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骨伤科总结_第1页
中医骨伤科总结_第2页
中医骨伤科总结_第3页
中医骨伤科总结_第4页
中医骨伤科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总论历史1《五十二病方》最早记载破伤风。2《肘后救卒方》最早记载下颌关节手法复位,首记竹片夹板固定骨折,烧灼止血法。3《刘涓子鬼遗方》记载阴疽、筋疽。4《诸病源候论》我国首部中医病理专著,详细描述破伤风症状。5唐•蔺道人著《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我国现存第一部骨伤科专著,其中提出了正确复位、夹板固定、内外用药和功能锻炼的治.疗.大.法.,首次描述髋关节脱位,并分为“从档内处”(前脱位)和“从臀上出”(后脱位)两种,利用手牵足蹬法复位。元李仲南《永类钤方》首创过伸牵引加手法复位治疗脊柱屈曲型骨折,创制曲针,提出有无粘膝征鉴别髋关节前后脱位。7•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首载其创的“悬吊复位法”。8明•薛己撰《正体类要》中序云:“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9清•吴谦等著《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将正骨手法归纳为摸、接、端、提、推、拿、按、摩八法。•••••••••••10宋慈《洗冤集录》我国现存最早法医学专著。11治疗骨折四项原则:动静结合(固定与活动统一)、筋骨并重(骨与软组织并重)、内外兼治(局部与整体兼顾)、医患合作(医疗措施与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密切配合)。病因病机损.伤.的.分.类.:1.)按损.伤.部.位.分:外伤(皮肉筋骨脉)和内伤(脏腑损伤以及脏腑、气血、经络功能紊乱)。)按损.伤.性.质.分:急性损伤(急骤暴力所致)和慢性损伤(劳逸失度或者体位不正确)。)按受.伤.时.间.分:新伤(2~3周内)和旧伤(新伤失治/宿伤)。)按受.伤.部.位.破.损.情.况.分:闭合性损伤(钝性暴力损伤而无外部创口)和开放性损伤(锐器、火器或钝性暴力,皮肤、粘膜破损,深部组织与外界相通)。)按受.伤.程.度.(取决于致伤因素的性质、强度、作用时间长短,受伤部位及其面积大小、深度)分:轻伤和重伤。)按伤.者.的.职.业.特.点.分:生活性损伤、运动性损伤、工业性损伤、农业性损伤和交通性损伤。)按致.伤.因.素.的.理.化.性.质.分:物理性损伤、化学性损伤和生物性损伤。2.病因:损.伤.的.外.因.主要是外力伤害,包括直接暴力,间接暴力,肌肉过度强烈收缩和持续劳损(行军骨折)四种。外感六淫,邪毒感染。损.伤.的.内.因.是指由于人体内部变化的影响而致损伤的因素,包括年龄、体质、解剖结构、先天因素、病理因素、职业工种和七情内伤等。临床诊查损伤局部症状体征:(1)损.伤.的一.般.症.状.体.征.:疼痛、肿胀青.紫.、功能障碍。(2).损.伤.