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法培训课件_第1页
执法培训课件_第2页
执法培训课件_第3页
执法培训课件_第4页
执法培训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城管系统行政执法培训资料行政执法基本理论与实务李任三一行政执法概述1、行政执法的概念=1\*GB3①广义的行政执法:是指国家机关执行宪法和法律的行为。涉及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2\*GB3②狭义的行政执法:是指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为了实现国家行政管理目的,根据法定职权和程序,执行法律、法规和规章,直接对特定的行政相对人和特定的行政事务采用方法,并影响其权利义务的行为(我们日常所说的行政执法指狭义的行政执法)。2、行政执法的法律特性=1\*GB3①行政执法行为含有执行性和法律附属性(首先,行政执法行为是行政机关执行国家法律的活动;首先,行政执法行为必须以法律为根据)。=2\*GB3②行政执法的内容含有广泛性(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3\*GB3③行政执法含有单发性(行政执法机关与行政相对人的关系构成行政法律关系,行政执法不需要与行政相对人协商)。=4\*GB3④行政执法含有主动性(行政机关不得任意放弃或怠于行使其职权,否则为失职)。=5\*GB3⑤行政执法含有自由裁量权性。=6\*GB3⑥行政执法含有程序性。=7\*GB3⑦行政执法含有可诉性。3、行政执法与有关概念的区别=1\*GB3①行政执法与行政的区别。=2\*GB3②行政执法与执法的区别。=3\*GB3③行政执法与行政立法的区别。=4\*GB3④行政执法与行政司法的区别。=5\*GB3⑤行政执法与行政审判的区别。4、行政执法的功效与作用保障公民、法人或其它组织权益方面的功效和作用:=1\*GB3①行政执法对行政相对人实体权利的保护(重要涉及:人身权、财产权、受教育权、劳动权、经营自主权、获得社会救助权等)。=2\*GB3②行政执法对行政相对人程序权利的保护。重要涉及:知情权、参加权、听证权、程序抵抗权、申请救助权(申诉、复议、诉讼)、申请执行权等。构建和维护公共秩序方面的功效和作用。二行政执法的基本原则1、行政执法基本原则的概念:行政执法基本原是指在一种国家的行政执法中,指导和统帅具体行政执法、体现行政执法基本精神,全部行政主体在国家行政管理中必须遵照的基本准则。2、行政执法基本原则的法律特性:普遍性;特殊性;有效性;规范性;概括性;价值性;补充性。3、行政执法基本原则的内容=1\*GB3①、依法执法原则:行政执法主体法定;法律优先(或法律优位);法律保存(凡属法律规定的,行政法规、规章不得作出规定);违法行政执法行为应当受到追究。=2\*GB3②、执法公正原则:依法办事,不偏私;平等看待相对人,不歧视;合理考虑有关因素,不专断;自己不做自己的法官,要回避;不单方面接触;不在事先未告知和听取相对人申辩意见的状况下作出对相对人不利的行政行为;对决定阐明理由。=3\*GB3③、执法公开原则:行政执法的立法和政策公开;行政执法行为公开;行政执法信息情报公开。=4\*GB3④、诚实信用原则:法律规范应含有稳定性与不可溯性;行政执法活动应含有真实性和拟定性;行政执法主体应信守若言;信赖保护。=5\*GB3⑤、相对人权利保护原则:保障和尊重公民的基本权利(生存权、生命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权、财产权、信仰自由权等);保障公民的正当权益;提供防卫权(对无效行政行为的抵抗权、对违法行政行为的申请复议权、提起行政诉讼权、规定赔偿权以及救助过程中的种种程序权利)。三行政执法主体1、行政执法主体的概念:行政执法主体是指依法享有国家行政职权,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执法职权,并能独立承当对应法律责任的组织。2、行政执法主体的法律特性:=1\*GB3①、行政执法主体是一种组织,而不是个人。=2\*GB3②、行政执法主体是依法享有行政职权的组织。=3\*GB3③、行政执法主体是能够以自己的名义行使国家行政执法职权的组织。=4\*GB3④行政执法主体是能够独立承当对应法律责任的组织。3、行政执法主体与有关概念的关系:=1\*GB3①、行政执法主体与行政主体的关系。=2\*GB3②、行政执法主体与行政公务人员的关系。=3\*GB3③、行政执法主体与行政相对人的关系。4、行政执法主体的种类=1\*GB3①、国家行政机关:按照宪法和组织法的规定而设立的依法行使行政职权,对国家行政事务进行组织和管理的国家行政机关。=2\*GB3②、法律法规授权组织:国家根据行政管理的需要,通过法律法规将解决某首先行政事务的权力授予除行政机关以外的组织行使。该组织即为法律法规授权组织,从而获得行政执法主体资格。5、行政执法主体职权的概念:行政执法主体职权是指行政执法主体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时拥有行使的具体的国家行政权。6、行政执法主体职权的法律特性:国家强制性;含有单方性;含有不可处分性;含有优益性。7、行政执法主体的职权内容:行政形成权(行政执法主体通过自己的行政行为使行政法律关系产生、便更和消亡的权力);行政执行权;行政许可权;行政严禁权;行政处分权;行政强制权;行政确认权。8、行政执法主体的职责的概念:行政执法主体的职责是指行政执法主体在行使行政职权的过程中根据法律规定所必须承当的义务。9、行政执法主体的职责的法律特性:法定性;义务性;强制性;与行政职权并存。10、行政执法主体的职责的内容:忠实推行行政职责,不得无端失职;严格恪守行政职权的权限,不得私自超越职权;符正当定目的,不得滥用行政职权;严格恪守行政程序,不得随意行政;恪守正当原则,避免不当行政;尊重事实证据,不得主观臆断;对的地合使用方法律。11、行政执法主体的行政权限:行政执法主体行使行政职权时所不能逾越的法定的范畴和界限。12、行政执法主体的优益权:为保障国家行政职权的有效行使,国家赋予行政执法主体职务上和物质上的优益条件。13、推定行政执法主体行政行为的有效性:为了保障行政秩序的稳定性、持续性和行政行为的权威性、有效性,行政法律承认行政执法主体的行政行为含有公定力。即基于行政优先权的行政行为一经作出,只要未被有权机关撤销,即使违法或不当,也会被推定有效。14、行政执法主体的产生、变更与消亡行政执法主体的产生:=1\*GB3①、职权行政执法主体资格的获得:依法获得、有权机关同意、拥有法定职权和职责、含有法定的机构编制和人员编制、拥有独立的行政经费、拥有必要的办公场合和必要的办公条件。=2\*GB3②、授权行政执法主体资格的获得:有法律、法规或有权机关的明确授权、含有对应的组织形式、符正当定的程序规定。行政执法主体的变更:因行政执法主体的合并或分解,引发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在原行政执法主体与新行政执法主体之间的转移。行政执法主体的消亡(资格):行政执法主体由于被撤销或者授权被收回、授权期限届满等因素而灭失。四、行政执法行为1、行政执法行为的概念:行政执法行为是指行政执法主体按照法定职权和程序,执行行政法规范并产生直接行政法律效果的具体行政行为。行政执法行为的分类:=1\*GB3①、羁束行政执法行为与自由裁量行政执法行为。=2\*GB3②、依职权行政执法行为与依申请行政执法行为。=3\*GB3③、附款(条件)行政执法行为与无附款行政执法行为。=4\*GB3④、授益行政执法行为与负担行政执法行为。=5\*GB3⑤、要式(书面)行政执法行为与非要式行政执法行为。=6\*GB3⑥、作为行政执法行为与不作为行政执法行为。=7\*GB3⑦、独立行政执法行为与需要补充的行政执法行为(上级备案、审批)3、行政执法行为的成立与正当要件:=1\*GB3①、行政执法行为的成立要件:=1\*alphabetica、行政权能的存在(资格要件);=2\*alphabeticb、行政权能的实际应用(权力要件);=3\*alphabeticc、法律效果的存在(法律要件);=4\*alphabeticd、表达行为的存在(形式要件)。=2\*GB3②行政执法行为的正当要件:=1\*alphabetica、行政执法的主体正当;=2\*alphabeticb、行政执法的权限正当;=3\*alphabeticc、行政执法的内容正当;=4\*alphabeticd、行政执法的程序正当;=5\*alphabetice、行政执法的形式正当。行政执法行为的效力:=1\*GB3①、行政执法行为的公定力;=2\*GB3②、行政执法行为的拟定力;=3\*GB3③、行政执法行为的拘束力;=4\*GB3④、行政执法行为的存续力;=5\*GB3⑤、行政执法行为的执行力;=6\*GB3⑥、行政执法行为的生效时间:告知之时。=7\*GB3⑦、行政执法行为的失效时间:=1\*alphabetica、内容已实现和期限届满;=2\*alphabeticb、无效(行政执法行为含有明显、重大的违法情形;=3\*alphabeticc、撤销;=4\*alphabeticd、废止(行政执法行为不再适应新的需要而被废止);=5\*alphabetice、其它失效情形(如相对人死亡)。几个常见的行政执法行为:=1\*GB3①、行政许可;=2\*GB3②、行政处分=3\*GB3③、行政征收;=4\*GB3④、行政强制。