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大都城蓟门烟树小考_第1页
元大都城蓟门烟树小考_第2页
元大都城蓟门烟树小考_第3页
元大都城蓟门烟树小考_第4页
元大都城蓟门烟树小考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元大都城蓟门烟树小考

关于“镜中烟树”,从元朝、明朝、清朝和中华民国到清朝,消灭了元都青城门遗址中的土官二土,并将土官东北部的建德门变成了景观。实际上晋、北朝、隋、唐、辽时,蓟城有三重城垣,即子城、罗城(即唐时的大燕城、辽陪都南京外城)和皇城(唐称伪皇城)。到了金中都时,将辽外城东、南、西三面各向外拓展约三华里。这样金中都时外城有12门或称13门。东垣中门在辽迎春门东为宣曜门,北侧门在辽安东门东为施仁门,南侧门在今东庄一带为阳春门,蓟门乃是刘弘所筑子城东垣右掖门,在金宣曜门、辽迎春门内。“烟树”系位于蓟门西侧金时所建圣安寺中数株怪柏,它们枝桠虬曲,绰约多姿,风晴雨晦,皆具韵致。登临金中都最豪华的披云酒楼,可以南眺巍峨蓟门西侧的“烟树”之景。惟缘“烟树”之景适在“蓟门”附近,且与唐李益名句“蓟门烟树远依依”恰恰吻合,金章宗因名此景为“蓟门烟树”。这既是合情合理的,更是美妙天成的。本文依据史实作此钩沉,以就教于方家。一、蓟门控东海—蓟门之所在元末熊梦祥的《析津志辑佚》谓:“蓟门在古燕城中,今大悲阁南行约一里,基枕其街。盖古迹耳,隳废久矣”(P113)。《顺天府志》谓大悲阁在圣恩寺内。1986年版《明北京城复原图》标示,圣恩寺位于广宁门(今广安门)大街与斜街交叉处的东北侧。由此迤南一华里,约当今牛街南口一带,且蓟门基础便坐落在该街(今南横西街)之上。《钦定日下旧闻考·形胜》引程旦《幽燕行》云:“太行亘西天,蓟门控东海”(P115)。谓太行山绵亘在西侧云天,而蓟门遥控着东方大海。说明蓟门朝向东方。《钦定日下旧闻考》引唐武宗李炎会昌六年(846年)九月《采师伦重藏舍利记》云:“大隋仁寿四年(604年)甲子岁,幽州刺使陈国公窦抗于智泉寺创木浮图五级,安舍利于其下,即子城东门东百余步大衢之北面也。原寺后魏(即北朝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元象元年(538年)戊午岁,幽州刺使尉长命造,遂号尉使君寺。后改为智泉寺,至大唐则天时改为大云寺。开元中又改为龙兴寺”(3册P980)。“尉使君寺,……在悯忠寺前。隋造塔藏舍利处”(3册P985)。尉使君寺在今法源寺南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处。由此向西百余步,正是今教子胡同与南横西街相交处。此即唐时子城东垣之右掖门子城东门,即唐时刘弘都督幽州军事时所筑的蓟门。之后慕容俊立铜马像于蓟门外道左(南横西街与教子胡同相交处之东北侧),因将此门改称铜马门。正如《大明一统志》所云:“铜马门,在旧燕城东南隅,即古蓟城门。城有十(应为八)门,此其一也。昔慕容俊得奇马,铸铜像,置之东掖,后人因以名门”(P11)。二、金章宗题额“蓬草”探讨“蓟门烟树”景观,确定“蓟门”的确切方位是十分重要的。但这只解决了一部分问题,还必须进而弄清“烟树”的确切释义、“烟树”景观所在处所及其与“蓟门”的关系。我国古代名景一般都与自然风物有关。景观名称多以四字组成,前两字多表明所在处所,后两字多表明典型风光。“烟树”风光释义盖有两种:其一,云烟缭绕中的树木,如罗如纱,婀娜多姿,幻化无常;其二,生意盎然的树木,枝桠虬曲离奇,状貌千姿百态,依依如烟如霭。