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赫玛尼诺夫《音画协奏曲》op33的创作风格_第1页
拉赫玛尼诺夫《音画协奏曲》op33的创作风格_第2页
拉赫玛尼诺夫《音画协奏曲》op33的创作风格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拉赫玛尼诺夫《音画协奏曲》op33的创作风格

拉赫玛尼诺夫的创作主要基于民族主义和后期民族主义风格,受到柴可夫斯基的影响。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情感和悲剧,充满了主观主义。其作品大都选择小调调性,形象鲜明,表现强烈,织体繁复,音响厚实,和声色彩浓重,经常有俄罗斯辽阔的大草原气息和民歌音调的回响,强烈的爱国情感流淌在音符之间,他是19世纪后期多彩多姿的俄罗斯音乐大师中的最后一位。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作品在近代音乐史中占重要地位,他的钢琴曲有着明显的俄罗斯风格,旋律异常优美流畅、甜美,感情极为真挚动人,独特的钢琴节奏及音色开拓了钢琴新的境地。拉赫玛尼诺夫为独奏钢琴而作的《音画练习曲》Op.33,是拉赫玛尼诺夫1911年创作完成的一套标题性组曲。因为演奏非常忙碌,拉赫玛尼诺夫于是变成了“暑假作曲家”,以至于该年只创作了作品33而已。原本共有9首,但在同年9月出版时,拉赫玛尼诺夫删掉了其中的第3、4、5首而成为现在的6首。其中第四首稍作修改后编列于作品39的第六首,而第三首和第五首从未公开发表过,这两首的手稿在作曲者去世后被发现,因而在1948年出版。在创作这套作品时,拉赫纳马尼诺夫无论是年龄还是创作风格,都进入了十分成熟的中期(1900—1917),而且处在其一生中最幸福、最稳定、音乐创作逐步走向顶峰的时期。因此,它和后来的第二套《音画练习曲》Op.39(1916—1917)一样,从音乐、意境、旋律和技巧等诸多方面展现了动人的音乐会效果和良好的钢琴训练价值,成为拉赫玛尼诺夫钢琴创作中特色鲜明的经典著作之一。(一)“非乐队”和“纯粹”的运用关于作品“音乐性”方面,拉赫玛尼诺夫的《音画练习曲》Op.33是大大超过了车尔尼、克列门蒂或克拉莫等人创作的那种纯粹的钢琴练习曲的。我们可以从车尔尼等人的作品中看出绝大多数都是使用那种纯粹的音阶、琶音或者和弦织体作为乐曲的主体,而每首《音画练习曲》Op.33在音乐材料上的主题尤其的加强,几乎很少或者说绝不使用那种单一的“纯粹”进行。同时“音乐性”也表现在每首《音画练习曲》Op.33的具体设计和处理上,都能和更多的“非练习曲”的音乐作品相似。比如拉赫玛尼诺夫特有的“钟声”环绕、半音进行、类似柴科夫斯基的二度音调、以及色彩偏暗的旋律调式等,都使练习曲这种体裁更加丰富化。1.声乐作品对比拉赫玛尼诺夫的《音画练习曲》Op.33中,有四首作品是小调作品:No.1:f小调、No.3:be小调、No.5:g小调.No.6:#c小调;只有两首是大调作品:No.2:C大调、No.4:bE大调,其中的第二首虽然是大调,但由于其调式是旋律大调,而使它的音乐色彩上带上浓郁的小调特色,因此在Op.33的六首练习曲中,暗淡的小调性明显占有主要地位。这与作为浪漫主义者的拉赫玛尼诺夫及其喜爱小调的创作风格是相一致的,他的作品中运用小调风格也表现出其创作的悲剧性和典型的俄罗斯风格。2、通过音型进行的民化Op.33的六首练习曲中较多使用和弦,包括分解和弦音型和柱状和弦音型。分解和弦,是钢琴演奏语言中的基本样式之一。如#c小调的No.6,左手所用的那种跨越两个八度的大幅度的分解和弦,使音乐显得更为起伏跌宕,把“葬礼”气氛衬托的更加悲壮激昂。再如f小调No.1的音型虽然不是分解和弦,但它的柱状和弦的应用也十分融洽、到位。那种节奏绵长并以二度音调为主的旋律、音阶式下行的八度低音、中声部短促坚实的八分音符和弦,三种不同形态声部始终同步进行,既提出了“连”、“断”结合的触键与踏板技巧,又表达了作者的复杂心意。这些分解和弦既能描绘出各种不同的音乐画面、营造出各种不同的音乐气氛,使旋律与音型织体互为衬托,构成一幅幅完美的音画,又为钢琴演奏提供了一个个有价值的训练课题既达到了音乐性的效果,也收到了技巧训练的目的。3、用重复再现的方法进行内容分析Op.33的六首练习曲在曲式类型上虽然保持了传统的三段式结构,但是拉赫玛尼诺夫并不是简单机械地使用重复再现的方法,而是把这六首练习曲的曲式在细节上设计得各不相同,使之显得细腻、别致,尽可能使“练习曲”这种体裁的作品在形式上丰富多变,从而有利于音乐及其画面的表达和描绘。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把拉赫玛尼诺夫的《音画练习曲》和李斯特的《超级练习曲》等作品一样,都归之为“音乐会练习曲”类型。(二)拉赫玛尼诺夫与其他现代音乐的结合从每首作品的“取材”和“表达”所表现出来的“画面性”上看,作品Op.33和浪漫主义风格的典型标题音乐不太一样,比如肖邦的《练习曲》是被他人根据其作品的内容赋予标题的;李斯特的《练习曲》常从诗歌、文学的角度取材;而拉赫玛尼诺夫的《练习曲》的情况和他们也不太一样,他之所以命名为“音画”并不是单纯的描绘性或叙事性,而是借助诗情画意的表达流露出自己内心的情感图画,让听者在欣赏音乐的不知不觉中感受到音乐与画面的自然连接。一方面,作品Op.33被拉赫玛尼诺夫冠以了“音画练习曲”的总标题;另一方面,其中每首作品又不使用具体文字标题,这就使之介于“概括性”和“标题性”之间,它们因为有“音画练习曲”的总标题,从而比肖邦《练习曲》在内容选择和表达方面显得更主动,比李斯特等人的《练习曲》在同样方面显得更概括。拉赫玛尼诺夫的练习曲更注重其画面性,每一首作品虽然没有具体标题,这给无论是演奏者还是听者以充分的想象空间,通过音乐这种人类特殊语言表现内心。其中多次使用和贝多芬的“命运动机”相似的音型,这是注重某种潜在思想或内容的象征或暗示。拉赫玛尼诺夫使用自己特有“标志性”音乐语汇,比如“钟声”音响、半音环绕、类似柴科夫斯基的二度音调等,用这种隐喻的笔法,来表达某种情绪性“过程”或“画面”,为“练习曲”这种原本单纯而缺少生动音乐会效果的体裁形式赋予了新的意义,又和肖邦、李斯特等人创立的“音乐会练习曲”或“标题性练习曲”形式相区别,而独显出拉赫玛尼诺夫的创造性。拉赫玛尼诺夫,一位集晚期浪漫主义、民族主义和个人主义于一身的俄罗斯作曲家;《音画练习曲》Op.33,一套把“音画”标题性体裁结构与技术性要求的练习曲巧妙结合的作品;二者的有机结合具体的反映了拉赫玛尼诺夫是如何把钢琴演奏技术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