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周学熙资本集团及其垄断倾向
民族资本集团及其垄断趋势的出现是中国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现象。研究这一现象,对充分认识半殖民地条件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拟就周学熙资本集团及其垄断倾向产生的条件、特点等问题,做一些探讨。一、启新与明确规定的联营协定周学熙资本集团是近代中国规模较大的资本集团之一。它从经营水泥、煤炭等重工业开始,二十世纪初先后创办了启新洋灰公司(1906年)、滦州矿务公司(1907年)、滦州矿地公司(1908年)。1915年以后,投资重心又转向轻纺工业和金融保险业,分别于1918年、1919年开办华新纺织公司和中国实业银行,后又创办了普育机器厂、耀华玻璃公司等企业,从而形成了一个包括水泥、煤炭、纺织、机器制造、自来水、玻璃制造、金融保险等多种部门的综合性资本集团,其主要企业的资本总额至少有42,608,390元。周学熙资本集团具有明显的垄断倾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该集团的三个骨干企业——启新洋灰公司、滦州矿务公司、华新纺织公司,兼并其它企业,不断扩大资本,从而垄断某一部门或某一地区的生产和销售,攫取高额利润。水泥工业是近代民族工业的一个重要部门。在这个部门中,无论是资本额,或是产品销售量,启新公司都居于绝对优势。1924年,启新公司的资本额为八百万元,占全国水泥工业资本总额的55.7%;该公司1919年销售水泥109,133.88吨,占全国国灰销售量的100%,占国灰、外灰销售总量的92.02%;1932—1935年销售水泥239,566.667吨,占全国国灰销售量的43.56%,占国灰、外灰销售总量的34.49%。启新公司的这种优势地位,是经过激烈竞争确立的。兼并湖北水泥厂,是它实行垄断的第一个具体行动。湖北水泥厂开办于1907年,建成后一度控制了东南各省的水泥销路,与启新形成竞争之势。但后来该厂因经营不善,资金短绌而陷入困境,被迫向启新求援。启新乘机要挟,坚持要占有一半以上股额,企图利用附股的形式控制湖北水泥厂的经营管理权,以达到兼并的目的,但双方未能达成协议。湖北厂向启新求援不成,被迫向帝国主义借贷。1909年至1911年,湖北厂与日本的三菱公司签订两项借款合同,共借日金七十二万元。对此,启新深为不安,“若该厂竟归日本人获得,则启新必大受排挤,极为危险”。为阻止湖北厂落入外国资本之手,启新先“拟以库足银九十五万两收买,……未能成议”;继而嗾使吉林官银号向湖北厂索取债款,施加压力;同时,请求湖广总督瑞莘追查湖北厂责任。甚至计划在湖北厂销售区杀价倾销水泥,力图迫使湖北厂就范。1914年,在湖北厂无力偿还到期借款,三菱公司欲将其吞并的情况下,启新公司董事会决定以“华丰实业社”的名义,接管湖北水泥厂,并将其易名为“华记湖北水泥公司”,达到了兼并的目的。启新兼并湖北厂以后,曾在相当长一段时间(1914—1922年)垄断了国内的水泥市场。但1922年以后,华商上海水泥公司和中国水泥公司相继成立,象牌(华商上海水泥公司产品商标)、泰山牌(中国水泥公司产品商标)灰出现在以上海为中心的南方市场,打破了启新的一统局面,形成三大洋灰鼎足之势。面对竞争,启新在北方大幅度降低水泥价格,以垄断华北、华中市场,抵制新公司的渗透;同时以塔牌灰(华记湖北水泥厂产品商标)运沪,廉价销售,抵制新牌灰,争夺南方市场,结果使华商上海水泥公司等新办厂深感竞争之苦,“华北一隅,受此窒碍,不能推广销路”;其他各处也是“来函告急者络绎不绝”。在启新与新厂争夺水泥市场之时,外灰尤其是日灰大量涌进。1924年从国外进口水泥617,914桶,在华外厂共产水泥601,088桶,合计为1,219,002桶,占全国水泥产销量的44.93%。当时任何一家工厂,都没有足够的力量与外国资本竞争。唯一的前途就是通过联营,“共制外货”。因此,启新与华商上海水泥公司几经磋商,于1925年正式订立卡特尔式的联营协定。该协定规定,华中、华北地区为启新独占,江苏、浙江、福建、广东、香港为联营区域。在联营区域内,双方明确规定销量,协定标价。联营年限为五年。启新与华商联营后,分割了国内市场,确定了价格。在市场供不应求时,两公司共同涨价,以获高额利润;遇到竞争时,两公司共同减价,结果抵制了外灰的倾销。最明显的是日本龙牌灰(小野田水泥厂产品商标)在两公司联合跌价的压力下,销量锐减。另外也使没有参加联营的民族水泥工厂深受打击,发展维艰。如无锡太湖水泥厂,因不堪竞争,倒闭破产;中国水泥公司在启新、华商合力打击下,被迫接受联营条件,于1931年7月签订联合营业的草约。后来,三公司的联营几起几落,一直延续到“七七”事变。启新公司在国内水泥工业中的垄断地位,使它攫取了高额利润,仅1919—1925年,盈利额就高达10,278,303元。周学熙资本集团的另一骨干企业——滦州矿务公司垄断资本的突出特点是,通过与外国垄断资本的结合,攫取高额垄断利润。滦矿公司创办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以滦收开”。