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商业空间发展演变研究_第1页
长安商业空间发展演变研究_第2页
长安商业空间发展演变研究_第3页
长安商业空间发展演变研究_第4页
长安商业空间发展演变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长安商业空间发展演变研究

隋唐长安继承了魏晋以来集中的房市制度规划和管理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逐渐进入了房市制度的最前沿。它展示了城市空间的封闭形式,其自身的强制性和高度稳定性。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封闭的坊市形态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逐渐从极致到松动。本文以长安城商业空间形态作为切入点,来考察长安城空间形态特质和发展演变的轨迹。一市的整体布局长安城设有东、西二市,布设在专门划定的市坊内,各占两坊之地。东市(隋称都会市)位于皇城东南角(今西安交通大学以西),西市(隋称利人市)位于皇城西南角(今西北大学以西)。两市东西对称,极为整齐。从平面形态和内部结构上看,东、西两市都呈方形,周围筑有坊墙,市中间有“井”字形的街,通向四面的八个门,把全市划分成九个长方形区域。“井”字形街的中心部位,东西宽295米,南北长330米,设管理市场的市署机构,即市署和平准署所在。市的四周靠墙壁有街,建立有许多用作行栈的邸店。市坊内用街道分割成若干地段,以安置市廊摊位,东市有220行,西市行业比东市更多。两市内百业兴旺,经营商品种类繁多,有为数不少的西域胡商在西市开店经营。通过对东西两市的考古发掘,获得了两市内部平面形态要素的部分数据1(见表1)。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起对东、西两市空间结构的更直观的认识。长安城不仅设有两个集中的贸易市场,对于市场的管理更是相当严格,充分表现了其封闭性。市署和平准署是市的管理机构,设在市场的中央,都隶属于大府寺。市署设有市令,主管市肆,建立标记,校正度量衡器,编制各种商品上、中、下三等价格,检验手工业品规格,管理买卖奴婢牛马契约的订立,早晚市门的开闭等。市场的营业时间也有严格的限制,“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2。就是说,市是中午二点时开始营业,太阳未落即散市,因此,营业的时间并不太长,尤以冬天为甚。长安城的市在形态上表现为封闭的地理空间,又实行封闭式管理,两者相辅相成,一方面表现出都城政治功能的强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经济功能的薄弱和局限性。东西两市是长安城的两大商业核心,分布在都城交通便利、人口密集、流动人口数量较大的区段,从商业区位上分析,东西两市布局是合理的。但长安城实在太大了,东、西两市面积经多次考古勘探实测分别为0.924平方公里、0.956平方公里,相对于一座84平方公里的都城,它的面积仅为都城总面积的2.2%,实在是微不足道的,并且都城所有的商业贸易均在此进行,二市的服务半径远达三四公里以上,在步行时代必然给市民日常生活带来巨大不便。所以,据有关学者考证,似乎在唐前期坊市制度严格执行的时候,商业活动的地理空间也不仅限于市内3,一些特殊的行业,就不在市内设置,如经营殡葬业务的东西“凶肆”,西肆在丰邑坊,东肆也不在东市内4。两市四周个别坊里和位于重要交通线上的城门附近以及大明宫前的坊里,就逐渐出现了零星的工商行业,一些小贩也在里坊之中设摊贩卖,作为对市的补充。1973年,新疆博物馆考古工作队与西北大学考古专业合作,对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的第206号墓进行了发掘。在墓中发现了年代大体上是662—689年间,即高宗、则天后时期的《质库账历》,妹尾达彦先生根据其中“南坊钗”、“南坊钗师”、“东家染头”等等记载推定,长安城新昌坊内也存在着店铺5。但关于早期市外商业点的记载文献中并不多见,在所查阅的大量文献中,出现在前期的商业点仅有6处,说明由于严格的管理制度,方便市民生活的商业点不发育,仅仅是在市外零星分布,没有形成新的商业空间。