《析津志辑佚·古迹》云:“披云楼在故京燕之大悲阁东南,题额甚佳,莫考作者。楼下有远树影,风晴雨晦,人皆见之”(P107)。明英宗朱祁镇天顺五年(1461年)出版的《大明一统志·顺天府》云:“披云楼在府南,旧有题额‘披云楼’三字甚佳。楼上有远树影,虽风晴雨晦,登者皆见之”(P10)。清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名迹一》云:“披云楼在京城南,旧有题额,是金章宗手书。上有远树影,虽风雨晦明,皆见”(P1234)。“题额”指匾额上的题字。《析津志辑佚》仅讲了“题额甚佳”,既未交代匾额的题写内容,亦未交代匾额的题写者。《大明一统志》补充了匾额的题写内容为“披云楼”三字;《春明梦余录》补充了匾额的题写者为金章宗。金章宗喜作字,专师宋徽宗瘦金书体。《春明梦余录》又云“庆寿寺(约在今北京图书大厦处)旧有石刻金章宗‘飞渡桥’、‘飞虹桥’六大字”。(此石刻毁于1538年,即明嘉靖十七年)披云楼和庆寿寺同在一个城市中,《大明一统志》出版于1461年,那时庆寿寺金章宗题字仍完好无损。只要将两处题字相互比较,便可得出结论,且师宋徽宗瘦金书体者,文人中为数寥寥,能为著名寺庙和酒楼题字者必是声名地位显赫的人物,所以金章宗题额“披云楼”是可信的。因而,此条可作如下理解:披云楼在京城南,旧有题额“披云楼”三字甚佳,是金章宗手书。楼上可望远树影,风晴雨晦,登者皆见之。披云楼是金中都城中著名的酒楼,高耸云霄,极其豪华,登楼可览独特景观———远树影,为金、元时代文人雅士邀聚宴饮之所。金末诗人路铎(?~1213年)与金末元初文学家和政治家耶律楚材(1190~1242年)登临此楼皆有诗作。路铎《披云楼》诗云:步上云端晓碧空,恍然身似出樊笼。斜阳飞鸟陶丘外,淡月耕牛禹迹中。聊混古今千榼酒,不分宾主一襟风。挽须笑语真难得,明日泥沙印爪鸿。耶律楚材《还燕京题披云楼和诸士大夫韵》诗云:闲上披云第一重,离离禾黍汉家宫。窗开青琐招晴色,帘卷银钩揖晓风。好景安排诗句里,闲愁分付酒杯中。静思二十年间事,聚散悲欢一梦同。披云楼在哪里?《析津志辑佚》云:“在故京燕之大悲阁东南。”《京师坊巷志稿》云:“当在今右安门内。”可想,此楼在右安门内与圣恩寺(即大悲阁)间偏东的方位。披云楼下的远树影是何处景观?耶律楚材又有《寄圣安寺澄公禅师》诗云:澄公屡有寄来书,不著寒温问讯予。老柏依然笼古殿,旃檀无恙锁精庐。金鳞透网三乘外,大隐居廛千载余。只有些儿堪恨处,向人刚觅护身符。作者在“老柏依然笼古殿”句下自注云:“庭中有怪柏数株。”这数株怪柏是不是“烟树”景观呢?柏树是生长十分缓慢的长青树,没有数百年的树龄,是不会枝叶扶疏、笼罩“崇五仞、广十筵”的高大庙堂的。从生长时间看,它是可以上溯到三百余年前唐李益题诗的年代。圣安寺在哪里?据《明北京城复原图》标示,其南临圣安寺街(今南横西街),北依小栅栏胡同(今沙栏胡同),东至新房胡同(今小寺街),西面由今东大胡同南口向北直抵小栅栏胡同。披云楼与圣安寺两者位置相对,由路铎诗“斜阳飞鸟陶丘外,淡月耕牛禹迹中”和耶律楚材诗“窗开青琐招晴色,帘卷银钩揖晓风”诗句中可窥得端倪。“斜阳”、“淡月”、“晴色”、“晓风”,都是由北南眺之所见、所感。既然登临此楼总是由北南眺,那么登楼所见的“远树影”,自然也是由北南眺的景观,推想披云楼宜位于圣安寺北。从“远树影”中“远”字可知,披云楼与圣安寺间有一段目力可及的距离,以此测度,披云楼大抵在今春风胡同牛街民族小学一带。“远树影”亦可解作“远树景”。“景”亦读“影”,不仅如此,还因“彡”义为毛饰画文,象形。著名文字学家段玉裁云:有“彣彰”之“彣”与“文”义别。凡言“文章”皆当作“彣彰”;作“文章”者,省也。