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无衣》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1页
古诗词诵读《无衣》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2页
古诗词诵读《无衣》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3页
古诗词诵读《无衣》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4页
古诗词诵读《无衣》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无衣》教学设计教材、学情分析:高中古诗词诵读在课标中的定位为,一是积累语言材料,二是体验汉语音韵美感,三是体会诗词中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衣》选自《诗经》,在初中和高一阶段学过许多《诗经》篇目,对其相关的文学常识和鉴赏方法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因此需要先梳理学习过《诗经》篇目,了解学生的前理解水平,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化。但重点应聚焦于对国风的理解和重章叠句效果的感悟。学习目标:掌握《诗经》国风作品的地域性特点和重章叠句的语言形式的表达效果。通过《无衣》的学习理解《诗经》“兴观群怨”的功用观。感受《无衣》中所蕴含的出兵打仗不惧生死的豪情和战士之间的手足深情。教学重点:1和3教学难点:2教学过程:一、回顾导入我们对于《诗经》并不陌生,在初中和高一的学习中已经学习过许多优秀的《诗经》篇目。《蒹葭》《关雎》《子衿》《静女》《芣苢》有很多我们都能够熟读成诵了,那我们来重点回顾《芣苢》温习一下《诗经》的文学常识。(课件展示)《芣苢》采采芣苢(fǔyǐ),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duō)之。采采芣苢,薄言捋(luō)之。采采芣苢,薄言袺(jié)之。采采芣苢,薄言襭(xié)之。这首诗的特色句式整齐,节奏明朗、轻快,以重章叠句的形式细腻描绘出妇女劳动的过程。清代方润玉“群歌互答”,突出《诗经》作品鲜明的音乐性。二、学习任务一——区分“诗歌”与“歌诗”,体会《诗经》的音乐性通过简单的回顾,我们加深了《诗经》具有音乐属性的印象,这也与我们的习惯相符合,我们常称古诗词为“诗歌”,就是因为诗词具有音乐属性。但是《诗经》中的篇章还被称为“歌诗”,那就需要大家思考“歌诗”和“诗歌”是同一个概念吗?首先来理解《诗经》的创作形式(课件展示补充材料,帮助学生思考)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毛诗序》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墨子公孟篇》从两则材料中可以看出《诗经》是歌唱、舞蹈、语言三种艺术形式的综合表现,是语言和音乐的结合体。反观诗歌,往往通过平仄、押韵实现诵读的节奏感,不一定都合于音律,比如宋代填词,被后人诟病不谐音律,词和词牌分离。由此来看,“歌诗”是“诗歌”的一部分,是音乐和语言艺术的结合体,只可惜乐和舞都已失传,但我们仍然可以从重章叠句的手法中感受到《诗经》的音乐性。三、学习任务二——分析《无衣》中重章叠句的效果(叙事性+抒情性)(一)通过学习任务一,我们明确了《诗经》具有音乐性,在语言形式主要通过重章叠句的方式来表现,在音乐上用歌唱和舞蹈来展现。虽然乐已失传,但是我们根据其文依然谱成曲,大家来感受一下这首歌诗所展现的效果。(播放武警战士的演唱视频)询问学生听后的感觉(爽朗矫健,粗犷豪迈)(二)初步感知后,我们来进一步分析形成《无衣》语言形式具有音乐性的原因——重整叠句。先让学生回忆其定义。(课件展示)重章叠句,即上下句或上下段结构相同,语句相似或相同,只变换个别词语,反复咏唱的形式。《无衣》一共三节请学生们找出不变和变化的部分,并将他们标注出来。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相同:“岂曰无衣”反问,“王于兴师”点明战争原因不同:同袍——戈矛——同仇同泽——矛戟——偕作同裳——甲兵——偕行服饰变化兵器变化行动变化总结:变化的地方展现战争的准备过程,物质装备逐渐完善,战士们也从情绪上的同仇敌忾的豪情逐渐转为行动上的奔赴战场,这是叙事性的体现。不变的地方,通过开头的反问和王的号召的重复,反复强调,展现了战士们不畏惧生死的豪情和战友之间的深情,这是抒情性的体现。(三)补充,押韵三节节内押韵,每节换韵,整体呈现平——入——平总结: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紧密结合,表意回环往复、委婉深长。由此引出“诗可以兴”四、学习任务三——《无衣》情感分析(对内+对外)“兴”指可以激发人的感情,那我们一起来探寻《无衣》这首诗激起了怎样的情感呢?(一)创作背景《史记秦本纪》中记载周平王东迁洛邑时“(秦)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歧以西之地。曰:‘戎无道,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与誓,封爵之。”《无衣》就成诗于此时,所以我们就能理解诗中,为何“无衣”还要拼死奋战,一是为了响应天子的号召,二是为获得诸侯国的主权和认可。因此举国上下万众一心,同仇敌忾。(二)《无衣》的影响《无衣》除了象征着秦国上下万众一心之外,还被广泛应用于外交场合中。比如在《左传》中记载,鲁定公四年时吴国攻陷楚国首府郢(yǐng)都,楚臣申包胥到秦国求援“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后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从中可以看出《无衣》逐渐成为了诸侯国之间结盟援助的象征。总结:在国内《无衣》是万众一心,保卫家国,战友情深的象征,在诸侯国之间则是结盟誓约的象征。“诗可以群”五、学习任务四——《诗经》功用的探讨(一)“诗可以观”我们刚刚提到秦国靠武力战争建国,周平王为何会选择秦国来替他攻逐戎呢?(引入材料)民俗修习战备,高上勇力,鞍马骑射。班固《汉书》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秦俗强悍,乐于战斗。朱熹《诗集传》可以看出秦国民俗尚武、尚气概。我们在八年级学习过《安塞腰鼓》,选择性必修下册即将要学习的《秦腔》,这些艺术形式均起源于秦国,具有豪迈、粗犷的特征,大家课下可以重新阅读《安塞腰鼓》《秦腔》,看看能否有新的发现。同样在《无衣》当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秦国的风俗情况,这源于其选自《诗经秦风》篇,十五国风之一,展现了“诗可以观”的理论。(二)“诗可以怨”根据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我们除了“怨”均以提到,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探寻《无衣》是如何体现“怨”的。“怨”即讽刺时政。《诗经》为何为“经”而不是“集”。展示“经”的甲骨文字形,本义指织布机上的纵线。由于纵线贯通整块布料,是布料成型的依托和基础,可以引申为法则、原则,用之称书则表示书中蕴含着亘古不变的真理和法则,人必须遵守。因此,《诗经》经过孔子的删减、编定后已经不是单纯的诗歌集,而成为了士子学习、遵循的政治原则。《无衣》和《采薇》的对此阅读《无衣》是兴兵打仗,《采薇》则是战争结束后回师而归,两首诗形成鲜明的对比,由此可以引发统治阶级的反省,不要轻易挑起战争,战争后要体恤战士和百姓等。3.“礼”“乐”合一反战的道理如果通过说教和单纯的礼法展现,不容易深入人心,因此孔子倡导“礼乐合一”,而《诗经》“思无邪”且是合乐而歌的歌诗(学习任务一已明确),符合孔子的礼乐教化理想。总结:《诗经》是我国最早一部诗歌总集,其性质属于歌诗,是音乐与语言的艺术,经孔子编定后逐渐成为具有“兴观群怨”功用的经书,也开启了后世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六、学习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