的特.殊.症.状.体.征.:畸形、骨擦音、异常活动、关节盂空虚、弹性固定(脱位后,关节周围肌肉痉挛收缩,可将脱位后骨端保持在特殊的位置上。对该关节进行被动活动时,仍可轻微活动,但有弹性阻力。被动活动停止后,脱位的古端又恢复原来的特殊位置)。骨病的症状体征:(1)骨.病.的一.般.症.状.体.征.:疼痛、肿胀、功能障碍。(2)骨.病.的特.殊.症.状.体.征.:畸形、肿块、疮口与窦道、肌肉萎缩、肌肉挛缩。伤.科.局.部.望.诊.包括:望畸形、望肿胀瘀斑、望创口、望肢体功能。骨与关节检查法:(1)测量检查测.量.肢.体.长.度.时,应将肢体置于对称的位置上,而且先定出测量的标记,并•中医伤科学•做好记号,然后用带尺测量两点间的距离。四肢长度具体测量方法如下:1.)上.肢.长度:肩峰—桡骨茎突尖(或中指尖)2.)上.臂.长度:肩峰—肱骨外上髁3.)前.臂.长度:肱骨外上髁—桡骨茎突或尺骨鹰嘴—尺骨茎突4.)下.肢.长度:髂前上棘—内踝下缘或脐—内踝下缘(适.于.骨盆骨折和髋部病变时)5.)大.腿.长度:髂前上棘—膝关节内缘6.)小.腿.长度:膝关节内缘—内踝下缘或腓骨头—外踝下缘(2)肢体周径测量测.量.肢.体.周.径.时,两肢体取相应的同一水平测量,测量肿.胀.时取最肿处,测量肌.萎.缩.时取肌腹部,了解其肿胀程度或有无萎缩等。粗于健侧,多数骨折脱位;细于健侧,多属陈伤误治或神经疾患。3)关节活动范围:中.立.位.0.°法.测量人.体.各.关.节.功.能.活.动.范.围.为关节前后左右旋转内外上下颈椎前屈、后伸35°~45°左右侧屈45°左右旋转60°~80°肩前屈90°后伸45°内旋80°外旋30°外展90°内收20°~40°上举90°肘屈曲140°过伸0~10°旋前80°~90°旋后80°~90°腕掌屈50°~60°背伸35°~60°桡偏25°~30°尺偏30°~40°旋前、旋后80°~90°腰椎前屈90°后伸30°左右侧屈20°~30°左右旋转30°髋屈曲145°后伸40°内旋、外旋40°~50°外展35°~45°内收20°~30°膝屈曲145°过伸15°内旋10°外旋20°踝趾屈40°~50°背伸20°~30°(4)特殊检查法:颈部:(1)分离试验(2) 颈椎间孔挤压(Spurling)试验:若出现颈部或上肢放射痛加重,即为阳性。多见于神经根型颈椎病或颈椎间盘突出症。该试验是使椎间孔变窄,从而加重对颈神经根的刺激,故出现疼痛或放射痛。(3) 臂丛神经牵拉(Iasequard)试验:臂丛神经受牵拉,若患肢出现放射痛、麻木,则为阳性。多见于神经根型颈椎病腰背部(1)直腿抬高(Bragard)试验:患者仰卧位,两下肢伸直靠拢,检查者用一手握患者踝部,一手扶膝保持下肢伸直,逐渐抬高患者下肢,正常者可以抬高70°-90°而无任何不适感觉;若小于以上角度即感该下肢有传导性疼痛或麻木者为阳性。多见于坐骨神经痛和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若将患者下肢直腿抬高到开始产生疼痛的高度,检查者用一手固定此下肢保持膝伸直,另一手背伸患者踝关节,放射痛加重者为直腿抬高踝背伸试验(亦称“加强试验”)阳性。骨盆(1) 骨盆挤压试验:患者仰卧位,检查者用双手分别于髂骨翼两侧同时向中线挤压骨盆;或患者侧卧,检查者挤压其上方的髂嵴。