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一奎生平著作及学术成就_第1页
孙一奎生平著作及学术成就_第2页
孙一奎生平著作及学术成就_第3页
孙一奎生平著作及学术成就_第4页
孙一奎生平著作及学术成就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孙一奎生平著作及学术成就

孙一奎是明清时期“新安”地区的著名医生之一。为了解其学说全貌,笔者通读了孙氏现行传世医著,查阅了。有关史书、志书,现将其生平、著作及学术思想作如下介绍、探讨,以就正于同道。一、正确理解《麻黄玄珠》等3种著作所涉不同的病证孙氏字文垣,号东宿,别号生生子。明·嘉靖、万历间安徽休宁县人。其父业儒,为诸生,几次应试落榜,快怏而病,终日呻吟。一奎自幼即怨无事亲之术,稍长,遵父嘱往浙江括苍一带经商,遇异人授医术及方书,读而验之,多见奇效,便载归休宁,秉告其父,欲舍贾而事方术,父欣然答应。于是攻读轩歧及诸大家医籍,三年无间寒暑,从汪石山弟子——黟县黄古潭学。“不以丘里自隘”,遂挟方术游庐山、三吴等地,遇有所长,即往请益。壮岁患虚损,百治不愈,经“高手指示轩歧要领”,病起后医兴更增,奋力学习民间各疗法,深入研究医学理论及诸子杂家书,游走公卿间。凡30年,治疾多验,晚年名振三吴。著作有《赤水玄珠全集》(包括《赤水玄珠》、《医旨绪余》、《痘疹心印》、《孙文垣医案》)三十七卷。《赤水玄珠》二十八卷,为孙氏积30年之经验,参阅经史92种、方书182种编辑而成。是书按内、伤寒、妇、儿、外科立卷,分22门,每门以病证为题,引各家之说,“专以明证为主”,其辨古今病证名称相混之处,尤为明晰.辨证以寒热虚实表里气血为纲,选方用药切合病证.还记载了孙氏所创温补下元的“壮元汤”、“壮元散”等,反映了孙氏重视温补的学说特点.《赤水玄珠》书名为罗浮道人所提,取道教始祖黄帝探“玄珠”于“赤水”之意:其自号“生生子”,亦似道号。由此推测,孙氏是道教的信仰者。《医旨绪余》二卷,孙氏著辑,其子泰来、明来考订。是书收论文70篇,对基础理论的三焦、包络、命门等有争论的问题作了阐发,其议论张仲景以下历代名医长短,态度持平。反映了孙氏的主要学术观点.《痘疹心印》二卷,是孙氏将大量的痘疹方书“节录各家成法,参以鄙意,会而同之”的著作.《孙文垣医案》五卷,其中《三吴医案》二卷、《新都医案》二卷、《宜兴医案》一卷,系门人余煌、徐景奇及其子泰来、明来将孙氏治验按先后顺序汇编而成.反映了孙氏的临床辨治特点。二、孙氏之“林”文为广,立足于文学学的结构和思想基础,提高了文学素质孙氏是祁门汪机的再传弟子,学术上有所继承,亦善用人参、黄芪益气:另外,当时对于虚证的治疗,流行使用的是丹溪滋阴胃降火之法,孙目睹众多被误治者,其本人又患虚损,更深有体会,感到有纠弊之必要;孙氏所治者,多显官富贾,患病以不足为主.同时,宋、明时期,“理学”盛行,各学科、领域都受到影响。“新安”是宋代大理学家朱熹的故乡,受“理学”影响尤深。“理学”是以儒学为主杂以道学的结合体,以《周易》为最高经典。孙氏受到《周易,中阳贵阴贱、阳为阴主的哲学思想影响,加之师承和临证体会,促使其扶阳抑阴温补思想的形成。并引进“理学”太极的观点对命门、三焦等历来有争议的医学:命题进行阐发,构成了孙氏独特的学术观点。三、学术观点和辨证执政的特点1.