五、行政执法的根据1、行政执法根据的概念:行政执法根据是指行政执法的法律根据,是由国家和有权机关制订、承认的,由国家强制力确保明施的,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据以作出行政执法行为的法律规范。2、行政执法根据的特性:=1\*GB3①、国家法定有权机关根据法定程序制订;=2\*GB3②、含有普遍约束力;=3\*GB3③、含有国家强制力;=4\*GB3④、没有统一完整的法典;=5\*GB3⑤、含有广泛性、易变性;=6\*GB3⑥、实体性与程序性共存。3、行政执法根据的渊源:=1\*alphabetica、宪法;=2\*alphabeticb、法律;=3\*alphabeticc、行政法规;=4\*alphabeticd、地方性法规;=5\*alphabetice、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6\*alphabeticf、行政规章;=7\*alphabeticg国际公约和国际协定;=8\*alphabetich、法律解释;=9\*alphabetici、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下发的文献以及国家行政组织和其它社会组织联合公布的文献;=10\*alphabeticj、执政党的政策;=11\*alphabetick、行政规范性文献。4行政执法的法律合用的概念:行政执法的法律合用是指行政执法主体将行政执法根据所确立的规范合用于具体案件,用以对对应行为、事实、事件作出评价,并据此对特定的行政执法相对人的权利义务作出有关判断和决定(形式涉及行政决定、决策、命令、批示等)活动。5行政执法的法律合用的原则:=1\*GB3①、职权专属原则;=2\*GB3②、法律合用公开原则;=3\*GB3③、法律合用公正原则。6行政执法的法律合用中存在的重要问题:=1\*GB3①、违反行政执法原则(=1\*alphabetica、违反职权法定原则:如越权行政执法、无法律根据的行政执法;=2\*alphabeticb、违反公开公正原则:如剥夺相对人的知情权、被告知权。);=2\*GB3②、错误认定客观事实;=3\*GB3③、错误合使用方法律规范(涉及:合用了不当的法律规范;合使用方法律规范条款错误;只合使用方法律规范名称;合用了没有法律效力的法律规范;);=4\*GB3④、行政执法行为违反了程序、形式规定。7解决行政执法法律规范冲突的规则:=1\*GB3①、区际冲突规则:=1\*alphabetica、地区范畴原则(即解决本地区的社会经济秩序、市政管理等方面的关系时合用本地区的行政法律规范);=2\*alphabeticb、当事人户籍或居所地原则;=3\*alphabeticc、与具体行为最亲密有关地原则;=4\*alphabeticd、执法主体所在地原则。=2\*GB3②、层级冲突规则:=1\*alphabetica、高层级行政法律规范优于低层级法律规范原则;=2\*alphabeticb、区别不同的调节对象原则;=3\*alphabeticc、区别行政职权权限原则。=3\*GB3③、时际冲突规则:=1\*alphabetica、授权性规范合用从新原则;=2\*alphabeticb、义务性规范以义务发生界限而定;=3\*alphabeticc、严禁性规范合用有助于相对人原则;=4\*alphabeticd、程序性规范合用从新兼有助于相对人原则。=4\*GB3④、性质冲突规范规则:=1\*alphabetica、特别法优于普通法原则(同一级别);=2\*alphabeticb、专项法优于普通法(同一级别);=3\*alphabeticc、法律文献优于法律解释(同一级别)。=5\*GB3⑤、涉外冲突规则:普通选择合用当事人本国法。六、行政执法程序1、行政执法程序的概念:是指行政主体实施行政执法行为时应当遵照的环节、方式、次序以及时限的总称。2、行政执法程序的法律特性:=1\*GB3①、法定性;=2\*GB3②、多样性;=3\*GB3③、强制性;=4\*GB3④、相对独立性。3、行政执法程序的基本原则:=1\*GB3①、公正原则;=2\*GB3②、公开原则:=3\*GB3③、参加原则;=4\*GB3④、效率原则;=5\*GB3⑤、保障基本人权原则。4、行政执法程序的有关制度:=1\*GB3①、与公正原则有关的制度:=1\*alphabetica、听证制度;=2\*alphabeticb、回避制度;=3\*alphabeticc、合议制度;=4\*alphabeticd、职能分离制度;=5\*alphabetice、不单方接触制度。=2\*GB3②、与公开原则有关的制度:=1\*alphabetica、资讯公开制度;=2\*alphabeticb、通告制度;=3\*alphabeticc、阐明理由制度。=3\*GB3③、与参加原则有关的制度:=1\*alphabetica、听取意见制度;=2\*alphabeticb、有限强制制度;=3\*alphabeticc、充足考虑制度;=4\*alphabeticd、保护私人隐私制度。5、几个惯用的行政程序:=1\*GB3①行政执法的简易程序。=1\*alphabetica、行政执法简易程序是指:行政执法主体省略某些环节、在较短的时间内实施行政执法行为的程序。=2\*alphabeticb、合用行政执法简易程序必须同时含有下列条件:有法律的明文规定;清洁简朴、事实清晰、证据确凿、行政相对人对此争议不大;对行政相对人正当权益影响较轻,容易进行改正和弥补。=3\*alphabeticc、我国法律对简易程序的规定:《行政处分法》第三十三条至三十五条。《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百零七条。=4\*alphabeticd、必不可少的程序:表明身份、阐明理由、告知权利。=2\*GB3②行政执法的普通程序。行政执法的普通程序是指行政执法中的基本程序,合用于情节复杂、需要通过调查才干得出对的结论的行政执法行为。《行政处分法》对行政处分的普通程序分为:备案、调查取证、听取意见、阐明理由、告知权利、作出决定等环节。=3\*GB3③、行政执法的听证程序。行政执法的听证程序是指行政执法主体在实施行政执法行为过程中,公开举办听证会,就有关问题听取当事人、利害关系人意见,同时予以阐明解释的一种程序法律制度。七、行政执法监督1、行政执法监督的概念:行政执法监督是指国家权力机关、国家司法机关、专门行政监督机关及国家机关系统外部的个人、组织依法对行政主体及国家公务员行政职权行为和遵纪遵法行为的监督。2、行政执法监督的法律特性:=1\*GB3①、监督主体的广泛性;=2\*GB3②、监督对象的特定性;=3\*GB3③、监督内容的限定性;=4\*GB3④、监督行为的法定性。3、行政复议监督。=1\*GB3①、概念:行政复议监督是指行政相对人认为行政执法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正当权益,依法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复查该具体行政行为的申请,行政复议机关根据法定程序对被申请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正当、合适性审查,并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一种法律制度。=2\*GB3②、法律特性:=1\*alphabetica、是有复议权的行政机关主持的活动;=2\*alphabeticb、所解决的争议是行政争议;=3\*alphabeticc、以具体行政行为为解决对象;=4\*alphabeticd、以书面审查为重要方式。=3\*GB3③、行政复议监督的基本原则:=1\*alphabetica、正当原则;=2\*alphabeticb、公正原则=3\*alphabeticc、公开原则;=4\*alphabeticd、及时原则;=5\*alphabetice、便民原则。=3\*GB3③行政复议的申请时限:普通而言,懂得或应当懂得该具体行政行为60日内提出。4、行政监察监督。=1\*GB3①、概念:行政监察监督是指行政系统内部设立专门的行政监督机关,依法对行政机关及其国家公务员、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别人员的行政行为进行监察、督促和惩戒的活动。=2\*GB3②、法律特性:=1\*alphabetica、以行政机关内设的专门机构为监督主体。=2\*alphabeticb、以行政机关及国家公务员、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别人员的违纪违法行为为监督内容。=3\*alphabeticc、以主动方式监督。=3\*GB3③、监督主体是监察部门。5、行政审计监督。=1\*GB3①、概念:行政审计监督是指国家审计部门对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的行政行为的检查督促活动。=2\*GB3②、法律特性:=1\*alphabetica、监督主体是法律授权的审计机关。=2\*alphabeticb、审计范畴仅限于政府及其所属部门财政财务收支方面的行政行为。司法机关监督。=1\*GB3①、概念:司法机关监督是指司法机关依法对行政主体及其国家公务员的行政活动进行审查的法律监督制度。=2\*GB3②、法律特性:=1\*alphabetica、监督主体是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2\*alphabeticb、监督对象是行政主体和国家公务员。