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地球运动知识梳理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_第1页
【地理】地球运动知识梳理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_第2页
【地理】地球运动知识梳理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_第3页
【地理】地球运动知识梳理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_第4页
【地理】地球运动知识梳理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班级姓名地球运动基础知识梳理一、地球运动一般特征运动方式自转公转绕转中心绕地轴旋转,其北端始终指向地球绕太阳运动,公转轨道形状为,位于其中一个焦点方向自向、北南周期真正周期:日(23时56分4秒)昼夜更替的周期:日(24小时)年、年速度角速度(单位时间内转的)(规律),°/小时近日点:月初,公转速度远日点:月初,公转速度从近日点到远日点公转速度越来越_____,反之,越来越_____线速度(单位时间内转过的)(规律),60°纬线上的点的线速度为赤道的一半要求:能根据经度的变化在俯视图中判断地球自转的方向(顺时针/逆时针)能判断地球上不同地点线速度、角速度的大小,能在地球公转轨道上找到近日点远日点的位置,能判断一段时间内公转速度的变化二、地球自转的意义:(一):晨昏线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叫、它是过地心的圆。它的位置、倾斜方向只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有关判断:顺着地球方向,由夜入昼是(在左图用红笔标出);由昼入夜是侧视图的晨线/昏线是(完整一条/半条),俯视图的晨线/昏线是(完整一条/半条。)晨昏线的特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笔记+导学探究)(二):时间计算(地方时、区时、日期变更)地方时: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一纬度地区,边比边更早看到日出,时间就有早迟之分(此处的早为早经历,时间越早,数值越大,一个地点在另一个地点的东边,时间更早,数值更大,用加法,反之用减法,即东早西晚,东西概念: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间,地方时只与有关!地方时的计算:①用两地经度差计算出时间差: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____,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_______.②判断东西方向,东早西晚,东加西减例:已知37°E地方时为1:20,32°E地方时=,11°W地方时=。已知北京时间是11点,北京当地的地方时是_________注意:①光照图中地方时的判读,并在右边侧视图中标出特殊的地方时经线位置图示确定地方时昼半球的中央经线ND夜半球的中央经线NB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NC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NA②在光照图中确定直射点位置的方法纬度:直射点纬度数与极昼极夜的最低纬度数互余,直射点所在半球与极昼所在的半球一致经度:找地方时为12:00的经线,区时全球经度共°,有条经线,有____个地方时,故为了方便,“划定时区,分区计时”全球分成个时区,每区跨°,时区划分方法:从0°经线(本初子午线)开始,往东西各7.5°共同组成一个区,称为区,其中央经线是°经线。中时区往东依次为东一区、东二区、...其中央经线依次为°E、°E、...中时区往西依次为西一区、西二区、...其中央经线依次为°W、°W、...其中东十二区只有7.5°,西十二区也只有7.5°,它们共同组成区,其中央经线为°计时方法:时区内都用统一的时间,即用的地方时作为本时区的区时。例如“北京时间“是东___区的区时,也就是中央经线____的地方时。区时相关的计算:1)中央经线=时区序号×15°;例东八区中央经线=,西十一区中央经线=。2)某经度所在时区=经度÷15=商余数;余数>7.5,则某经度位于(商+1)区余数<7.5,则某经度位于(商)区例47°E÷=;余数比7.5,则47°E位于区,113°W位于区。3)区时=已知区时+/-时差时差计算:相邻两个时区区时相差__小时,相差几个时区就就相差几个小时。相差多少时区遵循“同减异加”,例如东八区和西八区相差___个时区,东三区和东1区相差___个时区例:已知北京时间为22:00,西九区区时=。4)起飞降落时间:B地降落时间=已知A地时间+/-时差(东加西减)(起飞时间转换为B地的时间)+飞行时间;或者A地时间+飞行时间+/-时差(东加西减)(把降落时间转换为当地时间)例已知伦敦时间为5时飞机起飞,8小时后降落在东京,求降落时东京时间:时差=h,起飞时东京时间是_______,加上飞行时间,降落时东京时间=总结:1.时间计算的基本步骤与方法(1)画轴(算地方时可以画,算区时同减异加即可,可不画)①东经度在东,西经度在西,自西向东,西经度越来越小,东经度越来越大。②中时区在中间,东时区在东,西时区在西,自西向东,西时区数由十二递减到一,东时区数由一增大到十二。(2)定点:即将已知点和所求点标在轴的相应位置。例如:当东八区为6月9日20时时,求35°W的地方时。解题:因东八区的区时使用的是120°E的地方时,即已知点为120°E,求的点为35°W。图解如下:(3)定差①确定两地的经度差。