但由于竞争不过英国垄断资本控制的开平煤矿,被迫于1912年与开平煤矿签订“联合经营协定”,组织开滦矿务局。滦矿所以同意与开平合营,除英国垄断资本采取一系列威逼手段外,渗透在联营协定中的“利益交易”也是重要因素。滦矿原实缴资本三百万两,合英金四十万英镑。联营后,股本扩大到一百万英镑,与开平对等。另外,“联营”合同明确规定了双方分配利润的比例:净利在三十万英镑以内,开平公司股东得60%,滦州公司股东得40%;超过此赢余数,两公司平分。两矿联合后,依靠外国垄断资本的力量及两矿在产、运、销等方面的优势地位,垄断国内的煤斤市场,获得巨额垄断利润。1912年至1932年,滦矿共分得四千六百万元的巨额利润,相当于实缴股本的十倍。1922年,由于军阀混战,华商煤矿,即便是中兴那样的大矿,也因交通梗阻,几濒破产。而开滦煤矿却依仗外资势力,畅行无阻,独获高额利润。滦矿这一年分润二百八十二万元。与启新、滦矿不同,华新纺织公司的垄断形式是区域性垄断。由于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极不平衡,一般地说,东南沿海地区发展水平较高,资本也比较集中;华中地区次之;华北地区则比较落后。华新纺织公司各厂主要设在棉纺织工业发展比较落后的河北、河南、山东等省区,靠近原料产地,较上海、武汉一带的纱厂占有很多优势。就花纱比价而言,花价华新厂低于上海厂;纱价华新厂高于上海厂。如1924年,每担棉花的价格,华新卫厂比上海厂低4.58元;每件十六支纱的价格,华新卫厂比上海厂高28.46元。从盈利率看,1932年华新青、唐、卫三厂共盈利1,048,946元,盈利率为15%,而豫丰、申新纱厂共盈利9,429,000元,盈利率仅为9.5%。再者,华新纺织公司各厂从创办时起,就由总公司代表各厂发行股票,分发股息红利。为适应棉纺织工业发展的需要,该公司还兴办了一些附属企业,如兴华棉业公司、兴记花行、大同银号(后改为华新银行)等,并在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区,发展植棉事业,解决原料供给问题。这就使华新纺织公司将产、购、销、金融调剂融为一体。1922年该公司基于“近年来外人在中国添厂设机,风起云涌,几有一日千里之势”,为“共同应付”,由“津、青、唐、卫四厂集议,……公同组织管理处”,统一负责各厂及附属企业的原料购买、产品销售、金融调配、资金周转、业务联系等。华新公司由于具备上述特点,其竞争力甚强。1932年以前垄断了山东、河南、河北中小城市的棉纱市场,获得高额利润。如1925年下半年,申、汉纱进入许昌一带,与卫厂纱形成竞争之势。卫厂竭力抵制,将一千余件十六支纱以低于原价十四元的价格在许昌地区抛售。申、汉纱不堪竞争,被逐出河南市场。(2)整个资本集团形成了统一的资本核心和高层权力核心。启新、滦矿是周学熙资本集团创办最早的企业,由于它们在国内民族工业中居于垄断地位,攫取了高额的利润,积累了大量的资本,因而,1915年后,当周学熙资本集团改变单一的重工业型的投资结构,扩大资本规模,向轻纺、金融、玻璃制造等部门发展时,这些资本就成为新企业资金的重要来源。启新、滦矿的资本是通过两种形式转化为新企业资金的。一种是直接由公司购买新企业的股票、债票或实行资金借贷。启新、滦矿以各种形式投资的企业有:华新纺织公司、耀华玻璃公司、中国实业银行、华新银行等。其中,华新唐、卫两厂及华新银行的资本主要来源于两公司的投资;另一种则是启新、滦矿的股东,把股息、红利转化为资本,投资于新企业。启新、滦矿的主要股东周学熙、李希明、陈一甫、王筱汀、孙稚筠、孙多森、李益臣、李颂臣、李士伟、周学辉、张镇芳、龚心湛、言敦源等在周学熙资本集团规模扩大的过程中,仍然是新企业的主要股东和投资者。由此,在周学熙资本集团中,就形成了以启新、滦矿为核心的辐射型资本结构,建立了各企业间密切的资本联系。与此相应的是,启新、滦矿的董监事会基本上由周学熙、王筱汀、陈一甫、孙多森、李希明、袁世凯等六大家族成员组成,此外还有一些北洋派系的重要军阀官僚,如言敦源,龚心湛等。当周学熙资本集团由启新、滦矿扩大到华新纺织公司、中国实业银行、华新银行、耀华玻璃公司的时候,这些企业基本上由上述人员控制,由此形成一个高度统一的高层权力核心。这个核心,权力集中,利益一致。一方面它能促使集团中具有密切联系的企业加强协作,实现一体化。如周学熙、孙多森利用他们同时兼任启新、矿两公司总协理之权,以双方代表的身份,签订了“煤、炭互惠协定”,结果大大有利于两公司的发展。另一方面,在考虑各个企业的重大决策时,它能从集团的整体利益出发,统筹兼顾,酌盈济虚,发挥集团性企业的优势,提高竞争能力。1921年,欧战结束,国际汇兑价格由“金贱银贵”变为“金贵银贱”,华新卫厂订购的“纱机”因是分期付款,来不及具结,结果前后损失达一百三十万元之巨。同时,国内棉纺织工业由盛至衰,市场上呈现花贵纱贱的状况。原投资者多裹足不前,卫厂几有搁浅的危险。这时周学熙亲自出面,解决卫厂的危难。第一步,成立以周学熙为总经理的唐卫厂总管理处,调配两厂的资金与业务,使之互相维持,共同发展;第二步,主持中国实业银行与唐、卫两厂签订发放一百八十万元公司债合同。周又被推为中国实业银行的代表,全权管理两厂的事宜,从而使卫厂渡过危机,办成一座比较现代化的纱厂。