=3\*alphabeticc、监督合用诉讼程序。=4\*alphabeticd、监督成果含有终局性。=3\*GB3③行政诉讼监督的基本原则。普通原则:=1\*alphabetica、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2\*alphabeticb、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3\*alphabeticc、依法实施合议、回避、公开审判和两审终审制度;=4\*alphabeticd、当事人在诉讼中法律地位平等;=5\*alphabetice、各民族有权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6\*alphabeticf、当事人有权进行辩论;=7\*alphabeticg人民检察院有权实施法律监督。特殊原则:=1\*alphabetica、具体行政行为的正当性审查原则;=2\*alphabeticb、被告负举证责任原则;=3\*alphabeticc、起诉不停止执行原则;=4\*alphabeticd、不合用调解原则。=4\*GB3④人民法院不受理的行政案件:=1\*alphabetica、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2\*alphabeticb、抽象行政行为;=3\*alphabeticc、内部行政行为;=4\*alphabeticd、法律规定由行政机关最后裁决的具体行政行为。八、行政执法的责任与救助1、行政执法责任:=1\*GB3①、概念:行政执法责任是指行政执法主体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应当承当的法律责任。=2\*GB3②、行政执法责任的法律特性:=1\*alphabetica、行政执法责任的主体是实施行政执法行为的行政执法主体;=2\*alphabeticb、行政执法责任发生于行政执法主体行使职权、推行职责的行政执法过程中;=3\*alphabeticc、行政执法责任是有责主体违反了行政法律义务而应当承当的否认性后果;=4\*alphabeticd、行政法律责任既能够由专门国家机关追究,也能够由有责主体主动承当。=3\*GB3③、行政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1\*alphabetica、主体是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组织;=2\*alphabeticb、行政违法、不当或依法应当承当责任;=3\*alphabeticc、必须是法律确认的责任;=4\*alphabeticd、事实已经发生或已造成后果;=5\*alphabetice、有因果关系。=4\*GB3④、行政执法责任的承当。行政主体承当行政责任的方式:=1\*alphabetica、通报批评;=2\*alphabeticb、赔礼道歉、承认错误;=3\*alphabeticc、恢复名誉、消除影响;=4\*alphabeticd、返还利益;=5\*alphabetice、恢复原状;=6\*alphabeticf、停止违法行为;=7\*alphabeticg、推行职务;=8\*alphabetich、撤销违法的行政行为;=9\*alphabetici、纠正不当;=10\*alphabeticj、行政赔偿。行政公务人员承当的行政执法责任:=1\*alphabetica、通报批评;=2\*alphabeticb、赔偿损失;=3\*alphabeticc、行政处分。2行政救助:=1\*GB3①、概念:行政救助是指国家机关裁决争议,制止或矫正侵权行为,从而使正当权益遭损害者能够获得法律补救。=2\*GB3②、行政救助的法律特性:=1\*alphabetica、行政救助以行政争议的存在为前提;=2\*alphabeticb、行政救助的主体是国家机关;=3\*alphabeticc、行政救助的客体是行政行为及其造成的不利后果;=4\*alphabeticd、行政救助普通是事后的救助,且是一种法律上的救助。=3\*GB3③、行政救助的原则:=1\*alphabetica、有权利必有救助原则;=2\*alphabeticb、行政内救助优先原则;=3\*alphabeticc、司法最后救助原则;=4\*alphabeticd、救助机构地位独立性原则;=5\*alphabetice、救助途径与被救助行为相适应原则。=4\*GB3④、行政救助的途径: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3行政赔偿。=1\*GB3①概念:行政赔偿是指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的正当行为对特定的公民、法人或其它组织的正当权益造成损失,或在特定状况下,特定的公民、法人或其它组织为了维护公共利益而使自己的利益受损时,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根据公平合理、合适赔偿的原则,由行政主体对其所受损失予以合适赔偿的法律制度。=2\*GB3②行政赔偿的法律特性:行政赔偿的前提是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的正当行为造成特定的行政相对人的正当权益受到损失;行政赔偿对象是特定的行政相对人;发生行政赔偿的因素是行政主体行为的正当性;行政赔偿的形式多样性;行政赔偿的数额有限。=3\*GB3③行政赔偿的范畴:行政征收或行政征用的赔偿;行政主体变更行政活动、行政许可、行政计划、行政指导、行政合同等政策和行为的赔偿;国家危险责任的赔偿;公务合作行为的赔偿;行政机关为抢险救灾而损失部分相对人利益的赔偿;房屋拆迁赔偿;军事行政赔偿。4行政赔偿。=1\*GB3①概念:行政赔偿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或其它组织的正当权益并造成损害,由国家承当赔偿责任的制度。=2\*GB3②行政赔偿的法律特性:=1\*alphabetica、侵权行为的主体含有特定性;=2\*alphabeticb、行政赔偿是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的行为引发的;=3\*alphabeticc、请求主体是其正当权益受到损害的公民、法人或其它组织;=4\*alphabeticd、赔偿责任由国家承当;=5\*alphabetice、引发行政赔偿责任的行为是具体行政行为或者事实施为。=3\*GB3③国家承当行政赔偿的范畴。人身侵权的行政赔偿范畴:=1\*alphabetica、违法拘留或者违法采用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方法的;=2\*alphabeticb、非法拘禁或者以其它办法剥夺公民人身自由的;=3\*alphabeticc以殴打等暴力行为或者唆使别人殴打等暴力行为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者死亡的;=4\*alphabeticd、违法使用武器、警械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者死亡的;=5\*alphabetice、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者死亡的其它违法行为。财产侵权的行政赔偿范畴:=1\*alphabetica、违法处分;=2\*alphabeticb、违法强制方法;=3\*alphabeticc、违法征收;=4\*alphabeticd、其它违法行为。案例:张某某在人民中路的人行道上摆摊设点卖狗皮膏药,严重影响了过往行人的通行。于是多人向110报警。由于城关派出所事多人少,胡所长接到处警告知后,在无任何助手可派的状况下,独自一人来的人民中路。胡所长拨开人群对张某某大声一吼:“我是派出所胡所长,你涉嫌违法。现在你有两种选择:一是罚款600元,一是行政拘留5天”。并掏出了罚款单和行政拘留告知书。张某某胆小,乖乖交出600元罚款走人。问:1、胡所长的执法有无错?2、胡所长如果有错,错在哪里?3、张某某的罚款该不该交?4、胡所长将面临什么后果?《行政处分法》讲义主讲人:刘培福一、行政处分的概念、特性和原则1、行政处分的概念和特性行政处分是指特定的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依法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尚未构成犯罪的个人或组织予以制裁的一种行政行为。行政处分含有下列4个特性:(1)行政处分是由行政处分实施主体所作的行政行为。行政处分实施主体限于3类:①特定的行政机关。即只有法律、法规或者规章明确授予行政处分权的行政机关才干实施行政处分。②法律、法规授予行政处分权的组织。③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2)行政处分是对特定对象所作的制裁行为。特定对象是指行政相对人,涉及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3)行政处分是一种行政法律责任。