所以,市外虽有商业活动存在,但在唐代前期长安城总体上一直保持着封闭、对称的双核心商业空间结构。二唐代中期之后长安商业点分布的区域差异长安城封闭的坊墙约限城市生活,违反了社会发展规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物质和文化生活逐渐丰富,居民不可能永远被限制在定时、定点起闭的坊、市区内活动。城市经济发展和居民日常生活都要求突破时空限制,获得更大的自由。所以从唐朝中叶开始,强制的封闭性堡垒在城市商业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开始由极致到逐渐松动,政府维护坊市制的努力和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突破坊市制的要求两种力量交互冲突,使坊墙的打破和修复相间而行。长安城内突破坊墙侵街现象屡屡出现6,伴随着侵街活动,长安城的商业空间逐渐突破了市的限制,在里坊中已有酒店、茶肆和其它与居民日常生活需要密切相关的饼店、小食店的设置7。中晚唐时,东市西北的崇仁坊,已“一街辐辏,遂倾两市”,西市东北的延寿坊,也被“推为繁华之最”。除了在里坊内固定经营的商业点外,在城内街巷和坊内还活动着一些流动售货的商贩,它们根据人口分布的特点和聚散情况随时随地进行交易,方便城市居民8。与此同时,满足居民夜间生活消费的夜市也开始出现。李隐《潇湘录》记载:“贞元末,有布衣于长安中游酒肆,……至夜,多酣醉而归旅舍。”崇仁坊北街“昼夜喧呼,灯火不绝”。但都城的夜市无论在空间分布、经营规模或是在夜市景观上,都无法与扬州、汴州等唐代地方商业城市中五彩斑斓、充满活力的夜市场景相比9,除了全民性的节日和一些特殊的活动,宽阔的长安大街在夜晚仍然是空旷冷寂的。关于中唐后期都城坊市制松弛,商业点突破坊市向外扩展,商业空间形态发生变化,一直是从事相关研究的学者们感兴趣的课题,并取得了相当丰富的研究成果。然而由于研究视角和研究问题侧重点不同,绝大多数成果在论及坊市制松弛商业点在市外的分布时基本上都是在反复征引同样的材料(仅是引用条数多少的差别),以证明唐代中后期长安城的商业活动扩展到了市外,得出唐代中后期“商业网点突破坊市,遍布全城”10、或者“在个别坊内有方便居民生活的商业点存在”11等过于笼统的结论。这些研究忽视了商业点分布的区域差异,不利于对唐代中后期长安城商业活动、商业空间特点的正确认识及商业空间演变原因的分析。在这一领域中值得借鉴的是妹尾达彦先生所采用的研究方法12,他把不同时期存在于不同坊里内的商业点标注在地图上,具体直观地反映了商业空间的变化,但他的研究有几点仍须进一步深入:第一,需要进一步丰富样本;第二,对空间形态前后演变的特点进行归纳和总结;第三,对演变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本文根据这样的认识和思路,对相关研究进行整理,查阅大量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特别是依据李健超先生的《增订唐两京城坊考》对商业点样本进行了补充,列出长安城坊里内商业点的分布位置、经营时间、经营类型,并逐一标注在长安城平面图上,对其进行时空分析。可以肯定这些样本并不是唐长安商业点的全部,样本的数量会随着新的碑文、墓志的出土而有所增加,但就目前所统计出的唐长安城坊里内商业点的数量,已能从中看出前后期商业空间形态变化的特点。为了便于对比和分析,分街东、街西(以朱雀街为界)和外城城关三个区域分别单独列表,并根据表中资料绘出商业点分布示意图。通过对表2、表3和市外商业点分布示意图的分析,得出唐代中期以后长安城坊里内商业点的分布存在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商业点分布存在着较大的地域差异若以朱雀大街为界分东西两个区域进行对比,分布在街东的有40余处,分布在街西的有15处,东西分布不均衡;若以延平—延兴大街为界分南北两部分,则商业点主要分布在街北,街南只有4处商业点分布,南北分布也不平衡;还有一个分布稀疏的区域是都城西北部,即金光—春明门大街以北,皇城、宫城以西12个坊里区域,仅有3处商业点分布;若从更细致的观察看,没有商业点分布的坊里有74个,占总数的68%,有商业点分布的坊里为34个,占总数的32%。由此可以看出,唐代中后期商业点分布没有遍布全城,而是集中分布在一定区域。