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色彩学_第1页
文学与色彩学_第2页
文学与色彩学_第3页
文学与色彩学_第4页
文学与色彩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学与色彩学

文学与色彩学中国的文学理论(或文学)取得了很大进步。研究它与其它学科的联系,正是有待于开拓的一个重要领域。可是,文学理论与色彩学难道有关系吗?历来,人们谈到文学特征时,总是说文学是以语言描绘社会生活的,正是在这一点上,与绘画用色彩、线条描绘生活有根本区别。这种说法,在一些论文和教科书中司空见惯。其实,略加思索就感到它并不精确。因为,社会生活本身的色彩,琳瑯满目,五彩缤纷,反映这种社会生活的文学作品显然也是一个五彩缤纷的色彩世界。如果我们要对这个用语言描绘出来的色彩世界,进行专门的研究,就很需要色彩学的帮助。色彩学是一门视觉科学。作为一门学科,它比文学理论产生得晚,可是,目前正在突飞猛进的发展。它也是一门需要进行跨学科研究的学科,涉及到物理学、心理学、美学、社会学、化学、文艺学、文化人类学、宗教学等。在色彩学发展的历史上,大家都知道牛顿发现光谱上的色彩,并将它分成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为色彩学奠定了科学基础。大诗人歌德写了一千四百多页的《色觉学说》,研究了文艺与色彩的关系。近来,在色彩学的迅速发展中,它的分支更显得活跃。比如:色彩心理学、色彩美学、绘画色彩学、医学色彩学、色彩民俗学、运用色彩学、广告色彩学等。文学理论和色彩学都属于可以进行跨学科研究的学科,它们之间有着交叉地带,各自的学科发展经验也可互相借鉴。当前,文艺心理学吸引了很多人。色彩的审美心理,应该说,是文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急待研究的课题。文学色彩之美文学作品是用语言描绘的色彩世界。鲁迅笔下的百草园,秦牧笔下的五色土,杨朔散文中茶花怒放的昆明,刘白羽散文中的长江日出,都以灿烂的色彩,给读者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普希金的《渔夫和金鱼的故事》,运用海水色彩的变化,显示了感情的起伏。文学作品中的色彩世界,令人神往,又使人感到亲切。因为,在实际生活中,春花、夏绿、秋草、冬雪,有规律地变化着。从晨曦给大地镀上金黄色,一直到月光为大自然盖上一层乳白色的轻纱,自然界的亮度每时每刻在变化,色彩也随着每时每刻在变化。色彩是活的,它仿佛有自己的生命。人类运用色彩的历史很早。1974年苏联考古学家考定在乌克兰出土的二万年前的一套打击乐器——大猛犸象骨头,就涂上了红颜色。我国一万七千多年前的周口店山顶洞人已经能用赤铁矿涂色。西班牙北海岸洞窟中的壁画野牛,用黑、赤、褐三色描绘,这是一万至一万五千年之前的作品。要是考察文字记载,我国《考工记》记载了春秋末使用色彩的情况:“画繢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青与白相次也,赤与黑相次也,玄与黄相次也。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黻,五彩备谓之绣。”这里记载了当时已掌握了多种色彩,也懂得了色彩之间的调配。我国文学作品中的色彩描绘,在《诗经》《楚辞》中已很发达。《文心雕龙》对此专门作了研究。《情采》曰:“故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当时五色的概念,指青黄赤白黑。《物色》曰:“至如《雅》咏棠华,‘或黄或白’;《骚》述秋兰,‘绿叶’‘紫茎’;凡摛表五色,贵在时见,若青黄屡出,则繁而不珍。”