行政处分是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且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人的制裁,这与违反刑事、民事法律规范而承当刑事、民事法律责任不同。(4)行政处分是一种剥夺或限制相对人权益的行政行为。行政处分通过剥夺或者限制违法行为人的某种权利或利益,使其人身权或财产权受到一定的损失,从而达成防止、警戒和制止违法行为的目的。2.行政处分的原则行政处分法确立了行政处分应当遵照的4项原则:(1)处分法定原则。行政处分法第3条规定,行政处分应有法律、法规或者规章为根据,没有法定根据或者不恪遵法定程序的,行政处分无效。(2)公开、公正原则。行政处分法第4条规定,行政处分遵照公正、公开的原则。公开原则体现在两个方面:①根据公开。即但凡涉及对违法行为予以行政处分的规定必须公布处分的根据。②处分公开。行政机关在做出行政处分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做出行政处分决定的事实、理由、根据以及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对法律规定应当听证的行政处分案件必须公开举办听证。公正原则规定设定和实施行政处分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与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称:规定在实施处分的每一种环节、环节和办法上都以公正为核心,以确保行政处分的正当性和合理性。(3)处分与教育相结合原则。行政处分法第5条规定,实施行政处分,纠正违法行为,应当坚持处分与教育相结合,教育公民、法人或者其它组织自觉遵法。(4)保障权利原则。行政处分法第6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它组织对行政机关所予以的行政处分,享有陈说权、申辩权;对行政处分不服的,有权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因行政机关违法予以行政处分受到损害的,有权依法提出国家赔偿。二、行政处分的种类和设定1.行政处分的种类行政处分法第8条将行政处分重要分为下列6类:(1)警告。警告是指对违法者予以申诫和谴责的一种处分,普通合用于情节比较轻微的违法行为,处罚的程度较轻。(2)罚款。罚款是指强制违法者在一定时限内向国家交纳一定数量货币而使其遭受一定经济利益损失的一种处分,重要合用于以牟取非法经济利益为目的的行政违法行为。(3)没收违法所得和非法财物。没收违法所得和非法财物是指行政机关依法将行为人以违法手段获得的金钱、其它财物、违禁物或违法行为工具等收归国有的一种处分。(4)责令停产停业。责令停产停业是指行政机关强制规定违法者停止生产或者经营的一种处分。(5)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指行政机关依法限制或者剥夺违法者原有的特许权利或者资格的一种处分。暂扣与吊销也有区别,暂扣是指中断违法者从事某种活动的权利或资格,待其改正违法行为或通过一段期限后,再发还许可证或者执照,恢复其某种权利或者资格。吊销则是为了严禁违法者继续从事某种活动,剥夺其某种权利或者撤销对其某种资格确实认。(6)行政拘留。行政拘留是指公安机关限制违反治安管理秩序的行为人短期人身自由的一种处分。行政拘留与刑事拘留不同,前者是公安机关对行政违法行为人所作的行政制裁,后者则是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实施的临时剥夺其人身自由的刑事强制方法。行政拘留也不同于司法拘留,后者是人民法院对妨害诉讼程序的行为人所实施的临时剥夺其人身自由的司法强制方法。行政拘留与行政扣留也有区别,后者是行政机关为保障行政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而依法采用的临时限制行为人的人身自由或保管行为人的物品的行政强制方法。除上述6种重要处分形式外,行政处分法还规定,法律、行政法规能够规定其它种类的行政处分。2.行政处分的设定行政处分的设定,是指有权设定行政处分的国家机关自行创制行政处分的活动。行政处分法第9-14条。从不同的立法主体和规范性文献形式来划分,能够把行政处分设定权分为下列层次:(1)法律能够设定多种行政处分。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分,只能由法律设定。行政处分法第9条。(2)行政法规能够设定除限制人身自由以外的行政处分。法律对违法行为已经做出行政处分规定,行政法规需要做出具体规定的,必须在法律规定的予以行政处分的行为、种类和幅度的范畴内规定。第10条。(3)地方性法规能够设定除限制人身自由、吊销公司营业执照以外的行政处分。法律、行政法规对违法行为已经做出行政处分规定,地方性法规需要做出具体规定的,必须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予以行政处分的行为、种类和幅度的范畴内规定。第11条。(4)国务院部、委员会制订的规章能够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予以行政处分的行为、种类和幅度的范畴内做出具体规定:尚未制订法律、行政法规的,国务院部、委员会制订的规章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能够设定警告或者一定数量罚款的行政处分,罚款的限额由国务院规定;国务院能够授权含有行政处分权的直属机构根据上述部门规章设定权的规定,规定行政处分。第12条。(5)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较大的市人民政府制订的规章能够在法律、法规规定的予以行政处分的行为、种类和幅度的范畴内做出具体规定;尚未制订法律、法规的,上述地方人民政府制订的规章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能够设定警告或者一定数量罚款的行政处分,罚款的限额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规定。第13条。除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外,其它规范性文献不得设定行政处分。第14条。三、行政处分的实施主体根据行政处分法规定,实施行政处分的主体有下列三类:1.有行政处分权的行政机关行政机关与否含有行政处分权,必须由法律、法规、规章明确规定,必须在法定职权范畴内实施。国务院或者经国务院授权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能够决定一种行政机关行使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处分权、但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分权只能由公安机关行使。第16条。(如都市管理综合执法)2.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根据行政诉讼法规定,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有权按授权的范畴实施行政行为并成为适格被告。行政处分法有关授权主体的范畴与行政诉讼法相似,但规定被授权的组织必须含有管理公共事务的职能,而不是普通组织。第17条。3.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行政处分法第19条规定,受委托的组织必须含有下列条件:(1)是依法成立的管理公共事务的事业组织:(2)含有熟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和业务的正式工作人员:(3)含有必要的技术检查或技术鉴定的条件。四、行政处分的管辖和合用1.行政处分的管辖行政处分的管辖,是指含有行政处分权的实施主体之间的权限划分。根据行政处分法和其它有关法律规定,行政处分的管辖重要分为下列几个:(1)职能管辖职能管辖是指根据行政机关的职能拟定其管辖范畴。普通均由法律做出明确规定。如根据治安管理处分条例规定,治安管理处分由公安机关管辖。职能管辖普通较为单一,即每一事务由对其负有管理职能的一种处分机关管辖,但立法上有时也会做出共同管辖或交叉管辖的规定。如水污染防治法第46条第1款规定:“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环保部门或者交通部门的航政机关能够根据不同情节,予以警告或者处以罚款。”此即为共同管辖。又如计量法第31条规定:“本法规定的行政处分,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决定。本法第27条规定的行政处分,也能够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决定。”此即为交叉管辖。(2)级别管辖。第20条规定,行政处分由违法行为发生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含有行政处分权的行政机关管辖。