“易”“则”之意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深受《周易》的影响,故历代医家中有不少倡“易医同源”说,唐代王冰、孙思邈等是较早提出此说的。孙氏也认为“易医同源”,十分赞同孙思邈“不知易者不足以言太医”之说。认为“易医同源”就是易和医都要遵循阴阳对立统一规律,指出易理“在造化则有消息盈虚,在人身则有虚实顺逆,有消息盈虚则有范围之道,有虚实顺逆则有调剂之宜”,“易理明则可以范围天地,曲成民物,通知乎昼夜;《灵》、《素》、《难经》明则可以节宣化机,拯理民物,调燮札瘥疵疠而登太和.故深于易者必善于医,精于医者必由通于易,术业有专攻而理无二致也。”对于自然界万物的始原和发展、变化规律,理学家们根据《周易》“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模式进行阐发。朱熹认为“太极”;即先于事物存在的“理”,“理”是物质世界存在的基源,“理”一直处在动静无端和循环运动中,自我分化,转化为自己的对立物——物质性的“气”(阴气和阳气),“理”产生出“气”以后,“理”便作为气的本体或存在于气之中,人是“理与气合”的产物。孙氏完全接受了朱熹的观点,宗“理气合一”之旨,其在《医旨绪余》卷首提出;“天地间非气不运,非理不宰,理气相合而不相离者何也?阴阳气也,一气屈伸而为阴阳。”“人之与天地万物同者,同此理气也.”孙氏始终从“气”与“动”两方面来认识生理、病理,认为人体“非气不运”,由“气”之“动”才能生物;还指出:生命的延续在于“气”之“恒动”,“人与天地生生不息者,皆一气之流行尔”.2.孙氏命门学说孙氏运用易理之学对医学理论作了深入研究,突出地表现在他对命门学说的阐发。理学的最高宗旨是“存天理”,认为太极就是先于事物和万物内部固有的“本然之妙”,事物从“无到有”是“无极而太极”;“有”到万物各别,是“太极生两仪、生四象……”,即动静产生阴阳二气,化生五行,逐渐派生万物的过程.孙氏易、医兼通,在《难经·八难》“肾间动气,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的启发下,引进太极的命题对命门学说作了发挥.《医旨绪余.命门图说》指出:“夫二五之精妙合而凝,男女未判,而先生此二肾,如豆子果实,出土时两瓣分开,而中间所生之根蒂,内含一点真气,以为生生不息之机,命曰动气,又曰原气。禀于有生之初,从无而有,此原气者,即太极之本体也.名动气者,盖动则生,亦阳之动也,此太极之用所以行也.两肾,静物也,静则化,亦阴之静也,此太极之体所以立也。动静无间,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也,其斯命门之谓欤。”孙氏既反对“命门属相火”,又不同意“右肾为命门”说,首倡:“观《铜人图》命门穴不在右肾,而在两肾俞之中可见也。”“命门乃两肾中间之动气,非水非火,乃造化之枢纽,阴阳之根蒂,即先天之太极。”孙氏对命门学说的阐发,无论是在医学史或中医理论体系发展过程中,都是有十分重要意义的.阐发命门学说较有影响的赵献可《医贯》刊于1617年、张介宾《类经》约刊于1639年,均晚于孙氏。赵强调命门真火,张倡命门兼具先,天水火,从学说的发展和影响来看,赵、张是否受到了孙氏的影响,尚有待进一步研究。孙、赵、张的命门学说相继问世后,临床诊治虚损及对于肾阴肾阳的研究,基本有了根据,可见孙氏命门学说影响之大.孙氏对三焦的阐发也是有一定影响的.三焦之腑,《难经》以“有名无形”为说,《中藏经》、《脉诀》、《千金方》等均唱和之,但都阐述不详.