如果患处出现疼痛,即为骨盆挤压试验阳性,提示有骨盆骨折或骶髂关节病变。(2) 骨盆分离试验:患者仰卧位,检查者两手分别置于两侧髂前上棘前面,两手同时向外下方推压,若出现疼痛,即为骨盆分离试验阳性。表示有骨盆骨折或骶髂关节病变。•中医伤科学•骨盆纵向挤压试验:患者仰卧位,检查侧的髋关节、膝关节半屈曲位,检查者用左、右手分别置于髂前上棘和大腿根部,双手用力挤压,若出现疼痛,即为骨盆纵向挤压试验阳性,提示单侧骨盆骨折。屈膝屈髋试验(5)梨状肌紧张试验(6)髋外展外旋试验:又称“4”字试验。肩部搭肩(Duga's)试验:又称为肩关节内收试验。嘱患者端坐位或站立位,肘关节取屈曲位,将手搭于对侧肩部,如果手能够搭于对侧肩部,且肘部能贴近胸壁即为正常。如果手能够搭于对侧肩部,但肘部不能贴近胸壁;或者肘部能贴近胸壁,但手不能搭于对侧肩部,均为阳性体征,提示可能有肩关节脱位。肱二头肌抗阻力试验(3)直尺试验疼痛弧试验:嘱患者肩外展或被动展其上肢,当肩外展到60°-120°范围时,肩部出现疼痛为阳性。这一特定区域的外展痛称为疼痛弧,由于冈上肌腱在肩峰下面摩擦、撞击所致,说明肩峰下的肩袖有病变。冈上肌腱断裂试验:嘱患者肩外展,当外展30°-60°时,可以看到患侧三角肌明显收缩,但不能外展上举上肢,越用力越耸肩。若被动外展患肢超过60。,则患者又能主动上举上肢,这一特定区的外展障碍即为阳性征,提示有冈上肌腱的断裂或撕裂。肘部:(1)腕伸肌紧张试验(2)叩诊试验腕和手部:(1)握拳试验(2)腕三角软骨挤压试验(3)舟状骨叩击试验(4)指浅屈肌试验(5)指深屈肌试验髋部:(1)髋关节屈曲挛缩(Thomas)试验本试验常用于检查髋关节结核、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所引起髋关节屈曲挛缩畸形。髋关节过伸试验:又称腰大肌挛缩试验。阳性说明有腰大肌脓肿、髋关节早期结核或髋关节强直。“望远镜”(Dupuytren)试验(4)蛙式试验(5)下肢短缩(Allis)试验膝部:(1)回旋挤压(McMurray)试验:用于检查膝关节半月板有无裂伤。挤压研磨试验:如有疼痛,提示有半月板破裂或关节软骨损伤。抽屉试验:又称为前后运动试验、推拉试验。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双膝屈曲90。,检查者一手固定踝部,另一手推拉小腿上段,如能明显拉向前方约1cm,即前抽屉试验阳性,提示有前交叉韧带损伤;若能推向后约lcm,即后抽屉试验阳性,则为后交叉韧带损伤;若前后均能推拉1cm,即为前后抽屉试验阳性,说明有前后交叉韧带损伤。侧方挤压(Bochler)试验(5)浮髌试验踝部:⑴踝关节背伸试验:该试验是鉴别腓肠肌与比目鱼肌挛缩的方法。⑵伸踝(Homans)试验影像学检查:正位、侧位、斜位(椎间孔)、开口位、应力位、轴位、脊椎运动检查、断层摄影检查。治疗方法(手法、固定、药物、练功)药物:内治法和外治法。损伤三期辨证治法:损伤早期,即1~2周的时间内,由于气滞血瘀,需消肿止痛,以活血化瘀为主,下法或消法;瘀而化热,清法;瘀血攻心,开法。初期治法:1).攻下逐瘀法:用于损伤后恶血留内的蓄血证。胸腹腰大成散、鸡鸣散、桃核承气汤。