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因此,当法律、法规和规章未对级别管辖做出规定或规定的不明确时,能够推定县级行政机关拥有管辖权。(3)地区管辖。地区管辖是指根据行政机关的管理区域拟定其管辖范畴。职能管辖解决的是由哪一类行政机关管辖的问题,级别管辖解决的是由哪一级行政机关管辖的问题,而地区管辖则解决的是两个以上的同级行政机关之间、特别是县级行政机关之间由谁管辖的问题。由于各级行政机关均是在明确的行政区域的基础上设立的,每个行政机关都有其拟定的管理区域,因此,行政处分法明确规定行政处分由违法行为发生地的行政机关管辖。如生产、经营伪劣产品的,由生产地或经营地行政机关予以处分。(4)指定管辖。第21条规定,两个以上的行政机关之间发生管辖纠纷,或有权管辖的行政机关因特殊因素不能行使管辖权,而由共同的上一级行政机关拟定由谁管辖。(5)犯罪案件移交管辖。第22条规定,违法行为构成犯罪的,行政机关必须将案件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2.行政处分的合用行政处分的合用,是指行政处分的实施主体在对违法案件进行调查核算的基础上依法决定与否对违法人予以行政处分以及如何科处行政处分的活动。(1)行政处分合用的原则①行政处分与责令纠正并行原则。第23条规定,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处分时,应当责令当事人改正或者限期改正违法行为。行政机关不能以罚代管。②一事不再罚原则。第24条规定,对当事人的同一种违法行为,不得予以两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分。③行政处分折抵刑罚的原则。第28条规定,违法行为构成犯罪,人民法院判处拘役或者有期徒刑时,行政机关已经予以当事人行政拘留的,应当依法折抵对应刑期。违法行为构成犯罪,人民法院判处分金时,行政机关已经予以当事人罚款的,应当折抵对应罚金。具体量罚实施行政处分的机关在作出行政处分时必须考虑具体状况,分别作出决定。还要考虑某些特殊情形:①不予行政处分的情形:第25条规定,不满14周岁的人违法的,应责令监护人加以管教,但不予行政处分。第26条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识别或者控制自己行为时有违法行为的,也不予行政处分。第27条规定,违法行为轻微并及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不予行政处分。②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分的情形:第25条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分。第27条规定:“当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依法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分:(一)主动消除或者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的;(二)受别人胁迫有违法行为的;(三)配合行政机关查处违法行为有立功体现的;(四)其它依法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分的。”(3)行政处分的追溯时效。行政处分的追溯时效,是指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人追究行政责任,予以行政处分的使用期限。第29条规定,违法行为在2年内未被发现的,不再予以行政处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时效的计算,是从违法行为发生之日起计算。如果违法行为有持续或者继续状态的,则从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持续状态”,是指行为人持续实施数个同一种类的违法行为。如持续多次销售伪劣商品。“继续状态”,是指一种违法行为在时间上的延续。五、行政处分的程序行政处分处分法为行政机关作出行政处分决定规定了三种法定程序:简易程序、普通程序和听证程序。1.简易程序简易程序,又称当场处分程序,重要合用于事实清晰、情节简朴、后果轻微的行政违法行为。设立简易程序一是在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及时解决应急事件:二是有助于节省执法成本,也为当事人所接受。如第33条规定,违法事实确凿并有法定根据,对公民处以五十元下列、对法人或者其它组织处以一千元下列罚款或者警告的行政处分的,能够当场作出行政处分决定。第34条规定,执法人员当场作出行政处分决定的,应当向当事人出示执法身份证件,填写预定格式、编有号码的行政处分决定书。行政处分决定书应当当场交付当事人。行政处分决定书应当载明当事人的违法行为、行政处分根据、罚款数额、时间、地点以及行政机关名称,并由执法人员签名或者盖章。2.普通程序普通程序,是相对于简易程序而言的。普通程序是行政处分程序中的基本程序,它含有内容完整、规定严格、合用广泛的特点,重要涉及下列几个阶段。(1)备案调查。行政机关发现公民、法人或者其它组织有依法应当予以行政处分的行为的,必须全方面、客观、公正地调查,收集有关证据;必要时,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能够进行检查。第37条规定,行政机关在调查或者进行检查时,执法人员不得少于两人,并应当向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出示证件。询问或者检查应当制作笔录。行政机关在收集证据时,能够采用抽样取证的办法;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后来难以获得的状况下,经行政机关负责人同意,能够先行登记保存,并应当在七日内及时作出解决决定,在此期间,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不得销毁或者转移证据。执法人员与当事人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2)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和听取当事人意见。案件调查终止后,在正式做出行政处分决定之前,行政机关必须依法推行两项义务:①事先告知。第31条规定,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处分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作出行政处分决定的事实、理由及根据,并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②听取意见。第32条规定,当事人有权陈说和申辩,行政机关必须充足听取,不得因当事人的申辩而加重处分。(3)作出处分决定。第38条规定,行政机关负责人应当对调查成果进行审查,根据不同状况,分别做出以下决定:①确有应受行政处分的违法行为的,根据情节轻重及具体状况,做出行政处分决定;②违法行为轻微,依法能够不予行政处分的,不予行政处分;③违法事实不能成立的,不得予以行政处分;④违法行为已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解决。对情节复杂或者重大违法行为予以较重的行政处分的,行政机关的负责人应当集体讨论决定。第39条规定,行政处分决定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一)当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二)违反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事实和证据;(三)行政处分的种类和根据;(四)行政处分的推行方式和期限;(五)不服行政处分决定,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途径和期限;(六)作出行政处分决定的行政机关名称和作出决定的日期。行政处分决定书必须盖有作出行政处分决定的行政机关的印章。(4)送达处分决定书。第40条规定,行政机关应当在宣布行政处分决定书后将其当场交付当事人;当事人不在场的,行政机关应当在7日内根据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将行政处分决定书送达当事人。附《民事诉讼法》送达规定:第七十八条送达诉讼文书,应当直接送交受送达人。受送达人是公民的,本人不在交他的同住成年家眷签收;受送达人是法人或者其它组织的,应当由法人的法定代表人、其它组织的重要负责人或者该法人、组织负责收件的人签收;受送达人有诉讼代理人的,能够送交其代理人签收;受送达人已向人民法院指定代收人的,送交代收人签收。受送达人的同住成年家眷,法人或者其它组织的负责收件的人,诉讼代理人或者代收人在送达回证上签收的日期为送达日期。第七十九条受送达人或者他的同住成年家眷回绝接受诉讼文书的,送达人应当邀请有关基层组织或者所在单位的代表到场,阐明状况,在送达回证上记明拒收事由和日期,由送达人、见证人签名或者盖章,把诉讼文书留在受送达人的住所,即视为送达。