孙氏在《医旨绪余·难经本义三焦评》里亦宗此说,指出:《难经》之所以称三焦为外腑或孤腑,就是因为三焦无形。有形之腑均与脏相合,如大肠与肺、小肠与心、胃与脾合等,三焦无形,只得依附于膀胱,而曰“肾合三焦、膀胱。”另外,五腑有形各与形体相应,如大肠应皮、小肠应脉、胆应筋等,三焦无形,亦只得依附于膀胱,而曰“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经脉中虽有有形的手少阳经,但毕竟它与冲、任、督、带诸经脉一样,都没有本经有形的腑和脏可言,因此不能因经脉的存在而认为三焦是有形之腑.孙氏对于“三焦无形”的阐述甚详,讨论三焦应从功能方面阐发,一味追究三焦的形状,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3.和温补下元同药孙氏对汪机的参芪用法甚为推崇。其曾患虚损遭时医以滋阴降火而误,鉴于“守滋阴降火之说纵至脾胃泄泻、痞胀、浮肿、痰喘气逆、恶心、声哑,虽死无恨。予目击如斯而死者何下数十百人”,故“不得不揭石山之书痛言而极论之。”将《石山医案·辨明医杂著忌用参芪论》录于《赤水玄珠》.《明医杂著》作者王节斋反复强调阴虚不能用参芪,因参芪甘温助气,气属阳,阳旺则阴愈消。汪机则认为:人参功兼补血,性味不过甘温,非辛热之品,稍以寒凉佐之,必不至助火。孙氏赞同汪机的观点,在《医旨绪余·王节斋本草集要参芪论》中引《伤寒论》、东垣、丹溪等所论,指出:“仲景治亡血脉虚以人参补之,取其阴生于阳,甘能生血,故血虚气弱以人参不惟补气,亦能补血。况药之为用,又无定体,以补血佐之则补血,以补气佐之则补气.”人参补气,黄芪助运,配伍使用,能补气助运。孙氏临证喜用参芪,医案里很多治验都用了参芪,其治一人患痢三十多天,诸医治无效,“汗出飞飞,下皆稠粘紫黑血,无粪”,“脉左沉弦,右滑数,面色外黑内黄,饮食不入.”孙氏先投“胃风汤”亦不效,病人不欲补,用人参、黄连组剂,俾开胃口,再进参、术加清利湿热之品,数剂而安.前后共用人参二两,皆背着病人入煎。又治一老人患湿热发黄症,亦在清利药中加人参等而愈。其所创治下元阳气大虚的“壮元汤”、“壮元散”里人参的用量都是很大的。孙氏既得汪机之学,又推崇薛己治病必求真阴真阳之本之说,故每于《赤水玄珠》病证条下引薛己之说阐明之.孙氏将疾病的原因大多归责于下元不足.真元在命门,命门属阳的一面为“肾间动气”,阳动则生身,为生命之根本动力,所以其培补元气偏重于使用温补法。在处理阴阳失调的具体手段上,强调“扶阳抑阴”,即使是阴阳两虚的病证,也倡温阳补气为先,仿“阳生阴长”之意.临证中,孙氏指出:鼓胀必小便不利,小便不利是“下元虚寒”引起,“非温补下元则小便何能独利?”主张治胀满应“温补下元,使火气盛,湿气蒸发,胃中温暖,谷食易化则满可宽”。小便不禁是“下元罢惫而气馁,弱不能施化”之故.其认为消渴是下元不足,无元气升腾于上,故渴而多饮、溲多,只宜“大补元气,使阳气充盛,熏蒸于上,口自不干。譬之釜盖,釜虽有水,若釜底无火,则水气不得上升,釜盖干而不润。必釜底有火则釜中水气升腾,熏蒸于上,盖才湿润不干”。其习用和自创方剂如回阳急救汤、温阳益气汤、回阳返本汤、益元汤及壮元汤、壮元散等,都体现了孙氏重视温补下元的治疗特点。汪机私淑丹溪学说,薛己遥承东垣绪余,孙氏将汪机参芪用法与薛己温补下元法有机结合,温阳药与益气药同用,常将附子、肉桂与人参、黄芪合方,其创“壮元散”、“壮元汤”就是大队温阳药与益气药相伍的。