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2024届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题型练+城市与城市化(解析版)城市与城市化选择题
城市的“虹吸效应”和“外溢效应”对区域城市的发展影响巨大。“虹吸效应”是指区域中心城市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大量吸纳周边中小城市的人口、资金、产业等资源,产生聚集效应的现象;“外溢效应”是指中心城市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其人才、技术、产业、资金等向外围中小城市迁移的现象。下图示意中心城市的“虹吸效应”和“外溢效应”,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中心城市“虹吸效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A.促进区域中心城市环境改善B.促进区域中心城市规模扩大
C.促进外围城市经济发展D.只出现在雏形期和成长期
2.“外溢效应”对区域城市发展的影响有()
①利于中心城市产业升级
②促进城市群的形成
③加快中心城市郊区城市化
④造成中心城市空洞化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为完善洪水排泄的缓冲功能,江苏省某高校试点建设“海绵校园”。下图为该高校试点建设的“海绵校园”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图中“海绵校园”对水循环影响最显著的环节是()
A.降水B.蒸发C.下渗D.水汽输送
4.下列有关“海绵校园”说法正确是()
A.铺设透水砖增加了地表径流B.绿化面积增加有利于截蓄降水
C.蓄水池增加了地表径流总量D.海绵校园建设降低了空气湿度
读“1962年~2023年甲国与米国、世界平均的城镇化率和人均GDP的变化比较图”,完成下面小题。
注:滞后城镇化是指城镇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镇化模式:虚假城镇化是指城镇化水平超过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水平,城市基础设施落后。
5.据图中数据,可判断甲国城镇化发展的突出特征是()
A.滞后城镇化B.虚假城镇化C.郊区城镇化D.中心城镇化
6.下列针对甲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建议合理的是()
A.集中发展大中城市,提高城镇化水平
B.鼓励人口向农村回流,降低城镇化水平
C.积极发展第二产业,提高工业化水平
D.优先发展传统服务业,提升居民就业率
下图为我国岭南地区古村落“梳式布局”示意图,村中的建筑顺坡而建,前低后高,像梳子一样纵向排列,前后建筑之间空隙很小,两列建筑之间有一条小巷作为村内的主要交通道路。村落多以水为中心布局,村前多为湖泊或池塘。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村中前后建筑之间空隙很小的主要原因是()
A.地高林密B.人多地少C.河宽岸窄D.坡地多平地少
8.仅考虑采光,该村落宅院民居的建筑布局应该是()
A.南高北低,南疏北密B.南高北低,南密北疏
C.南低北高,南密北疏D.南低北高,南疏北密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支撑,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为主体,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打造长江经济带三大增长极。图为长江经济带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长江中游城市群三个中心城市共同的区位优势是()
A.有国家政策支持,经济发展迅速B.位于第二级阶梯,水能资源丰富
C.交通以水运为主,运输量大D.为长江航运中心,运输便利
10.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发展重点是()
A.成为承载国内产业转移的示范区
B.打造全球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基地
C.成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
D.成为内陆开放和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
城市与城市化非选择题
1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贺州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传统的农业地级市,是典型的西部欠发达城市,农村人口占比高。与周边城市相比,该市成立最晚,城市规划起步较慢,是唯一地区生产总值没有达千亿的市,城镇化水平也有较大的差距,与全国、全区人均生产总值的差距较大。截至2023年底,贺州市工业增加值与第一产业增加值之比属于工业化初期阶段;而同时期全国已迈入成熟的工业化时代,全区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抽样调查显示:贺州市人口2023年为195.4万人,2023年为202.6万人,2023年为201万人,相应的人户分离(行政区域内公民的经常居住地和常住户口登记地不一致)人口分别为13.58万人、21.36万人、34.4万人。下图示意2023~2023年贺州市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变化情况。
(1)概括2023~2023年贺州市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特征。