第八十条直接送达诉讼文书有困难的,能够委托其别人民法院代为送达,或者邮寄送达。邮寄送达的,以回执上注明的收件日期为送达日期。第八十四条受送达人下落不明,或者用本节规定的其它方式无法送达的,公示送达。自发出公示之日起,通过六十日,即视为送达。公示送达,应当在案卷中记明因素和通过。3.听证程序。行政处分中的听证程序,是指在行政机关做出行政处分决定之前,由行政机关指派专人主持听取案件调查人员和当事人就案件事实、处分理由及合用根据进行陈说、质证和辩论的法定程序。听证程序合用条件:①行政机关作出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者执照、较大数额罚款等行政处分决定。②当事人规定听证的,行政机关应当组织听证。当事人不承当行政机关组织听证的费用。(2)听证根据下列程序组织:(一)当事人规定听证的,应当在行政机关告知后三日内提出;(二)行政机关应当在听证的七日前,告知当事人举办听证的时间、地点;(三)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外,听证公开举办;(四)听证由行政机关指定的非本案调查人员主持;当事人认为主持人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有权申请回避;(五)当事人能够亲自参加听证,也能够委托一至二人代理;(六)举办听证时,调查人员提出当事人违法的事实、证据和行政处分建议;当事人进行申辩和质证;(七)听证应当制作笔录;笔录应当交当事人审核无误后签字或者盖章。(八)听证结束后,行政机关根据本法第三十八条的规定,作出决定。六.行政处分的执行1.行政处分法执行的原则(1)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不停止执行原则:第45条规定,当事人对行政处分决定不服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行政处分不停止执行,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2)罚缴分离原则。第46条规定,作出罚款决定的行政机关应当与收缴罚款的机构分离。除根据本法第四十七条、第四十八条的规定当场收缴的罚款外,作出行政处分决定的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不得自行收缴罚款。当事人应当自收到行政处分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到指定的银行缴纳罚款。银行应当收受罚款,并将罚款直接上缴国库。该原则的例外。第47条规定,根据本法第三十三条的规定当场作出行政处分决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执法人员能够当场收缴罚款:(一)依法予以二十元下列的罚款的;(二)不当场收缴事后难以执行的。第48条规定,在边远、水上、交通不便地区,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根据本法第三十三条、第三十八条的规定作出罚款决定后,当事人向指定的银行缴纳罚款确有困难,经当事人提出,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能够当场收缴罚款。第49条规定,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当场收缴罚款的,必须向当事人出具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部门统一制发的罚款收据;不出具财政部门统一制发的罚款收据的,当事人有权回绝缴纳罚款。第50条规定,执法人员当场收缴的罚款,应当自收缴罚款之日起二日内,交至行政机关;在水上当场收缴的罚款,应当自抵岸之日起二日内交至行政机关;行政机关应当在二日内将罚款缴付指定的银行。2.行政处分执行方法。第51条规定,对当事人逾期不推行行政处分决定的,行政机关能够采用下列方法:①到期不交纳罚款的,每日按罚款数额的3%加处分款;②根据法律规定,可将查封、扣押的财物拍卖或者将冻结的存款划拨抵缴罚款;③在没有法律授予的强制执行权的状况下,行政机关能够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授课提纲刘文兵《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经2007年1月17日国务院第165次常务会议通过,并于2008年5月1日起施行。一、《条例》制订的目的和意义依法推行政府信息公开是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必然规定;是推动社会主义民主、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建立健全防止和惩办腐败体系,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的重要内容。全方面贯彻实施条例,有助于保障公民、法人或者其它组织依法获取政府信息,实现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的知情权、参加权和监督权,有效发挥政府信息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的服务作用。有助于人民群众监督行政权力的行使,避免权力滥用、实现依法行政;有助于加强廉政建设、消除暗算操作,从源头上防止和治理腐败;有助于行政机关更加好地坚持执政为民,聚民意、集民智、凝民心,增进社会和谐;有助于充足开发运用政府掌握的信息资源的经济价值,增进经济发展;有助于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政府机关作风建设,增强政府的公信力。二、什么是政府信息?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是什么?政府信息——是指行政机关在推行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以一定形式统计、保存的信息。政府信息公开——是指行政机关根据法定程序,以法定形式公开与社会组员利益有关的信息,允许社会组员通过查询、阅览、复制、摘录、下载等方式予以充足运用的行为。三、条例确立的重要制度(一)政府信息的主动公开和依法申请公开制度依法公开政府信息是各级行政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责和基本义务,条例规定:行政机关对符合下列基本规定之一的政府信息应当主动公开:1.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它组织切身利益的;2.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加的;3.反映本行政机关机构设立、职能,办事程序等状况的;4.其它根据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应当主动公开的;行政机关应当按照上述规定,拟定主动公开政府信息的具体内容。信息公开的广度与深度如何控制,应与政府的能力和控制力相适应。也就是说你把信息公布后,你能否把局面控制得住,你与否有能力解决。鉴于以上因素,《条例》把公开的内容,分层次进行了细化。第一,全部县级以上政府及其部门必须公开的重点内容:(1)行政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献;(2)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及有关政策;(3)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信息;(4)财政预算、决算报告;(5)行政事业性收费的项目、根据、原则;(6)政府集中采购项目的目录、原则及实施状况;(7)行政许可的事项、根据、条例、数量、程序,以及申请行政许可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目录及办理状况;(8)扶贫、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增进就业等方面的政策、方法及其实施状况;(9)重大建设项目的原则和实施状况;(10)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预警信息及应对状况;(11)环保、公共卫生、安全生产、食品药品、产品质量的监督检查状况。第二,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重点公开的内容:(1)城乡建设和管理和重大事项;(2)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状况;(3)征收或者征用土地、房屋拆迁及其赔偿,补贴费用的发放、使用状况;(4)抢险救灾、优抚、救助、社会捐助等款物的管理、使用和管理状况。