《诗经》歌咏过棠棣花。《九歌·少司命》歌咏秋兰:“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这样的描绘很符合刘勰的心意。他对色彩的理想是“雅丽黼黻,淫巧朱紫”,也就是崇尚古代礼服上的黑白相间或青黑相间的图案式的简单典雅的色彩,要是再加上大红或紫色,就显得杂乱。他希望好的色彩要“时见”,即新鲜、独创,“屡见”的颜色,即不新鲜的色彩,就不受人欢迎了。刘勰批评过当时文风有“讹滥”的倾向。在色彩使用上,由于那时佛教盛行,大量使用金色、红色,又与原有的五行五采的说法相交融,权贵们的生活中使用了十分艳丽的色彩,刘勰评之为“淫巧”,也就是“讹滥”的意思了。我国唐代的色彩生活更丰富了,可以说达到了“金玉满堂、五彩缤纷”的程度,以绘画为例,魏晋以前,主要用单色的矿物质为主,单色的植物为辅。文学作品中的色彩描绘也较单纯。唐代绘画,用植物、化学制品和矿物质,有时混合使用,色彩调和得更精美。与此相应,唐诗中的色彩也很鲜明。宋魏庆之《诗人玉屑》说:“杜少陵诗云:‘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王维诗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大啭黄鹂。’极尽写物之工。后来唯陈无己有云:‘黑云映黄槐,更著白鹭度’,无愧前人之作。”这里,对色彩是否鲜明,配合是否调和,作了专门评论。“有声有色”,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传统。声是声音,色是色彩。人们深秋上北京西山,会情不自禁地默诵起杜牧的诗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中的“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是清幽的景色,可是背景却是夕阳的晚霞与枫林相映成趣,十分绚丽。它仿佛能点燃凝视这幅景色的人们热爱大自然的激情。善用色彩的杜牧还写过:“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在色彩浓丽的背景上勾画出清丽的江南水乡的风俗画。从历史发展中,我们可以具体地把握到文学作品确是十分丰富的色彩世界。就描绘的范围说,无论自然景色、人物肖像、环境布置、生活场面,都离不开色彩。因为,文学所表现的对象大都是有色彩的。就描绘的功能而言,文学作品中的色彩描绘能使艺术形象更具体、生动和具有亲切感。色彩描绘还可以起到气氛的烘托和感情上的暗示作用。《西厢记》“长亭送别”中有一段曲文:“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是二幅秋风萧索的景象,其间的色彩给人带来一种凄凉的感受,对读者的感情有导向的作用,使人最后读到“离人泪”三个字时,产生深切的共鸣。文学作品中的色彩还广泛地被运用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人物命运的变化。鲁迅《祝福》写祥林嫂命运的前后变化,抓住了色彩方面的鲜明的特征。初到鲁四老爷家的祥林嫂“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过了十余年的被欺凌的生活,她“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象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暗示她的生命已走到了尽头。