(2)分析2023~2023年贺州市城镇化发展现状的成因。
(3)试为加快推进贺州市新型城镇化进程提出合理化建议。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23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术,城市群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载体,发挥沿黄地区大中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是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在重要基础。
材料二:依托西安、宝鸡、天水等城市及横贯东西的交通线,国家设立关中——天水经济区,构建西北产业集聚带,该经济区战术区位重要,科技实力雄厚,产业基础扎实,文化积淀深厚。
材料三:图为“黄河流域主要城市分布和辐射范围示意图”
(1)说明沿黄地区城市发展质量和辐射能力的空间分布特点。
(2)简析“关中——天水”经济区对黄河中上游区域发展主要作用。
(3)从区域联系和协作角度,为黄河流域经济和生态高质量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1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就地式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一般不离开居住地,采取合村并镇建设新型社区的方式促使农村逐步向城镇转化。鄂东南某地依山傍水,矿产丰富,原有甲、乙、丙、丁(下图)四个行政村,居民共3500人,主要从事粮食生产、林果种植和禽畜养殖。2023年合村并镇。目前,该地依托资源优势建起多个工业园区,旅游服务业发展迅速,提供了近万个就业岗位。区内户户通天然气、互联网,有学校、医院、敬老院、超市、宾馆等设施。该地规划人口规模6万至10万,让居民享受到城市的生活。
(1)该地区合村并镇,试从甲乙丙丁四地中选出最佳位置并分析原因。
(2)概括合村并镇中该地城镇化的发展特点。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就地城镇化的主要优点。
14.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和发展速度较快的区域。其中,上海市以黄浦江为重点发展区,黄浦江西岸的外滩历史上一直是上海的金融商务中心,而黄浦江东岸在80年代还是农田和菜地的郊区,现如今已成为上海市重要的金融中心区。下图为长江三角洲部分区域城市化水平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图中所示地区城市化水平的地区差异。
(2)据统计2022年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超过1000万,分析这一现象对上海市的建设和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长江三角洲经济区1991年和2023年各类用地比重(%)(下表)
年份水田旱地林地草地园地城镇陆地水域滩涂未利用
199148.0814.4718.720.340.219.657.960.350.22
202341.879.8917.270.040.0323.916.350.630.01
(3)据表归纳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特点,并指出该变化对自然地理环境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
15.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各题。
徽州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盛产木材、茶叶、瓷土、生漆等林产和土特产,该地虽然物产富饶,但由于少数与衣食相关的生活资料不足,仍需从外地购买商品。
自汉代以来,为了躲避北方战乱,大量士族、百姓迁居至徽州,他们结合徽州的地理特点,改造了流行于家乡平原地区的“合院式建筑”形式(如左下图),塑造了紧凑的“天井式楼居”(如右下图)的形式。徽派建筑成为了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保护和利用价值,但如今面临着无人打理、被拆卖得残缺不全、过度开发“走马观花”式观光旅游等困境。
(1)据图指出北方“合院式建筑”与徽派“天井式楼居”在建筑形式上的不同之处,并说明原因。
(2)推测徽州人从外地购买的主要商品种类,并解释物产丰富的徽州仍需从外地购买商品的原因。
(3)简述为保护和利用徽派建筑可采取的措施。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中心城市虹吸效应是吸纳周边中小城市的人口、资金、产业等资源,通过吸引周边的资源,可以促进区域中心城市规模扩大,B正确;中心城市虹吸效应是吸纳周边中小城市的人口、资金、产业等资源,大量人口被吸引到大城市后,区域中心城市的环境会遭到破坏,A错误;虹吸效应是将外部资源集中起来促进中心城市的发展,外围城市发展机会小,C错误;观察图示可知,在成型期仍存在虹吸效应,D错误;故选B。
2.答案:A
解析:外溢效应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中心城市向周边城市迁移一部分人口、转移一部分产业,较为低级的产业转移出去后,有利于中心城市的产业优化升级,①正确;周边的小城市在受到外溢效应后得到发展,有利于本地经济发展,与中心城市共同构成城市群,②正确;中心城市郊区城市化处于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期,且外溢效应并不是由郊区向城市靠拢,③错误;外溢效应使得市中心产业优化升级,高素质人才被留下,但并不会造成中心城市空洞化,④错误,A正确,B、C、D错误。故选A。