此“远树景”作“远树影”当是文饰怪柏在风晴雨晦中绰约弄影的神韵。三、明确地记载了一些典型的景观圣安寺建于金熙宗完颜亶天会十四年至十五年(1136~1137年),早于金章宗明昌年间六十多年。寺庙殿堂巍峨,气势恢宏,位于蓟门之西三四十步。庙内数株怪柏枝桠虬曲。耶律楚材以“怪”字修饰古柏,可以想见千姿百态的古柏在风晴雨晦中婆娑弄影,绰约纷呈,蔚为奇观。可见就时间、处所、景观,以及最佳览胜点披云楼,诸多方面皆与“蓟门烟树”相符。金章宗酷爱汉文化,喜游乐、好诗词、善书法。想见他当年登临披云楼,放眼南眺,看到壮丽的蓟门城楼西侧圣安寺中数株依依弄影的千载怪柏,不禁意识到,正是眼前的蓟门和古柏,阅尽人世沧桑,见证历代隆替,而今依然完好无恙,似此天成佳景,何其难能可贵?油然忆起唐李益“蓟门烟树远依依”的名句。欣喜若狂,激情难抑,翛然写下“披云楼”三字,踌躇满志而去。“蓟门烟树”之景,一如其余七景,都是金章宗当年亲临并感受过其景观无比深湛美妙的奥旨而命名的。他在命名燕京八景时,遂以李益名句将此景题为“蓟门烟树”。上述结论可以明姚广孝和杨荣的诗作得到进一步的证明。姚广孝(1335~1418年),明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习阴阳术数之学。为明成祖谋士,授太子少师,曾参与纂修《太祖实录》、《永乐大典》。其《蓟门》诗云:云树依依接远丘,时看飞雨洒征裘。不知铜马坊何在,惟见桑干水自流。杨荣(1371~1440年),明福建建安(今建瓯)人,颇受明成祖器重,累官文渊阁大学士。仁宗即位,进太子少傅。英宗即位,进少师。其《蓟门烟树》诗云:蓟门春雨散浮埃,烟树溟濛霁欲开。十里清阴连紫陌,半空翠影接金台。东风叶暗留莺语,落日林深看鸟回。记得清明携酒处,碧桃花底共徘徊。两诗中所写铜马坊、桑干河、紫陌、金台,皆非元大都土城关风物,而是旧燕京城(辽金故都南城)蓟门一带的典型风物。铜马坊,以其位于铜马门外而得名。铜马门即原蓟门改称之名。所以铜马坊即蓟门外道左铜马矗立处之坊名。其位置宜在今教子胡同以东,烂漫胡同以西,法源寺后街以南,万寿公园以北一带。桑干河(今永定河),《通鉴地理注词典》“桑干水”注中云:“桑干河,经蓟城(即辽南京城)南。”紫陌,指明京师郊野的道路。此谓辽金故都燕京城由宣曜门经迎春门、蓟门到宣华门的大道。金台(即黄金台),在原宣武区政府南,其西、北、东三面皆以寿刘胡同为界,南以输入胡同为界,正南面对小寺街。其形状为南北长20丈、东西广30丈的长方形,四周围以人行街道,中间地势隆起,是为黄金台故址。当年它与蓟门是南北对峙的两个标志性建筑。姚广孝、杨荣题诗时,披云楼、蓟门和圣安寺中怪柏早已荡然无存,茫然无征。可他们却写出了其前代人不曾入诗的中都城蓟门一带的典型风物。这正是由披云楼南眺或左右环顾所及的风物。由此想见他们可能都曾目睹了《明昌遗事》中关于“蓟门烟树”景观的描述。但他们仍未完全脱尽元人陈孚《蓟门飞雨》的窠臼。如姚诗“云树依依接远丘,时看飞雨洒征裘”,杨诗“蓟门春雨散浮埃,烟树溟濛霁欲开”。其中“飞雨”、“春雨”显系受陈孚《蓟门飞雨》的影响。《明史·邹缉传》称缉“博极群书”。《四库全书总目》谓“《燕山八景图倡和诗》皆缉首倡,胡广等十二人和之”。明《永乐大典》成书于永乐六年(1408年)。身为大典副总裁的邹缉于永乐十二年(1414年)始发现《明昌遗事》中所载“燕京八景”景名。而《永乐大典》所载景名与此多有出入。邹缉欲正大典之失,可大典书名即明成祖御题,恐因此得罪。他既不欲指明《永乐大典》之失,又欲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