究其原因,一是长安城毕竟是一国之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在唐代中后期全国城市坊市制崩溃的趋势下,唐王朝仍要采取行政干预,竭力维持都城的坊市制度,抑制了商业点在都城的广泛分布,使得长安在坊墙打破、商业空间全面拓展方面滞后于同期其他城市,如当时的东都洛阳、扬州、汴州城等都已突破坊市制度,在交通要道和城关处形成新的商业空间;二是朱雀街以东主要居民是官僚贵族,并且地方住京办事机构——奏进院也主要分布在街东的平康坊和崇仁坊,流动人口比较集中,消费群体大,消费水平也高。所以,在商业空间突破市区的演变过程中,商业点多分布在街东,是符合商业市场发展规律的;三是一直到唐代结束,长安城的南部都是人口稀少的“围外”之地,文献中少有商业点的记载也是符合实际情况的;第四,都城西北部区域由于唐长安政治中心的东移而倍受冷落,所以商业点也不发育。第二,商业点的分布表现出靠路、临门、近市的空间特点,这一特点以街东表现的更为鲜明。从分布图上可以清楚的看出,朱雀大街以东商业点主要分布在崇仁、胜业、平康、道政、常乐、新昌、宣平、安邑、靖恭、兴道等坊内;街西则主要分布在光禄、延寿、布政等诸坊内。这些坊里的绝大部分分布在金光—春明门大街两侧。其中,崇仁、胜业、平康、道政、常乐、靖恭、安邑等又临近东市,崇仁、胜业又靠近皇城景风门,新昌、宣平、靖恭临近延兴门,道政、常乐靠近春明门。由于平康、胜业、崇仁、常乐、靖恭、新昌、宣平、安邑、宣阳、道政诸坊既临门、临路,又毗邻东市,所以这些坊里商业点分布最为集中,商业点数量占总数的50%以上,形成了以东市为核心的商业区。街西商业点数量少,分布特点不突出。商业点之所以集中分布在延兴—春明门大街两侧各坊,是因为这条大街是长安城内通贯东西的主要街道,北临皇城、兴庆宫,又沿东西两市北墙而过,在更大的地理空间上又是连接关东和陇西两大经济腹地的交通要道通过长安城的必经之路,存在着区位上的优势,受交通区位的吸引,商业点主要分布在靠近这条交通要道两侧的坊里内。在这些商业点集中分布的诸坊中,崇仁坊和平康坊因为在皇城东门景风门外,又临近春明门大街,是举子选人进京的首选住地,地方进奏院的集中地,士大夫、受验生、各地进京官员也多在此落脚。考生和选人每年少则数千,多至数万,再加上各地进奏院官吏和各地进京公干者为数众多,因此这两坊成为外来人员最密集、最引人注目的喧闹之地,成为商业味最浓的“要闹坊区”。临近两坊周围的其它诸坊,如胜业坊、道政坊、常乐坊外来旅客也比较多,加上东市又在近旁,所以街东以平康坊、崇仁坊、胜业坊和东市为核心,形成了城东文化娱乐中心和繁华商业区。《长安志》记述崇仁坊是“一街辐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京中诸坊,莫之与比”13。唐代后期大内也出外采买,称“宫市”,每到“要闹坊曲”强索,估计主要的强索对象应是出景风门外的各坊14,这一记载是这些坊里内商业繁华的佐证。另外,东市东南、延兴门内街北的新昌坊、宣平坊、靖恭诸坊,也是商业点分布密集的区域,它们位于乐游原上,乐游原是城内一处游览胜地,也是当时的文化活动中心,又临近延兴—延平门交通要道,所以这两坊是街东另一个商业点分布比较密集的区域,这一区域以东市为纽带,与前者在地域上毗连,形成了街东以东市为核心的商业文化娱乐区。第三,市外商业店肆以经营餐饮娱乐服务业为主。通过对所列出的店肆经营业种进行分析,发现其中经营餐饮、住宿、娱乐业的店肆占总数的80%,一些流动小贩也多以小食品买卖为业。而那些“货贿山积”、“运钱十万”一类的大店肆和巨商大贾,在市外经营的现象一次也未见到。据此可以推断,市外虽有贸易,但大宗买卖,仍以市内为主。坊里内的商业经营和流动商贩的存在是对集中市制贸易的补充,并不是都城商业经济的主体。唐长安严密封闭的市坊制并未受到严重冲击,故而未见官府禁止流动商贩的令文和行动。市外坊内的商业点以餐饮、娱乐住宿为主要行业,究其原因,主要与这些坊里分布的位置、服务对象的性质有关。如平康坊、崇仁坊内进奏院数量多,是选人、举子、地方官员云集之地,因为政府允许“举子、新及第进士,三司幕府但未通朝籍、未直馆殿者,咸可就诣”15。因此这些坊内餐饮业、娱乐业、青楼业兴旺,正所谓“青楼无昼夜,歌舞歇时稀”16。春明大街的“一街辐辏”,应指两市和其他坊前往崇仁坊的车马络绎不绝。由此也说明了唐长安城坊里特别是街东景风门外诸坊内商业的繁荣,是以统治阶级追求精神刺激、纵情声色的服务需求分不开的,同时也证明了都城坊里商业活动的寄生性和催生推动都城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的局限性。