第三,乡(镇)人民政府应当重点公开的内容:(1)贯彻贯彻国家有关农村工作政策的状况;(2)财政收支、各类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状况;(3)乡镇土地运用总体规划,其它使用的审核状况;(4)征收或者征用土地、房屋、拆迁及其赔偿,补贴费用的发放、使用状况;(5)乡镇的债权债务、筹资筹劳状况;(6)抢险救灾,优抚、救助、社会捐助等款物的发放状况;(7)乡镇集体公司及其它乡镇经济实体承包、租贷、拍卖等状况;(8)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状况。除行政机关主动公开政府信息外,条例还规定,公民、法人或其它组织能够根据本身生产、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向国务院部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部门申请获取有关政府信息。(二)政府信息公开公布制度为确保公民、法人或者其它组织方便,及时获取政府信息,条例从下列四个方面作了规定:一是行政机关应当将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通过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新闻公布会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方式公开;二是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在国家档案馆、公共图书馆设立政府信息查询场合,配备对应的设施、设备;三是行政机关能够根据需要设立公共查阅室、资料索取点、信息公示栏、电子信息屏等场合,设施公开政府信息;四是行政机关应当编制、公布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和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并及时更新,对属于主动公开范畴的政府信息原则上应当在形成或者变更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予以公开。(三)政府信息公开监督和保障制度为了加强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监督和对公民、法人或者其它组织获取政府信息提供保障,条例确立了政府信息公开的考核评议制度、监督检查制度、年度报告制度和对行政机关不依法推行政府信息公开义务的举报制度,申请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制度。(四)法律责任的追究制裁制度条例35条规定,行政机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追究责任:1.不依法推行政府信息公开义务的;2.不及时更新公开的政府信息内容,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的;3.违反规定收取费用的;4.通过其它组织、个人以有偿服务方式提供政府信息的;5.公开不应当公开的政府信息的;6.违反本条例的其它行为。由监察机关、上一级行政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行政机关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它负责人员依法予以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五)政府信息公开的规定1.政府信息要含有真实性;2.政府信息要含有精确性;3.政府信息要有及时性;4.政府信息的公布要有一致性;5.行政机关公布信息要通过同意,未经同意不得公布;6.为确保人民群众方便获得信息要作好:(1)按照“谁制作、谁公开”,“谁保存、谁公开”的原则和规定进行;(2)明确时限规定,即20个工作日内必须完毕;(3)不停进行目录修编、内容更新;(4)在媒体上公布;(5)设立查阅场合、查阅设备。7.依申请而公布的事项:(1)申请人必须提交书面申请作为审查根据;(2)回复申请的时效,普通在15日以内,特殊状况可延长;(3)普通状况申请不收费,但行政机关检索、复制、邮寄等成本费可依原则(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和国务院财政部制订原则的)收取;(4)对任何申请都必须回复;(5)不属于自己管辖的必须告知申请人;(6)对申请的申请不得回绝;(7)对申请内容要分别解决,即要辨别可公开和不能公开的内容;(8)对信息错误的规定更改的应予更改。(六)条例确立的信息公开的主体三类:一是行政机关(全部层次的政府及其政府的部门);二是法律、法规授权含有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组织;三是教育、供水、供电、供气等涉及公共利益、公共事业的公司单位,含有公共性、垄断性的事业、公司单位。(七)政府信息公开的管理体制我国的主管部门:1.国务院办公厅;2.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办公厅(室);3.指定的部门(如监察);(八)不予公开的范畴一类:国防、外交、国家安全、国家秘密;二类:可能影响国家内部安全关系的;三类:公开后可能妨碍司法、行政活动的;四类:涉及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五类:行政机关内部形成的运转中的文献;六类:公开后可能使特定人获得不正当利益的信息。政府是最大的信息拥有者和控制者,信息时代信息已是重要资源,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和执行《条例》,为建设公开、透明、廉洁、高效的政府而努力。《行政许可法》授课提纲刘文兵《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于2003年8月27日十届四次人大常委会通过,2004年7月1日起施行。行政许可法是继国家赔偿法、行政处分法、行政复议法之后又一部规范政府行为的重要法律,集中体现了政府执政为民的宗旨,适应依法行政的新规定。一、行政许可的概念行政许可是指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其它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与否)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第二条)。二、行政许可的基本原则1.正当原则。无论是许可的设定和实施都要遵照法定的权限、范畴、条件和程序(第二条)。2.“三公原则”。即许可的公开、公平和公正原则(第五条)。3.便民原则。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优质服务(第六条)。4.权利保障原则。公民、法人或者其它组织对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享有陈说权、申辩权;有权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其正当权益因行政机关违法实施行政许可受到损害的,有权依法规定赔偿(第七条)。5.信赖保护原则。公民、法人或者其它组织依法获得的行政许可受法律保护,行政机关不得私自变化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行政许可所根据的法律、法规、规章修改或者废止,或者准予行政许可所根据的客观状况发生重大变化的,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机关能够依法变更或者撤回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由此给公民、法人或者其它组织造成财产损失的,行政机关应当依法予以赔偿(第八条)。6.依法转让原则。依法获得的行政许可,除法律、法规规定根据法定条件和程序能够转让的外,不得转让(第九条)。7.监督原则。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对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的监督制度,加强对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的监督检查。行政机关应当对公民、法人或者其它组织从事行政许可事项的活动实施有效监督(第十条)。三、设定行政许可的原则1.遵照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2.有助于发挥相对人的主动性、主动性3.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4.增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第十一条)四、行政许可的合用范畴:1.普通许可。行政机关准予符合条件的当事人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如产品安全许可等。