2)•行气消瘀法:用于伤后气滞血瘀无里实热证,桃红四物汤、复元活血汤、柴胡疏肝散,复元通气散。3)清热凉血法:用于损伤后或血源性感染,五味清毒饮、凉血地黄汤、十灰散。(4).开窍活血法:用于脑外伤及脊髓损伤,通窍活血汤、虎穴散。中期的治疗,是在损伤3~6周的时间内虽症状减轻,血瘀气滞逐步消除,肿胀逐渐减轻或消退,筋骨断裂处初步连接,疼痛明显减轻,但时有作痛,瘀血尚未化尽,活血化瘀,和营生新,接骨续筋,和、续。(1).和营止痛法:和营止痛汤(2).接骨续筋法:续骨活血汤、新伤续断汤、壮筋养血汤。后期的治疗,损伤7周后,瘀血祛除,但筋骨尚未坚强,并常用气血虚弱,筋肉萎缩,肢体乏力,关节僵硬等症。故应补益肝肾,调养气血,疏通经络,使脾肾健旺,生化气血,以充养筋骨,滑利关节。(1).补气养血法:八珍汤(2).补益肝肾法:左归丸,右归丸(3).补养脾胃法: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朮散(4).温经活络法:用于损伤后期,瘀血未尽,风寒湿邪入络引经药:损伤早期方选桃红四物汤;筋伤中期方选橘术四物汤;骨折者治拟接骨续筋,方选新伤续断汤。辨证加减:如上肢损伤加桑枝、桂枝、羌活、防风;头部损伤如伤在巅顶加藁本、细辛,两太阳伤加白芷,后枕部损伤加羌活;如肩部损伤加姜黄;胸部损伤加柴胡、郁金、制香附、苏子;两胁肋部损伤加青皮、陈皮、延胡索;腰部损伤加杜仲、补骨脂、川断、狗脊、枸杞、桑寄生、山茱萸等;腹部损伤加炒枳壳、槟榔、川朴、木香;小腹部损伤加小茴香、乌药;下肢损伤加牛膝、木瓜、独活、千年健、防己、泽泻等。•中医伤科学•骨病内治法:清热解毒法(骨痈疽,五味消毒饮)、温阳驱寒法(骨痨或跗骨疽,阳和汤)、祛痰散结法(骨病无名肿块,二陈汤)、祛邪通络法(痹证,三痹汤)。(二)手法:拔伸、旋转(适用于旋转畸形)、屈伸、提按(适用于侧方移位:前后侧/上下侧/掌背侧)、端挤(适用于侧方移位:内外侧/左右侧)、摇摆(适用于横断、锯齿型骨折)、触碰(又称叩击,适用于需要使骨折部紧密嵌顿者)、分骨(适用于两骨并列部位的骨折)、折顶(适用于横断、锯齿型骨折)、回旋(适用于背向移位的斜行、螺旋型骨折,有软组织嵌入的骨折)、蹬顶(适用于肩、肘关节脱位、髋关节前脱位)、杠杆(适用于难以整复的肩关节脱位或陈旧性脱位)。(三)固定:1夹板固定(.1.).适.应.症.:1.)四肢闭合性骨折,包括关节内及近关节内经手法整复成功者。股骨干骨折需配合持续牵引(因肌肉发达,收缩力大)。2.)四肢开放性骨折,创面小或经处理伤口闭合者。3.)陈旧性四肢骨折运用手法整复者。(2)禁.忌.症.:1.)严重开放性骨折。2.)难以整复的关节内骨折。3.)难以固定的骨折,如髌骨、股骨颈、骨盆骨折。4.)肿胀严重伴水泡者。5.)伤肢远端脉搏微弱,末梢血循环较差,或伴动、静脉损伤者。(3)固.定.垫.(.压.垫.).种.类.及.适.应.症.:1.)平垫:肢体平坦部,多用于骨干骨折。2.)塔形垫:肢体关节凹陷处,如肘、踝关节。3.)梯形垫:肢体有斜坡处,如肘后、踝关节。4.)高低垫:锁骨骨折,尺桡骨骨折。5.)抱骨垫:尺骨鹰嘴骨折,髌骨骨折。6.)葫芦垫:桡骨小头骨折/脱位。7.)横垫:桡骨下端骨折。8.)合骨垫:下尺桡关节分离。9.)