呀!接着,诗人写那女孩儿见到菊花后,不由自主地竟把自己所有的心灵烦闷、思索焦虑、终极叩问,都化作了跟这花儿的直接情感交流,一般脑儿地倾泄了出来。“菊花呀菊花,在这万物肃飒、满眼萧瑟的秋天,独有你高贵而崭然地怒放着,你这独有的品格高度和你傲视天下的灿然之态,有谁能与你相偕为伴呐?菊花呀菊花,众花仙姐妹,大家各有花开花落之时,为什么只有你撇开众姐妹独自在这百花凋谢之时,才开放呢?你为什么不与她们争奇斗艳,展显自己的风采呢?菊花呀菊花,你看这阒寂的园圃、寥落的庭院,只有些清冷的霜露,你怎么就感觉不到寂寞无聊呢?菊花呀菊花,那远去的征雁早不见了,那些蟋蟀们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凄惨的低鸣着,你可曾想到那雁那虫与我与你们这些花儿,其实大家都是同病相连的哟……”。我想,读到这里而不落泪的人,不多。这就是真情倾诉的“威力”。最后,在这一长串的叩问之后,作者理性起来,诗也到了结句之时。“是啊,我也不再说什么了,这满世界都难找到一个可以倾心交谈的朋友,菊花呀;我相信你就是我最好最好的朋友,我们为什么不多交交心,好好地聊一聊呢?其实,哪怕仅仅是一忽儿的只言片语,我的心也会因为有你这知音而满足了呀!”好诗,若不能写到诗人心灵情感的最深处,那还叫好诗吗?说来,我评议和审析“她”的语言比起“她”自身的诗意境,是十分苍白无力的;我们只有在读诵中体悟和感觉“她”的美与情之重,才能获得灵魂和精神上真正的营养。(三)诗、笔、大器菊梦这首诗,在黛玉小姐的诗水准上属“平常”了。如果用上、中、下三级来品量黛玉小姐这夺魁的三首菊花诗,此诗属下。当然,她“平常”“偏下”的作品,也不会比别人的差。此诗开笔较好,这“梦”不是床头夜梦,而是“秋酣”的“篱畔”之梦——这已经就出语见奇了。“和云伴月不分明”一句带点信手拈来之感,但极显贴切和自然。接着的对联“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可就显一般化了。准确说,这是好些诗人都可能想到的句子,有失大诗人的独特水准。而细品这首诗之所以显“平庸”,也正是这一联的不独特导致的。可见写诗也同对弈一样,下不得一招“随手棋”。同时,也无形地警示出用“典故”写诗,虽显厚重亦有弊端随之,须慎之又慎。当然我们也要说,黛玉用典已属高手,“登仙非慕”四字已把“庄周化蝶”之典使用得很有新意;“还寻”二字也有品头。然而即便如此,这两句仍不属令人眼亮的诗句。下面的“睡去依依随雁断”虽然比前两句强一些,具实感,但也强不出太多。可“惊回故故恼蛩鸣”就又让人眼亮了。因“惊回”而“恼”出现一个情绪落差,而这“落差”才叫人联想到这“梦”中“故故”,而“故故”这一虚词叠用是绝妙无比的,既含蓄又深刻,既新奇让人叫绝又让行家里手在琢磨中感到真趣味真收获。“醒时幽怨同谁诉”,是一个必然的而又平实的过渡句,但不乏深情厚意。“衰草寒烟无限情”,虽说也确是好诗句,可由于诗的主体部分有“色暗”之感,也就不能拔尖。准确地说,这首诗就因为第三、四、五句不够精炼,落入流俗,而使整首诗差些的。至于李纨等人为什么把这首《菊梦》也推了上来?我这样想:一是《问菊》《咏菊》太优秀、太出类拔萃,带动或说徒增了这首也不太弱的《菊梦》的价值;二是可能李大嫂就要在这一轮“诗赛”中,有意思给林大小姐一个圆圆满满的“菊花诗魁首”的地位,借以抚平在《白海棠诗会》时对她的“压制”;三是就李纨的诗水平,也未必能真感受到前两首诗的真妙处,与这第三首的差异在哪里?我想,这大概也是红楼作者留给我们的话题。那么,可能有人会问,曹氏为什么不给林黛玉搞三首都十分绝妙的诗来,而非搞出上、中、下三个档次呢?其实,这问题很简单,这样才更符合人情道理。世上哪有人一做事就十全十美的,怕是神仙也做不到。此番曹氏把黛玉的三首诗拟成上中下三个档次,正是不失小说作家思维本色。而在文本中不“解释”,留待后人品味,更是高明小说家应有的一种有含蓄深度的“大器”。这样的“阅读心得”须要我们在小说创作学的立场上深研,才能体悟得到。