银行发放如此巨额的公司债,在中国是史无前例的;何况当时的中国银行,营业作风趋于扎实稳妥,如此“风险”决策,若不是因为周学熙等人同为两个公司的总理或董监事,属于同一利益集团,断难实现。同时,周学熙以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双重身份,统筹两大公司的业务,也充分体现了集团的整体性和内部资本的密切联系。周学熙资本集团资本核心和统一的高层权力核心发展的最高形式是实业总汇处。它凌驾于各企业之上,“以联合团体,发展实业为宗旨”,承负“各公司筹划考核及应付局面等方面的工作”。总汇处的理事由各个公司的领袖组成,周学熙总揽大权。(3)该集团建立了统一的金融系统,工业资本与银行资本已具有融合的倾向。周学熙资本集团的金融机构——中国实业银行于1919年在天津开业。与一般民族商业银行不同,中国实业银行是在周学熙资本集团的产业资本有了一定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背后有一个庞大的工业资本集团。它的资本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产业资本转化而来。启新、滦矿、华新三大公司的投资占中国实业银行初期资本的23.2%。产业资本转化为银行资本。不仅实现了资本渗透,而且工业公司控制了银行的董监事会。中国实业银行的经理、董监事主要由启新、滦矿、华新等企业公司的经理、董监事兼任。这是周学熙资本集团工业资本与银行资本具有融合倾向的第一个表现。周学熙资本集团工业资本与银行资本具有融合倾向的第二个表现是,银行资本对工业资本的渗透和控制。中国实业银行创办以后,迅速与周学熙资本集团的工业公司建立了密切的金融联系。在总行与分行网的建立上,除了照顾到天津、上海、北京、武汉等重要城市和商埠外,为了其集团工业公司的金融便利,特在唐山、秦皇岛、新乡、济南等地设立了支行和办事处。同时,中国实业银行以业务往来,长短期贷款,承购、发放各工业公司的股票、债票等多种形式,向工业公司进行资本渗透,实现银行资本向产业资本的转化。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实业银行对周学熙资本集团的工业投资总额达三千八百万元左右。这样,中国实业银行就跳出了普遍中介人的窠臼,与工业公司建立了一种比较固定的金融联系,银行资本从而深入到企业内部,控制监督企业的经营管理、产销状况及技术改造等。如中国实业银行与华新公司所订立的承募债票合同规定:“发行机关得推举管理员一人,全权管理卫厂的一切事宜”,“华新卫厂董事会推举卫厂专务兼办卫厂管理处正管理职务时,应事前与发行银行商洽定后再行函达”。周学熙资本集团工业资本与银行资本的密切联系,大大加速了资本集中的过程,对扩大集团的资本规模,增强各个企业的垄断竞争能力,起了重要作用。在当时中国民族工业普遍存在资金不足、周转困难的情况下,这个集团的各个工业公司,依靠中国实业银行而获得充足的资金,在控制原料、操纵市场、保证生产正常进行以及应付危机等方面,居于相当的优势地位。1922年,世界棉花减产,花价上涨,华新津厂“上半年知花价将涨,则多购价廉之印度花6,000余担。下半年见山西花价尚平,则又预批大宗粗细绒花30,000余担,避开37—38两之贵价”。这两次购花,就费银一百四十余万两。由于栈存棉花价格低于市场价格,仅此一项就暗盈三十余万元,以如此巨款进行原料的预购囤积,一般纱厂是难以办到的。正如周志俊等人所说,“华新独能利用时机,购棉存纱,减轻成本,获得高额利润,立于不败之地,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有金融系统作后盾。”二、国外垄断产生的原因分析与欧美诸国一样,周学熙资本集团垄断倾向的产生,是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但由于它生存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里,因而,产生垄断的具体条件较之欧美诸国有很大的差别。1.周学熙企业的技术来源是一种先进的设备制造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起步晚。它差不多是与欧美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转向垄断的历史过程同时发生的。周学熙资本集团发展得更晚,它的第一个企业——启新洋灰公司创办于1906年,这时世界资本主义已完全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正在进行以电力、化学、汽车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人类的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中国自1840年以后,在帝国主义大炮的逼迫下,打破了闭关自守、自给自足的状态,开放了港口城市,与世界资本主义建立了一种半殖民地型的联系结构。