温阳在肾,益气在脾,先后天并重,既发展了汪机的学说,又丰富了薛己、李东垣的治法。孙氏所创的一些补益方剂及组方之理,仍在目前临床上发挥作用,特别是对于慢性虚损证的处理.4.临床治疗—慎用苦寒,顺从升降.孙氏强调阳气的作用,以“动则生身”为宗旨,一方面表现在喜用温补之法,另一方面表现在提倡慎用苦寒之味.孙氏很少用苦寒药,对于食积酿成湿热发黄症,主张以“健脾为重”,用保和丸为主,入备急丸下之,指出;若用寒药下之,则“损脾土而益其疾也”。吐血、便血之症,若不兼调气而纯以寒凉止血,则不仅血滞而不归经,脾受寒凉,更不能约束诸血,“当用四物理中汤加甘草煎服,中温则血自归经矣。切不可投苦寒之剂。”遇非用寒凉不可之症,则在炮制、制剂上注意,如用黄连、黄芩,“必要酒炒”。其医案里有很多是选用苦寒攻下之剂,嘱病家做成以面糊、神曲糊丸为衣的丸药。其治一例“肠风脏毒,便燥结难行,胃寒肠热之症”,制成以大黄、槐花、黄芩等专治“肠风脏毒”为君,外以四物汤加蒲黄为衣的丸剂,使既治病又不伤胃气。由此可见,孙氏强调慎用寒凉,不仅是重视阳气,还虑苦寒之品必直接攻伐脾胃,这也是对东垣脾胃内伤学说的发挥。孙氏深得东垣之学,治痰也强调顺从气机升降之理,认为:治痰虽以扶元为主,对于有形之积滞,若元气尚支,不及时消除之,影响正常气机,久则元气愈弱,再下难矣.积滞之除,则“清阳升,浊阴降,而气血自旺,此不补之补也。”或者先驱逐积滞,然后以补剂收功。其医案里很多病例是先攻积滞,继用保和丸、四君、六君等调理而愈的。东垣论升降专主脾胃为枢纽,孙氏既重脾胃,又强调消除积滞以促进气机恢复,使升降正常。认为:淋浊、小便不通都是“气”之运行失常的疾病。淋浊因痰火湿热者,则先清痰火,后以柴胡、升麻、桔梗提清气;小便不通用“渗药不得通者,必须升提,气升则水自降。”其治一例每饮食即鼻出菜饭的病人,诸医以热症治而不效,孙氏用六君子汤加苡仁、沉香等而愈。指出:“肺属金而主气,金气旺则收敛下降,气下降则饮食从气下矣。”顺从升降则气机运行正常。因孙氏重视气机的正常升降,故辨治常以郁、痰、淤、积、饮诸方面分析病因,强调消除影响气机正常运行的病理产物.《医旨绪余》有专门章节讨论郁证、痰证,医案里子很多例是从痰、淤、积、饮辨治而取效的。孙氏效法丹溪以气血痰郁分析杂证,仿丹溪二陈汤加减,“实脾土、燥脾湿”为治痰准则;对于郁证亦倡用丹溪越鞠丸加减为治。丹溪及诸家论郁证,都从气、血、痰、食等分型论治,孙氏首创“五脏本气自郁”说,提出“肝郁”等五脏之郁名称及症状、治疗,指出:“肝郁者两胁微膨、嗳气连连有声”,主张“治应青皮、川芎、吴茱萸”等疏肝理气之品。四、从“一奎”到“孙”自金元分出河间、易水两大流派后,部分医家各宗一派之说,继承、发扬。明末清初以降,风气渐变,大多医家不以门户而立。孙氏虽偏温补,但能将东垣、丹溪、薛己、汪机等人学术有机结合,并用之于临床。孙氏首先用“太极”对命门学说进行发,提出命门在两肾之间,《中医各家学说》(1980年版)教材称此说首倡于赵献可。因《赤水玄珠》早于《医贯》,故首倡者应为孙一奎。薛己倡脾肾并重,以六味、八味分治肾阴肾阳虚弱诸疾;孙氏渐重温补,并有多人仿此法;赵献可则强调“火之一字”;张景岳亦侧重“阳”的方面,逐渐形成“温补学派”。赵为浙江宁波人,张系绍兴人,孙氏长期游医三吴,早于赵、张,其命门学说及温补思想有可能对赵、张产生影响,笔者认为有进一步探讨之必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