三、其他菊花诗人董仲舒留下“诗无达诂”说;法国诗人瓦勒利说“诗无正解,本人也无权定夺”;钱钟书又把这一意识牵入“接受美学”。而我说“诗有造境功能,而意之境岂能确说”?至于红楼梦文本中的诗(含词、曲、赋等)比较其他诗文更有一特色,就是“她们”又多出一层意义或说是“局限”来,那就是“她们都各属于一个红楼里的‘人物’”;即便无一确定之人,也属于红楼中那位隐形主述者之“灵”,就是所谓“灵叙述”。由此,我们在审析红楼诗时,就多了一层确定性趣味依托,即红楼作者授意下的“人物性格”的又一层始动性,也就使其“诗意更浓”了。而正是这一点,使以往红楼诗研究者总“论不到位”,难以让人尽享“红楼诗”艺术之妙。无疑,这也是“新世纪红学”要竭力补释的红学之阙。下面,我们该谈谈其他的菊花诗作了。因为其中优秀作品也不少。“探湘钗宝”(李纨的排序)的菊花诗,文本中给出的优次是“《簪菊》(探)、《对菊》(湘)、《供菊》(湘)、《画菊》(钗)、《忆菊》(钗)”。我认为,这又是“伪评”;又是李大嫂在搞关系平衡、安慰奖。因为不能不对作诗水平最差的探春小妹予以鼓励,所以把她的《簪菊》排在二等的首位;而李嫂又在数量上给“湘钗”一点平衡性安慰,各选两首。看来,这贾家的嫂子也是要小心谨慎来当的。当然,我们应把这视作曹大师对我们智性的考验和启发,他要我们多思索。用木心先生“冷语”说,曹雪芹是位“喜欢捉弄读者”“很调皮的”497人,此语精妙且深邃。那么,除黛玉的三首外,我感觉最好的先是湘云的《供菊》,其次是宝钗的《忆菊》,再是宝钗的《画菊》,再是湘云的《菊影》。这四首诗与黛玉的《菊梦》不相上下。容我再把史薛的四首菊花诗评析一下。(一)不框架、无所不在的“你”忆菊这首诗的审美价值也不低,她塑造了一个文静的、颇具内涵的女孩儿。容我也以散文贯绎之:已是深秋,我常常伫望着那肃飒的一阵紧似一阵的西风掠过,心头闷闷的,也不知道在想些什么?噢,原来那水蓼花儿在池塘边现出一小片一小片让人怜惜的暗红色,而水中央的那一大片芦苇蒙蒙然荡漾着的白生生的散絮,有的竟随风飘去了……是啊,这本来就是一个让人愁肠百结的季节嘛。我从庭院走出,花圃空空,只剩那突显的篱笆墙,虚围在那里;这秋天呀,难道就什么也不给人们留下吗?我,在寻觅……夜晚,那月儿似乎显得比我还清冷,这自然是降霜的缘故;可这天夜里,我做了个梦——梦中,我看到了一片菊花。噢,明白了,原来我心里惦念的是“你”呀。我的菊花——你在哪里?远征的大雁,一队队从高空飞过,我的心也随着它们飞向了空蒙的远方;可我到底思念着些什么呢?是那菊花吗?我心绪不宁,做不成什么事,只好从早到晚听着那些灌进耳朵里的捣衣声,这“咚咚”声使这世界更空旷了。我——也显得更呆傻了吧。是啊,这世上有谁能理解怜惜我为你菊花的忧心重重、日思夜梦呢?想来想去呀,我只能安慰自己,等来年重阳节吧——那时我与你一定蜜意重逢。记得从儿时起,常听母亲吟诵这首诗(显然,有旧观念乃至保守一点的人,都是比较喜欢薛宝钗的),所以这首诗在我记忆里很深,也是一直感动着我的诗作之一。虽说,我后来才感觉到“她”远不如黛玉的那些诗那么让人震撼。但这首诗有一种浸人心脾的淡味,很难得;能让你感受到一位文静、内涵丰富女孩儿的沉思状。于是乎,我们也应该看到宝钗小姐的心灵内质里那极忧美的一面。首句的“怅望”和“抱闷”已经简捷形象地传递出诗里那女孩儿的基本情状表达——这是全诗的基调。“西风”与“思”虽是主辞,但注意力早被修饰词夺走了。第二句的“断肠”显语意重复,但也是无可奈何的必用之辞。下面的“空篱”句、“冷月”句,虽属自然秋态,而那“梦有知”也属较妙的诗文,但这毕竟都是众人所知众人可见的,绝无奇特之感。只是第七句“谁怜我为黄花瘦”是这诗中最好的诗句。“她”虽然仍显得字字平淡无奇,可“她”的“奇”恰恰就在这平淡无奇而又不可或缺甚至是十分感人的每个字之中。尤其那“为黄花瘦”四字,尤其那“瘦”字,是读之直入人心的。而由以“重阳会有期”结句也自然、至重而感人了。总之,此诗之妙是以“整体的淡味”来感染赢得读者的。“她”的美学价值和心理学价值也正表现在这里。这有点接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