这就为输入和利用欧美国家的先进机器技术,发展本国资本主义创造了条件。周学熙资本集团的发展,正好处在所谓的“第二次技术革命”时代。因此,它引进的机器设备,一开始就具有很高的技术水准。启新洋灰公司创办时,周学熙派人向丹麦史密芝公司购置了当时最新式制造洋灰的旋窑及燃烧洋灰块锭等设备。以后,为适应企业规模扩大的需要,跟上世界技术水平的发展,启新的机器设备又一再更新、扩充。自1906年至1932年,共扩充、更新了三次。在动力机械方面,周学熙资本集团全部采用电气动力,其设备基本上是美电公司(美国)和西门子公司(德国)的新产品。启新公司开始采用的是引擎发电设备,1922年以后,改用西门子公司生产的三相交流透平发电机,进入了透平发电时期。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际环境中跨入资本主义大门,所采用的生产技术工具不同,发展过程和速度也不同。周学熙资本集团引进具有二十世纪初期水平的机器设备,直接建立了以电气动力为标志的现代机器大工业。这不但跳跃了资本主义手工工业——工场手工业——机器大工业的一般演进历程,而且跳越了机器大工业中以蒸汽动力为标志的大机器工业阶段,在几年或十几年的时间里,走完了一般资本主义国家几十年甚或近百年走过的路程。另外,不同的生产工具,构成不同的生产力内容,决定不同的生产关系形式。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随着第二次技术革命的兴起和以电力、化学、汽车为代表的新兴工业的建立,资本主义的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出现许多大型企业,加剧了企业间的兼并,使生产和资本进一步集中,资本主义遂由自由竞争转为垄断。许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如德国、俄国、日本虽然资本主义发展得比较晚,但由于它们广泛利用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发展新兴工业,具备了先进的生产力,因而能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资本主义经济结构的变化,跳跃性地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建立起现代大机器工业的周学熙资本集团,实际上已具备了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可能性。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它必然会由资本的集中发展到垄断。但是,现代大机器工业不是孤立存在的,它需要自己的生存环境和条件。而这种环境和条件不可能原封不动的引进中国。那么,在周学熙资本集团中,先进的生产力又是怎样为自己的运动开辟道路的呢?2.利用超经济力量开辟道路现代大机器工业最显著的特点是规模大、凝聚资本量多。因而资金问题就成为资本主义现代大机器工业发展的一个关键。众所周知,欧洲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从手工工场发展到具有二十世纪初期水平的大机器工业阶段,不但经历了较长的生产力发展过程,而且也经历了较长的资本主义条件的发展过程。就资本积累而言,它既有一个在国内把“劳动条件转化为资本,劳动转化为雇佣劳动”,在国外以血腥的手段掠夺殖民地财富的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又有一个相当长的(多至百年,少至几十年)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的资本积累时期。此外,十九世纪末期,股份公司和信用制度的高度发展,也为资本的集中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因此,那里的现代大机器工业的建立和发展,在资金方面几乎没有遇到障碍,并顺利地完成了资本结构的转化。近代中国则完全不是这样。中国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是在封建经济结构解体的情况下产生的,它没有也不可能经过一个资本原始积累的时期。因此,在建立现代大机器工业中,首先遇到的困难就是资金不足。这不仅是指整个社会可以利用的资金绝对量少,而且已有的资金难以向资本转化。当时,真正的货币财富占有者是官僚地主、高利贷者和商人。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经济力量,使这些财富占有者把大量的资金投向土地、典当、高利贷等前资本主义的剥削场所。利用外国资金,对于一个半殖民地国家来说,更是困难重重。马克思曾经说过,当资本主义不能单纯依靠经济的力量取得它生存发展所需要的条件的时候,必然要借助超经济的力量为其开辟道路。这个超经济的力量就是国家政权的扶植和帮助。