分骨垫:尺桡骨骨折,掌骨骨折,跖骨骨折。10.)大头垫:肱骨外科颈骨折。(4)放.置.方.法.分为一垫固定法(用于压迫骨折部位)、二垫固定法(适用于侧方移位)、三垫固定法(适用于成角畸形)。(5)扎带:捆扎后能提起扎带在加班上下移动lcm。(6)注.意.事.项.:1.)抬高患肢,消除肿胀。2.)密切观察伤肢血运情况(尤3~4天内)3.)询问骨骼突出处有无灼痛感,防止压迫性溃疡4.)经常调节扎带松紧度(一般在4日内)。5.)定期进行X线检查(尤2~3周内)。6.)指导患者进行合理的功能锻炼。创伤急救筋膜间隔区综合症:是肢体创伤后发生在四肢特定的筋膜间隙内的进行性病变,即由于间隙内容物的增加,压力增高,致间隙内容物主要是肌肉与神经干发生进行性缺血坏死。5“P”征。2挤压综合征:指四肢或躯干肌肉丰厚部位,遭受重物长时间挤压,解除压迫后,出现的肢体肿胀、肌红蛋白血症、肌红蛋白尿、高血钾、急性肾功能衰竭和低血容量性休克等症候群。骨折(骨(骨小梁)的完整或连续性遭到破坏者,称为骨折。)(一)骨折概论:1病因:直接暴力(多为横断骨折或粉碎性骨折,软组织损伤重)、间接暴力(多在骨质较弱处造成斜形骨折或螺旋形骨折,软组织损伤较轻)、筋肉牵引(多发生在肌肉起止点,以撕裂性骨折多发)、疲劳骨折(长时间从事单一活动,行军骨折)。内因:年龄和健康状况、骨骼的解剖位置和结构状况、骨骼病变。2骨折移位:1)成角移位:两骨折段之轴线交叉成角,以角顶的方向称为向前、向后、向内或向外成角。2) 侧方移位:两骨折端移向侧方3) 缩短移位:骨折段互相重叠或嵌插,骨的长度因而缩短4) 分离移位:两折折端互相分离5) 旋转移位:骨折段围绕骨之纵轴而旋转。3根据骨折线的形态:横断骨折(与骨干纵轴接近垂直)、斜形骨折(与骨干纵轴成锐角)、螺旋形骨折、裂缝骨折(又称骨裂)、粉碎骨折(>3块,骨折线呈“T”形/“Y”形时又称“T”型/“Y”型骨折)、嵌插骨折(密质骨与松质骨交界处)、压缩骨折、青枝骨折(儿童)、骨骺分离(儿童、青少年)。按骨折整.复.后.的.稳.定.程.度.:稳定骨折(裂缝、嵌插、青枝)、不稳定骨折(斜形、螺旋形、粉碎)。按骨折后就.诊.时.间.:新鲜骨折(伤后2~3周内)、陈旧骨折(伤后2~3周后)。骨折特征:畸形、骨擦音、异常活动,三者只要出现其一即可初步诊断为骨折。骨折并发症:外伤性休克、感染、内脏损伤(气胸、血气胸、肝、脾破裂,膀胱、尿道、直肠损伤)、重要血管损伤、缺血性肌挛缩、脊髓损伤、周围神经损伤、.脂肪栓塞预防、坠积性肺炎(晚期并发症)、褥疮、尿路感染及结石(后期)、损伤性骨化(后期)、创伤性关节炎(后期)、关节僵硬(后期)、缺血性骨坏死、迟发性畸形。6骨折的愈合过程:(1)血肿机化期:血肿后伤后6-8小时即开始凝结成血块,血肿逐渐机化,形成肉芽组织,变成纤维结缔组织,使骨折断端初步连接在一起,约在骨折后2~3周内完成。(2) 原始骨痂形成期:在骨折端内、外形成的骨组织逐渐骨化,形成新骨,称为膜内化骨,随之产生骨内外骨痂,再形成环状骨痂和髓腔内骨痂。(4-8周完成)。(3) 骨痂改造塑型期:新生骨小梁增多,骨折部位形成骨性连接,骨髓腔重新沟通(骨性愈合标准)。