色彩有时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书名的含义是主人公于连的梦想;但用了象征的手法。红色象征军服,黑色象征僧衣,这就暗示于连梦想得到军职和僧职。司汤达另一部小说《红与白》,据说红色暗示盛开的蔷薇,暗示主人公米娜,白色象征什么,至今还在为人们所猜测,这似乎又有了一层神秘的意味。红色的色与神性色彩会给人美的享受。当歌德经过二十年的研究、实验和思考,写成《色觉学说》时,他称这一年为“最有意义的一年,活动、享受和收获交替出现”。令人感到奇妙的是,不同的色彩有自己的性格,能引起人的不同的情感反应。比如,歌德就将色彩划分为积极的色彩(红、红紫、朱)和消极的色彩(蓝、红蓝)。积极的色彩表现出一种“积极的、有生命力的和努力进取的态度”,消极的色彩,也可以说是被动的色彩,就“适合表现那种不安的,温柔的和向往的情绪”。所以,歌德认为,穿黑衣服的人看起来比较苗条。不过,判定色彩能引起人的怎么样的情感反应,还与审美主体本身的状况有关。歌德认为,这是“重大规律”。因为,仅仅指出这一点就足够了:“眼晴需要变化,从来不愿只老看某一种颜色,经常要求换另一种颜色,甚至活跃到看不到要求的颜色时,自己就把它造出来。”冷和暖,本来是人们生理上对温度的感觉。色彩分冷和暖,用以表示人们对色彩的情绪上的感受。不少色彩学家将积极的色彩,称为暖色。因为,它们给人的刺激性强,容易引起人兴奋。黄、橙黄、赤是兴奋程度最强的几种颜色,其中尤以黄色刺激性最显著。消极的色彩,也被称为冷色,因为这些色彩对人的刺激性小,正好适用于人们休息、疗养的环境。造成颜色有不同性格的原因,是色的光的反射的物理性质;与此相适应,又与人们的生活经验有关。比如,赤色是火焰和太阳的颜色,当然容易使人产生温暖的联想;辽远的青天、蔚蓝的海洋会使人产生凉爽的感觉。我们不妨举例分析。红色,充满活力和热情。所以,喜庆节日用红灯笼,过年贴大红纸对联,结婚点红烛,革命用红旗,警告人危险时用红灯。橙色,含有炽盛、活泼的气质。它与我国古代的朱色相近,朱色有更多的赤色的成分,可以作为一种富贵的象征。杜甫有“朱门酒肉臭”的诗句。此外,朱邸、朱轩、朱轮都有这种含义。黄色明度高,光辉四射,最能刺人眼晴。它能使人产生兴奋、明朗、希望的感受。淡黄色使人觉得平和与温柔,深黄色使人感觉庄严高贵。我国的皇宫、庙宇的屋顶,帝王的服饰都用黄色。《水浒》梁山泊上褂杏黄旗,与故宫屋顶的黄色相比,明度低很多,但它终究是黄色。黑色使人们想起夜,想起黑暗,于是,它暗示寂寞、悲哀、恐怖、死亡、罪恶,有时又象征庄重、含蓄、浑厚等。闻一多写过一首诗《色彩》,说明“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因为我爱他的色彩”。诗人描绘了不同颜色的象征意义:“红给了我热情,黄教我以忠义,蓝教我以高洁,粉红赐我以希望,灰白赠我以悲哀;我国的古典小说,不同的色彩经常暗示人物性格的某个主要特征。关羽是红脸,骑赤兔马,给人以勇猛忠义的暗示。张飞是黑脸,骑乌龙驹,显然是暴烈的性格。人们常见“紫膛面皮”“面如重枣”或“红脸汉子”,都是用色彩暗示人物的性格。就是在人们口语中,有时还说人“好红脸”。白色被称为文静的颜色,所以,吴用白脸穿麻布衣服,诸葛亮穿白黑相间的道袍,摇的是白色的鹅毛扇。梁山上胸怀狭窄的秀才王伦,总算唸过书,外号叫“白衣秀士”,这是没有穿上绫罗绸缎的下层书生的扮相。柳永的《鹤冲天》则自叙道:“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实际生活中的色彩,并不是单纯的,大都是不同颜色配合而成的复杂的有机构成。所以,色彩之间的关系十分重要。无论在大自然,还是在艺术作品中,色彩之间的鲜明对比,能给人强烈的印象。“万绿丛中一点红,动人春色不须多”,用色彩报道了春天的消息。红色属暖色。在一片绿色的映衬下,使人感到红的更红,绿的更绿了。