(第十二条第(一)项2.特许。是指行政机关代表国家依法转让特定权利给当事人行使的行为。如有限自然资源开发、公共资源配备等。(第十二条第(二)项以及第五十三条规定的内容)。3.承认。是指行政机关对当事人与否含有特殊信誉、特殊条件、特殊技能等资格、资质的认定。如律师、会计、教师资格认定。(第十二条第(三)项以及第五十四条规定的内容)。4.核准。是指行政机关对管理事项与否达成原则、技术规范的鉴定、拟定的活动。如对关系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设备、设施、产品、物品,进行检查、检测及检疫等(第十二条第(四)项以及第五十五条规定的内容)5.登记。是指行政机关拟定相对人特定主体资格的行为。如公司注册登记等。(第十二条第(五)项以及第五十六条规定的内容)。6.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能够设定行政许可的其它事项。五、不适宜设立行政许可的事项(第十三条)1.公民、法人或是其它组织能够自主决定的;2.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政府退出;3.行业组织或中介机构能够自律管理的;4.行政机关采用事后监督等其它行政管理方式能够解决的。六、设定权的具体规定1.法律能够设定行政许可。(第十四条)2.行政法规能够设定行政许可,但法律有的,不得扩大。(第十四条)3.地方性法规能够设定行政许可,但法律、行政法规已对有关事项做出许可的,不得增设许可。(第十五条)4.地方规章(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能够设定临时性的行政许可。临时性的行政许可实施满一年需要继续实施的,应当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订地方性法规。(第十五条)5.国务院能够采用公布决定的方式设定行政许可。实施后,除临时性行政许可事项外,国务院应当及时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订法律,或者自行制订行政法规。(第十四条)地方性法规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章,不得设定应当由国家统一拟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它组织的资格、资质的行政许可;不得设定公司或者其它组织的设立登记及其前置性行政许可。其设定的行政许可证,不得限制其它地区的个人或者公司到本地区从事生产经营和提供服务,不得限制其它地区的商品进入本地区市场(第十五条)。6.其它规范文献一律不得设定行政许可(第十七条)。七、行政许可的实施主体1.含有行政许可权的行政机关(第二十二条)2.法律、法规授权的含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第二十三条)。3.接受委托的行政机关(第二十四条)4.经国务院同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能够决定一种行政机关行使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许可权(第二十五条)。八、行政许可程序(分为三个阶段)1.申请与受理阶段:(1)许可机关有公示行政承认的规定与解释公示内容的义务;(2)除法律规定需由本人申请外可委托代理人提出申请,含有条件的机关应接受以数据电文的形式提出申请,申请材料文本符合规定,内容真实;(3)一种窗口对外;(4)一次性书面告知;(5)当场补正材料;(6)受理与不受理均须出具加盖许可机关印章和注明日期的书面凭证。(第二十九至三十三条)2.审查阶段:(1)由两名许可机关工作人员对申请材料的实质内容进行核查(实);(2)由多层机关实施行政许可的程序由下级机关审核后,报上级机关决定;(3)申请人、利害关系人有陈说、申辩权;(第三十四至三十六条)3.作出决定阶段。(1)自受理之日起20日内作出准予许可的决定,不能的,行政机关负责人同意,可延长10日:a.申请符正当定条件、原则的;b.行政机关依法准予行政许可的书面决定;c.自作出决定之日10日内向申请人颁发、送达许可证件,或加贴标签、加盖印章;d.内容公开、公众有权查阅;e.申请书、利害关系人被告知听证权利之日起5日内提出听证申请的,行政机关应在20日内组织听证。(2)不予许可的决定:应当阐明理由并告知申请人有权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第三十九至四十九条)九、监督检查1.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实施许可的监督。(第六十条)2.许可机关对被许可人的监督。(第六十条至六十五条)(1)做好监督检查纪录。该纪录由检查人、被检查人签字后归档,公众有权查阅。(2)对产品与经营场合的检查。对前者能够进行随机抽样的检查、检测、检查;对后者依法进行实地检查;检查时,行政机关能够依法查阅或者规定被许可人提供有关资料。(3)监督检查规定。a.行政机关实施监督检查,不得妨碍被许可人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b.不得索取或者收受被许可人的财物;c.不得谋取其它利益。(4)个人、组织发现被许可人违法从事行政许可事项活动的有权向行政机关举报。十、三种特定行业的行为规范与监督1.被许可人未依法推行开发运用自然资源义务或者未依法推行运用公共资源义务的,行政机关应当责令限期改正;被许可人在规定时限内不改正的,行政机关应当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予以解决。(第六十六条)2.获得直接关系公共利益的特定行业的市场准入行政许可的被许可人,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服务原则、资费原则和行政机关依法规定的条件,向顾客提供安全、方便、稳定和价格合理的服务,并推行普遍服务的义务;未经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行政机关同意,不得私自停业、歇业。被许可人不推行前款规定的义务的,行政机关应当责令限期改正,或者依法采用有效方法督促其推行义务。(第六十七条)3.对直接关系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设备、设施,行政机关应当督促设计、建造、安装和使用单位建立对应的自检制度。(第六十八条)十一、撤销1.撤销的理由。分为两种:其一,由于许可机关的因素造成许可被撤销的,又分为下列四种法定情形——a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的;b超越职权的;c违反法定程序的;d对不含有申请资格或者不符正当定条件的申请人准予行政许可的;e其它。其二,被许可人的理由造成许可被撤销,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获得许可的。(第六十九条)2.撤销的后果。第一,由于第一种因素造成许可被撤销的,对被许可人的正当权益造成损害的,行政机关应予赔偿;第二,由于第二种因素造成许可被撤销的,被许可人基于行政许可所获得的利益不受保护。(第六十九条)十二、法律责任1.设定违法责任。行政机关违反本法第十条规定设定的行政许可,属立法违法,有关机关应当责令设定该行政许可的机关改正,或者依法予以撤销。(第七十一条)2.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责任。(1)违法行政许可程序。(第七十二条、第七十四条)(2)违反行政许可、实施监督检查之规定。(第七十三条)(3)违法收费。(第七十五条)(4)造成国家行政赔偿。(第七十六条)(5)监督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第七十七条)3.行政许可申请人的法律责任(1)申请人的责任。行政许可申请人隐瞒有关状况或者提供虚假材料申请行政许可的。(第七十八条)(2)被许可人的责任。被许可人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获得行政许可的;被许可人涂改、倒卖、出租、出借行政许可证件,或者以其它形式非法转让行政许可的;被许可人超越行政许可范畴进行活动的;被许可人向负责监督检查的行政机关隐瞒有关状况、提供虚假材料或者回绝提供反映其活动状况的真实材料的;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它违法行为。(第七十九、八十条)(3)应获许可而未获许可之相对人的责任。公民、法人或者其它组织未经行政许可,私自从事依法应当获得行政许可的活动的,(第八十一条)《行政强制法》授课提纲刘文兵一、概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于2011年6月30日通过的,自2012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一)种类

行政强制:行政强制方法和行政强制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