无论是在资本主义发展较早的英国,还是在政治经济相对落后的德国、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垄断资本的产生,都借助了国家政权的扶植和保护。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超经济力量的作用,对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更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主要是因为民族资本主义一产生就遇到了外国资本的限制和压迫。半殖民地社会结构下的外国资本,首先是一种强大的经济实体。它依仗在华的经济特权,控制了中国的金融、交通运输、矿山及原料供应等部门,扼制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以产业资本为例,1913年,中国产业资本总额为154,095.6万元,其中外国资本为123,709.4万元,占80.3%。1922年,中国产业资本总额为236,825万元,其中外国资本为166,745.8万元,占70.4%。其次,外国资本依靠各种不平等条约,获得了许多政治特权,并与地主、军阀统治者结合起来,操纵和控制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事实上也起着一种政治实体的作用。外国资本对政治的控制,反过来又加强了它对民族资本经济上的控制和压迫。因此,民族资本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通过各种形式,与官僚政权结合,以获得保护和支持。此外,在中国封建官僚政治下,经济势力对政治势力历来有着强烈的依附性。周学熙资本集团,在与官僚政权结合方面,具有很大优势。一方面,它的主要企业设在京津一带,有结交、利用官僚权贵、军阀政客的地缘之利;另一方面,这个集团的核心人物大都渊源于北洋派系,或与其关系密切。袁世凯是北洋派首领,北洋军阀创始人,周学熙两任北洋政府财政总长,并与袁世凯等北洋政府重要官僚结交至深;王筱汀是袁世凯的幕僚,与袁长子袁克定是结拜兄弟,曾任北洋政府参议院参政;孙多森曾任中国银行总裁等职,在北洋派中有一定的名望和地位;陈一甫与许多北洋军阀、官僚有深交;言敦源、龚心湛、徐世昌等也都曾在北洋政府担任要职。周学熙资本集团,以北洋官僚集团为靠山,充分利用北洋派系的关系网,为其发展铺平道路。周学熙资本集团发轫时期(1906—1912年),北洋官僚集团虽然还是一个地方性的政治军事集团,但它已能够利用政权力量积累资金。启新公司创办时,“资金一时难筹”,遂由袁世凯、周学熙利用权势,指定淮军银钱所、天津官银号以优惠条件拨垫官款挹注,垫款额各为五十万元,定期放款,期限五年,年息五厘,前三年只付息不还本。滦州矿务公司创办时,股本二百万元,所垫官款即达一百三十万元,商股部分有些也是通过政权的力量强制筹集的。如滦矿在招股过程中,袁世凯曾令“商股不足之数,摊派各县知事和官家人员分担”。由此可见,周学熙资本集团最初的资本来源是前资本主义货币资本的转化,属于资本原始积累的性质。它几乎与大机器工业的发展同时进行,从而形成周学熙资本集团资本积累方式的重要特点。启新、滦矿创办以后,把现代的生产力水平、廉价的劳动力、落后的剥削方式及经营特权等要素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获得了巨额利润和奇高的剩余价值率。据统计,启新洋灰公司的剩余价值率,1927年为967.22%,1933年高达1049.06%。当周学熙资本集团进入发展时期(1913—1927年),扩大企业规模,创办新企业所需资金的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启新、滦矿的资本积累。然而周学熙资本集团资本积累的速度,远赶不上资本规模扩大的速度。因此,利用政权的力量,通过各种形式,强制地把前资本主义的货币资本,转化为产业资本或银行资本,仍然是这个集团积累资本的重要补充形式。当时的社会政治条件对周学熙资本集团的发展非常有利。北洋官僚集团,已成为全国性的政治军事集团,直接掌握了中央政权。而且,周学熙资本集团也竭尽全力加强与北洋官僚集团的联系,在北洋各派系中搞均衡交往,并随时局变动而变更集团高层权力核心中军阀、官僚的人选和地位。因此,在华新公司和中国实业银行的创办中,它继续得到北洋官僚集团的有力支持。两公司筹建时期,袁世凯、周学熙给予种种有利条件。华新公司拟定资本一千万元,官股占四成,此外还有保息权、专办权、免税权等。中国实业银行拟定资本二千万元,官商各半。官股由中国银行承担,商股则主要由直、鲁、淮、浙四岸盐商分担。该行还获得发行兑换券的优惠权。但1916年以后,北洋政局几生变故,两公司的筹办均受影响。华新公司不但官股无着,商股也难以照缴,从而陷入“危机”之中。中国实业银行也面临着搁浅的危险,官股未能照拨,商股又观望不缴,认股最多的三大盐商要求银行退还垫款,退出股东会。在这种情势下,周学熙等人利用与北洋官僚集团的关系,积极地走上层路线。言敦源、王筱汀赴京面谒段祺瑞,周学熙在津会晤徐世昌,请求帮助。后由徐世昌出面,“力劝当局,以同是北洋中人,不可自相倾轧”。