所以,人们习惯上不说“万红丛中一点绿”,而是说“好花也要绿叶扶”。亦同此理。色彩学上有一种见解,认为“光艳的色彩最好用在小面积上”。这与艺术实践的经验,也相互呼应。自然界的色彩,总是在周围色彩的配合下,在一定的光线影响下形成特殊的色彩效果。几种色彩有机地配合在一起,就有自己的生命。文学作品通过特定的节奏使感情具体化,并传达感情。色彩也是通过不同颜色之间的关系构成一定的节奏感。色彩之间的调和,就是它的秩序。人们看到一组色彩,感觉到顺眼,大体上是因为色彩之间形成一定秩序,能引起人的快感。正如有规律的节奏能引起人的快感一样。色彩调和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有的是类似调和,即相近的一组色彩互相配合;有的是对比调和,即差别较大的一些色彩互相对比。一种是烘托,一种是反衬。色彩的生命,在于既要多样,又要有秩序。我国古代建筑善用色彩,故宫是范例。它的黄色的琉璃瓦,明度最大,是整个建筑群色彩的中心。红墙可以反衬黄瓦,黄色的地加上汉白玉的雕栏,和谐又庄严。如果衬上蓝天、白云就更为辉煌了。蓝天、黄瓦、红墙,居中心位置的是黄色。蓝、黄、红三种颜色配合在一起,红色最有稳重的感觉。红色在下面使整个建筑在色彩上有一种稳重感。故宫运用色彩的匠心,还在于充分考虑到自然条件的配合。在晨曦、晚霞的映照下,琉璃瓦似乎是一个发射着黄色光芒的发光体,而且时时在变化,在闪烁,显示富贵与权力的神圣和神秘性。在文学作品中,《红楼梦》中的色彩运用得十分巧妙。主人公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各有自己的色彩。贾宝玉喜欢红色,是怡红院的主人,又是整个《红楼梦》中的中心人物。黛玉的“黛”本有墨绿色的含义,她住潇湘馆,一片翠竹可以说是她的人格的象征。薛宝钗的“宝钗”本含金钗的意思,她有一个“金玉良缘”的幻想,特别看重自己的金锁。金色是薛宝钗的色彩,这与她家势正旺的气焰也吻合。这样选用色彩,能符合人物的身分、个性。林黛玉用冷色,与她身世的悲凉、性情的孤僻相呼应。曹雪芹这样运用色彩,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揭示了人物对色彩的不同的感情反映。如果综观全书的色彩体系,就可以看出作者在艺术上的匠心。金色和红色本来是尊贵、热烈的色彩,这就为小说最后的悲剧结局更增添了浓重的气氛。这里还应该说明,大观园中少爷小姐的色彩,并不是一般的平民家子女都能享受的。贾宝玉在袭人家看见她的亲戚穿红衣服叹了口气。袭人便对他说:“我知道你心里的缘故,想是说,‘他那里配穿红的。’”大自然是色彩的宝库。色彩的组合,还有一种混色现象。清晨的阳光照在带露珠的草地上,夕阳斜射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都产生了许多不同的色彩混合在一起的现象。人们漫步在颐和园长廊里,凝视远处廊沿下的工笔彩画,所感受到的也是一种混色现象。善于描写大自然色彩的作家,常常喜欢这种混色现象。人们老看一种颜色,容易感觉疲劳。如果此时遇上新的调和的色彩,从生理上会产生快感。混色现象总是富于变化的、新奇的,容易使人从各个角度去发现美。人们在观赏自然美时,喜欢去泰山观日、黄山观云,喜欢看海滨晚霞、长江日出。说明了这种混色现象的吸引力。文学作品经常描绘这种色彩现象,而且还可以将大自然的色彩、声音、气味、温度等等综合起来落笔。作者将自己的感受写得越具体,读者会产生一种亲历其境的参与感,从而能增强作品的艺术魅力。比如屠格涅夫在《猎人笔记》中描写猎人早晨的快乐:“您的足迹在沾满露珠而发白的草上印出了绿痕来。您拨开潮润的灌木丛——那种凝聚着的、温和的夜之香味便会围绕着您。整个的空气充满了蓬草的新鲜的苦味,荞麦和豌豆的甜味;橡树林在远地里高墙似的竖立着,映在太阳光里发亮,呈现出红色。