骨折的临床愈合标准:1)局部无压痛,无纵向叩击痛2)局部无异常活动(只针对长骨干,不针对短骨或脊柱骨折),短骨和块骨骨折时,不会出现异常活动;3)X线照片显示骨折线模糊,有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折线4)解除外固定情况下,上肢能平举1kg达1分钟,下肢能连续徒手步行3分钟,并不少于30步。5)连续观察2周骨折线模糊,观察的第一天即临床愈合日期。骨性愈合标准:具备临床愈合标准,X线照片显示骨小梁通过骨折线。骨折的手法复位标准:(1)解剖复位:对位、对线均达到或接近解剖位置者。(2)功能复位:骨折愈合后,不影响患者功能的复位。A对线:骨折部位的旋转移位必须完全矫正。成角移位若与关节活动方向一致,成人不宜超过10°,儿童不宜超过15°。成角若与关节活动方向垂直,日后不能矫正和适应,故必须完全复位。B对位:长骨干骨折对位至少应达1/3以上,干骺端骨折对位至少应达3/4。C长度:儿童下肢骨折缩短2cm以内,成人则要求缩短移位不超过1cm。骨折畸形愈合:骨折发生重叠、旋转(大于10-15°)、成角(大于10°)而愈合。短缩:下肢超过1cm,上肢略多。骨.折.的.迟.缓.愈.合.:.指骨折经处理后,愈合速度缓慢,已超出该类骨折正常临床愈合时间较多,骨折端尚未连接,患处仍疼痛、压痛、纵向叩击痛、异常活动现象,X线照片上显示骨折端产生骨痂较少,股这些不消失,骨折端无硬化现象而有轻度脱钙,但骨痂仍有继续生长能力,只要找出原因,作针对性治疗,骨折还可连接。骨折的不愈合:.指骨折愈合时间再三延长后,骨折仍没有愈合,断端仍有异常活动,X线照片显示骨折断端互相分离,骨痂稀少,两断端萎缩光滑,骨髓腔封闭,骨端硬化。(二)上肢骨折1锁骨骨折:解剖:锁骨架于胸骨和肩峰间,连接肩胛带与上肢和躯干。有两个弯曲:内侧端前凸,附着胸锁乳突肌和胸大肌;外侧端后凹,附着三角肌和斜方肌。锁骨骨折多发生在中1/3,尤幼儿多见。病因:内侧段,因胸锁乳突肌牵拉而向后上方移位,外侧段,因上肢重力和胸大肌牵拉而向前下方移位。严重移位时,易合并锁骨后方的臂丛N和锁骨下动、静脉损伤。诊查:患肩向内、下、前倾斜,常以健侧手托患侧肘(减轻上肢重量牵拉),头向患侧倾斜、下颌偏向健侧(松弛胸锁乳突肌,减少疼痛)。锁骨外侧1/3.骨折时,需要判断喙锁韧带是否损伤(关系治疗方法的选择和预后)。双侧应力X线片。治疗:“8”字绷带固定(8~12层)、双圈固定、石膏固定。平卧免枕,肩胛间垫高。2肱骨外科颈骨折:肱骨外科颈位于解剖颈下2~3cm处,即大小结节下缘与肱骨干交界处,密质骨与松质骨交界处。外展型:外展传达暴力所致,外侧嵌插而内侧分离,多向前、内侧成角。内收位固定。内收型:内收传达暴力所致,多向外侧成角骨折远端向外侧移位。轻微外展角度复位。合并肩关节脱位:外展外旋传达暴力所致。临床表现:局部肿胀、疼痛、有压痛和纵向叩击痛、功能障碍、上臂内侧可见瘀斑。非嵌插型可见骨擦音和异常活动。X线片正位、穿胸侧位(或外展位)片显示骨折类型和移位方向。固定:超肩关节固定。内收型,大头垫放在肱骨内上髁上部;外展型,大头垫放在腋窝部。肱骨干骨折:肱骨干中下1/3交界处后外侧有一桡神经沟。