同时,周学熙利用他在北洋派中的政治影响,出任华新公司和中国实业银行总经理。结果,两公司不但度过难关,分别于1918年、1919年开业,而且,基本上保持筹办时期的许多特权,如官股、官款挹注、保息、免税等。另外,北洋政府又强令盐商,“已入股款不能自由退股,未缴股款设法照缴”。由上述可见,华新公司和中国实业银行的资本主要由三部分构成:(1)滦矿、启新的投资及两公司股东的投资。这部分资金来源于两公司剩余价值的转化;(2)盐商、军阀官僚的投资。军阀官僚主要是指那些新股东,如徐世昌、孟恩远、田中玉、陈光远等;(3)官股、官款。第一部分是依靠生产过程的资本积累完成的,属于资本积累范畴。第二、第三部分是前资本主义货币资本的转化,属于资本原始积累范畴。在经济落后,资金缺乏的中国,正由于这两种资本积累过程的结合,才使一个囊括十几个企业公司,资本额高达四千多万元的周学熙资本集团的产生成为可能。大机器工业与资本原始积累同时进行,资本积累与资本原始积累同时进行,这就构成了周学熙资本集团畸形资本积累方式的完整画面。它反映出类似周学熙资本集团这样的民族资本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同时也说明:在一个半殖民地的落后国家,超经济力量是民族资本积聚与集中以至产生垄断的有力杠杆。某些企业或资本集团依靠与国家政权的特殊结合,而在经济上占据优势和垄断地位。3.家庭工业、工具工业均受近代社会经济的束缚了近代中国市场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市场。生存在这种市场结构中的周学熙资本集团,遇到来自封建经济和外国垄断资本经济两方面的压力,从而深刻地影响了该集团的发展及资本结构的变化。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离不开市场。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以后,国内市场确有一定程度的扩大,但封建生产方式仍占统治地位,商品经济被限制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就周氏资本集团的主要活动基地——华北地区而言,由于商品经济相对落后,资本主义工业发展在市场方面受到的限制更为严重。另外,由于近代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5%以上。农民购买力的大小,对资本主义商品市场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然而,农民作为小生产者,其特点是积累很少或者没有积累,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即便是这种简单的再生产也极不稳定,易受外界环境影响,一遇天灾人祸,其生产过程就会受到破坏,大批农民被抛向破产的深渊,结果使农民本来就很低的商品购买力急剧下降,由此带来市场的严重萎缩。华新纺织公司各厂,就常常因为“灾荒和战争”,造成广大“农村破产,购买力薄弱”,而备受“销售停滞,产品积压”之苦。1933年,刚从欧美考察归来的华新青厂常务董事周志俊,看到山东、河南、河北等地区,由于战乱,呈现一派“经济衰落、农村破产”的凄惨景象,沮丧地说,民族纺织工业“则前途市场,江河日下”。在西欧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小生产的破产,“……不仅为资本家解放出工人及生活资料和劳动资料,而且也建立了国内市场”。但在近代中国,破产农民中的绝大部分仍然处在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下,处在更悲惨的政治经济地位(由自耕农变为佃农、雇农甚至沦为流民“草寇”),扮演着封建自然经济结构“重建者”的角色。其结果,不但没有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反而造成民族资本市场狭小,发展困难。再者,近代中国大量手工工业和家庭手工业的存在,也是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马克思说过:“只有消灭农村家庭手工业,才能使一个国家的国内市场获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需要的范围和稳固性”。西欧诸国,在资本主义大机器工业建立之后,基本上消灭了家庭手工业,征服了国内市场。近代中国则不然。封建性的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虽然有一批家庭手工业,受到近代资本主义工业的冲击,但这种冲击只限于某种层次。例如棉纺织机器工业对家庭工业的冲击,在广大地区就只停留在纺与织的分离上,一批家庭手工业者,由过去种、纺、织并举,变为“购纱织布”,而“织”仍然操于家庭手工业者之手。据统计,直到本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在全国棉布产量中,手工织布量仍占73%。