如上图中A、B两地的经度差为35°+120°=155°。同为东经度或同为西经度时用减法,一个为东经度一个为西经度时用加法(同减异加)。②确定时间差,转化成为10小时20分钟。(4)定值求的点位于已知点的西侧,取“-”用减法;求的点位于已知点的东边,取“+”用加法。如上图中所求的35°W的地方时=6月9日20时-10小时20分钟=6月9日9时40分。(5)结果处理:若求出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去24小时,日期加一天;若求出时间为负值,则加上24小时,日期减一天。本题计算结果是9:40,介于0~24之间,表示当天的9:40,结果不用处理,即6月9日9:40。日期变更——抓住两条日界线,核心:找地方时为0时那条经线(1)日界线类型日期界线自然日界线人为日界线(即国际日界线)经线地方时为0时(或24时)的经线(夜半球的中央经线为0时)大致为180°经线(考虑领土,有弯曲)自西向东跨越国际日界线要一天自东向西跨越国际日界线要一天特点0时所在经线时刻在变,该线在地球表面自东向西移动180°经线在地球表面的位置不变日期的变更向东越过0时经线,则加一天,向东越过国际日界线,日期减一天,极地投影图示(以北半球为例),可根据日期的加减反推日界线类型日期范围①新的一天范围是从0时所在经线向东到180°经线。②旧的一天范围是从0时所在经线向西到180°经线。计算日期比值用经度范围计算昨天和今天/旧的一天和新的一天所占的比例例:已知北京时间为22:00,新一天的范围为,新一天与旧一天的范围之比为(三)地转偏向力:只对在地球表面做方向运动的物体有影响,应用:铁轨/轮胎磨损、河床的侵蚀/堆积导致的深浅、风向的偏转规律:南半球向偏,北半球向偏转,赤道,纬度越高偏转幅度越例:北半球某河流平直河段的剖面图,仅考虑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判断该河流流向为三、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移动(一)黄赤交角黄道平面:太阳直射点:地表接受太阳的点,是太阳辐射能最集中的地方;黄赤交角:由于地轴倾斜,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存在夹角,黄赤交角目前度数为,它决定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黄赤交角=回归线的度数,即图中α。黄赤交角与极圈度数互余,即图中90°—α。黄赤交角=晨昏线与地轴的最大夹角,即图中α′(二)黄赤交角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要求:①标太阳直射点移动轨迹+二分二至日+近/远日点读图:回归线之间地区一年可以被太阳直射次回归线上一年可以被太阳直射次回归线到极圈地区可以被太阳直射次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的时段_______,向南移动的时段________,北半球夏半年时段:_________,北半球冬半年:__________②标出二分二至日+直射点纬度+近/远日点四、昼夜长短及其变化(一)昼夜长短分布和变化的规律1.昼夜长短分布——抓“直射点位置”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位置决定昼夜长短状况。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_____,且越向该半球的高纬度地区白昼时间越__。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的极点周围出现___现象。如图所示:备注:赤道全年昼夜,白昼为小时,黑夜为小时,地方时日出点,日落点2.昼夜长短变化——抓“移动方向”此处的“移动方向”主要是指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它决定昼长、夜长的变化趋势,纬度高低决定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太阳直射点向哪个方向(南、北)移动、那个半球(南、北半球)就_______;且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____。(可根据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判断各点纬度高低)如右上图所示:3.极昼极夜范围——抓“直射点位置”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的极点周围出现极昼现象,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与出现极昼极夜的最低纬度互余。例如太阳直射20°N,____及其以北出现极昼,70°S及其以南出现极夜现象例:在中秋假期(9月19日-9月21日),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为,昼夜长短变化情况为;极点附近有(极昼or极夜)现象,且范围在(变大or缩小)4.特别提醒:昼夜长短的时间对称特点(1)关于冬至日、夏至日对称的两个日期(A与B、C与D):两地昼长、夜长相等。(2)关于春分日、秋分日对称的两个日期(B与C、D与E):一个日期的昼长与另一个日期的夜长相等。举一反三:(1)关于夏至或冬至对称的节气,同一地点昼夜长短相同,正午太阳高度相同,日出日落时间、方位相同,如小暑与芒种,立夏与立秋,小雪与大寒,寒露与惊蛰等。(节气不用背)(2)关于春分或秋分对称的节气,同一地点昼夜长短相反,日出日落方位不同,如惊蛰与清明,立春与立夏,处暑与霜降等。