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调查报告_第1页
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调查报告_第2页
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调查报告_第3页
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调查报告_第4页
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调查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调查报告《2022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青少年抑郁风险检出率相比2020年略有下降,西部、农村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风险较高,睡眠和运动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我国第三本心理健康蓝皮书,书中专题报告了《2022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该报告从学术的视角关注和分析了2022年我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不同方面的影响因素,并基于调查结果就进一步促进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青少年时期是一个身心快速发展、面临多个成长议题的重要阶段,在全球范围内青少年都是心理健康问题的多发人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会导致个人痛苦、造成家庭负担,也会给社会发展带来潜在的消极影响。亟需开展调查,发现问题,有的放矢地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的通知》强调要提高儿童、青少年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2020年以来,各级部门也陆续出台了如“双减”等有针对性的措施和政策。同时,随着疫情常态化防控的开展,2022年一段时间内,全国大部分地区的中小学恢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在这样的背景下,2022年3月至6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国民心理健康评估发展中心对我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万多名10-16岁的中小学生进行了调查。1.青少年抑郁风险检出率相较2020年有所下降抑郁是青少年最为多见的一种心理健康问题,是自杀的重要风险因素,也会对青少年的认知、社交、学业等多方面发展产生消极影响。报告中显示,约14.8%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其中4.0%的青少年属于重度抑郁风险群体,10.8%的青少年属于轻度抑郁风险群体,相比2020年的抑郁风险检出率(19.0%)有所下降。2020年和2022年青少年抑郁风险检出率情况2.西部或农村户口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总体更低地区与户口所在地作为心理健康的远端环境因素,在报告中也显示出一些小效应的影响。在控制了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和家庭经济状况)后,不同地区、不同户口所在地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得分仍存在显著差异。从地区上看,西部地区青少年的抑郁、孤独、手机成瘾得分均略高于东部和中部地区的青少年。户口所在地方面,农村户口的青少年的抑郁、孤独、手机成瘾得分均略高于城镇户口的青少年。不过这些差异的效应均较小。3.家庭因素与青少年心理健康密切相关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重要的是防患于未然,要重视一些重要风险因素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报告中指出,住校、父母外出工作这样缺少父母照顾与陪伴的青少年有更多抑郁、孤独、手机成瘾问题。家庭关系紧张、父母不和睦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风险更高。孤独是衡量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是个体社会关系得不到满足时产生的负性情绪体验。总体上四成左右的青少年有时或经常感到缺少伙伴、被冷落或与别人是隔绝的。青少年群体孤独程度比例4.充足的运动和睡眠有助于提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睡眠和运动与大脑发育和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报告显示,相较于2020年,青少年的睡眠不足状况有所好转,但睡眠时长达到教育部倡导的学生睡眠时间的青少年仍是少数,青少年的睡眠状况仍有待改善。此外,更充足的睡眠和运动量有助于降低青少年的抑郁、孤独和手机成瘾,也需关注青少年睡眠、运动与心理健康之间的相互影响。上学日(左)和休息日(右)睡眠时长与青少年的抑郁风险检出率5.部分青少年可能对手机产生心理依赖当今社会,手机已成为必需品,互联网的普及也使手机成为青少年获取信息、社交、学习、娱乐的重要工具,对手机过度依赖或手机成瘾会对青少年的成长与发展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在该报告中,33.4%的青少年不同程度地对“我不能忍受没有手机”表示同意,这表明这部分青少年可能已对手机产生心理依赖。同时,青少年会花更长的时间在手机上,有超过1/3的青少年可能因使用手机而影响了现实中的学习和任务。根据调查结果,针对青少年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报告提出了五点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建议:(1)进一步完善青少年心理健康筛查和检测机制。(2)着力加强西部地区及农村地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工作。(3)加强对高风险群体心理健康的精准预防和干预工作。(4)进一步保障青少年获得足够的睡眠和运动。(5)倡导青少年健康使用手机,减少手机成瘾风险。

《2022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青少年抑郁风险检出率相比2020年略有下降,西部、农村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风险较高,睡眠和运动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我国第三本心理健康蓝皮书,书中专题报告了《2022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该报告从学术的视角关注和分析了2022年我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不同方面的影响因素,并基于调查结果就进一步促进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青少年时期是一个身心快速发展、面临多个成长议题的重要阶段,在全球范围内青少年都是心理健康问题的多发人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会导致个人痛苦、造成家庭负担,也会给社会发展带来潜在的消极影响。亟需开展调查,发现问题,有的放矢地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的通知》强调要提高儿童、青少年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2020年以来,各级部门也陆续出台了如“双减”等有针对性的措施和政策。同时,随着疫情常态化防控的开展,2022年一段时间内,全国大部分地区的中小学恢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在这样的背景下,2022年3月至6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国民心理健康评估发展中心对我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万多名10-16岁的中小学生进行了调查。1.青少年抑郁风险检出率相较2020年有所下降抑郁是青少年最为多见的一种心理健康问题,是自杀的重要风险因素,也会对青少年的认知、社交、学业等多方面发展产生消极影响。报告中显示,约14.8%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其中4.0%的青少年属于重度抑郁风险群体,10.8%的青少年属于轻度抑郁风险群体,相比2020年的抑郁风险检出率(19.0%)有所下降。