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全教授实者泻之,虚者补之思想浅析_第1页
李鸿全教授实者泻之,虚者补之思想浅析_第2页
李鸿全教授实者泻之,虚者补之思想浅析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李鸿全教授实者泻之,虚者补之思想浅析

1912年3月27日,李洪泉,男,汉族,辽宁庄河县人,辽宁中医院附属医院的教授、主任,儿童医学博士,藏书于医学课程。他参与中医临床和教育工作超过50年,为中国中医药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1李老的“病由邪生,攻邪已病”临床思想李老学术、临床经验俱丰,擅用“泻下法”,李老认为下者,攻也,攻其邪也,重视因势利导、给邪出路,与其它祛邪法相比,下法具有更直接更彻底的优势。下法理论最早提出可追溯至《内经》,中有“结者散之,留者攻之”503,意即气血郁滞的用舒解法,停有食滞的用攻下法,下法可调理血气运行,祛瘀生新。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论述具体治疗方法时有云:“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其在皮者,汗而发之……血实宜决之”58。李老博古通今,采众家所长为己用。汉代医家张仲景首先在《伤寒论》中创立下法代表方剂三承气汤,治实热与糟粕结聚之阳明腑实证,与实践结合并验之于临床。金元四大家攻邪派代表张从正创立了汗、吐、下三法的理论体系,明确提出了下法可推陈致新,调理气血运行,于丰富的临床经验中提炼出了“病由邪生,攻邪已病”的观点。温病学家叶天士指出:“再论三焦不得外解,必致里结,里结于何,在阳明胃与肠也,亦须用下法,不可以气血之分,就不可以下也”。实为温病学辨证施治精华的体现,而攻下学说也就当然成为李老学术思想理论及经验的核心。李老临证并不一味猛药峻攻,由《伤寒论》缓下、润下、导下诸法及“损有余,补不足,下中必有补”506中发展并创新了下法的理论,扩展了下法的应用范围,提出“补泻兼施法”,治虚中夹实证,更是别具匠心。李老经过几十年临床研究实践,认为“实者泻之,虚者补之”512这是治疗一切疾病的大法,认为疾病的发生,不论来自于外或由内而生,不论病变位于上焦、中焦、下焦皆为邪气所致,故治病当以攻邪为先,邪去则正安,用药以清热解毒,通腑泄热为主,临证时要见之真、守之定,敢于攻邪。但由于临床疾病的发展变化是错综复杂的,有虚中夹实、寒热错杂、阴阳互交等等不一而足,治疗时应准确辨证、精确用药,或攻补兼施,或先攻后补,或先补后攻,既要灵活运用,又要掌握分寸,不能固守成方一成不变。李老以此思想为指导,辨证施治,治愈患者无数,屡克疑难杂症。2临床综合征的使用2.1清热泻火,治病补泻口为脾之外窍,舌为心之苗,咽为胃之门户,齿为骨之余,循行舌咽者有心、肝、脾、肺、肾诸经,循行唇龈者有大肠、小肠、胆、胃诸经,足太阳膀胱经间接通达咽喉口腔外,此外还有督、任、冲脉等奇经亦达于口咽部。《素问·至真要大论》云:“火气内发,上为口糜”502,《奇效良方》曰:“口疮者,脾气凝滞,风热加之而然”。李老认为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不节均可引起脏腑功能失调,或肝气郁结,气郁化火,火邪上炎口唇;或脾胃湿热,饮食积滞,湿热上蒸口咽;或心胃积热,上熏于口舌,腐肉成溃而致疮疡,此皆邪毒火实阻滞中焦,循经上犯所致,治疗应清热泻火,祛邪通腑,方用:厚朴、枳实各20g,黄连、黄芩、白及、柴胡、生地各15g,焦山栀、芒硝各10g,大黄5g,甘草15g,厚朴、枳实为君药行气攻积;黄连、黄芩、白及、柴胡、焦山栀为辅药清热泻火;芒硝、大黄为佐药泻下攻积;生地、甘草为使药滋阴调和诸药。