肱骨干骨折分型及移位:骨折位置肌肉移位上1/3(三角肌止点以上)近端胸大肌、背阔肌、大圆肌前、内远端三角肌、喙肱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上、夕卜中1/3(三角肌止点以下)近端三角肌、喙肱肌前、夕卜远端肱二头肌、肱三头肌上下1/3间接暴力,因暴力方向、前臂和肘关节位置而异,多成角、内旋移位。整复方法:上1/3,两拇指抵住骨折远端外侧;中1/3,两拇指抵住骨折近端外侧。夹板固定:上1/3,超肩关节;下1/3,超肘关节;中1/3,不超上下关节。肱骨髁上骨折:多见于儿童。伸直型:手掌先触地,易合并血管神经损伤;屈曲型:很少合并血管神经损伤。二者多伴有尺偏或桡偏;粉碎型。骨折有移位者,肘部疼痛、肿胀较明显,甚至出现张力性水泡,肘部呈靴形畸形,但肘后三点关系正常,与肘关节后脱位鉴别。整复注意矫枉过正,宁桡勿尺。桡、尺骨干双骨折:前臂骨间膜中立位上下松紧一致。(1)直接暴力:同一平面的横断或粉碎性骨折,多伴有不同程度软组织损伤。(2)间接暴力:高位桡骨一低位尺骨,低位尺骨斜行骨折。(3)扭转暴力:高位尺骨骨折,低位桡骨骨折,尺桡骨螺旋形或斜行骨折。治疗:拔伸牵引、夹挤分骨、折顶回旋、端挤提按。分骨垫在两骨之间。练功活动:初期作手指、腕关节屈伸及上肢肌肉收缩活动;中期作肩肘关节活动;解除固定后作倩碧旋转活动。桡骨下端骨折:掌倾角、尺倾角。桡.骨.下.端.骨.折.多为间接暴力所致,因受伤姿势和骨折移位不同,桡骨下端骨折可分为伸直型和屈曲型。伸.直.型.因腕关节背伸位,手掌着地,骨折远段向背侧、桡侧移位,成“餐叉样”畸形;屈.曲.型.因腕关节掌屈位,手背着地,骨折远段向掌侧、桡侧移位,成“枪上刺刀样”畸形。整复牵抖法,掌屈尺偏,固定下端超腕关节。(三)下肢骨折1股骨颈骨折:颈干角(又称内倾角):股骨颈和股骨干之间形成的角度,正常值为110°~140°,随年龄增大而减小,儿童平均151°,成年男性平均132°,成年女性平均127°。大于正常值为髋外翻,小于正常值为髋内翻。扭转角(又称前倾角):股骨颈中轴线和股骨两髁中点间连线形成的角度,正常值为12°~15°。血运:a关节囊小动脉来源于旋股内/外动脉;b股骨干滋养动脉;c圆韧带小动脉。股.骨.颈.骨.折.按部.位.不同,可分为头下部、颈中部和基底部骨折。头下部和颈中部骨折的骨折线在关节囊内,合称囊内骨折。多发生移位,且股骨头失去了关节囊小动脉和股骨干滋养动脉的血供,近段易发生缺血性坏死。骨.折.线.越高,越易破坏股骨颈和股骨头血供,越易发生骨折不愈合和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基底部骨折的骨折线后部在关节囊外,又称囊内骨折,多不移位,且仅股骨颈基底部失去股骨干滋养动脉的血供,骨折近段血供良好,不易发生骨折不愈合和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按X线片显示,股骨颈骨折可分为外展型和内收型。外展型(较少见),髋关节外展时发生,多为头下骨折,骨折端常嵌插,骨折线与股骨干纵轴的垂线(水平线)所成的倾斜角(Linton角)常<30。,骨折部剪力小、较稳定,血运破坏少,愈合率高;内收型(较多见),髋关节内收时发生,多为颈中部骨折,也可发生在头下部和基底部,骨折端常嵌插,骨折线与股骨干纵轴的垂线(水平线)所成的倾斜角(Linton角)常在45。