(二)直射点位置、日出日落方位与昼夜长短的关系、正午太阳方位直射点位置日出方位日落方位昼夜长短北半球___(北半球早于地方时6时日出)____(北半球晚于地方时18时日落)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赤道____(地方时6时日出)____(地方时18时日落)全球昼夜等长南半球______(北半球晚于地方时6时日出)_____(北半球早于地方时18时日落)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昼长夜短正午太阳方位:即某地地方时为12:00时的太阳方位,判断:比较该地纬度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之间的关系。直射点在当地纬度以南,正午太阳就在正南方天空,反之就在正北方天空①北回归线以北,全年正午太阳都在____方天空;南回归线以南,全年正午太阳都在____方天空。南、北回归线之间,正午太阳有时在天顶,有时在正南方天空,有时在正北方天空。②确定房屋朝向: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房屋朝南采光更好;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房屋朝北。(三)昼长、夜长的计算方法1.根据某纬线的昼弧或夜弧弧度计算:昼(夜)长时数=昼(夜)弧度数/15°。2.根据日出、日落的地方时计算,地方时正午12时把一天的白昼平分成相等的两份(1)昼长时数=(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2)夜长时数=(日出时间-0)×2=(24-日落时间)×2。注:公式中日出、日落时间均为地方时。例:某地昼长10小时,则日出地方时为____,日落地方时为____;某地8点日出,昼长为___小时,日落地方时是______3.根据纬度的分布特点进行计算(1)同一天,同纬度各地的昼长相等,夜长相等。(2)根据昼夜长短的纬度对称分布特点,北半球各地的昼长(夜长)与南半球同纬度地区的夜长(昼长)相等,可以求对称纬度的昼长(夜长)。五、正午太阳高度及其变化(一)、概念:太阳高度(角)定义:与的夹角,一天中有变化,时最小,为°,时最大。正午太阳高度(角)定义:时,与的夹角,用H表示。反映太阳辐射的____(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纬度变化规律:(1)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______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中c折线所示。(2)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______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中a折线所示。(3)春、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_______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中b折线所示。总结:同一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等,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从______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同一日期,距直射点所在纬度相等的两条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等。季节变化规律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纬度带____达最大值_____达最小值南回归线及其以南纬度带夏至日达最值冬至日达值南北回归线之间各地每年太阳直射次核心总结: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1.看直射点的位置,比较正午太阳高度大小记忆口诀“远小近大”:即距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距离越近,则越大。2.看直射点的移动,确定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记忆口诀“来增去减”:即直射点向本地所在纬线移来,则正午太阳高度增大,移去则减小,如下图所示:特别提醒:(三)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H=90°-两点纬度差。说明:“两点”是指所求地点与太阳直射点。两点纬度差的计算遵循“同减异加”原则,即两点同在北(南)半球,则两点纬度“大数减小数”;两点分属南北不同半球,则两点纬度相加。如下图所示:当太阳直射B点(10°N)时:HA=90°-AB纬度差=90°-(40°-10°)=60°。HC=90°-BC纬度差=90°-(10°+23°26′)=56°34′。北京(40°N,116°E)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_____(四)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1)确定地方时12时(2)确定房屋的朝向(3)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影子的长度与太阳高度角大小呈负相关,正午是一天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