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为完善洪水排泄的缓冲功能”,结合图上信息增加绿化面积和铺设透水砖,可知“海绵校园”建设中增加绿化面积和铺设透水砖主要是为了增加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减轻内涝,因此“海绵校园”对水循环影响最显著的环节是下渗,C正确。故选C。
4.答案:B
解析:增加绿化面积可有效地截留蓄积雨水,增加下渗,铺设透水砖也主要是为了增加下渗,增加地下蓄水池的水量从而减少地表径流总量,B正确,A、C错误;海绵校园的建设有利于土壤中水分的蒸发,增加植物的蒸腾,可增加空气湿度,D错误。故选B。
5.答案:B
解析:结合图示可知,甲国人均GDP远远低于米国,和世界平均水平相差不大,说明甲国为发展中国家。而城镇化率则较高,甚至在1992年后超过米国,说明城市化水平较高,表明甲国城镇化水平超过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水平,城市基础设施落后,可判断甲国出现虚假城镇化,B正确;滞后城镇化是指城镇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镇化模式,结合以上分析可知甲国城镇化水平超过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水平,A错误;根据材料无法判断出郊区城镇化和中心城镇化,C、D错误。故选B。
6.答案:C
解析:根据上题分析可知,甲国出现的主要问题是虚假城镇化,即城镇化水平较高,但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水平较低,城市基础设施落后,为此可积极发展第二产业,提高工业化水平,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水平,C正确;集中发展大中城市,提高城镇化水平,会加剧城市贫穷,出现更严重的虚假城镇化,A错误;鼓励人口向农村回流,降低城镇化水平,会导致城镇劳动力缺失,甚至出现城市空洞化,B错误;传统服务业附加值低,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小,不利于提高城市经济水平,D错误。故选C。
7.答案:B
解析:岭南地区由于多低山丘陵,人口稠密,人均土地资源较少,缩小前后建筑之间的空隙可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B正确;由图中等高线的分布可知,村落主要分布在海拔300米以下的地区,地势并不高,A错误;池塘明显比民居建设用地要狭窄,C错误;村中建筑区坡地多平地少,D错误。故选B。
8.答案:D
解析:该村落位于北半球回归线以北,全年正午太阳从正南方来。若仅考虑采光,需要南方房屋低矮,减少对北方房屋的阻挡,北方房屋高大,才能获取更多的太阳照射面积,A、B错误;南方房屋稀疏才有利于光线进入北方房屋,D正确,C错误。故选D。
9.答案:A
解析:长江中游城市群三个中心城市都位于长江经济带,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经济发达,国家政策支持,A符合题意;三个中心城市中,成渝位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段,而武汉、上海等城市位于第三级阶梯处,这些城市所在地大多水能资源不太丰富,B错误;三个中心城市交通以铁路公路为主,C错误;长江中游三个中心城市中长沙、南昌不是航运中心,D错误。故选A。
10.答案:B
解析:长江上游城市群,将成为承载国内产业转移的示范区,A错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经济高度发达,将打造全球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基地,B符合题意;长江中游城市群将成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C错误;长江中游城市群将成为内陆开放和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D错误。故选B。
11.答案:(1)贺州市城镇化总体水平较低;城镇化水平提升速度较慢;城镇化总体规模较小;城镇化质量不高等。
(2)贺州市工业化程度低,城镇缺少大规模产业支撑,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吸纳能力弱,造成城市人口集聚慢,制约城镇化水平提高;贺州市传统农业占比大,城镇商贸、旅游等第三产业不发达,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少,直接影响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长期以来,贺州市经济实力弱(经济总量小且增长缓慢),政府难以大力建设基础设施,影响城镇容纳人口的数量;贺州市城市规划起步晚,基础设施不完善,城镇化水平低,难以辐射带动区域城镇化发展等。
(3)合理规划城镇,拉大城市框架,提高城镇品位;加大社会融资力度,完善城镇基础设施,提高城镇的吸纳水平;加快产城融合,吸引更多农业人口进城;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城镇公共服务水平等。
解析:(1)由材料和图表可知,贺州市城镇化总体水平较低;城镇化水平曲线较平缓,提升速度较慢;城镇人口少,城镇化总体规模较小;该市成立最晚,城市规划起步较慢,是唯一地区生产总值没有达千亿的市,城镇化质量不高等。