2.西部或农村户口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总体更低地区与户口所在地作为心理健康的远端环境因素,在报告中也显示出一些小效应的影响。在控制了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和家庭经济状况)后,不同地区、不同户口所在地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得分仍存在显著差异。从地区上看,西部地区青少年的抑郁、孤独、手机成瘾得分均略高于东部和中部地区的青少年。户口所在地方面,农村户口的青少年的抑郁、孤独、手机成瘾得分均略高于城镇户口的青少年。不过这些差异的效应均较小。3.家庭因素与青少年心理健康密切相关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重要的是防患于未然,要重视一些重要风险因素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报告中指出,住校、父母外出工作这样缺少父母照顾与陪伴的青少年有更多抑郁、孤独、手机成瘾问题。家庭关系紧张、父母不和睦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风险更高。孤独是衡量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是个体社会关系得不到满足时产生的负性情绪体验。总体上四成左右的青少年有时或经常感到缺少伙伴、被冷落或与别人是隔绝的。4.充足的运动和睡眠有助于提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睡眠和运动与大脑发育和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报告显示,相较于2020年,青少年的睡眠不足状况有所好转,但睡眠时长达到教育部倡导的学生睡眠时间的青少年仍是少数,青少年的睡眠状况仍有待改善。此外,更充足的睡眠和运动量有助于降低青少年的抑郁、孤独和手机成瘾,也需关注青少年睡眠、运动与心理健康之间的相互影响。5.部分青少年可能对手机产生心理依赖当今社会,手机已成为必需品,互联网的普及也使手机成为青少年获取信息、社交、学习、娱乐的重要工具,对手机过度依赖或手机成瘾会对青少年的成长与发展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在该报告中,33.4%的青少年不同程度地对“我不能忍受没有手机”表示同意,这表明这部分青少年可能已对手机产生心理依赖。同时,青少年会花更长的时间在手机上,有超过1/3的青少年可能因使用手机而影响了现实中的学习和任务。根据调查结果,针对青少年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报告提出了五点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建议:(1)进一步完善青少年心理健康筛查和检测机制。(2)着力加强西部地区及农村地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工作。(3)加强对高风险群体心理健康的精准预防和干预工作。(4)进一步保障青少年获得足够的睡眠和运动。(5)倡导青少年健康使用手机,减少手机成瘾风险。蓝皮书报告《“双减”政策实施后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变化分析》作业量减少,运动时间增加,有利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为了促进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全面发展,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意见》要求“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持续规范校外培训(包括线上培训和线下培训),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以下简称’双减’政策)”。“双减”政策成效如何,对中小学生学业和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日前,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主办的国民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以下简称报告)中发布了《“双减”政策实施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变化分析》。该报告从学术的视角关注和分析了“双减”政策实施后我国中小学生学业和生活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在“双减”政策实施后开展全国调查,共收集11440份中小学生有效问卷。一、近一半小学生作业量减少报告指出,有45.0%的小学生、20.1%的初中生、6.2%的高中生作业量相较于上学年更少了,小学生作业量减少较为明显。整体而言,不同地区的中小学生作业量变化情况存在差异。在小学生群体中,西部地区小学生的作业量更少了的人数占比最高(48.0%),作业量更多了的人数占比最低(19.1%)。在初中生中,中部地区初中生作业量更少了的人数占比最高(58.8%)。二、超过半数的初中生和小学生体育运动时间增加报告指出,有58.2%的小学生、54.2%的初中生、27.1%的高中生体育运动时间相较于上学年更多了。整体而言,低年级学生体育运动时间更多了的学生人数占比较高。此外,在参与调查的小学生中发现,随着家庭经济状况的提升,体育运动时间更多了的人数占比呈上升趋势,体育运动时间更少了的人数占比呈下降趋势。三、近三分之二的小学生发展兴趣爱好的时间增加报告指出,有66.1%的小学生、37.6%的初中生、45.6%的高中生发展兴趣爱好的时间更多了。在参与调查的小学生和初中生中,发展兴趣爱好时间更多了的男生人数占比均高于女生。此外,在小学生群体中,总体呈现小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越好,发展兴趣爱好的时间更多了的人数占比越高,发展兴趣爱好的时间更少了的人数占比越低的趋势。四、“双减”政策有利于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报告指出中小学生作业量的减少、体育运动时间的增多和兴趣爱好时间的增多,对于心理健康具有积极作用。在参与调查的中小学生中,认为作业量更少了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更高,抑郁风险检出率最低(16.0%);认为作业量更多了的学生的抑郁风险检出率最高(33.5%)。认为体育运动时间更多了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更高,抑郁检出率最低(18.4%);认为体育运动时问更少了的学生的抑郁风险检出率最高(38.9%)。认为发展兴趣爱好的时间更多了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更高,抑郁风险检出率最低(15.5%);认为发展兴趣爱好的时间更少了的学生的抑郁风险检出率最高(39.4%)。建议与对策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和预防工作该如何做一、继续贯彻落实“双减”政策,平衡学生时间分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双减”政策实施后,多数学生作业量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课业负担,体育运动时间和发展兴趣爱好的时间增加,增强了体质的同时丰富了课余生活。对此,应当继续落实贯彻“双减”政策,在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同时,引导学生规律作息,保障孩子的睡眠时间,鼓励学生增加运动时间,增加学生体质,科学利用课余时间,培养学生发展兴趣爱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二、重视高中生课业压力,关注高年级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面对高年级青少年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高发与学业压力过重的状况,一方面,社会、学校和家庭要更加重视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完善健全高中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预防机制,完善学生心理健康监测与预防工作。另一方面,除了关注小学生和初中生的课业压力外,应当重视高中生课业压力过大的问题,在提升学校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关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