虽然还是很清凉,可是已经感觉出热的临近了。因为芬香的流溢,头不由地昏瞶起来了。……”这是一幅迷人的乡村生活的图景。读者在这里看到了作家对狩猎生活的热爱,看到了作家对大自然有敏锐的美的感受,仿佛自己也进入了这个艺术境界。色彩能刺激人的视觉器官,从而触发情感反映,令人惊异的是,色彩也能触发人的其他的感觉。本来,从生理上说,色彩是视觉器官的对象,与其他的听觉、味觉、触觉、嗅觉并不直接发生联系。可是,从心理上说,色彩感觉却能使人联想起其他感觉。比如,同样质地的两个沙发,分别油上红色和青色,人们会感觉到红沙发坐起来暖和一些,也会感觉到重一些,而青沙发看起来就觉得凉爽一些,也会感觉到轻一些。中国烹调艺术讲究色香味,就是顾及到人们各种感觉功能之间的联系。这种感觉联通的规律,在色彩描写时也可以加以运用。总之,我们应该注意到使色彩描写有利于表现人的情感倾向,也应该注意将人的各种感觉联系起来进行表现,在它们的联系中更充分地表现色彩美。绘画中的色彩与表达情感的关系文学能通过色彩来表达情感,当然得力于色彩词的表现力。研究与色彩有关的词,就能具体地理解人们日常说的文学是语言艺术的真谛。正如绘画用色彩和线条形成视觉形象;文学作品需要用色彩词来描绘。色彩词十分丰富。比如汉语中的“白”字,甲骨文,意思是太阳的光线为白。但是,以后有关“白”的色彩词就很多:皑白、斑白、惨白、苍白、草白色、纯白、葱白色、恶白、粉白色、骨白色、寡白、皓白、白皑皑、白不呲咧、白惨惨、白苍苍、白炽色、白垩色、白红色、白乎乎、白花花、白晃晃、白黄色、白灰色、白金色、白净、黑白色、红白色、花白、黄白色、灰白色、昏白、皎白、洁白、精白、净白、枯白、蓝白色、菱花白、绿白色、密白色、白净净、白蜡色、白蓝色、白亮亮、白绿色、白茫茫、白玫瑰色、白濛濛、白乳色、白润、白生生、白刷刷、白晰、奶白色、藕白色、漂白色、皤色、铅白色、青白色、肉白色、乳白色、刹白、煞白、刷白、霜白、水白色、死白色、素白、白晳、白玉色、土白色、晳白、锡白色、鲜白、象牙白、雪白、雪花白、牙白色、盐白色、银白色、莹白、鱼白色、鱼肚白、玉白色、月白色、崭白、珍珠白、纸白色、紫白色等。这样丰富的色彩词,表明了在人类文化史上,色彩占有重要地位,人类对色彩有极强的感受和认识的能力。但是,与实际的色彩相比,语言仍然是概括的,粗线条的,远远赶不上实际色彩的具体性和丰富性。色彩词具有多种功能:一、表现色彩的一般性质:如红、白、深灰,或表示古代的色彩概念:朱、彤、黎等。二、以物或以另一种色彩来表现色彩的性质:枣红、银白、桔黄、灰黄、铅白等。三、对色彩进行描写或形容的,如白茫茫、红朴朴、绿茵茵。四、对色彩表达某种情感反应的:如白不呲咧。还有,许多表现色彩的成语也值得重视,如表现色彩丰富热烈的锦簇花团、五彩缤纷、锦上添花、绚丽多彩等,表现某种色彩混色的有金碧辉煌、画栋雕樑等,表现色彩调和的成分的有粉白黛绿、粉墙朱户等。色彩词在表示事物性质的时候,只是一种客观的表述,属于知识的范围。可是,当色彩词包含某种情感倾向时,含义就更复杂。在汉语中,同样属于白色的范围:“银白”趋向于积极的感情色彩,“白不呲咧”趋向于消极的感情色彩。还有一种情况值得注意,一些色彩词因为与情感反映相联系而改变了词义。瓦尔德的《印度——日尔曼语比较词典》指出,现在通用的英语blue(蓝色),是从中古拉丁语“flavus”演化而来的;而“flavus”这个词的原意是“黄色”。“Black”(黑色)这个词是从中古拉丁语“bhleg”而来的;而“bhleg”的古老的含义却是“苍白”。这种情况说明,当色彩词用来表达感情时,它本身的变化非常明显。“因为,这些感情性质的两极(如白和黑)都能以同样的强烈程度表达出某种情感的缘故。”文学作品中的色彩描绘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文学用语言来描绘色彩,显然不如绘画那样直接和鲜明。