(2)贺州市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程度低,城镇缺少大规模产业支撑,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吸纳能力弱,造成城市人口集聚慢,城市人口规模少,制约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贺州市传统农业占比大,第一产业比重大,城镇商贸、旅游等第三产业不发达,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少,带动经济发展有限,直接影响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由于产业结构的落后,贺州市经济实力弱,经济总量小,经济增长速度缓慢,政府难以大力建设基础设施,城市的服务能力差,影响城镇容纳人口的数量;贺州市城市规划起步晚,发展速度慢,基础设施不完善,城镇化水平低,辐射带动作用弱,难以辐射带动区域城镇化发展等。
(3)合理规划城镇,合理布局城市空间结构,拉大城市框架,提高城镇品位;加大社会融资力度,争取更多的资金,完善城镇基础设施,提高城镇的吸纳水平;加快产城融合,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吸引更多农业人口进城;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城镇公共服务水平等。
12.答案:(1)总体分布不均衡,呈现东强西弱;上游地区城市数量少,辐射能力弱;下游城市发展质量总体较高,辐射能力强,城市体系等级结构较为合理。
(2)“关中——天水”经济区经济实力较强,科技实力雄厚,工业基础好,文化积淀深厚,交通条件优越;设立经济区有利于吸引人才、资金、技术、产业等要素集聚,形成区域增长极;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区域竞争力;进而加强辐射,带动黄河中上游地区经济发展,形成梯度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格局。
(3)加强流域上中下游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便捷流动;立足比较优势,发挥中大城市的辐射引领作用,促进中上游地区有序承接产业转移;增强城市群之间发展协调性,避免同质化建设和低水平竞争;建立流域管理、协同机制,统一管理与开发;生态保护方面必须打破行政区划界线和壁垒,加强环境污染联防联控、建立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
解析:(1)结合图中信息可知,沿黄地区城市发展质量差别很大,在空间上总体分布不均衡,东部主要分布于华北平原地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较为优越,西部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相对较差,呈现东强西弱;辐射能力的强弱受到城市规模和发展质量的影响,整体来说,上游地区自然条件较差,人口较少,经济较为落后,城市数量少,辐射能力弱,发展质量低;下游地区自然条件相对优越,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城市发展质量总体较高,辐射能力强,城市体系等级结构较为合理。
(2)城市(关中—天水经济区)功能是城市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社会经济生活中所能发挥的作用,主要有生产、服务、管理、集散、创新等功能。由图可知关中-天水经济区主要分布在陇海铁路沿线,城市以交通线为发展轴。“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区位优势从地理位置、交通、科技、工农业基础,城市发展基础等方面进行分析,关中—天水经济区地处中国中西部的交界地带,地理位置优越;有陇海铁路经过,交通便利;附近高等院校,科研场所众多,具有人才优势;同时该区域旅游资源丰富,文化积淀深厚,都为该区域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之间的关系,首先是集聚关系,然后是辐射关系,设立经济区有利于吸引人才、资金、技术、产业等要素集聚,形成区域增长极;城市间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实现产业结构优化配置,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区域竞争力;进而加强辐射带动黄河中上游地区经济发展,形成梯度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格局。
(3)从空间上看,黄河流域区域间经济高质量发展差异明显,整体表现为“下强上弱”格局,说明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是致使全域经济低迷的主要原因。故应该加强流域上中下游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便捷流动;立足比较优势,发挥中大城市的辐射引领作用,促进中上游地区有序承接产业转移;增强城市群之间发展协调性,避免同质化建设和低水平竞争。黄河流域环境承载力总体呈下滑趋势,生态压力承载力下降;各省区环境承载能力不平衡;黄河流域在致力于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牺牲掉了生态环境。随着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提高,环境容纳量也越来越小,即经济的发展势必会对环境造成影响,导致经济发展速度快于环境容量恢复速度。故生态保护方面必须打破行政区划界线和壁垒,加强环境污染联防联控、建立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建立流域管理、协同机制,统一管理与开发。因此,应在充分了解区域环境承载力前提下,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13.答案:(1)丙;原因:河流交汇处,便于通航与供水;城镇发展后备土地资源充足。
(2)由乡村景观转变为城镇景观;人口规模增大;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农业用地比重下降(非农业用地比重上升);基础设施逐渐完善,地域联系增强。