其结果,一方面,手工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与民族工业争夺原料、资金、市场;另一方面,家庭手工业与民族工业形成一个有机的市场系统,在某种程度上,前者决定着后者的发展。周氏资本集团的主干企业——华新纺织公司的发展就说明了这个问题。该公司虽名为“纺织”公司,而实际上却以“纺”为主,织机的数量微乎其微。其纱销售对象主要是河北、山东、河南、东北等地的家庭土布手工织者。1932—1933年,华新津厂遇到了严重的市场危机,该厂“所出之纱无法销售,存货日增”,其原因在于“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市场尽失,继之日军占热(河)攻冀,河北各县农村受害甚大,其发达之土布业几乎破灭。华新青厂在与日本纱厂的竞争中逐步建立了织染车间,形成纺、织、染齐全的纺织工业结构。但由于当时机织布的销路为土布所阻,机织布量极小,造成该厂织、染资本技术闲置,只好“利用本厂的漂染技术,以谋手工土布之整理,利用本厂之资力,而谋手工土布之运销。”由此可见,家庭手工业严重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而来自外国垄断资本经济的压力,对周学熙资本集团的影响更甚。这种压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大量倾销商品,垄断中国商品销售市场,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置于深刻的市场危机之中。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华新纺织公司各厂屡屡陷入市场危机,主要根源就是,“外纱充斥市场”。华新津厂1932年度营业报告中谈到,“查本届……外货充斥,纱价惨跌,为我纺织业空前未有之劫运。而本厂所出细纱细绒,专与外货竞争,……尤属首当其冲”。其二,在中国大量输出资本,建立庞大的垄断性企业或垄断资本公司的分支机构,通过控制生产来控制市场。启新洋灰公司的劲敌浅野泥水泥公司,就是日本垄断资本在大连建立的企业;与华新纺织公司激烈竞争的东洋棉纺织株式会社、钟渊纺织株式会社等日资企业,都有日本财阀作后盾。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时期侵入中国的垄断资本,已出现多国垄断同盟的形式。滦矿的竞争对手开平煤矿,名义上被英商墨林公司控制,实际上它掌握在由英、法、俄、意、奥匈、荷、瑞士等国组成的垄断资本联盟体——东方辛迪加之手。一般地说,外国垄断资本规模大,技术水平高,有完备的金融系统、投资系统和先进的经营管理制度,加上通过各种不平等条约获得政治经济特权,因而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象日本垄断资本在华北地区设立的纱厂,垄断操纵了河北、山东等省棉、纱购销的初、中级及终点市场,民族资本很难与之抗衡。面对着多国资本构成的垄断同盟,民族资本欲与其竞争更是难乎其难了。此外,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外国垄断资本势力在各地区分布情况发生了变化。1920年以前,外国垄断资本的势力主要集中在以上海为中心的华东地区。1920年以后,开始向华中、华北地区扩张,青岛、天津等地渐渐成为外国垄断资本势力活动的中心,其中尤以日本垄断资本势力增长最快。以棉纺织工业为例,1921年,青岛仅有日商纱厂一家,1932年增至九家,华新青厂在日本垄断资本的包围之中,处于以一对九之势。而且日本拓务外省,出于军事侵略的需要,再三指示日本的垄断资本者,以天津、青岛为中心,投资设厂,强化其在华北地区的垄断地位。这种变化,无疑加强了对周学熙资本集团的压力。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市场结构及封建经济和外国垄断资本经济的压力,决定了周学熙资本集团所采取的生存方式。(1)寻求特权保护,强烈排斥竞争,垄断相对狭小的国内市场。周学熙依赖北洋官僚集团的支持,不仅在直隶境内独占设厂专利,不准另立公司;而且在东北各省及扬子江流域有优先设厂的特权。(2)面对强大的外国资本的竞争,独力不支,遂走上联营共存的道路,以期达到增强实力,协定垄断价格,瓜分有限的国内市场,抵抗外国垄断资本的目的。(3)扩大资本规模,完善经营体系,坚固基础,在竞争中图生存。周学熙资本集团经过长期发展,基本上实现了轻重工业、金融保险业并举,产、供、销系统完备,各企业公司之间建立密切联系,利用集团优势进行竞争。(4)在外国垄断资本的强大压力下,被迫与之妥协、联合,依靠外国垄断资本而生存。总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市场结构中,民族资本是在与外国垄断资本的竞争中生存的。因此民族资本与外国垄断资本形成互相对立,互相联系的矛盾统一体。在这个统一体中,外国垄断资本在政治上、经济上居于支配地位,而民族资本则处于被统治、被支配的地位。