左右,颈干角小于正常值(如>70°,骨折端常接触很少,且移位),骨折部剪力大、极不稳定,血运破坏大,愈合率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率高。2股骨转子间骨折:顺转子间骨折;骨折线自大转子顶点斜向内下到小转子。反转子间骨折:骨折线自大转子下方斜向内上到小转子上方,走向与转子间线大致垂直。转子下骨折:骨折线经过大转子下。诊查要点:与股骨颈骨折均多见于老年人,临床表现与并发症大致相仿。但股骨转子部血运丰富,肿胀明显,有广•中医伤科学•泛瘀斑,压痛点多在大转子处,预后良好;股骨颈骨折瘀肿较轻,压痛点在腹股沟中点,囊内骨折愈合较难,其缩短、外旋程度小于转子间骨折。X线可明确诊断。3股骨干骨折:股.骨.干.骨.折.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多由.直接暴力所致(横断、粉碎骨折),间接暴力的杠杆、扭转作用也可致(杠杆:斜形骨折,扭转:螺旋形骨折),为不稳定性骨折。股.骨.上.1./.3.骨.折.近端受髂腰肌、臀中肌、臀小肌、外旋肌群牵拉,屈曲、外展、外旋移位;远端受内收肌群牵拉,内收移位。股.骨.中.1./.3.骨.折.有重叠畸形者,移位方向依暴力而定,但多数近端外展屈曲,远端受内收肌牵拉,其下端向内上方;无重叠畸形者,受内收肌作用,向外成角畸形。股.骨.下.1./.3.骨.折.,远端受膝后方关节囊、腓肠肌牵拉,向后下移位。股.骨.干.骨.折.可行:1.)垂直悬吊皮肤牵.引.:3岁以内儿童2.)皮肤牵.引.:小儿或年老体弱者3.)骨骼牵.引.:较大儿童或成人①股骨髁上牵引:中1/3骨折(外展旋中位)、远端向后移位的下1/3骨折(屈髋屈膝旋中位)股骨課牵引:上1/3骨折、远端向后移位的下1/3骨折(屈髋屈膝中立位)胫骨结节牵引:上1/3骨折、远端向前移位的下1/3骨折(屈髋外展位)4胫、腓骨干骨折:胫.腓.骨.干.骨.折.中以胫骨干骨折>胫腓骨干双骨折>腓骨干骨折少见。胫骨中下1/3交界较细弱,骨折好.发.部位。胫.腓.骨.干.双.骨.折.时,腓骨骨折线高于胫骨。胫骨干中、下1/3骨折,易发生迟缓愈合或不愈合。胫骨干上1/3骨折,易损伤腘动脉;腓骨上端骨折易损伤腓总N,造成足下垂,。X线照片应包括胫、腓骨全长。上1/3固定夹板超膝关节10cm。胫.腓.骨.干.骨.折.治.则.是:恢复小腿长度和负重功能。踝部骨折:踝.部.内翻位骨折最多见,内踝多斜行骨折,外踝多横行骨折,严重者可合并后踝骨折、距骨脱位。外翻位骨折次之,外踝多斜行骨折,内踝多横行骨折,严重者可合并后踝骨折、距骨脱位。(四)躯干骨折肋骨骨折:好发于4~9肋。严重的闭合性胸部损伤导致多根多处肋骨骨折,使局部胸壁失去肋骨支撑而软化下陷,形成浮动胸壁,并往往伴有肺挫伤,致出现反常呼吸即吸气时软化区胸壁内陷,呼气时外突称为连枷胸。胶布固定:单根肋骨;呼气;从后向前,从上向下,自健侧肩胛中线绕过骨折处紧贴到健侧锁骨中线。2脊柱骨折:脊柱的三柱概念:前柱:前纵韧带,椎体前2/3,椎间盘前2/3;中柱(核心):后纵韧带,椎体后1/3,椎间盘后1/3;后柱:椎弓、椎板、黄韧带、关节突、关节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