(3)缓解异地城镇化过程中大城市过度膨胀所带来的交通拥堵问题;住房紧张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缓解乡村人口大量迁出带来的社会问题;利于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等。
解析:(1)据图可知,丙地位于河流干支流交汇处,能提供充足的水源和便利的水运;丙处平地面积广,后备土地资源丰富,故丙地最适合合村并镇。
(2)就地城镇化后乡村变成城市,故乡村景观转变成为城镇景观;人口在城镇集聚,人口规模增大;城镇人口主要从事二三产业,故用地结构上农业用地比重下降,产业结构上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随着城镇化发展,基础设施趋于完善,地域联系逐渐增强。
(3)就地城镇化可以避免人口在大城市过度聚集,因此可以缓解大城市过度膨胀所带来的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问题;同时减少农村劳动力外流,缓解乡村因人口外流导致的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社会问题;可以促进乡村地区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14.答案:(1)城市化水平中部高,南北低:地区差异大,上海和南京最高。
(2)积极作用: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促进了上海市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上海市的经济发展等)。消极作用: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交通拥挤,住房紧张或者就业困难);城市环境质量下降(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声污染等环境问题),影响人们生活。
(3)城镇用地比重明显增大;其他各类用地比重减小(耕地比重明显减小或农业用地比重减小)。水资源减少(调节径流能力下降或者地表径流变化大);水质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增强;土地质量下降;生态调节功能减弱;易发生城市内涝。
解析:(1)读长江三角洲部分区域城市化水平分布示意图,根据图例,可以看出,中部地区城市化水平高,南北两侧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化水平地区差异大,其中上海和南京的城市化水平最高,均大于70%。
(2)2022年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超过1000万,结合所学可知,大量人口迁入对上海发展既有有利影响也有不利影响。有利影响主要包括:迁入的大多是劳动年龄人口,为了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而迁入上海,故可以为上海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上海的第二、三产业可以吸纳大量劳动力,故大量劳动力的涌入极大地促进了上海市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上海市的经济发展等。消极作用主要包括;大量人口涌入会加剧了城市住房、交通、卫生、教育、城市环境等方面的压力,造成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问题,导致城市管理难度加大,容易导致社会治安混乱,也加剧了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负担;大量的人口涌入还会对生态环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山东青岛地铁集团有限公司第一批次社会招聘28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基于DLL的高速Flash控制器的设计与验证
- 2025至2030年中国精纺呢绒市场分析及竞争策略研究报告001
- 2025至2030年中国精小型隔膜阀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粗梳毛纺产品市场分析及竞争策略研究报告001
- 2025至2030年中国米诺环素胶囊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笔记本电视卡市场分析及竞争策略研究报告001
- 2025至2030年中国空调机组检修升降机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积极式剑杆多臂装置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年安徽安庆恒通农电服务有限责任公司招聘98人(第一批次)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汉语词汇与文化课件
- 中医补肾养生课件
- 浅析公路桥梁施工中高性能混凝土的应用
- 新概念英语第三册Lesson8 课件
- DBJ∕T 13-196-2014 水泥净浆材料配合比设计与试验规程
- 江苏省2022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物理试卷
- 蔬菜抗寒生理课件
- 【岗位管理】保利地产集团职位说明书
- PRS-761-313技术使用说明书
- 铁路建设项目施工企业信用评价办法(铁总建设〔2018〕124号)
- 鸽巢问题(例1、例2)[1]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