口齿病反复发作、迁延日久则热伤阴液,阴不制阳、虚火内生,络脉受损,气血运行不畅,口舌失养,导致溃疡反复不愈,治疗应以滋阴清热,补泻兼施为主,药用白术25g,党参20g,石膏30g,麦冬20g,黄芩、知母、茯苓各15g,制大黄10g,甘草15g,白术、党参益气健脾;知母、麦冬、茯苓滋阴生津;重用石膏、黄芩以清热;制大黄以防留邪;甘草调和诸药。2.2虚火鼻蝽发病证临床上可分三类,实火鼻衄、虚火鼻衄、虚中夹实鼻衄。实火鼻衄又可分肺胃火与肝胆火,肺胃火多发于青少年,多因膏粱厚味积热于胃,肺脉起于中焦移热于肺,因而肺胃俱热,热盛化火;或热病火盛,火性炎上,冲于鼻而发鼻衄;肝胆火多发于壮年,多由暴怒燥火,火热上冲于鼻,而发鼻衄,发病急,突然鼻出血不止,血量多,色鲜红,来势急,常连续数日不停,病程较短;虚火鼻衄多为慢性,多发于中年或老年人,多因气虚血热而引起发病慢,血量少,色淡红,来势缓,时发时止,病程长;虚中挟实鼻衄,为虚性夹有实热,多发于壮年人或老年人,常因气虚血热兼暴怒燥火而引起,主证虽类似实证,但有长期时发时止之虚证鼻衄史。李老则认为鼻衄的发病原因,无论虚实皆为热伤阳络,迫血外溢所致,引用《内经·五常政大论》中说“少阳司天,火气下临,肺气上从……咳嚏鼽衄、鼻窒”432。得出鼻衄是由火邪伤于阳经络脉而引起的精辟论点,并结合其“实者泻之,虚者补之”512治疗大法,及“急则治其本,缓则治其标”372的原则,或清热泻火,凉血止血;或虚实兼顾,补泻兼施,方用:生地25g,白芍20g,丹皮15g,白茅根30g,酒芩15g,石膏30g,栀子、茜草炭、藕节、防风、芥穗各15g,大黄、甘草各10g,生地、白芍、丹皮滋阴凉血;重用石膏,配以酒芩、栀子、大黄清热泻火通便;茜草炭、藕节、防风、芥穗止血;甘草调和诸药;虚证可加黄芪、白术各20g,知母15g,益气补阴。2.3辨治鼻肉,辨治上焦三叉神经痛(面痛),是面部三叉神经反复发作暂短的、剧烈的疼痛,是一种顽固性疾病,缠绵难愈,属中医学“头风”、“面痛”、“偏头痛”等范畴。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面为阳明所主,风寒入侵,或风热外袭,或情志所伤,肝气郁滞,郁而化火上扰清空,或阳明热甚,胃火熏蒸,循足阳明经上攻头面,均可导致气血经络凝滞不通,不通则痛,以至出现头面部疼痛;鼻息肉是以鼻塞日久,鼻窍内见有表面光滑、半透明、触之柔软不痛的赘生物,有碍气息为主要表现的鼻病。祖国医学尚有鼻痔、鼻菌、鼻茸、鼻瘜肉等名称,多为肺经风热、痰瘀结聚鼻窍;或肺脾气虚,痰湿不化,郁结鼻窍所致;鼻窦炎以鼻塞流涕、头痛、嗅觉减退、经久不愈等为主要表现,属中医“慢鼻渊”范畴,另有“脑漏”、“脑渗”、“脑泻”等别名,多由肺经风热、胆经郁热、脾胃湿热、肺脾气虚,肾阳亏虚所致。三病虽临床症状各不相同,然李老认为均属上焦病症,系风、热、湿挟肝胆之火上窜头面,火热壅盛,湿浊阻滞,致手足三阳诸经受阻实证,均可以清热解毒,泻火通腑之菊花通圣汤治之,正所谓异病同治。菊花通圣汤为李老几十载临证中总结行之有效自拟方,菊花20g,薄荷10g,防风、芥穗15g,生地25g,栀子15g,葛根20g,酒芩、黄连各15g,茵陈25g,大黄、甘草各10g。方中菊花、薄荷、芥穗皆清轻之品,风热之邪在颠项者,得之由鼻而泄;防风、葛根均解表之药,风热在表,得之由汗而泄;大黄攻下通利,邪热在胃肠者,得之由后而泄;黄连、黄芩、栀子清气分邪热,祛诸经游火;生地凉血分之热,兼润燥滋朋;茵陈清热利湿;甘草调和诸药。全方清上泄下,疏风解表,利湿化浊重驱邪;滋阴润燥,调理气血兼扶正。主治内有蕴热,表里俱宴诸证。三病又各有不同,鼻渊为风、热、湿兼杂,治以疏风、清热、利湿并重;三叉神经痛以火热壅盛,经络不通为主,治以泻火通络为重点;鼻息肉以湿浊上犯为主,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