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社会的矛盾统一体中,总是占主导地位的一方,以自己的面貌影响、同化、改造落后的、处于被支配地位的一方。在世界资本主义已进入垄断阶段,外国垄断资本的激烈竞争已存在的条件下,民族资本没有按步就班、蹒跚学步的机会。为安身立命,它必须一产生就迅速改变资本结构,跃过资本主义发展的某些阶段。那些在与外国垄断资本的竞争中,改变了资本结构,并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民族企业或资本集团,必然具有垄断资本的性质和倾向。周学熙资本集团的发展过程就说明了这一点。三、周学熙资本集团与国资企业的垄断倾向,是一个跨垄断倾向对周学熙资本集团乃至旧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什么影响呢?应该说,在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表现在民族资本集团中的垄断倾向是有一定的进步性的。这与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的历史作用,有很大的不同,因为二者所处的历史环境完全不同。欧美国家的垄断资本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到相当高的阶段,资本主义内部矛盾十分尖锐的情况下产生的。它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的腐朽和没落。而近代中国正处在从古老的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历史前进的方向是资本主义。中国社会的全部矛盾和痛苦,不在于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在于资本主义的不发展。从周学熙资本集团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得较晚,一开始就遇到外国垄断资本的激烈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资本规模大,集中程度高,具有垄断倾向的企业或资本集团,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而那些资本规模小、积累困难的中小企业则旋生旋灭。而且,在近代中国,只有具有垄断倾向的企业或资本集团,才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抵制外国垄断资本竞争的作用。启新洋灰公司,作为一个实力雄厚的民族企业,抵制了帝国主义在水泥工业部门的垄断竞争,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一套
- 2025年贵州省铜仁地区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一套
- 2025年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及答案一套
- 2025年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新版
- 2025年衡阳科技职业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完美版
- 2025年吉林省白山市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完美版
- 电子支付对电子商务的影响及发展
- 第10课《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 2025年贵州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倾向性测试题库完整
- 科技产品中的安全科普知识教育
- 农产品的互联网营销课件
- 三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两位数除两、三位数 沪教版 (共15张PPT)
- 《六大茶类》讲义
- Unit 2 Listening and speaking 课件-高中英语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 X会计师事务所的J城投公司发债审计项目研究
- 中国传媒大学全媒体新闻编辑:案例教学-课件-全媒体新闻编辑:案例教学-第7讲
- 生理学泌尿系统6学时课件
- PySide学习教程
- 数据结构英文教学课件:chapter1 Introduction
- 人教三年级数学下册表格式全册
- 优秀教研组评比制度及实施细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