但是,文学作品能创造出具有独创性和表现力的色彩组合,是作者才能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也有自己的特色。这是一种想象中的色彩,它引起的情绪反映比绘画所引起的情绪反应抽象、间接,可是在想象中却有深度。绘画的色彩通过秩序表现一种运动感,但总起来说是静态的。一种是视觉范围内的秩序,另一种是想象中的秩序。感受到这种想象中的秩序,需要读者心理活动活跃和已有的审美经验的更多的配合。在各种艺术作品中,有的用听觉的因素构成形象,有的用视觉的因素构成形象,当然也可以互相配合。音乐就是用听觉的因素构成形象,有时与视觉形象相配合,比如加上歌唱演员的表情、动作,可以收到动人的效果。舞蹈主要是视觉形象,但又有音乐的配合。雕塑、建筑、绘画属于视觉形象。视觉形象不少是静态的,听觉形象总是动态的。塑造视觉形象,需要色彩烘托气氛,表达人的情绪。用语言作为工具的文学作品,兼具听觉艺术和视觉艺术的特点,可以将静态的形象与动态的形象互相配合起来。比如,上面引用过的杜甫的诗就是既有黄莺和鸣,又有蓝天绿柳,既有静态的环境,又有活动的画面。所以,称颂文学作品有声有色,是深刻的见解。当然也应该说明,诗能否入画并不是判定诗好坏的唯一的和最后的标准。语言艺术所以有其特有的价值,在于它能表达其他艺术无法表达的东西。多元色彩的明显相似性,可引起文化自觉人们的色彩感觉,确有一些共同的倾向,这是对色彩的性质作出客观评价的基础。色彩的客观的物理性质和人的视觉机能的特性是决定人类色彩嗜好有共同倾向的一个原因。太阳光的光波传到地球上,人类肉眼能看见的可视光线的波长只是其中很小一部分。人类看到的白光是由许多不同的单色光组合而成的。如果通过三棱镜,就可以将它分解出来。人的眼晴是在亿万年实践中形成的十分复杂的接受视觉信息的器官。它由视网膜、视神经和大脑灰质内相应部分组成。每只眼晴视网膜上有1.2亿个视网膜杆,每个杆状体内又载有1.3亿个化学色素分子,其电性遇光即发生变化。每只眼晴的网膜内还有600万个“视锥”,即接受器。由这样复杂的结构所接收的图象,由大脑灰质参与视觉信息的处理。色彩对人的视觉神经的刺激有快有慢。经过实验证实,人对红色感受最快,次为绿色、黄色,对白色感受得最慢。所以,世界上指挥交通都用红绿灯。在色彩描绘中,它们也是主要材料。如果色彩与人的联系,只是一种物理上的关系,那么,人的色彩感觉只会得到一些官能上的快感,却没有审美性质了。事实上,色彩能引起人的情感反映,与人的某种联想和社会有关系。人的情绪体验十分精细。一种色彩与自然界的某些事物的特征相似,或者与人们产生特定情绪的色彩相似,于是就会产生某种接近联想。比如火是红的,见到红色会产生温暖感。这是目前色彩学的一种通常的解释。这种解释还不能说明引起色彩感觉的全部的原因,但是,至少也可以用来说明,产生色彩感觉与人的主观条件也有关系。所以,不同人的色彩反应有共同性(或者一定范围内的共同性),也有差别性。形成差别性的原因,与人的个性有关,比如素质、感情、修养、兴趣、遭遇等,也和民族的、阶级的、时代的文化传统上的差异有关。因为,感受色彩的主体是生活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的活生生的人,他的色彩感觉当然要受到他自身的主客观条件的影响。马克思曾经指出:“社会的人的感觉不同于非社会的人的感觉。……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性,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正因为色彩与人的情绪有关系,所以,经常用色彩来描绘人的情绪。比如,描述人的忧伤、绝望,用“心中一团漆黑”,说热情上扬的人“通过玫瑰色的眼晴看世界”等等。