第四,从时间上分析,7世纪以前,市外商业点分布数量较少,仅有6处,7世纪以后数量增多,这一特点与唐长安早期推行严密封闭的坊市制度、中后期坊市制从高度封闭到逐渐松动的社会历史变动过程是相一致的。总之,在唐代前期长安城市外商业点不发育,仅有零星分布,表现为对称双核心的商业空间形态。中唐以后,由于坊市制的松弛,商业空间拓展到市外,其中以街东最为集中,逐渐形成了以东市为核心,包括崇仁、平康、胜业、新昌、宣平诸坊的繁华商业区,由此,我们得出唐代中后期长安商业空间演变为“一核(西市)、一区(东市及周围诸坊)”的形态结构特点。杨宽先生曾认为:“长安东西两市附近的“里”出现有居住工商业者和经营商业的店铺,是沿袭了北魏“市”的制度,是一种传统的市区设施,不是“市”的制度瓦解的现象。”17而我们所进行的分析得出与扬宽先生不一致的结论:长安城商业点出现在“坊”里,不是“沿袭了北魏‘市’的制度”,恰恰是坊市制松弛、满足坊里内居民生活需求的结果。三长安东郭城商业点分布唐长安城商业空间突破坊市不仅表现在郭城坊里区出现了店肆和在街道、坊巷内有游商走贩,还表现在商业点突破城垣的限制,在城关区的衍生。长安外城共有13座城门,北面4门自西向东依次为光化门、景耀门、芳林门和玄武门,南面3门自西向东依次为安化门、明德门和启夏门,西面3门自北向南依次为开远门、金光门和延平门,东面3门,自北向南依次为通化门、春明门和延兴门。文献中关于城关区商业点的记载涉及到东西6座城门。“太和初……梦二人引出(长安)春明门……天将晓而回,至城门,店有鬻饼者,行简馁甚,(意欲购食)”18。青门外还有客舍19,唐宣宗大中九年(855年)来长安的日本僧人圆珍,曾在春明门附近的高家店住宿。都城门东,有逆旅20;通化门外,有长店,多是车工之所居21;长安东门外有镇国寺22。据妹尾达彦先生统计,外郭城城关可考的商店有2处,旅馆2处,料亭1处,小饮食店1处,都在东郭城关。其中春明门外有小食品店1处、旅店2处,通化门外有小商店1处,延兴门外料亭1处、小商店1处。总共有商业、旅店类6处23。但实际不止于此,史书中关于西郭城门外有关情况有如下记载:开远门外,有店24;金光门外有住家25;延平门外,有庄26。外城城关商业点分布情况见表4。从表4可知,唐前期在长安外郭城垣外只有一处商业点的分布,7世纪以后城垣外分布商业点数量有所增加但并不多,主要以分布在东郭春明、通化、延兴三门处为主,在城关处和沿城关交通要道没有形成商业功能区。商业点在城关区特别是东郭城门口处生长,与交通因素及该区域的人文地理环境特点有关。东、西城门是都城重要的交通节点和东西往来联系的要道,青门在交通方面相当重要。通化门距宫城的延喜门3454米,当时帝王往往就近到通化门为重要的封疆大吏送行。如中宗亲送朔方军总管、韩国公张仁亶于通化门外27;裴度领命出征平淮西,宪宗亲御通化门劳遣之28。通化门以东3704米的长乐坡,有驿站叫长乐驿,“终日坡前恨离别,谩名长乐是长愁”29。“今日春明门外别,更无因得到街西”30。外郭城东门成了表达和寄托当时人们辞别长安远行的不舍和离愁、从远方归来屈指行程迫不及待心情的重要意象景观。长安城东郭的人文环境因素还远不仅如此,东郊是重要的园林别业区和风景区,春明门内有兴庆宫,通化门外又近大明宫,贵族官僚往来频繁,青门外景色优美,吸引更多的游人在此奔逐游赏。寒食节,文宗曾“御通化门以观游人”31。胡曾《寒食都门作》一诗,反映了寒食节长安市民竞相出游、冠盖相望的盛况32。春明门外有宁王宪之园池,玄宗曾于此宴侍臣33。东郊还是寺院集中之所,仅青门内就有11所寺观和一所祆祠。通化门外有章敬寺34,通化门内外还辟有马球场35;龙首渠西侧有月磴阁;距延兴门4700米,辟有更为广阔的球场36。综上所述,长安东郭城关处不仅是交通要道,还是城市居民休闲娱乐、郊游、社交活动的重要场所,所以城关内的常乐坊、道政坊等不仅有美酒酿造,还有酒肆开设,城关外也有经营酒业的店肆。为了便利行人,在通化门外还集中了修造及买卖马饰的行业。长安城商业活动空间的发展,一方面受到政府严格的限制,一方面由于长安城区面积较大,在城内里坊区有充足的发展空间,所以,城关区的规模很小,没有形成相对独立的商业功能区,东、西城门口附近衍生出的商业点,既符合商业空间生长的规律,也表明了都城商业空间沿城关处交通要道生长的趋势。反过来讲,在交通要道和城关处,没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