影响人色彩爱好的条件多种多样,经常是几个因素交错在一起。由于政治的影响,人们看见国旗的颜色会产生肃然起敬的情绪。由于地域和气候的影响,一般说,我国汉族北方人服装的颜色要比南方人的深,如果从昆明乘飞机到沈阳,这样的感受就十分突出。形成人们色彩爱好的原因十分多样,但是,并不是全然没有规律。在研究色彩爱好的规律时,民族的、个性的差异,最值得注意。我国各民族都有自己使用色彩的习惯,朝鲜族尚白,满族在清代尚黑,怒族尚黑,白族和纳西族尚白,彝族喜黑、红、黄三色,汉族以红色代表喜庆,黄色代表权威,白色象征悲哀,苗族用“映山红”“山茶花”形容姑娘的美。大家熟悉藏族以献洁白的哈达,表示崇敬和祝福,白色是他们民族的爱好。具有世界意义的史诗《格萨尔王传》中,不少英雄穿白衣,骑白马,拿白刀,披白盔甲,甚至身上的痣也是白的,使用比喻时,以白狮子来比喻白马。藏族的色彩嗜好可能受“白色的雪山”的影响,雪山雄伟、神奇,雪水灌溉田野,养育百姓,理应受人景仰。各个民族有自己的色彩习惯,这是由于长期文化传统的影响。色彩在各民族文化传统中,显然是一种感情的代码,是他们表达感情的重要方式。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民族也有自己的色彩习惯。日本大和民族,古代的传统喜爱明快淡白的服装。古代印度、缅甸的色彩嗜好受宗教的影响,喜爱用极度的金色。斯拉夫民族传统上用赤、褐为多。拉丁民族传统色彩是橙、黄、赤、黑。非洲很多民族喜爱赤、黄、青。应该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传统也在发展。比如,欧洲各民族的色彩嗜好,从中世纪到近代发展甚快,主要趋向是色彩的明度增加了,色彩多样化和富于变化。各个民族使用色彩的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色彩禁忌。不少信奉基督教的国家,由于叛徒犹大穿黄色衣服,黄色被认为下等。巴西认为黄色为绝望的颜色。尽管在古罗马、古代中国,黄色是帝王使用的尊贵的颜色。绿色在大多数国家,特别是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流行,可是,西欧的不少国家里,习惯上认为嫉妒的恶魔是绿色的。中国人、日本人认为高贵的紫色,印度人、巴西人却联想到悲哀。各个民族的文学,都有自己的民族特色。表现各民族在色彩嗜好方面的特殊性,有利于使文学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研究人员对于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的色彩嗜好,作过许多专门的调查统计,一位美国心理学家在国内调查表明:男人最喜欢黑色,女人最喜欢赤色。一位英国心理学家在国内调查表明:男人、女人都最喜欢赤色。一位日本色彩学家在国内调查表明:男高中生最喜爱青色,女高中生却喜爱白色。这类调查,名目繁多,不可能很准确。因为,影响色彩嗜好的因素实在太复杂了。在影响色彩嗜好的种种因素中,性格与色彩嗜好的关系,特别引人注目。一般地说,性格外向的人,大多喜欢赤色、黄色等暖色系统的色彩;性格内向的人,较多喜欢绿色、青色等冷色系统的色彩。将闻一多和朱自清的作品中的色彩世界进行比较,是十分有趣的。闻一多追求色彩美。他诗中的色彩,对比强烈,着色鲜明。读者见到过“流泪的红烛”、“斑斓的秋树”、“珊瑚色的一串心跳”、“白杏和红樱桃”。诗人对着太阳放歌,歌颂“太阳啊,火一样烧着的太阳”,诗人歌颂五彩的菊花,“金底黄,玉底白,春酿底绿,秋山底紫……,”这些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